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色旅游市场需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色旅游市场需求范文1
[关键词]会宁;红色旅游;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60-02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转折,会宁由此名垂青史,闻名中外。会宁还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之一。
一、会宁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优势
(一)会宁在中的历史地位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作为中国工农中的“四大聚集点”之一的会宁,从此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如今,会宁与瑞金、遵义、延安等革命老区同列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以总司令部、会师门等一大批革命遗址和会师纪念塔、会师陈列馆、将帅碑林等为主体的会师园和胜利景园已经成为追忆红色岁月,继承、发扬精神的红色旅游胜地。
(二)会宁及周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
会宁有会师楼、会师联欢会会址、总司令部、总政治部、红一方面军指挥部、红二方面军指挥部、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大学、演讲台及大墩梁战斗遗址、慢牛坡战斗遗址等一大批遗址、遗迹和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此外,会宁周边拥有十分有利的红色旅游资源,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可以辐射周边红色旅游景点。会宁以东50公里有宁夏西吉将台堡,以南60公里是通渭榜罗镇,东北100公里有平川打拉池,是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银川、俄界―腊子口―哈达铺―榜罗镇―会宁线路,延安―吴起镇―南梁―六盘山―界石铺线路的必经之地。
(三)会宁具有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
红色旅游的发展与其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关。会宁是历史文化名城、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县境内有闻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还有牛门洞新石器时化古人类遗址、古城遗址及宗教遗址和以汉墓群为代表的古人类墓葬等历史古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围绕农耕文化和艰苦环境铸就的 农家乐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形成多成分自然人文景观综合旅游线路。
(四)会宁区位优势明显
境内312国道、靖天公路和正在修建的平定高速公路穿越而过,将会宁融入了兰州一小时经济圈;省道309线横穿东西、207线横穿南北,现代化的交通条件使会宁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得到彰显。
(五)政策扶持优势
2004年11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正式出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规划》。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底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确规定。会宁会师地也被列入全国30条精品线路之一的重要景点、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一。
二、会宁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红色旅游已成为会宁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大主力会宁大会师,不仅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揭开了辉煌的一页,留下了一大批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而且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同心同德、百折不挠、团结胜利”为内涵的会师精神。会宁依托革命圣地的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把红色资源当作红色文化来挖掘整合,把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谋划,以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带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以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促进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建设。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会宁红色旅游已有了一定规模和基础,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0万元。特别是当前,会宁借第三届红色旅游节的东风,以此为新的起点,不断创新机制,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坚持市场化运作,把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与弘扬精神、提升会宁整体形象、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全面整合丝绸古道名城、西北教育名县、绿色产业基地等优势资源,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将会宁建成红色城、生态城、人文城,使旅游业成为地方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
(二)会宁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产业化程度不高
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特别是经过筹办庆祝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胜利7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会宁的知名度在全国越来越高,红色旅游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牵涉面广的产业,吃、住、行、游、购、乐应协调配套,但现今会宁县旅游业“红色”、“金色”、“绿色”三张品牌互动不力,旅游产品未形成规模,产业链较短,市场化运作不够,制约着会宁旅游产业的发展。
2.旅游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会宁旅游服务意识不强,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服务行业参与经营红色旅游尚缺乏主动性,“农家乐”建设还非常滞后,企业以及农户的参与热情不高,旅游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旅行社组团参与开发会宁旅游的积极性不高。地方特色小杂粮系列食品开发力度不够,对小杂粮系列食品的展销意识不强。致使红色旅游没有实现由接待型向市场型、产业化运作的转变,制约着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会宁旅游仅限于会师旧址的红色旅游,缺乏新兴旅游项目,如观光与文化、观光与经贸的现代旅游的综合展现等。“游”和“乐”脱节。游客停留时间少,人均消费低,游览主要以半日游或一日游为主。
4.景区人文内涵挖掘不够
景区的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开发不足。景点没有同经贸、文化、民俗等有机结合起来。
三、发展会宁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对策及建议
(一)发挥会师旧址作用,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优化服务环境,把会师旧址建成西北红色旅游的龙头基地,精心打造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一是以会师旧址为重点的线路,包括桃花山、大墩梁烈士陵园、西宁城遗址;二是以桃花山公园为重点,包括慢牛坡烈士陵园;三是以铁木山为重点,包括马明心教堂、郭蛤蟆城遗址。
(二)突出特色,增强“红色”魅力
红色旅游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富有深刻思想内涵、革命传统、道德情操的红色文化上。突出红色旅游产品特色,关键是挖掘思想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创新开发手段,打造旅游精品。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革命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挖掘其典型性、感染力。针对旅游者的审美观念和消费心理,创新设计理念,增强红色旅游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使红色旅游产品更贴近时代、贴近游客、贴近市场。比如可以开设一些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项目,加大体验性的分量。
(三)注重产品创新,提高红色旅游的竞争力
要把红色旅游资源变成旅游产品,必须注重从旅游的角度进行产品创新。在红色旅游开发中跨越单一的观光模式,把红色旅游汇入到新的旅游产业体系之中,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使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探索新内容,开发新模式。从而形成一种多层次的、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和现代革命教育需要且有时尚感的产品网络,构筑融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文化理念创新、营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于一体的红色旅游创新体系。
(四)加快“三个整合”,不断丰富红色旅游产品
按照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体制、旅游产业的要求,开发出复合型旅游精品: 一是把桃花山建成一个寓红色教育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公园;二是建设土特产品开发中心;三是利用红15军团73师在会宁保卫战时遗留下来的战壕和工事,建成会宁保卫战模拟战场。
红色旅游市场需求范文2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域红色旅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47-02
我国的红色旅游于2004年以后在政府主导下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迄今发展并不成熟。对红色旅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有一些研究,如朱东国提出红色旅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模式[1],周妍等探讨了红色旅游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作用和措施[2]。但对于地域红色旅游资源对比邻的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方法的研究较少,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方面持续发生着巨大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诸多困境,如流于形式、方法单一、脱离实际[3]、内容缺乏创新、实效下降、教育者功能定位模糊等[4]。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兼具思想性、产业性和娱乐性的新的旅游方式,无疑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之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载体、内容、方式。整个红色旅游文化是由不同的地域红色旅游文化组成,地域性红色旅游成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二、地域红色旅游相对于地方高校的特点
地域红色旅游是由某一个自然或人文地理区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构成的红色旅游区域,它对于比邻的地方高校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地域红色旅游具有特色性。不同的地域红色旅游是党和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活动中遗留的宝贵革命遗产,也是珍贵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既是当时的宏观革命背景的产物,又具有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所在地的地域特色。例如等同志建立的是湘赣边军民开创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军民放弃了苏联式攻打大城市的错误革命路线,走出一条独创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的胜利之路。井冈山恰好位于敌人统治薄弱的湘赣边区,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复杂,便于隐蔽和开展革命工作。位于南方的井冈山地区气候条件好,形成优良的生态环境。这就形成了如今井冈山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资源组合好的优势。井冈山红色旅游区为比邻的井冈山大学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展红色旅游的绝佳去处。
2.地域红色旅游具有临近性。地域红色旅游地与比邻高校之间空间距离比较近,便于红色旅游地与比邻高校之间的互动、合作。这为高校学生到红色旅游地旅游、考察、学习、研究,以及红色旅游地到高校推广、学习、合作等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长江师范学院比邻渝东南革命老区,渝东南革命老区拥有南腰界革命根据地、赵世炎烈士故居和纪念馆等众多革命遗迹,渝东南革命老区与长江师范学院之间开展了良好的互动和合作,渝东南革命老区是长江师范学院学生开展红色旅游、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历史研究等最便利的红色旅游地,渝东南革命老区也主动与长江师范学院之间开展红色革命文化研究、挖掘、红色旅游规划等方面的合作。
3.地域红色旅游关联性。地域红色旅游文化与比邻高校之间常常存在文化关联性,甚至有深厚的文化渊源,有些红色旅游所在的革命地与比邻的地方高校孕育于同一个红色文化且诞生于同一时期。地方高校到比邻的红色旅游地开展红色旅游就具有文化的亲近感,对红色旅游地的革命内容更加熟悉,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会产生更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例如,延安大学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于革命年代的1941年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延安精神孕育了延安大学,延安大学也为保留、传承、发扬延安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故延安大学学生到比邻的革命圣地延安开展红色旅游,就会更加熟悉、认同、热爱、传习延安精神,产生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地方高校利用比邻地域红色旅游文化开展红色旅游的举措
地方高校在比邻的红色区域开展红色旅游具有诸多优势,只要措施得当就可以把这些理论上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的效果。
1.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地方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大学生红色旅游活动,尤其重视学生到比邻红色旅游地开展红色旅游,因为这是一项兼具思想性和休闲性的修学旅游。其次,地方高校管理者为大学生到区域红色旅游地开展红色旅游以及校地之间开展互动和交流合作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再次,地方高校应该为大学生的地域红色旅游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提供便利,做出周密的安排部署。既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学校教育时间,也要保证学生有合适的时间走进实践性的红色旅游课堂。
2.教师对红色旅游相关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很深,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红色旅游有多种指导和帮助的方式。首先,教师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革命知识和红色旅游知识系统、生动的讲解,让学生拥有相关的理论储备,对旅游地及旅游活动有足够的认识。其次,教师对学生开展的以比邻红色旅游地、红色旅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相关社团、校园文化活动作指导,如红歌会、红色经典影视赏析、红色经典名著导读、红色文化专栏和图片展等,使这些活动开展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再次,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红色旅游活动,比学生自发组织的红色旅游活动能取得额外的良好效果。尤其是德高望重的、学生喜爱的相关专业教师带队的红色旅游活动,教师对红色文化真学、真信,且为学生做现场讲解和指导,这样会对参加红色旅游的学生产生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为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活动。首先,组织红色旅游社团,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开展红色旅游做好理论、知识储备。地方高校可组建红色旅游相关的学生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以比邻地域红色文化及其旅游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社团活动,如地域红色文化的研究探讨,地域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程活动,地域红色旅游线路优化设计等,使大学生能够对比邻地域的红色旅游文化有更多的研究和认识,培养他们对地域红色旅游文化的热爱之情,为开展红色旅游做好知识储备和出行准备。其次,组织大学生参观红色旅游景观。如组织长江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参观酉阳县赵世炎烈士故居和纪念馆,了解其故居的革命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观看革命家的图片和实物,听取讲解员的解说介绍,感受革命家的胸怀和思想。这是一种最常用的红色旅游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红色文化信息,获得革命思想的启迪且产生共鸣。再次,组织学生开展以地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修学旅游。要争取政策支持,做好规划和设计,要以地方高校比邻的红色旅游地为主要目的地。如组织学生访问健在的革命志士,访谈革命烈士的亲友和邻居,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等。最后,组织专题性的深度体验旅游活动。针对大学生年轻且精力旺盛的特点,组织颇受大学生喜爱的参与性、运动性和体验性强的红色旅游项目,如重走革命路活动、革命老区公益游、革命老区环保游等。
4.红色旅游景区需要为大学生设计、提供成熟的红色旅游产品。首先,红色文化整理研究与大学生红色旅游市场调查。红色旅游地充分利用比邻的地方高校的科研力量进行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开展这方面的校地合作,为提供更多更好的红色旅游产品准备好资源条件;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高校大学生红色旅游市场调查,摸清市场需求特征,使设计出来的红色旅游产品更加具有市场吸引力。其次,加强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主要包括红色旅游吸引物建设,如遗址、故居、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设施建设,如交通设施、宾馆等;红色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如文化娱乐服务设施、旅游购物设施等。再次,设计好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旅游线路兼具历史性、政治性和娱乐性,突出线路的主题。同时,要坚持大红色旅游的观念,把红色旅游地的悠久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等组合进红色旅游线路,以增加红色旅游的丰度。最后,延长红色旅游的本地产业链。红色旅游产业链比较短,可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延长红色旅游本地产业链以增强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以此促进高校比邻的红色旅游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为大学生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朱东国.红色旅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研究[J].旅游研究,2011,(3):87-92.
[2]周妍.以红色旅游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59-160.
[3]张小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2):108-109.
红色旅游市场需求范文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共青城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弘扬红色创业文化、绿色生态文化、运动养生文化以及“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依托鄱阳湖模型研究基地、国家网球训练中心、中航文化产业园、90洞国际高尔夫球场、格兰云天五星级酒店等大力挖掘和开发山水、文化、休闲、红色、生态等旅游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赴共青城旅游的游客群体单一、人数偏少,而且游客在共青游玩的时间较短,大部分以一日游为主,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在于共青城旅游产业层次偏少、市场定位单一,定位高端项目较多、消费较高,周边市民难以承受高昂的旅游成本,游客难以根据自己的财力、爱好、需求、承受力有针对性地选择旅游消费方式。如茶山宾馆最普通的标间是350元一晚,这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消费太高。
在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中,要想壮大共青城的旅游产业、扩大共青城旅游的影响力,必须尽可能地增加旅游的项目和消费层次,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要。既要发展以富华山高尔夫为依托的高端消费旅游,也要发展“农家乐”式的工薪消费层次旅游。共青城旅游业的发展要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的标准,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让旅客“进得来、留得住”,同时要加强生态休闲的生活设施建设,让旅客“有看头、有玩头、有吃头”。一、政府加强引导,发展好乡村游
乡村旅游的客源十分稳定,游客重游率比较高。乡村旅游大多以观光、休闲为主,绝大多数是为换个环境来度过假期生活。以乡村幽静的环境、秀丽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和较为缓慢的生活节奏吸引游客观光度假休闲。乡村旅游是使城市居民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游客大多数来自经济较发达的周边城市。共青城地处南昌、九江的中间,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追求旅游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乡村旅游的内容要广泛而富有特色。既要发展好“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和采摘各种农产品等深受欢迎的旅游项目,又要以乡村所保留下来的珍贵的传统文化、风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筑吸引游客。
共青城发展乡村游应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坚定不移地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加强指导和引导,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调动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借鉴婺源的发展经验,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按照“政府补助+农户自筹+银行贷款”的模式推进农房改造。强化村居农舍、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为游客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改造中既要保护好原始风貌,给游客一个原汁原味的农村,又要加快道路、游步道、停车场、厕所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的落实,为游客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吃住放心,娱乐舒心。二、挖掘历史文化,打造禅宗文化景区
甘露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重要的禅宗文化传承地。禅宗文化是一种极富东方人文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它所蕴涵的东方智慧之光,所承载的华夏民情风俗,所表现的特殊修行方式,独具的随心解缚、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心生向往,留连忘返。同时,禅宗崇尚自然、自在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等内涵,符合当今世界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潮流。
共青城可以依托甘露寺再结合其它相关景点打造禅宗文化景区。禅宗文化景区旅游产业化开发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由旅游物业开发公司组织投资,投资建成后,禅宗文化景区资产归禅宗团体,旅游经营收入主要归投资商。第二种方式是当前全国各地普遍采用的方式,就是政府主导投资,项目规模大型化,以高大雄伟、气势恢弘的禅宗文化设施扩大新闻效应,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通过宗教搭台、旅游唱戏方式促进禅宗旅游开发,由单纯满足礼拜、观赏的功能向吃、住、行、 游、购、娱综合性旅游服务转变,形成相对独立的主题旅游区。同时还可开发独具禅宗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满足旅游者“购”的需求,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政府和居民的收入。三、挖掘“红色”资源,壮大“红色”旅游
共青城历史虽短,但有自己独特的创业史。共青人在艰苦创业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共青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先后形成了“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垦荒精神,“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创业精神。共青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延续,只要抓住机会,合理开发利用这些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必将极大的促进共青城红色旅游品牌唱响整个中国,传遍世界。
共青城是一座政治名城、生态美城,发展红色旅游要整合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用红色感召市场,以绿色拓展市场,打造出“红色圣地、绿色宝库”的旅游品牌。让游客在领略自然景观、体验民俗风情中放松心情、娱乐休闲,在缅怀革命先烈,感悟历史文化中丰富人生阅历,满足精神享受,启迪思想觉悟。共青城拥有最为丰富而又独特的“创业”红色旅游资源,这使得共青城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开发优势和发展潜力。要继续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努力争取政策扶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发展红色旅游。同时要加强区域合作,确立大旅游发展战略,打造大共青旅游圈,与庐山、南昌、井冈山等周边旅游区搞好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的双赢局面。此外,还要加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把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改善共青城红色旅游资源配置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四、推进配套项目建设,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聚集
红色旅游市场需求范文4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保假日旅游的各项工作及时到位。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要求和责任制,全面负责指导全县假日旅游发展工作,确保假日旅游工作正常、有序运行。各景点所在乡镇、单位要针对假日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做好假日旅游预测、预案制定和组织保障等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有关单位要突出我县旅游市场的特色,大力推广乡村旅游、城市周边度假休闲游以及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项目,满足游客旅游消费需求,促进假日旅游市场繁荣。
二、抓好各项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假日期间旅游平安顺利。各乡镇、单位要进一步树立“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思想,切实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穿于旅游安全工作的始终,严格按照上级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工作部署,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监管,消除旅游安全隐患。
1、认真开展假日安全生产大检查。各景区所在乡镇要进行设施设备的安全隐患排查,合理设置标识标牌。县交管部门要加强对探险旅游和自驾车游客的安全引导,严禁超能力接待游客;对各类游客运载工具及各种游乐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各旅游星级饭店要做好供水、供电和食品卫生检疫工作,严防火灾、盗窃、爆炸和食物中毒等事故发生,做好宾客服务工作;各旅行社要重视旅游接待安全保障工作,完善旅游保险,增强游客安全意识的宣传,努力降低旅游接待的风险。
2、切实抓好旅游交通安全。假日旅游人流汇集,交通压力大,交管部门和景区所在乡镇要加强运力保障、运营监管和客流疏导,严查非法运营和超载超时运营,督促车辆驾驶员对车况的检查和维护,合理安排驾驶人员的作息,杜绝违章违规运营,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假日旅游交通安全。
3、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预案,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各乡镇人民政府、有关单位要切实防范和妥善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公共突发事件,进一步完善各项防控预案,进行预案演练,严格执行预防、监控、应急和报告制度,一旦遇有突发事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坚持值班制度,坚持领导带班,明确具体责任,保持联络顺畅。
三、严格规范假日旅游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假日旅游市场环境。一要开展联合执法,并安排人员专职负责检查工作,查处无证照非法从事旅游经营和服务、“零负团费”经营行为、旅行团挂靠承包、强迫或变相强迫旅行者购物和参加另行付费项目、因职业或年龄增加旅行费用等侵害旅游利益的行为,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旅游服务质量问题;检查星级饭店设备陈旧、维护保养落后、安全措施不到位、服务质量明显下降等问题,督促整改、提升品质。二要组织各类旅游接待单位开展诚实守信活动,严格执行《旅行社条例》,规范旅游服务流程,开展诚信旅游服务,诚信经营,守法经营,自觉维护市场秩序,提高假日旅游服务质量。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引导开展文明服务。三要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积极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旅游观念,推出各种有力措施,共同维护旅游生态环境;做好《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游客文明旅游、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理性消费,倡导理性维权。
红色旅游市场需求范文5
关键词: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思考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本溪作为辽宁省以钢铁著称的一座老工业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步伐明显落后,如何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是本溪人的大事。把产业结构向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服务业转变是本溪市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更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发展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
一、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形态,是现代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本溪市委十一次全会对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了到“十二五”末期,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要达到1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文化产业增速要实现50%的目标,这为本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把这样的宏伟蓝图落到实处,推动文化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应当看到,本溪文化产业发展比较晚,规模比较小,基础条件相对落后,与国内一些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本溪文化资源丰厚,是辽宁的文化资源大市之一,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城、驰名中外的本溪水洞、饮誉华夏的关门山枫叶、遍布城乡的山水温泉,以及独具特色的辽砚、奇石、木雕、版画、铁艺、草编等,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可以说,丰富的文化资源,既为本溪繁荣文化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本溪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几年是本溪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吸收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将文化产业建设成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这一目标,强化组织保障和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不断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注重旅游业内涵式转型升级发展
到2015年,国内旅游年均增长10%,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这是一个极其可观的旅游市场。本溪要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的市场战略,把吸引省内大众游客作为发展的重点,把满足大众旅游消费当作民生需求切实抓好,突出发展适合大众旅游消费的新热点。
本溪拥有那么丰富多彩的旅游自然资源,然而,作为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被我们忽略了,或是缺失了相关的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甚至是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例如,汤沟留下了当年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西征遗址,但是,我们本溪人却没有发挥出其党史党性教育资源的优势,没能够像延安、井冈山等地开辟出具有影响力的经典红色旅游线路。
在桓仁五女山,每年都有众多的韩国人来此寻根祭祖。尽管桓仁已经拥有多家星级酒店,但是,仍然很难留住韩国游客在此过夜。除了有民族等历史文化方面的因素,也有缺失了为游客提供夜游生活的旅游产品的因素。在铁刹山,道教文化资源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宗教影响力,如果道教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游客量也会因此增加的。游客需求就是旅游产品的潜在市场。
扶持游客容量大、社会效益好的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主题旅游,聚集社会消费能力,扩大社会消费规模。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定位,也正是基于对大众旅游时代来临的判断,依托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定位的。因此要注重开辟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旅游业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以满足老百姓快速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旅行交通的服务质量。在具体措施中,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三、把本溪服务业的“短板”变长
实现本溪“调结构、稳增长”就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本溪这个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本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抓手,更是本溪“十二五”期间实现GDP翻番的主要增长点。
大力发展服务业,必须立足产业高端化,大批引进优秀人才。发展服务业,人才是第一位的,在挖掘和培育本地人才的同时,要从那些服务业发达地区引进高级管理人才,甚至把整个团队“挖”过来,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梯队,用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壮大本溪服务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服务业态创新,实现本溪服务业的改头换面。
大力发展服务业,要给予政策引导。政策扶持是服务业发展的“强心剂”,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敢于给服务业投资人实在、直观的甜头,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特别对吸纳就业强、从业人员投资能力投资弱的小型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更需要在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多方面予以支持,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
红色旅游市场需求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营销;SWOT分析
湖南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乡村旅游理论指导,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存在着游客比较分散,市场没形成规模,开发盲目、缺乏特色和管理混乱、项目单一没有特色、文化品位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此对湖南省乡村旅游市场进行研究,提出进一步优化发展的策略及建议,以此寻找一条适合湖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湖南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湖南乡村旅游概述
湖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级别在我国居于靠前位置。以2010年为例,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数超过4亿,其中湖南省占比高达约23.46%,即全年的接待规模为9383万人。另外,湘潭市的隐山,长沙市的岳麓山,常德市的桃花源,道州濂溪等,这些名山、名水都是风景名胜之地。近代历史产生的红色景点,如伟人故里韶山,“将军之乡”平江等,为湖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更添特色。而湖南省也很重视乡村旅游的建设,于2010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实施“3521”工程看,力求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强省。
(二)湖南乡村旅游开发的特点
1.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湖南省境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湖南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之一就是根据各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风俗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如娄底新化县水车镇利用花岗岩风化物具有疏松透水性等天然优势,合理引水布局,创造出世界一绝的紫鹊界秦人梯田,再加上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该镇生产风味小吃和土特产提供了先决条件,使紫鹊界秦人梯田成为娄底市旅游资源中的一个显著亮点。同样,湖南省还充分利用丰厚的自然资源开发了“岳阳市君山区乡村之恋”、“湘西州凤凰县苗人谷景区”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
2.资源分布较为平衡,形式多样。
湖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以星级乡村旅游景区来看,全省现有517家星级乡村旅游景区,各地市均有分布,其中省会长沙及其周边地区较为集中,占到总数的2成多。另外,湖南省乡村旅游项目形式多样,如“度假型”农家乐和“客栈型”农家乐,其功能涵盖教育功能、经济功能、保健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可以说,湖南省的乡村旅游正处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三)湖南省乡村旅游现状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分析。
(1)独特的区位条件。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属于我国中部地区,境内湘江贯穿南北。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这些区位条件使湖南省拥有潜力巨大的地方性休闲农业市场和广阔的中转性潜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
(2)优越的自然环境。湖南地处我国中部,自然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具有资源优势。较大的地势差距和齐全的地貌类型,是湖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必要条件;充足的降水和充沛的光照,是湖南省农作物生长良好之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
(3)深厚的文化底蕴。湖湘文化底蕴深重浓厚,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有“天下隐山”之称的湘潭隐山,“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等,奠定了湖湘文化的基础,也有助于推进以湖湘文化为亮点的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2.劣势(Weakness)分析。
(1)经营者管理水平低下,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湖南省乡村旅游尚处于市场初级无序发展阶段,导致乡村旅游大多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人才亟待匮乏,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其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导致出现服务空缺和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游客的观感和心态。
第二,人文景观保护意识淡薄,景观塑造同质化严重,这不仅使乡村的本来面目得到破坏,而且导致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
第三,行业缺乏有效监管,“条块分割”现象仍然存在,导致乡村旅游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产品开发度不够。这包括对产品开发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湖南省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挖掘不够充分,长期以来,乡村旅游没有将当地的人文景观和乡村习俗融入旅游中,多为对其他乡村旅游发展地区的简单模仿,难以维持游客对其的吸引力。
(3)淡旺季明显,对旅游接待形成巨大压力。乡村旅游主要以近程旅游为主,湖南的春、秋二季温度适中,气候也适合外出,所以其是旅游的旺季。这六个月外出休闲旅游的游客较多,但乡村旅游景点的软硬件服务却难以承载过多的游客。而冬季由于温度低、景观观赏性降低,导致旅客较少,造成了大量乡村旅游服务设施长时间停用,造成资源闲置。
3.机遇(Opportunity)分析。
机遇方面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静态方面的外部环境的改善,尤其是日趋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比如湖南省政府实行了乡村旅游建设的“3521”工程,此举大力拉动了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时展过程带来的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们面临着工作压力大、居住空间小、生活节奏快等问题,他们迫切的希望可以亲近自然和放松身心,乡村旅游就应运而生,应运而壮大了。
4.威胁(Threa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