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健康扶贫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健康扶贫主要内容范文1
论文摘要:为了使农民脱离贫困,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应运而生。本文对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描述,从而指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通过借鉴国外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贫困,是指一种人们缺乏满足最起码生活需要手段的状况,即人们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世界银行2001年1月对贫困进行了定义,即缺少机会参加经济活动、在一些关系到自己命运的重要决策上没有发言权和容易受到经济以及其他冲击的影响。在我看来,贫困是个人或者家庭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生存状态,不仅包括物质贫困,而且包括精神贫困。社会救助是指通过立法,由国家或者政府对由于失业、疾病、灾害等原因所造成收人中断或者收人降低并陷人贫困的人员或者家庭实行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相应地,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指针对农村中的贫困人口或者家庭进行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一、农村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生活社会救助。农村生活社会救助,主要是为了保障贫困农民的最低生活需求,由农村五保供养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组成。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指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例》规定的村民,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它的供养对象是符合“三无”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供养内容为吃、穿、住、医、葬等方面;根据《农村五保供养条例》的规定,对五保对象实行集中供养(由政府兴办敬老院供养)或者分散供养(由亲属或邻居在家供养)的供养方式;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救助;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适时进行调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则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它的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人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保障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并进行动态调整;资金发放主要采取差额补偿的方式;资金来源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补助为辅。
(二)农村生产社会救助。农村生产社会救助,主要是为了使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民脱离贫困。它的救助对象是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农民;救助内容主要包括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科技和信息扶持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农村中的扶贫开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在农村推行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等。
(三)农村医疗社会救助。农村医疗社会救助,主要是为了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为农村贫困人口中的患病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它的救助对象是贫困人口中的患病者在实施了医疗保险后仍不能支付医疗费用的那部分人;救助标准为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且要考虑当地政府的救助能力;救助方法是减免或者全部减免医疗费用、设立专项基金或是社会慈善组织的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
二、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生活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保障对象的确定和全面覆盖比较困难;保障标准的合理制定困难,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度方法各地存在较大差异;保障资金的来源较为单一,社会资金支持较少。
(二)农村生产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农村中的绝对贫困人口较多,脱贫困难;扶贫标准过低,导致“维持贫困”;贫困农户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缺乏脱贫的主动性;社会各界的生产性救助活动开展的成效十分有限。
(三)农村医疗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医疗救助水平较低,主要的大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资金的供求矛盾较为突出,需求明显的大于供给;管理体制不健全,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能分工和责任分担不明确。
三、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措施
(一)农村生活社会救助的改革措施。对于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的确定,可以参照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英国的贫困群体主要由国会确定。英国对申请社会救助有严格的程序,有关部门和机构根据贫困线标准对低收人者进行较为复杂的生活状况调查,包括家庭收人和资产状况。这就涉及到贫困线的制定,也就是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制定。贫困线的确定有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率、恩格尔系数等指标,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的考虑和参照。另外,要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村生活社会救助进行捐赠和帮助,使救助资金来源多元化。
(二)农村生产社会救助的改革措施。坚持救助治本的原则,使贫困农户从根本上脱贫;坚持救助方式多样化;坚持生活社会救助和生产社会救助相结合,增强农民脱贫的积极性等。例如奥地利整合经济、就业和福利政策等就行社会救助;荷兰实施建立在就业和收人安全之上的政策,保证最低工资;芬兰在保留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的同时把就业放在首位;卢森堡则旨在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会国家,提供给每个人足够的收人,在工作中孕育社会整合,防止潜在的贫困。可见,大多数欧盟国家都旨在提高就业来缓解贫困。
医疗健康扶贫主要内容范文2
【关键词】社会保障/模式/框架设计
【正文】
社会保障模式是从战略高度上对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基本规定性和主要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它反映了一国在某一历史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战略方向。从当前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状况来看,已经形成了澳美模式、瑞典模式、德日模式三大体系,这三大体系的社会保障模式都是以生产力的高水平和高度市场化为基础,难以照搬照用到我国。从我国理论界的研究情况来看,理论界也提出了阶段型重点保障模式、经济效益优先模式和社区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都有其合理性,但却都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难以作为一种战略模式而存在,而且这些模式的框架内容设计也不太符合中国实际。根据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实际,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模式应当是多元协调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是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一种在农村与城市项目有别、组织方式各异、近期发展方向不同的目标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国家政府在分散组织实施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管理与统一协调。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模式的特点,对其框架设计作以具体分析。
1多元协调模式框架设计的原则
多元协调模式的框架设计,主要针对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及长远发展目标,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项目内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合乎规律的方案设计。因此,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度原则。也就是多元协调模式的框架设计既要立足于国情国力,维护社会公平,又要不影响效率。一方面保障项目的内容、范围和水平,不能脱离中国实际,不能超前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广大群众的现实消费水平;另一方面也不能滞后于现有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一定要保持适度。
(2)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原有社会问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如失业、阶层分化、贫困化和老龄化等社会风险在不断增加,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依靠社会保障改善生活质量的需要日益迫切。因此多元协调模式的框架设计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走循序渐进的道路。
(3)层次性和专用性原则。所设计框架中的每一个项目都解决一个特定的社会问题,若干项目共同解决一类社会问题,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模式在国家主体的管理与协调下构成多元协调模式,并促使这一模式向社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4)整体性原则。因为多元协调模式是一个战略模式,因而其框架设计要从整体上把握。一方面项目内容设计要突出重点,又要有全面性,涉及到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框架中的各个项目之间要有关联性和互补性,通过关联使各个项目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形成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络。
(5)动态性和开放性原则。框架设计要体现出多元协调模式是一个动态模式,因而必须坚持动态性原则。一方面其框架内容是发展变化的,城市的项目虽然已经较为全面,但其子系统将随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农村的项目虽然还不健全,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将会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的消失,农村模式和城市模式将会逐步趋于统一,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将逐步向城市模式转化。
2多元协调模式的框架设计
根据上述对多元协调模式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分析,并吸收理论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这里谈谈笔者对多元协调模式框架设计的要点。
2.1多元协调模式的构成
多元协调模式主要是由农村社会保障和城市社会保障两大块组成:(1)城市社会保障:以社会保障为重点,社会福利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现在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制度,提高效益,保障对象是城镇所有劳动者,保障方式是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资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同分担。资金运行目前主要由现收现付制向半资金积累制转变,并逐步向积累制过渡。保障性质为强制性;(2)农村社会保障:以社会救济和社会扶贫为基础,逐步发展社会保险项目。它目前面临的任务是填补空白,健全项目。保障方式以家庭保障为主,与社区扶持相结合。资金来源是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资金运行是个人储蓄积累制。保障性质为自愿性。
2.2城市社会保障模式的框架设计及子系统
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项目已较为齐全,目前主要以完善制度、提高效益为中心任务。以社会保险为中心工作,逐步提高福利水平。其框架设计如下:
(1)城市社会保险子系统:这是城市社会保障的核心。它对城市劳动者的工伤、失业、养老等后顾之忧的解除、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都有重大作用。其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残疾保险和财产保险。
(2)城市社会救济及子系统: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其地位已下降,但它能解决城市贫困无依者和灾害殃及者的生存问题,因而完备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可缺少这部分。主要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残病救济、失业救济、孤老救济、孤儿救济。
(3)城市社会福利及子系统:这是城市社会保障未来发展的项目内容,它是和国家、社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提供服务相联系的。其内容包括: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职业福利、教育福利和社会补贴。
(4)城市社会优抚及子系统:这是对军人家属的一种特殊保障,它是完整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项目。其内容包括:军人抚恤、军属优抚、军人安置。
(5)城市医疗保障及子系统:这是国家和社会为国民的健康与疾病提供防疫、保健及医疗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消费结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人们普遍追求社会保障和安全,因而在医药保健方面的支出有所上升。所以,在城市模式中也应包括医疗保障及子系统。其结构为:全民保健保障、特殊医疗保障、疗养事业、护理服务等。
2.3农村社会保障的项目设计及子系统
这一块是多元协调模式中最薄弱的环节。目前只能以“求”定“供”,设置一些急需的项目去解决农村社会结构变化以后所形成的新问题。保障标准不可能很高。主要项目有:
(1)农村社会救济及子系统: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因自然灾害、天灾人祸、残疾、孤老等问题的救助项目。其子项目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特殊救济等。农村的社会救济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因为大部分农村人均收入低,在灾害面前很难自我保障,因此国家应承担起主要责任。保障对象是灾祸殃及者或丧失劳动能力者。
(2)农村社会保险及子系统:这是农村社会保障系统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灾害保险(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保险等)。在这个系统中以养老保险为核心,医疗保险为补充,逐步发展灾害保险。因为养老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农村人口的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在这一部分中可以采用以家庭保险为基础、社会保险为支柱、自我保险为补充的模式。
(3)农村社会福利及子系统。这方面现阶段的地位次于其他方面,大部分地区尚不具备建立的条件,但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将来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其结构为:农村残疾人福利、农村教育福利、农村社区服务和农村产品价格补贴。
(4)农村社会扶贫及子系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贫困户和贫困地区。为了保障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将社会扶贫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形成“六位一体”的扶贫,即思想扶贫、人才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资金扶贫、改革扶贫。通过“六位一体”的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
【参考文献】
1卫兴华魏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医疗健康扶贫主要内容范文3
未来几年,为了在坚持科学发展中推进富民强市进程,为了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改变欠发达的基本市情,首先要提升发展水平,而提升发展水平特别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首先要增强经济实力。根据我市的发展实际,要实现上述目标,至少要从“五个围绕”着手:
(一)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围绕产业延伸、产业多元,壮大工业经济。要紧紧围绕建设“四个基地”(全国最大的氟化工产业基地、华北地区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蒙西地区重要的冶金钢铁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双百亿”园区(氟化工业园区)的目标,在调整结构中促转变、进一步延长链条、提升层次、增强工业经济实力。(二)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着力抓好“三增三减”。一是增加设施农业,减少传统农业。重点发展温室大棚蔬菜、覆膜马铃薯等,二是增加节水农业,减少耗水农业。大力发展以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实现农田节灌、精灌全覆盖。三是增加猪鸡养殖量,减少牛羊散养量。建设标准化养猪场、肉鸡养殖基地、肉羊育肥场。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引进培育肉食品和净菜加工、脱水蔬菜生产、大型仓储等龙头企业,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加强生态建设。
(三)围绕提升综合功能、营造宜居环境,扎实推进城镇化进程。始终抓住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形成规划先行、建设跟进、管理协同的格局。到2015年,城区面积拓展到5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3%以上。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围绕山水特色,加快城区控规编制,突出“显山、露水、透绿”特点,重点抓好高层建筑和城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设计,努力实现更富有品位、更体现特色、更适宜人居的目标。尽快完成乡镇总体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围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要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首先要缩小基础设施的差距,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力量、奠定基础。要把水利工程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完成亥亥山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二道沟、饮马泉、鸽子沟三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争取于家沟水库、黑河城区段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尽快立项。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抓好隆盛庄——前旗道路改造,完成6个行政村、66公里的通村油路工程,县乡联网路完成20公里,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公路运输网络。
(五)围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通过政策扶持、创造宽松环境,大力繁荣现代服务业,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手段,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标志或结果,就是富民。富民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地讲,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发展的经济成果要让人民共享,具体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大力推进扶贫攻坚。一要大力推进转移式扶贫。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二要大力推进开发式扶贫。把生产条件较好、有开发潜力的贫困村作为扶贫的重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开发等重点项目,扶持发展特色产业等,通过发展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三要大力推进保障式扶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覆盖,将全市农村贫困线下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四要大力开展结对式扶贫。建立健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结对式帮扶机制,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形成扶贫攻坚的工作合力。
二、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切实加强就业和创业指导服务,支持城镇“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400人以上。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施好各项为民办实事工程。
医疗健康扶贫主要内容范文4
按照xx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2017年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x文明委[2017]x号,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干部职工节日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切实做好我局“2017我们的节日”的相关工作,确保活动文明、和谐、有序。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通过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经典诵读和体育健身等多种形式,不断让传统节日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滋润人们的精神世界,着力营造文明、和谐、团结、幸福的节日气氛,为建设“幸福xx”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活动内容
(一)组织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春节期间。突出辞旧迎新、幸福平安、家国兴旺主题,以崇德向善、团圆平安为主题,广泛开展“红红火火过大年”活动,开展向我身边的先进工作者、先进党务工作者学习的主题活动,在全局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并以中华传统节日、现代节日为契机,积极开展“双帮”工作,推动落实相关惠民措施,综合运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捐赠扶贫等多种形式,激发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干劲,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二)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清明节期间。突出纪念先人、缅怀先烈、文明祭扫主题,开展“祭奠革命先烈”、“网上祭英烈”、“植树绿化”、“沐春踏青”、“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良好行为蔚然成风。
(三)广泛开展职工文化活动
端午节期间。突出送温暖、献爱心、促和谐主题。在2007我们的节日期间,我局积极组织各类志愿活动,广泛参与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爱护环境、交通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良好行为蔚然成风。依托“三下乡”、“五进宣传”、“科技周”、“5.12”、“4.14”、“7.28”宣传活动,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结合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大力宣传倡导“防震减灾”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传递向上向善的人生追求,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文化自信。
(四)积极开展共度佳节活动
中秋节期间。以团结、团圆、贺丰收为主题,开展以互敬友爱、共度佳节的志愿活动,中秋赏月、走访、座谈、慰问、书法比赛、剪纸比赛、绘画比赛等活动。组织开展“传承文明颂中秋”为主题的清洁环保、文明护绿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五)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
重阳节期间。突出孝老敬亲主题,组织开展“好婆婆”、 “好媳妇”等评选活动,传承贤妻良母、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积极开展好家庭、家风、家教推荐评选活动,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大力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开展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演讲、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感恩教育等活动。
“五一”、“七一”、“十一”等现代节日和“六月六”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期间,我局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歌颂劳动、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民族团结、和谐繁荣等主题活动。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要求我局要把“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周密部署,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节目”融入到科普宣传、遵纪守法、爱护环境等大众公益服务活动中去,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统筹协调、加强沟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共同推进节日活动广泛开展。
(二)立足实际、务求实效。把“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与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用多层面、多角度的美图、美文讴歌“大美青海、幸福xx”的今天与明天。大力倡导文明和谐、实用节俭的节日理念,在移风易俗中体现人文关怀,在欢乐喜庆中倡导文明新风。
医疗健康扶贫主要内容范文5
一、人口素质低下――贫困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讨论,贫困不是指那种有天灾人祸等突发事件造成的短期或个别现象。不同学科的学者纷纷论及贫困产生的原因,逐渐形成了包括人口压力论、环境条件恶化论、自然资源贫乏论、政策不公论、资源短缺论等等。基于此认识,在扶贫对策上提出三种主张:一是加大扶贫投资力度;二是进行开发性移民,以解决贫困地区人口压力、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问题;三是调整国家政策,变向东部倾斜为东西协调发展。这些扶贫政策对缓解贫困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理论都侧重于强调形成贫困的外部原因,而对贫困形成的深层次的原因――人口素质低下的探讨不够,以致于所提出的扶贫对策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消除贫困的作用。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素质低下是改革贫困落后的最大阻力。
二、女性贫困人口素质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封建的生育文化
生育文化通常是指人们对生育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包括生育动机、目的及其对子女数量、子女质量的期望和偏好等主要内容,也包括婚育繁衍等方面形成的种族观念、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等等。生育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生育文化直接支配着人们的生育行为。
目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人们以多生为目的,重视人口数量,忽视人口质量。“传宗接代”、“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男尊女悲”等思想还很盛行,这种落后的生育文化直接导致了区域人口膨胀,素质难以提高,过多的人口以及较低的人口素质,导致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过度开垦,使生态环境恶化;在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条件下,人均收入下降,陷入贫困,贫困又使落后的生育观念难以改变,从而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多胎生育和因贫困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使女性饱受痛苦。加上封建的生育文化中隐藏的歧视妇女、崇尚夫权又给妇女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二)落后的教育水平
1、社会投入不足。中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重是比较低的。国际经验表明,教育投资增长要快于国民收入增长。教育投入一般要占GNP的6%以上。中国对女性的教育投入不足,贫困地区的女性受益更少。有资料表明:从1952年到1990年四十年间,男性接受大专教育的机会是女性的2.7倍;接受中等程度教育的机会是女性的1.9倍;接受初等教育的机会是女性的1.5倍。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男女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女性,主要是广大贫困地区的女性没有受惠于这种投资。
2、女童失学率高。贫困地区人均收入低,生活艰苦,来自家庭的教育投资非常有限。当家庭有困难时首先投资于男孩上学,当家庭缺劳动力时首先考虑是让女孩回家干活。每年100万失学儿童中,70%的女童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因失学而造成低素质的女性又正是未来贫困人口的主体。这种现象与其母亲受的教育程度低、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一现象的持续发展造成了贫困人口由物质贫困到精神贫困再到物质贫困的恶性循环,继而使女性素质越来越低。
(三)不良的健康状况
影响贫困地区女性健康的要素有:1、自然环境因素。地矿辐射、缺碘,饮用水不符合国家标准等生存环境的恶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口质量。2、贫困人口的换亲、娃娃亲,买卖婚姻大量存在,使得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更加低劣,一旦造成弱智又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3、素质和卫生保健因素。一般来讲,文化素质是与健康状况呈正比相关关系的,较高文化素质的妇女具有较好的健康保健意识。贫困地区因为缺乏医疗机构、先进的检测设备及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使得贫困地区妇女的健康状态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4、生活质量因素。农民家庭营养状况、饮食结构、住房质量、消费结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女性健康状况。
三、提高贫困地区女性脱贫能力的措施
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到:如果不对穷人的人力资本做较大的投资,那么从长远来看,减轻贫困的努力不太可能取得成功。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贫困人口尤其是女性贫困人口的教育投人。提高女性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即提高她们的人口素质。
(--)“治贫先治愚”,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直接向贫困地区注入援助资金用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和农业基础产业。有资料显示: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每年向贫困地区注入40亿元左右的援助经费中,仅有1亿左右用于教育支出。有些地区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数个年级才有一个教师,小学生要到数公里以外的地方上学。大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女孩连小学还难以念完。这种忽视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造成这些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极其低下,从而使脱贫目标无法实现。因此要树立“治贫先治愚”的战略指导思想,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仁)开展专业技能化培讥增加就业机会
中国的女性,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女性,由于素质低下而把大多数的时间放在家务上,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农业技术学校分批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力争使她们掌握一些专业技能,举办各种劳动密集型技术的培训。如手工艺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宣传,提高女性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乡镇企业,给她们提供就业机会。这样有利于经济收入的提高、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人口素质的提高又会带来经济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实现脱贫。
(三)改善女性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
我国多数贫困地区女性的平均身体状况不仅恶劣,而且明显低于本地区的男性。贫困地区的妇女生活较男子更为艰难,有限的家庭食品会首先满足男性的需要,女性的生活质量降至最低,大多成年女子营养不良,不仅体质下降,而且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发育和健康。改善女性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刻不容缓。
1、政府直接进行干预、援助。和教育经费分配一样,政府的医疗卫生保障费用的支出多惠及城市居民,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居民的关注严重不足。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计划,由于依靠地方筹集资金得以推行,而贫困农村的财政来源十分有限。在广西,有273个镇没有保健中心,占整个自治区总镇数的20%,这些镇大部分是在贫困山区。因此,单靠贫困乡村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人口健康素质的提高。政府必须直接进行干预、援助。要制定科学的贫困人口健康脱贫计划并严格推行。集中人财物,加快贫困地区卫生保健基础建设,培训专门的医务工作者。
2、宣传保健知识。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害羞的封建禁锢,多胎生育,恶劣的卫生条件,使得女性的健康更令人担忧。充分利用墙报、广播和电视等方式进行保健知识的宣传,减少疾病的产生。还可以由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分批到贫困地区义务进行咨询诊疗活动。
3、提高女性贫困人口的精神生活质量。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使贫困地区的女性缺乏独立的人格,思想保守,缺乏自信。没有生活的乐趣,繁忙的劳作使她们连看电视和听收音机的兴趣也没有了。
医疗健康扶贫主要内容范文6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内涵,充分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单位有各自工作;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与各自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懈追求并为之奋斗。建立和谐社会必须从社会分子抓起,医院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和义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角色。一个和谐的医院,应该拥有良好的医患关系,能让医院内部人员和睦相处,使各种利益关系协调得当,应当逐步建立起三大和谐环境――和谐的思想环境、和谐的制度环境、和谐的医患关系环境,为和谐医院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促进医院可持续地、和谐地发展。
1 社会主义和谐医院的内涵
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得到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各种积极因素获得广泛调动。和谐医院坚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救死扶伤,敬业奉献,高雅文明蔚然成风,医务人员廉洁行医,德技双馨,医患和谐,充满爱心,医院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医疗服务质量优良,崇尚科学,管理制度完善严谨,敢于创新争先。它有利于增加医院的创造力、凝聚力和价值认同感,使医院全体员工和病人在彼此信任、相互关爱中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激发出无尽的创造力。
2 构建和谐医院的现实意义
2.1 构建和谐医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集中体现在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方面。当人们的温饱问题从总体上解决之后,健康与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已成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医院作为面对社会大众的重要机构,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幸福,它的建设对于社会的和谐影响极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医院的建设过程巾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音律,如卫生事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目益增长的医疗和健康需求,医患矛盾突出等。因此,为了营造社会的和谐氛围和实现小康战略任务,医院应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到社会效益当中来,辩证地找准社会角色定位,积檄能动地解决好医药卫生领域中的各种矛盾,打造和谐医院,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2 构建和谐医院是医院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对于医院建设既是机遇,义是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形势下,医院必将面对观念与体制、法规和制度、人才与技术、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的碰撞。在此情况下,应该如何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不断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为医院在市场竞争以及未来发展中赢得主动呢?和谐医院的提出为医院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只有坚持和谐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以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为行为动力,统筹协调影响医院发展的诸多关系,才能构建医院内部和外部的和谐,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凝聚力、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医院。
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民生利益,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社会和谐的缩影。
3.1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院方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医院需要引入竞争机制。但是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在医院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一定要坚持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院方向,必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立足之本。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公立医院,它是政府举办并向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社会性医疗服务的载体,其目标决定了应承担的社会功能和负有的社会责任。固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发展必须引入竞争机制,讲究经济效益。但是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不能把医疗服务作为牟利的工具。我们必须坚持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必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服务的方向。医院的经济管理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3.2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促进医院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的物质基础。很难想象,一个综合实力越来越差的医院能为人民的健康提供良好的服务。医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医院综合实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的物质基础。和谐医院的建立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和谐医院除了大环境的因素外,关键在于医院内部如何整合资源和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挥优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把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为构建和谐医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医院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制胜的道路。只有医院内涵发展了,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才能保证医院和谐发展。内涵发展,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心;以科学的运行机制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为着力点;强化专科技术建设,打造具有区位竞争力的技术品牌。要培养具有高尚的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医院精神,建设高尚的道德文化。不断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
3.3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通过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改善医疗服务,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切实抓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完善并落实各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二是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进一步推行“宾馆式”服务和“人性化”模式,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方便病人就医。三是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树立平等互动的观念,建立诚信交往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四是进一步规范医药收费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病人负担,进一步增加医院收费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3.4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设和谐医院的关键。目前,医患关系紧张以及医疗纠纷的频发,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炒作的焦点、医患双方的痛点、行政司法处理的难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患者医疗费用高、预期效果差,加之对医疗知识和医疗过程缺乏了解是其主要原因。医患关系的不协调,实际上是医患之间利益的不协调。国有医院虽然是非营利医院,但事实上又被推向了市场,医院处于既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又要承担自负盈亏的效益压力的两难境地。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发展、法律完善、制度健全、医务人员素质提高、患者认知度不断提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为此,医院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意识。质量既是医院发展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医院的关键。医院和医生应该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体,医院和医生必须要有3种意识:一是医院管理人员要有责任意识,对重要科室、易发生问题的科室要重点管理;二是医务人员要有维护患者权利意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赋予患者知情权、隐私权、被尊重权等l2种权利);三是医务人员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应该讲的一定要讲,应该做的一定要做好,各个环节都不要有疏漏,从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缓解比较紧张的医患关系,遏制医疗纠纷上升的苗头。同时,也要宣传医生长期处在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环境里,非常需要社会的尊重和理解,希望医患双方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抱怨,创造宽松就医环境,营造和谐的医院氛围。强调人性化服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打造优质的服务品牌,让医疗服务更加趋于人性化。人性化服务是医患和谐的关键,只有切实做细做好医疗服务,才能在社会和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才能建立起的医患关系,用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与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医院的良性发展。
3.5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是以医患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患者有病求医是弱者,医师有医术为患者施治是强者,我们可以用文化的力量来协调二者的不对称关系,使之成为鱼和水的亲密关系,患者放心、满意、敬重医师;医者尽心治病,关爱患者,以病愈而荣,以确保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系统平稳有序,达到医院的和谐状态。
医院文化是以医患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医患关系如何,大体上能够衡量一个医院的管理文化水平。强化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占领阵地。一个医院是否和谐,是诸多因素构成的,能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院职工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医院和谐的。因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培育“内动力”,打造“软实力。医院要把组织学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八荣八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打牢“软基础”。与此同时要着力培养团队精神,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教育,倡导爱院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院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比学赶帮、共同前进的氛围和人际关系,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