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开题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开题报告范文1
《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弥补我们学校课程的不足,也能成为我校学生个性教育的载体,成为我校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渠道,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深远意义。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建立组织,明确责任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我们成立了三个工作小组,即:以贾校长、包书记、杨校长为课题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统筹、领导、协调工作;由县教研室主任王世一和科技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专家指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调控和专业指导工作;以学校教务处和各年级组组成的课程开发工作小组,负责课题指导、教师培训、课务管理、活动协调、意见反馈等工作,有力地保证了课题实验的顺利进行。
2.制订方案,组织开题
2009年初,课题组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家长、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制订了校本课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发方案。方案主要将课程开发与学生生活、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结合,以学校和师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成才教育为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凸显我校教学的校本特色,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2009年3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校本课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题仪式。
3.参观学习
暑假期间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外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实践能力。
4.经验交流
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会,相互观摩研讨课,及时总结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通过校刊《晨钟》杂志向全校教师推广。
5.专家指导,共同开发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期,学校主动寻求专家的指导与协助。2011年11月,我们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报告交给了中央教科所有关专家进行指导,专家高度评价了我校积极参与课改的精神,并提出许多宝贵的修订意见。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吸引了许多家长的参与,他们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6.举办活动,保证质量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征,在开展校外活动时,吸纳家长参与,培养家庭亲情,多次举办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尊师敬长我做小孝星”普通话演讲会,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进而形成学校的特色教育活动。
7.兄弟学校共同开发实施
2009年以来,我们邀请了成县二中、成县三中、成县沙坝初中、成县支旗初中加盟参与《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我们给成县二中和成县沙坝初中分别派去两名骨干教师支教一年,去指导他们的课程开发和具体实施工作,四所学校也派骨干教师来我校学习操作流程。几年来,这些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8.教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亲历活动
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中,多位教师主动参与到研究中来。他们依据各自承担的学科特长施展才华,问卷调查、制订提纲、搜集资料、核实内容、选择改编、设计学生活动,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研究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执著追求,付出了大量心血,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多位教师,牺牲了大量的课余和休息时间。
三、成果实践效果
1.学生方面
就学生方面而言,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不仅学会了学习,也学会了如何做人,促进了学生心理与个性健康和谐地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做人道德。近年来,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学科竞赛多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2.教师方面
就教师而言,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课程开发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逐步加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了归属感。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了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拓宽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专业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9年以来,本课题组教师撰写的论文有多篇在国家和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多人获省市县优质课等级奖。多位教师辅导的学生在参加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多人获奖,同时,多位教师也获得了优秀指导奖。
四、成果特色与创新
《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老师、学生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同时也形成了我们学校自身的特色,有效地弥补了常规教学的不足,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道德素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处事等方面的积极情感,具有其他课程无以替代的作用,渗透了我校“面向生活育人,面向社会育才”的办学理念,成为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受到了陇南市教育局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鲜明的办学特色又使我们学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校本课程开题报告范文2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僵化,人文关怀缺失,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这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综合素质低,缺少创新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订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学校不但是新课程的执行者,还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管理者。学校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开发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一项基本任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课程文化的重要依托。”[1]开展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完善课程结构,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实施校本课程学分制,形成学校特色,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前期准备
制作师生调查表,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听取师生意见,合理开设活动型语文校本课程。根据学生需求,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兴趣出发,开设各种语文活动课程。
2.开发的目标和原则
(1)开发的目标
开发出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知识和技能领域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写作素养,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文学名著对话,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有积极健康的心理。
(2)开发的原则
追求文学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开放性、互补性。学生有课程选择的权利,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
3.开发的课程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2]同时,“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的报刊投稿。”[2]学校可以文学社为实验平台,实施活动社团化,社团课程化,开发活动型语文校本课程。建立健全社团组织机构,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年龄特征,引导学生体验生命,感悟生活,了解社会。
学校活动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分为五级:听、说、读、写、研。
听:聆听名家讲座。邀请文学名家到校为学生开设讲座。我校有一批热爱文学并进行文学创作的教师开展写作知识讲座。开设名著导读讲座,观赏名著影视作品。语文学科内容的拓展,如开设语法知识讲堂,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常识,弥补教科书知识的缺陷。开设风土人情讲座,开发地域文化资源,从文化的角度关注身边的生活,寻找文化归属感。我县是汉高祖刘邦出生地,两汉文化资源丰富,邀帝城、斩蛇沟、龙雾桥等遗迹尚存,金刘寨有汉皇祖陵,学校据此开发有校本教材《印象大沙河》。
说:举办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举办优秀成员作品鉴赏交流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等举办演讲比赛,如我看“杜甫很忙”,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2]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主要的是“口头表达中的操作思维训练,包括思维的眼神表达、手势表达、表情表达、体态表达、默语表达等体态语的训练。”[3]在活动中养成尊重他人人格的良好习惯,学会尊重各自对事物的理解,欣赏别人,发展宽容的态度和关爱的品质。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智能,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学会交流的方式和技巧,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活动任务。
读:举办校园读书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开设讲座,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根据阅读需要进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比较阅读”[4]。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语文教师积极组织活动,适时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引导中学生热爱读书,举办读书报告会,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新文学读本》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人生。
《新文学读本》分为八章,超越梦想、叩问人生、青春榜样、心灵拔节、穿越人海、思想的光泽、仰望星空、我的社团。每章分为三个板块,名家名篇、乡土乡音、花季雨季。名家名篇选自名家之作,引领学生阅读经典。乡土乡音选自我县名家发表之作,花季雨季选自我校学生作文。
写:语文教师从文学的视角开发作文教学教材,实现作文教学的新序列,激发学生创作潜力,“鼓励学生有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2]专题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书法与文学等,每一专题分为体裁知识、写作方法、名家名篇、学生佳作。从文学的角度,以兴趣为主,开展作文训练,避免作文训练的模式化。
组织参加教育部门批准的作文比赛,如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等活动。学生的作文获奖,写作的积极性提高。积极开展文学采风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创办文学校刊,编辑学生作文集,让学生自己“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2]。建立与报刊社的联系,用编辑好的文学校刊投稿,扩大对外交流。
研: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真正实现学生阅读个性化。教师对学生培训,传授科研方法、调查问卷设计原则、选题注意事项等。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课题。教师根据课题情况,筛选、整合相近内容划分课题小组。课题小组选出小组长,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成立调查研究小组,写出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核,提出修改意见。课题小组实施研究活动,填写课题活动记录表,形成研究成果,课题小组交流成果,师生共同评定优秀研究成果。在活动中,接触社会,观察、思考社会问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三、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校本课程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管理。语文教师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形成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特色。
1.语文教师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在课堂管理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的差异,构建和谐的关系,让学生有心理安全感,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互补结构。”[5]做好活动成员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
2.语文教师要提升课程意识,提高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
开发课程资源要经过三个筛子,“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6]。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整合自身资源、网络资源、地方资源等,使课程资源成为校本课程内容。做好活动型校本课程的规划、活动计划、活动方案,做好成员的评价工作,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策略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促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发展。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体验感悟,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多元化,采用档案袋评价、展示性评价、研讨式评价等多种方式。活动中,改变只重结果的定量评价,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体验,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个性特长。评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达到有效激励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目的。
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学校鼓励语文教师每学期上交一次《课程纲要》,学校课程委员会中期检查活动开展情况,学期末评选精品课程。
五、结语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还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有利于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开发充满活力的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进而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冯为民.文化自觉:语文教学之命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3).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严桂根.构建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训练新体系.语文教学通讯,2004(3).
[4] 莫提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郝明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校本课程开题报告范文3
一、综合实践课程领域建设的依据
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教学的必修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是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没有具体的综合实践课程教材,只是对综合实践课程做出了纲领性的指导,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和原则进行规划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方案。
二、综合实践课程领域规划
根据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依据《纲要》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课程”被确定为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四大课程领域”之一。结合当地社区资源与社会实际,以及本校基础与特色,在《纲要》原则规定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因地、因时、因校的调整与扩展,开发与创新,拟将综合实践课程具体划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能,传统与信息等四门特色课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特色课程之一,成为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并非狭义的某一门学科,更多的是强调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和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用,要体现它的综合性教育因素。
为此,本校以数学学科作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科目,以数学教研组为开发团队实施开发研究,并申报立项有何祥齐老师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研究》,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的建设形成探究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涵
1.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从课程论视域看,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首要而基本的属性。
当前,在我国基础性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将“研究性学习”上升为专设的国家课程,而是散见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因而在实际学校课程管理中仍然处于一种可有可无、有形无实的境地。无疑,这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要务之一。
2.“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是综合实践领域课程的基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根本保障。研究性学习全面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而所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都必须始终贯穿这一学习方式。
其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所以,其他领域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也脱离不了其他领域课程而独立存在。
四、“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实践
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建构成一门真正的课程,而不再是随意被搁置的,甚至被认为是影响升学率的形式化教学。以数学教学为目标科目,结合课题研究,得出以下实践结论。
1.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是既有交集又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并非包含关系。首先,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方法,而应该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数学教学,获取数学知识。
其次,对于数学知识学习仅仅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所需要涉及的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涵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诸多方面,并不以某一特定的知识为课程内容。
2.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由学校统一规划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让各学科研究性学习形成“综合实践领域课程”这一整体。本校在每学期开始由各学科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学校教研室,由教研室根据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统一安排时间、课时、教师、教学场所等,形成学校统一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表,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能够独立实施的课程。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必须严格实施程序,凸显课程特色,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必须按照以下三个程序进行:第一,准备阶段。选题、分组、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即撰写开题报告。第二,执行阶段。通过资料收集、访谈、实验、观测等获取研究资料。
第三,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凸显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一课程的特色。
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维与创造;强化对“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成果,关注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境地,要使其真正成为一门强化素质教育,能为学生个性发展保驾护航的课程,还需从更多方面努力,更需要一线教师全力践行。
校本课程开题报告范文4
关键词:地方民族音乐、校本课程、鄂温克民歌
地方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凸显出它的优势,尤其是我们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幅员广大,地域辽阔,文化悠久,艺术气息浓厚,是学生培养艺术修养的天然土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鄂温克民族音乐在青少年中受到普遍的漠视,这是十分悲哀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用鄂温克民族特有的民族音乐感染、熏陶青少年,让独具特色的鄂温克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因此,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把散落在生活中带有乡土气息的地方鄂温克民族音乐、器乐、舞蹈等整理并开发出来,整合到音乐教学的校本教材中,使学生在原有音乐教材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了解、领会地方鄂温克民族音乐的特点、风格。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整理校本教材:
(1)、传统的鄂温克民族民间音乐
1)歌曲――“扎恩达勒格”、“鲁克该勒” 、鄂温克民歌
2)器乐方面――鹿哨
3)舞蹈――篝火舞、阿很拜
(2)、现代创编的鄂温克民族音乐
(3)、创作歌曲(原生态)
以哪种音乐形式作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让学生最易接受呢?几经思虑,我选择了鄂温克民歌――《鄂呼兰德呼兰》。这是一首鄂温克族民间流传的歌曲,2/4拍,欢快、活泼的,主要表现了鄂温克人快乐的劳动,快乐的生活。也是作为鄂温克本土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音乐作品,我想也是最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作品。
环节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歌曲教
为了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搜集了很多反映鄂温克民族文化的资料,但是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的更全面呢,多媒体帮了我很大的忙,我用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出示了鄂温克族的服饰、手工艺品等等,使学生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活泼生动的画面了解鄂温克民族的生活、风土人情及民族的服装和舞蹈等等。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时候我让学生欣赏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鄂温克歌曲。本课中为了让学生多熟悉《鄂呼兰德呼兰》其旋律,我为学生安排三次聆听,每次聆听都带着问题听,听后按照旋律节奏读歌词,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音乐体验和感受,为后面歌曲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二:利用多种形式学习、表现歌曲
有了兴趣,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很高,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如演唱歌曲、欣赏富有鄂温克民族文化底蕴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唤起了学生学习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能从中感受浓郁的鄂温克民歌风格,尽管学生对鄂温克族了解的比较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表现欲望。
环节三:特色创编,加深理解
通过创编歌词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进行演唱,进一步加深对民族歌曲的兴趣,使学生在音乐表现实践中直接触摸到歌曲的思想,感受到鄂温克民族的热情、好客。伴随着思想情感的升华,学生对作品也有了一个更为深刻地理性认识。而且我们这儿的孩子虽然少数民族孩子居多,但是大多数孩子都不会说民族语言了,用鄂温克语演唱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所以就没试着让学生用鄂温克语演唱歌曲。
【反思与感悟】
鄂温克民歌《鄂呼兰德呼兰》的教学任务圆满的落幕,然而对于鄂温克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却是翻开了新的篇章,从实践――反思――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心理变化伴随着的是课堂在改进与修饰中的升华。而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鄂温克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这样的升华中我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
一、选择地方风格最为明显的鄂温克民族歌曲
民歌的特色在于它浓郁的风格性,当今中小学生接触较多的是流行文化,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意味,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我们选择了能够代表一个地区音乐风格,具有明显音乐和民族特色的鄂温克民歌作为补充教学。
我校选择的鄂温克民歌曲目
《喜鹊》、《歌唱海兰察》、《阿拉日德给》、《鄂温克祝酒歌》、《驯鹿》、《彩虹》、《勇敢坚强的鄂温克》、《我们是山林里的人》、《猎乡――敖鲁古雅》、《鄂呼兰德呼兰》、《毛敖吉坎》、《大雁湖》、《太阳姑娘》、《鄂温克牧民的家乡》、《家乡美》、《鄂温克人》等。
二、明确教学目的
民歌教学是为了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引导他们关注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学习之情。所以,在进行民歌教学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部分地区的民歌特点,并尽可能有“味道”地演唱歌曲。教学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把歌曲演唱得完美,只要能够演唱出民歌的风味就可以了。
三、重视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授
民歌教学承载更多的是有关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知识的教学。通过民歌这一载体,让学生建立民族意识。因此,在民歌教学中,我们大力利用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与当今科技手段相结合。运用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民歌。例如:制作FLASH民歌动画、剪裁电影情节和场景做民歌配乐等等,最终达到传授民族、民俗文化,并让学生把音乐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在教研室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我们学校课题组深入扎实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课题研究成果。
1、教学上的收获
(1)通过教学学生感受和了解了呼伦贝尔鄂温克地区、鄂温克民族的音乐特色,拓展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欣赏水平;每位学生每学期都学唱2首鄂温克歌曲,通过制作手抄报、民歌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鄂温克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和树立了民族音乐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思想感情。
(2)课堂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则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因此,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水平,首先必须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我们在实验研究中,重视校本研修工作,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鄂温克民族歌曲教学公开展示课活动。
同时,每位音乐教师平时自己抽时间进行业务学习,提倡学习并记录。并要求每位老师学唱鄂温克民族歌曲、学习鄂温克民族舞蹈。建立一种学习型文化,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把学习内化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营造一种浓厚的研修氛围。为了大力推进鄂温克歌曲在校内传唱,在2009年10月开展了师生的三少民族歌曲比赛,评出一、二、三等来鼓励学生。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组织教师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用现代技术提高教育效率的观念。
2、师资建设上的收获。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2009年5月我校的课题实验教师单颖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五样热情的歌》一课,在全国首届新课程创新课例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12月我校课题实验教师涂秀梅老师撰写的论文《鄂温克音乐走进课堂》获呼伦贝尔市教育学会一等奖、教育学会二等奖;2010年11月我校课题实验教师苏亚晖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猎乡――敖鲁古雅》一课,在呼伦贝尔市音乐创新课堂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3、通过开发校本教材,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改变教学与生活化分离的状况,使教学、科研、生活融为一体。每位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搜集整理鄂温克民族典型的歌曲, 通过整理、改编成为我校的音乐校本教材,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更加丰富了我校的音乐课堂教学。实验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校本教材,根据教材设计、编写教案。总之,通过让学生在真实与感性的体验中,去主动的寻找鄂温克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浓浓的乡情。
通过三年的课题实验,使鄂温克音乐走进音乐课堂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鄂温克民族歌曲校本教材的开发,使学生对鄂温克民族音乐、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怎样让学生学好鄂温克民族歌曲,使鄂温克民族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将是我们课题实验教师们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开题报告范文5
新杨中学是地处桃浦地区的普通公办初级中学,具有“导入人口集中、弱势群体集聚、城郊结合集弱”三个显著特点。学校从实际出发、更从学生的发展着眼,既把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学校的“安身立命”之本,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底线工程”;把“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学校的“道德风景线”。在“尊重教育”的学校文化的浸润下,我们以“传统美德教育”为基本点、核心点、生长点,架构行为规范教育的网络,引导学生围绕“传美扬善”的目标,彰显“好习惯成就好未来”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在“优良美德伴我行”中远航!
“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整合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基于对“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核心理念“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把握;基于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城市精神的把握,始终重视和强调:传统美德教育应该通过行为规范教育来外显和内化,两者之间是相互相承、相互依托的。行为表现如果不能彰显传统美德,所谓的表现就没有内涵和深度;反之,传统美德一旦离开了一定的行为表现,同样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二、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过程
(一) 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贯穿在课题研究始终的研究策略,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用行动来“以点带面、及时总结、逐步推广”,重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召开了开题报告会,中期交流会。课题组定期召开例会进行研讨,尤其是以班主任的研讨实践为主要的行动模式。
2、 文献研究法:
课题组认真学习“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的相关文献,了解当前行为“行为规范教育”和“传美美德教育”的最新探索实践,为本课题聚焦的“两者整合教育”的研究提供基础性的参考依据。
3、案例研究法:
利用网络的交互作用和班主任研修的实践阵地,分头收集他人开展“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整合教育的有关案例,注意向他人借鉴经验,从中归纳出有价值的教育模式和指导方法,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科学的基础。
(二) 研究的内容
1、 制定课题研究的分层目标―确立以“教育整合”为目的的梯度目标;
2、 开发课题研究的校本课程―推进以“教育整合”为目的的课程建设;
3、 设计课题研究的专题活动―开展以“教育整合”为目的的系列活动;
4、 完善课题研究的综合评价―优化以“教育整合”为目的的绿色评价;
(三)研究的过程
1、 课题研究的时间
2010年10月――2013年10月
2、 课题研究的人员
分管德育的校长领衔,政教处牵头,班主任具体落实。同时依托学校的“社区听证会”,邀请家委会代表和部分社区文教干部参加,学校科研室提供科研引领和信息技术指导。
3、 课题研究的步骤
(1) 组建课题研究的主力队伍;
(2) 设计课题研究的调查问卷;
(3) 召开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
(4) 收集相关性的文献和案例;
(5) 班主任开展专题研修例会;
(6) 主题班会、校园艺术活动;
(7) 召开课题研究中期推进会;
(8) 开展课题研究的调研活动;
(9) 做好整改和课题结题工作。
三、 课题研究的结论与成果
(一) 以“价值引领”为核心,架构梯度整合目标
1、 总目标
学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终极目标,努力使学生成为“讲礼貌、懂尊重、会负责、乐奉献”的新杨好少年。把“内化基本道德观念”和“外显文明礼仪习惯”作为行为规范教育的导入点和着眼点,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态度表现、价值导向”引领。
2、分目标
(二) 以“传美扬善”为宗旨,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在课题实践中,我们编写和完善了新杨中学“四航”校本德育课程:
以“小故事,大智慧”样式编写的“四航”校本德育课程,综合考虑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内心需求、接受程度”等相关要素,期间的每个篇章均以“案例分享,故事链接,锦囊妙计,智慧点金,行动感召”等来呈现,在“爱国家、爱社会、爱集体、爱他人、爱自己、爱生活”的道德情感的激发中生动绽放“真、善、美”的人文之花。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体现学校特点、适合学生需要、提高实施 效果”。要求班主任认真备课,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授课,重视资源的整合。主题教育课的设计力求做到“目标适切、内容适合、拓展适度、评价适当”,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学期结束,按照学校的要求递交“授课详案、活动课件、学生感悟、老师评语”,着力体现“班主任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内容生成的动态性,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教育评价的激励性”。
(三) 以“知行统一”为基点,完善专题活动内容
我们重视专题教育的载体运用,努力创设育人环境,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文化,用多元化的活动奏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利用“传统节庆日、伟人诞辰日、重大纪念日”等德育实施载体,以“基础道德”为抓手,树“文明新风”;以“责任奉献”为抓手,立“人生理想”;以“国情教育”为抓手,强“爱国意识”;以“传统文化”为抓手,增“人文情怀”;以“社会实践”为抓手,炼“意志品质”。使学生的举手投足在优良校园文化环境中得到熏陶,完善有新杨特点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四) 以“榜样激励”为导向,制定多元评价体系
在课题实践中,我们通过优化“新杨十佳之星”的校本评选机制,把“绿色指标”的核心思想渗透在评选活动中,体现多元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新杨十佳之星”以“每月一星”的方式推进,每次十位同学“获星”称号,积极营造“大家来追星―争当美德好少年”的优良校风。为“行为规范”和“传统美德”的整合教育提供“赏识激励”和“榜样示范”的支持系统。
* 成果呈现:
1、 编写成册并认真实施《新杨中学学生行为规范指导手册》;
2、 建设学校“四大文化长廊”,开展专题教育;
(感恩长廊、风采长廊、励志长廊、艺术长廊)
3、 制作了两部“传美”学堂专题教育宣传片
(1) 《孝亲敬老话感恩》获区级“传美”比赛二等奖
(2) 《永恒的“光之塔”》获全国“传美”比赛一等奖
4、 编写并实施校本“四航”课程(四本教材)
(1) 预备年级《成长启航》;(2)初一年级《责任导航》;
(3) 初二年级《青春护航》;(4)初三年级《励志远航》;
5、编写了“传统美德教育”校本课程《九九重阳孝久久》实施方案
* 摘录三段社区居民对新杨中学学生的称赞:
(1)学校的优良行规,是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大贡献
我是紫荆苑居委文教干部范金琪,作为一名社区教育工作者,我为新杨中学的进步感到高兴,学校的学风校风有很多令人称道之处。每天早晨的排队进校、每天放学的整队离校,已经成为桃浦七村一道风景线。我在社区组织学生开展寒暑假活动时也明显察觉到:新杨中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各项活动,并且在文明礼仪方面和各项社区活动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育才先育德”,新杨中学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2)新杨中学的进步是桃浦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
我是杜鹃苑的社会工作者,名叫吕志光。新杨中学是在逆境中成长和发展
起来的。当时(1996年)的桃浦地区环境脏、乱、差,秩序和治安不堪,学生厌学,家长放任,逃课的、校外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学校声誉,有的家长不愿意将孩子送进“新杨”。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穷者思变”,逆境中的校领导奋发图强、教职员工群策群力,为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努力改变现状。
短短几载,一个崭新的“新杨”开始展现-----校园整洁美观,校风严谨,学风勤勉,师生的文明礼貌很多都表现在言行举止、举手投足的小事和细节上,让桃浦百姓很受感动。目前,新杨中学在数万人注目下,成绩斐然,今天,桃浦的精神文明建设已上一个新台阶,社会环境已有质的转变。或许孩子影响了大人,或许小手牵大手成功?新杨中学为周边环境的大改变,功不可没,是桃浦地区精神文明的坚强基石。
校本课程开题报告范文6
然而中学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与运行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校本教研扶持力量不足,教科室作用发挥不力,教研经费投入不足,教研活动内容、形式单一,低水平的教研活动带来的结果是教师的发展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寻求对策,使校本教研制度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改革。
一、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基本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校本教研制度的订立必须符合本校实际,使教师作为制度执行者能清晰地认识它的理念和意义,进而认可、接纳它。校本教研制度是需要教师在领会校本教研理念的基础上践行的,如不能付诸行动,就不是可操作的“制度”。
2.以教师为本原则。制度不在于约束教师,而在于为教师的教研提供指导与服务。学校要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指明方向,搭建平台。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要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参与,避免过于量化、细化而导致僵化。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是学校文化的重建,它创造的是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共享经验的氛围,是有利于每位教师发展的机制,在这种机制和氛围下,教师间关系和谐,互惠、双赢,共同提高。
3.公平性原则。校本教研制度要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不能有特权。如只有少数教师有外出学习机会,只有骨干教师才能做课题研究等类似这些现象就不符合公平性原则。当然,公平不排斥竞争,良性的竞争是发展的动力,如激励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奖励制度等,这些竞争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
4.开放性原则。全体教师都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而不应仅局限于部分骨干,还应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外界因素包括学生家长、校外的专业研究人员等,他们的作用不容忽视,将他们整合在校本教研制度之下将有利于这项制度有效地开展。
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主要内容
1.完善校本教研组织领导机构。建立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校长是学校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负责人,但校本教研并不是事无巨细都由校长过问。校长应充分调动其他领导成员,分学科、分课题,参加活动,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帮助教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校长要确立“科研兴校”的理念,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须的经费投入,要整合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建立校本教研立体组织体系,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格局。
2.完善校本教研常规管理制度。确立教科室的教研管理职能,加强教科室对课题组、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组建对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有重大意义的课题组,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教研活动,为课题研究提供服务和指导,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先进经验,树立先进典型。
3.完善教研组、备课组管理制度。明确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职责,制订详细的工作要求。还可以交叉设置校本课程等适应新课程的综合教研组,改变学科本位的倾向,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活动,形成学习共同体,加强集体研究,分享经验与成功,让教师在集体活动中快速成长起来,建立一种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合作的教研组文化,建立真诚的沟通,形成团结、向上的教师文化。
4.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为进一步凸显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学校要建立具体、明晰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备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等。
5.建立课题规划及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要求学校建立起鼓励和帮助教师进行课题规划与管理制度,要制订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过程管理、结题、档案管理等内容的管理制度,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6.深化学校教研的交流制度和师徒结对制度。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如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骨干教师帮带青年教师,明确规定师徒的义务,建立师徒档案,使新教师尽快成长。老教师在与新教师的交流中学习新思路。强调教研组的学术研究职能,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阵的状态,组织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校际观摩课、沙龙、教师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
7.强化教研服务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与完善必须建立在学校提供良好服务的基础上,包括校本培训、专业支持、信息、经费等多方面的服务保障。保证课题研究经费、外出学习经费和奖励经费,建立教研网络平台,设置教研活动专门场所等。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和专业研究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专业研究人员做学校的教研指导,开展专题研讨、学术报告、名师讲课等活动,发挥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和学校教研的层次,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