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校本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小实验校本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小实验校本课程

科学小实验校本课程范文1

关键词:“5-E”教学模式;校本课程;Vc含量;水果;果汁饮料

一、研究背景

“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机构(Biological Science Curriculum Study,简称BSCS)在1989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的教学模式。描述了一种能用于总课程、具体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课的教学程序,是一种致力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5-E”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探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理解和建构科学知识。一般包含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ation)以及评价(Evaluate)5个环节。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一致的:课程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以“Vc含量的测定”校本课程为例,展示“5-E”教学模式在化学校本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二、以“Vc含量的测定”为例,应用“5-E”教学模式进行化学校本课程的教学

1.1-E――吸引环节

(1)PPT和实物展示:柠檬、猕猴桃、西瓜、橙子、草莓、葡萄等常见的水果,PPT呈现一则关于“哪种水果Vc含量高有争议”的新闻。

教师讲解: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养成了天天吃水果的习惯,但同学们对于哪些水果Vc含量较多不是很清楚,网络上、报纸上、电视中对哪种水果Vc含量高也有不同的说法,另外水果中Vc含量的高低还受到保存时间、温度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今天我们一起运用化学实验来测定多种水果中Vc的

含量。

(2)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①哪种水果中Vc含量高?

②Vc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③如何利用Vc的化学性质测定其在水果中的含量?

④选择哪些简单易得的化学仪器和试剂来测定水果中Vc的含量?

2.2-E――探究环节

(1)背景资料

由于校本课程时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没有让学生自己去网络上查找有关Vc性质的资料,而是选择由教师通过讲义的形式将资料呈现给学生,讲义内容部分节选自人教版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第一章第四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归纳Vc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义背景资料节选:

维生素C是一种无色晶体,分子式为C6H8O6,分子结构如右图。熔点为190~192℃,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溶液显酸性,并有可口的酸味。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和绿色蔬菜中。

维生素C也称为抗坏血酸,在人体内有重要功能。例如,它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维持细胞间质的正常结构;促进伤口愈合,维持牙齿、骨骼、血管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帮助无机盐和某些氨基酸的吸收;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有解毒作用等。中学生每天需要补充约60 mg维生素C。

维生素C的化学特性是容易失去电子,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在水溶液中或受热时很容易被氧化,在碱性溶液中容易被氧化。因此,生吃新鲜蔬菜要比熟吃时维生素C的损失小。

Vc的物理性质:外观(无色晶体)、熔点(190~192℃)、溶解性(易溶于水)。

Vc的化学性质:酸性、还原性。

(2)讨论分析选择哪一种性质来测定水果中Vc的含量

同学们分组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并进行交流。最终所有同学得出了统一的看法:与Vc物理性质相似的有机物较多,不易用来区分;水果中有多种有机酸,酸性这一化学性质也不易用来测定Vc的含量;还原性是Vc具有的较特殊的化学性质,可以选用碘液或酸性高锰酸钾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进行滴定实验,从而测定水果中Vc的含量。

(3)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仪器:榨汁机、25 mL酸式滴定管、铁架台、烧杯、胶头滴管、锥形瓶、小刀

实验药品:柠檬4个、猕猴桃2个、黄瓤小西瓜1个,橙子2个、5.0×10-3 mol/L KMnO4溶液。

实验过程:

①榨取果汁:新鲜水果洗净、水分沥干、去皮、去核,称取100 g果肉各2份,1份放入榨汁机(带有滤网)打成汁,另一份做平行实验,为了防止Vc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应在第二次测量前再将第2份果肉打成果汁;

②果汁装液:如使用研钵或不带过滤网的榨汁机,需要将果汁与果肉进行过滤分离,将榨好的果汁全部倒入锥形瓶中;

③KMnO4溶液装液:取一支25 mL的酸式滴定管,检验是否漏水并洗净,用5.0×10-3 mol/L KMnO4溶液润洗2~3次,并排除尖嘴处气泡,向滴定管中注入KMnO4溶液至0刻度上方,将液面调节至0或0以下某一刻度;

④滴定:左手握活塞旋转开关,右手不断旋转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至出现粉红色且30 s不变色则为终点,记下读数,读数时,眼睛平视,使视线与溶液的凹液面相切,估读到小数点后两位,重复实验1次;

⑤计算:

已知:5C6H8O6+2KMnO4+3H2SO4=2MnSO4+K2SO4+5C6H6O6+8H2O

公式:5×c(KMnO4)×V(KMnO4)=2×c(Vc)×V(Vc)=n(Vc)

Vc含量(mg/100g)=176g/mol×n(Vc)×1000(176g/mol为Vc的摩尔质量)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实验结论:

通过公式计算,每组同学排出了柠檬、猕猴桃、西瓜、橙子4种水果Vc含量的大小关系。由于实验操作中的误差等原因,每组同学得到的实验数据与排序结论可能是不完全一致的。

3.3-E――解释环节

通过实验对4种不同水果中Vc含量的测定,由大到小排出水果Vc含量顺序,与网络上查阅到的水果Vc含量顺序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不完全一致,而且网络上对水果Vc含量的排序也有不同版本。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水果的含水量、存放时间、品种以及环境温度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Vc的含量,需要进行大批量的样品测定,才能使数据更具有信度,更有说服力。

4.4-E――迁移环节

(1)设置新的情境:很多同学都很喜欢喝饮料,饮料除了清爽解渴外,营养功能也是销售宣传的一个要点,其中Vc是最大的卖点,如农夫山泉公司出品的一款柠檬味复合果汁饮料水溶C100,在产品上标明了每瓶饮料含Vc100.0 mg。

教师提供水溶C100饮料、统一鲜橙多两种饮料各1瓶,并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①这些饮料是否真像宣传的那样含有Vc?

②含量是否达到瓶身包装上标明的那么多?

③对人体有没有好处?

(2)学生提出实验方案

利用测定水果中Vc含量的方法,分别测定水溶C100饮料(瓶身标明Vc含量为100 mg/445 mL)、统一鲜橙多(瓶身标明Vc含量为25 mg/100 mL)中Vc的含量,探究是否与饮料包装上标明的Vc含量相当。

(3)学生分组实验

取水溶C100饮料100 mL于锥形瓶中,用5.0×10-3mol/的KMnO4溶液滴定,记录KMnO4溶液的体积,再做一次平行实验。

计算:Vc含量(mg/100mL)=176g/mol×n(Vc)×1000(176g/mol为Vc的摩尔质量)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实验结论:每个组得到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有的组计算的结果甚至比产品标明的Vc含量还要高。这可能是由于饮料本身带有一定的颜色,使得滴定终点的读数存在误差。

5.5-E――评价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实验和教学的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实验参与意识、小组合作精神、思维发散情况。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表现,参考其他同学的表现来进行自我评价。另外,还可以进行书面评价,包括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中探究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记录、实验结论的讨论、所学课程内容的感悟等等。

三、“5-E”教学模式在化学校本课程中实践的反思

1.校本课程是“5-E”教学模式实施的最佳平台

“5-E”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运用调查和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校本课程正是“5-E”教学模式“施展才能”的最佳平台,校本课程教学要求不同于必修课程,没有了传统的学业考试压力,教师具有很大的决策权,学生有更多探究的机会,课程评价方式也更多样、更注重过程。如在校本课程的课堂上可以自行组队,组内自行分配任务,可充分地进行师生和生生之间关于实验方案的交流和讨论,可获取各种需要的常见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在校本课程这种自主、开放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才能真正实现“5-E”教学模式的精髓。

2.“5-E”教学模式使化学学习更深入生活

“5-E”教学模式中的迁移环节是知识深化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在知识理解和技能使用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新的问题,并与其他的知识、技能之间建立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校本课程的素材往往十分贴近生活,如肥皂的制作与去污原理、水果电池电量的影响因素探究、84消毒液最佳漂白效果条件的探究,这些校本课程的素材为“5-E”教学模式中的迁移环节提供了施展的空间,“5-E”教学模式也使化学学习更贴近生活、深入生活。

科学小实验校本课程范文2

1.1建筑材料实验课教材内容陈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许多国家标准、实验方法、实验规范都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实验教材原有的内容滞后于最新的企业生产。

1.2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缺乏独立性,学时少

建筑材料实验课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一部分,与理论教学相比,处于附属地位,缺乏独立性。实验课授课学时只是理论学时的1/3,实验只能对理论教学的某个概念、原理进行验证,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综合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只能实验结束后交一份实验报告,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3建筑材料实验课程师资薄弱,设备少

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设专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匮乏,学科梯队断层,职称不合理,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教师少。同时因为建筑材料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实验室建设面临设备少,设备不全的客观条件。以上客观条件也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我校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2.1修订新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修订新的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设计性实验是指老师给出实验目的及条件,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综合性实验是设计课本多个知识点的整合,但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叠加。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锻炼了学生对于理论教学知识点的分析运用能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及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2根据大纲要求,编写新的实验指导书

针对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相关知识日新月异,许多国家标准、实验方法、实验规范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实际情况,定期查看相关新标准、新规范、新方法,定期更新实验项目,定期更新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做到与现实企业生产的同步性。

2.3合理分配实验时间,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根据修定的培养方案,教学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时间来完成,显然当前的教学时间是不能满足的,故我们进行实验室开放。通过合理分配实验时间,实验室开放,保证了每一个同学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杜绝部分同学眼高手低,激发了广大同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每一个同学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每一位同学的动手实践能力,每一个同学都通过实验产生了成就感,提高了理论课的学习效率。

2.4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新设专业师资薄弱,设备少的客观情况,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路,一是去高水平院校聘请高水平的专家教授作为我们的兼职教授;二是与有建筑材料检测资质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合作,实现了双方的共赢,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为企业的经营项目和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参与科研,充实实践教学,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以企业承接的社会检测项目作为实践项目让学生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学生了解了学习该门课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2.5改革建筑材料实验课的考核评价方式

原有实验教学的考核只要求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考核方式单一,存在互相抄袭实验数据,考核标准不一致等情况。为了配合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依据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的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深层次地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思考、设计、分析以及创新能力,尤其重视实验操作、思考、创新能力的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最终的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包含纪律卫生、考勤、预习、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等各个方面,综合各方面给出每个实验的成绩,综合每次实验得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分为操作和笔试两部分。

3结语

科学小实验校本课程范文3

关键词:校本理念;化学课程;教材开发;趣味实验;自主实验

化学是一门科学性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形象、直观的化学现象展示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注重校本理念的贯彻实施,以促使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获得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化学趣味实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下面以教学“硫酸”为例,对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课程设计】

知识与技能:

认识硫酸的物理性质;学习并掌握浓硫酸的特殊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知道硫酸在生产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课程内容】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硫酸的一些性质,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对应的实验原理和操作说明,这对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通过三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浓硫酸的三个特殊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促使学生在形象的实验中准确地掌握浓硫酸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通过趣味性的实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求异的创新精神。

【课程实施】

实验一:验证浓硫酸的吸水性。

实验器材:烧杯 玻璃棒 试管 药匙 水 胆矾。

实验步骤:在试管中放入少量胆矾,并滴入少量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观察固体和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论:浓硫酸能够吸收结晶水。

实验二:验证浓硫酸的脱水性(黑面包实验)

实验器材:稀硫酸、浓硫酸、水、蔗糖、烧杯、玻璃棒、试剂瓶、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在烧杯中放入蔗糖,然后加入一定的稀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再取一个烧杯放入等量的蔗糖,加入一定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物质;有大量气体和刺激性气味产生。

实验结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实验三:验证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实验器材:试管、导管、酒精灯、铁架台、石蕊试液、品红试液、铜丝、稀硫酸和浓硫酸。

实验步骤:实施对比实验。

实验:浓硫酸和铜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实验,观察品红试液和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

对照试验:稀硫酸和铜反应,观察品红试液和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稀硫酸和铜在加热的情况下不反应,石蕊试液和品红试液的颜色没有发生变化;

浓硫酸和铜在加热的情况下反应有气体产生,该气体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硫。

实验结论:说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课程评价】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忽视实验的价值,课堂基本呈现的是单一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根本意识不到实验的价值。然而,本节课进行了三个有趣的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而且,使学生以良好的学习心态走进化学学习当中。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我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给予肯定评价。

二、化学自主性实验

“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条件”这是校本课程基本的核心思想。因此,在化学实验校本课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实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下面以“Al(OH)3的制备及两性探究”为例进行介绍。

【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Al(OH)3的制备及Al(OH)3的两性。

【教学过程】

实验器材:Al2(SO4)3溶液、稀氨水、稀NaOH溶液、稀盐酸、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探究问题一:为什么当氨水过量时,白色沉淀不会溶解?

探究问题二:在实验室里能否用氧化铝和水反应制备氢氧化铝?

探究问题三:当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时,白色沉淀溶解,能否说明氢氧化铝具有两性?

引导进行自主实验,验证上述三个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性。

【课程评价】

该过程主要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验操作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的知识点,以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意识。

总之,在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找到探究化学的乐趣,进而促使学生获得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蒋静.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J].苏州大学,2011.

科学小实验校本课程范文4

一、体验式教学在音乐校本课程中的作用

1.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给人以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利的多, 能更直接更有利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小学生充满活力、朝气, 有热情,我们选择不同特征的优秀音乐,可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使他们从音乐中感悟美,从而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不可回避,不管是否热爱音乐,只要接触多了,欣赏多了,音乐必然会用它特殊的方式与情感连通。音乐结束了,消失了,它留在每个同学的心中这真挚的情感不会消失。

2. 提高学生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让学生参与教学,让他们走进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应牢牢的把握住情感体验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是引领学生感悟音乐美的途径,在校本课堂中,音乐教师更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力。

二、体验式教学在音乐校本课程中的运用

1. 歌唱

音乐感受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情感共鸣及音乐感受。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感受,才能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获得审美的满足。歌唱是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方法,孩子高兴时都喜欢用歌声来表现。要教学生唱出好听的歌,先天的嗓音条件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赋予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

只有孩子们愿意唱,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唱歌的欢乐。每学期每个年级从教材中选取五首重点学习歌曲,通过歌曲的学习重点培养歌唱的习惯及演唱技巧,当学生能够音准正确、歌词准确,有表情的自信的完整演唱后,就加入校本课程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2. 体态律动与舞蹈

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非常喜爱体态律动,尤其是中、低年级。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音乐的情绪状态及其变化,旋律的高低,速度的缓急,音色的明暗等通过动作来体验这一过程。

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他们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的体验与训练。

科学小实验校本课程范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网络 校本课程 实施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78-01

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由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这样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研究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是本轮课改的又一特点。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学校应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因此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又成为学校课改工作的重点之一。很明显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自身特点而开发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一就是教材问题。基于校本课程的特点,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充实和完善,送印刷厂印刷不太实际,同时又需要解决经费问题;其二是传授方式,如果也像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在课堂中以本为本、展开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基于此我认为是否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的网络为校本课程的实施铺路,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网络条件下的校本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逐步推进,学校已经完成了“校校通”网络的建设。网络强大的信息量,开放性、交互性及趣味性已经使其成为师生开展教学,进行交流的平台和工具。

把校本教材做成网页,一课一页或一课多页,图文并茂,一方面解决了教材问题。另一方面使编者能方便快捷地堆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和充实,使校本教材的实施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把校本课程的课堂搬到多媒体教室、网络计算机教室,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便于他们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可以令教师真正地进行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研究。

校本课程网络化,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可以为其他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甚至是众多的网民,提供学习的机会,实现资源共享。由此可见,基于网络,我们可以很好的解决校本课程的教材和实施的两大问题。

2 网络条件下的校本课程实施的优势。

网络为校本课程解决了教材和实施的两大问题,而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网络化,有利于编者在实践中,听取校内、校外学习者、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充实,使课程本身日趋成熟、完善。

校本课程网络化,有利于学习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搜索相关的知识和资料。使他们能跳出课程看课程,在走向更高、更广阔领域的同时,来丰富和发掘课程本身。

3 网络条件下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

实施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基础主要有硬件、技术、人员等。同样网络条件下的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也在于这三个方面。

硬件:作为学校,要不断加大现代化教育设备的投入,并最大限度的向师生开放,让校本课程的学习向外拓展。

技术:要构建一个师生易于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制作校本课程网页时第一步,即构建学习平台。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在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课程本身进行修改和充实。

4 网络条件下的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

网络为校本课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而校本课程研究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去实施。除去硬件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主要还是来自于校本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

一方面,校本课程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新事物,教师如何去理解课程本身的意义,如何以“必修课”的标准去实施。如何冲破应试教育的禁锢,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意义,这对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另一方面,网络条件下的校本课程实施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当高。教师不仅要通晓教材本身,而且要对相关的知识也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再次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至少能熟练地利用IE浏览,进行相关的搜索,并且能制作简单的网页及多媒体课件。最后,要上好一堂校本课程课,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巨大的,准备材料、制作课件、设计活动,直接决定了校本课程实施的质量。基于此我们还应该做好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仔细分析学校的现状,把握学校的基础情况,从学校最基础的做起,从教师最基础的入手。一支理论水平高,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强,乐学敬业的师资队伍是网络条件下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校本课程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产物,校本课程网络化是促进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的必然保障,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必将引起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最终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科学小实验校本课程范文6

整合当前国内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坚持“四位一体、互补整合、实用可行”的原则。“四位一体”,是指在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促进学生发展、体现学校特色、彰显学科价值和发挥教师优长四个方面协调统一的原则。

“互补整合”,是指必须坚持校本课程与国家必修课程在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互补,既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相互矛盾的原则。当然,这里的“互补整合”也包括整合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实用可行”,是指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一味追求文本教材的开发、课程方案的完整、课程形式的新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为解决本校学生在社会化成长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学校特色发展中需要实现的学生培养目标做点实事。

二、课程开发的依据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和地方课程补充的定位,决定了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要遵循本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在充分研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关于校本课程基本理念、性质、目标、内容和实施的相关要求基础上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学科理论依据和方向;更要在对学生、学校、教师和社会等多维度现实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之上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和切入点。只有当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吻合的情况下,才能确定某一具体校本课程开发项目的可行性,从而开展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否则,就应该当机立断放弃,从而避免南辕北辙、脱离校本课程开发的正确轨道。为此,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必须应用“四位一体”的开发原则,确定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和方向。

1. 课程标准的解读。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精神指导下,从与国家课程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形成良性互补的角度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方向,并以此保证该门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思想品德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符合校本课程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在《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期,我们首先深入研究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其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等方面寻找关于在思想品德学科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的学科理论支撑。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门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符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2.5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这一课程内容的规定以及“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这一课程总体目标的规定;更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这一基本理念。

2. 中考趋势的分析。思想品德学科虽然作为国家必修课程,但是在目前的中考体制下,其弱势地位却越来越明显,不仅中考分值比例由原来与语数外平等降到了只有60分席位,相当于主科的50%,而且考试形式也由原来的闭卷变成了开卷。近年中考命题的难易程度更是逐年降低,所有这些都在无形中削弱着学校、学生和家长对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视程度。而据2009年9月23日中国经济新闻网讯:继山东省济南市取消中考制度后,云南省从2012年起也将全面取消这一制度。照此趋势,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存和发展仅仅依靠国家课程服务于中考的定位必将成为历史,而思想品德学科国家课程由于其统一性特点,如果仅以此为依据进行常规教学改革,又无法完全满足本校学生的成长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只有在中考视野之外,从积极服务学生和学校发展的角度抓住校本课程开发的契机,才能为本学科和自己的专业发展拓展新的舞台。

3. 实际需求的调研。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新知识,才能构成有效的学习。因此,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实际需求调研,系统考虑学校内外部诸因素,做到“认识自我”,了解学校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和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状况,做到促进学生发展,体现学校特色、发挥教师优长和彰显学科价值四个方面的协调统一。为此,可以针对预选的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向,通过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其社会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其学生需求;通过座谈、理论分析等调研其学校需求。

4. 课程资源的评估。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在前期调研阶段还必须在调研分析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校乃至本学科教师的现有课程资源评估,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思想品德学科组早在学校2004年开设校本课程之初,就指导组内教师积极参与,先后开设了《漫画中的哲理》、《校园文明礼仪》、《小故事大道理》、《身边的礼仪和品质》、《趣味逻辑》等多门校本选修课。特别是组内两位老师累计开设的29节礼仪校本选修课,为我们进一步尝试开发《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使组内教师初步具备了开发学科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能力。而从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的优长考量,他们从形象到人品等各方面礼仪修养普遍较高,自身就是很好的文明礼仪典范,其中又有多人兼任学校年级主任、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团委书记、班主任等管理岗位,一方面更为直接地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双重需要,另一方面又便于我们整合年级和学校管理的课程资源。这为我们开发《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正是所有上述这些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条件的一致关联性,让我们最终决定将《中学生礼仪》确定为我校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

三、课程目标的确立

在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清晰的目标在操作中显得很实用。当然,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不断提炼和逐渐建立的,预先设计完整的课程目标根本上是难以做到的,如果一味强调预先完整目标的设计,反而易对课程开发活动带来限制。

在实践中,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教育需求满足,为了学生长远利益,不能仅仅关注学校特色形成、关注教师个体发展、关注学生一般需要的满足,必须从“教育”意义上思考学生需求。学生的教育需求,兼顾了学生的特点、社会和学科知识发展,是学生发展的真正需求,是课程开发目标研制的唯一指向。

初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它要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不仅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等的基础,还更应该通过教育培养学习、发展的意愿。因此,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也应该遵循本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确立的一般原则和三维目标构成。坚持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放在核心地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

同时,由于校本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属性,在同类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目标的制定必须为本课程特色的凸显服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广大中小学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开发校本课程的范例很多,但往往都单一侧重于礼仪知识的讲授或礼仪活动的开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我们决定侧重于从“礼仪行为的修炼”角度开发礼仪校本课程,并力图将传统僵化的礼仪要求赋予时尚的色彩和生活化的美的形式呈现,以突出《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的特色——礼仪修炼的情境化和时尚礼仪的生活化!

四、课程内容的设计

在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应该遵循多元智能理论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坚持以下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一是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便于课程实现其社会价值,发展性的课程内容便于课程实现其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价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方面相统一的原则。二是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依据学科结构选择的学科化课程内容有利于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依据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现实世界选择的生活化课程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方面统一的原则。

而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则须要遵循两个原则,即两个“结合”、两个“统一”。两个“结合”是学科性的内容与非学科性内容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两个“统一”是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课程内容的直线性与螺旋性的统一。一线教师不可能像由专家主持开发的课程那样专业和规范。因此,建议采用“纵横观看”的办法来组织课程内容。若以课程目标为线索组织内容,则横向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以及基础性发展目标的培养,纵向看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进步情况;若以知识体系为线索组织内容,则横向看课程与有关国家课程之间的联系,纵向看课程本身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特定校本课程的自身特点又可以各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