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云医疗系统解决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云医疗系统解决方案范文1
移动医护站解决方案,整合了医疗信息化管理平台,针对医疗人员应用优化了终端使用体验,并且以移动网络技术为载体,依托医院现有的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LIS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等系统,将医护业务整合延伸到移动无线终端,形成一个实时、动态的工作平台。医护人员可以随时通过移动无线终端LT-B调用医院的HIS等系统中相关的信息资料,同样也可将即时的信息数据反馈至系统,确保信息的实时性、有效性和可分享性。其更为安全、高效的特点深受广大医护人员的好评,被中国医院协会评为2011年度信息化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的优秀案例。
针对医疗人员不同工作职能特性,NEC移动医疗系统解决方案主要包含两大块——移动医生站与移动护士站。移动医生站更注重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和精准性。比如作为诊断的依据,医生需要患者检查报告、检验报告、过往病例等完整精确的信息数据,这些都可以通过WiFi与HIS等系统连接随时随地获取。此外,移动医生站还将医生的就诊范围延伸至患者病床边,或用手持终端的录音、拍摄、手写等功能,确诊病情,直接书写病历医嘱,进行全程跟踪,强化医疗安全。
相比医生,护士作为医疗服务的最终执行者,如何提升他们的医护品质,避免医疗错误也至关重要。移动护士站提供了一套完整且标准的应用流程,包括医嘱的确认、执行、记录;任务安排的确认;护理实施的记录等等,确保了医护过程中的准确无误。此外,医护人员临床执行医嘱过程中通过无线终端LT-B直接录入患者生命体征,在保证其准确性的同时也提高其业务的效率品质,做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
在NEC的移动医护站解决方案中,手持终端的选配也不容忽视。传统的笔记本电脑,体积大携带不便;PDA和智能手机则屏幕较小易发生误操作;而NEC新推出的平板电脑LT-B取两者之长特别为医疗行业进行了优化设计。
它采用了无凹凸的平板设计,简洁时尚大气,7英寸大小携带便利还可以单手操作,4级防水及电池可交换的特点更是别具一格的创新。
NEC平板电脑LT-B内置了1GHz主频的OMAP 4430双核级别处理器、4GB的存储空间,能够流畅稳定地运行Android 2.3版本的系统。用前置130万像素,后置500万像素的摄像头拍的照片清晰生动,在医疗行业条文码扫描上也得以广泛应用。该机所具有的WiFi网络、GPS定位、加速度感应等功能切实保障了医护人员随需随用、随呼随到的体制,红外线、microUSB、SD存储卡等外部接口更方便了数据的存储、转移与加密。
云医疗系统解决方案范文2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每年的医疗IT年花费约为150亿元左右,预计2015将达到290亿元。近几年中国医疗IT市场的增长速度都在25%以上。其中,IT解决方案(软件和IT服务)市场大约30亿元左右。中国医疗IT占全部IT行业的比重约为2.2%,远低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具备极强的发展潜力。业内人士预测,2011-2015年中国医疗IT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9%,增长速度在所有IT子行业中仅次于消费用IT产品。
中国医疗IT市场现状
按发展阶段的先后以及普及程度由高到低,中国的医疗信息化主要分为三类: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医院临床信息系统(HCIS)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系统(GMIS)。其中,HMIS以财务收费系统为核心,HCIS涉及整合电子病历和身体检查资料等临床功能,GMIS则涉及医院之间、中小城市之间或者大城市各城区之间的信息共享。
HMIS在国内的建设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较为普及。目前,医疗信息化正在向HCIS支持为主的第二阶段过渡,下一步的重点是推广电子病历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实现区域内的联网使用,而未来5年,GMIS将成为医疗信息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近几年,随着医患纠纷成为困扰医疗机构的难题,群众对医疗服务效果普遍不满,效率低下、质量差、成本高等问题突出。数字显示,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卫生费用支出达2545元,占其全年可支配收入的13.3%;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支出达694元,占全年纯收入的11.7%。这种情况之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HMIS的应用大大简化了挂号、划价、收费、报销等流程,缓解了排队问题。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患者在不同医院之间的自由转换,减少重复检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医疗服务开始向家庭延伸。老年人作为突发病的高发人群,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病情进行跟踪监测。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带有感应、检测装置、报警和求助系统的便携性医疗设备进入家庭,医院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实时监控。例如东软推出的健康管理平台“熙康”,通过构建全方位的个人健康信息系统,能有效实现远程健康监护的家庭、社区和医院的无缝对接。
面对这一块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国企业在医院管理信息化市场虽有优势,但市场整合能力不强。由于中国医院管理体制的特殊性,相比外资企业,中国企业在医院信息化阶段更有竞争力。据统计,在HMIS阶段,外商企业市场份额仅占25%,而中国本土企业达到75%。但由于中国医院管理信息化市场集中度不高,尚未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目前的中国医疗软件市场中,排名前6名的公司只占40%的市场份额。
在软件及服务方面,中国企业实力也稍显不足。据华通医疗研究统计,2007年中国医疗信息化硬件市场份额达70%,软件和服务市场份额仅为30%。预计2012年,硬件市场份额将达45%,软件和服务达55%。因此,软件与服务将成为本土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而国内一些看好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大企业,已经将业务重点放在了软件及服务上。这其中的典型事件包括,金蝶医疗斥资1.2亿并购有14年医疗卫生信息化经验的广州慧通、华为“医疗云”战略,为医院提供以云管端为基础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等。
三足鼎立格局
从实力上看,中国的医疗信息业已形成本土企业与欧美、日本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
东软是本土企业中最典型的代表。其医疗信息化业务比较全面,涉及医疗IT业务、卫生行政、医院信息管理、医保、个人健康服务等多个环节。东软在医疗IT领域的业务包括HMIS、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HCIS、EMR、PACS等软件解决方案和产品。东软偏重于行业解决方案和嵌入式软件,目前全国3000多家大中型医院都运行着东软的系统,近几年还加大了卫生行政业务的发展力度。
目前东软业务中软件外包占35%,医疗设备占15%-18%,行业解决方案占47%-50%。近来,东软加大数据中心建设力度,旨在构建云计算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建立可扩展的应用架构。目前东软在全国三甲医院中市场占有率达到40%左右,在社保和医保领域的市场份额亦稳居第一。现在备受欢迎的熙康行表和熙康益体机,整合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医疗领域的专业资源,可以动态收集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实现家庭实时跟踪与监测,是东软医疗电子商务由B2B向B2C转型的开始。借助本土化优势,东软还为唐山、郑州、无锡、沈阳、都江堰、海南省澄迈县等20多个城市提供健康城市解决方案,构建起了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和区域的以物联网、互联网为核心的健康服务平台。此外,东软还积极与大型医院和医疗机构合作,向家庭和个人推广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通过并购与战略合作,东软不断拓展新的产品线。例如,与圆刚科技携手开发医疗影像设备的软件和硬件。2011年初,东软斥资1.141亿元收购最好的ERP提供商望海康信73.14%的股份,正式进军ERP市场,创下了医疗信息化行业的最大规模并购纪录。
除了东软,本土医院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卫宁软件,势头同样强劲。卫宁软件主要从事医疗及技术服务业务,在HMIS市场占有优势。在其软件系统收入中,医院信息系统的占比超过70%。随着医改的深入,卫宁也逐步进入整体医疗信息解决方案、电子病历等领域。尤其是在2011年7月上市之后,其专业医疗信息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定位更加清晰,目前在卫生部两批电子病历试点医院中,卫宁软件的电子病历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达到10%。针对中国基层医疗市场,卫宁软件开发出了SAAS“软件即服务”的新的业务模式。
立足自身优势,卫宁软件通过加大投资、加强合作等方式推进医疗信息化力度,与微软、IBM、HP、华三等国内外知名厂商建立了长期核心合作伙伴关系。截至2009年末,卫宁软件已拥有55家三甲医院客户,在全国722家三甲医院中占7.62%。2010年,业务区域扩展至28个省、市、自治区,2011年营业收入达到1.59亿元,预计接下来几年,增速都将超过30%。
本土企业之外,受中国医改政策利好驱动,外资企业也纷纷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且多以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方式进入。总体而言,欧美和日本企业在中国医疗信息市场具有优势,与中国本土企业形成竞争三大阵营。
欧美企业在IT系统架构、医疗器械领域方面具备技术优势,在大型数据存储分析、数字医院整体解决方案方面亦基础深厚,借助其在高端市场优势,发力中国基层医疗市场。现在,英特尔、IBM、甲骨文、思科等都在中国成立了专门的医疗行业部门。IBM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1亿美元专项资金,整合IBM在系统集成、云计算、分析和新兴科技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实现高品质、循证式的医疗护理服务。在巩固其在高端医院优势地位的同时,欧美企业另一方面也加紧进军中国的基层医疗市场。例如,西门子与浙大中控合作研发针对中国基层医院的全方位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GE2011年提出的针对中国农村医疗市场的“春风行动”等。
日本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较早,业务集中在以医学影像等临床信息领域,整体影响有限。富士胶片较早进入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重点推出数字医疗影像业务,NEC主要瞄准高端医院的医疗解决方案市场,日立数据中国(HDS)则致力于为医院提供数据存储解决方案,还协助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解决了医院大规模信息、图像信息搜索和动态归档问题。
韩国医疗企业和IT企业在韩国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域具有实力,但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韩国首尔三星医院等医院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有优势,但目前未进入中国。以SK集团为首的韩国企业尝试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但商业化应用不多。2011年,哈工大与SK集团合作成立医疗信息技术联合研究实验室,至今尚未产业化。
信息共享和系统整合成趋势
尽管中国医疗信息化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需要政府整体推动,特别是加强整体规划和标准制定,避免项目成为孤岛。
例如,一个完整的HMIS系统,至少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投资,国家拨款只占卫生事业支出的10%左右,投入主要靠医院,受赢利影响,医院热情不高。医疗信息化是系统工程,但目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等都是分开推进,项目间缺乏联系,政府需要制定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
HCIS和GMIS作为“十二五”期间发展重点,信息系统集成至关重要。而HMIS作为内部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和区域信息系统的基础,将进一步向集成系统发展,因此必须保持高度的开放性、超高稳定性、可靠性和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随着HMIS与社保、医保甚至银行系统的业务及数据交互越来越频繁,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需要解决好医院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移动医疗和家庭医疗是未来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但都需要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互联网日益强大和3G移动时代的来临,远程医疗会诊已经成为各级医疗单位的强烈需求。
相比外资企业,中国企业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仍有优势。中国企业在医院管理信息化领域有技术和客户基础,下一步,由临床医疗信息系统模块整合带来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升级,给国内企业带来市场机会。政策向基层医疗信息化倾斜,中国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中国企业业务整合能力不足,未来在技术和软件方面有待提升。临床医疗信息化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对企业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和业务块整合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中国企业市场集中度不高,需要加大协同合作力度,以应对强势外资巨头的竞争。
大规模数据集成、整体架构搭建是一些外资企业的强项,是外资企业的市场机会,但由于中国医疗体制的特殊性,外资企业未来需要选择更加本土化的路径。基层医疗信息化是“十二五”建设重点,市场潜力大,但地方政府是其发展的重要推手,因此,寻求与政府合作是切入医疗信息化领域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大型医院在整个医疗系统中处于强势地位,外资企业拥有较多的高端客户,需要把握好医院的需求,并通过其向基层医疗机构渗透。(作者系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技术产业组研究员)
图表一:
中国医疗IT市场规模(IT花费)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肖宏亮(2011) “中国医疗行业IT解决方案2011-2015预测与分析”(CH8037309T) IDC中国
主要国家医疗IT市场比较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IDC公司、BMI(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l)、UK Trade & Investment
图表二:
云医疗系统解决方案范文3
成铭3967台式机作为该系列的首款产品登场,该产品的外观设计灵感源于“鸟巢”体育馆的造型。在外观采用中国元素的同时,成铭还将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融合到产品中,助力客户打开成功之门。该全新产品系列主要将面对政府、教育、金融、医疗等用户,专为中国行业客户的特殊需求打造,涵盖“101智慧课堂”、可预装的硬盘保护增强套件等解决方案,致力于提供灵活可变的定制化商用客户端解决方案,是戴尔帮助客户实现数字化变革的重要一环。
戴尔全球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博士表示:“‘成铭’系列在充分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后诞生,专为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而设,是戴尔中国本地化战略举足轻重的一步。作为戴尔端到端解决方案的重要一环,商用客户端的不断完善强化了戴尔的整体实力,为用户带来更加完备的选择,进一步深化了戴尔在中国的发展。”
戴尔副总裁林浩表示:“‘成铭’的推出为行业客户提供了更好的本土化服务,满足了政府、教育、金融、医疗等不同类型用户对硬件灵活、高效、安全、稳定的需求,帮助客户在数字化时代提升管理效率、实现生产力的变革。产品秉承了商用客户端安全、可靠、易管理的品质,同时也完善了戴尔商用客户端的产品线。”
戴尔长期以来致力于客户端解决方案的发展,以行业用户的需求为己任,将尖端的科技与戴尔商用产品紧密融合。在此次科技峰会上,戴尔还用多种独特的展现手法,为参会者演绎了一系列最新的商用客户端产品及解决方案。在智能化办公展示区,通过对于真实生活的场景再现,让参观者能直接体会到现代移动办公的全新方式。虚拟现实(VR)体验区毫无意外依旧成为吸睛之地,VR行业合作伙伴齐聚一堂,现场演示的方案跨度涵盖了教育、铁路、房地产、旅游、医疗等各大领域。而戴尔Wyse产品则以与VMware联合实验室的展现方式,全方位展示了桌面虚拟化整体解决方案的运行。本次峰会中,戴尔从前沿科技、企业IT部署、云计算等方面为用户奉上一场饕餮盛宴,为客户展示了如何通过安全、可靠、易管理的终端设备优化IT资源、提升管理效率、发挥企业潜能。
戴尔商用客户端解决方案涵盖Latitude笔记本、Precision工作站、OptiPlex台式机、以及显示器等产品线。在数字化变革的趋势下,以高性能的产品配置以及实用性极强的行业解决方案,为中国商用客户持续提供优质的使用体验和服务。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戴尔中国区商用电脑已经连续三年出货量排名第二,工作站连续三年赢得总出货量排名第一。随着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商用客户端解决方案也在不断强化产品的竞争力――在年初推出了全新Latitude系列笔记本;向市场呈现了VR Ready的Precision系列工作站;成功举办了致力于鼓励新兴VR创业者和设计师们的“创见未来”戴尔VR内容开发者大赛,同时还与医微讯、慧科教育、网龙华渔、五洲传播等战略合作伙伴联手建立了VR 联合实验室,在VR发展领域大幅迈步前行。“成铭”系列的推出进一步完善了商用客户端解决方案的产品线,从而满足中国行业客户的特殊需求。
“成铭”系列秉承了戴尔商用客户端产品安全、可靠、易管理的优良基因,通过了50项性能测试,为客户提供长达5年的保修。端口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中国客户的需求,并提供了完备的生态系统,同时在核心部件的架构上也提供多元化的附加选项。
全新设计的成铭3967台式机搭载第六代英特尔处理器,最高支持酷睿i7处理器,最大支持32GB DDR4内存、2TB 7200rpm HDD硬盘(可选多种容量SSD),拥有相较于前一代更快的运行速度和更强的计算能力,并可搭载入门级或主流显卡解决方案。
产品原生搭载VGA, P/S2及HDMI视频接口,支持HDD保护增强套件、支持4串行端口、PCI及可选并行端口,并符合Energy Star及电子产品环境影响评估工具(EPEAT Silver)的要求。出厂系统可选Windows操作系统、Ubuntu、国产中标麒麟等,极大方便了在操作系统使用习惯上有差异化需求的各行业用户。
在推出硬件设备的同时,戴尔与第三方合作伙伴携手,为“成铭”推出了多款行业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应对业务中遇到的挑战,在数字化变革的时代中,更好地提升管理效率,实现业务及管理模式的转型 。
戴尔可预装硬盘保护增强套件 -- 专为教育行业定制的可预装硬盘保护增强套件具有PC系统恢复、应用程序部署、上机行楣芸亍⒂布资产记录等特点,能够在像图书馆、教育机构、研究院等较大规模硬件IT部署的环境下实现集成管理与信息保护,提升管理的便捷性。
硬盘保护增强套件能够灵活应用在如集群磁盘、操作系统初始化部署及恢复、运行状态检测及控制、屏幕监看、网络使用管理、设备资产管理等多重使用场景中,增加了客户在硬盘保护和网络管理上的灵活性。
目前,硬盘保护增强套件解决方案的原型已成功应用在全国十余家著名高校及其所属图书馆中,并成功帮助这些院校实现了IT资产优化的需求。
行业定制的端口设计 -- 成铭搭载了两个PCI插槽以及可选的并行端口,以支持税控系统接入卡槽、发票打印、以及医疗系统的需求。同时成铭与行业知名提供商合作,为用户提供4个串行端口,方便客户同时接入密码器刷卡器等部件,使得用户能够节省空间、在更小的机身上实现更多功能。
云医疗系统解决方案范文4
这绝不是惟一一家“数字先行”的新建医院,事实上,即便是历史悠久的老医院今天也在进行数字化重构。从医院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管理系统到各种移动医疗设备、3D技术打印的人体器官,从硬件到软件,IT技术都正在成为医院、医疗以及健康管理的核心发动力,而IT软硬件本身,也在围绕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在应用领域不断创新。
从浅层应用到唱“主角”
把数字化医疗设备、数字化医学影像系统和数字化医疗信息系统等全部临床作业过程纳入到数字化网络中,使“以收费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走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医院服务模式转变为管理病人的需求,这就是数字化医院未来的面貌,也是医疗行业正在践行的创新方向。数字化的医院会提升运营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更合理地使用卫生资源,并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服务和帮助,整个医疗服务行业都将因此升级并更加人性化。业界普遍认为,未来5到10年,在IT技术主导下,医疗健康行业从临床到运营和财务方面都将迎来巨大改变。
此前,医疗行业已经开始初步信息化,只是并未脱离旧时代的“PC”使用模式。所谓的信息化表现,不过是医生和护士们挤在PC前输入信息,对患者的服务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但现在,IT技术之于医疗行业的应用不再只体现于浅层,而是甚至开始唱“主角”。
在临床上,前台的临床信息系统能为医院、医生提供决策支持,直接服务于诊断流程。由于患者就医的每个步骤都会在信息系统中被完整跟踪和记录,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健康档案,医生因此可以掌握最翔实的医疗信息,从而提供精准到位的问诊服务。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则能在后台帮助完善医院的运营管理工作,减轻企业管理方面的压力。尤其在中国医疗行业面临医改、规模扩建、联合运营等种种变化的情况下,IT系统能大力辅助医院进行人、财、物的梳理和整合管理,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因此中国的许多医院都在积极引入前后台的信息化方案。
此外,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及物联网技术等的迅猛发展,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如今还进入了更高境界。
一方面,医院本身的信息系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数据,在IT工具的支持下,分析和使用这些数据,能为医疗行业带来可观的价值。另一方面,移动医疗正日渐普及,带来了真正的大数据。由于移动医疗具有很好的便携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大量健康信息,移动医疗还能促使信息无缝连接、无缝覆盖,数据产生形式、传输速度和数据规模都前所未有。面对新的情况,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新型医疗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始出现,以更智慧的方式构建数字医疗,其以“感、知、行”为核心,构建出智能、远程的疾病预防与护理平台。其中,物联网技术解决“感”的问题,即以各种传感器实时跟踪生命体征数据并通过无线网络技术传送到医疗数据中心;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平台解决“知”的问题,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医疗历史数据进行建模与分析,帮助研究人员、医生和专家做出科学、客观的决定,并能更好地建立起预测疾病变化的模型;云计算则让数据信息和分析结果能够实时传送给医务人员作为诊疗参考,或为终端用户直接提供医疗护理方案。这样的IT应用方式,正在医疗健康行业兴起,也在以更大力度推动医疗信息化升级。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所说,未来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全新医疗云计算模式,和以家庭为云终端的健康服务,将贯穿家庭、社区和医院。而今天,这一模式已经在启动过程中。
更“移动”更“关怀”
在日臻完善的IT基础架构之上,人们的主动行为激发了越来越丰富的医疗医用。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在从业过程中使用各种新技术,尤其是使用移动技术来改善与患者的交流。一份调查显示,在美国有25%的医生表示他们每天花至少3小时在移动终端上,同时还在不断向患者普及保健知识。并且年长和年轻的医生群体在使用新技术来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区别。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们纷纷开始转向自己的移动设备,去寻找他们需要的医疗服务和治疗方法。医疗应用的移动化是大势所趋。
目前,仅针对iPhone和iPad推出的移动医疗新技术就有:查看医学数字影像资料和心血管系统等人体生理系统的iPhone应用程序、血压监测系统、实时心电图测量数据、糖尿病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药物查询系统、自救程序、3D健身系统等,而对应的创新硬件也是层出不穷,包括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远程诊疗设备、手术机器人、辅助康复装置等。
可以说,移动医疗的出现,使得信息化在医院的最后1公里能够很好地完成,也很好地解决了医疗流程的优化和医疗安全的问题。依靠移动应用,医生可将病人信息从医生办公室和护士站带到病人的病床旁,可以利用无线查房设备在床旁查阅、书写病人病历,可以直接下达医嘱,查询检验检查结果;护士也可以在床边提取病人医嘱执行信息,完成生命体征的采集、录入、查询,备忘事件提醒,查看护理电子病历。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将开始部署移动医疗,同时移动医疗的应用广度也正在拓展,战地移动系统、移动资产管理、医疗废弃物管理等应用层出不穷。移动医疗让信息随时随地随手可得,也必定会改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
云医疗系统解决方案范文5
【关键词】绩效评价 分级协同 医院绩效评价一、引言
中国经过20多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系统在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改善医疗公平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仍然存在着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低下、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对消费者的反应性差等问题。对医院作出合理的、具有良好导向性的绩效评价,从而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加强医院管理,对解决这些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医疗系统绩效的相关研究
绩效评价是改善组织绩效的基础,并为组织的其它管理工作提供依据。绩效评价在医院管理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医院有效管理的工具,因此关于医院绩效评价的研究也很多。早在1983年,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胡琳、于爽等制订了“医院综合效益评价体系”;2002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国红、胡善联等利用现场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从业务水平、经营状况和病人满意度方面选出33个指标,建立了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003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何惠宇、陈校云、董立友、姜平提出应避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注重绩效评价在绩效管理中的整体作用;2008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处的赵阳等利用关键业绩指标法作为基本方法,以复旦大学附属6所医院作案例分析,确定了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由以上综述可以看出,以往的绩效评价研究往往局限于评价单一医疗机构内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未将区域内的多个医疗机构协同配置效果作为评价目标,或者仅仅考虑到这一问题的存在而未将其作为研究重点,也未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少数几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区域中心医院已经开始进行区域协同医疗模式上的探索,但是仍缺乏针对协同模式的评价体系。因此,进行针对区域协同医疗资源配置的研究,并提出一个相应的评价体系是必要的,本文要提出的正是这样一个评价思路。
三、基于功能角色的绩效评价
《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由卫生部医政司组织十一省、市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等单位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起草的。医院分级的主要依据是医疗机构的功能,即依据其与社区的关系和应当提供何种类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三个级别的医疗机构在医疗系统中各有分工,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一级医院是直接为社区提供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综合服务的基层医院,是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其主要功能是直接对人群提供一级预防,在社区管理多发病常见病现症病人并对疑难重症做好正确转诊,协助高层次医院搞好中间或院后服务,合理分流病人。
二级医院是跨几个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地区性医院,是地区性医疗预防的技术中心。其主要功能是参与指导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接受一级转诊,对一级医院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并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教学和科研。
三级医院是跨地区、省、市以及向全国范围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医院,是具有全面医疗、教学、科研能力的医疗预防技术中心。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专科的医疗服务,解决危重疑难病症,接受二级转诊,对下级医院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人才;完成培养各种高级医疗专业人才的教学和承担省以上科研项目的任务;参与和指导一、二级预防工作。
一、二、三级医院的划定、布局与设置,要由区域(即市县的行政区划)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统一规划而决定。以往绩效评价的对象是单个医院的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但是单个医院各自资源有效利用不代表其相应级别的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或者说不代表其扮演了应有的角色。所以,从区域协同的角度看,在三个级别的医疗机构协同结合点对其绩效进行评价是非常必的。
具体说来,各级医院的评价维度可以由医院的功能和任务进行确定,以二级医院为例,有医疗服务、科研教学、指导基层三个维度,表1所示为各维度下的具体指标,这些指标是通过文献评阅与分析整理,并结合《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对各级医院功能与任务的划分确定的。其侧重点在于与一、三级医院的协同结合点中二级医院的角色所承担的功能。比如接受一级医院转、向三级医院转诊,这两个功能本身可能并不能给医院带来直接效益,但却是明显的协同工作,所以在协同绩效评价中这两个指标应占较大权重。
在具体应用中,此评价指标可由区域内医政部门组织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的专家根据各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情况通过德尔斐法得出。
各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和权重是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四、研究意义
基于功能角色的医院协同绩效评价从区域医疗资源协同配置的角度出发,旨在为医疗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信息。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可以作为政府对医院监管的一种手段,为政府进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也是医院自我认识的过程,使医院的经营导向更加科学,促使医院自觉从整个区域的层面考虑经营战略,通过专注于自身的核心职能和核心能力提高医院整体运营效率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蔡志明等.绩效、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J].现代医院制度,2005(05).
[3]董炳琨.我国医院评审工作的过去和未来[J].中国护理管理,2004(04).
[4]季书钟.医院改革的难点、热点、途径[J].卫生软科学,1995(05).
[5]马璐.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系统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云医疗系统解决方案范文6
如果评比14年医疗行业流行词汇,“颠覆”一词能进入前十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多个行业发生了巨大变革,金融、互联网等已与国际接轨。而医疗行业“顽强地”几十年如一日保持不变,直至2009年新医改催生了大量的变革,变革和创新也成为了医院管理者所不能回避的课题。但是,今天的医院管理者准备好了吗?
克莱顿 ・ 克里斯坦森认为已在行业中取得成功的公司过于关注客户当下的需求,会忽略并不明显的新客户需求,或不能快速地调整业务模式抓住新技术产生的新机会,这给了颠覆性创新者进入新市场的机会。这是否意味着仅有“颠覆性创新”一条路呢?已在行业里的成功机构都注定会失败吗?不尽然。不论有多少企业希望成为“医疗行业的阿里”,最终区别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因素是机构对创新的适应能力。对于已经在行业里的医院而言,“颠覆性创新”不是唯一的路径,甚至不是应选路径。 “渐进式创新”和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的“突破式创新”才适合医院。以软件行业巨头微软为例,这个过去几十年最成功的软件企业之一在今年7月份宣布要从“设备和服务”战略转变为“专注移动和云计算为先的生产力和平台公司”。对于微软来说这需要巨大的勇气挑战自己才能够完成转型,但是至少迈出了第一步。
医院如何创新?要克服什么阻力?创新所面临的第一大阻力是管理者的惯性思维。近期在某商学院医院院长培训班采用某三甲医院门诊流程改造项目做案例教学。院长们都可以分析出案例医院面临的问题,但在讨论解决方案时,这些领先医院的管理者们不约而同讲了很多改变的阻力。一些院长甚至表示因为这些阻力的存在他们已经放弃解决问题的尝试。创新对于他们来说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因为不质疑现状也就不会产生创新。其实碰到敢于“做做梦”、挑战现状的医院管理者对患者而言是好事。
第二个阻力是医院缺少对外部的关注。管理者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解决医院内部的问题上,容易忽略外部驱动产生的创新需求和行业势趋。某院长说“我们已经忙得重要工作都顾不上了,哪有时间管患者的抱怨和投诉”?管理者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医院的使命和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呢?难道不是服务患者吗?
第三个阻力是医疗系统复杂性。医疗与其他行业很大的差异是医疗有太多的利益和决策相关方:政策制定者、支付方、医院管理者、医生等等。例如某医院希望开展项目级成本核算实现成本控制,项目团队可能会听到四个相关方四种不同意见。只有这些相关方达成一致,项目才能够交付期望的改进成果。医院只有在创新上投入人力、时间、资金和支持才能够缓解阻力二和三。
第四个和第五个阻力是管理者不知道创新的想法来自于哪里,不知道如何开展创新。是谁最了解医院工作?是谁每天与患者 打交道,了解患者诉求?是谁知道医院要做的改进?是一线员工。医院需要制订创新机制,鼓励创新想法,让一线员工和管理者共同参与创新管理,这样将能够建立医院适应性创新的能力。一些医院管理者可能已经开展了项目制的创新改进活动,也花了大量时间考虑开展哪个改进项目有大的投资回报。有时,项目式的创新和改进活动反而会限制付出努力的效果。远离项目式创新,开展一线人员参与的适应性创新才是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