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级课程管理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级课程管理机制范文1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实训基地 管理 机制
高职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是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工作,一方面与专业能力培养需求关系密切的实验实训室必须健全,这是做好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要使投入建立起来的实验、实训室充分有效地运转,还必须有一套合理个性化的管理机制。本文以我院国家示范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构建为例,探讨了实验实训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1 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主要有“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两种管理机制,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分散管理”机制。我国大部分工科类高职院校沿用前苏联,学院-二级学院-室的三级“分散管理”机制,实验实训室按照专业课程进行设置,划分到二级学院相关教研室,各教研室负责相关专业实验、实训室管理。“分散管理”体制有益于实验实训室最大限度服务专业,使实训基地发展与专业发展相同步,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实验实训室附属于教研室,很难真正贯彻“三级管理,院管为主”的原则,各专业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追求“小而全”,许多交叉学科的实验室之间实验设备大量重复设置,相互协作少,同类仪器设备在某个实验室使用频繁,负荷过重,损坏严重,而在另一个实验室则常年闲置不用的情况相当普遍,没有坚持任务、规模、功能、人员的通盘考虑,而是过分地被人事关系、教研室利益等问题所纠缠,只考虑局部利益,盲目要经费,使原本就非常有限的经费被分割,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造成极大浪费。由于各教研室忙于理论教学,往往疏于实验室的管理,导致实训教学质量无监控,实训设备损坏率高,实训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的出现。
1.2 “集中管理”机制。“集中管理”机制是由学院集中管理实训资源,二级学院配合学院完成实验实训室管理,“集中管理”机制有利于实训资源的统一调配、人员的统一管理,适合基础实验实训室管理。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实训室,由于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设备功能得不到充分开发,导致设备利用率低、实验实训室发展滞后于专业技术发展,无法满足各专业发展需求。
1.3 管理队伍。虽然实践课程重要性已得到了普遍认可,但传统的教育思想把工程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工程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低一等,训练中心管理人员在政策导向和社会评价方面依然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实训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辅编制定位,在职称评定以及待遇方面均不如理论教师,使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很少或不愿意参与实训管理工作,造成训练中心现有管理人员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使训练中心的作用难以较好地发挥出来[3]。
2 改革措施
我院电气工程学院对原有“分散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构建了科学合理实验实训室“双重管理”机制,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
2.1 双重管理机制。我院实训管理中心将校内实训资源按专业体系进行优化重组,成立若干个工程训练中心,将其配置给相应二级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加强了内部管理,重新梳理管理中责、权关系,形成了以二级学院训练中心“集中管理”与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分散管理”双重管理机制,解决传统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和实训中心效率。
2.2 管理责任划分。实验实训室在行政上,实行学院-二级学院-训练中心三级管理。实验实训室建设根据院校总体规划要求由学院实训管理中心与二级学院训练中心共同完成;训练中心日常管理工作(设备、安全、卫生、环境、耗材、培训、鉴定、质量监控、人员考核等)由训练中心主任负责;在业务管理上,教研室根据实践教学情况,完成所属专业实训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实训内容、计划和日期安排,落实实训指导人员,组织教师及时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书。
2.3 管理队伍优化。电气工程学院训练中心制定了科学有效的激励政策,吸引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参与实训室的管理工作,形成由专职管理人员、专业课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训练中心管理队伍,具有“专兼结合”的特点。二级学院将管理人员的薪酬收入与管理实绩挂钩,优绩优酬,拉开收入分配档次,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允许理论课教师兼职管理专业实验实训室,管理津贴以周为单位,每周计2.5学时,每学时25元,每学期1250元,同时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实验实训管理,给予相应补贴。教研室主任负责推荐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兼职管理人员,他们具有多重身份,既是理论教师,也是实践课指导教师,同时肩负实验实训室管理,兼职管理人员具备充分应用设备、发现设备问题的能力。
“双重管理”解决传统管理机制存在的弊端,理顺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晰各岗位的职责,有利于构建结构合理训练中心管理队伍,有利于提高训练中心管理效率和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泉良.对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J].成人教育,2008(1):28-29.
[2]王晓江,罗怀晓,梁熠保,张普礼.高职工科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5):192-195.
[3]郑海涌.对职业高中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1):49-50.
三级课程管理机制范文2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后进生;预防机制
一、高校后进生问题的分析
1.什么是后进生
高校后进生不仅包括学业上的后进生,还包括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后进生和人际交往能力严重缺失的后进生。前者表现为专业学习遇到极大障碍,甚至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后者则表现为求职、就业遭遇严重挫折。高校由于课程难度较大,大约有6-10%的学生在四年、五年毕业时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弹性学制可以延长学习年限),加上人格不健全、自卑焦虑、人际交往能力严重缺失造成的求职、就业困难,后进生人数在学生人数的15%左右。
2.后进生形成原因复杂
高校后进生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应试教育造成的厌学情绪。根据笔者在所在学校的相关专业调查,高三阶段,学生睡眠不足6小时的占70%以上,不足5小时的占20%。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负担过重,造成不少学生严重的厌学情绪,上了大学过度放松,从而造成学习困难。②大学生活理解的片面化。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重视显性课程的学习、轻视隐性课程素质的提升,这些现象在不少学生身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们对人格的健全、心理的健康、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③专业学习的不适应。根据笔者对部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难度的调查,难度最大的学科依次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心电图等。其中还没包括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毕业设计等,学生如果没有足够重视,挂科、补考、重修在所难免。④自我管理能力的缺乏。在高中阶段,学生处于老师安排的严密的学习计划中,是被动学习,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管理是开放式的,是自主学习,很多学生不能尽快地转变,没有将学习和休闲很好的平衡起来,导致过度沉迷于网络,一发不可收拾。
3.后进生的预防重于转化
一般学者的研究都侧重于后进生的转化上,事实上,一旦后进生形成之后再进行转化将变得十分困难。大学新生入学之初,都怀着美好的憧憬开始大学生活,合理引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到了高年级阶段,学业失败,人际退缩,自暴自弃,转化起来十分困难。
二、高校后进生的预防机制探析
后进生的预防需要协调多种力量,尽最大可能地形成合力,共同预防后进生的产生。走向职业化、专业化、甚至专家化的高校辅导员在预防机制中起到核心作用,辅导员要成为生涯规划的指导专家,善于创设管理机制,营造良好氛围,运用好心理辅导的技术、方法,综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预防后进生的产生。
1.做好大学生生涯辅导工作
管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策略就是目标管理策略,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辅导就是一种目标管理策略,利用生涯规划的目标导向力量来减少后进生的产生。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将考上大学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一旦考上大学之后需要及时调整、设立新的奋斗目标,否则就会出现大学生活的迷茫状态,因此,开展生涯辅导对大学新生刻不容缓。
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学涯规划。在大一、大二阶段重点学好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计划英语、计算机过级水平,大三、大四重点学好专业课,努力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就业砝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利用寒暑假进入用人单位实习,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能力。生涯规划要可视化,定期填写相关手册,并定期开展交流,以明确的目标激励自己。
2.建设好优良的班集体
要善于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机制。好的班级管理机制在管理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班级管理机制中班委建设更是起到关键作用。专制和民主该如何选择?专制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放任的民主选举又有极大的风险。放任的民主选举选出来的班委可能会误导学生偏离大学生活的主要目标,因而是极端有害的。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缺乏了解,辅导员班主任要在思想上起到良好的宣传导向作用,通过建立合理规范程序让爱学习、有责任心、善于组织、语言表达能力强学生担任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主要班委。规范程序可以采用填写任职申请表、面试答辩、确定候选人、现场竞选的方式进行,既体现民主选举,又体现教师的合理引导,避免放任民主的风险。对班委要注重指导和培养,要教育班委端正态度,热心为学生服务,在服务和管理好班集体过程锻炼自己的能力。要对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后进生有责任和义务去说服、教育、帮助他们。要教会班委善于做好班级工作,做好师生之间联系的桥梁。只有热心服务,关心同学,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同学的业余生活,才能在学生中有威信和说服力,才能将更多地学生融入到良好的群体氛围之中。
3.建立学生导师的管理机制
学生导师制也称导生制,近年来在学生管理机制的创新方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导生是通过选拔、培训的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与新生之间是同辈文化群体,语言更容易沟通。导生容易成为新生观察学习的榜样,身边的榜样更亲切、生动、具体,更容易产生良好的引导效果。导生制更适应学分制的管理要求,学分制背景下,行政班级弱化,给班主任、辅导员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导生都是“过来人”,对学分制选课、学分、绩点、必修、选修、补考、重修、弹性学制等十分熟悉,对学生专业引导有着独到的优势。辅导员、班主任师资力量不足,更多的是“面”上的教育管理。导生则可以在“点”上进行个性化帮助和指导,与班主任、辅导员制相互补充,可以做到“点”、“面”结合。
导生的选拔。导生不仅要成绩优良,而且需要心理健康,人格品质健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考虑这些因素,在普通院校中,符合这些条件学生大约占15-20%左右。导生一般都在同专业内产生,每位导生大约带5-7名新生。考虑到大四学生考研、就业压力大,一般在大三年级选拔。选拔程序采用主动报名,填写自荐表,陈述导生工作设想,辅导员班主任面试选拔产生。导生以所在班级为单位选一名导生组长,负责日常事务的联络。大三导生带大一新生,一路跟上,即使导生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或者升学,也可以对学弟学妹在就业、考研方面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三级课程管理机制范文3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578-02
Study on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HAO Hai-tao
(Zhongshan Radio & TV University, Zhongshan 528403, China)
Abstract: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education in China. Considering actual situation of Zhongsh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this paper discussed a series of detailed program 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system resource shar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Key words: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s shar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1 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和意义
随着社会科技与现代教育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通过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建立开放性、标准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学习平台,共享开放的网络教育资源,实现终身学习。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是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特色,建立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对提高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边实践边研究,至今已初步完成了具有分布式特点的资源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制约资源共享与管理的现实问题,例如资源共享与管理体制不完善、优质资源匮乏、网络设施和服务平台差异大、资源标准不一、共享与管理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实现远程教育的资源共享、方便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针对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结合中山广播电视大学实际情况,本文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
3 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实施方案
3.1 更新观念
远程教学所具有的开放性、协作性、交互性等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中要树立起开放、协作与交互的观念。
首先,要搞好校内的网上教学资源共享工作,校内的课程教学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益,校本品牌的网络课程要走出去引进来,不仅要共享网上教学资源,还应共享校外的教学支撑服务体系。 其次,网上资源建设要加大经费投入,减少重复建设,协作开发丰富的高质量的网上教学资源、试题库及网上测试系统,保证网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如通过认证或收购建立电大系统共享的课件库,尽量减少学校自行建设课件的重复,保证国家投入的经费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产生最大化的效益。
教育资源建设和学习过程要互动结合。老师和学生一方面是资源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又是资源的创建者,他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不断创建新的资源。人人都共享资源,人人又创建资源,使资源库变成一种动态生成式的资源库。资源共享是人类智慧的共享,而且需要互动的共享,这样才能水涨船高。如果孤立的建设资源如同封闭地搞经济建设,一则闭关自守,搞重复;二则没有使用已有的成果,进步不大,最终是效益不高。
要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建立起资源共享的形式和管理机制,形成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滚动发展机制。
3.2 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和制度保障
对于远程教育,国家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相关标准。教育部于2000年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力求在跟踪国际相关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远程教育标准。科技司正式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研究项目。教育部制定了《网络课程(课件)评审标准》 用于遴选优秀课程教材资源。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特有的资源共享机制。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通过中央、省级以及县市级广播电视大学三级统筹规划管理,制定学分互认的政策,协调教学资源的共享,从政策上既鼓励推动共享,又保持地方自身的特色。
这种机制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3 实施服务平台
到目前为止,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已建立健全了中央、省级和县市级三级网络教育资源服务体系,中山电大的服务平台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山电大已建成中山电大网站服务、电大在线学习平台以及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节点资源库(以下简称节点资源库)学习平台服务体系。
每个服务平台的用户只通过浏览器即可使用本平台的各种资源。信息基于数据库保存的网站架构配置,可提供信息交流的模块,亦可采集网上的用户数据反馈如在线咨询中心等。可以通过授权、审核等步骤控制不同类别信息的内容;作为基于Web的资源库管理平台,集资源管理、优化、积累、检索、使用为一体,其资源规范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基础教育项目的规定为准则,能够有效地整合和管理学校自有资源、共享资源库管理平台及其它资源库内的各种教育资源。
3.3.1 网络设置和管理
网络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必须重视技术系统的优异性。通过规划网络结构以及设置软硬件进行网络设置、流量控制,有效的管理资源,从而更好的提供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如中山电大在网关进行服务器组的流量、网络访问实时监控,并制定相应的带宽、流量控制、上网权限以及网络准入设置策略等,从网络数据传输角度确保服务器的正常、高效的运行。如图1所示,通过网关设置,提高服务器的服务能力。
通过网关的流量设置,控制网内其他上网用户的流量和会话数,保证服务器组的网络带宽。通过服务端口设置,校外用户可以访问三个服务平台,而校内用户则可以访问除此之外的FTP资源、视频点播、数字化图书馆等。
3.3.2 服务安全设置
电大系统的各级网络教育资源服务体系都通过访问控制权限、注册账户及密码方式进行安全控制。通过访问控制策略设置,控制用户访问服务平台的资源。跟据用户属性对注册用户分配相应的访问权限,规定用户可访问和可管理的资源类型、数量等。如:在网关开启杀毒、入侵检测防御功能,降低服务器感染病毒的隐患;在电大系统的在线平台把不同的访问与管理资源权限分配给教师和学生;在节点资源库中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进行资源访问和管理,如图2所示。
3.4 建立健全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与管理方式
远程教育资源包括教学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CAI课件、案例、试题试卷等多维信息的网络课程资源,涉及物流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会计学、法学、英语等品牌专业,合理的利用和管理这些丰富的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与兄弟电大、下属单位共享这些资源,则能促进优质教学资源交流、拓展其应用,这也是资源库得以拓展和延伸到各教育单位、各社区,使库存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共享的必要前提。
对于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管理方式,电大在线平台的资源通过授权访问,节点资源库把优质资源分为免费,付费,共享三种,其中付费资源主要是保护一些优质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如图3所示,当课程资源管理者上传资源时,要把被上传资源进行合理的归类和共享方式的设置。
4 总结
本文对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机制的进行了一些探讨。在远程教育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如何建设丰富的精品课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向华,张彦洁.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J]. 现代情报,2002.22(9):39-40.
[2] 张学波. 建立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的探讨[J]. 中国电化教育,2005(4):68-71.
[3] 邓辛涛. 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远程教育,2002(2):6-9.
[4] 马费成,裴雷. 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及理论研究进展[J]. 情报学报,2005.24(3):22-24.
[5] 刘亚红. 试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69.
三级课程管理机制范文4
[关键词]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均衡发展;学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8-0027-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教育需求从“人人有学上”发展到“人人上好学”。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仍然存在,人人享受良好教育的目标还得不到实现。因此,“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就成为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越秀区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解决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发展问题,则显得更为重要。鉴于此,越秀区结合实际,构建学区管理模式,整合区域内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强强联手”“强弱扶持”“优势互补”,使强校更强,弱校变强,缩小学校间发展的差距,大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提升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优质、均衡与公平发展。
一、学区和学区管理的内涵
(一)学区的内涵
学区是区域教育机构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将不同层次且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若干所学校组成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及共同发展的协作体,是为居住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儿童提供公共教育的区域单位。
学区主要有四层含义。第一,学区是一个教育协作管理单元。学区是最基层的教育管理单位,它受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加强对各校的协作管理。第二,学区是一个教育资源优化单元。学区受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负责辖区内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资源优化。第三,学区是一个为儿童提供公共教育的区域单元。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儿童可在学区内的学校入学。第四,学区是一个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活动的协作单元。学区受区(县)级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机构的委托,负责辖区内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活动的规划与开展。
(二)学区管理的内涵
学区管理是在原有的区域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之间的一种以空间地域为界线,以地域内所有教育资源为内容,由教育行政机构、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机构、学校共同组织策划的整合教育资源、实行人才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搭建发展平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管理机制。在层次上,它处于“区”和“校”之间;在内容上,它处于“区内全部教育资源”和“校内单一教育资源”之间;在组织上,它处于“行政”与“民间”之间;在管理上,它处于“区内条块化管理”和“校内综合化管理”之间;在发展上,它处于“共同”与“特色”之间。
学区管理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效益最大化,它是以获取最大效益为目标,进行一系列的人、财、物、信息资源的调整与共享;第二,结构最优化,它强调基础教育体系内部的纵横逻辑联系与结构优化;第三,管理组织扁平化,它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学区内大量的硬件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异地使用;第四,成本最低化,学校工作并未增加新的管理机构,学区工作组也是以会议的方式进行;第五,特性一体化,学区内的学校管理共系、规则共守、资源共享、人才共助、教科共谋、研训共办、评价共促、发展共进。
学区管理在教育管理体制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从纵向上看,它强调在学区内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最基层单元,保持从学前、小学、初中到高中、职业教育等教育链条的连贯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从横向上看,它在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基础上强调“优质发展”与“特色发展”,学区内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教育硬件资源(体育设施、教育与教学场所)和教育软件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上可以充分共享,更可以共享各自的课程资源,使得以往的校本课程真正能够成为学区课程,从而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广州市越秀区学区管理模式的操作
(一)区域层面的操作
为推动学区建设,促进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广州市越秀区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彰显特色”为理念,以校本发展为主体,以主任学校为主导,以整合资源为主线,以均衡发展为主题,在辖区内实施学区管理模式。其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 建立学区管理体系
学区管理体系由区级、学区级和校级三级管理构成。第一级管理由越秀区教育局学区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组构成。领导小组成员由区教育局局长、发展科、人保科、综合科、督导室、教育发展中心和信息中心等科室和直属单位组成,其职责是总体规划学区建设工作,协调各项目组及学区工作组开展工作。项目组由“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硬件资源”和“实施保障”四部分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各项目的实施与行政管理工作。
第二级管理是学区管理的中枢――学区。每个学区下设一个由各校校长组成的工作小组和办公室,来共同负责研究制订学区建设总体规划、学区资源配置计划、学区运行评议,组织落实各项工作等。同时,将区教育发展中心和区信息中心设为业务指导部门,以更好地指导学区的教学、科研、培训和平台管理工作。
第三级管理是学校。在校长领导下,学校分管具体工作的人员按照学区制定的资源配置计划,输出或接收硬件资源、课程资源、知识资源、人才资源等各类资源。同时,校长可将工作中的经验、成果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区工作办公室,并定期对本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内涵发展提升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总结和上报。
2 建设学区管理平台
学区资源共享平台由学区资源共享管理平台和学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两部分组成。其中,学区资源共享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越秀区学区建设基础平台、越秀区学区化管理信息系统、越秀区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学区化教与学积分与辅助招生系统;学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包括:学区专业设施与师资调度系统、学区跨校选课与学分管理系统、学区校际图书通借通还系统、学区主题教育资源平台、学区名师课程共享平台、学区学生校际协作学习平台及研究性学习平台等。
3 形成学区管理机制
学区管理机制主要由硬件资源共享机制和软件资源共享机制组成。其中,硬件资源共享机制主要包括教学设施、运动场地等资源的共享机制和学生跨校训练共享机制等;软件资源共享机制主要包括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名教师培养机制、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学区共同教研活动机制、课题研究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开放课堂机制、师徒结对机制、跨校专题报告机制等。学区管理机制的建设,可以有效保障学区内硬件与软件资源的共享。
同时,越秀区还成立了学区教研组,要求各学
科教研员在完成区域性学科指导任务的前提下,深入各学区教研组指导备课、备考、教学研究和质量监控等工作。这些实践操作为各学区搭建了合作发展的平台,实现了学区内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助于学区内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
(二)学区层面的操作
小学第一学区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一个片区,学区内的十所学校中省一级学校就占50%,每所学校都有自己鲜明突出的特色及教育优势。该学区拥有一批优秀骨干教师,但教师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多数集中在省一级学校,学区内有些学校规模过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发展。为解决阻碍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该学区积极构建学区管理模式,成立学区工作小组,学区内十所学校共同努力,力争办好每一所学校。
第一,实行模块管理。工作小组下设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是“邻近学校两两协作”,由铁一小学牵头,负责学校文化建设,开展的内容有绿色学校创建、团体心理辅导、体艺科技教育、校园环境文化、班级文化。第二模块是“科研课题集群联盟”,由培正小学牵头,负责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联盟及学校教育管理研究联盟,开展的内容有课堂教学绩效评价、信息资源有效应用。第三模块是“学科名师辅导交流”,由东山实验小学牵头,负责学区学科教研、学区教师培训,开展的内容有同伴结对、联合培训、开放课堂。
第二,形成共同愿景。学区共同的愿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实现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构建学区管理“协作联盟模式”,以邻近学校两两协作实现教育优势互补,以科研课题集群联盟形式实现办学特色发展,以名师辅导组为龙头引领各校学科带头人,实现教学质量水平的共同提高;二是共享发展平台,以人的发展为本,尝试共建学区教育特色文化,构筑学区内各校学校文化合作发展的平台;三是实现均衡发展,探索学区软件资源共享及有效应用的策略,建设并形成各类稳定的学区内学校学习共同体或研习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区教育均衡发展。
三、操作中的困惑与发展建议
目前,越秀区学区管理模式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如促进了区域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学区内中考和高考成绩向均衡发展、学区优势人力资源向区内其他学校辐射、学区内学习资源向共享发展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一些困惑。
第一,学区主任与学区内其他校长关系的困惑。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学区主任由于没有行政管理权,很难调配学区内学校校长分工完成学区研究任务,出现了校长不配合完成工作的现象,最后导致学区工作只能由学区主任所在的学校独立完成。因此,我们建议:要建立学区主任与学区校长的组织管理机制,协调好学区主任与学区内其他校长的关系,使学区主任对本学区的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发展措施能够在学区工作组中得到组员的认可与落实;同时,通过“学区管理”研究,提升区域学校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一支管理水平高、改革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研究水平高、执行能力好的校长队伍。
第二,学区助理与学区管理员关系的困惑。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学区助理较难指挥学区内各学校管理员的工作,而学区内各学校管理员的工作仅停留在网上上传一些学区工作安排,其研究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不利于“学区管理”研究的顺利开展。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学区助理与学区内学校管理员的组织管理机制,明确学区助理与学区内学校管理员的管理关系及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对学区助理的理论与科研方法培训,使学区助理有能力组织好学区系列研究活动,统筹安排本学区承担的研究任务,为“学区管理”研究提供有学术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同时,通过“学区管理”研究,为区域教育培养一支服务意识强、服务质量好、研究能力优、综合素质高,运用教育政策为区域教育寻找和创造发展空间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
三级课程管理机制范文5
从世界范围内看,教师专业化已经走过了300多年的历史。本世纪初,提高教师专业化素养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有力武器,校本教研制度作为政府行为在学校开始贯彻,教师希望提升自己、体现自身价值的要求日益迫切。毋庸置疑,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状况,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程核心思想和基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想高质量地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卓有成效地开展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首先要着力抓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这是基础教育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号称人口大县、教育强县,深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在于教师。我们将借十五课题之东风,以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探索的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和载体,进一步加强全县校本研训管理工作,有效推进平遥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意义及价值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师资培训涉及面广、人数众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我县城乡差异较大,人们关注基础教育的水平日益递增。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入研究、探索并最终构建适宜的、良好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方式、新途径、新方法,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使我县教育发展均衡,减少择校现象,促进区域整体推进,所以就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个学生,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掌握我县教师队伍的现状,构建我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框架,研究我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实现三级目标:一是提升校本研训工作层次。二是促进每所学校的有效发展。三是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力求达到:一个重点――强化教师的教育技能;两个提升――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和专业水平;三个意识――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四个发展――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专业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五种精神――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主动精神。
四、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采取“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构建三大体系,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内容体系、途径与方法体系、管理与评估体系。总体任务是将“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视为一条主线,贯穿在“五个有效”为模式的思路中来研究,即有效学校、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有效能力和有效研修。始终以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为重点,三者相辅相成,互动共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主要观点
找准突破口,以小见大,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六、创新之处
构建研训网络体系,依托局域网交流平台,制度规范化、管理精细化、区域推进化、效益最大化、成果特色化。
七、总体思路
课题研究采取“区域性整体推进”的方式,从“有效性”切入,以“校本培训”为突破口,着力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力求从“五个有效”的视角研究与探索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方法、实现路径和运行机制等,以此在县乡两级形成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制度建设及实现路径。
八、主要方法
课题研究要注意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方法,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与区域实验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具体来讲,主要可采取六种方法:(1)反思法;(2)行动研究法;(3)观察研究法;(4)案例分析法;(5)实验研究法;(6)个案研究法。
九、技术路线
以转变观念为重点,构建教师有效教学的理论框架,探讨研究和实施有效教学实用策略。
1.发挥制度建设的整体功效。完善校本研修制度,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带动全体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有效推进区域性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校本研修工作真正步入制度化建设轨道。
2.实施区域联动管理机制。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提倡和建议采取区域联动管理方式,也就是要建立区域学习共同体的管理新体系。通过实施区域联动管理机制,促进强强联动、强弱联动,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小差距,促进均衡的目的。
3.充分发挥名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4.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动力,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师培训,研读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有效教学方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5.按照教育部要求,全面启动并逐步完成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研究,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6.搭建平台,促进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结合课题研究工作的逐步推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
7.充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如教师个人博客、学校教研博客、课题交流网站,开展课件制作与培训等。
8.建立有效的跟进评价机制。评价目的就是要促进教师的三个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评价基准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功能要衔接好三个阶段――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对象要协调三个主体――教师、学生、学校;评价结论要做好三个分析――自评、互评、他评。
三级课程管理机制范文6
关键词: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资源是指促进继续教育发生、保障继续教育正常运行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它通常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为依存,主要包括物质财力资源、组织管理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等四个方面。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包括三层含义,即高校继续教育内部资源的整合、高校继续教育和日制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资源的整合。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继续教育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具体表现为:继续教育投入不足,财力、物力缺乏有效保障;继续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的闲置浪费和资源匮乏同时并存;继续教育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混乱,信息化程度不高,不顾实际一窝蜂上同类项目;培训机构条块分割,小而全,重复建设,缺乏规模效益;培训层次、水平较低,专业设置落后,专业结构老化;培训内容单一,课程体系陈旧,教学形式封闭,方法手段缺乏创新;师资队伍来源渠道不畅,急需大批名牌培训师;缺少品牌机构和精品课程,缺乏各自的特色。
沈阳工程学院有着深厚的能源电力行业背景,除成人学历教育外,目前各类培训促进了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原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具行业特色、应用性的特征明显。在知识型、创新型社会中,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的素质与资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人力资源基本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类教育培训将作为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的、基本的继续教育模式。这种需求量大、质量要求高的培训对施教者的要求很高,只有经过整合的优质资源才能胜任。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必须得到培训主体资质的确认。目前,高校继续教育的培训首先是以专业学院或系、部为主体进行短期培训市场开拓、培训项目承揽、培训工作实施及培训绩效评估。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培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培训起点高、优势明显、信誉好、师资力量雄厚。
目前,辽宁省部分高校实现了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以及各种形式培训的资源整合,建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可以说,对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继续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还有部分高校,在继续教育管理和资源整合上亟待改进。
二、突出行业特色,发掘非学历教育的资源,开创“学历+证书+技能”有机结合的新局面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理念的提出,电力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的进步,对员工岗位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国家也不断完善了各行业的职业标准,部分行业设置了非常严苛的准入条件。在此背景下,非学历教育方面应实行证书教育制度,并构建起证书换学分、证书换学历机制。非学历教育应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学习成就认证制度。属于技能的,通过专门机构或者委托机构,通过鉴定,给予分级证明,大力开发实践基地资源,强调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的实用性;属于知识的,特色优势专业可自行组织考试认可,其它专业可指派或委托有能力、有信誉的学校考试认可,给予成绩证明,作为以后颁发文凭和学历证明的依据。使学历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实用。
截止目前学校已经开展函授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26个专业;自学考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4个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电工、数控操作员等55个工种;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考试:高压试验等4个工种;技术培训:已经与中国国电集团东北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东北公司等多家发电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提供技术培训服务。这些工作既涉及学历教育,也涉及非学历教育,调动使用了学院大量的教师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成为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优化资源结构,促进继续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
(一)在实物资源方面:专兼结合、资源共享
新增实践教学资源充分考虑继续教育的培训需求,发掘原有资源的潜力,整合这些实践教学资源并合理共享,必将给相关行业带来极大的吸引力,保证继续教育的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在中央与地方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沈阳工程学院共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7240万元。按照学院二级学科的布局,建设了适应教学、科研、职业技能培训需要的“电气工程、能源与动力、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电子与测控技术、机械工程、现代管理技术、现代服务技术”等实践教学基地群。
学院现有实践基地建筑面积为43000平方米,拥有72个实验室,8个校内实习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2271万元,台套数达25721台套,40万元以上大型实验设备10件。学生人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万元以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水平要求。
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建设(改造)电缆施工工艺实训室、高电压技术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高压电工实训室、安全生产实训室等多个全日制教学和继续教育共享的实训室,截止目前,完成相关企业培训、考试等项目达一万余人次,实现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实训室实现了和工程实际无缝对接,既满足了企业的培训需求,也改善了全日制学生实验实训场所,使在校学生能在逼真的环境中开展工程训练,满足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教学资源方面:体系完备、保障有力
构建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管理规范、资源集约、资质优良的完整培训体系,在资源整合中造就一支既有扎实的、高起点的、具有前瞻性理论素养,又有开放性、开拓性、创新性实践品格的师资队伍。实现对继续教育不同形式的统一管理,避免不同形式继续教育各自为政、建设重复、机构重叠、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课程的重复,以节约师资力量。实现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本科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育培训体系结构(图1所示)。 1.建设两支高素质队伍
建设一支热爱教育培训、专心研究培训需求的管理团队;聘请校内教学骨干和校外技术型专家,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熟悉现场生产实际的教学团队。重视两项调查研究:以企业培训需求为导向,组织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新装备和新技术使用状况;调研员工基础知识水平状况。
2.建设两类优质资源
以东北区域内相关企业典型设备和技术应用为中心,多方收集现场资料,开发高水平理论教学资源;以企业员工高端技能要求为导向,建设满足资质要求的实践教学资源。
3.创新评价机制,实施了双向考核
企业工程师与授课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答辩形式的技能水平考核;学员和企业共同参与评价教育培训工作,实现“教”“学”双向考核。以考核评价结果为依据,审视培训教学各个环节,查找教学和管理细节问题,促进培训教学提高质量。
4.规划课程建设,储备课程资源
以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自主超前开发建设需求前景良好的培训课程,储备承担新培训项目的能力。
5.依据学员考评业绩,完善培训体系
调查学员岗位技能发展业绩,以考试通过率或返岗后工作实绩为根据,审视培训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检验学、用的真实相关度,凝练教学重点,调整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教学的实效性。
(三)市场资源方面:持续发展、互利互惠
依托电力行业,辐射装备制造业,与企业事业单位签订稳定的培训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打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品牌,通过品牌效应盘活继续教育市场。
学校已和中电投东北分公司、朝阳发电厂、大唐集团调兵山发电公司、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沈阳分公司以及沈阳市属惠涌热电公司等数家能源电力企业和装备制造业签订了稳定的培训协议。这些企业除在学院开展培训外,有的还成为了学校全日制学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建立“强调归属、教学准入、反馈及时、评价科学,互利共赢”的良性管理机制
由于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工程实践性较强,对培训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完善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继续教育指导功能,提高培训教师的归属感,建设院系两级的专业化培训中心,参照反馈信息,加强培训教学管理,实施教学准入制度,继续教育学院建立了稳定的培训教师资源库,对入库培训教师分级管理,制定了合理的激励政策,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如培训教师待遇与培训成果挂钩等,定期召开继续教育工作会议进行全面总结和规划培训工作,促进继续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以此来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见图2所示)。
(一)“强调归属、教学准入”的教师队伍遴选机制
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随着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的改变,也经历了粗放式管理和精细式管理的管理机制转变过程。在电力企业没有大规模改革以前,学校因为占有电力系统院校的强大优势,以及多年来在电力系统职工培训、函授教育、自考教育等方面的历史渊源,借着电力行业相关企业的思维“惯性”,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给人一种持续繁荣的假象,对教师队伍的遴选和管理也十分粗放,没有形成合理的选拔机制和稳定的教师队伍,往往培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训任务一来,随机就抽取教师开展培训,培训效果、教师授课情况也没有系统的评价。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的缺点逐步显露,导致大量的优质教师资源散乱无章,无法形成合力。
针对上述情况,学校逐步建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团体,按照学科归属遴选出了首席培训师、骨干培训师、青年培训师三个梯次的教师队伍,并建立了青年培训师递进至骨干培训师,骨干培训师递进至首席培训的教师上升渠道,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制定出相应的绩效考核激励政策,继续教育学院制定出专门的教师培训、薪资待遇的具体激励措施,为打造继续教育品牌效应提供了教师资源保障。
(二)“反馈及时、评价科学”的教师队伍评价考核机制
已形成了学科专业门类及教育培训水平完备的教师队伍,为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如何激励并导引教师队伍健康发展也是个重要问题,学校在继续教育学院的推动下,逐步构建了三级反馈评价机制。
第一级二级学院报备符合条件教师名单、协调全日制教学冲突,日常评价考核,第二级继续教育学院组织受训单位在课程单元结束后反馈评价,第三级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中心综合评价,三级评价结束后,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对不合格的培训方法及时进行改进,由首席教师负责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包开发及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最大限度满足受训单位诉求。反馈结束后,对不合格的教师队伍进行诫免和调整,对合格以上的教师队伍兑现各项奖励、激励措施,以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学校获益,教师个人获益,企业获得高校继续教育知识红利,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