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

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范文1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应用型的本科人才社会需求量大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别于普通本科的自身特点,它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1],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学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它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本科层面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向企业输送面向中、基层的管理人员。根据发达国家经验,经济越发展,社会对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大。据统计,全国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约为200万左右,而普通高等学校的工商管理类学生不足10%,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2],但现实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很严峻。有关调查表明,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好,工作态度认真,责任心强,但是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3]。

    提升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普通本科的当务之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外(如德国的FH,即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国内专家一致认为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即在课程设置上以“厚基础”为导向,优化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加大专业选修课的课程门数,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宽口径”,就业选择上“多方向”,并开展案例教学和加强实验室建设,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紧密结合,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大连理工大学徐雨森、蒋杰认为,应从界面管理的视角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提出校企共同高强度投入共建研发中心、对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研发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和人力资源的柔性利用。虽然这种模式在校企双赢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对于资金有限的普通本科院校以及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国内更多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是都是侧重于高职层面的校企合作,其观点大多以共建实训中心或学生到企业顶岗(一般是固定在某个基层岗位)实习来提升其应用能力,不过这种途径更适合那些操作性技能的培养。实践表明,中、基层的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采用“轮岗制”,而企业基于经济角度考虑,认为在合作过程中责任大于回报,参与积极性不高。事实上,我国大多数校企合作仍停留在暂时解决企业基础岗位的用工不足的浅层次上,校企间的互动较少,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同时,由于学校的教师队伍大多只有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自身实践经验不够,对实习的指导作用有限。因而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在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上,与市场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本文提出以互动致多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即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学校、企业、学生、教师的深度互动,最后达成学校、企业、学生、教师的共赢。

    二、以互动致多赢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

    (一)学校应科学选择合作企业

    多赢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兼顾多方需求和利益的合作,而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以及管理水平和理念都会影响到合作的意愿和深度,因此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作为合作对象。经验表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已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人才供需基本平衡,制度建设方面也相对稳定,企业的合作意愿并不强烈,它为学校提供的仅是单一的操作类岗位,这类合作更适合高职类学生,对于工商管理本科生来说只适合作为短期课程实习或参观基地。而处于投入期或成长期前期的企业,不是规模太小不能消化大量的学生,就是自身方向不明确而无暇顾及后备人才的培养,也不是校企合作的首选对象。

    事实证明: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比较适合校企的深度合作。快速发展的企业自身存在多种需求:一是企业自身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员工的成长速度跟不上企业发展,中、基层管理人员缺乏,而外部招聘则存在企业文化兼容的问题和良莠不齐的风险;二是企业的快速成长导致管理水平跟不上发展要求,如岗位设置由创业初期的粗放型转为专业化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岗位间工作任务繁简不均衡、专业化分工和组织协调之间的矛盾等,特别是制度建设比较滞后。而学校具有的理论优势能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三是企业现有的管理层大多由基层提拔,在管理中更多的是依靠实践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理论水平常跟不上企业发展,因此学校由可以提供员工培训,特别是管理层培训;四是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企业所处的行业往往正值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行业前景广阔,这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目前,传统服务业是我们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校企业合作首选。传统服务业指与吃、穿、住、行相关的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之快速发展,但其从业人员大多综合素质不高。如我校合作单位之一的汽车销售公司,正是在这几年汽车行业的井喷期中成长起来的。这类企业在快速长大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数量的不足与能力的滞后已严重拖累了企业的发展,他们迫切需要既有一定现代管理理念、又对企业有一定了解的人员填补中、基层管理人员的空缺。因此他们非常欢迎本科学生到企业实习,成为储备干部。

    (二)企业、学校、学生、教师的深度互动是合作成功的关键

    为了达到校企合作中各方的共赢,我们采用3+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三年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企业实习。在大三结束时,合作企业根据专业特点及岗位需求提供实习岗位,实习学生享受试用期员工待遇,企业按正式员工的制度对其进行管理。企业提供的岗位除了诸如人力资源类、营销类、财务类等职能部门的专业岗位以外,还有大量的基层岗位,如客服、收银等,对于职位要求低于本科专业技能的岗位,我们要求企业必须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岗位轮换,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在一系列基层岗位的轮训,熟悉整个部门的业务,为成为部门主管打下基础,同时在岗位实践中,对所学管理理论的提升使学生保持了基层岗位的实习热情。在实习结束后,企业和学生可根据双方意愿签订正式录用合同。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定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一是老师要定期到企业了解学生情况;二是学生必须完成实习工作日记,并接受老师指导;三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日记,以及自身对企业的走访和考察,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建议。事实上,我们的做法很受企业欢迎,因为其管理层短期内不能解决企业壮大后管理效率和员工满意度下降的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为其诊断,但高昂的咨询费用令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而且咨询公司从效益角度考虑,不可能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进行全面地了解,不能为其“量身定做”解决方案。而我们的实习学生充斥于企业的很多基层岗位,正好充当岗位信息、市场信息的收集者,通过老师的指导,能发现许多的管理问题:如在汽车4S店(其战略定位是通过“服务”打造竞争优势)前台实习的学生记录了一个顾客的投诉,说工作人员在为其汽车进行喷漆修补时把漆也喷到轮胎上了。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个案,但老师引导学生从制度层面进行思考:一种可能是公司的作业流程不完善所导致的质量缺陷,即在喷漆作业前缺少一个“遮盖”作业程序,所以必须将这个“遮盖”程序固化到喷漆操作规程中,所有人员在喷漆作业前必须进行“遮盖”操作,否则视为违规;另一种可能是作业流程是完善的,但作业人员能轻易突破或更改程序,这比第一种情况更严重,因为这说明制度如同虚设,导致产品质量缺乏保障,企业必须从两方面着手改进,首先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意识的培训,同时对绩效考核指标进行审视,引入过程指标,即在关注产量等结果指标的同时也关注工作过程的质量,并设立责任追综等。

    指导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对企业的岗位进行深入了解和体会,用理论知识来发现问题的根本并解决问题,这使企业受益良多。比如2010年我们在与南昌某房地产集团的合作中,发现其相关岗位的职责交叉较多,形成“五龙治水”局面,但实际效果却是“无龙治水”,管理成本高且客户满意度低,管理层仅从绩效考核方面进行控制,结果客户满意度没有得到改善,员工离职率反而上升。实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岗位调查,做工作分析,重新界定和优化岗位职责,再设计了一套绩效管理体系。使企业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还减少了1/4的基层岗位需求量。而学生通过全方位的界入式实习,专业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同时,教师通过与企业的密切接触,不但发挥了知识专长,也了解了企业现状,获得了鲜活生动的案例,更提升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合作中,学校邀请企业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管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走进学校,以讲座或兼任某门专业课程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早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明确学习方向;而企业通过走进学校,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加了解,更好地制定实习招聘计划,同时也能针对性地对学校提出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建议,学校从而能更迅速地了解企业需求,更新培养计划,使学生更贴近社会需求。

    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入、多层次的互动,学校在办学特色上更加鲜明,同时,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开设企业特定的选修课程,为企业定向培养某些专业人才;而企业也在满足了人才需求的同时提升了管理水平,达到学校与企业的长远共赢。

    三、结论

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范文2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创业教育;培养策略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指的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创业意识与思维、创业技能等,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创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该专业的学习为学生实现创业的可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该专业中开展该教育十分必要。

1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学校对创业教育缺乏清晰的认识

虽然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倡导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创业教育,但是学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却不是十分准确,一些学校把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培训混为一谈,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简单的对学生进行国家政策、形式的宣传,辅以就业技能指导培训,学校更是很少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开展创业教育渗透活动,所以学校所倡导的创业教育大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1.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师资力量不够专业

由于受到学科定位不精准的影响,学校很难设置针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所以学生没有办法从学校那里接受到完备的创业理论知识。另外创业教育需要有理论和实践知识都非常丰富的教师来指导教学,但是实际上学校给该专业配备的师资力量的专业程度并不是很高,根本无法满足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这也影响了创业教育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渗透效果。

1.3学校教育中缺乏实践性

任何专业的教育都需要实践环节来验证理论学习成果,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是如此,但是学校往往不会给学生提供很多的实践机会,即使有实践的活动课程也是以观察案例和重复模拟为主,最后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无法衔接,也就出现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成功的比率并不是很高这一问题。

2改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途径

2.1对创业教育的性质进行科学定位

首先高校要明确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区别,二者受教育的过程不一样,创业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整个在校学习过程中,是一点一滴逐渐进行教育渗透的过程。就业指导一般是在学生临近毕业以前,学校对学生开展的短期的就业培训,不具有长期性。其次创业是学生自主创办企业单位,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学生有明显的自主性,是行为的主体。就业则是学生积极的调整自身向用人单位或者劳动市场的用人需求靠拢,自主性明显不同。

2.2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首先具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了解某一领域目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创业定位指导。学校方面也应该给教师更多专业化发展的机会,例如参加专业化的培训会议或者到各大公司实地学习考察。

2.3改革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创业实践机会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应该增加更多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采取实例教学、场景模拟和试营创业项目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案例给学生提供创业方向启发,获得影响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可能因素,然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虚拟创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最后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教师或者自己选择的创业项目进行创业活动实际运作,在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的同时为毕业以后实际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结束语

在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创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所以我们应该从各个角度继续努力,让创业教育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实现成功创业的过程中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探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02-105.

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范文3

【关键词】工商管理培训;企业管理水平;问题;措施

一个企业要想切实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就必须要加强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建设企业管理队伍。而建设企业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加强培训。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不仅能够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而且能够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就必须要加强工商管理培训,进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一、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意义

企业所谓的工商管理培训具体是指通过加强诸如金融、经济法,以及国际商务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在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要想保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必由之路。而企业管理水平的方面的竞争力则是由管理人才决定的。因此,现代企业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主要就在于通过加强培训,使得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高。工商管理培训在当前企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企业加强工商管理培训,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干部素质与管理水平。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整体学历水平处于偏低状态,甚至有一些人根本不是科班出身,对于专业管理能力的具备更是无从谈起。企业通过采取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不仅能够使得企业工商管理人员在工商管理知识方面的欠缺得到弥补,而且还可以使得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其次,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形势。自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已经处在了世界经济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发展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提高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企业适应新形势变化、紧跟时代步伐的关键举措。

最后,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手段之一,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是企业实现机制转变的重要方式,通过有效的管理培训,企业干部能够更好的驾驭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企业通过工商管理培训,不仅能够提高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而且能够促进管理人员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进而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促进企业与社会、与国际的接轨。

二、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力度不够

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对管理人才的培训,但是就目前的管理培训现状而言,企业并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尤其是一些处在发展中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多片面重视技术学习,盲目重视销售技术的培训,工商管理意识淡薄。许多企业认为工商管理培训纯属多余,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在这个上面,他们往往宁愿通过督促的方式来保证员工工作,也不会去挤出时间用于员工管理能力的培训。由此可见,工商管理培训在现代企业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在众多的现代企业中,不乏有一些重视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他们往往能够意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工商管理培训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这些企业往往每年安排一些领导去参加培训学习。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当前企业还处在工商管理认知的初级阶段,工商管理师资力量还很薄弱,企业往往并没有成立起高素质的培训师队伍。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企业看似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事实上只是走形式而已,为了能够尽量节省时间,减少支出,往往聘用一些能力较弱的培训师,很难起到高质量的培训效果。

(三)管理结构单一,考核形式简单

当前,许多企业的培训方式仍然局限在传统的培训上,企业安排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参加培训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通常怀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参加。事实上,培训师与被培训人员之间是不沟通的,甚至是对牛弹琴的关系。与此同时,在进行培训结果的考核方面,传统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培训机构通常为了能够保证被培训人员顺利通过考核,往往只是简单的笔试,而且试题简单,被考核人员相互抄袭。考核不严也是造成企业管理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干部参加完培训往往不能够把切实学到的东西应用到企业管理中。

三、企业工商管理培训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对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力度

工商企业管理培训是企业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性措施。要想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力度,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企业的领导与员工要将对工商企业管理培训的态度端正,树立起参加培训的正确认识,要保证员工与领导从内心深入愿意参加培训,从根本上做到对培训意识的强化。对于企业工商管理培训首先要从领导干部做起,只有端正了领导层对于管理培训的态度,才能够在整个企业进行培训工作。领导在员工心中的宣传作用与鼓励作用还是非常有效的。不论是现代企业的领导,还是企业的普通员工,都要转变“培训走形式”的错误观念,要把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作为一次投资活动,强化企业所有人的培训意识,增强其培训的责任感与紧迫感,要让所有人明白只有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才能够将人的潜能充分的挖掘出来,进而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总而言之,企业要能够站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进行企业员工培训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建设培训师资队伍

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师资的高水平的。要想提高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加强工商管理师资认证体系的建立,对于那些想要申请工商管理教师资格证的人,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认证过程,要能够从管理理论、实践,以及思想政治等方面综合考虑。第二,如果是一些已经具有资格证的培训教师,要定期进行再次培训,要让他们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吸取新的知识理论,并且要将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工作实践中,进而创新出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新方法。第三,要加强企业培训师来源渠道的拓展,要广泛吸收各地的先进人才。第四,要鼓励企业培训师参与具有国际级别的工商管理交流会,通过参加交流会来增长见识,取长补短。总而言之,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除了以上四点之外,还需要鼓励讲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强化培训师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进而为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提供保障。

(三)加强培训方式与内容的改革

现代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是一项层次高、内容复杂的工作,而且任务重,培训难度大。因此说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内容与方式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现代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方式要朝着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在信息获取方面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也应该积极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培训工作发展为现代化、科技化的培训方式。与此同时,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诸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以及讲座式教学法等。企业通过进行行之有效的工商企业管理培训活动,能够使得企业领导的工商管理理论得到有效的弥补,同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积极地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因此说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要保证培训方式的灵活多样以外,还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对于培训的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多,有的管理人员偏重于强调理论的思辨能力,有的管理人员偏重于管理技能,参加培训的工商管理人员需求各异,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还需要有针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使得培训内容更加时代化、专业化。

(四)加强对参与培训的工商管理人员的考核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通常都会给一些员工或者领导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而这些被派出去学习的员工往往只是抱着学习的目标,却没有完成学习任务。很多人没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只是当做出差旅游,因此加强对参加培训人员的考核也是非常重要的。考核内容不仅要包括理论考核,还要加入一定的实践考核,从员工的学习心态出发,从不同角度加强考核,明确学员的学习目标。对员工的考核也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针对性,使得员工积极准备考核,端正培训态度,进而实现企业提供培训机会的真正目的,使得参加培训人员的学习效果更好,更有效的为企业服务,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从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市场竞争就越来越激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日益残酷。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极端重要的。而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其具备的职业能力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现代企业在进行工商企业管理的培训时,不仅要实施一定激励制度,而且要完善人力资源结构,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邵亚娟.试析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2(4)

[2]李栋梅.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探讨[J].管理学家.2012(5)

[3]宋扬.探讨通过对企业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来提高管理水平[J].经济生活文摘(上半月).2012(7)

[4]谢兴文.论如何做好工商管理培训[J].科学与财富.2011(12)

[5]王萍萍.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1)

[6]金瑞红.试论如何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时代经贸.2012(8)

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范文4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必须在充分认识并明确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基础上。在地方经济转型期和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期,特别是当前工商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转型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也应该根据目前大趋势进行重新定位。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旨在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学生实际特点和师资力量状况出发,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合理定位为以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够用,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在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一线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正是需要培养具备在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一线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工商管理人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才得以凸显。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应该围绕其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展开,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2校企合作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偏重于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培养的毕业生谈起管理理论头头是道,但面对实践的各项管理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虽然综合素质较好,但是实践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有较大差距且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这也导致了近年来工商管理学生就业普遍不理想进而影响到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招生形势更不容乐观。上述问题的产生既反映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又指明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改进的方向。上述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脱离了实践,脱离了与工商管理企业的紧密合作,学生缺乏在实际工商管理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实践,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刚开始也只能纸上谈兵,当然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要解决上述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是根本之道。校企合作能解决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制度性设计缺陷,为了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适应当前地方经济发展和工商管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校企合作作为实践教学实现的重要形式应该享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3校企合作办学常见机制

目前对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研究较少而且绝大部分偏重于对职业技术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对于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金彦龙等(2013)提出了“融合式”校企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融合式”校企合作机制就是在深入研究并有效调整校企合作系统内在要素结构的基础上,发掘新的作用机理与功能,进而实现内在机制的转换,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问题。史晓娟等(2013)认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主要在于: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平台,二是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三是注重从学生的主体性来推动创新教学。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认同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政府的主导和投入是关键性因素。在现行中国高校教育体制下,政府、高校、企业都有各自利益导向,这些导向的差异化导致了校企合作很难开展,而政府的主导和投入实际上又左右和引导着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取向,高校往往是政策导向的而企业往往是利益导向的,因此政府从政策、法规和财政投入方面的引导作用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形成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实际校企合作运作中,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出台了很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规,并从财政投入方面进行倾斜,大大地促进了本地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例如经济发达的江浙和广东等地区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性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

4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构建

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范文5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 管理整合力 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38-02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各专业毕业生或多或少都面临就业困难,其中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体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在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中,就业率区间连续三年处在B-至B+阶段。在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选择了“创业”,随之而来的将是高校如何应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改革。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企业家精神教育,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创业的现实表明,企业家精神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必备素质,培养企业家精神对于大学生创业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总结国内外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管理整合力理论,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模式问题进行研究。

一、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1.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内涵。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创业领导中心将企业家精神教育进行了如下定义,即是向个体提供把握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机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培养学员在别人犹豫不定的问题上具有洞察力和自信心的过程。企业家精神教育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以应对风险、创建企业方面给学员以具体的指导,同时要在新创建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知识,如商业计划的编写、资本开发、营销和现金流分析等。

2.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发展现状。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所带来的变化,迎接新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美国兴起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这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努力尝试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产物。1945年哈佛商学院首先开设企业家精神课程,20世纪60年代后期,企业家精神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1970年,美国大约有25所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企业家精神方面的课程;1980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50家。据百森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联合的全球企业家精神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美国超过1500所四年制大学和学院提供了创业课程进行企业家精神方面的教育,而近年来几乎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相关课程。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47-1970年;起步阶段,1970-1990年;发展阶段,1990-2000 年;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

国内工商管理教育基本上照搬了国外的工商管理教育课程体系,表现为课程体系与内容上的大同小异,课程设置的层次比较模糊,缺乏鲜明的特色。国内许多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和人才培养质量观上存在误区,大部分重点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以学科和科研为导向,相当一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存在素质缺陷,无法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这些问题导致高校一方面不能提供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即高素质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无法就业,即一般性人才供给相对过剩。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应当及时改革。根据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学经验,企业家精神教育能适应新经济形态所带来的变化,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应当成为传统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方向。但国内高校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企业家精神教育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和成熟可行的教育模式,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方面相对滞后,使部分有创业打算的毕业生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不得不放弃或以失败告终。因此,对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管理整合力的理论基础

从工商管理教育的角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解释管理整合力。广义方面是根据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构成的管理的三维结构解释管理整合力。管理理论是对管理实践规律性的总结,法约尔是第一个提出一般管理理论的人,他把管理理论定义为用一般管理经验去尝试和检验管理规律、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和;管理技术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计划、组织、决策、绩效考核等技术方法;管理实践是指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对供应链进行整合的具体活动。管理活动是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的有机融合,三者互相依存、互相转换,缺少哪一维管理都是残缺的,所谓“管理整合”,是指对管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进行重构并形成新的一体化过程。因此管理整合力就是对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整合应用于具体管理工作的能力。

从狭义方面解释管理整合力是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出发,将管理整合力理解为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在其权限许可范围内有效整合组织内部与外部资源,达到预定管理目标的能力,包括资源的整合意识与整合能力。狭义的管理整合力主要从五个方面度量,包括资源的拥有度、对资源的了解度、对资源的沟通度、对资源的使用度和对资源的拓展度。

三、基于管理整合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

目前各高校的企业家精神教育主要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模式和体系需要创新,教学主体和方法需要改善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广义的管理整合力为基础,将狭义的管理整合力嵌入广义的管理整合力概念中,使之充实完善,据此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的探讨。

1.培养目标的设定。根据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形态要求,设定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熟悉经济管理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管理人才。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精神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增加学生对新事业创始与管理过程的认知,增加对创业生涯的职业选择的了解。企业家精神教育既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以应对风险、创建企业方面给学员以理念和决策逻辑方面的指导,同时要在新创建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技能知识。将管理整合力意识细化在企业家精神教育中,融入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知识整合能力, 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中培养思维整合能力,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中培养沟通整合能力。

2.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学员在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等方面的隐性知识。根据管理整合力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模式上,更加突出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管理教育创新与整合的特征;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整合课程设置模式和向管理职能活动的渗透;强调与环境的互动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此根据广义管理整合力三维结构中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构成的解释,改进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圆形课程模式,构建基于管理整合力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模式。如图1所示,以企业家精神教育为核心,以管理整合中的管理的三维结构为视角,其中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结构中相关课程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管理实践的教学中强调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期望学员从基于现实模拟的教学方法中逐步锻炼其企业家能力。该模式不割裂管理的三维结构,注重包括校内外导师、校友、战略联盟和网络关系在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知识获取。

在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设方面,按照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采用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要求大学生紧密联系创业实践活动,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和与真正的企业家进行互动等方式来提升学生对市场获利机会的识别、评估、捕捉和应对“不确定性”等方面的能力。根据课程设置中管理实践的内容,实践导向型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着创业设计、案例研究、专题文献阅读、嘉宾演讲、教师课堂传授等教学环节来展开的。学生在校期间要有意识地多接触社会和企业,利用寒暑假和更多的业余时间,到企业去锻炼,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积累从业经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提高这样在求职时才会具有竞争力,也能为创业和走上管理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主体与教学方法。在教学主体方面,实践导向课程体系较理论导向课程体系更强调教学主体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已创办企业的教授或企业家成为了主讲教师队伍的主体,弥补高校专职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课程的教学以高校专职教师为主。

在教学方法上,企业家精神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授方法。从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课程的教学多采用传统的讲授、习题、考试的模式,一些课程虽然加入了案例教学,但还往往只是针对单独章节的习题式案例,不能使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有系统的认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各章节知识的脱节,“学”与“用”的脱节,所学的内容只是停留在理论认知的阶段,而不知道这些理论在具体实践中何时应用、如何应用,如何系统的用好。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大案例背景下的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的方式,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给出课程知识的应用情景,即基本涵盖整个课程的大型案例,再据以进行各章节基础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有目的的掌握基本理论。第二阶段针对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将大案例分解,设计对应大案例各个组成部分并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小案例,使学生学会基本应用。第三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的阶段,不再由教师设计案例,而由学生去寻找相关应用课题,按照前两个阶段的理论方法进行具体的管理实践,并以课程小组或创业大赛的形式去完成。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团队设计并推荐商业计划书,邀请成功创业者向学生讲授现实创业的经验;组织学生进行个案分析,鼓励学生演讲,组织学生完成企业课题,定期召开课程研讨会和文献探讨等。

企业家精神教育是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与理性承担风险能力的、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它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核心,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基础,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企业家精神教育并不是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成为企业经营者的教育,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全体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企业家精神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特征,要通过这一教育过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基于管理整合力视角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ZB1212018】

参考文献:

1.赵纯均.工商管理研究备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张玉利,杨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侯锡林.企业家精神: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

4.李显君.关于管理整合的初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4)

5.程宏伟.基于管理整合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8(6)

6.罗春元.基于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9)

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范文6

关键词: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有效措施

为有效的帮助制造企业对自身的供应商管理风险的控制进行正确的认识,亩提高供应商管理质量,推动制造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管理控制,完善供应商管理工作,充分保障企业供应商队伍的稳定和可靠,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将从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等几个部分进行阐述。结合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的特点,提出了对制造企业不同类型供应商的定量化分类方法,并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1 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

经笔者研究,部分制造型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由于外部环境限制,我国的制造企业起步晚、发展粗放,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供应商管理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供应商的管理工作还未形成一定制度,各项体系的构建也不够完善,最终限制了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是制造企业协同意识不足,未能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一贯采取高压和竞争的态度,且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共享平台,无法将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整合在一起。综上,我们发现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工作开展方面的力度明显不够,不能对供应商管理风险给予有效防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为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造成不少障碍。

2 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和风险进行了简要分析,为了促进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构建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等,为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构建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对供应商管理工作予以规范,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综合评价模型,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为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重要条件。同时,要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做好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是十分关键的,供应商选择的优劣对采购物料的质量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自身产品的质量,据数据统计,产品质量问题中与供应商责任有关的占比达30%,所以说一个好的供应商合作伙伴能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综上,通过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的分析,发现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风险。据此,要想降低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出现,制造企业必须构建适合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制造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规划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必须对企业自身特点有着足够了解。在大多数日资企业里面的做法是,任何一个材料它只选择一家供应商,跟其建立伙伴关系,帮助其提高管理水平,协助供应商建立各种运作体系,以便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当供应商的品质有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去协助供应商解决问题,而不是抛弃重新选择另一个供应商。当供应商提供的材料价格没有竞争力的时候,他们会派相关的人员到其供应商工厂对产品的成本进行分析,并协助供应商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只有对企业自身特点充分了解,才能构建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而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他们必须根据企业特点,以增强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为核心,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企业核心供应链当中,建立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资源共享平台。实际上,核心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不论是对于制造企业本身还是供应商,都具有一定益处。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核心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加强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交互联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基础是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因此,如何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成为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基础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些许进展,他们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海尔集团在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选择mySAP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物料管理、制造计划、销售与订单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等多个信息模块,该系统实施后,海尔集团逐渐完成了信息同步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海尔集团的成功为其他制造企业也带来了发展契机,部分制造企业开始复制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了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效率,缩短了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上述,笔者提到制造企业可以通过SAP系统来开展供应链管理工作,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可以协同MES等信息系统共同构建全方位、全流程的信息化应用网络。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链管理风险,还要对自身企业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应注意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

(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长远合理的规划。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体制的建立,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以龙岩卷烟厂为例,该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有效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实施长远合理规划,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目的。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制造企业上下的共同参与。制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供应链风险加强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并依此合理降低采购成本,实现制造企业的长远发展。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吸纳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实施相关培训,培养其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3 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分类管理策略

(一)采用供应商关系组合矩阵图对供应商进行分类。据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分类管理是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国内多数制造企业对供应商基本上还是采取一视同仁的管理方法,即便有的企业认识到供应商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可是在判断供应商类别时,往往只是依靠定性的判断和主观经验,因而不能清楚地识别出不同类型的供应商,也就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一般可根据供应商的产品对公司影响力大小(包括供应商物料价值的高低和供货风险的大小),分为战略供应商、一般供应商、瓶颈供应商、辅助供应商。

(二)对各类别的供应商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根据上述对供应商的分类,制造企业可结合自己对供应商的需求实际情况分别给予评分,根据Y轴和X轴的得分在矩阵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类型,并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总之,对于制造企业,供应商的管理是保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在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管理措施,也是论述重点。同时,指出供应商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供应商的产品对公司影响力大小确定了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组合矩阵,并把供应商分为四类,通过评分可以定量化的确定制造企业供应商的类型,并简要说明针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莉立.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2(10):162.

[2] 陈海涛.企业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与战略[J].企业技术开发,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