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知识点

创新意识知识点范文1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也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旋律。对于绝大多数用户而言,快速变化的业务正在驱动着IT基础设施的快速变革,也对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特别是在这个大智移云的时代,除了要实现数据中心的快速构建和灵活部署,还需要能从容面对高密度、大容量、绿色节能的要求。另外,尤其是随着业务种类的多样化发展,对数据中心承载的需求是不同的,需要一个数据中心在同一个物理环境、不同服务水甲等级下,去满足这些需求是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如何随需而动,从物理基础设施层面去满足大智移云时代数据中心的这些需求?在“2014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前夕,笔者对施耐德电气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永哲进行了专访。在金永哲看来,在这个大智移云的时代,用户应该打破业务、IT和物理基础设施三个层面之间的隔阂,通过精细化的顶层架构设计、快速灵活的部署、安全可靠低成本的运营,实现数据中心的云就绪与云持续。

在金永哲看来,数据中心对于用户而言,基本上可以分为工具、竞争力和业务三个层面。“比如电信运营商和第三方托管服务,他们就把数据中心作为业务来看待,而银行业则把数据中心在内的IT资产作为行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当然,也有不少用户仅仅是把数据中心当成个业务工具。”

但足,总体来看,数据中心还是朝着超大型和小型化的两极发展,中等规模数据中心不断减少:另一个趋势是新建的云数据中心越来越多,其数量是普通数据中心的8倍。“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云数据中心的能效对于整体IT行业的节能降耗意义重大。”

金永哲把高能效云数据中心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即云就绪、云能效和云持续。所谓云就绪是确保数据中心及时灵活交付云服务:云能效是指通过IT和能源技术的协同提升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效率;云持续是指数据中心价值的持续优化。“不同阶段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但能效的管理和优化则是贯穿始终的。”

“这就要求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数据中心的全生命周期规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实际上,是否在进行系统地提升云能效对数据中心的耗电量会带来很火的影响。以一个10兆瓦IT负载的数据中心为例,一年的电费开支可能会差上亿元。

的确,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是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现象。搞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不了解IT,更不是很了解业务,再加上规划设计方法和参考设计的缺少,更是加剧了这一点。“施耐德电气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推出了完备的解决方案,涵盖了数据中心风火水电各个构件,帮助用户实现指尖玩转数据中心。

在金永哲看来,大智移云时代对于传统应用来说,是一种摧毁性的商业模式,IT需要能够迅速对业务变化做成反应,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也要跟得上IT的快速变化。

业务特别是互联网业务,上线的周期甚至是以小时为单位来计算,但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来说就难了。“数据中心要想快速构建,前面规划设计时候需要大半年,具体实施时需要大半年,试运行时需要两、三个月,构建一个数据中心就要一年多,”金永哲指出,“IT等不起,业务更是等不起。”

在他看来,预制化和模块化是解决数据中心快速部署的关键。“施耐德电气的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将有效解决设计、部署、运营中的难题和挑战,确保实现高能效比(即可用性)的同时保证业务持续性和灵活性。”

与很多同类型的厂商不同,施耐德电气推出的顸制化模块数据中心是一个完整的、功能全面的数据中心,产品组合包括:基于集装箱的电源模块、制冷及水力模块、IT模块、集成电源模块、EcoBreeze自然冷却模块以及一体化模块,种类齐全,力求满足用户各种不同需求,可以协助用户按照不同密度及关键性等级部署。

“业界一直在讨论模块化颗粒度的问题,这需要根据自身业务和周边物理环境来决定,从模块化级别来看,可以是机柜级别的、房间级别的、设施级别的、甚至是整个数据中心规模的模块化。”金永哲说。

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在欧美等地已成为一个用户普遍接受的解决方案。在中国,施耐德电气同样拥有一定规模的预制化模块数据中心客户群:为博世西门子解决工厂环境问题,帮助中兴能源实现迅速托管及快速部署,为川庆物探提供移动数据中心,为厦门大学提供远洋科考船用数据中心等等。

管好是关键:此DCIM非彼DCIM

对于数据中心,特别是超大型数据中心而言,管理是个难点也是个痛点。“现在数据中心空间、IT利用率和运营成本(主要是能源支出),每个都是很关键的,管理不好将会是一场灾难。”

在传统的数据中心管理中,IT和基础设施是割裂的,这两者的内部也是割裂的。在IT领域,虚拟化的出现打散了服务器/存储/网络资源之间的边界,极火提高了IT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响应速度,但却给物理基础设施带来了很大挑战。虚拟机可以在数据中心内部,甚至是跨域进行迁移,数据中心的IT负载随时都在变化。

基础设施应该怎么才能跟得上IT的变化?如何在一个数据中心同一个物理环境下去满足多样性业务对数据中心不同承载的需求?在金永哲看来,只有将基础设施各个模块打散,用软件的方式去定义物理基础设施,才能满足IT应用和IT系统所需不同可能性的要求。同时,只有将物理基础设施与IT进行紧密的融合,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联动,满足最终业务的快速需求。

为了满足这个变化,施耐德电气推出了功能完善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DCIM)软件平台,“我们平台最大的特征就是实现了IT与基础设施之间的无缝对接,不但可以管底层还可以监控IT;同时,在管理界面的友好性、易用性和人性化方面进行了很大创新。”金永哲说,“还有一点业界厂商难以企及的是,施耐德电气还将动力监控、楼宇监控等功能集成进去,实现了全面管理。”

启动CFC计划:植根中国服务中国

在采访中,金永哲透露,施耐德电气在去年正式启动了CFC(China For China)计划,目前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进展,也逐步得到了客户和业界的认可。

“中国是个非常大的市场,无论是在高端还是经济型市场,施耐德电气也非常重视中国。但中国市场有很多自己的特点,为了切实满足用户,我们必须要加强研发和服务客户的能力,所以启动了CFC计划。”

他还以天蝎计划为例进行了说明,作为国内三家顶尖的互联网公司,BAT所推出的数据中心参考设计对于供应商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施耐德电气从去年4月开始接洽,7月份完成样机设计,9月份完成第二版的可以用的产品设计,再到今年第一批样机的交付,可以说是非常迅速。而在这背后,CFC功不可没。”

创新意识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工业4.0;中国制造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18301

1 “工业4.0”概念

“工业4.0”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随时变化的顾客需求为目的,综合利用智能制造、动态定价、价值分享协议等手段,提供制造端直通用户端的“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它以“网络化制造”、“自我组织适应性强的物流”、“集成客户的制造工程”为特征,生产组织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制造与制造服务业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创造价值的过程发生根本性变革,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德国工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2 “工业4.0”与中国制造

“工业4.0”时代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信息物理系统基础上,同时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它将带动整个制造业升级换代,并对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根本性影响。新一轮工业革命对于当今中国,尤其是对于中国制造业,即是严峻挑战,更是一个赶超发展、结构上加快升级的重大机遇。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巨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资源、能源环境和市场的约束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但同时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基础与优势:我国制造业拥有巨大市场;我国制造业有着世界最为完备的体系;我国在制造业数字化方面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我国在制造业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

3 “工业4.0”对企业产业发展的启示

“工业4.0”的核心技术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它能提高产品功能、性能,满足个性化客户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它能全面提升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水平,实现生产最优化、制造柔性化、过程少人化;它能促进规模化定制生产方式的变革,延伸发展制造服务业,深刻的改革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

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也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是占领制造技术制高点的重要领域,对于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将产生重要作用,必将成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启示一: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

在企业制造业升级改造中,要高度重视发展数控系统、伺服电机、工业机器人、传感器和测量仪表等关键部件和装置;突破一批“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推进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的试点和应用。

启示二:提高产品设计能力。

在工业化4.0时代之前,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规模化制造和柔性制造是相排斥的,规模化制造的成本优势无法在柔性制造中实现。但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使得规模制造与定制化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将用户需求充分体现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全新的产业模式。

谷歌公司最近推出了以高度定制的自我设计方案为主打卖点的Moto X智能手机,这是定制生产的一个尝试。Moto X的定制自由度非常高,购买者可以在Moto定制网站上逐一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机身前后颜色、按键颜色、配件风格以及镌刻在机身上的文字,定制网站还可以选择手机的内存、CPU和存储空间等。这款手机虽然在德克萨斯州一家工厂组装,但全球的用户在下订单几天后就可以拿到。

企业在响应客户个性化需求方面,首先要加强自身设计能力,推广应用先进的设计技术,开发应用先进的设计软件,招揽高端设计人员,构建设计资源共享平台。要采用面向客户的具有丰富设计知识库和模拟仿真技术支持的设计系统。

启示三:推进绿色制造。

一是促进流程制造业绿色发展,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资源分类开发,能源逐级利用。二是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材、环保产品、装备、工艺。三是着力发展废旧汽车拆解等资源再生产业,发展再制造工程。

启示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工业4.0时代的一个根本转变就是实现了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在工业4.0时代的新模式下服务型制造业将出现从局部到全球,从离线到在线,从被动到主动的三大转变。

通用电气(GE)向生产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型是通过延伸产业链,将产品服务化来完成的。通过将传感器安装在飞机的发动机叶片上,实时将发动机运行参数发回检测中心,GE能够对发动机状态实现实时监控,并提供及时的检查、维护和维修服务。在技术支撑的基础上,开发了“按小时支付”的商业模式,即类似于租赁发动机,客户不用直接购买发动机,而是根据对发动机的实际使用情况付款,按小时支付租金。通过这种方法获得了大量发动机服务合同,实现了其盈利模式从产品销售的一次性收益到产品生命周期长期收益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齐治平.德国工业4.0:制造业的未来?[J].决策,2013,(9).

创新意识知识点范文3

论文关键词:双导师制;新员工;培训;供电企业

 为了适应电网的高速发展,加快人才强企战略实施进程,国内各供电企业根据每年人才需求计划招聘优秀大学应届毕业生入企,优化调整企业的青年人才队伍结构,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优势智力资源。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电网新技术不断发展,供电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每年引进的新员工数量也不断攀升,如何快速有效提升新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一直是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探讨的课题。

阳江供电局借鉴国内外先进电力企业人才开发的成功案例,并结合自身实际,推行双导师制新员工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实践经验。下面以阳江供电局为例,探讨双导师制在供电企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并为双导师制在供电企业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一、国内供电企业新员工培训问题现状

近年来,各供电企业非常重视新员工的培训工作,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制定相关计划不断加大培训师资建设和资金投入,开展多样化的专业和技能培训,取得一定成效,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培训体系方面

现有培训体系中新员工培训部分欠缺统筹的规划性、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浅泛、培训效果评价标准模糊。培训项目繁杂且项目之间衔接性较小,也缺乏对培训质量的有效监督措施,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培训体系。

2.培养模式方面

为了让新员工熟悉企业各部门业务运作,供电企业一般会采取定期轮岗制的粗放新员工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靠新员工的主动性学习为主,过于开放自由,缺乏具体目标。短暂的轮岗周期使得新员工未能深入了解专业知识,技能难以得到持续的锻炼,进而导致学习兴趣减小,技能提高水平期望值降低。此外,生产一线的新员工因未具上岗操作资格,加之缺乏实操培训基地,整个实习过程局限于以理论学习为主,观摩技能实操演示为辅的形式,较少通过亲自操作深刻体会设备结构原理、运行和操作要领,技能水平提高较为缓慢。

3.师资条件方面

目前,各供电企业已经建立内训师体制,并具备了一定数量的内训师,满足了企业内部专业技术和技能方面一般性培训需求,但是部分中小型供电企业的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覆盖面窄,直接面向新员工的授课较少、调动实践引导性不强;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员虽覆盖面广,也存在个别基层班组缺乏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资格人员的情况。总体来说,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未能形成师者与学徒一对一的紧密关系。

4.新员工自身方面

新员工在经过统一的入职培训后分配至各实习岗位,由于对所在岗位专业、技能人才晋升渠道不甚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也没有得到所在部门个性化培养和引导,往往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产生困惑,出现迷惘甚至焦虑的不良情绪。因此,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导师帮助新员工树立科学、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双导师制概念及其优势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它通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这种差异化的导学关系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并被逐渐推广至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发展成为企业导师制,即将企业内部有丰富生产经验和良好管理技能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与年轻员工或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建立支持性关系,帮助他们尽快提高业务技能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导师制是企业快速有效培养技术人才的途径之一。

本文提及的双导师制是以南方电网公司人才晋升渠道为依据,实行“专业技术导师”和“技能导师”制度,分别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建立导师与新员工的“导学”关系。目的是调动企业的资深技术管理者或技能专家、新员工教与学的积极性,通过签订师徒关系合同建立新员工培养新模式,以快速有效提升新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的目标。它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1)清晰员工职业发展道路,帮助新员工树立正确职业生涯目标。该制度贯彻执行南方电网公司人才发展战略,结合本局实际情况提供专业技术和技能两条职业发展道路,对正处于职业初期的新员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改进新员工培养方式,实行差异化、一对一的精细化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度的实施,整合和调动供电企业自身的优势师资参与人才培养,构建学习型组织平台,通过一对一的师徒关系实现知识与经验的传承,能更快更好地培养新员工成为专业技能人员。同时,通过不脱产培训达到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目的,节约外出培训时间,降低培训成本。

(3)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导师制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导师本身的管理技能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也可以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优秀管理者队伍,实现双赢,具有较大的人才开发意义。   三、双导师制的创新实践应用

阳江供电局在新员工培养体制探究过程中,积极推进双导师制的创新实践应用,2011年4月制定了《阳江供电局实习生双导师制实施细则(试行)》(下称《细则》)、《阳江供电局实习生双导师带徒合同书(专业技术导师使用)》、《阳江供电局实习生双导师带徒合同书(技能导师使用)》,以及《员工辅导记录表》,建立起有特色的双导师制新员工培养模式并首次实施。指定人力资源部作为新员工实习期间的管理部门,负责制度落实、过程监控、效果评估、考核和反馈等重要环节的管控,角色履行的主要工作如下。

1.建立专业技术导师库和技能导师库

导师对新员工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技术或业务方面,还需要能够有效地激励新员工,解决新员工在职场中遇到的问题和与人沟通等问题,因此还需要导师具有责任心和充裕时间。在过往导师制实践中,由部门指定人选作为新员工导师的方式效果不理想,原因是选定人员通常因工作繁忙无暇对新员工进行悉心指导,往往委派部门的技术或业务骨干来代替自己指导新员工,而替代者由于并没有导师的责任制,对于指导新员工不一定会尽心尽力,致使导师制流于形式。为了避免出现此类情况,首先根据细则要求筛选符合基本条件的人员,建立初步的双导师库。然后分发至各部门负责人及导师本人征求意见,综合考虑初选人员的讲授能力和工作时间,保证导师有能力、有时间胜任新员工的培养工作。可接受并严格审核由部门或班组人员三人以上联名推荐工龄达到一定年限,技能水平达到一定要求的员工入选技能导师库,做到每一班组都有技能导师,构建全面的技能培训网。最后,由人力资源部汇总审核并双导师库以供新员工自主选择,并每年根据人员变化和考核结果进行动态管理。

2.签订双导师带徒合同书

新员工进入全新的工作环境,需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期去熟悉岗位业务规范和技能要求,充分了解部门班组文化,建立起与人沟通的关系。在相互了解的前提下,新员工按照《细则》要求自主分别选择与岗位、工种相对应的专业技术导师和技能导师签订双导师带徒合同书。导师则分析新员工特点和学习领悟能力,因材施教,制定符合实际的个性化、详细的培养计划和具体目标,交给所在部门初审后由人力资源部最终审核确认备案。

为了保证培养效果,双导师制定的培训计划中应有具体化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分别从专业技术管理和技能方面加以侧重,设立适当的培养目标,作为导师成果考核内容之一。如设立生产一线本科学历新员工可实习期满后通过助理工程师资格认定、技术水平达到相当于本专业高级工技能鉴定水平的目标;非生产一线岗位的本科新员工实习期满后通过助理工程师资格认定,技能水平达到相当于本专业的岗位任职资格的目标;硕士学历新员工期满转正后,技能水平通过本专业高级工技能鉴定目标,再经过一年时间,专业技术水平达到相当于本专业中级技术资格水平的目标。

此外,《细则》规定不允许一师带三徒或以上情况出现,不允许跨岗位、跨工种建立师徒关系。同时,要求导师做好实习过程辅导记录,客观反映各新员工的技能水平存在的问题,以便做好针对性专项培训,弥补短板,使新员工技能得以全面发展。

3.实施监督机制

新员工签订双导师合同后,培养工作进入实践阶段,也是决定培养成效的关键过程。因此,我们采取了多样化、容易操作、施行有效的措施对培养工作进行全程管控,保证制度落地和培养效果,具体如下。

(1)实行随访制度。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即时随访和短期随访制度,以面谈、电话访谈等方式与新员工、导师及归口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培训计划的落实情况和新员工的学习近况。双导师制首次实施过程中,教育培训专责在双导师合同签订两个星期后,对制度落实情况分别对导师和新员工进行首次随访,结果显示各导师都能按照细则要求履行导师职责,通过专项岗前知识培训磨合师徒关系,增强交流效果。新员工表示自实行双导师制度后,有了经验丰富的前辈作为专门老师作为督导,平时羞于问怯于主动学习的情况得以较大改善,避免了形成松散的工作习惯,日常工作的目标性更强并能够在符合自身实际条件下设立短期专业技能提升目标。

(2)定期回顾,形成一体化的培训体系。每3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双导师制新员工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估,检查培训计划的实际落实情况和目标兑现情况,收集实施意见并加以分析总结,不断完善计划和制度,实行PDCA闭环管理。

  (3)实施导师考核和人才激励。在合同期满后,组织专家委员会根据合同制定的培养目标对双导师的工作进行评审,对于完成目标兑现的导师,实行绩效奖励并作为岗位竞岗选聘的优选考虑人选。另外,如期间新员工在导师指导下取得技能竞赛成绩、通过专业职业考试,则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未完成培训计划的新员工或未能兑现既定目标的导师则采取新员工延期转正和延长师徒合同期限的惩罚性措施,直至计划完成和目标兑现,不断激发广大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学习型企业。

创新意识知识点范文4

全国首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100个县(市、区),我省55个县(市、区)列入首批试点。贵州,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的主战场。

贵州大学农学院课题组在贵州典型的岩溶地区――黔南州长顺县威远镇的威远社区,建立起了石漠化治理的试验基地,并在引进以色列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理念、技术、设备和资源,特别是在消化其滴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贵州降水丰沛、分配不均、蓄水困难、干旱频繁等实际,通过科技创新,在实践中破解了在岩溶地区寻水、蓄水和农业水高效利用等技术难题,以期为我省石漠化地区建立起雨养高效特色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来自以色列的启示

“弹丸之地”的以色列极度缺水,土地的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其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然而,犹太人正视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等不利因素,通过国家管理及广泛地运用现代科技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有效地控制了沙漠化蔓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同时,利用北部主要水源地加里里湖有限的淡水资源,养育了近700万的以色列人民,发展并繁荣了旱作农业,其水果、蔬菜、花卉大量出口,享誉欧洲。在其科技手段的大量使用中,最值得称赞的是以色列农业科研人员针对旱季(4月至10月)几乎没有降雨的自然条件而发明研制出的灌溉技术与设备。正是靠着以滴灌为核心的一系列灌溉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以色列创造了辉煌的高效旱作农业经济奇迹,并成为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典范。

石漠化治理的切入点

山坡陡、土层薄、土壤持水能力不强是石漠化地区的共同特点,而由季节性降雨的差异导致的干旱频发,无疑是石漠化地区植(作)物生长最主要的外部制约因素。

移民搬迁,让人类的活动远离生态脆弱的石漠化地区,应该是根治石漠化的理想途径。然而,当前,要在贵州这样一个以岩溶山地为主、农业人口众多、思想观念守旧、经济实力不强的欠发达地区实现这一目标,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确保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依靠科技创新,逐步在石漠化地区建立起水土可涵养、生态能恢复、经济有发展的特色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以切实解决百姓能吃上饭、依靠种植致富、恢复良好生态、重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当前条件下贵州的石漠化治理,首先要满足“种草能生,植树能活,栽培作物有效益”这三个最基本的要求,继而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保持水土、育树成林、恢复生态、改善民生的目标。因此,最核心的问题是水,即必须千方百计地解决好植(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水从何处来?

贵州拥有丰富的降雨。然而,岩溶裂隙很难在石漠化的山地坡面上形成地表径流,大量的降雨随着裂隙进入地下岩层而形成地下水。因此,为了简便快捷地获得水分,应该在雨水渗漏之前采取措施,如建造人工集水面,求得最大限度地汇集降雨,从而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即涵养水土资源、恢复林草植被、建设基本农田等)创造有利的条件。从理论上分析,我省年平均可达1200mm的降雨,即在单位面积上可产生1.2m的水深。如为2倍的集水面积,即可在单位面积上汇集2.4m的水深,如为6倍的集水面积,则可蓄积7.2m深的降雨。以此类推,假如蓄水池以2.4m为最大设计深度,其结果是合计为400mm的降水量可蓄满水池,亦即,1年可复蓄3次。这样便可主动地迈出对空中丰富的降雨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关键性一步。

怎样蓄水?

与利用水泥、沙石、水等混凝土工艺修建蓄水池的传统方法不同,新型蓄水池更加注重蓄水的功能,其建造过程中不需要爆破坚硬的岩石,开挖大量的土石方,更不需要混凝土,而是因地制宜,利用岩溶石漠化山地自然形成的洼地,然后通过对池底表面的平整处理与堆砌必须的堵水墙等工艺方法,即将洼地及其四周尖锐的碳酸盐岩岩石打平,将较深的凹洞或裂缝填平后,铺设无毒无味、耐热耐寒、刚柔性较高、拉伸强度好的高密度食品级聚乙烯防渗膜,建造出适合于任意低洼地形、节能节力节材、高效防渗防漏、成本相对低廉的新型蓄水池(如上图)。利用此技术可在我省广大的岩溶地区建立起星罗棋布、大小适宜、使用寿命较长、兼具多种功能的环境友好型生态蓄水池,为开展石漠化治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何用水?

与以色列不同,贵州降水资源丰富,但一年中的大多数降雨却主要集中于夏秋季(5-10月),而在冬春时节降水往往会呈现较大的年际变化,故常常发生干旱。即便雨季也会因坡陡土薄、土壤保水能力弱,而引发旱情。因此,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灌溉仍然是石漠化治理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经过实践与探索,我们研发出了能在降雨时保蓄水分、干旱时供应水分的灌溉技术与装置,以及一套适宜于岩溶石漠化地区发展旱作农业的高效润湿灌溉系统,从而顺利地实现了在石头间隙里种植高效益的西瓜、黄瓜等果蔬作物的设想。而且,我们冲破禁锢,在石漠化山地开创了无公害养鱼的先河。

润湿灌溉技术。滴灌是以色列旱作农业的核心技术,但它不适用于贵州的石漠化地区。我们研制开发出一种既操作简单又高效节水的湿润灌溉技术与装置。此装置能在自然降雨时收蓄水分,通过毛细现象,自动使土壤保持湿润状态,以此达到无自然降雨间隔期间供给植物水分,从而实现对植物的灌溉。试验结果表明:润湿灌溉技术不需要全层耕翻土地,并能保障须根系植物(西瓜、黄瓜等果蔬)在石漠化地区的正常生活,而且在整个生育期间(时逢雨季)不需要任何的人工浇水灌溉。同现有的灌溉技术相比,润湿灌溉的优点在于它能在降雨较为丰富的湿润地区,实现蓄水、供水的自动与动态调节,以持续不新地保证值(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

润湿灌溉系统。针对贵州岩溶石漠化地区的自然生态与地理环境特点,以空中水资源为出发点,将雨水的收集、保蓄、运输与利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通过利用人工集水面、建造环境友好的新型生态蓄水池、构筑输水管网体系、使用润湿灌溉装置等,构建能适宜岩溶石漠化地区效益植(作)物(生态效益好或指经济价值高的植物)生长的高效集水、蓄水、输水、节水的润湿灌溉系统,在此基础上,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的草地生态,发展林木植被,建设特色高效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石漠化地区养鱼。岩溶石漠化地区润湿灌溉系统的建立,因润湿灌溉技术产生的高效节水效果,而大大地减少了对润湿灌溉装置以外的需水要求,蓄水池中丰富而优质的自然降雨,促使我们萌发了养鱼的奇想。利用周边生长的天然草料,辅以人工种植的黑麦草,我们于2008年3月在生态蓄水池中放养了以食草鱼――草鱼为主,配有一定比例的鲢、鲤、鲫、武昌鱼等400余尾鱼苗,在长顺试验基地开始了养鱼的探索。试验结果表明:岩溶石漠化地区因远离城市工厂,大气环境清新;靠自然降雨为水源,水质无污染;以食品级聚乙烯材料修建水池,池底底质良好,因而是发展无公害生态养鱼的理想场所。

依托科技创新,进一步突破石漠化治理

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我们“加快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同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因此,我省广大的岩溶地区在当前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试点工作中,应转变观念,冲破禁锢,脚踏实地,苦干巧干,依靠科技,敢于创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探索出一条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石漠化治理之路,进而推动各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创新意识知识点范文5

摘要:面点的开发与创新一直是专业从业者孜孜以求的方向。本文以包子的制作为切入点,从面团的选择、馅心制作、造型、成熟、色彩搭配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面点制作过程中的举一反三和发展创新。

关键词 :中式面点 开发 创新

面点是中国烹饪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专业面点从业者,要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学习,吸收借鉴,努力创新,举一反三,开发制作出更多在色、香、味、意、型、养等诸多方面都能迎合消费者需求的面点品种。

因面点品种繁多,笔者现仅以包子的制作为例,从面团选择、馅心制作、造型、成熟、色彩搭配等几个方面阐述面点制作过程中的举一反三和发展创新。

一、面团的变化

面团的选择与和制是面点制作的第一道工序,中式面点面团的分类多达二十多种,并且随着新原料、新设备、新工艺等方面的不断发展,面团的分类将愈加细化。制作包子的面团通常都是发酵面团,但放眼中式面点面团的分类,结合行业实践,不难发现水调面团中的冷水面、油酥面团中的层酥面、杂粮面团、米粉面团、果蔬面团、特色风味面团等同样适合作包子的皮料。

皮薄馅大的薄皮包子就是用冷水面团作皮料;外表平平,咬上一口却见层次分明的破酥包子,其皮料是采用层酥面团的开酥原理,用发酵面包油酥面制作而成;而以杂粮粉与面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合成的杂粮酵面为皮料制成的包子,即为杂粮包,具有益于健康、预防疾病、辅助调养的功效;还有以澄粉和成面团作为皮料做成的晶莹剔透的水晶包;以蒸熟的南瓜茸与面粉合成的发酵面为皮料做成的金灿灿的南瓜包;用水果汁调制面团,工艺程序考虑特殊的护色方法,制作成色泽鲜艳,营养丰富的果味包子则不失为一种新创意。

包子皮面的制作还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具有特殊口味、特殊营养或特殊功能的原料,例如,可可粉、蜂蜜、茶叶粉、杏仁浆、花生粉、啤酒、莲子粉等。用添加了这些原料的面团制作的包子食用后唇齿留香,回味悠长,有的还有特殊的保健功效。

即便用单一酵面为皮制作的包子,也因酵面的种类不同而风格各异,如用大酵面制作的包子松软、肥嫩、饱满;嫩酵面性较韧,组织较紧密,并具可塑性,成品成熟后形态膨胀不过大,不易走形,适宜制作汤包和多种花色包子,如镇江名点蟹黄汤包、苹果包、刺猬包、金鱼包等。

二、馅心制作的变化

面点馅心用料广泛,制法多样,调味多变,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但目前,面点馅心在口味上一般是以咸味和甜味为主。在原料的选择上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主要以猪肉、羊肉、牛肉、蛋品、豆制品和一些时令蔬菜、果品为主。对于水产品的利用,也只限于虾米、蟹黄、鱼子等个别品种,其还处于待开发的状态。随着人们在饮食上求新求异的需求变化,馅心调味也出现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各种调味料综合使用,半甜半咸馅、半荤半素馅、半生半熟馅等在应运而生。把鱿鱼、海参、鲍鱼、燕窝、熊掌、驼峰、虫草、猴头等几乎所有的高档原料运用到制馅中来,这种创新值得学习与借鉴。而这多种多样的馅心都可以用来制作包子,武汉的“汤包宴”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造型的变化

面点的形状,主要是利用主粉料的自然属性所制作的面皮和不同的制作手法来表现的。纵观面食美点,尤其是筵席精点,无一不是味与形的完美结合。在以食用性为原则的基础上,包子在造型上的变化又生动地彰显了面点制作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如光头包(奶黄包、蛋黄莲茸包)、提褶包(小笼包、鲜肉大包)、花式包(秋叶包、佛手包、葫芦包)等。

四、成熟方法的变化

面点种类繁多决定了其熟制方法上的多样性,反而言之,采用不同的熟制方法又促进了面点种类的变化。仅就包子而言,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蒸,同时通过生煎、烙、烤、先蒸后煎等成熟方法熟制的包子不但在色泽、口感等方面突破了人们的传统认识,更促进了包子在种类上的变化。

五、色彩搭配上的变化

目前,面点的色泽,还不够丰富多彩,一般只有白色、金黄色等几种单色调。作为专业面点从业者应挖掘和借鉴传统的饮食配色艺术,将其制作手法及色彩运用到各类面团制作中去,以弘扬我国的面食文化,开拓面食市场。

面点在制作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为广大从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和创新空间,只有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地传承发扬、学习借鉴、大胆尝试、举一反三,才能使中式面点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镇.淮扬风味面点[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创新意识知识点范文6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电视台也普及开来。广播电视台的受众群体较多,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主要论述了广播电视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创新。

关键词:广播电视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目前,文化、经济和政治等都受到了广播电视台巨大的影响。广播电视台在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转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中,广播电视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成为了一种必然。

一、新一轮体制改革模式下广播电视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性

首先,广播电视台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的是一种信息。广播电视台未出现之前,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纸质媒介。自从有了广播电视台,信息的传递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信息的高效传播,丰富信息传播的内容。所以,广播电视台对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革新,为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给民众带来视觉体验的同时,提高信息的宣传性。此外,广播电视带更加清晰的阐述了社会上存在的热点和难点,让观众能够辩证地看待事物。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性的强化很有必然,不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而且极大提升了人们的认知效率,利用广播电台信息的跨空间和地域优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便捷性,实现全时段传播。接着是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新的教育环境。随着广播的发展,以广播电视的载体极大地改变了思政政治教育环境,广播电视观众增多,具有多样的传播特点,传播形式也多样化。最后,广播电视台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随着广播电视台政治思想教育的革新,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特点显现出来,具有不一致、多样的活动和广泛的教育对象等。

二、新一轮体制改革模式下广播电视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一)强化主体平等意识

广播事业发展的同时,社会各项制度也趋于完善。广大民众拥有众多的方法和途径却主动地获取信息,不再是上下级之间的、被动的接受信息的方式。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可通过全天候的方式快捷、轻松地了解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信息,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和绝对优势消失了。总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和客体的占有趋于平衡,从某种层面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占有的信息已经超过了主体。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下广播电视台要强化平等性。这种平等体现在信息使用主体的语言、方式和态度上。首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当尊重客体,不应抬高自己的地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要改变以往发号命令的方式,充分参与到和客体的互动活动中去,通过采访问答的形式更好地开展活动。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以诚恳、亲民的态度对待客体,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唯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平等意识才能强化,在无形中发挥广播电视台的作用,更好地陶冶客体。

(二)通过民主化方法引导多元思想

目前,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要求一元化,然而我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意识并存,必然会使民众形成多元化的思想。所以,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是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要解决的问题。过去的实践得出,一种等级分明的、灌输式的方式是行不通的,而应当创新性地使用民主的方式来解决这类问题。一方面,广播电视台为民众提供平等的交流平台,让民众提出自己的问题,包容性地对待各种问题,吸收多种思想中的精髓,为民众营造自由的思想氛围。另一方面,针对开放性的问题,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对待,在潜移默化中让民众形成社会主义政治思想,能辩证、客观地看待事物。

三、新一轮体制改革模式下广播电视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构建广播电视台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引导机制

首先,互动引导机制的构建可以针对社会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开展专家讲座活动,调动广大民众参与其中,或者通过观看的方式让民众参与起来。针对具体的问题,可以为观众提供积极、正确选择信息的机会,有助于及时解决民众存在的疑惑,营造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其次,互动引导机制的构建可以通过网络形式来实现。作为广播电视台应当具有自己的网站,以便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民众的心声,和民众有效互动,积极引导民众参与到互动性工作中。只有这样做,广播电视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机制才能从多元化的层面展开。

(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

广播事业在发展的同时,信息量也在逐渐增大,拓宽了信息纵横间的交流,民众对信息量的选择呈现上升趋势。传统的由上级到下级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有缺陷。这种弊端是反馈机制要正视的。以往的信息传输存在闭塞的情况,反馈机制要么不明显,要么有缺陷。为此,广播电视台政治教学方法的创新很有必然,这就需要广播电工作者逐渐完善教育机制,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馈意识,保障信息传输的通常性和流畅性,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

四、把握发展中的前沿问题

广播电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解决,问题解决了,发展也便实现了。要想把握沿问题,广播电视台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方式和文化自觉。有些人认为文化自觉太广泛了,事实上,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提出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中华民族的自觉文化要求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对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充满自信。这就需要借助我们的积淀,认识、思考和积累问题。广播电视思想政治要把握前沿问题,树立问题意识,这

是一种积极的优良品质,有助于提高文化自觉。前沿问题的产物是前沿问题意识,前沿的产生是因为不断有问题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回应、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广播电视台应当做到“顶天立地”,呈现针对性较强的研究,提出的问题才能成为真正的问题。时代特征之所以要把握,是因为前沿问题处在变化发展中。有的问题到现在依然是前沿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这也说明这样的问题是难点,是关键,我们一直没有将其有效解决,依然是前沿问题。为此,需要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尊重、把握、研究、体现规律。广播电视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有一定的必然趋势,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从根本上革新性解决,才能实现飞跃发展,其发展趋势一定会朝着创新型路径前进。

结束语

随着体制的变革,广播电视台和人们的群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广播电视台的存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和理论工作的创新,希望能够更好地其强化和优化广播电视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彦华;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J];才智;2013年18期.

[2]吴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初探[J];学理论;2013年23期.

[3]游永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现状与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35期.

[4]张向飞;以创新精神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