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学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教学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教学体系

数字化教学体系范文1

随着我校校园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网络应用的不断增加,网络已经成为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校园网络的规模从以前的几百名用户迅速扩张到几千名用户,越来越多的网络应用开始部署,网络的职能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使教师和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并提高学习、教学的质量。

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目标是打造以培养现代企业急需人才为特色的一流职业院校。在学校网络中心的统一管理下,通过几年建设,信息网络硬件基础设施良好,各种网络安全措施完善(具备相关防毒系统、防火墙、UPS电源等),各部门已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信息管理平台,如办公自动化系统(OA)、教务管理系统等。我校“十二五”规划指出,搞好校园网信息化环境建设,是事关学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大事。在国家改革示范校工程项目建设中,数字校园建设也是特色项目,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的网络环境建设,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是:以示范校项目为引领,构建具有领先地位的“数字化校园”,全面提升我校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体系简介

所谓“数字化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数字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宏观角度看,它涉及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从微观来说,它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多维度、多层次的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蓝图。

数字化环境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教学应用体系的建设是数字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教学,即数字化“教”和数字化“学”,它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合作学习、探索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发展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受信息化浪潮冲击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我校探索构建数字校园之信息化教学体系。

信息化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一个个独立系统的总和,教学体系的建设必须采用整体的观点,制定一系列标准和接口以及提供这些标准和接口的工具,将各信息系统集成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与此同时,教学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在整体观点和分层观点的指导下,数字校园的信息化教学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三、信息化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信息化教学体系包括大量的信息资源,没有大量信息资源的教与学环境不是真正意义的信息化教学体系。只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被共享,这个数字化校园才是有生命力的。

我们通过建设录播教室,搭建资源库中心、网上教学平台和精品课程中心,建立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提供服务的实名制网络教与学空间的软环境,建设教师和学生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形成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教育新模式。在先进的硬件网络环境中,提供为教与学环境服务的软件平台,实现录播资料资源中心网络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源搭建流程,最终形成丰富优质的网络资源环境并实现信息化教学体系。

1.录播教室

录播教室是在教室内安装摄像系统、录像系统及播放系统,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视听媒体,进行技能训练和教学研究的教学设施,主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教研活动提供服务与支持。我们将建成2间高清全自动录播教室,1套手动高清录播系统及1套非编系统,主要用于教学和实训场所的实训教学摄录。录播教室采用全自动录播系统,可以在教师现场授课的同时自动生成教学实况录像,完整地记录教师在授课中的活动,可在教师场景、学生场景及课件场景之间自动切换。教学现场实况和授课过程中教师使用的任何课件,都可流畅剪辑,自动编辑,生成该课程有价值的授课实况录像,同时以流媒体的方式保存。

目前教育信息化已逐步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转向以应用和资源建设为主的阶段,重视资源建设已成为教育行业的共识。传统的资源平台多是静态的,内容旧,利用率低,而在录播教室环境下搭建的教学环境,是植根于学校自身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具有校本性质的个性化课程资源建设平台,因而其形成的课程资源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录播教室中使用的编辑系统可大量节省编辑时间,不受人力和设备的限制,授课教师正常讲课,录制结果可真实体现教师授课的全过程、全场景。录播系统为我们提供了高质量、高效率、适合融入常态化教学的资源建设手段,有效解决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生成、传播和管理的难题,必将有力推动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学资源建设。

2.实训录播系统

不同于普通高中和高校的学术性教育,职业学校以培养掌握某种实用性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于学生的实训和实际操作尤其看重。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过少和学生数量过多的矛盾,学生一旦错过了标准的示范操作就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可再现的学习资源。操作性技能的特点也决定了资源再现的方式不能简单地以文字、口述的方式呈现,而必须以完整的教学场景来呈现。录播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建成的资源平台以近似真实课堂情境的形式呈现,可以方便地共享,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其形成的课程资源也更加贴近学校实际,更加个性化,更具生命力。

我校与企业合作研制,在SMT实训车间实现实训录播系统,记录每个工位的操作,用标准操作影像辅助学生的实训及操作,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将校内实训基地各生产线操作及实训过程录像,并实时传播到网络上供学生、教师观看;在做内部实验时,任课教师可以在控制中心对整个生产线进行管理;利用摄录系统对现有设备进行简单监控。在多工位多工种生产线、单工种多工位生长线及维修线上设置监控点,将视频监控图像传回监控室,进行实时录像,同时在需要时将实时图像或录像内容通过网络传播,供远程教学观摩。

集微格教学、多媒体录制、网络直播及点播、教学资源管理、网络实训教学于一体的网络实训录播教学系统,采用了数字视音频、网络流媒体、信息识别、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网络学习等多项先进技术,具备多视频、多媒体记录,非线性、快速索引定位回放,网络存储、评价、学习平台等传统微格教学设备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大突破,能充分发挥微格教学的特点,大幅提高实训教学的绩效,其记录、观摩和评价系统均采用网络与流媒体技术,通过连接校园网或Internet,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点播、测评与学习。该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如图2所示。

3.资源中心平台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是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示范校中展示和推广本校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我校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与应用建设平台以资源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具有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了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归档;资源的多级分布式存储、学校加盟专业资源共建等功能,同时又能进行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资源制作,最终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资源中心平台包括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功能、网络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三大子系统,三系统之间无缝连接。

4.网上教学系统和精品课程系统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开展师生互动和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型的学习活动,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学习活动的主持者,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该系统功能有:实现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不同应用,包括课程导航、课程点播、课程论坛、教学管理、课程管理、资源库(课件、素材、试题)管理、课件制作、作业提交、成绩录入、网上考试、网上选课、网上评教等功能。

精品课程系统已经成功运转并实现良好运行,已经建成2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和2门校级精品课程。后期发展目标是:利用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一批校内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名师网络课堂”,快速提高全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5.电子白板和短焦投影

我校四期工程新建大楼中的教室将全部配备电子白板和短焦投影,教学设备的更新将促进我们的教学向着互动式教学方向迈进。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子白板搭配短焦投影组成多媒体教学系统用于课堂教学,必将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信息通讯,将电子白板连接到计算机上,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中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在专门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可以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协作会议或教学环境。利用特定的定位笔代替鼠标在白板上操作,可以运行任何应用程序,可以对文件进行编辑、注释、保存等以前需要在计算机上利用键盘及鼠标才可以实现的操作。

6.实习、实训、成长记录平台

在实训、实习过程中,学生利用该平台可以自主学习相关的视频课程,完成有关的网络作业,可以和教师进行非实时交互答疑,提交自己的实训、实习资料以长期保存。教师、班主任、教研室教师通过平台可以进行实训、实习的过程管理和班级管理,可以实时得到相关数据的统计。后期将引入短信管理平台对学生班级短信,利用短信回复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7.电子图书系统

建立方正电子阿帕奇图书系统,并建立4万册电子图书。以后每年增加容量和新类型的电子图书、专业数据库,形成一定的电子图书规模,服务于教学科研和校园文化建设。

8.学生电子书包

实现每人拥有一个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环境,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位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与学习活动中。全校每人拥有1 GB的电子书包空间,存放在校期间的学习文件、作业、教学文件和信件等,并可在网络磁盘上自己制作的个人网页。该系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空间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解决了师生大容量文件的保存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技术水平,它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四、项目的创新点

(1)它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信息化教学,针对职业学校的教与学领域开发,适用于网络信息化的教学体系。

(2)在信息技术冲击传统教学的形势下,以应用为导向开展信息化工作,找到教育技术和教学的融合点,发挥各自最大优势,实现教育现代化。

(3)信息化教学体系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集名师网络课堂、实名制教与学的网络平台、高清实训录播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信息化教学体系,它必将成为数字校园建设乃至教育信息化工程中重中之重的项目。

收稿日期:2012-08-19

数字化教学体系范文2

关键词 焊接技术;课程设置;实验室;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146-02

1 前言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焊接工程领域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从事焊接技术操作、焊接工艺编制、焊接工艺评定试验、焊接结构生产组织管理、焊接质量检验与分析及焊接设备选用、运行与维护等职业岗位,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1]。为了使专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焊接专业实验室进行整改,购置冷金属过渡焊机、激光焊机、焊接机器人等自动焊接设备,使学生掌握专业前沿先进的焊接生产技术;并且添置数十台数字化CO2焊机,供学生实操练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原有自主研发焊接设备的基础上配备元器件使之正常运行,使学生熟悉专业发展历程,提高自主研发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焊接实验室现状 目前焊接实验室拥有焊条电弧焊机10余台、CO2气体保护焊机10余台、TIG焊机2台、MIG焊机2台、埋弧焊机2台、等离子切割机1台,这些设备可用于焊接方法与设备、熔焊原理、弧焊电源、电焊机维护等课程的课内实验,同时可以完成焊接设备使用与维护实训、金属材料焊接方法实训等实训环节。在焊接设备使用与维护实训中需要对焊接设备进行拆装,使学生加深对焊接设备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加熟练操作相应的焊接设备,并且会调试设备用于生产。这些焊接设备除了用于拆装外,还用于金属材料焊接方法实训中。本实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焊接操作技能而开设,同时完成学生的机械焊工证考取工作,在这个实训环节中对焊机的要求比较高,保证不能出故障。鉴于此,焊接教研室研究决定,购置一批焊接设备专门用于金属材料焊接方法实训和机械焊工考证,原有的机器专门用于焊机拆装实训,减少实训中焊接设备的故障率,增强实训的实效性。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焊接生产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最初的手工焊操作为主的生产已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焊接生产过程。因此,大量自动化焊接生产设备应运而生,进而提高了焊接生产效率,扩大了焊接生产规模,减轻了焊工的劳动强度,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增加新鲜元素,增添焊接自动化生产设备。传统的手工操作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增加自动化生产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2]。焊接自动化是一门专业前沿课程,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自动化生产过程的兴趣非常浓厚,教学中也引入大量视频教学,但是不能满足学生对自动化焊接生产领域的向往,学生对自动化生产过程的了解远远不够。因此,需要购置与课程相关的自动化焊接设备用于现场教学和学生操作练习[3]。

3 教学改革实施

扩建自动化焊接实训室 建设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配置2套六轴焊接机器人;建设激光焊实验室,配置固体激光焊接系统1套;在焊接方法实验室增添冷金属过渡焊机1台。焊接机器人系统可实现碳钢的CO2气体保护焊和MAG焊以及不锈钢的MIG焊,焊接机器人配备三维柔性焊接工作平台、清枪剪丝机构、带旋转外部轴及高压接触传感器。焊接机器人可实现外部轴联动变位焊接,工作台水平位置、垂直位置和任何倾角位置360°旋转,焊接前焊缝寻位等功能。特在焊接自动化课程标准中加入六轴独立关节机器人及焊接工装夹具的结构实验、示教编程和离线编程技术实验、机器人焊接技能实训等,使学生直观地操作焊接机器人设备,更进一步接近工程实践[4]。

激光焊接是激光材料加工技术应用的重要方面之一,现代工业有很多精密器件都需要激光焊来完成[5]。实验室新增的激光焊接机可实现碳钢、不锈钢、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等金属材料的焊接,可完成激光焊接工艺实验、激光焊编程操作等实践教学项目,使学生掌握激光焊接的操作流程、焊接参数的调节方法、CNC的编程方法。

实验室新添置的Trans Puls Synergic 4000 CMT冷金属过渡焊机内置焊接专家数据库,可以实现一元化MIG/MAG脉冲焊、一元化MIG/MAG直流焊、CMT焊、CMT脉冲焊以及标准手工MIG/MAG焊,焊机软件可升级,以满足特殊的工作要求。对于以上引进的设备,可在“金属材料焊接方法实训(2)”中开设焊接机器人的编程及技能训练、激光焊机的参数调节及技能训练等[5]。

改善焊机拆装及焊接操作实训室 在接收数台新乡某公司捐赠的空气过滤器和新增十几台数字化CO2气体保护焊机的基础上,改善CO2气体保护焊实训室,可以满足学生的焊接技能操作练习,并且将焊接拆装实训室与焊条电弧焊实训室独立分开,两个实训环节不再共用机器,可以减少实训设备的故障率,利于实训环节的进行。焊机拆装实训室整改后包含ZX5系列焊机和NBC二保焊设备。这些设备大都是学校原有的电气设备厂自主研发生产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焊接设备的构造,激发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掌握焊接设备的工作原理,通过调节焊接设备的某一器件来改善熔滴过渡及焊缝成型,进而改善焊接工艺。

焊接方法实验室新增数台WSME315型数字化交直流方波氩弧焊机和MP-500 DSP多功能脉冲焊机,学生在焊接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地观察熔滴过渡的特点。通过调节焊接电流、电弧电压和焊接速度,理解掌握熔滴过渡和焊接工艺参数对焊缝成型的影响[6]。

3 教学改革效果

实训环节有序开展 焊接专业大三学生的金属材料焊接方法实训已经在整改后的实训室完成,与以往不同的是,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调试机器上,而不是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修理焊机上。学生都用上了基本无故障的焊机,练习操作得心应手,实训效果较好。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焊工大赛,学生踊跃参加,取得满意的成绩。

焊接专业认识教学 新生报到日,焊接实验室全天开放,教师在实验室负责给学生家长讲解,可以让家长更多地了解焊接专业。整改后的实验室带来很好的效果,焊接专业新生和家长看到宽敞明亮的焊接实训室、先进的自动化焊接设备及配套的焊接检验实训室,非常满意,焊接已不再是手拿焊枪辛苦劳作的简单形式,而是与自动化接轨的电子电路操作控制的连接技术。学生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专业前沿的知识,增添了学习的动力。

焊接导论是针对大一新生入学开展的一T用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重要课程,课程中安排有参观实习。以往都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现在除了到企业参观,焊接实验室成为参观的首选。参观实习过程中,教师把各个焊接设备的功能与应用介绍给学生,并且把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朱军.应用型本科焊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0(5):57-59.

[2]马天凤.焊接专业定位及特色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51-53.

[3]李嘉宁,刘鹏,袁兴栋.应用创新型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焊机,2016(8):119-121.

[4]兰虎,郑红艳,陶祖伟.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焊接技能人才[J].焊接,2011(9):66-68.

[5]杨林风.焊接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焊接技术,2010(1):

71-72.

[6]岳丽杰.焊接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9(24):

I0025.

数字化教学体系范文3

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崛起,汽车制造、重型装备、风电设备、容器设备、起重设备、钢结构生产等行业对焊接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沿海地区大中型企业都急需熟练掌握现代焊接技术操作技能、具备工艺设计与现场实施、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能力、熟悉焊接高新技术,并能将其转化应用于现实生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技术学院是向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但是在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计划以及相应的培养目标中是使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从而可以培养处适应社会的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然而在大多数的职业技术院校中,理论教学的环节还都局限在课堂上,极少有学校将理论上的东西放进实训车间或者相应的一体化车间,这样在于生产相分离的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教学使学生不能够充分地学习到焊接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是我们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现状,通过研究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发现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和实操脱节

在现在的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教学中,理论课教师和实训课教师相对独立,理论课老师的动手能力相对于实训教师有明显的不足,而在给学生的上课过程中只是以课本的理论教学目标作为授课的依据,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行为,过于强调一些课本上的原理性的教学内容,这些东西相对于实训车间的授课内容要相对空虚很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对于理论上的内容的主要用途是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应用,而不是要做科学研究应用,那么对于他们原理性的东西就很难引起其学习的兴趣,而实训老师动手能力强却理论知识欠缺,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知识,使学生在一些原理上的东西不能去理解,这样使学生学习就缺乏主观能动性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对理论学习的兴趣较低

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学习底子一般都比较薄,本身对于课堂上上课的兴趣就不是很高,特别对于一些理科类的原理,定理本身学习兴趣都不高,特别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所要求学习的晶格,金相等抽象问题在理论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去学,去理解十分困难。想要提高学生的学生效率就必须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将学生喜欢的实训课程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训中产生问题,而问题的答案可以再理论中找到,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避免理论实际相脱节。

3、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和创性能力不足

一技术工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将会决定这个工人的技能水平,同时也是制约其创性能力的重要因素,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相脱节大大地降低了学生自己本身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训中遇到的问题找不到答案,理论教学中由遇不到自己棘手的问题,从而制约了学院培养出人才的整体水平。

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教学模式改革

实训教学环节应该在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体系当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这是学生接触生产技能的直接环节,实训教学环节办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实际的分析问题能力,同时也会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影响办学质量。那么想要把握好实训环节就必须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学的一体化,想实现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教学模式一体化改革

打破实训车间与课堂的分离模式,使实训车间与教室和二为一,充分地发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实验室的作用,充分利用已有的焊接的设备和仪器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理论课堂和实训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项目的教学法,首先制定一项实际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整个项目,在学生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教学的理论知识融合进去,使学生可以积极去寻求答案,最后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也完成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2、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改革

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工作之一,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应该遵照,就以指导实践教学的原则来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尽量脱离传统大学的授课模式,应该讲培养的目标定义为,社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应该以可以适应一线生产的焊工为标准,,例如《焊接方法与设备》这门课在讲授过程要放在焊机的维护的实训基地完成,这样不仅学生可以耳濡目染地看到每一个焊机的结构及其每一个部件,更能了解它们的每一个功能和作用,在这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焊机,达到实训和教学相结合的效果。

数字化教学体系范文4

关键词:教师发展;学习共同体;E–PDS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6-0043-06

2003年,常州市教育局将勤业中学定为首批课程改革实验示范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签订协议,通过院校合作的方式展开课程改革实验。

随着课改实验迅速推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低”的问题,逐渐成为阻滞课改的主要障碍。经过研讨,合作双方深刻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决定课程改革成功的核心要素,所以,对勤业中学来说,深化课改的当务之急在于创新校本研修机制,促进教师发展。为此,我们引进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理念,以网络教研平台为载体,建立勤业社区数字化教师发展学校,展开PDS本土化、数字化行动研究。

2006年下半年,数字化教师发展学校研究项目成功立项为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在PDS教育平台上,构建社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经过长达六年坚持不懈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包括“数字化教师学习共同体本土实践范式”在内的一批重要成果,获得“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优秀教研成果奖。更为重要的是,PDS推动了勤业中学的跨越式发展,使我校从改革前的一所薄弱初中,跨入了江苏省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的行列。实践证明,“E–PDS”(数字化教师发展学校)是一个有意义的校本教研创新范式。本文将从系统规划、行动创新、生成模式三个方面,论述“E–PDS”的规划、研究与建模。

一、系统思考,创新设计

在没有本土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如何将PDS理念融入我们的校本数字化行动?这是课题规划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采用系统思考的方法,从剖析本校教师发展问题、汲取PDS经验、创新PDS数字化交互机制三方面,形成了研究行动的顶层设计。

(一)立足校本,剖析教师发展问题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寻找“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低”的典型表现。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类,课题组归纳出这样三个典型特征:其一,专业发展目标不明,信心不足,缺乏自我发展内驱力。其二,学科专业视域过窄,学科教学知识结构不完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弱。其三,教学理论素养偏低,教学反思深度不够,难以将课堂中的实践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由此,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引发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师发展理念陈旧。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认识,广大中小学校普遍缺乏“以教师发展推动学校发展”的理念,教师评价标准偏重教师对学校发展付出的“苦力”,轻视教师为学校发展付出的“智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弱化。

2.教师培训方法落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但传统的以单向传递为主的教师培训方式,不重视教师学习团队建设,缺乏支持教师个体间基于实践经验的对话与交流的环境,导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的效率低,过程长。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传统教师培训机制的职能分离模式,直接影响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一般来说,职前教育机构(师范大学)主要负责教育理论教学,职后教育(校本培训)主要负责实践案例分析。导致缺乏实践体验的师范生,死记硬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当他们入职后,常因不会灵活应用学过的教育教学知识而一筹莫展,只得在实践中从头摸索,形成一些基于自我体验,但并不一定正确的教学认知,阻滞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基于校本的教学研究又只聚焦于实践案例讨论,缺乏必要的理论培训,使一线教师因缺乏理论的指导而产生看不清问题的本质,无法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结构良好的学科教学知识的问题。

(二)汲取PDS经验,创新本土实施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低”是一个系统问题,必须采用系统方法来解决,那么,如何活用PDS经验,创新校本研修行动研究内涵呢?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深度研读PDS核心理论。

通过研读,我们认识到:PDS与传统教师培训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独立于中小学以外的教师培训机构,而是以中小学为基地,由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合作构建的教学研究共同体。PDS既能够为中小学在职教师带来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为校本研修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供新的学习方式方法。又能够使大学教师倾听到教育一线实践的呼声和需求,为师范生带来鲜活、生动和真实的教学实践情境,是一种合作双赢的研修方式。

我们认为,PDS提出的“为了每一个人的发展”的理念,通过组织目标系统化,将每一位教师培育成有创见地从事教学和改进教学的人的策略;PDS将行动过程与结果定位于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的思考,将行动实施由任务驱动转向对人文关怀的策略;PDS注意发挥组织成员在研修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教师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条件的策略,都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PDS秉承古德莱德(1986)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改善教师教育的现状”理念,始终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价值追求,尤其值得我们学习。而PDS基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多元、合作、田野、学习、共赢”的研修形式,也可以成为未来行动的蓝本。

深入的文献研究,为行动创新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我们将PDS先进经验融入了PDS数字化教研的系统规划,提出了勤业社区教师发展学校的三项行动策略:

1.合作共赢策略。以“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成功,为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亲密合作,创建学习共同体,谋求共同发展。

2.持续学习策略。通过持续不懈的共同学习,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提升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实践研究能力。

3.实践研修策略。通过院校合作,共同聚焦课堂,研究如何改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教学经验向教育智慧转化;开发适应不同学生的良好的学习计划,提高学生学业成就,促进学生发展。

依据这三项原则,我们对勤业社区教师发展的研修内容进行了整体规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形成六个研修模块:①系统规划;②理论讲堂;③聚焦课堂;④勤中论坛;⑤专项研究;⑥自我评价。这六个模块组成了一张研修内容的系统网络图。(如图1)

(三)基于网络,创新PDS交互机制

PDS多元、合作、田野、学习、共赢的行动理念,决定了PDS研修活动的广泛交互性。而我国人口众多,学校规模大,同等级学校中,师生数数倍于美国,PDS研修活动生成的信息量亦数倍于美国,这给PDS本土化行动带来巨大挑战。为此,我们抓住21世纪信息技术爆发式发展的机遇,建设PDS的数字化平台,引入“云”技术、自媒体等网络高科技,建立共同体成员间信息交互的多维度网路,帮助老师们建立起跨越时空的学习共同体纽带,为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思维对话服务。

二、 立足校本,创新行动

系统规划,为PDS本土化、数字化研究的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让我们的行动研究更为科学、理性,达到理念与行动、理论与实践、方法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境界。

(一)理念与行动深度融合

我们通过创建PDS的校本评价标准,将PDS理念深深融合于行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由此,唤醒教师专业自觉,达成行动目标。主要评估标准见表1。

PDS理念融入行动,激发了教师的专业自觉。这是L老师描述W老师课堂的笔录:“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温暖、柔和,课堂的气氛热烈、和谐。教师很‘忙’,忙于分析学生发言中表达的学习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忙于为学生的‘学’提供帮助。学生也很‘忙’,忙于投入学习活动,忙于参加师生对话。师生们为‘学’而合作忙碌,其乐融融。我常常忘了观察者的角色,被这‘忙乐’的课堂吸引。”这段精彩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专业自觉的教师是如此热爱自己的课堂,师生合作学习的课堂,是如此阳光,科学、民主和爱,深深融入学习中。

(二)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我们的“理论讲堂”模块,利用每周周末一个半天时间,邀请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各位专家,为教师开设了为时2年,多达320学时的理论辅导课,帮助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我们还邀请专家教授参加每月一次的跨学科主题教学研修活动,共同聚焦课堂,观课评课,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课堂教学现象,深度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实践经验向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其主要流程如图2。

课题组还引进课堂观察与录像分析等数字化技术介入教研,自主开发了以“观课手记”为代表的系列观察工具,为教师实践性学习搭建了“学习支架”。六年来,学校已展开“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49次,参与人数达5100多人次,在教学平台上发表“观课手记”2300多篇。实践证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了教师对自身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策略与方法深度融合

借鉴PDS系统化研修经验,我们积极推进研究行动的全方位整体演进,促进研修内容、行动策略、网上交流方式深度融合的行动格局。目前已经形成的策略与方法深度融合案例汇总,如表2。

策略与方法的融合,起到了研究对实践的反哺作用,共同体成员主动将研修中获得的知识应用于课堂中,提高教学绩效,生成新的知识。

三、实践反思,生成模式

(一)E-PDS实践建模

回顾六年实践,我们认为,可以将这一创新行动概括为E-PDS——数字化PDS的实践模式,E-PDS模式结构图如图3。

E-PDS——数字化PDS的实践模式也可以称为“E-PDS124行动研修模式”。其内涵为:

E指数字化学习,在本文中,专指数字化教育平台,PDS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缩写。两者合起来,表达“基于数字化教育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之意。

“1”是指一个平台,即数字化教育平台,它既是行动载体,也是行动知识管理的基础,是行动研修得以实施的保障。平台以团队共同愿景为核心,构建起基于知识管理的互动信息网,将行动研修实践与其目标连接起来,促进行动中多种知识的交互和融合,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

“2”是指两个方向——学科教学知识的数字化双向融合,通过E-PDS,促进教师“对教学最有效的知识(PCK—学科教学知识)”之双向传播。学校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通过勤中论坛、理论讲堂、聚焦课堂、项目小组、自我评估等研修活动,帮助教师实现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双向融合。

“4”是四种行动研修方式一体化,即实践、对话、反思、生成一体化研修的行动方式。实践、对话、反思、生成一体化研修的行动方式,是PDS的六项原则本土实践的产物。对话是言语交互,思维交锋;实践是探索体验,合作创新;反思是理解顿悟,知识分享;生成是智慧融合,再次创造。这四个环节的内涵可以这样界定:

对话是维系共同体生机的信息通道。对话贯彻于行动的每一个环节,对话是丰富多彩富有生命的过程。在数字化学习共同体中,老师们通过与专家对话,与同伴对话,与书本对话,与课堂对话,提升自己的教育视野,激发自身的教学灵性,感悟“如何教得更有效”的教学实践知识,丰富学科教学知识。

实践是行动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智慧生成的土壤。我们深悟E-PDS最突出的优越性在于:专家指导下的实践,既能保障行动方向正确,又能减少行动失误,有利提高研究绩效。实践的理念贯穿于课堂,同时还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它使教师主动意识到: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参与,在做中学。由此,激发了课堂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勤中课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蔚然成风。

反思:E-PDS是典型的“反思论”教师教育模式。数字化平台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加强对教师反思的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的共享,促进反思深化,引导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自我调整、自我建构,获得可持续的专业成长。

生成是再创造,是通过对话、实践、反思等研修行动孕育出的智慧结果。生成是融合,是教师将自己的实践知识与他人实践知识交互产生的质的飞跃,也是团队智慧的融合和升华。

对话、实践、反思、生成四种方式,不是割裂的模块,而是一体化的行动,是维系师生可持续发展活力的内生动力。

(二)数字化知识管理机制建模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表明,丰富的实践性知识积累对教师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性知识的特点意味着这种知识资源的获取、组织、储存、分享及应用更新,都是在实践共同体中动态生成的,但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鲜有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共享机制。数字化学习共同体建设,创造了通过分享与交流促进学科教学知识再创造的途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E-PDS,教师的知识共享、学科教学知识的增长也会自然发展,但这种发展,是随机和无序的,其发展速度是缓慢而随意的。而E-PDS实现了教师实践知识的数字化知识管理,使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交互、融合、再创造的过程成为一个目标明确、行为清晰、过程有序的可持续增长过程。其实践原理如图4。

数字化教学体系范文5

周忠继、顾明远、周满生、王珠珠、刘雍潜、钱培德、谢锡金、梁宁建、倪文锦、许庆豫、杨季文、袁爱玲、祁永华、岑绍基、林小苹

(排名不分先后) 执笔:林小苹

总课题特邀语文等专家组

苏立康、崔峦、陈金明、伊道恩、张定远、钱梦龙、顾之川、孟素琴、吴立岗、许汉、周励群(排名不分先后)

立项背景

1984年,香港爱国实业家周忠继先生开始潜心研究纵横汉字输入编码(简称纵横码)。十几年来,他一直与技术研发专家们共同商议软件更新换代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探讨项目持续发展的每一个步骤,并秉承“益民利众”的理念,使纵横码服务于多元化的应用群体(如幼儿、少数民族、聋哑残障人士等),积累了许多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

2004年下半年,广东省潮州市昌黎路小学、绵德幼儿园率先开展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开始称纵横输入法教学实验),并取得可喜的成效。2006年7月28日,来自广东、广西、河南、贵州的百余名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或校长参加了教学实验师资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前,接受了来自四个省、市、自治区共63所学校的课题申报。2007年5月起,第二期《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促进潜能发展教学实验课题》接受了来自广东、广西、河南、江苏、福建等十几个省的共58项子课题的申报… …一项凝聚着学术专家们研究理念和千百位教学实验教师探索热情的公益协助研究项目,正在神州大地百余所中小学开展。

项目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将纵横码的信息技术、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汉语言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人的快乐学习,主动探索,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学习技能,促进人的潜能发展,提高学习能力为目的。通过教学实验,研究具体可感的实验过程,比较典型的案例,分析详实的数据,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整体研究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探索,归纳了十项特点,特别是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理性的分析,以150多个项目学校的实验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作为实践支持,初步得出了“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对儿童认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能在较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智力发展和创造潜能”的结论。

2008年3月,在总课题组广州活动现场,中央电教馆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领导,亲临实验现场调研,一个新的机遇使实验迈上了新的台阶,实验被列入国家课题BCA060016重点研究项目。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牵头,总课题组与九个省市电教馆合作,在约180所幼儿园、中小学和特教学校中开展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此期国家课题与总课题实验研究同步进行,成果共享。

总课题组成立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组建于2005年。总课题组现有专家十五位,其中既有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又有认知心理学专家梁宁建教授,有计算机信息编码专家钱培德、杨季文教授,还有信息技术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学前教育、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专家。富有时代责任感和热情的专家研究团队,共同的理念和相互之间的默契,使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课题实验研究这项公益性协作研究事业持续发展。

课题立项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是由中国教育学会、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香港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排名不分先后)专家组成总课题组的一项利国利民利教的公益性协作研究事业。

第一期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纵横汉字输入法教学实验(4省63校);第二期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促进潜能发展教学实验课题研究(13省158校);第三期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17省303校);第四期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北京实验点学校延申、天津特别方案、特教特别方案等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促进学习者时代优秀素养形成的研究、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

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本阶段课题研究双轨并进同步发展。第一,由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再次合作,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新一轮课题实验。凡经2010年6月30日结题评估后获良好、优秀,并经过再次申报而获准的子课题,可继续成为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新一轮课题实验单位。第二,由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向中国教育学会申报而立项的公益群体协作研究重点课题,项目名称为“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促进学习者时代优秀素养形成”。凡经2010年6月30日结题评估后获良好、优秀,并经过再次申报而获准的子课题单位,也可申报。

从未开展实验而有兴趣的单位和个人,都可提出申请,递交申报表。申报表将公布于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资源库,申报截止时间2010年9月30日。

第三,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与、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特别合作项目,开展“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快乐纵横数字体验”。

多轨并进,滚动发展,成果共享,奉献时代,造福未来。

研究宗旨

优秀语言能力与语文信息素养,是新型人才素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是一种将汉语言学科与纵横码信息技术、认知心理学原理有机融合的创新学习方式。

潜心探索研究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更加有效地将纵横码信息技术、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和语文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快乐学习、主动探索精神,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促进其潜能的发展,培育“高素质、高品格、高智慧”的信息时代数字化创新人才是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课题实验的研究宗旨。

研究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逐步总结并形成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的基本理论、普遍规律和实践模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数字化学习中如何优化各种学习过程,培养学习者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中快乐学习与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意志和品质。探索在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知识的“学得─习得─建构”的新的课程结构与规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并揭示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纵横汉字输入法在幼儿认知活动中的应用),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促进其他学习群体潜能全面发展的特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研究与开发基于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中教与学的工具平台,协作开发具有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特色、可共享互通的软件资源。为实验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样例。

本码特点

民族性特点;创新性特点;承传性特点;简易性特点;通用性特点;快捷性特点;高效性的特点;自主性特点;人文性特点;发展性特点。

操作定义

参加实验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培训与学习,能够改变对这一实验课题的表面认识,以科学的信息化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教与学优化设计理论等指导整个系统的学习过程。

教师和学生能够领会和表述课题项目的定位、发展、宗旨、目标;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述纵横码本码的特点。

教师和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纵横码的基本原理、规则,进行计算机上的汉字输入,并运用这种高效的信息化学习方式,进行不同类型的创新性学习。

教师和学生能够根据子课题的选题假设,课题研究的设计进行某一领域的学习与研究,能够根据选题设计的实验目标,选用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开展能够体现在愉快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特点的学习活动。

教师和学生能够根据总课题制订的评估方案,根据子课题设计的评估策略开展实验研究的评估与反馈。

分段目标

1.实验起步阶段――学习强化技能阶段

完成对基本原理、常用规则及常用功能(笔形、单字、词组、简码)的掌握,实行计算机上机操作。

看打――文本输入。

选打――词语游戏。

想打――看图写话、看图作文、读后随笔。

2.研究初步阶段――促进能力发展阶段

课题实验研究与课程结合,进入常态教与学,根据总课题目标、子目标进入研究过程,探索如何优化各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观察与调查相结合、定向与机遇相结合”等研究,探索纵横数字化学习如何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各子题可进行结合实验目标的微观研究,例如:

看打──眼、脑、手协同并用的快速阅读。

选打──寓学于乐的游戏式词汇快速积累。

想打──看图作文读写结合促进思维流畅。

3.研究发展阶段――探索研究学习模式阶段

进一步探索在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知识的“学得─习得─建构”的新的课程结构与规律。

通过“个案与整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科学实验方法,结合本单位实验的过程,研究具有本单位特点的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模式和可供借鉴参考的范例。

4.研究反馈阶段――评估反馈总结阶段

教师和学生能够根据总课题制订的评估方案,根据子课题设计的评估策略开展实验研究的评估与反馈。

通过抽取与组织实验样本、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根据国家课题和总课题组的结题评审方案自行评审,并配合结题总结工作。

管理原则

课题实验科学性原则。

课题实验真实性原则。

课题实验实效性原则。

成果归属全体所有原则。

成果应用既独立又共享原则。

课题评估择优奖励原则。

选题指南

1.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教学实验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促进学习者潜能发展的理论与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和潜力开发的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不同学习群体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实验的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及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

… …

2.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促进学习者信息素养语文技能的提升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幼儿汉语字词积累发展语言能力的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学习者内隐学习能力开发的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优化小学生识字过程及提高效率的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优化促进小(中)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或扩大阅读量的研究。

… …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法、调研法为辅)。实验法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要进行实验设计(要有实验假设,要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要收集有关的信息和数据、案例。要对实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以验证假设。行动研究法要注意五个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馈与调整)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律。选用什么研究方法,以什么方法为主,什么方法为辅,可结合学校的实际和所选选题的具体情况而定。

本阶段要求进入常态教学、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形式。实验班应与常规班级一致,欢迎全校性开展。

提倡比较分析实验研究方法,可通过前测、中测与后测,进行纵向的前后比较;通过以下几种实验研究方法,进行实效性比较分析。

观察与调查相结合。

定向与机遇相结合。

个案与整体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子课题组织

建议每申报单位以单位行政领导、信息技术教师、语文教师组成子课题管理小组开展实验研究。子课题每半年(6月30日前)递交一次中期实验研究报告,每一年(12月30日前)递交一次年度实验研究报告。中期实验研究报告主要由各省组织初步评审,总课题组秘书处抽查。年度实验研究报告由总课题组秘书处组织专家评审,两年为一期总结评估以综合评估方案进行评审。

对积极有效组织子题进行课题实验各省市组织机构,总课题组按原来模式给予奖励和支持。

申报方案

基本信息准确完整。

实验对象清晰明确。

实验比较同质均等。

条件基础扬长避短。

提出假设研究问题。

变量关系基本确立。

方法灵活内容充实。

预期效果突出有效。

奖励机制

经过申报并获批准的实验学校的实验情况、参加总课题组征集组织的活动成绩和实验报告评估成绩,均可作为申报奖励的资格与材料。

奖励项目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组织管理奖。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实验校长奖。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先行探索研究示范点校奖。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实验教师奖。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学习能手奖。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研究成果奖。

评奖以两年为一个周期。

预期成果

组织举办“优秀实验设计与课例”和“优秀课件学习软件”、 “创新学习”大奖赛或活动测试。

出版发表科研论文。

出版科研学术论著。

总结优秀成功案例。

发展纵横信息教学化学习教学资源库和网络在线写作及评阅作文系统。

成果应用原则

子课题相对独立。

著作权限自主。

成果资源共享。

协作关系友好。

数字化教学体系范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 实践教学体系

当前,高职教育面临有利的发展时机,高职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1]实践教学因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课程实训、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现行的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包括课内实验和课程实训。课程实践的主要作用是配合理论教学,以实践操作印证、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内实验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验证经典理论,多用于专业基础课程;另一种是搭接经典电路,多用于专业核心课程。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较差,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教师在上课时没能将课程的实验内容有机融入到理论教学体系中。因此,在课内实验中,部分学生只能机械地重复操作步骤,照本宣科。课程实训是指在理论教学完成后,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但是,往往因为实验室条件、时间和经费等,使课程实训的题目理论化且数量有限,使学生产生相互模仿和抄袭的现象。

1.2课外实习

课外实习包括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课外实习是让学生到企业,到实际生产中,理论联系实际,更深刻地了解、掌握所学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教学实习安排大二下学期,由教师带队进入企业,学生完成跟班学习或者顶岗实习。但是,由于教学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同时考虑到电气操作的危险性和安全生产的需要,生产企业一般不允许学生进行顶岗操作,最后教学实习只能成为参观实习。

毕业实习安排在全部课程完成之后,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2],改毕业设计为毕业实习。但因该实践环节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制约机制,部分学生待在家里不参加毕业实习,或者因为经济原因,选择其他工作报酬更高但与专业无关的实习工作,达不到综合实践的目的。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以实践为主线,制订实践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计划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对于制订、修改教学计划,我校每年都派遣调研组到区内外各大高校、企业调研,与各校专家、企业人事技术主管座谈,明确企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根据调查研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定位为从事自动化设备操作,自动化系统安装、调试维护,小型自动化系统集成及自动化产品、系统的销售等,因此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为自动生产控制与维护、楼宇自动化。

(1)整合实践教学课程结构

对高职高专科学生来说,只要理论够用,应用才是主要的,以“必须、实用”为原则[3],对原有教学计划中过于理论和超范围的课程进修删减是首要进行的。此外,对有一些内容相近的课程进行合并,减少课程的冗余。合并后减少了理论,增加实践应用的比例。循序渐进,建立“基本能力”、“职业技术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四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更新实践教学课程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教学的单位也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按岗位需求和技术发展情况,设计、组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加入如监控组态软件、触摸屏等新而广泛应用的技术,让学生进入社会更能适应,避免因课程内容陈旧而落后。

(3)实行专业分流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范围比较广的专业,涵盖了工业电气自动化、配电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方面,几乎包含了所有与电有关的行业。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其在校时间短,学校课时有限,不能像本科生那样面面俱到。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专业,采用专业分流的方式,主要分成自动生产控制与维护、楼宇自动化两个方向。

2.2制定实践管理机制,规范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管理机制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制度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现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各项实践活动,通过教学督导、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的随机检查,学生、任课教师的信息反馈,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教学计划的执行力度。

(2)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教师、任课教师的职责和分工,落实实验实训室管理办法。

(3)改革实践环节考核方式,在成绩评定中增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比重,不仅考虑学生出勤、实践报告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充分考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

2.3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索职业岗位能力的教学方式[4]。

(1)重视课程实践

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分析能力和基本动手能力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对设备调试运行、系统分析计算的能力。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开发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形成项目的概念。改革传统课程设计模式,降低难度,拓宽范围,以实物作品代替“集中实训+设计报告”,其中优秀作品予以表彰奖励,参加课程设计优秀作品展,同时获奖学生可以参加课外培训,为各类竞赛培养人才。

(2)改革课外实习

针对教学实习时间较短,不利于实践开展,将教学实习改至暑假期间,时间增长为1-2个月。在教学实习中,教师带队进入校企合作企业,企业提供食宿及生活补贴,由企业一线工人带领工作,真正面向职业、面向岗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近两年,我校取消了传统的毕业设计,改为毕业实习。由学生带着任务进入生产企业或者由企业指导老师直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实际中熟悉、掌握整个生产流程、技术规范、设备操作和维修保养等相关知识与技能。改变原来辅导员集体管理模式,由专业教师进行分批跟踪指导,指导教师定期与企业单位、学生联系,了解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3.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3.1完善实验实训室建设。

实验实训室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基础。实验实训室建设要围绕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力求体现工作的真实情景。2015年,我校在原有七大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投资300万元,新建成自动控制实验室、自动扶梯综合实训室等,将“电气实训中心”真正建设成开放型、综合型实验实训中心。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需要有硬件的支撑,更要有软件的充实。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广西区特色建设专业,采取本科高职共同发展策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鼓励在校教师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学习,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积极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同时聘请企业高职称人才到校长期或短期任教。

3.3落实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支持。通过校外教学实习,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近两年新建的校外实践基地,努力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避免以往校外实训基地只挂牌参观的形式。我校与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后,现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实训课程都由该公司派遣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到校授课,以为该公司的项目为授课内容,以丰富的实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开放型实验室。

电子创新实验基地作为本校的开放性实验室,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时间、内容、方法的全方位开放。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科技活动的特点及专业发展要求,鼓励实验室老师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供学生预约学习,大大丰富了学生创新科技活动的实验条件。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本校参赛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1组、二等奖2组。广西赛区一等奖2组、二等奖1组,三等奖6组。

4.结语

通过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分析,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电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实现了调整和优化,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适应了职业岗位需要,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武,王红玲,李明.电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工程能力提升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2):76-79.

[2]李春香.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4(06):49-51.

[3]王信兵,王筱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信息系统工程,2015(11):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