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校本课程;设置;实施;评价

一、校本课程的设置

我校地处农村,地理位置靠近京秦铁路线,爱路护路,铁路安全对于学生尤为重要。针对此情况我校从1995年开始开展了“铁路小卫士”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实践活动,向社会宣传爱路护路常识,宣传铁路知识。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并获多次嘉奖,在此基础上我们搜集整理活动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把此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为《平安铁路伴我行》校本课程。从满足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充分的资源调查和分析的前提下,我校还增开了更多校本课程科目。严格按照“课程申报―论证审批―课程实施―评估总结―完善成型”的方式规范开发程序,开设了以人文、艺术、身心健康、安全等领域的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完善制度,组织培训

为使我校校本课程教学更有效,我们首先完善了《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学习制度》《校本课程备课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拟定了“教、学、研”一体的科研计划,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自主选择,规范实施

我校将校本课程纳入课时计划,排入课表。教师严格执行课程安排,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对于选修课程,执行学生自主申报的原则,每位学生可以自主申报两门,学校按照自主申报的内容和人数进行分组、安排上课地点,保证学生参与率为100%。学校经常深入课堂及教研组进行调研,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学校三次检查教师备课情况,平时进行查课、听课,了解学生上课效果,对每门课程的实施做到“心中有数”,每次调研后,对于发现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总结,针对问题深入分析,寻求解决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和课程的质量。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1.对课程评价

每学期末,教师都对本学科的课程从优势与不足两方面进行评价,学校参考开课情况、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因素对各门校本课程进行评价,适时调整教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学校、教师、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

2.对教师评价

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讲校本课程故事等形式,对校本课程教师进行考核。主要是五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应,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看教师教学案例、教案的实用性。另外,对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备课教案、教学效果、反思能力进行评价。

3.对学生评价

从学生出勤、作品或成果质量、学习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成绩分为优、良、及格、待合格四等,以此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县域高中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基础,在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由教师自主研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学校落实课程赋权的一种行为,是体现学校办学目标、表达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县域高中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探索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管理和评价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切入点。如何研发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如何加强过程性管理?备课组和年级分权下各自承担什么职责?只有明晰课程管理的这一主线,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真实的校本行为,从而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校本课程研发

在分析学校发展情况、调研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学校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制订有效的《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是研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课程形成过程是: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制订各领域的课程规划;各学科从教学实际来定位科目框架下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校本课程教案的编写来保证校本课程规范执行,从而形成不同科目下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块。

(一)校本课程研发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研发方式主要有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选用和改编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低层次,改编、整合和补充是依据学校需求选择性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过程。

有效拓展国家课程是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学科框架下对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拓展。研发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基于教师能力制订可行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不顾教师专业能力盲目开设课程,由此带来的过重教学负担会引发教师抵触心理,这将打乱日常教学秩序和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它会将校本课程实施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研发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1.国家课程的延伸

国家课程的延伸是指在全面领会国家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和教材要求基础上,改编、新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拓展学科。它的特点是采取学科分层教学,实施学科联动,统整学习内容,革新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增加选择性空间。这类课程是基于时代性、发展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选择最新的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成就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它解决了学科内容单一的问题,使课程走近学生生活。

2.个别化拓宽

为体现学校文化,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在不耗费教师过多时间也不影响学生常规学习的前提下,为少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如奥数、竞赛辅导活动和各种创新设计等。这类课程是校本课程目标之外的课程,如果随意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数量,将会把学校教育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创生性整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就必须依据国家课程的质量要求,并沿国家课程呈现的顺序来开发。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发展兴趣和需求,从而使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实施都能遵循国家课程的规范运作和质量要求。这应是目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线。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教师将经验性知识自觉上升到课程意识,县域高中从而推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校本课程研发模式

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其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一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一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形成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其基本过程为:围绕本学科《课程标准》,教研组研制校本课程科目规划备课组基于科目规划研发《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形成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和规划课表备课组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年级进行过程性管理并组织学业评价。

校本课程研发管理的思路是:校内外专业力量学校课程委员会《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学科框架下的校本课程规划年级以领域和学科管理审议《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并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年级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工作,即: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或团队《校本课程纲要》和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可分为三类: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现阶段主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开发这两种主体类型。基于上述管理框架,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兴趣,组建校本课程研发和实践联合体,承担备课组的校本课程任务,研读校本课程学科目标,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备课组进行合作性研究。形成一致认识后,备课组将《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年级进行审批。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定并给出指导意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向学校课程委员会提交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待审议批复后编入《校本课程选修》中。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包括该模块开设的课时量、内容、评价方式、执教教师、上课地点和课程形式,这是保障校本课程实现选课走班的前提。

二、校本课程管理

为保障校本课程有效研发和规范运作,学校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顺利运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和评价方案等。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处室和年级只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践校本课程目标。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对“学校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负责。教务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检查年级实施情况,协同年级对课程、教师和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从而落实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年级、备课组、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与学生的职责如下。

(一)年级的职责

年级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订学年及学期校本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管理等各项工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导备课组以国家课程计划为校本课程研发主线,形成学期或学年的校本课程表。

第二,指导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在开学第一周发给学生,便于做好选课登记。

第三,年级对各学科预定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排,依据各学科的资源状况、任课教师情况、学生选修的数量,对不同校本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选择不同数额的班级作为选课走班的管理单元。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必须相对集中,具体时间由各年级自行安排。

第四,年级对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给予指导,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保证课程合力的有效形成。一门规范的校本课程必须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实施教案、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校本课程阶段性教学评价表、校本课程学分评价表和校本课程绩效评定等七种管理材料。

第五,调研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需求,同时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备课组的职责

备课组是组织教师开发和申报校本课程的管理组织,是落实《学科校本课程规划》的具体单位。它的职责包括:制订校本课程目标,选编校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时数等。它的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学期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国家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发展基础制订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二,邀请学科教研组和资深教师审议校本课程规划,分析讨论,确立校本课程主题单元。

第三,依据校本课程主题单元的要求,尊重备课组内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校本课程教学单元的主备和从备教师,并组织教师向年级申报校本课程。

第四,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介绍》,进行选课指导后形成《学科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

第五,备课组依据年级校本课程课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包括选修管理、学习量统计和学分认定。

第六,组织教师反思性研究本学期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成效,向学校提交研究报告。组织教师参加阶段性的校本课程成果评比。

第七,每学月组织教师核对并填写《校本课程评价量规表》,统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量和实施工作量,并对校本课程实施绩效进行评定。

(三)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的职责

教师与具有相同发展意愿的同伴组成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互助型组织的有效方式。他们是研发并执行校本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第一,依据《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和备课组内校本课程主题单元计划,承担校本课程不同模块的研发和教学实施任务。

第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和相关教案的编写工作。

第三,待年级审批通过后,进一步丰富并规范研制《校本课程单元教学实施纲要》,撰写校本课程教案,编印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学生选课走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选修登记》,对选修学习过程进行规范记录。

第四,指导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本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对任教班级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并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选课后的学习管理小组。为加强学生对选修学习过程的自主管理,教师要制作选课花名册,汇总后报年级组,形成年级总的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以便于选修管理。

第五,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包括记录学习量、评价学习态度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它主要有书面和实践活动等形式。

第六,参与年级校本课程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完成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四)学生的职责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写选课志愿,确定学年或者学期内校本课程的选修表。校本课程每一选修模块结束后该教学班解体,学生自动进入下一模块选修的管理过程。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校本课程 实施 评价 保障

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它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三级管理政策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各学校挖掘自身潜力,形成办学特色;有利于教师发挥特长,以研究提升专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在主动合作、实践中发展个性。为有效发挥督导评估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笔者现对校本课程管理的督导评估阐述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评价要素

(一)校本课程规划

它是校本课程管理工作的基础,包括开发校本课程的现实需要、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等要素。

(二)校本课程实施

它是校本课程管理工作的重点,要从校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评估,加强校本课程管理的形成性评价。它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纪要、教师培训与课程研究、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三)校本课程评价

良好的评价机制是校本课程管理的强大推动力,它主要包括课程评价、教师实施评价与学生学习评价。

(四)校本课程保障

它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源保障。

(五)校本课程成果

它包括学校成果和师生成果。

二、督导评估方法

(一)学校自评

学校自评的主动意识、务实态度和科学精神,是督导评估是否有效的关键。学校要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履行组织程序,建立校本课程管理的自我评价制度;要组织教师、学生、家长或社会各界,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获取对校本课程管理的评价信息,并及时根据评价信息调整发展规划。

(二)督导评估

在自评的基础上,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采取随访和成果申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导,关注发展变化,关注因地制宜。对形成特色的学校,实行成果申报制度,采取逐级上报,随机抽查的方式开展;对一般性学校,采取随访制度。在督导时,除查阅资料外,重点应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学生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家长、社会对活动开展的满意度,如校本课堂、学生活动展示、家长随机调查等。

评估结束后,要形成一定的文字表述,指出优点、不足及发展方向。对形成特色的,有推广价值的,要及时宣传其成功的做法。

三、督导评估重点

(一)校本课程规划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基础,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为前提,符合当地社会文化特点与发展需要,立足于所能依托的教育资源,不求大,重特色,重可行性。对以上需要的评估,必须坚持调查,要有相应的调查数据,并存档。此外,还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在三级课程管理中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并且课程结构要合理。

(二)校本课程实施

依据课程规划有步骤地实施校本课程。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流程,形成大事纪要,备有文字和图片资料,便于查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或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提供必要的有效培训,努力创造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机会,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并引领教师申报开发课题。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要开展不同层次的教研活动,完善课程纲要,撰写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形成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查阅资料),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能够有效获取,内容的设计具体有弹性。校本课程还应进入班级课程表,形成学生选修目录。校本课程实施方式要遵循教育规律,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除课堂授课外,要采取兴趣小组、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学生发展特长提供机会。此外,还要有相应的文字、图片资料备查。

(三)校本课程评价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及其社会各界参与学校课程管理的机制,形成不同层次的评价量表。创造必要的机会,让他们参与课程评价,形成反馈意见。

教师实施评价分自评和他评两个方面。自评主要通过教师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实施过程,梳理实施过程中的有益探索和宝贵经验,教师还要撰写总结或进行行为反思。他评主要是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测评,要有测评数据记录。

学生学习评价分两部分:一是将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与校本课程学习评价结合起来,内容包括我的课程故事、作品集、学期发展评价(从小组、教师、家长三个方面对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形成量表)等。二是活动展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举办作品展览,撰写活动记录等。

评价要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公示,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有相应的奖励办法。对校本课程评价的评估,重点通过座谈、操作、展示等方式了解教师、学生的发展情况。

(四)校本课程保障

学校应成立校本课程委员会。校本课程委员会除校长、相关教师群体、学生外,还要吸收课程代表、家长代表和社会代表参加。校本委员会主要负责制订《校本课程规划》以及相配套的各项计划、方案、制度,审议教师申报的校本课程,协调各项工作,指导与评估课程实施。教导处负责编制课程表,组织实施各门课程,反馈纠正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制度保障。要发挥制度的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完善各项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如课程审议制度、评价制度、校本培训制度等。

2.资源保障。要有效调动学校及当地所能依托的教育资源,加强相关活动场所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设备,确保经费投入,为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五)校本课程成果

1.学校成果。已经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影响或予以推广。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自主学习

东莞一个月的跟岗学习,感知体会到学校中层领导执行力对学校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学校中层管理者要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采用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获得学校工作整体创新的发展。我们在办好自己学校教育的同时,更应该转变教育办学观念。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挖掘自身潜力,走内涵发展之路。

下面对照东莞中学初中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谈一些今后的工作设想。

一、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东莞中学初中部作为省一级学校,它除了弘扬“严、勤、细、实”的东莞中学精神,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继承东莞中学百年文化传统外,更重要的是东莞中学人能够积极营造人文校园。这几年里学校相继举办了“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和科技节”。

在这所学校里,有一套不断完善和改进德育、教学法、科研、教师、后勤等多方面的管理制度,对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作为团场学校,我们秉承着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社会的责任。我觉得学校管理一刻也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制度第一,在学校里最有权威的应该是学校制度而不是学校领导。作为领导,首要的责任是维护制度,建设制度,为制度服务,为制度效力。建设一个好的学校制度,营造执行制度的人文环境,用制度规范行为、凝聚人心,从而达到学校兴旺发达的目的。这应该是制定制度、完善制度的最终目的和全体教师所期盼的最佳结果。为此尽快建立以下制度。

二、教师评价管理制度

1.基本理念

(1)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2)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3)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4)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2.实施步骤(以一学期为一个周期)

(1)在学期初,通过全体教师大会,学校管理者和被评价教师拟定评价过程的具体框架。进一步明确教师评价的目的旨在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发展水平,而不是为了对教师作出评判或者奖励、处罚,从而消除被评教师的种种疑虑。

(2)让教师进一步明确一学期教师评价的整个过程和步骤,使评价双方做到心中有数。

(3)确定评价的重点,探讨评价信息和数据收集的种类(主要是师德水平、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三个方面)、渠道、方式和步骤,确定征求意见的人选。

(4)收集信息。收集信息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键阶段。在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必须大量掌握有关被评教师的信息,只有大量掌握准确可靠的信息,发展性教师评价才有坚实的基础,被评教师才会对评价结果心服口服。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1.学生主动参与

根据人们对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研究的结果,一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以上,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的课应有■以上的学生主动参与时间。

2.合作学习

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它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必须注意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应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

3.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区别指导,分层教学,而不是按统一模式去塑造学生,使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4.鼓励创新

在有效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

四、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

(1)课堂驾驭能力;(2)实践操作能力;(3)语言表达能力。

五、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为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形成学校特色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制定以下制度。

1.教务处负责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工作。

2.校本课程的认定,由负责开发的教师选好课题,并写出课程简介,再向学校教务处申请。经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论证审核后才能确立。

3.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地区和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负责老师在开课一周内按要求写好《课程纲要》并及时上交教务处。

5.授课教师要加强临时班级的管理,每次上、下课都要点名,并将学生的到位情况报教务处。

以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好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如果进一步将之从观念角度加以归纳,好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核心、适应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要求的现代教学观。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5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33―01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落实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和教师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农村地区推进和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要求,是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但是受到农村小学办学规模、资源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课程开发负担比较重,校本课程开发进度缓慢,因此,需要加强探索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依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课程目标,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困境中不断探索,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全新的发展思路。

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 学生学习兴趣减退。与城市学生相比较,由于农村教学环境的落后,资源的缺乏,课程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影响,小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逐渐在课程实施中丧失主动权,形成厌学情绪。

2. 校本课程建设负担过大。通常情况下,农村小学需要从全局出发考虑,需要开足开齐各类课程,导致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负担比较大。比如,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少美术、音乐等专业教师,教师身兼数职,这些教师不仅缺乏专业的知识,并且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如此一来则无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另外,还有部分农村教师教学负担比较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显得力不从心,甚至会从网络上下载资料应付了事,缺乏自己的观点与思路,导致课程内容平淡。

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1. 积极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校本课程建设的意识。首先,需要提高校长校本课程建设的意识。校长是课程改革的第一负责人,是整个小学的灵魂,只有校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才能提高小学教师校本课程建设的意识。另外,上级领导部门还需要加强对小学校长的考核,并在培训与教育中让小学校长能够形成正确的理念,或者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对校本改革出谋划策,加强开发与交流,在取长补短中得到创新发展。其次,要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一是要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小学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的认识,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将新课程理念贯穿其中,并在工作重点上将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反复强调。二是以点带面,学校可以事先做一个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案例,并且通过培训的方式让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建设之中,让教师获得理性上的认识。三是同步培训,小学需要对典型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跟踪与调研,并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或者召开相关的经验交流会,针对每一个阶段的校本课程建设进行再培训。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课程;管理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激励;策略

收稿日期:2007―11―28

项目来源: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广东省教师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之子课题“粤东地区教师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6TJZ002

作者简介:李静(1970- ), 女,汉族,广东省潮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师教育。

当前,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国家行为,也意味着国家的权力的延伸,也意味着国家对每一个公民的教育所肩负的责任。教育从国家责任延伸到每一个教师的责任的时候,这中间的转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仔细一想,似乎我们不能把“国家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的责任”简单地与“每一个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责任”划上等号。教师作为科层体制中的个体有什么资本和能力来确保新课程的成功实施呢?每一个教师也不过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教育评价制度中受到种种约束的个体,大家都要按照学校这个社会组织运行的规则来行事和处理问题。这也就是说,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果缺乏一种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广大教师就不可能肩负起这一重任。所以,从外部环境而言,需要有一种可以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新的课程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来激励广大教师。这个问题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激励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调动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就要使他们获得激励。

一、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新课程教师激励的基础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程的设置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课程板块,例如,综合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等。面对这些新的课程板块,却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例如,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前学校进行自我问题诊断的一个途径,是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策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靠广大教师,可是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尝试,这种新的尝试能否获得广泛的认可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条件。当校本课程实施后,它能不能获得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认可,也关系到教师劳动成果的评价。如果尝试不成功,教师本人的工作业绩会不会受到影响?成功了,学校又会在何种程度上对教师进行奖励?由于缺乏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对这些新的课程板块持观望、保守的态度,或者干脆完全照搬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结果校本课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许多新课程实施较好的学校,往往校长本人就是新课程的第一倡导者。笔者曾经到过一个城镇的初级中学,新课程在他们学校的实施正是在校长的倡导、支持和参与下才获得显著成效的。

新课程之所以新,是因为它强调以全新的理念实施素质教育,以不同的管理模式去实现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的特色发展,所以,也不可能有一种包治百病的万灵的管理制度来实现不同学校在实施新课程的种种问题。学校自身的背景分析是实施新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的基础。学校要能够激励自己的教师去发现它独有的社区资源,去开发它,利用它,要能够激励自己的教师通过新课程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因此,在教师管理的规范和制度上更加需要人文的关怀,更加需要来自广大教师的认同,也就是说,它必须与学校所特有的教师文化相兼容,从而使教师在宽松的环境下获得自我内在的动力。

二、教师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激励的保障

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是所有具有高质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如果教师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就无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就会使他们在制度中产生惰性,滋生得过且过的心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实践的功能。根据大量的相关研究显示,基于效能核定的评价通常在考核之前对教师产生压力,一旦教师通过了考核,他们就不再感到压力与动力,而且“教学效能核定很难使他们达到优秀的水平”,“帮助他们提高与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比判定他们的工作的等第报告更有意义”。①由此,建立一种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是关键。这种评价体系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强调教师自评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这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也是使教师获得主动性的关键。

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评价与奖惩制度脱钩的原则;全员评价和全面评价的原则;全体参与和共同进步的原则;保密性原则;民主化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信息反馈的原则;导向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②可以说,发展性教师评价更加强调获得教师心理上的认同,更加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而不是仅仅奖励和激励少数教师而放弃了大多数;它更加强调教师自我在评价过程中的反思和诊断。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成功实施的有效机制。

三、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激励的有效策略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广大教师只有获得有效的激励,才能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实现新课程从文本到生活实践的转化,才能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要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激励的有效策略主要有:

(一)教师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以往的教育评价模式常常是单一的,以目标为导向,基本上遵循泰勒(Tyler,R.W.)关于评价的思想和理念。按照泰勒的理解:“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③这种目标导向式的评价模式虽然简单而易于操作,但是却是千人一面,常常忽视评价的具体情景、学科特点、学情分析,它过于注重评价的结果与目标的吻合程度,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非预期效应,也容易忽视教育活动过程本身。泰勒模式的之缺陷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评价目标的合理性何在;其二,评价的背景是否真实;其三,整个教育的过程是否获得尊重和理解。在外部控制的评价机制中,我国中小学教师优质公开课成为“课堂表演秀”这些年常有发生,学生也饱受多次重复“表演”之苦。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采用多元的评价模式才能避免评价走向僵化。

(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基于外部控制的教育评价,无法激励大多数教师的主要原因在于,评价的主体单一,当评价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评价结果就成为了无须探讨的结论。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多元的评价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发展的方向、质量的价值判断会存在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有利于我们发现教育和教学中的问题,有利于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获取大量的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定量评价精确而易于区分,客观而便于统计;定性评价便于概括和发现问题,形成结论,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使教师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更加全面。

(三)重视教师自我的生活体验写作和教育叙事研究

生活体验写作是促成中小学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与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④生活体验写作将教师在课程环境中的经历、体验(快乐和痛苦)与教师的自我经验进行了整合,让教师在现象的描述中获得“解释”,并始终保持对身边的教育世界的敏感性和亲切感。通过生活体验写作,教师完成了自我问题描述,在寻求解释中得到诊断,找到了自我激励的有效途径。

教育叙事研究使教师获得宛如亲临现场般的情景背景。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将自我个人的实践知识与课程实施环境、学生已有的经验实现整合。在典型性的案例分享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一个永远也无法替代的角色,获得了依靠自身微薄力量所无法获得的实践化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个体获得了来自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和所有关注教育问题的人的理解和支持;在案例的分享中,教师之间建立起了互助的链接,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学智慧、教育视界也获得了更新和拓展。

(四)建构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信息交流平台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践需要获得理论研究的逻辑支撑,也需要获得来自不同地区学校的实践经验,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只有通过来自实践的碰撞,才能发现问题;只有依靠理论的指导,才能避免肤浅的或者重复的尝试。通过成立各种评价研究组织,建立相关的评价机构,搭建基于文本的、网络等媒介的评价信息交流平台,才能创造出教师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注释:

①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06.

②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