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1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的通知》和《区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项目工作方案》的要求,推进辖区孕产妇保健项目的有序、规范开展,不断提高孕产妇健康水平,年12月14日至15日,区卫生局组织妇幼保健相关人员对辖区3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孕产妇保健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督导人员按照有关要求,采取看现场、查资料、口头询问、电话调查等方式,从服务流程、技术规范、信息管理和健康宣传等方面,对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孕产妇保健工作进行了综合督导检查。从检查的总体情况看,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开展情况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能及时为孕妇建立健康档案,并积极进行项目内容的宣传告知,群众满意度较高。督导人员在检查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现场反馈,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要求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配备方面: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门诊人员紧张;个别人员因未参加相关培训存在服务不规范现象。
(二)服务流程方面:个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规范开展产后访视和产后42天健康体检工作,普遍存在早孕建册率低、产后入户访视率和产后42天健康体检率低现象。
(三)服务规范方面: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孕产妇保健手册缺项、漏项、孕产史记录不详,拒查未签字,产前筛查未严格执行一对一告知、签字确认,等问题。
(四)信息管理方面: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门诊登记不完善,未正确使用高危妊娠和产后访视登记本。
(五)宣传教育方面: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主动开展社区孕产妇保健项目方面的健康教育等宣教活动,社区居民对项目内容的知晓率不高。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加强项目管理。各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高度重视孕产妇保健项目工作,加强对项目的组织领导,专人分管,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将考核目标分解任务,落实到人,完善门诊制度、职责,规范服务流程,确保项目任务的落实。
(二)加强基础建设。各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按照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保健门诊的标准化建设,根据岗位需求,合理配备符合岗位资质要求的人员进行专职服务,保健服务设施设备应进一步健全。
(三)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质量。规范孕期保健指导,完善各类门诊登记,加强高危妊娠管理;及时掌握辖区孕产妇数量及分布,提高早孕建册率;积极开展产后访视和产后42天检查工作;加强纸质档案分类管理,及时准确进行电子录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2
本研究采用书面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问卷由护理中心起草初稿,经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和有关专家论证,反复修改后完成。问卷共包括5个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基本情况、社区护理人员情况、社区护理管理情况、社区护理服务情况以及社区护理发展。此外,为了更具体地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社区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课题组成员还对3个省市的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了实地调研。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情况
本研究对18个省市的7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负责人或护理管理人员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个)平均开办时间为47·5个月,平均所辖人口为5·00万人,其中老年人口0·88万人,慢性病患者0·30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下设3个卫生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平均开办时间为48·0个月,每个站平均所辖人口为1·00万人,其中老年人口0·17万人,慢性病患者0·08万人。调查结果显示,120个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有79·2%为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且有65·8%的中心(站)隶属于二级或一级医院;87·5%的单位经费来源为政府差额拨款或自负盈亏;有46·7%的中心(站)所使用的办公用房的费用完全由自己支付。被调查的中心(站)中,尚有25%未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实地调研的结果显示,这成为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患者数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2.2人员配置情况
2.2.1人员配置基本情况: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各类人员配置情况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平均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1·2%,医护比例为1·6∶1,平均每万人口拥有护士2·6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护士平均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3·3%,医护比例1·5∶1,平均每万人口拥有护士2·4人。在社区护士的配备方面,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单位负责人中有70人(58·3%)认为本单位的护理人员数量应该增加;87人(72·5%)认为社区护士的人力应按实际工作量配置,29人(24·2%)认为应按医护比例配置,其中有20人(69%)认为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的比例为1∶2最为合适。
2.2.2护理人员结构: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理人员的职称和学历水平均较低,大部分社区护士为初级或中级职称、中专学历(,7)。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有97·5%的社区护士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社区护士有58·0%的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2.3护理管理情况
2.3.1社区护理管理体制:120个被调查单位的社区护理管理情况见。表中的结果可见,仅有38·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8·4%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理管理工作是由专门的护士长负责的。
2.3.2社区护士的准入情况: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有100个(83·3%)单位制定了社区护士准入标准,其中有10个(10·0%)单位要求社区护士的学历水平必须是大专以上;有17个(17·0%)单位要求社区护士必须具有5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另外还有31个(31·0%)单位要求社区护士有3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
2.3.3社区护士转岗培训开展情况:有83个(69·2%)被调查单位所在省市均已开展社区护士转岗培训,6个(5·0%)单位所在省已开展,但地市尚未开展。开展转岗培训的省市中有39个(43·8%)单位的护理人员全部经过培训,37个(41·6%)单位的护理人员部分经过培训,13个(14·6%)单位的护理人员全部未经过培训。培训时间平均为3个月。有77个(64·2%)社区护理服务中心(站)所在省市举办了社区护士考试,其中有45个(58·4%)单位的社区护士全部通过了考试。
2.4开展社区护理服务情况
2.4.1社区护理的服务范围:调查结果显示,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六项任务中,社区护理人员所参加工作的顺位见表9,调查的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参与最多的工作是医疗和健康教育,另外有70个(58·3%)单位的负责人认为社区护理的服务范围涉及社区卫生服务6项任务中的所有内容。
2.4.2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被调查者认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工作内容(试行)》中规定的13项工作任务中,护士参与最多的三项分别为社区医疗(81人,占67·5%)、家庭护理(72人,占60·0%)和健康教育(60人,占50%);参与最少的三项分别为精神卫生(63人,占52·5%)、计划生育技术服务(54人,占45%)和社区卫生诊断(36人,占30%)。
2.4.3社区护理服务项目收费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14个(95·0%)单位目前开展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不能全部收费,有84个(70%)单位能做到50%以上的护理服务项目收费。有116个(96·7%)单位为社区居民提供家庭出诊服务,其中有21个(18·1%)单位不收家庭出诊费,83个(71·6%)单位为统一价格收费,收费标准平均为1元/次。
2.5社区护理人员培训
2.5.1社区护理人员进修学习情况:本研究所调查单位的社区护理人员平均每年有1人次外出进修学习,有85.0%的中心(站)的护理人员外出学习或进修费用全部或部分由单位负担(0);有90.0%的护理人员渴望或非常渴望外出进修学习(1)。
2.5.2社区护理人员培训需求情况:被调查者中有114人(95·0%)认为社区护士上岗后继续教育重要或非常重要,57人(47·5%)认为目前当地组织的社区护理交流、培训等,不能满足社区护理人员对信息和技能的需求;他们认为社区护士需要强化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康复护理、沟通技巧、公共卫生知识和居家护理技术等(2)。
3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社区护理现况调查以及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思想认识中的问题
部分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领导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地位、作用和专业功能认识不足,导致对社区护士的职责定位不明,社区护理人员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影响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
3.2人力配置中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社区护士人力配置严重不足,医护比例倒置,一方面反映出社区卫生机构人力配置不合理,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造成社区医生这一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社区护士人力不足,不能满足社区群众对护理服务的需要,影响社区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调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基本以医疗为主,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区护理在社区卫生的快速发展中尚未得到同步发展。
3.3社区护士培训中的问题
有关社区护士的培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各地社区护士转岗培训不统一、不规范。本研究共调查18个省的社区卫生服务单位,有16个省已开展社区护士转岗培训,只有宁夏、青海尚未开展。但已开展转岗培训的地区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不适应社区护理的需求,没有突出社区护理的特点,个别培训单位以营利为目的,没有达到转岗培训的目的。②伴随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社区护士急需的知识和技能得不到补充。
3.4社区护理管理体制中的问题
管理体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部分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护理的管理不到位,或因上下不对应(多数地区省级医政部门不参与社区卫生工作,但到地市级,部分地区即由医政部门负责该项工作),导致基层单位不了解上级精神,社区护理的有关政策不能很好地落实。②某些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未将社区护理管理摆上议事日程,未建立社区护理管理的体系,未明确专人分管(或兼管)护理管理工作,以致存在对社区护士的执业准入把关不严、护理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3.5管理制度和规范的问题
缺乏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技术操作规范、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
3.6服务收费中的问题
物价政策支持不到位,影响社区护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允许收费的项目和收费标准体现不出护士的价值,这也是导致社区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的原因之一。
4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总结归纳各地意见,对今后5~10年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4.1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社区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情况的评价指标纳入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以促使各级管理人员对社区护理的重视,推动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改变,满足群众对护理的需求。
4.2理顺社区护理管理体制
一方面,卫生行政部门内部应加强部门协调,明确社区护理管理职责,建议社区处(基层处)配置护理专业人员分管社区护理管理工作;或自上而下明确医政部门参与对社区护理管理的职责,以确保相关政策的完善与贯彻实施。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规模、服务范围和工作量设总护士长或护士长,专管或兼管社区护理管理工作。建议超过3个护理单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总护士长,下设护士长专门分管社区护理工作。
4.3保证合理的人力配置
我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缺乏,社区护理作为新兴事业,社区护士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相对不足的情况,这势必影响社区护理的内容和质量[6]。根据各地调查情况,参照《卫生部关于2005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目标的意见》中规定的每万人口2名全科医生的标准,建议2005~2010年,直接提供家庭护理服务的社区护士的配置不少于每万人口3~4名,并根据实际工作的开展逐步增加,保证配置足够的护理人员。
4.4完善社区护士培训
4.4.1规范转岗培训:重点在于帮助护士转变观念,了解社区卫生相关政策,补充社区实用知识与技能:①各地应组织护理教育、社区护理管理人员参与的调查组,了解社区护理人员的知识需求,结合社区护理工作的特点,确定社区护士培训内容,编写适宜的培训教材。②依托高校,建立各地社区护士培训基地。③对社区护理师资进行培训和资格认定。④开展转岗培训,争取到2010年在经济发达地区社区护士转岗培训率达到100%,其他地区达到80%以上。
4.4.2开展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具体措施:①鉴于新业务、新技术、新药物在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的普遍开展与应用,社区护士对出院患者的继续护理常遇到困难。为保障社区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患者安全,并根据知识更新的需要,建议国家规定在职社区护士每2~3年到三级医院或有条件的二级医院的大内、大外科或急诊科进修3~6个月,形成制度,畅通双向进修渠道(参照医师职称晋升的要求,在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中应规定,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的护理人员应有1年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的经验)。②将社区护理的培训纳入护士继续教育学分管理。③结合在职人员的知识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如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等),及时补充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4.4.3改革学校社区护理教育:应在各级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中增设社区护理课程。有条件的地区可面向在职社区护士开展社区护理学历教育。
4.5健全社区护理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
各省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社区护理的进展,制定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特点的服务规范、社区护理管理的规章制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明确规定可入户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安全保障措施,并组织定期监督、指导。
5给予政策支持
5.1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
社区护理服务不能收取相应费用,是影响护士人力配置、制约社区护理发展的政策原因,为此,建议:①将已开展的社区护理服务(如入户静脉输液陪护、临终关怀护理等)项目纳入《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之内;今后《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修订时,应及时将新开展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纳入其中。②逐步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服务的收费标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医护人员技术劳务的价值。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3
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及诊所等。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文件,每3-10万人左右设置一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每1万左右居民设置一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
一、城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现状
1.基本情况。县城共有23个社区,其中高新区19个社区, 开发区4个社区,总户数8.1万户, 总人数24.8万人。目前,高新区城区内政府办公立机构有:一所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一所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精神病和皮肤病专科医院各一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三家;一所中心卫生院、1家区镇卫生计生所、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2.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供给情况。
海安高新区中心卫生院。位于县城凤山南路8号,占地面积16000m2,建筑面积20000 m2,为江苏省示范乡镇卫生院,是集医疗、预防、康复、保健、计划生育及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功能于一体的政府办公立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站。高新区19个社区,现有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复兴站、中大街站、新园站、闸东站、镇南站、二里站、星海站、海光站、新宁站、曙光站),其中:中大街站、闸东站、镇南站为政府提供房屋;星海站租用中心街道房屋,新宁站租用海安镇敬老院房屋,二里站租用私人房屋,海光站与新宁站合署办公;复兴站、新园站、曙光站为海安高新区中心卫生院提供房屋。其中:闸东、镇南、星海、复兴、新园、中大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完成标准化建设并通过县验收。
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海安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医疗保健需求和海安县城市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一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整体服务能力不强。目前县城高新区范围内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只有海安高新区中心卫生院一家;近年来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相继升为三级医院,而海安高新区中心卫生院因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医疗用房不足,仪器设备落后残旧,导致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县城区高新区范围内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10个,且多数建设水平不高,社区卫生服务整体能力不强。中心街道4个社区,共42047人,只设有一个星海社区卫生服务站;黎明、洋港、旺池、育才4个核心区域无社区卫生服务站;海光社区卫生服务站因房屋危房目前与新宁站合署办公。导致多个社区内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质量与水平受到一定影响。
二是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及设备设施陈旧。曙光站仅114M2,达不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2015年海光站被鉴定为危房,至今未能落实房屋问题;中大街站存在严重白蚁,需要进行整体防治。10个服务站中大部分站标准化建设在2010年左右,当时配备的部分设备设施尤其是办公设备目前已经陈旧,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
三、对策建议
顺应海安县撤县建市的需要,结合我县县情,我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应按“补齐配强”的总要求,遵循“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规模适度,满足需求”的基本原则。
(一)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责任
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责任主体和资金来源,要让责任主体切实担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责任。
(二)科学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
结合实际,制定我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进一步促进我县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资源利用效率。结合海安县城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建设,本着方便城区居民的原则,一般每1万左右居民设置一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人数较少,低于五千的社区可合并设站;小区居民人数较多,达5000人或住户达2000户以上的可单独设置一个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4
[关键词] 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b)-0117-05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human resource of grassroots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Shaanxi Province in 2012
CAI Weihan DONG Xiaojian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human resource status of township hospital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then mak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stablishing full of vigor and vitality of 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and efficient flexible employment mechanism.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rovin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u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60 township hospitals and 35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from the northern Shaanxi, the southern Shaanxi and the Guanzhong area were extracted as the study sample institutions.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human resources status of the township hospital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the year 2012 including the basic situation, qualifications, doctors and nurses scale structure and training situation. Results Based on the data of human resources samples of provincial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analyzed in 2012, the following results could be obtained: ①compared with the all staff level of township hospitals of Shaanxi Province in 2011, the average number of each hospital health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e average level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staff in 2011, the average number of people per center for health personnel and health technology reduced;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each center's practicing (assistant) physicians and registered nurses increased. ②Among the 351 physicians in 47 township hospitals surveyed, averagely, only 3.85 persons hold the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for each hospital, accounted for 51.57%, while 2.26 persons hold assistant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accounted for 30.20%; at the same time, unlicensed was 1.36, accounted for 18.23%. Among the 449 physicians in 35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urveyed, averagely, 10.09 persons hold the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for each hospital, accounted for 78.62%, while 1.97 persons hold assistant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accounted for 15.37%; at the same time, unlicensed was 0.77, accounted for 6.01%. ③For the 47 township hospitals, the average doctor and nurse ratio was 1∶0.55, while for the 35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the ratio was 1∶0.65. ④From the 47 township hospitals surveyed, 25.93% resi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20.22% participated in a half year training, while 46.72% participated in short-term training. Conclusion In present stage of the human resource status of township hospital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ess number, relatively low personnel quality, unreasonable structure and inadequate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Medical and health institutions; Human resources; Health clinics in towns and township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近年来,陕西省(以下简称“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但我省仍然是一个欠发达的省份,医药卫生事业基础比较薄弱,目前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尤其是在医药卫生发展改革中还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只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才能尽快改变全省医药卫生事业的落后面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2012年1~6月抽取我省陕北、陕南以及关中地区的60所乡镇卫生院及3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机构。调查对象为2012年本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访谈人员包括受试者及机构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领导及负责人。本研究利用调查表收集样本资料,乡镇卫生院总共发放调查表60份,回收47份,有效回收率为78.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发放调查表35份,全部回收,有效回收率为100%。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具体访谈内容如下:①人员分类,包括卫生技术人员、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工勤技能人员。②是否具有职业医师(助理医师资格证)。③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情况等。
调查资料收集完成后,由研究人员统一整理数据,采用Excel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数值变量,采用均数进行描述;对于分类变量采用构成比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
本研究所调查的47所乡镇卫生院共有卫生人员81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34人,占总人数的77.41%;其他技术人员93人,占总人数的11.36%;管理人员30人,占总人数的3.66%;工勤技能人员62人,占总人数的7.57%(图1)。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医师351人,其中包括执业医师181人,执业助理医师106人,无证医师64人;护士193人,包括注册护士163人,未注册护士30人;医技人员90人,其中药师35人,技师55人。医护技人员具体占比情况详见图2。47家乡镇卫生院平均每院卫生人员数为17.43人,平均每院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3.49人;平均每院执业医师3.85人,平均每院执业助理医师2.26人,平均每院护士4.11人,平均每院医技人员1.91人,平均每院管理人员0.64人。在医师中,全科医师共有80人,平均每院1.7人,占比22.8%;其他临床医师271人,平均每院5.77人,占比77.2%。从表1中可以看出,与2011年我省乡镇卫生院院均人员水平相比,本次调查的样本机构人员平均水平较低。平均每院卫生人员较2011年减少3.66人;平均每院卫生技术人员减少4.64人。
图1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构成比情况
图2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构成比情况
表1 样本乡镇卫生院院均人力资源状况(名)
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本次所调查的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卫生人员1023人,卫生技术人员839人,占总人数的82.01%;其他技术人员37人,占总人数的3.62%;管理人员64人,占总人数的6.26%;工勤技能人员83人,占总人数的8.11%(图3)。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医师449人,其中包括执业医师353人,执业助理医师69人,无证医师27人;护士293人,包括注册护士269人,未注册护士24人;医技人员97人,其中药师47人,技师50人。医护技人员具体占比情况详见图4。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每中心卫生人员数为29.23人,平均每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数为23.97人;平均每中心执业医师10.09人,平均每中心执业助理医师1.97人,平均每中心护士8.37人,平均每中心医技人员2.77人,平均每中心管理人员1.83人。在医师中,全科医师共有250人,平均每中心7.14人,占比55.68%;其他临床医师199人,平均每中心5.69人,占比44.3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与2011年我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人员水平相比,平均每中心卫生人员数减少0.99人,平均每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数减少1.07人;而平均每中心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比2011年分别增加3.05人和0.17人。
图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员构成比情况
图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构成比情况
表2 样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人力资源状况(名)
2.3 任职资格分析
所调查47家乡镇卫生院的351名医师中,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共181人,平均每院3.85人,占比51.57%;持有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共106人,平均每院2.26人,占比30.20%;无证人员64人,平均每院1.36人,占比达18.23%(图5)。在全科医师中有21.25%的医师是无证人员,在其他临床医师中,17.34%的医师是无证人员,无证人员在全科医师与其他临床医师中的占比均较高(图6)。说明目前基层卫生院存在较多无执业资格的医师。调查数据显示,所调查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49名医师中,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共353人,平均每中心10.09人,占比78.62%;持有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共69人,平均每中心1.97人,占比15.37%;无证人员27人,平均每中心0.77人,占比达6.01%(图7)。全科医师中有4.80%的医师是无证人员,在其他临床医师中,7.54%的医师是无证人员,无证人员在全科医师与其他临床医师中的占比均较高(图8)。
图5 乡镇卫生院医师任职资格构成比
图6 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及其他临床医师任职资格分布情况
图7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任职资格构成比
图8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及其他临床医师任职资格分布情况
2.4 医护比例结构分析
医生与护士之比是反映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数据显示,本次调查的47家乡镇卫生院的平均医护比为1∶0.55,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均医护比为1∶0.65,可以看出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比仍然不合理,护士明显较少,医生数远多于护士数。
2.5 培训情况分析
数据显示,所调查的47家乡镇卫生院的医师在2012年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共有91人(25.93%),其中全科医师27人,占29.7%;其他临床医师64人,占70.3%。参加半年以上培训的共有71人(20.22%),全科医师43人,占60.6%;其他临床医师28人,占39.4%。参加短期培训的人最多,共164人(46.72%),全科医师20人,占12.2%;其他临床医师144人,占87.8%(表3)。同时,33.75%的全科医师参加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3.62%的其他临床医师参加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表3 2012年47家乡镇卫生院医师接受培训情况[n(%)]
3 讨论
3.1 卫生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卫生人力资源是指受过不同教育与职业培训,能根据人民的健康需要提供卫生服务并贡献自己才能和智慧的人,具有维持和强化卫生系统功能[1]。目前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这四个方面的工作相互交叉与相互影响。研究表明,卫生人力资源数量不足、配置不合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2-3]。
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居于基层医疗保健网的枢纽地位,但其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许多问题。在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有限的卫生人员过度集中于大城市的大型医疗机构,导致人员配置与人群卫生服务需要不匹配,呈现“倒三角”状态,严重制约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3.2 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我省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调查,提出现阶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存在的缺陷:
第一,人员数量不足。目前本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卫生人员数量缺乏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为医疗机构人员缺编问题严重。在调查中,多数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均谈到存在卫生技术人员紧缺的问题,但是由于单位没有用人自以及编制数量限制,所以无法及时补充所需要的卫生技术人员。例如乾县城关卫生院核编46人,在编29人,卫生人员缺编超过1/3;咸阳渭城区新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编29人,在编人员只有14人,兴平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编45人,在编23人,两家卫生机构人员缺编都已超过50%。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尤其缺乏专业的医技与公共卫生人员,导致这些工作都由其他临床医师兼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卫生技术人员紧缺的问题。因为编制数不足,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编外用人、协议用工和合同用工等方式来解决人力资源不足问题。但是由于编外用人成本较高及工作稳定性较差易导致人员流失。因此,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认为解决人员编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人员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近几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的学历层次虽有所提升,但目前在岗卫生人员的职称与学历水平仍然偏低,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的比例很低。数据显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人员中,大部分卫生人员都是大专或中专及以下学历,而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占20%左右,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比例仅有不足2%。提示目前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人员主要停留在初级层面上,学历与职称结构均不合理,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差,难以使人民信赖,造成基层医院病员缺少,大型医院人满为患。
第三,人员培训存在问题。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于培训的需求较高,但由于卫生技术人员的短缺,而当地居民的医疗需求较大,临床人员疲于应付日常医疗工作,所以卫生技术骨干人员无法参加培训。同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流失严重地区,由于年轻人流动性强,单位无法对其进行费用较高、时间较长的培训。另外,访谈中还了解到,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接受的培训主要为短期培训,这与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相差较大。而且基层的卫生人员一般会被派到省市级的大型医院参加培训,但是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对于基层卫生医疗工作实际上并不适用,这不仅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剧了基层卫生人力紧缺的问题。种种原因使得基层卫生人员的医疗知识更新滞后,素质提高受到了很大限制。
第四,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政支持在基层得不到保障和落实。多家基层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都谈到公共卫生补助总是落实不到位,主要是区县一级政府财政支付不足额、不到位,甚至连中央、省两级配套资金均无足额支付,这就使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初衷不能完全落实,影响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3 建议
针对目前本省基层卫生人员队伍所存在的问题,需要跳出问题本身来看问题。既要着眼长远,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又要立足当前,拿出有效措施,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如日本创办的农村医学院或农村医学专业,定点招生、定向就业,通过减免学费、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为偏远地区和海岛培养高质量、实用型卫生技术人员[6];澳大利亚在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的部分地区,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人员参与公共卫生干预工作[7],扭转目前基层人员匮乏的不利局面。
本文通过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进行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建立专门的培养机构;完善全科医师的学历教育;加强全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用人自;借鉴并建立“大学生村医”制度;推行具有我省特色的基层执业“地方粮票”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全科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建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返聘大医院退休医生;提高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建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借鉴中小学校获得的政策支持;建议有能力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实施“两块牌子”管理等。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郝模.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9.
[2] 方铁红.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策略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6(1):54-56.
[3] 章一.基层医院卫生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3,3(2):27-29.
[4] 宛小燕.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及预测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2.
[5] 谢红,李宁秀,尹俊波.医学教育和农村卫生人力资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9):550-551.
[6] 胡志.日本的卫生管理对我国农村卫生发展的借鉴[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2,22(8):60-63.
[7] 张萌,张丽娜,郭淑英.我国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1):37-39.
[8] 朱吉鸽,赵芳,薛成兵.江苏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J].卫生经济学,2011,28(3):132-137.
[9] 荆雨梅.我国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D].济南:山东大学,2008: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5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院前急救;作用
作者单位:518102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河东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市卫生服务的基层组织,具有方便、可及、连续、综合的优势,其参与部分院前急救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院前急救体系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1]。社区卫生服务与院前急救体系的结合,将对提高社区急、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2]。现对我院在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与对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双向转诊的51急诊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社区卫生服务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例中,男13例,女38例,年龄14~83岁,平均30岁。受伤种类:创伤休克5例、电烧伤3例、脑血管意外43例。病情临床治愈后转诊同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期康治疗,医院医师在患者后期康复中提供定期巡回查房指导的医疗服务。
12 社区医疗在救治中的作用 ①初始院前急救:社区医务人员5 min以内达到现场47例、10 min以内4例,进行初始院前急救。51例伤员全部经过心肺复苏或抗休克或止血包扎、躯干及肢体固定,47例建立了静脉通道或口服补液,全部及时撤离现场通过120急救网络安全上送至医院。②治疗过程中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社区医生充分利用覆盖面广、地处小区内、和社区内居民接触频繁、彼此熟悉、沟通容易接受、上门服务方便快捷等独有优势,及时向伤员及家属进行急救知识宣教、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心理疏导,减轻家属的焦躁情绪,积极主动配合和支持理解。③协助医院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收集、整理伤员及家属对伤病态度、治疗护理需求、家庭经济情况以及伤员文化背景、习俗、既往健康状况等基本信息,并反馈给接收医院,提出救治建议并被采纳的有17例。入院后进行沟通、制定救治措施针对性明确,合理性也更强,本组伤员或家属几乎都能主动配合,是同期其他伤员无法比拟的。④把握转送原则,合理分流伤员:29例由社区医务人员护送至我院,由院前急救小组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救护回院的22例。⑤后期治疗:基本治愈后,转诊回社区生服务中心,由社区医师提供“一对一”、我科定期巡回在房指导的医疗服务。包括建立残余创面处理、心理治疗、中医药、推拿、针灸、理疗、康复指导、治疗计划和伤员需求、满意度调查等内容登记册;有针对性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面对疾病,消除悲观情绪;指导并督促患者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甚至上门实施康复理疗;督导记录在家庭健康档案适时接受专科医师复诊、家庭访视等形式治疗。
2 结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心肺复苏、抗休克、补液、去伤源创面处理等院前急救方法正确率为76%,较2008年1月以前的2087%明显提高。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9家认为:医务人员综合救治能力提高与双向转诊有直接关系。本组伤员的满意度:满意43例、基本满意6例,满意度为83%,比I司期伤员高139%。
3 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方便、可及、连续、综合等优势与院前急救相结合,能够将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大大向前延伸,使急救医疗服务深入到居民家庭,弥补院前急救体系的不足[3]。①有效缩短呼叫反应时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原则是方便、可及,如果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急救网络的组成部分,在接到急救呼叫后,急救指挥调度人员首先通知距离最近的全科医生赶赴现场,一般可以在急救人员抵达之前给予有效的急救,将对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疗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全科医生可发挥对社区地形、人员熟悉的优势,帮助院前急救人员及时到达事发场所,协助院前急救人员处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②提供患者的病史信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拥有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全科医生对其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等相关信息有较全面的了解,可为现场急救和院内急救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为急救调度人员所利用,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伤病者的相关信息提供给院前和院内急救人员,为急救医生实施有效的医疗干预提供依据。③承担非急、危、重伤患者员的现场医院:急救调度人员在对呼叫患者的病情做出非急、危、重的判断后,指挥社区医生赴现场进行医疗处理,或指导呼叫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治疗,急救网络成员的合理分工,有利于充分利用院前急救资源,实现急救总体水平的提高[5]。④急救患者的合理转送:全科医生在社区医疗服务中,有时会遇到急、危、重患者,在处理有难度或患者的病情需要送入医院进行救治时,可以对院前急救系统进行呼叫,接受急救指挥系统的指挥,利用院前急救系统,把患者及时地转送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以避免延误患者的病情。⑤确定社区急救高危人群,提高急救宣传教育效果: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6]。作为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对社区内心脑血管患者的病情、病史、治疗情况及住所、生活条件等有较全面的了解,有利于确定社区急救的高危人群,进行疾病监测,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⑥参与社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全科医生生活和工作在社区,对社区的基本情况熟悉。在社区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能够准确地向急救人员介绍情况、协助开展现场调查,指导群众疏散、开展现场急救,帮助开展宣传动员和解释、疏导工作。⑦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照顾:急救患者在专科医疗机构中度过急性期后将转回到社区,由全科医生进行连续的医疗照顾。全科医生对急救过程的参与,将有利其全面了解患者的发病与治疗过程,在后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7]。
参 考 文 献
[1] 刘全,杨勇,汤彦.社区急救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全科医学,2005,12.
[2] 王立新,田力.院前急救科研网络建设探讨.中国全科医学,2006,08.
[3] 何忠杰.白金10 min急救新概念的定义和意义.中国乡村医药,2005,03.
[4] 王胜利.“社区120”院前急救的应用前置.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02.
[5] 王立新,田力.院前急救科研网络建设探讨.中国全科医学,2006,08.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范文6
关键词:社区卫生 工作满意度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35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45-01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已拥有了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多元办医疗格局,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基石,在政府的基础医疗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与患者的满意度存在较高的关联度,工作满意度高的医生能给患者带来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与员工缺勤率、离职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1,2]。为此,我们针对杭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帮助社区卫生管理者了解员工的满意度现状和需求,为其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并预防工作倦怠的出现,促进社区卫生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杭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共243人,回收有效问卷210份,回收率为86.42%。
1.2 工具。以王宪华编制的《社区卫生机构员工工作满意度量表》为版本,并对部分项目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一项总体满意度评价。该量表将工作满意度分为工作本身、工作环境、薪酬福利、培训晋升、人际关系和组织管理6个维度,共30个条目,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从1到5,分值越高表示工作满意度越高。Cronbachα系数为0.89,分半信度为0.91,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23%,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1.3 程序及数据处理。本次调查以匿名方式进行,单独施测。对回收的有效问卷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差异性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中,女性较多占70%,护理岗位和预防保健人员多数是女性。中青年居多,40岁以下占60.95%,工作年限10年以下占40%,学历水平以大专、本科为主,占总体的68.09%,中级以上职称占34.28%。
2.2 总体满意度情况。调查显示,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整体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13分,处于一般水平。有21名(10.00%)工作人员对目前的工作感到非常不满意,48名(22.85%)不满意,97名(46.19%)表示一般,表示满意的人数为32名(15.24%),非常满意的只有12名(5.71%)。对社区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六个因子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按高低排序,各因子排名情况如图1:
六个满意度因素中,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最高(3.32分),对人际关系、工作本身、领导管理的满意度一般,对培训晋升满意度较低,对经济报酬的满意度最低,仅为2.27分。
3 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根据社区工作人员的性别、学历、工作年限、职称等,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使用差异性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考察他们之间的满意度差异。在性别、职称方面,社区员工在工作满意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学历和工作年限方面差异显著。具体见表1、表2。
从表2看出,除了在薪酬福利和培训晋升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工龄差异外,其它四个因子和总分均无显著差异。
4 讨论和建议
本次调查显示,杭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员工对其工作满意的程度一般,处在中等水平,对薪酬福利的满意度最低,对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最高;不同性别、职称员工在工作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和对策: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与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首先要从国家政策制度和社会舆论上构建一个“医患相互尊重”的社会氛围。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要关注员工的需求,在保持内部氛围和谐的前提下,通过不同方法和措施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不同需求,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3)在组织中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建立员工心理压力纤解机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