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俗文化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俗文化常识范文1
【关键词】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现状;对策
民俗文化是隐藏在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每个民俗文化符号,都蕴藏着特定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内涵。[1]学者们对其概念、特点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市场开发利用的状况。已有的对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的研究缺乏统一的系统概述,现对已有的关于民俗文化文献作一介绍和评述,了解学界研究动态,为民俗文化的市场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下面从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市场开发利用意义、市场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等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作一评述。
1.民俗文化的概念
所谓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生活价值,它反映一定地区中广大民众最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价值取向。[3]菜志荣则在其文章中提出,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3]著名学者钟敬文强调,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简称。[4]
综合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概括出,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人民生活不可分离的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繁衍历史、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容的文化,并随着人民社会生活的变迁以不同的载体流传至今的宝贵文化。
2.民俗文化的特点
蔡志荣认为民俗文化是最草根、 最朴素、 最具内生性和最具区域性的文化,最能体现民族归属感。[3]鲁芊在提出民俗的内部属性大体上显示出三个特征:即民族的区别、阶级或阶层的差异、以及全人类的共通性。[6]尹伊君,王国武总结出,民俗文化作为生活文化,具有群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寄托性、形象性五大特征。[7]杨静如认为民俗文化具有内容广泛、形式丰富、雅俗共赏性、独特性的特征。[5]
综合来讲,许多学者对于民俗文化的特点从各个角度都出了不同的观点,总结其中所言,可简单概括为历史悠久、范围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具有民族特色、贴近人民生活。
3.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之后,文化建设的新正在涌起。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大力培育并开发文化产业等等,无一能离开民俗文化。[7]民俗文化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将民俗文化进行市场开发利用,还具有增强人民文化认同、城市建设、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3.1维护社会生活稳定,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
作为一个群体或者阶层共同遵守和具有的规范,民俗起到了维系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纽带作用。[6]将民俗文化进行市场开发利用,无形中扩大了民俗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的覆盖率,间接地增强人民文化的认同感。
3.2有利于城市文化建设、地方经济发展
张月婷认为民俗文化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塑造。民俗文化是塑造特色城市文化的基础,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根源依据,是一种地方文化价值,能转化出新的价值。[2]杨静如提出,民俗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无论是投资经商还是旅游考察,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个地方的人文地理情况。[5]
3.3对国家经济有促进作用
谢科提出,民俗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民俗文化内涵是商品价值的重要源泉。民俗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8]曹瑞琴强调,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9]
4.民俗文化的市场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4.1民俗文化在各行业领域中的市场开发利用现状
4.1.1在影视传媒业中的运用
在《试论我国民俗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在广告业,许多广告商通过在重要的传统节庆前夕推出广告和在广告中运用民俗吉祥图案以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表现广告主题、提高视觉效果。[10]“功夫”和“熊猫”两个民俗文化符号被外国人拿去后,通过艺术的再加工市场化运作,使《功夫熊猫2》获得了市场的青睐。[11]
4.1.2在餐饮业中的运用
餐饮业也利用节庆做营销活动。许多饭店还将民俗技艺融入饭店营销当中,推出传统的曲艺表演项目,如木偶戏、皮影戏等。[12]
4.1.3与旅游业相结合
这其中结合的最好的当属旅游业,无论是民俗主题公园的开发、旅游产品的开发,俨然已形成产业。董祖斌,冉红芳提出在全国各地区、旅游风景区举行的文艺展演,休闲游、观光游中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包装与吸引作用,民俗文化充分融入旅游等经济活动中。[13]
4.2主要问题
我国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开发过程中,我国的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水平并不高,且在市场开发利用过程中,与民俗文化本身的保护也产生了冲突。
4.2.1市场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缺乏产业化运作
上海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的学者强调,我国民俗文化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有三点问题:产业化意识不强,对民俗产业的开发价值认识不足。市场机制不成熟,集约化程度低。产品开发度不足,缺乏文化创新与内涵提炼。[14]
民俗文化常识范文2
【关键词】房县;遗址文化;民俗文化;发掘;保护;利用
一、房县遗产民俗文化艺术的发掘
房县地区以樟脑洞遗址、莲花湾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表现出长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风格,为了解长江中游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提供全新的资料。目前房县境内发掘的遗迹及文化承载形式大都包括下面几种类型:
(一)遗址文化:房县境内涵盖了具有仰韶文化特点的羊鼻岭遗址;具有石家河文化特点的七里河遗址、军店公社翁家店遗址、化龙公社长望六队遗址、化龙大队砖瓦厂遗址、长望大队砖瓦厂遗址;具有西周文化特点的孙家坪遗址;具有战国两汉文化特点的樟脑洞遗址。这些都属目前已发掘的遗址文化,有其各文化时期的特点。比如羊鼻岭遗址中以红陶最多。七里河诸遗址以灰黑陶为主。还包括其它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石斧、陶片、鼎足、鬲足、豆把等工具器皿。
(二)汉墓群文化:在房县境内接连发现出来的汉墓群主要有红塔公社高碑大队汉墓群、军店镇茅坪郭家庄带葬墓群、莲花湾战国时期古墓群且上述提及的遗址周围还遗存有两汉时期的墓地。特别是出土的墓室内画像砖还保存完好。
2010年,在房县二郎岗东汉墓中出土一批画像砖。砖的侧面均模印有车马画像图,一砖一画,画面主要由立树、导骑、飞鸟、轺车、文吏等五部分组成。实心长形画像砖系用木模压印后经火烧制而成,保存基本完好,画面较为清楚。砖侧面模印有浅浮雕图案,表现的主要内容为车马出行图。图中车马、人物、鸟木等形象生动传神、动静有致,画面结构简单清晰、质朴概括。(图 房县出土东汉车马出行画像砖)
(三)古城文化:十年前,土石城墙、城门、台基、点将台、皇寨、化龙古城和唐中宗囤积在此的宫城还隐约可见,而今的城镇化建设改变了它们本有的容颜,也让当下依稀还能看到星星点点的人汗颜。
(四)古河床地质文化: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命名的世界著名青峰大断裂带地域,长达 10 余公里,波浪起伏,地质景观令人叫绝。峡谷峰峦叠嶂,而今紫阳洞里还有形状各异的钟乳石,相传为《封神榜》中清虚道德真君修仙之所。青峰大峡谷古河床地质遗迹对水动力学、新构造运动、古气候学、岩石学、地貌学等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科普价值。
(五)民俗遗风文化:由胡崇俊在神农架与保康地区之间收集整理出的《黑暗传》不仅是汉族首部创世史诗,被称作远古文化的“活化石”。而今在房县打待尸中还传唱有《黑暗传》里面的内容,七里河诸遗址中学界还得出了随葬习俗开始并盛行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持续到龙山文化时期,但大汶口文化晚期开始出现衰弱之势的结论。
其上所述文化形式仅从造型艺术角度而言,文学、音乐等其它艺术维度笔者在此并未作系统的搜集整理与归纳总结。
二、房县遗址民俗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利用
鄂西北房县地区虽拥有丰富的古文化遗产,但被人们认识并得到关注始于上世纪末。直至丹江口水库建设工作的推进,一大批考古工作者进驻房县境内,境内大大小小的遗址遗迹才得到正视。之前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孙家坪遗址就遭到了洪水的迫害,该遗址北倚马栏河,洪水频发,河道变迁与洗涮,遗址遗存减少且支零破碎,发掘后该遗址文化的研究举步维艰。
经网络搜索统计笔者初步了解到: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的全国性《诗经》文化节,有关房陵民间文化的专题片制作并在央视播出,《房县民间艺人资格评审暂行办法》的出台,正在恢复修建的天官坟(尹吉甫墓)、文庙、宝堂寺、丹朱坟、汉黄孝子祠堂等工程项目已经表明相关部门对房县境内民俗文化艺术保护工作的支持与关注。房县政府已下发文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对民间文化的普查、挖整和抢救工作。
笔者认为,遗址文化也好,民俗艺术也罢,都可囊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之内,而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在是“你”和“我”之间的事情,更不单是文化管理机构与职能部门的事情,它早已穿越了时空国度,成为人类共同的遗产。所以,除了建立健全保护机制、普及强调全民共同参与保护意识外,县域范围内更应该加大对基础性场馆、工作人员的培养方面的经费投入,注重场馆形象工程建设,加强从事发掘、保护工作人员业务常识的培养力度和技术规范性,避免因场馆问题让已发掘的在运输挪动中意外受损,避免待发掘的因为业务操作常识和判断能力欠缺误伤误失了瑰宝。
总之,房县遗址民俗文化不仅对研究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为早期楚文化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史料支持和鲜活的实物佐证。而面对这样的文化艺术瑰宝,以此类推,笔者试问:遗址民俗文化如何融入到基础教学并得到良好的传承,基础教学的教材中如何植入地方遗址民俗文化艺术,儿童创造中如何利用民俗文化艺术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冲动,“情境”教学中如何与遗址遗迹、民俗遗风地进行结合等等课题都浮现于脑海中。
参考文献
[1] 郑建明.从房县七里河诸遗址看史前东夷族的西迁[J].华夏考古,2003.
[2] 曾润.地域文化在益阳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2011.
[3] 曾润.谈文化与艺术在土产品包装中的融合运用[J].大众文艺,2011.
民俗文化常识范文3
肖艳执教的《欢庆丰收》(教案刊登在《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第1期)是一节以黑龙江地区满族民歌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音乐课,曾在2008年东北三省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大会上展示。这节课体现了教师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对本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和整合,像《跳竹竿》、《东北好》、《青青竹子会唱歌》等一些课例一样,在充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一、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即地方课程
教学的现状及意义
曾在欧洲一所学校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在来自五大洲的十几个孩子组成的一个班级里,教师一开始先让孩子们演唱自己家乡的歌,通过歌声介绍自己从哪里来、属于哪个民族、代表了哪一个国家,以唱歌这种方式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如果问我们的学生,知道自己家乡的歌吗?能不能通过演唱家乡的歌来介绍自己?相信,很多学生早已不知道也不会唱家乡的歌了。究其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在文化教育、家庭社会等多方面都忽略了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问题;多数地方课程和乡土教材没有很好地开展和利用起来,有的地方还没有将当地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主要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内容;音乐教师大多缺乏对这方面音乐的认识和了解,一些家乡的民歌从未听过、唱过。
事实上,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教化作用是对人的本源的、根的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独特的位置。所以,注重挖掘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作用,用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熏陶、感染学生,打动和唤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潜移默化地给他们打上民族音乐文化的烙印,使他们在熟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成长和家乡的变化、祖国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并通过保护、挖掘、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和繁荣,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着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总结有效的方法策略,做好地方课程。
形成地方音乐优秀教学系列案例
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研究上有了较快发展,很多省市与国家级专业音乐出版社合作,把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音乐内容融入教材之中,使教师有了可参照的地方教材。在教学上也做出了很多可喜的尝试,一些地方课程的研究课在全国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有了良好的开端。
真正要上好一节民族民间音乐内容的课,教师在课外需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补充学习很多的东西。诸如,要全面了解地方的民俗历史、音乐文化,体验音乐作品的风格韵味;还要结合学生特点,组合、筛选教学内容,掌握进入音乐知识学习和介绍民俗常识的合适契机,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模式;以及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等等。
为真正让学生品味、体验到民族民间音乐独特的风格特色,我们一方面需要呼吁社会力量的支持,帮助教师配备地方特色的音像资料、音响设备,培训教师提高承担教学任务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可在各地骨干教师队伍中,将收集到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优秀案例系列化,总结有效的方法策略,帮助、引导教师克服困难,共同上好20%的地方课程。
现以《欢庆丰收》为例,总结以下四个方面的方法策略,为进行地方课程研究与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1、依据自身的优势,结合本地特色,准确把握、演绎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
准确把握地方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完美演绎乡土教材音乐内容,原汁原味地表现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到、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的美,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理解、表现能力及二度创作水平的考验。
每个教师都要努力学习和研究所讲授的音乐内容,揣摩、掌握其风格特点,做到字正腔圆地范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所以,教师要把提高自己放在第一位,重视感受、体验、表现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这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欢庆丰收》一课的执教者肖艳,起初是带着家乡人要唱好家乡歌的愿望,利用家乡阿城是满族发祥地之一的有利条件,努力学习、武装自己,并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民俗文化常识,下载音乐、图片等资料。为了满族歌曲范唱及伴奏音乐的完满制作,教师满怀着对满族音乐的喜爱与执著,多次赴满族乡采集音乐素材、座谈访问,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为了使范唱能够体现歌曲的韵味,教师唱歌给满族同胞,多次听取他们的意见,直至得到满族同胞的赞许。演唱风格上的严谨,使学生听到了韵味十足的满族歌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增强了学生对满族音乐的喜爱程度,拉近了学生与满族音乐的距离。良好的范唱和录音制作不仅成为了教学的一大亮点,而且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通过教师韵味十足的范唱,使学生感受到歌曲《欢庆丰收》、《喜歌》的民族气息;结合满族音乐,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互动式介绍,使学生对满族服饰、游戏、舞蹈等民俗文化和历史等内容有了了解。在听、唱、看、舞、做等多种民族风格浓郁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对满族音乐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教师在反复学习、试讲过程中,越发增进了自身对满族音乐的热爱之情,甚至有了做满族音乐系列教学的良好愿望。
2、依据民族特色,筛选、组合音乐内容,采用情境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
体现每个地方民族的优秀音乐内容很多,用一个特定的情境进行贯串,利于学生进入情境之中感受体验音乐。内容选定后,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一条主线、多条辅线的贯串方式,使得音乐内容的选择有主次、知识的切入有先后、民俗文化的取舍有顺序,做到多而不乱、清晰顺畅。
《欢庆丰收》的设计就是教师选用、拓展了黑龙江地方课程教材内容,为音乐作品创设情境为主线,辅以知识技能、民俗常识两条辅线。教学中,三条线相互支撑、相辅相成。
这节课的设计首先考虑满族民歌的主题“庆丰收”,采用了“庆丰收”的情境主线贯串教学的每一个内容,如欣赏典型的满族音乐《太平年调》学跳空齐舞,演唱歌曲《欢庆丰收》,聆听《喜歌》练习满族游戏“赛威呼”(赛船),都采用了符合满族民俗生活的情景内容贯串,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表现和实践的愿望。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很难浓缩在一节课完成,因此,根据音乐的内容,选择
学生能够接受的常识和接受的方式都很重要。
《欢庆丰收》一课是将每一个音乐内容贯串在民族特色的情境中:
听音乐,模仿坐马爬犁、敲击马蹄的节奏上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这里暗示学生,马曾是满族人民的交通工具。
欣赏《太平年调》,结合视频观看满族特点的空齐舞,观察服饰特点,模仿典型的“太平步”动作,使学生获得乐舞体验。
聆听《欢庆丰收》音乐,插入互动式服饰介绍,使学生对满族服饰有进一步感知。
教师范唱《喜歌》,让学生知道它是满族人民喜庆日子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顺带了解满族吃、住方面的生活习俗;做满族游戏时知道“威呼”是满语“独木舟”,知道满族同胞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在盛大民俗活动莫勒真大会上唱喜歌、进行各种竞技表演,还有“赛威呼”游戏等等。
一节课下来知道那么多民俗的常识,而且都是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接触到的,学生像是在音乐中游历满族民俗文化的展览,全新的乡土气息令学生目不暇接、兴趣盎然。
3、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参与的空间,将音乐知识技能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欢庆丰收》这节课学习实践知识技能的“点”有十余处,虽然整节课知识技能含量多,但仍做到了教学流畅,学生学得轻松。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将知识技能集中地展现出来,这种分散呈现的方式,不仅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体现了关注音乐的原则,给学生留有充分地听赏、感悟、体验音乐的空间。如:
节奏的体验是通过教师敲击急促的马蹄节奏,以学生实践的方式,用音乐调整、集中学生的情绪及调动对节奏的反应能力,让学生有兴趣随着音乐去做。
用对比的方法体验音乐中不同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带给人的感受,是在完整静听第一遍《太平年调》音乐后进行的,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首满族音乐,体现了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的意图,传递了建立正确听辨音乐习惯的信息。
划旋律线、哼唱、记忆主题在欣赏《太平年调》中完成。教师提示学生感受主旋律,听音乐时抓住音乐主题;在复听音乐时,设计了用肢体语言划出旋律线的环节,避免了三年级学生难于用语言表述音乐感受的困难,使借班上课的学生也能较准确地用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在学生感受体验满族民歌《欢庆丰收》后,教师带领学生唱谱,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旋律只有do、re、mi三个音组成,从而感知满族民歌用音节省、旋律平稳的特点,随后完整演唱《欢庆丰收》。教师再次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发现《喜歌》旋律比《欢庆丰收》的旋律多两个音。通过唱,让三年级学生略知是哪五个音构成了这首民歌的旋律,演唱五声音阶;又顺便知道了《喜歌》是满族的“拉空齐”,是对唱,并开展师生间的对唱体验。这些认识过程在教师的有效设计下层层展开,不仅符合学生学习音乐的规律,而且顺理成章。
认识乐器“腰铃”:教师让学生听辨腰铃音色、尝试演奏腰铃,都是在歌曲聆听体验中进行的,而且采用了探究的方法。如设问“他们的腰间多了什么”,鼓励学生发现、认识腰铃;提出“你怎样使它发出声响”等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其演奏方法,师生互动共同总结腰铃的三种演奏方法;听辨、感知歌曲伴奏中腰铃在强拍伴奏的节拍特点,在随音乐的伴奏中,逐步熟悉了歌曲旋律。
为赛威呼创编节奏,提供了学生创造体验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因为是为参赛创编节奏,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倍感新鲜、情绪高涨。
一节满族音乐的教学像一次别开生面的晚会,这节综合了若干知识技能、民俗常识的,教学容量多、信息量大的音乐课,给学生留下了特别的感受。下课了,学生们那不愿离去的情景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学生是否喜欢地方音乐,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将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展示到位。
4、利用多重实践形式,为学生创造复习巩固民族民间音乐的条件。
一节好的音乐课带给学生的是新鲜的视听冲击力,有的会给学生留下一生的记忆。一首歌曲真正学会要有一个记忆过程,曲不离口才能熟化形成记忆,这就是为什么高难度的电视剧主题歌、节奏复杂的流行歌曲学生都能学得会,“”期间的样板戏人民大众都能唱得了的道理。为巩固学生的音乐记忆,我们可以利用班级期末歌咏比赛的方式复习巩固;可以采用以班级或小组向家长汇报的方式巩固;还可以在课间采用弥漫式聆听的方法,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播放学会的歌曲,让学生对这些宝贵的音乐爱不释手、朗朗上口,因熟知而牢记,让这些优秀的音乐真正在学生心中扎下根。
民俗文化常识范文4
崆峒山道家养生以广成子“天人合一”的传统养生理念为出发点,包含了崆峒禅修、道家养生功、道家中医学、崆峒武术、养生美食药膳等诸多内容。崆峒山景区的开发,突显了道教文化,但是并没有很好的突出道教养生这一主题。整个大景区布局缺乏整体规划,景区内产品基本以观光为主,重旅游、重经济现象,冲淡了崆峒的道教养生氛围。结合崆峒山景区的养生旅游资源,需开发出崆峒生态避暑养生、运动养生、美食养生、温泉养生、民俗养生等具有道教养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项目。
一、生态避暑养生
崆峒山景区境内大气污染少,空气质量好,负氧离子含量高。年平均气温为8.5℃,无霜期有163天,林区面积达到了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7.3%,每年夏季超过25℃的时间不超过15天,是中国少有的四季养生福地,非常适宜养生居住,也是良好的山地气候疗养地。
崆峒山开发生态避暑养生产品,进行短期疗养、游览、避暑、散步和爬山等能够锻炼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活动项目。开发多种生态避暑养生旅游项目,强调项目的参与性与体验性,突出养生功能,解决一般生态避暑旅游游客体验项目少,功能单一的问题;完善生态避暑养生产品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生态避暑养生之旅。
二、运动养生
运动是养生的必备条件,生命在于运动。崆峒道家养生可以依托崆峒道家武术文化、生态良好的森林山地、运动休闲健身场所、平凉大型体育节庆赛事等养生旅游资源,开发出以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陶冶心情、放松身心、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对人体的生长健康有很大益处的运动养生产品。
三、美食养生
崆峒美食养生其实就是通过享受崆峒当地美食,满足口舌之欲,可以拥有愉悦心情;通过享受特色药膳,起到延年益寿、防病治病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搭配膳食,保持身心健康。
开发有崆峒地域特色和道家养生饮食文化特点的各类养生药膳、道家素斋、山间野菜和当地特色小吃。建设养生餐饮名店餐厅和膳食主题,对健康养生食品的创新和研发给予鼓励引导,培育当地特色养生品牌菜系,从而对崆峒健美食养生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行提升。
四、温泉养生
温泉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医学中,都提到了它的医疗养生作用,也就是说,可以依托崆峒山下探测到达大量温泉资源,开发出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极大好处的温泉养生产品。崆峒山下蕴藏了2500平方米的温泉资源,其含多种矿物质。有助于人们消除疲劳、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可以开发温泉养生浴场,已建成的温泉水疗中心有金色海岸温泉水疗中心、华辰宾馆温泉御所、广成大酒店温泉洗浴中心、银海浴都水疗中心等。人们对温泉养生的优点和好处已经有了很高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了,要从众多的温泉旅游地脱颖而出,那么我们对崆峒温泉养生不论是开发还是宣传推介,都要突出地方特色,要与崆峒其他养生旅游产品相结合,建设包含中医药保健养生、美食药膳养生、避暑休闲养生、运动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温泉度假中心。
五、民俗养生
崆峒民俗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崆峒山及其附近发展良好的生态农业为基础,开发蕴含养生内容的各种类型的民俗养生园,如生态农庄-以农耕文化、原生态农产品采摘为特色;民俗文化村-以民俗文化演艺、休闲保健养生为特色;特色农家乐-提供特色餐饮、住宿等;具体可开发的民俗养生旅游产品有以下几类。
农事观光体验:种植当地特色农产品和各种经济作物,开展农业观光体验活动。例如展示平凉金果的栽培技术和生产过程,让游客摘果、拔菜、赏花等,体验具有趣味性农事活动,满足游客的猎奇心。
娱乐休闲度假:本区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是当地养生酒店的一部分,为游客提供特色餐饮和住宿服务项目及相关服务。可以设置茶室、健身房、游乐设施等,如果单独存在环境一定要好,要能突显乡间宁静淡泊生活,例如潭边垂钓、河畔下棋、竹溪品茗等。
农事科普教育:向游人传递农业相关知识。游客可以了解各种农产品、劳作工具及使用方法,例如,了解无公害蔬菜的好处、学习辨别水果或蔬菜是否用了催熟剂、学习清洗蔬菜水果时怎样减少维生素的流失、如何搭配食材才更营养等生活常识。
B生商品销售:向游人展示和介绍当地养生商品,包括平凉养生乳品、养生饮料、养生食品、医药、绿色农产品等,可以鼓励本地企业创新设计养生商品,拓展当地养生商品种类,例如养生相关的服饰、美容用品、礼品、家居用品等开发设计。
六、结论
民俗文化常识范文5
如何上好这些民俗类的课文,让学生感受其中浓郁的民族风情,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探讨。
一、以“趣”为引导,让学生乐于探究。
本单元的课文,总体来说生活气息浓郁,富有情趣。如《社戏》中描绘的江南水乡风情,学生很容易在现实中找到相似的情境,读起来更亲切有味。乡村的钓虾、看社戏、偷罗汉豆等行为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城市生活的体验。《本命年的回想》中所描绘的喝腊八粥、吃糖葫芦、贴对联等场景,一般学生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和了解,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端午日》中展现的湘西粗犷风情,与我们们这边相对细腻的风俗差别较大,这就产生了阅读上的差异味,学生会觉得不一样的风土更有别样的情趣。这些内容都是对学生有着较强吸引力的,所以,在教学时,要抓住这些能激发兴趣点的东西,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让学生乐于探究作品中情态各异的民俗民风,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二、抓住优美语句赏析,让学生体会其中妙处。
这一单元中对景物风情的描写比比皆是:如《社戏》中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端午日》龙船竞赛的场景;《十五夜望月》中“栖鸦”“湿桂花”构造的意境等。这些在教参及各类教辅书中已有诸多精彩的分析。我就不再赘述了。
《社戏》中“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一条白篷船上,载着一群孩子,在皎洁的月光下,在孩子们奋力的划动中飞快地前行,可不就像在水面飞蹿的大白鱼。这个比喻新奇而贴切,有水乡特色,又富有浪漫色彩。更妙的是用老渔父来侧面衬托,能夜渔,且是“老”渔父(“老”字不光是说年龄,更重要的是突出其经验丰富),连这样的驾船技艺娴熟的渔人都为之喝彩,怎能不为这群孩子的驾船能力赞叹叫好呢。
再如《本命年的回想》中的“开刀问斩”,大词小用,活泼幽默,与春节热闹欢快的节日氛围一致,同样能勾起学生的会心一笑。“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一句中,四字短语连用,流畅自然,把叫卖的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极富画面感。
《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中,如何表现无形的团圆与思念,这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重点,作者用我们熟知的圆形事物来表现情感中的圆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感悟有了具体的依托,可感性大大增加,利于初一学生理解,这是一种很巧妙的写作手法。然后又以月饼的圆与亲人的缺对比,自然地引发思亲主题,含蓄典雅。
这些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有不少值得学生借鉴的地方,要提醒学生做好积累。
三、以课文为载体,了解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内涵。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与中华民族的三大重要节日相关联。所以本单元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体味优美语言,也要借此普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社戏》中作者笔下的平桥村,正是作者精神乐土的所在(私以为与桃花源有着某些契合处,但少了避世的情怀)。这与千百年来传统文人身上所体现的田园之乐是一脉相承的;《端午日》中通过龙舟竞赛展现出的是团结合作,奋勇争先,这正是我们们民族所弘扬的精神之一;《本命年的回想》中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作者用他童年的记忆把最原汁原味的过年风俗展现出来,文言字里满是温馨和美的气息,而这正是民族文化中最能体现幸福感的地方。这些与民族文化相关的东西,理应让学生好好领会体悟。在与世界日益接轨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不能只会崇拜美式漫画的个人英雄主义,追求日式漫画的唯美忧伤画风,而要多了解些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多体会些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让它们能多积淀些在学生心里。
四、学会从作品中感悟人文情怀,多一点人生阅历。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扇通向情感世界的窗口。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窗口了解更多的世间风情。如《本命年的回想》中,学生在自读时会对最后一句“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的意思困惑不解。此时我们可先将天干地支的相关常识介绍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细节:作者是在六十岁这一本命年写的,这个本命年不同于其它的本命年。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六十年代表一个轮回,从传统意义上讲,人活到这一岁数,往往一切都经历过了,自然也就看开了世间百态,早已抛开了名利荣辱。人生经历得越多,也常会追求更纯真简单的生活状态。而童年时的快乐正是作者所珍藏的。因而作者创作此文时会显现更多童心童趣。这样一说,学生不仅理解文意,更多了一份人生阅历。
在学习《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时,除了让学生知道它们都有思念这一主题外,还要引导他们来分析这两首作品中情感的不同之处。王建的诗虽有伤感之情,但含而不露,委婉内敛。而苏词则表达更直接一些,痛心之意更为浓烈。这就要让学生理解苏轼此时不仅是背井离乡,更是仕途失意,前途迷茫。他的人生处境比王建要艰难许多,这样一解释,自然更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也让学生多一些情感上的体验积累。
五、从课文中学会找写作之“米”。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作的范例。从《社戏》中,学生可以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从《端午日》中,学生可以体会点面结合的妙处;从《本命年的随想》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何为层层蓄势,逐层渲染……但是这些,只适于赏析,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要掌握并运用还是难度大了些,所以,我们觉得还是从写作的素材着手。
本单元的几篇现代文,内容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事,表现的都是普通人,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主旨都有深意。这正是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尽力达到的。所以,结合本单元“从生活中找‘米’”这一写作要求,我觉得可从课文的选材中入手,来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好素材。
如《十五夜望月》中,作者为了表现寂静之感,选取了树栖鸦这一场景来写;《端午日》中,为表现湘西过节的特色,作者选取了捉鸭的情节,把场面的欢快热闹,人民的自由不拘都渲染出来;《本命年的回想》中,作者从吃入手,因为美味多样的食物最能体现过节的幸福感。作者没有写什么山珍海味,选择的都是寻常食物。从家里的各样零食写到赏心悦目的腊八粥,再到街上的各式小吃,再到平时舍不得吃的猪牛羊,再到除夕夜的主角饺子等,用活色生香的文字再现了一年中最美满和谐的生活图景。这样的选材是最适合不过的。
民俗文化常识范文6
语文课堂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民族认同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能够提升品德修养。
一、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渗入,分别是德育教学、历史教学、语文教学以及校园文明四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与生命力,加强传统文化的灌输。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中学语文课文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思想,如在学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范仲淹当时体恤黎民百姓,先他后我的崇高情眩并无限敬佩作者虽身居江湖,但心系朝政,心忧国事,惨遭迫害身处逆境后仍旧不愿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以此来让学生对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产生出强烈的共鸣。教师也可以就文章某一段落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和引申,向学生传递古代伟大的思想精神。
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教导学生在平日与人相处时,要具备包容的内心,并时常约束自己的言行,以此来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二、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背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背诵课文可以促进学生脑力记忆的发展,同时在不断地背诵中也积累了词汇,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在当前的中学语文学习中,背诵的内容包含了更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因其句子十分的拗口,再加上学生的理解不深,往往使学生在背诵时出现畏难的情绪,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陈情表》一文一共476个字,学生在实际的背诵中很容易将词句背错,如部分学生把“辞不赴命”背成了辞不赴职,并且将“辞不赴命”同“辞不就职”相混淆;将“除臣洗马”和“拜臣郎中”背成了“拜臣洗马”“除臣郎中”等。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课文翻译、讲解的过程中,要着重的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可以告诉学生拜在古意是指受官,郎中主要是指官名,所谓晋时各部有郎中。除所指的意思是任命官职,而洗马也是官名,具指太子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的含义等。在详细的告诉学生每句话的意思后,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也会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了解并掌握了古代汉语常识,进而回到实际的背诵当中去,就会大大的提升背诵效率,从而达到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三、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民俗文化是指大众民间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族、地区中较为集中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以及传承的风俗生活文化,包含各种文化模式、婚丧嫁娶以及节日娱乐等。在中国古代民间就很看重节日的庆祝方式,如传统的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和对诗、过年放鞭炮等,而在当今社会中传统节日越来越不被重视,而是将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以及愚人节等当成必须庆祝的重要节日。这样发展下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逐渐的会被消去。针对这一现状,在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的学习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并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教学王维的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让学生了解重阳节,让学生了解到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身处异地的孤独,每遇佳节良辰时,便思念倍加。并对诗词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着重强调;从杜牧的《清明》中让学生了解到清明节等。通过在实际的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中加入传统的民俗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升传统文化认识,并在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继承并发扬光大。
四、利用网络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发展,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平台。因此,在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播放《百家讲坛》《天天向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的节目,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