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果就造句二年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果就造句二年级范文1
一、语言训练要遵循年段教学目标
许多老师或许有这样一种感受:二年级的阅读课和五、六年级的阅读课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对文本进行深耕细作,唯恐挖得不深,讲得不透。这种心理能理解,一是担心考试,另一个就是考虑到课要想上得出彩,就必须深挖细嚼,公开课上,这种心理的表现更为突出。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这种想法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不符合语文课程的年段特点。
低年级的诗词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诗句(能读出节奏更好了),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以及进行识字写字训练才是最重要的,最多加一个借助插图等方法大体知道诗词内容。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在阅读中识字,养成随文识字的习惯。再比如朗读教学,低年级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把句子读准确、读通顺,读出一点儿味儿,有朗读的兴趣就行了,让低年级的孩子有感情地读或是读出感情是不现实,也是不合适的。
二、语言训练要从模仿创编迁移
低年段课文多是朗朗上口的儿歌或是生动有趣的故事,其中不乏许多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语言特点的语句。比如一年级“大海”单元中的《海水》一课就是以儿歌的形式,以儿童的语言呈现:“海水海水我问你,你槭裁凑饷蠢叮俊…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咸?”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组创编练习:“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 ? 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 ?”再比如一年级的课文《早操》中的词语表达很有意思,文中用了很多“ 来 去”格式的词语如:“滚来滚去”“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老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去感受、探究其中的奥秘:为什么有这么多统一“ 来 去”的词语呢?因为这样的语言表现形式符合儿童的语言特征,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滚来滚去”是形容露珠的,“跳来跳去”是形容小鸟的,“飞来飞去”是描写蜜蜂的,“跑来跑去”是写小学生的。教学中,老师如果能让学生试着自己说一说“ 来 去”格式的词语,再用这个词语试着说一句话,学生也会非常喜欢。
三、语言训练要从造句写话中提高
写是运用语言的一种编码能力。小学低年级的造句写话教学在课堂中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如何加强学生的造句写话指导?我们可以从文本中去寻找适合孩子造句写话要求的语言训练点,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让孩子切实掌握一些造句写话技巧,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低段孩子的造句练习应从模仿开始,即是给出一个具体范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再写出自己的句子。在阅读中,有很多的句子适合学生进行造句练习。
课程标准对低段学生的写话要求是“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低年段的课文中有很多好词佳句,老师们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尝试运用。
四、语言训练要从口语交际中巩固
学生的语言发展与其平时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现象,然后根据这些语言现象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秘密,为学生的说话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只要我们能找准切入点,就一定能巧妙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听到学生的妙言。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口头表达,课堂就有了学生自主语言实践的时空,避免了在内容繁复分析上的消耗。在低年级的课文中,有相同经历的人和事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也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乐说。
五、语言训练要从发展想象中灵动
如果就造句二年级范文2
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感慨颇多。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重视的一方面是阅读教学,一方面是作文教学。在探索研究语文教学难题中最多的也是这两方面的内容,而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写话上。多数教师认为低年级的内容浅显也不过是认认字、写写字、造造句……但就是这认认字、写写字、造造句恰恰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没有字哪来的句,没有句哪来的段,没有段哪来的章呢?低年级的教学不仅是让孩子学会汉字这么简单,而是让孩子们学会听、说、读、写,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阅读,学会沟通,学会成长……低年级教学将帮孩子们打开了一座知识殿堂的大门,每一步的行走都将踩踏出一块基石,最后搭建成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目前在低年级教学中我们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是一节课要认识十几个生字,识字量大,还有要写的字也在十个左右,写快了就写不好,写好了又写不快,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其次是每节课学生都要重复识字、写字的过程,课堂结构变得单一,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而识字、写字的时间把课堂占得满满的,孩子缺少阅读时间。教学中孩子的写话也往往流于格式化,缺少了鲜活的内心表达。
当我们正确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困惑进行解读时。很容易看出既有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又有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不足。
1.准确把握低年级教材,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以二年级的教材为例首先让我们明确二年级上册识字目标:
1.1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1.2 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1.3 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从上述二年级上册的识字写字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低年级的识字虽然量大,但它不要求对字形,字义的详解,只要在语言环境中认识理解就可以了。如果明确了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我们的识字课目标的完成上就轻松多了。
2.识、写不分家,提高课堂效率
识字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汉字建立初步的表象,对汉字的形体有所认知,对汉字的意义有所了解,初步的能在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在语文教材中,要求会写的字大多数已经在识字里面,剩下的几个基本上也是前面认识过的生字,这就为写字打好了前站,也就是突破了写字战场的外部防线,写字时我们要进行的就是对汉字的笔画、结构的掌握及书写。因此,在写字时我们完全可以承接课堂中前面的识字环节,接着进行汉字的书写,不用在写字之前再认识一遍生字的音、形、义了,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而增大写字的时间,可以说识、写不分家,大大提高了课堂的识字、写字效率。
3.语言环境中识字,降低学生识字难度
阅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同样阅读也是让孩子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过程。一堂低年级的识字课,如果脱离了文本,上来就识字我觉得是不可取的。例如,有的老师在上识字课之初就让孩子们汇报生字的音,接着就是各种的扩词、游戏,最后就是写字环节,一堂课下来孩子们都没有打开过语文书,孩子们真的只是在单纯的识字、写字。这样的识字课完全脱离了语言环境,对于汉字的运用效果不佳。因此,识字、写字课一定要让孩子走进文本,让汉字从文本中来,并最后回归于文本。
4.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阅读文本比较浅显,重点是识字、写字及写话,因此教师很容易把课堂变得模式化,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环节,学生每天都在识字、写字中度过,师生都会产生倦怠感,久而久之师生的课堂活力都在逐渐的消失,因此,改变师生的教与学的方式,添加课堂动能变得尤为重要。
让甜美的儿歌飘荡在课堂,师生的心将一起飞扬。
儿歌是儿童稚嫩心灵的抒发,孩子们通过唱响儿歌使自己的心儿飞扬,同样,如果教师能够参与到其中也会感受到孩子的纯真与快乐。当然,一节语文课我们绝不会把它上成一节音乐课的,因此,我们要把握好唱儿歌的时间,可以在课前1-2分钟内,作为课前活动,也可以在学生学习疲倦时作为课内活动。
5.加强环境育人的功能,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如果就造句二年级范文3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原型;意义推断:对比分析;相关分析
一、引言
原型理论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和Rosh的意义理论。Kleiber指出原型理论是针对传统释义方式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原型语义学的建立是与传统的充分必要条件从根本上决裂的。原型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词义的推断和延伸赋予了新的阐释:即每一个词汇均代表了一个语义范畴,在这个特定的范畴中,推断总是从最典型的成员到非典型成员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来实现。
从原型理论提出之始,就有一些语言学家阐述了将原型理论运用于语义研究的各种设想,把它作为认知语言学或认知语义学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多义词的处理方面,原型理论弥补了传统理论充分必要条件解释方式的不足,“原型理论在词义方面的运用为原本混乱的领域建立了秩序”,“心理学的范畴模式,尤其是原型理论……等对于认知语言学的语义和语法范畴分析具有最大的影响”。
意义推断一直是用原型方法研究语义学的中心议题,根据原型理论,从典型成员向非典型成员的意义推断模式如图1所示:
中国语言学研究者对原型理论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引进介绍了原型理论及其发展和应用,赵艳芳、周红通过对两个中文字“头”和“在”证实了原型理论,即语义范畴中的成员具有不同的地位,同时也证明了不同语义是通过隐喻和转喻联系起来的:黄丽华发现原型词汇要比非原型词汇更容易习得等。
Taylor指出,两个词可能在所指与使用范围方面对等,但是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原型意义,尤其是当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使用同一词汇之时更是如此。到底这种概念中心(coneeptulcenter)的不同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交流甚至导致了误解仍然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因此,在原型理论用于第二语言教学之前,如下问题需要探讨和澄清:首先,二语和母语对于词的原型意义认识是否一致,这是意义推断的基础;其次,如果原型识别一致,学习者在意义推断过程应重点学习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的不同,如果原型识别不同,则意义推断的重点应首先在于对原型意义的学习。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文以动词break为例,重点调查如下四个问题:
1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对该动词的原型识别是否一致:
2二者的意义推断有无显著差异:
3冲国英语学习者对该动词的意义推断是否受到母语原型识别的影响:
4意义推断的指导机制。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某大学110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和34名不同职业背景的英语本族语成人。
(三)测量工具
Lakoff简要总结了Rosch的实验,包括典型性判断(Di-feetRating),举例(PreductionofExamples),反应时(ReaectionTime),信息推论的不对称性(AsymmetryinGeneralization)等,本研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如下测量工具:
自由造句测试(FreeElicitationTest):要求被试用break造句,以此调查其对动词break的原型识别。
典型性判断测试Crypicality-RatingTest):用五级量表的形式要求被试判断break语义范畴成员的典型性,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属范畴的好的例子,如breakthecup,借以了解被试对该动词的原型识别以及其推断意义用法的判断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可译性测试(TranslatabilityRatingTest):用五级量表的形式要求中国学生进行可译性判断,如用break来翻译“杯子破了”中“破”的可能性,以此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该动词的意义推断是否受到母语原型识别的影响。
(四)数据统计
对于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如下的处理:对自由造句结果进行频率描述和对比分析:对中外被试的典型性判断结果利用SPSS软件的T测试进行对比,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中国学生的典型性判断结果和可译性判断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三、结果
(一)自由造句测试
本研究主要通过动词的谓宾结构来判断其原型意义及意义推断,因此,首先将测试结果分为习语和非习语用法,后者为本次研究的重点。这样分类的原因在于。Aitehison指出心理语言学研究证明习语“是被人类作为普通的,单独的词汇形式对待”。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习语是在不强调单个单词意义的情况下作为单独的词项来教学。如,Thebicyclebrokedownonmywayhome中的短语breakdown。
非习语形式按其动宾搭配分类如下:1、break+有形的实体中hysicalobjects,以下简称PHY;2、break+抽象的内容(non-physicalobjects,下文简称NPHY);3、break的名词用法,意为“rest(休息)”(下文简称RESF);4、其他(简称OTHERS),主要是意义模糊的答案,如breakit,另外NS和NNS分别指的是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即中国英语学习者。
从图2可以看出中外受试的造句结果呈现出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PHY都占了最大的比例,分别达到56%和51%,根据原型理论,被试就某一范畴举例时,首先想到的并具有较高一致性的项目即该范畴的原型。由此可见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对动词break的原型均为break+有形实体,如Don’tbreakyourcup,二者原型判断一致。
(二)典型性判断以及可译性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表1对比显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对动词break用法的典型性判断测试,该动词用法的选择以英语国家语料库(BritishNadonalCorpus,简称BNC)的“简单检索(SimpleSearch)”(网址:thetis.bl.uk/lookup.html)和学生作文为基础随机选择。
如果就造句二年级范文4
量身定制教学目标
教学首先自然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然而,绘本故事源自课外;绘本作文教学目前虽已轰轰烈烈,却处于摸石子过河状态,百家之言尚无定论。如同服装师尚未有服装版型,只能量体特制。对于绘本写话教学,我便从绘本故事、学情两者开量而制本课教学目标。
绘本故事《逃家小兔》的主要内容是一只想离家出走的小兔和妈妈的对话,说他想变小鳟鱼、小鸟、石头等逃离家,而妈妈分别回应变出捕鱼人、大树、登山人等去追小兔,最终小兔还是回了自己温暖的窝。
伟大的母爱流淌在字间、流露在或黑白或五彩的画面中。依据绘本本身的这一情感基调,于是我便将情感目标定位于:阅读绘本《逃家小兔》,体会母爱的伟大。
那么如何挖掘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写话训练点?绘本的文字精炼,大量的留白给人尽情想象的空间;精美的图画每一幅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大有文章可作。打开百度搜索,发现同行们有的就故事编写一曲唱响母爱的小诗,有的很巧妙地选取其中的彩色图画“看图写话”……可谓是百花齐放。试教的时候,也曾借取同仁的真经,但发现于己不够得心应手,于生有些勉为其难。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对写话是这样规定的: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读着《逃家小兔》,不难看出,小兔和妈妈的对话里都有“如果……就……”这一对关联词。联想到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用“如果……就……”造句。于是,我预设了第二个目标:模仿绘本,通过想象,用“如果……就……”的句式,写写小兔还会变成什么,兔妈妈会变成什么寻找小兔,再次体会母爱的伟大。
量体裁剪绘本内容
绘本中出现了小兔和妈妈的“七变”,由“绘本阅读”到“绘本写话”,到底何时何处才是最佳的交接点?过早,学生意犹未尽,刚走进故事尚未与绘本“共情”;一一累述,则又出现阅读疲劳,意兴阑珊而失创作热情。经过几次裁剪、调整,并将“七变”重新加以拼接、组合,终于有了一件较为“合体”的、满意的“服装”。
下面将裁剪、拼接后的“服装”(预设的教学过程)及设想意图加以说明。
一、学生听老师配乐讲“三变”故事
小兔变小鸟,妈妈变成树;小兔变小帆船,妈妈变成风;小兔变大石头,妈妈变爬山的人。
(随着轻柔的乐声,学生看着课件中绘本的精美画面,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强烈的视听效果很快就将孩子引入绘本故事情境。为后面教学作了铺垫。)
二、学生戴上手偶一起猜猜、演演小兔、妈妈会变什么?并说说,妈妈为什么不变成别的?
四变:小兔变小鳟鱼,兔妈妈变捕鱼的人
五变:小兔变小花,兔妈妈变园丁
(学生由先前的“观众”变成猜猜、演演的剧情编者、演员,变被动为主动,渐渐地融入绘本,为下一步的写话做热身。之所以把原序的一、三变调整后面,是发现绘本图画中含有品读母爱深意的因素,便于孩子理解妈妈变成这个而非那个的原因,进一步体会母爱的伟大。)
三、那么小兔还会变成什么?妈妈又会变成什么去找他?请用上“如果……就……”来写一写,还可以简单地画一画。
(有了前面的一铺垫二热身,学生已达到了最佳兴奋点,自己写写、绘绘已然水到渠成。此时不写,更待何时?)
四、男女生分角色继续读绘本故事,看看作家笔下的小兔和兔妈妈怎么变?六变、七变按原序,小兔最终回到温暖的家。
(一是为了让孩子的想象与作家类比,肯定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二则为情感的升华点火、加油――小兔不管变成什么,妈妈总能找到他;不管走到哪儿,妈妈的爱始终追随着他。)
如此,将故事的“七变”分别裁剪成三部分,依次让学生配乐听故事――猜读、表演故事――分角色读后续故事,逐渐引入故事情境――融入故事情境――升华故事主题,使教学有梯度。同时,将故事的内容加以调整,重新组合,更利于教学延着母爱的主线,引导孩子越品越浓,使教学有厚度。
巧引针线绘编“衣裳”
为了能使学生自绘自编“爱的衣裳”,多处巧引针线。
一引,在写绘之前。与学生共同寻找适于编织衣裳的“母爱”主线。
二引,在写绘之后。绘本听读、猜读“五变”教学之后,学生用典型句式 “如果……就……”自由写写、画画。孩子们的想法各式各样,无奇不有。那么,哪件“衣裳”闪亮着爱的光芒?写后便引导他们评评哪个想法妙,议议怎样改写更合理。如有学生创编――
小兔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变成小钉子。”“如果你变成小钉子,我就变成家具好让你牢牢地钉在我身上。”妈妈说。
引导学生说说兔妈妈为什么不变成榔头而变成家具让小兔钉子来钉?体会是因为妈妈宁愿自己痛也不忍让小兔痛!
而有学生创编当小兔变成铅笔、妈妈变成铅笔刨去找时,引导学生想想还可以怎么变更显得妈妈关爱小兔,再进行修改。
如果就造句二年级范文5
关键词:低年级;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5-0026-0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学生要累计认识3000个汉字,会写2500个汉字,而仅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可见识字、写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
教学中,教师根据新课标中“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写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的要求,尽可能采用多样的教法,教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但是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往往忽略了低、中、高三个年龄段学生的年龄差异和知识积累的程度差异,在教法和学法上 “同一化”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一――二年级学生产生被动学习的倾向,削弱了他们学语文的乐趣。如果在现实教学中,多考虑到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层次地进行识字和写字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深对生字的识记和把握,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识字教学的片断:
师(出示葫芦的课件,让学生认识葫芦):谁能说一说葫芦的样子?
生1:葫芦是“8”字形的。
生2:葫芦是浅绿色的,上面还有小茸毛。
生3:葫芦的样子很可爱。
师:我们来认识一下“葫芦”这两个字好吗?
(课件出示两个字“葫芦”)
师:看到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有“艹”头,葫的下面是个胡。
师:像这样,一部分表示形状,一部分表示声的叫形声字,来!跟老师读这两个字。
(学生跟老师读)
师:当“芦”与“葫”交朋友的时候,“芦”念轻声。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与“葫芦”有关的一课,跟老师一起把题目补充完整。
(生齐读课文题目)
师: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喜欢就把它读一读吧!老师想问一下,第一遍读课文要做什么?
生:读准字音。
师:怎样读准字音?
师生共议:问同桌、查字典、拼音。
师(板书):拼一拼问一问查一查。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自己的生字。
(生自读课文,自学并读出字音。)
师:(出示课件)大家看,咱们的生字就藏在这些句子里,谁能读出来?
(指名读,师指导,纠正不良读音。)
师:老师把它们从句子中请出来,你能读出来吗?
(出示生字卡片,带音读。)
师:如果去掉拼音之后,还会知道吗?
(生不带拼音读生字,师把卡片贴到黑板上。)
师:字会读了,你们怎么记住它?交流一下,你能记住哪个字,用什么方法?
生1:我以偏旁的方法记住“哇”。
生2:我用形声字的方法记住“藤”。
……
师:下面把课文中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找一找,看谁读得流利准确。
(生展示读。)
……
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教师没有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把生字按音、形、义的顺序逐一解决,而是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及深地带领学生从认识――会读――会讲――会记地完成了识字任务。执教时,教师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识字中始终伴有具体生动的形象。如:出示课文题目时,由实物、图片和色彩引出生字“葫芦”,在学生急于想和“葫芦”二字见面的时候,老师规范整齐地书写出来,适时地正字音、看字形。学生既轻松感知了生字,又保持住了开始的学习热情。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对课外识字进行交流,而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中划出自己的生字,然后针对自己不认识的字采用拼音读、查字典、问同桌等方式自主读文,完成了识字的第一步:识字形、读字音。接着教师把藏有生字的句子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第二次尝试阅读,在教师的指导和纠正下,读准字音,完成了第二步:正字音。接下来,老师用把生字从句子中请出来的办法,先带拼音读,后去掉拼音读,让学生在由易到难的检查游戏中,强化对字的认知,完成第三步:建立音与形的初步联系。之后,师用“字会读了,你们怎么记住呢?”引导学生交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识记字形,完成第四步:记字形,解字义。最后,通过展示读的方法,帮学生读通自己最难读的句子,使生字不再陌生。这样,教师根据少儿喜欢形象、直观和色彩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完成了对生字的音(读音、正音)、形(识形、记形)、义(解字义、悟词义)的认识,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探究出多种识字方法,构建了对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体现出了很强的层次性,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和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课文的情境中识字既轻松又扎实。
全国识字教学理事李亮老师说过:小学低年级教学应该坚持两个不动摇:一是以识字为重点不动摇;二是重视写字教学不动摇。但是在教学的实施中,写字教学往往是学生在认识生字后,程式化地由老师范写,学生仿写几遍而已,蜻蜓点水,形同摆设,没有达到写字教学的要求。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实际,写字教学也要突出一定的层次性。
如果就造句二年级范文6
[关键词]句子教学 过程展开 多方整合 知识序列 低年级 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01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词和词组只能表示一个概念,只有句子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句子在表达思想中具有重大作用,在语文学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句子教学贯穿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整个阶段。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处于儿童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句子教学更成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
一、句子教学内容
语用学认为语言的学习要从三大方面研究:一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 也就是研究“通不通”的问题;二是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管的是“对不对”的问题;三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管的是“好不好”的问题。我们应在语用学背景指导下展开句子教学,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句子的结构
低年级学习句子的首要任务是要树立句子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完整句、什么是非完整句,为学生规范的表达奠定基础。作为学习句子的初级阶段,以学习主谓句的基本句式为主,从二年级开始学习一些主谓句构成的其他简单复句,如连动句和并列复句等。对低年级学生的句子教学,教师切忌讲解语法,要采用生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使他们养成规范表达的习惯,为今后的语言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句子内部关系
句子内部间存在天然的意义联系,也称逻辑关系。了解句子内部关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句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大有益处,可以避免思维和表达上出现逻辑混乱的现象。教学时,应该选用简单复句或句群为语例,引导学生了解句子前后的关系或者各分句连接的方式。
例如,《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自然段,描写小张衡数星星的句子:“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着头,数着天空的星星。”这是典型的连动式句型。在表达中,学生常用到这种语言形式。教学中,可以先通过圈出写小张衡数星星的动作的词,并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对象连续做出一连串的动作,以此揭示连动式句型的规律。
(三)句子的表达效果
句子教学除了要让学生读懂句子“写什么”,还应该引导学生去体味句子是“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以便将表达方式积累在心,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目标。因此,教师实施教学前就要有意识地关注文本句子的表达效果,关注“写得怎么样”,如词语的选择和搭配,句子的锤炼和选择,运用恰当的修辞方式等方面的语言形式。
二、句子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句子教学的质量呢?这就要求教师在研读教材中要做到“心中有他”。这个“他”指的是句子,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句子教学的资源;这个“他”也指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相适宜的内容、适合的方法以及适当的时机开展教学。结合教学观察与研究,笔者认为教学句子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注重过程的展开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是其中重要目标之一。但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过程,而急于收获“结果”。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过程中实践习得。观察众多成功的课例,其成功的原因并非因为华美的课件、热闹的场面,而是因为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会,从一知半解到充分领悟的过程。
体育学科教师教学生学一种体育技能,总是先把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动作要领,然后逐步整合成连贯的动作;并通过多次练习,使学生最后达到熟练掌握技能的目标。这种“分解动作”的做法,使学生学得所获。我们可以将此法运用到低年级句子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句子教学的过程包含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读懂句子写了什么,也就是句子表达的内容;二是了解句子是怎么写的,包括了解句子的构成、表达特色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三是仿写运用(注意:仿写运用可以学后就及时落实,也可延后进行,应视学情而定)。
《画家和牧童》中为了表现戴嵩的画技高超,文中有个重点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这样展开教学:
读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戴嵩的画很好。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交流,锁定了句子学习目标,展开教学:
1.教师引读:“他的画一挂出来――”
学生跟:“就有许多人观赏。”
教师点评:围观的速度真快!
2.下面的这句话,(“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也写出了围观人群的热烈反应。请你根据下面这句话的内容用上“一……就……”来说说: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
以上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了解句子是怎么表达的,所表现的人物情感也只是教师以自己的感悟替代了学生的体验。也就是说,从锁定教学目标到迁移运用,中间缺少了领会句子是怎么写的过程。学生尚未真正吸收,教师就要求进行运用,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所要教学的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这是连贯式复句,“挂出来”和“有许多人观赏”是连续的两个事件。作者将两个事件用“一……就……”这样的关联词语连接,表现了戴嵩的画技高超。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首次接触这种句式,掌握起来是有些难度的,需要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现句子的形成过程。基于这样思考,我们对教学设计作了修改:
(教师问答式引读句子)
师:这句话里告诉我们,谁的画挂出来?
生:他的画挂出来。
师:告诉我们,谁的画有许多人观赏?
生:他的画有许多人观赏。
(教师出示两句话)
他的画挂出来。
他的画有许多人观赏。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出示)
“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
读读这句话,意思完整吗?
生:完整!
师:那为什么课文中要这样写“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读读两句话,你觉得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加上“一……就……”表示挂出来的时间很短,马上就有人来观赏了。如果没有这样写,就不知道戴嵩的画挂出来多久才有人去欣赏。
师:对!有了“一……就……”的帮助,说明戴嵩的画实在画得太好了,那么受欢迎!一起再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
修改后的教学方案,展开了两个过程:一是通过引读将句子拆分为两个短句,又由两个短句合成长句,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连贯式复句的特点;二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连贯式复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展开了教学过程,学生就学得从容,有利于他们习得方法,为之后的表达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课堂因过程而精彩。
(二)注意多方的整合
句子是由字词组成的,字词运用得是否准确贴切直接影响到句子的表达效果。因此,在学习句子的表达时有,我们要斟酌句子的用字用词。同时,句子又是字、词学习的语境,是识字、学词的“土壤”,因而我们可以依托句子进行识字、学词,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揠苗助长》一文中描写农夫的句子: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我们在教学这个句子时与字词教学整合,展开教学。
1.师: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想想哪个词写出农夫当时的心情。
生:“焦急”。
师:这个词还能换成哪个词?(着急)
师:哪个词语更加急呢?你知道原因吗?
(出示篆体字“焦”和楷体字“焦”)上面的“隹”在古代就表示鸟,下面的“灬”底在古代就表示火。看着这个字猜猜它的意思。
生:一只鸟放在火上烤,小鸟心里着急极啦!
师: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字形来理解字的意思。再读“焦急”。
(指导书写“焦”)
2.感受“焦急”,读好句子。
以上教学片断结合句子语境进行了“焦”字的教学,而对“焦”字的字理分析,又为“焦急”词义的落实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焦急”与“着急”的比较,使学生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促进了句子的教学。可以说,字、词、句三者的教学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同时,句子教学还应该考虑其所在的语境――段、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意;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总而言之,句子教学不是“孤单英雄”,不可“孤身奋战”,要努力做到与多方合作,打好“群众战役”。
(三)关注知识的序列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这一阶段的句子学习,一般以学习主谓句为主,在此基础上学习特殊单句,如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是字句等;简单的复句,如简单并列复句“一边……一边”“那么……那么”等,因果关系复句“因为……所以”,简单的条件复句“只有……才”“只要……就”等。但观察众多课堂,发现句子教学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教学随意性,教师看到什么就教什么,胡子眉毛一把抓;二是教学缺乏梯度,同一种语文知识,不同年级反复教,而没有提升。要走出误区,我们一定要注意知识的序列性,关注学生的年段特点。
1.选择教学内容,以学段目标为依凭。有教师在教学《鸡妈妈的新房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时,将其中的“鸡妈妈的新房子造好了,既漂亮又牢固”这句话作为教学重点,读了句子之后即让学生用“既……又”说一句话。结果出现了以下几种说法:
生1:小兔子既白又可爱。
生2:鲜花既漂亮又美丽。
生3:花儿既颜色鲜艳又美丽。
出现以上教学现象,原因是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年段特点。“既……又……”是并列关系复句,两个分句的内容是并列关系,是不可兼容或重复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儿童来说,显然超越了他们可接受的范围,因此不宜在二年级学习。纵观小学阶段的教材,我们会发现第二次出现这种复句是在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一课中:“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到了三年级,学生开始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在这个阶段,学习这样的复句是可行的,但仍然需要教师的辅助。我们抓住这个时机,分步开展教学:
第一步:将下面的句子合成一句话:(出示)
句一: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
句二: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生: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观察发现: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有什么变化?
生:标点有变化;“这种设计”用一次就行了;加了“既……又……”。
师:是的,你们发现了语言上的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呢?
生:意思是一样的,但更加简洁。
第二步:将文中另一个句子改成带有“既…… 又”的句子。
河水从大桥洞流过,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河水既可以从大桥洞流过,也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第三步:用 “既……又……”造句。
因为学习内容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也就水到渠成,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教学同一内容,体现训练的梯度。句子的教学,既要关注年段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开展教学;又要有全局意识,通读全套教材,了解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的分布,以便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的序列。切忌“一见它就教”,而教学的要求却无提升,只是平面移动。比如,比喻句,我们看到很多教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在教,可是要求几乎一样,这是一种无效的教学。正确的做法是:对在不同的学段中经常出现的常用句式,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体现梯度性,螺旋上升。就拿比喻句来说,在小学阶段可以体现以下梯度。
不同学段因要求不同,实施的教学方法自然也就不同。如,对《秋天的图画》(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组织了以下教学:
请学生上台移动词卡,将景物词卡和偏正短语词卡一一对应,并说说搭配理由。
生1:因为苹果和小朋友红红的脸颊很像,所以把“苹果”和“红红的脸颊”放在一起。
生2:成熟的稻子金黄色的,连成一片就像大海,风吹来,就像金色的波浪,所以把“稻海”和“金色的波浪”放在一起。
……
师:它们之间样子像,颜色也像。我们就用“像”,把它们连起来读:
苹果像红红的脸颊。
稻海像金色的波浪。
高粱像燃烧的火把。
对低年级句子相关的语文知识的教学,不宜枯燥地讲解语法知识,应该通过各种生动直观的学习活动进行渗透。以上教学就是通过学生摆卡片找对应、说理由、读句子等学习活动,生动直观地揭示比喻句的特点。而中高年级的比喻句教学则更多地在文中鉴赏体味比喻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到的作用,并加以学习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