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优缺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优缺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优缺点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优缺点范文1

关键词:医疗机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模式;总额预付制;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服务项目付费

我国目前医疗领域涌现出卫生费用和人均卫生总费用上涨过快[1]、医保费入不敷出[2]等诸多问题,国家想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角度来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增长和医保费不合理使用的问题,于是提出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2017年6月,国家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17〕55号),这是第一个针对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文件,对推进改革工作做出新部署。从文献资料来看,对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比较或某种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探索和应用,很少针对各级医疗机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模式选择的研究。其实不同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对患者和医院产生的影响不同,基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合理控费、控制医院管理成本及提高可操作性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虑,不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有一定的适用机构的。国内外有很多典型案例,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亦有共性存在,即某种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有其可适用的医疗卫生机构。对此,本研究将通过查找文献了解国内外典型国家或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现状,结合不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探究我国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选择模式。

1不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利弊分析

1.1医疗服务质量

在医疗服务质量方面,按服务项目付费可以较好地满足参保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保证医疗服务质量,这应该也是这一传统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能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但是按项目付费成本效益较低,它需要运用大量的卫生资源和资金来换取医疗服务质量[3]。按病种付费方式有明确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标准,因而服务质量一般能得到保障。相比而言,其他几种预付制方式可能会导致医疗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合理降低服务成本,减少必要的服务流程,造成医疗服务质量不同程度地下降。因此,对于控制医疗服务质量而言,按服务项目付费效果最佳。

1.2医疗费用控制

在医疗费用控制方面,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控制费用效果最差。按项目付费是典型的后付制,保险机构按实际发生的医疗服务价格和服务量对医院进行补偿,容易造成供方诱导服务和需方过度利用医疗资源,导致卫生资源浪费,医疗费用不合理上升,加重需方的疾病经济负担[4]。相对而言,预付制增强了医疗保险机构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被动处境,使得医院主动积极参与医疗成本控制。其中总额预付和按人头付费是在医疗服务发生前,保险机构预付给医院一笔固定的费用,预付的费用与患者实际发生的费用无关,超支不补,提高了卫生资源利用率和医疗保障水平。因此,在费用控制方面,预付制较后付制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1.3医院管理成本

在医院管理成本方面,按病种付费方式的疾病测算系统很复杂,需要大量基础工作支持,对技术和数据要求比较高,费用标准的制定和调整过程繁杂,所以管理成本很高[5]。按服务项目付费是在患者接受服务后再支付费用,需要卫生服务提供者审核繁杂的服务项目,工作量巨大,审计和监督费用增加,因而投入管理成本也比较高。按服务单元付费、总额预付制和按人头付费都是预先确定支付标准,费用结算简单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监督成本和医保基金运行风险,管理成本低。故按服务单元付费、总额预付制和按人头付费三种支付方式便于管理医院成本,而按病种付费是医院管理成本最高的一种支付方式。1.4易操作性在可操作性方面,按服务项目付费按实际发生费用支付,按服务单元付费和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标准固定,可操作性都比较强[6]。总额预付制确定科学的预算额度比较困难,但若以往年总额为参照,此方法亦可操作。而按病种付费需要大量统计数据支持,这种方式在实施操作上有一定困难。

2国外典型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借鉴

1948年英国开始实行全民健康保险,对初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统一采取按人头付费方式,后来为解决医疗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英国对初级卫生保健全科医生的支付方式逐渐转变为按人头付费为主的复合型支付方式[7]。二级卫生服务机构采取的支付方式是总额预算制。而三级医院多数按服务单元付费。对全科医生实行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能有效分担二级、三级医院的诊疗压力,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美国在1976年建立了疾病相关分类系统(DGRs-PPS),即采用按病种付费方式[8]。现美国模式是在DRGs-PPS的基础上建立的复合式支付方式,对于此类相对合理的医疗费用管理支付方式却因复杂的支付体系和高难度管理,而影响其实施效果。德国的门诊服务主要采取总额预付下的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方式,按人头付费是门诊服务的辅助支付方式。住院服务则采用按病种付费模式,德国推出自己的G-DRG系统,医疗服务付费标准由费用支出权重、基础支付标准和平均住院天数共同确定,达到合理控费的目的[9]。挪威、瑞典、葡萄牙等国直接引用美国的HCFA-DRGs和AP-DRGs方案,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匈牙利等引进DRGs的病例组合技术,再根据本国情况制定自己的病例组合方案[10]。纵观国外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国外医保支付方式大致有以下转变。一是由后付制或预付制向混合制转变,且混合程度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但基本模式是以一种支付方式为主,多种支付方式并存。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门诊服务主要采用按人头付费和总额付费的方式为主,而针对二级、三级医院,很多国家在探索按病种付费的模式,同时辅助多种支付方式。

3国内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实证效果

3.1复合式结算

江苏镇江作为国内最早进行医改试点的城市之一,在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上具备较为丰富的经验。目前镇江对医保费用支付采取的是复合式结算方法,对医务室和一级卫生机构采用总额控制的支付方式,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用以就诊人头为核心的总额预算管理和按单元付费的支付方式,对二级以上医院实行总额预算、弹性结算和按病种付费相结合的复合结算方式[11]。此模式借鉴了英国的全面健康保险模式,结合镇江实际情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模式。

3.2DRGs结算北京是国内最早学习和探索

DRGs支付方式的城市。首批试点选择了6家三甲医院实施按病种付费的支付方式,在此期间发现各试点医院运行平稳,DRGs在三级医院中的运用初见成效,DRGs促使医院为获得明确诊断和合理成本测算而开展标准化临床路径研究和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将成本、质量以及管理三者相结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就医困难。从北京市的医保支付方式发展历程来看,北京市亦是从后付制向预付制转变,从单一付费模式向复合付费模式转变[12]。

3.3总额预付

2002年,上海市开始试行医保总额预算管理,逐步对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医保总额预付试点;2009年起,上海在全市的二级、三级医院启动医保总额预付,2012年又探索医疗联合体试点的“打包总额预付”[13,14]。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上海形成了以总额预算管理和三大机制为特色的基本医疗保险混合支付模式,此混合支付方式包括按项目付费、按床日付费和按病种付费。上海市总额预付管理适用于所有级别的医疗机构,是国内总额预算管理实施效果最好的城市,同时结合公开透明的协商谈判机制和约束激励复合机制,使上海市各级医院必须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三明市在2012年正式启动医改时,对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也做出一些探索:一是采用总额控制的方法控制公立医院的医药费用年增长率;二是建立次均费用限额付费机制;三是在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对住院费用采用按病种付费,三明模式中鼓励二级、三级医院探索按病种支付方式,对于所有医院可考虑总额控制支付方式,同时混合其他支付方式[15]。纵观国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选择,可以得出结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考虑以总额预付制为主,辅助按人头付费方式,而对于二级、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总额预付制下的按服务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等混合付费方式。

4不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适用机构模式探究

4.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数比较稳定,医疗次均费用较低,可采取按人头付费为主的支付方式。在实施按人头付费制时,应根据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人数,结合药品、年龄、性别和地区实际情况等因素确定并适时调整支付标准[16]。其次,可采用总额控制管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按服务单元付费主要是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住院服务,按照服务机构的实际年度参保出院人次、出院人次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床日费用等进行结算;按床日付费的支付方式可以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老年医疗护理和家庭病床。因此,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可辅之以按病种、按单元等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因按病种定额支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管理成本及具备不易操作性等缺点,所以并不鼓励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但可尝试先从诸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入手。因此,建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采用以总额控制下的按人头付费为主,辅之按病种定额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和按床日付费等复合支付模式。

4.2二级、三级综合医院

二级、三级综合医院因门诊和住院服务功能健全,涉及医疗服务内容较多,建议采用多种基本医疗保险混合支付方式。可以总额预付制为基础,在年初根据医保基金筹资总额确定对各定点机构的预算指标,以避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对于医院门诊服务,采用按人头付费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对于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费用的支付,主要实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17]。亦可视具体情况采用按项目付费、按床日付费等支付方式。因此,二级、三级医院可以采用以总额预付制为基础,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结合按人头付费、按服务项目付费和按床日付费等的多元化支付模式。4.3专科医院专科医院是在某一个或几个医学分科比较突出的医院,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有别于综合医院。为约束其医保基金的使用,对专科医院可采取总额预付制。其次,专科医院患者的疾病诊断大多为比较明确和诊疗技术成熟的疾病,所以按病种付费制可适用于专科医院。而对于专科医院中精神病等住院床日费用稳定且床位利用率高的疾病,可采用按床日付费。因此,专科性医院,可选择总额控制下按病种付费和按床日付费相结合的支付模式。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优缺点范文2

关键词:总额预付费 地市级公立医院 应对 可持续发展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2015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院,并逐步覆盖所有医疗服务。本文站在地市级公立医院的角度,结合笔者所在医院的一些做法,探讨在按人头总额预付费方式下,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走内涵建设之路,转模式、调结构、降成本、提质量、升效率,做到可持续发展。

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方向

医保现行付费方式主要有按医疗服务项目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付费等方式。长期以来,按医疗服务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最大的不足是没有提高效率和降低支出的激励机制,导致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增加了医保基金的运行风险,同时也加剧了“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问题。目前支付方式的改革主要是由后付制向预付制改革,由单一的付费方式向复合型付费方式转变,即由传统的单一的按项目付费方式向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DRGS和混合型付费方式转变。

二、按人头总额预付费方式对地市级公立医院的影响

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了95%,基本上达到了全民医保。地市级公立医院必须承担本辖区的医疗保障和需求,因而服务对象主要为参保人员。所以,随着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势必给地市级公立医院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在总额预付费方式下,医院当年垫付的医保统筹费用超出了医保统筹包干费用,超支部分由医院负担。这就意味着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越多,有可能会超过总额预付费用而导致医保费用超支。

第一,医保基金的有限供给和患者医疗保障需求的快迅提升的压力全部转嫁到了医院身上,医院的收入增长和利润空间被压缩,加上医保统筹费用的超支,增加了医院的财务风险和压力。

第二,医院提供医疗优质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挫伤,为患者提供的服务容易被打折扣,降低了服务质量,参保人员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第三,约束了医院追求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动力,造成医院医疗技术和水平停滞不前,影响医院向高、尖、精的医疗技术项目发展。

三、应对措施

在按人头总额预付费方式下,医院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积极应对医保支付方式的变革,做到精细化管理,走内涵建设之路,调结构、降成本、提质量、升效率。

1.转变管理理念,改变经营模式。在总额付费方式下,统筹超支部分是由医院承担,这就给医院原有的观念、模式提出了新的考验,以往惯性的、粗放式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已不适用。因此,医院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加强医保费用预算管理,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将费用管控做到精细化,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逐步转变经营模式,从关注收入增长向有效地控制医疗服务成本转变,从硬件设备投入向学科建设投入转变,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实施全成本管理,降低运行成本。长期以来,医院缺乏严格的内部经济核算,普遍存在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随着付费方式的变革,降低运行成本显的尤为迫切。必须在全院上下树立成本观念和意识,加强成本管控,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成本管理,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将医院的预算管理、效益管理、战略管理和成本控制融合起来,争取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益的良性发展。

3.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患者住院费用。通过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缩短检查、治疗等候时间,实施临床路径、开展单病种管理和日间手术等方式,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次均住院费用,减少医疗支出成本。

4.调整收入结构,严控药占比和医用耗材占比。严格控制药品和医用耗材的使用,将科室的药占比和医用耗材占比纳入绩效考核,促使科室增加诊疗占比,努力降低整体医疗服务成本。通过对临床科室设置合理的药占比和医用耗材占比,降低进口耗材使用率,在医用耗材招标采购环节进行二次议价等措施,把药占比和医用耗材占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5.完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提高运行效率。医护人员是公立医院开源节支的具体实施者,好的激励机制能有效地激励医护人员自发地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和节约管理。要不断完善绩效分配制度,通过采取平衡记分卡、综合目标考核的方法,从单一的经济指标考核向综合目标考核,引导科室以医疗服务质量、成本控制、工作效率、病人满意度等指标为核心,同时加大平均住院日、药占比、医用耗材占比、人均费用、自费药品比等指标的考核力度。

四、思考

医保付费方式的变革仍在探索过程中,目前没有一种付费方式是完美的,每种付费方式都有自身的优缺点,科学、合理的医保支付方式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和改善医院的经营绩效。医保基金的运行原则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所以医保管理机构主要考虑的是保持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而患者考虑的是自身医疗保障的满足,因此医保基金的有限供给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的矛盾始终存在。特别是近年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服务设施项目范围不断扩大,使医院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和压力。为此,在医院加强自身改革的同时,需要政府加大对医院的投入力度,包括对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经费给予补助,弥补医院的资金不足。

参考文献

[1]郑振纾汪雪莲,瞿书铭.支付制度改革助推公立医院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15(4):15-17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优缺点范文3

1.德国。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目前,德国医疗保险结算,门诊采用总额预算下的点数法,本质上属于总额预算下的按项目付费的一种特殊形式。点数实际上是采用相对价值的概念确定的一种收费标准,每个门诊服务项目的点数由联邦医保基金协会与医师协会协商谈判确定。目前采取总额预算下的混合支付办法,包括按服务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和特殊服务项目定额付费三种方式。住院费用采取按床日付费制度,1995年后实行总额预算下的多种支付方式的组合。对药品费用的结算,按药品目录和药品参考价,实行总额预算的风险分担办法,超出15%的医师必须接受专门审核并负赔偿责任,超出25%的医师将自动承担赔偿责任,甚至被取消医保医师资格。仔细研究德国的办法,给我们的启示是,每种支付方式都有优缺点,关键是针对不同的医疗服务项目寻求相适应的支付方式,实现多元化组合,并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完善,不断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2.美国。目前,美国流行按疾病类型来预付费用,即DRGs方式,是将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标准(ICD-9)中所列的疾病诊断名称分成467组,利用医院费用资料,算出每组疾病的标准费用,将此标准费用预先支付给医院。这一体系为467诊断相关组设立城市医院与农村医院两个不同的预付率。如果医院的成本高于政府支付的固定费率,医院则营利,否则就亏损。为此,各医院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亏损,如加强内部会计预算管理,提高医护人员费用意识,促使医生采用更具成本效益的诊疗模式等。美国模式的启示是,该模式与其国体、政体及文化相关,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还伴随着许多人没有医疗保险,应汲取其教训。

二、主要付费方式简介

1.按项目结算。是一种最古老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被普遍使用。指病人在接受医疗服务时,按服务项目的价格计算费用,然后由医保经办机构向病人或医院提供费用补偿。按项目付费下,所偿付的费用数额取决于各服务项目的单价及实际服务量。其优点是符合市场常规,操作直观,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够调动医生积极性,有利于医学科技进步;鼓励提供全面优质服务,容易令参保人员满意;经办机构易于获得大量医疗和管理信息。缺点是容易刺激过度医疗和大型检查,费用难以控制;需要进行逐项审核,工作量大。管理重点是严格管理,放大扣款。

2.按病种结算。指将疾病诊断作为确定付费标准的标识,把医疗机构对每个病人提供的医疗服务过程作为一个产出,对疾病诊断下的整体产出确定一个统一的费用支付标准。适用于诊断简单明了的疾病种类。优点是鼓励医疗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质量,提高诊疗水平;促进医院加强成本核算;促进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缺点在于管理难度大、成本高;容易造成诱导住院、分解住院、推诿重症病人及诊断升级。

3.按人头结算。指医保经办机构同定点医疗机构或医生协商并签订合同,按照在一定时期内确定的额度及其服务的参保人员数量支付费用,定点医疗机构或医生负责向服务人群提供合同规定范围内的医疗服务。适用于基层卫生社区健全和服务对象明确的地区。优点是可刺激医疗机构通过降低成本扩大收益,促进疾病预防;定额支付、基金安全有保障、操作简单、易于管理。缺点是容易造成推诿病人、服务不足、服务质量下降。因此,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参保人员定期重选定点医疗机构来减少负面影响。

4.总额预付。指由医保经办机构单方面或通过与医疗机构协商,来确定医疗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医疗服务费用的总额预算,医疗机构向参保人员提供规定的医疗服务,并相对自主地确定预算款的使用。这种付费方式需要医保经办机构对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量有高度的控制权。优点是基金支付可控,防止基金风险,并可避免其他付费方式存在的弊端。缺点是要求管理者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可能诱导医疗机构不合理减少医疗服务,弱化市场作用,影响医疗机构运行效率。短期内,医疗机构可能会限制收治病人及控制成本,但从长期看,医疗机构又会有所收敛,以期获得下一年度的预付额度。

5.按服务单元结算。指将医疗机构提供一系列医疗服务按一个特定的参数划分为若干服务单元,如一个门诊人次、一个住院人次或一个住院床日等,然后根据预算额度参考往年资料和其他影响因素,确定每一个服务单元的费用支付标准,按照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单元数量进行付费。该办法往往用于门诊定额付费和住院定额付费。6.包干使用。指按照预算额度确定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标准,在规定时间按照签约人数一次性支付给定点医疗机构或参保个人,定额包干使用。

7.其他付费方式。如DRGs付费等。

三、总额控制下的费用结算

1.建立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制度,在编制医保收入预算的基础上强化支出预算,并将基金预算管理和费用结算管理相结合。

2.合理确定定额指标。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以医保年度基金预算为基础,在扣除一次性预缴、异地就医、离休人员和定点零售药店等费用,并综合考虑各类支出风险的情况下,统筹考虑物价水平、GDP增速等因素,确定医保基金支付的年度总额控制目标。

3.细化分解总额控制指标。以近三年各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服务情况和实际医疗费用发生情况为基础,将年度总额控制目标按照定点医疗机构的级别、类别、服务范围、有效服务量以及承担的首诊、转诊任务等因素,并区分门诊、住院等费用细化落实到各定点医疗机构。指标要向基层倾斜,以适应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与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支持合理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4.费用拨付、结算与指标调整。医保经办机构要将总额控制指标与具体付费方式和标准相结合,预留10%左右的质量保证金和适当年终清算调剂金后,将总额控制指标分解到每个月份,按照服务协议约定按时足额结算,确保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正常运行。对未超过总额控制指标的医疗费用,医保经办机构应根据协议按时足额拨付;超过总额控制指标的医疗费用,可暂缓拨付,到年终清算时再审核拨付。医保经办机构可以按总额控制指标设定资金,按协议约定向定点医疗机构预付,以缓解其资金运转压力。对在改革过程中医疗机构有效工作量或费用构成等发生较大变动的,经办机构可根据实际,在年中对定点医疗机构总额控制指标进行调整,做到科学管理。

5.注重沟通与协商。经办机构要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制定实施总额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并向社会公开。要建立医保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之间有效沟通协商的机制,在分解总额控制目标时,应广泛征求定点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员代表的意见。

6.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按照“结余奖励、超支分担”的原则,合理确定医保基金和定点医疗机构对于结余资金与超支费用的分担比例,以充分调动定点医疗机构对控制医疗费用的积极性。建立费用超支主要由定点医疗机构合理分担,结余资金主要用于合理奖励定点医疗机构的机制。对超过总额的医疗机构,应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促其改进管理。医保经办机构可视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对定点医疗机构合理超支部分给予补偿。

7.推进付费方式改革。要在全面开展总额控制的同时,继续探索完善按人头、按病种等付费方式,不断提高付费方式的科学性,提高基金绩效和管理效率。

四、当前形势下的定点医院监管

(一)建立完善管理机制

1.细化定点服务协议,突出协议的效能。要将总额控制管理内容纳入定点服务协议,并根据总额控制管理要求调整完善协议内容。要针对总额控制后可能出现的情况,逐步将次均费用、复诊率、住院率、人次人头比、参保人员负担水平、转诊转院率、大型检查阳性率、抗生素使用比例、手术率、择期手术率、重症病人比例等,纳入定点服务协议考核指标体系,并加强管理。

2.建立有效查房制度。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稽查小组,定期、不定期进行稽查,节假日坚持稽查。稽查时要做到“三看”“五问”“三对照”。“三看”即看病员、看证件、看病历,“五问”即问姓名、问年龄、问单位、问病情、问医疗服务,“三对照”即对照病历、对照年龄、对照性别。稽查结束后还要写出稽查报告,作为对“两定”进行处理的依据,也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3.建立定点医院分级管理制度。对违规少、配合好的医院,提高预付资金比例和标准,解决医院周围资金问题,还可减少病历抽审数量,简化费用审核程序。

4.建立定点医院退出制度。对反复出现严重违规或骗取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定点医院,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可取消其定点资格,若干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5.建立医疗保险专家委员会。在日常管理中遇到重点难点问题要多向专家请教,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避免与医疗机构发生冲突。6.建立药品和项目的最高限价制度。医保经办机构作为“第三方付费”的主体,要发挥好制约监督作用,可对临床常用药品及高价值医用材料进行最高限价,有效控制高回扣药品的使用。如南阳对30多种常用药品实行最高限价,奥扎格雷价格为14.7~58元不等,限使用28元以下的;生脉针价格区间3.5~50元,限使用15元以下的;还对50多种医用材料进行限价。7.建立集团购买及谈判制度。利用集团购买的优势,指定透析和肾移植病人的门诊治疗由一家定点医院治疗,价格马上大幅下降。公务员健康体检通过团购谈判,500元的常规体检价格降为150元。

(二)明确医疗监管重点

1.严格部门入院标准。按照国家卫生部门制定的出入院标准,收治参保人员,严格执行“首院、首科、首诊”负责制,严禁推诿病人,违规者视情节核减住院人次。

2.合理计算住院人次。住院24小时以内者,不计入住院人次;医疗费用未达到起付线者,不计入住院人次,若发生抢救费用,按急诊抢救报销;跨年度住院者,按1/2住院人次计算。

3.严禁虚假住院、挂床住院和分解住院。虚假住院是指挂参保人员姓名,虚构伪造医疗文书的行为。分解住院是指人为将应一次连续住院治疗过程分解成两次或多次的行为。挂床住院是指住院病人不在院且无合理原因。

4.严禁串换上传。串换上传是指信息系统上传的药品或诊疗项目与实际不符的行为。违规者给予2~5倍罚款。5.严禁诱导住院。诱导住院是指擅自减少统筹基金起付标准或以现金返还等方式诱导参保人员住院的行为。违规者视情节核减住院人次。

6.严格限制外购药。必需外购药品的,应经审批;符合程序的外购药品由统筹基金按规定支付,纳入该院统筹应支付总额。

7.严格执行转诊转院制度。转诊率不得超过正常就诊人次数的比率,被医疗保险专家委员会认定为违规转院者,按规定核减年度住院人次,或按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拒付。

8.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系统的作用。要学会利用先进网络信息系统,实时监测医疗动态,及时对重要指标进行纵向、横向统计分析,做到精确管理,并对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9.进行满意度调查。经常性对病人进行医院服务质量调查,掌握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付费方式改革不得牺牲群众利益,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调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注意用具体数据进行管理要每月统计各医院各科室医疗费用情况,还要了解全国全省的统计数据。对各医院进行纵向比较,对同级同类医院进行横向比较,从比较中发现问题,从而指导管理和协商谈判。根据医院人均费用执行情况和不同医院相同科室人均医疗费的对比分析,确定病历送审要求。对管理好的医院实行病历免审、少审,并减少查房次数。对管理差的医院以及人均费用偏高的科室实行病历全审、严审,并加大查房力度和密度。全年平衡结算后,对管理好、不超过协议定额及人均费用显著下降的医院,在进行年度考核和返还质量保证金时予以倾斜,并实行总额预付,帮助医院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在日常管理中,对定额指标超标高出定额的医院及时通报提醒;对连续居高不下的医院,召集院长、主管院长、医保办主任和各科室主任参加专门座谈会,向其通报全国人均、本地同级或高一级别医院的纵向、横向比较,帮助他们找原因、定措施。通过座谈交流,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定额目标的落实。

(四)善于用法律法规进行管理要熟练运用《社会保险》等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让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应有的处罚。还要学会运用卫生部门的行业规范来进行监管。例如《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2011年工作任务分解量化指标》规定,医疗机构临床应用裸支架比例不得低于临床应用冠状动脉支架总数的20%,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植入支架数超过3个,须经本机构心脏外科医师会诊同意后方可实施。我们经办机构完全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病历审核,要求医院予以落实,从而保障患者利益和基金合理使用。

五、管理成效

1.医院踊跃参加改革试点。新的付费方式办法出台后,因后付制改为预付制解决了医院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也充分尊重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引导收入与服务挂钩,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按项目付费刺激医疗费用快速上涨问题。以治好病和患者的满意度为主要考核体系建立的奖惩机制得到定点医院的支持,南阳市九家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与医保中心签订了“定额预付管理协议”。

2.调动了医院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参加支付方式试点改革的医院都在积极制定切合本院实际的管理办法,对实施预付制后可能对参保人员减少服务而出现纰漏从制度上做出预防,对医务人员减少的个人收入从制度上给予奖励补偿,此举调动了大部分医务人员以人为本、合理治疗的积极性。上年度九家试点医院人均费用控制在6708元,较去年同期6675元仅增长了0.5%,较好地抑制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优缺点范文4

美国:市场主导 费用过高

就医疗体制而言,美国是发达国家阵营中的“另类”,它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提供某种程度的全民医疗保险的国家。和经济制度一样,美国医疗体制也是以高度市场化为主要特征,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费用过高。

从整体看,美国医疗体制以私营为主,医疗消费以个人为主。例如,医院以私立医院、私人诊所为主要形式,医生以家庭医生为主,病人不管出现何种病症,首先需要到自己的家庭医生那儿看病,再由家庭医生决定是否转到专科医生那里。大多数65岁以下的美国人,依靠的是私人医疗保险,这其中包括团险――公司为员工集体购买的保险,参加家庭保险,或是直接购买个人医疗保险。

美国联邦政府在整个医疗体制中的作用只是提供部分医疗保障机制和资金,以公立形式为老年、病残、穷困和失业人口提供医疗保障,另外也以立法和管理的形式,规范高度市场化的医疗体制。

费用高已成社会难题

医疗费用过高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大难题,国民的医疗开支不论是绝对值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都居各国之首。由此造成美国的医疗保险费用也贵得令人咋舌,最便宜的医疗保险每人每个月至少也要花费大约200美元。比较好一点的保险计划每年动辄上万。正常情况下,高额的保险开支主要由雇主支付,雇员本人也要担负比较少的一部分费用。表面看上去,这是公司的一项优厚福利,但羊毛最终出在羊身上,医疗保险费用上涨快,成为近年来美国雇员工资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巨额的医疗保险开支,也成为压在美国企业身上的一座大山。那些排名靠前的大型公司,有半数以上的CEO会提到他们的苦恼是给员工买保险。比如在通用汽车公司,每生产一辆汽车,就得付出1500美元的员工医疗费用,这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

上述这些雇主和政府的保险计划大约能覆盖约2.5亿的美国人,但还有几千万人不在其列,比如那些小公司的雇员和自由职业者,一些公司和政府部门的合同或临时工,享受不到正常雇员的保险福利。这一部分人中大多数买不起昂贵的保险,有的买了非常便宜的保险,等到生病时发现根本不顶用。

在医疗保险为前提的就医体系下,就诊后的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组织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在这一过程中,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以及对医疗服务的管理极大程度上左右着医疗体系的效率。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管理,这种体制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公平缺失。

管理式医疗开始兴起

为了减少和解决这些问题,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管理式医疗,由医疗保险组织为病人指定医生和医院。病人按规定程序找指定的医疗服务提供者治病时,可享受优惠。医疗保险组织将对医生的行医过程进行复查,医生在做一些重大手术或为病人提供额外服务之前需要得到保险组织的批准。同时,每个病人每次看病的费用设有上限,病人获得的额外服务将从有限的额度中扣除。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共政策专家莱因哈特认为,在美国缺乏统一的全国性医疗计划的情况下,管理式医疗也许是使全体国民都看得起病、都能获得优质服务的最大希望。

由于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医疗改革也是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关键词,尤其每次联邦选举,医疗保险改革都是讨论最为激烈的议题之一,两党都大张旗鼓地提出某种方案,但随之就会招来各方面的反对,胎死腹中。一方面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技术和最昂贵的医疗费用,一方面是数千万看不起病的穷人,美国医疗体系面临着提高效率、缩小贫富鸿沟等一系列的问题。(张忠霞)

英国:政府主导 看病免费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建立于1948年,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英国福利制度中的一项特色工程。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旨在为英国的全体国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在英国,不论是亿万富翁还是身无分文的流浪者,只要有需要医疗支持的,都能得到相关服务。在整个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卫生部是最高决策和管理部门,负责统筹规划英国的整体医疗发展蓝图,负责医疗服务战略制定和管理。

体系完善

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由英国各级公立医院、各类诊所、社区医疗中心和养老院等医疗机构组成。这些医疗机构是英国医疗体系的基本组成单位,常被称为联合体。在英国,大多数城市和大型市镇都有自己的医院联合体。这些医疗单位能够提供国民日常所需的医疗服务,能够满足大多数患者的需要。有些联合体医院还起到了专科会诊中心的作用,也有一些联合体医院是大学的附属医院,承担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联合体通过健康中心和门诊部提供服务,有时还会到患者家中进行诊疗。这些预约和治疗都是免费的。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覆盖面非常广泛,集医学科研、食品安全、全民医疗保健、儿童保护以及对老年和残障人群的关怀为一体。支持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资金82%由政府财政拨款,12.2%出自国民保险税,其余部分来自社会及慈善机构的捐款和少量的非免费医疗收入。

英国实行的是医药分离制,除牙科收取少量治疗费外,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下的医院门诊基本上不收费,约85%的处方药免费。儿童、孕妇、一年期的哺乳妇女、60岁以上的老人、低收入者和欠发达农村地区人群一律享受免费医疗。

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大致可分三级。第一级:基本护理机构。是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大组成部分,约占其总预算的75%。基本护理机构是包括医疗保健和社会关怀在内的综合服务机构。一般常见病患者就医必须先到基本护理机构看医生,然后根据病情的需要转到相应的上一级医院治疗。第二级:地区医院。地区医院通常就是这个地区的医疗中心,而地区医院有的是好几家,由同一套管理层管理。地区医院接待医治从第一级机构转诊来的患者。第三级:教学医院。教学医院以紧急救治和重大疑难病医院为主。一级医疗机构在转诊的时候,如果认定病情复杂可以直接转给三级,而二级医疗机构也可以转诊给三级。

问题不少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虽然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欧洲最大的公费医疗机构和世界最好的医疗服务体系之一,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转诊看病等待时间长。不少患者为了及时得到治疗只好选择私立医院,近13% 的公民购买个人医疗保险。

二、非正常开支过高。近年来,向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提出各类医疗事故索赔的案件不断增加,2003年理赔金额高达40多亿英镑,且以每年12.5%的速度增加。

三、医疗改革方向问题受到质疑。2003年11月,议会通过了颇具争议的“基础医院法案”。根据该法案,对基础医院的管理监督权下放到由选举产生的各社区代表委员会,基础医院可向私营者融资、保留公积金、出售包括土地在内的财产、投资、借贷以及高薪引进优秀医护人员。人们担心“基础医院法案”会使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制度缩水甚至最终私有化。 (葛秋芳)

德国:社会共济 效率不高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拥有相对发达和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但是由于德国经济近些年来发展缓慢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德国的医疗保险体制也暴露出很多弊端。

医保体制发达完善

德国现行医疗保险体制以法定医疗保险为主、私人医疗保险为辅两大系统组成。根据法律规定,收入在一定界线以下的人有强制性义务,在250个法定医疗保险公司中选择一家参加保险;而收入超过该标准的人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法定医疗保险或私人医疗保险。

德国法定医疗保险体系的中心原则是团结互助、社会共济。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者保险费由雇员和雇主各付一半,按照一定百分比从工资中扣除。缴费基数设有封顶线和保底线,即超过封顶线的部分不再征缴,工资收入在保底线以下的可免除缴费义务。儿童原则上跟随父母名下,不需要缴纳保险金。政府每年根据情况对封顶线和保底线的标准进行调整。保险费取决于投保人的经济收入,收入多者多缴,少者少缴,无收入者不缴,但投保人享受的医疗服务没有不同。

德国法定医疗保险服务的范围、覆盖的项目和内容非常广泛。法定医疗保险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各种预防保健服务、各种医疗服务、各种药品及辅助用品费用、各种康复等等。保险公司还承担疗养的全部或部分费用,支付最长78周的病休补贴,以及就医部分交通费用等。

弊端暴露改革不易

德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曾经被德国人引以为骄傲,并为许多国家所效仿。但这套行之有效的保险体制发展到现在却漏洞百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过分追求团结互助的宗旨,健康保险如同吃大锅饭,投保人、医院、药房、保险公司任何一方都没有降低医疗费用的意识,结果是医疗费用年年增长,保险费率也年年增加。收缴保险费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增长速度,法定医疗保险公司赤字严重。

施罗德政府从2004年开始实施《法定医疗保险现代化法》,对医疗保险体系的主要支柱――法定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大规模革新。医改的原则是在继续坚持团结互助、社会共济的基础之上,增强国民对医疗健康的“自我责任”:一方面鼓励投保人积极参与疾病预防和及早诊治计划,另一方面要求投保人个人承担部分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