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处置服务投标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废物处置服务投标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废物处置服务投标方案

医疗废物处置服务投标方案范文1

2008年6月朝阳市结核病防治所独立后,新班子认真总结以前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吸取工作中失败的教训,大胆探索全市结核防治工作之“抓手”,2009年初经市卫生局同意制订并下发了《朝阳市结核病防治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标准》,从队伍建设、行政管理、业务培训与考核、预防与项目管理、卡介苗接种、结核病人诊治、网络直报与监督、痰涂片检查与室间质控、行风及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目标及检查考核方案,并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督导检查、考核评估。三年来强化了队伍建设、完善了管理机制、规范了诊疗行为、明确了工作目标、优化了工作环境,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的结防工作得到了市政府、省卫生厅的表彰。具体做法和体会如下:

1 强化了队伍建设

一是按照市卫生局要求,对所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按德、能、勤、绩、廉等综合表现情况进行年度民主测评,择优上岗,实行三年任期制。三年来调整所领导干部3名,中层干部11名,调整重要岗位科员(办事员)7名,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人才合理流动的良好局面。

二是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增加政务公开的透明度。成立了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拟定了班子议事规则,凡属干部任用、人事调配、基建项目、设备购置及招投标、发展规划等,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并向职代会通报,有关经验在《市政府政务公开》刊物上交流。

三是加强培训与学习。建立了班子学习制度、全所职工学习制度,倡导创立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班子、科室、个人。规定每周三下午政治学习,周五下午业务学习,班子成员带头讲课,中层干部轮流授课,同时还根据工作需要采取进修、参加培训班、外出考察等形式对职工进行培训,提高了职工的综合素质。

四是积极引进人才,与市卫生局、人社局沟通,根据职位需要向社会公开招聘大学生7人,改善了我所的人员结构,贮备了人力资源。

2 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

2.1 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建立公文收发及档案管理制度,重申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及职工请、销假制度,理顺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后勤保障制度、建立全面禁烟制度。

2.2 业务管理依法依规进行。贯彻落实结核病防控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开展结核病防控工作;承担市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制定全市结核病防治三年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每年度评比一次,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单位与科室、科室与个人层层签定目标,并有奖惩措施;坚持业务指导和考核,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工作实施指南》和《项目实施计划》完成每年4次对所辖5县(市)2区的结核病防控机构的督导检查;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制定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制度和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加强了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

2.3 业务培训与科研工作有有章可循。制定业务培训与考核制度,继续教育面达95%,建立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培养规划并逐步落实,每年举办四期培训班对基层结防人员进行培训;制定科研规划,开展科研立项,支持鼓励员工开展科研活动,三年来市所有3项科研立项,其中2项已鉴定为市级一等奖,一项正在申报鉴定之中,同时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

3 明确了具体工作目标

根据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工作实施指南,结合朝阳市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并组织实施。可疑者就诊率300/10万,新发涂阳病人发现率75%,涂阴涂阳比例0.7:1;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病人家属筛查率≥85%,初诊查痰率≥40%,新涂阳病人治愈率达85%,病人系统管理率≥95%;加强对卡介苗接种和PPD试验工作的管理,保证接种质量,接种率≥90%,十二周阳转率≥85%,十二周阳转调查人数≥20%;加强网络直报与监督管理,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到位率≥85%,综合医院病人报告率100%,病人转诊率100%;做好检验室室间质控,痰涂片假阳性率<2%、假阴性率<4%,各种报表及时、准确、完整。

4 优化工作环境,创建工作氛围

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对所硬环境即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如对所综合楼重新进行了合理布局:1-2层改造为医疗区,3-5层为办公区,6层为职工餐厅、会议室、活动室、图书室,并按功能配置了相应的设备,所容所貌焕然一新。

二是对所环境进行了整治。做到所环境清洁,垃圾日产日清,存放有序,每层楼走廊内设有封闭的垃圾容器并定期处理;办公室物品摆放整齐,地面清洁,会议室有禁烟标识,有管理制度,室内厕所防蝇、通风、无垢;门前三包责任明确,车辆停放有序。

三是积极开展行风及软环境建设。按市卫生局要求,对1-2层医疗区有关人员信息以公示栏形式进行公示,对3-5层工作人员信息以挂牌形式公示并明确党员、干部、职务、职称,同时还公示了各种职责、领导分工、服务价格及“十不准”内容。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5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医疗废物处置服务投标方案范文2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我县塑料污染治理,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浙江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及杭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争创桐庐标杆,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率先在星级宾馆、酒店、民宿推广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并逐步延伸至其它宾馆、酒店、民宿。塑料垃圾实现零填埋。

到2021年底,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县城以上建成区的重点商场、超市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到2022年底,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县城以上建成区国有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到2023年底,县城以上建成区的其它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全县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

到2025年底,农村地区的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动源头减量 1.部分塑料制品项目禁止准入。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范围产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禁止审批、核准、备案上述禁限范围内的塑料制品项目(含新建、改、扩建)。到2020年底,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和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禁止生产。(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县卫健局、各乡镇(街道)、开发区。以下工作均需各乡镇(街道)、开发区配合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开展不可降解塑料袋专项整治行动。根据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要求,制定并有序实施商场、超市、集贸市场、书店、药店等重点场所以及餐饮外卖打包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不可降解塑料袋减量实施方案。到2022年底,县城范围内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国有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推进其它类型的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3年底,县城范围内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5年底,农村地区的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文广旅体局、县委宣传部)

3.开展一次性塑料制品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餐饮、酒店等重点领域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监督管理,全面实施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实施方案。全县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学校食堂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0年底,全县范围大型餐饮企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星级宾馆、酒店、民宿推广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到2021年底,全县所有宾馆、酒店、民宿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县文广旅体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4.实施绿色快递专项行动。严格落实《邮政业寄递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邮政快件绿色包装规范》,结合打造全球快递之都,开展快递业过度包装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并实施减量实施方案,推动应用绿色包装技术和材料,逐步减少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胶带和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的使用。到2022年底,全县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降低不可降解塑料胶带使用量。到2023年底,全县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县邮管局)

5.实施绿色马术行动方案。根据“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落实亚组委工作要求,结合马术赛事推进计划,全面实施绿色马术行动,推广绿色马术产品识别标志,推出系列绿色产品,在场馆、亚运村、酒店等领域,全面推广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布袋、纸袋等替代产品,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制品。树立绿色典型、普及绿色知识、宣传绿色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垃圾分类,配备相应处理设施。(县马管委、瑶琳镇)

6.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强化企业绿色管理责任,推行绿色供应链。开展电商、外卖等新兴领域过度包装专项治理行动,制定并实施减量实施方案,鼓励县内外卖平台将一次性餐具减量、一次性塑料袋和替代情况作为平台入驻商户的审核条件,增加“无需餐具”等选项供消费者选择。鼓励电商企业与快递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绿色流程再造,创新包装设计,推广可重复性使用的包装新产品,有效增加绿色产品供给。以连锁商超、大型集贸市场、物流仓储、电商快递为重点,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鼓励企业建设可循环包装跨平台运营体系。(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邮管局、县交运局)

7.加快替代产品推广力度。支持生产全降解和环保产品的重点企业,引导生产企业与本地终端企业对接合作交流,为替代产品推广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塑料制品生产企业逐步向生产可降解的环保产品转型。结合专项整治行动,在集贸市场、商场、超市、书店、药店等场所,倡导消费者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鼓励采取自助扫码取袋、免租金、低押金等方式推广可循环使用的“共享购物袋”。建立集贸市场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度。要求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国有企业等单位带头使用塑料替代产品。(县经信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县委宣传部)

8、实施农膜减量行动。加大农膜减量技术试验示范力度,推广使用植物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制成的新型地膜,示范推广“一膜两用”“一膜多用”及茬口优化等农膜减量替代技术,实施轮作倒茬制度,持续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深入开展降解地膜集成示范点建设,到2021年底,争创降解地膜集成示范点3个,到2025年底,全县可降解地膜替代率达90%。(县农业农村局)

(二)加强回收利用处置

9、推进塑料废弃物分类收集全覆盖。结合生活垃圾分类,加大塑料废弃物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处理力度,依法依规禁止随意堆放、倾倒。建立健全农村塑料废弃物分类收运体系。到2020年底,实现塑料废弃物分类投放、收集。(县城管局、县商务局)

10、推动回收模式创新。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推动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清洁化管理,鼓励打造上接前段分类、中接仓储物流、下接利用产业的再生资源供应链。积极培育有实力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线上线下分类回收融合发展。到2020年底,废弃物回收网络基本覆盖社区和行政村,到2023年底,实现全覆盖。(县商务局、县城管局、县经信局、县邮管局)

11、创新产废回收体系建设。引导包装生产企业、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主动与回收利用企业合作,建立“互联网+”平台与线下物流相结合的机制,采用押金、以旧换新、设置自动回收设施、网购送货回收包装物等方式,推动塑料废弃物回收途径多元化。鼓励企业使用商品和物流一体化包装,建立可循环物流配送器具收回体系。推动快递、电商外卖平台、环卫部门、回收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推动快递等企业建立包装容器逆向物流体系,通过积分、返现、抵现等形式,在校园、社区、商圈等设置快递包装物回收点、外卖餐盒回收设施,到2021年底,建成一批快递包装物回收点。指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开展进商超、进社区、进机关、进市场、进宾馆、进餐饮,签订塑料废品回收协议。(县商务局、县邮管局)

12、探索兜底回收机制。更新再生资源回收品种指导目录,将部分塑料制品纳入回收目录,制定社会回收和分类分拣标准。落实低附加值可回收塑料制品补贴政策,引导支持重点回收企业对低价值可回收物实行兜底回收。(县商务局、县财政局)

13、强化农业生产类塑料用品回收。落实废弃包装物常态化、长效化回收处理机制,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处置率分别达80%、90%。探索农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依托废旧农膜再利用企业,布局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健全农膜生产企业、农膜销售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废旧农膜再利用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制定“以旧换新”激励机制,对于无利用价值的废旧农膜,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规范废旧渔网渔具回收处置。(县农业农村局)

14、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集中化和产业化,加快推进桐庐循环产业园建设,实现污染集中控制、基础设施共享、土地集约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切实提高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水平。(县国司、县城管局、县商务局、凤川街道)

(三)强化塑料污染治理 15、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监管。结合“五水共治”、“美丽乡村”等重点工作,对城乡结合部、环境敏感区、道路和江河沿线、坑塘沟渠等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堆放导致的塑料污染问题及时开展检查整改。各行业主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结合互联网+、双随机检查、掌上执法等方式,对发现的有关塑料污染和破坏生态行为的,应及时将相关线索移交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由其依法立案查处。开展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餐饮行业等重点领域禁限塑推进情况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和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等行为,按照国家规定的禁限期限,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等开展执法工作。对随意堆放、倾倒垃圾等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按照《桐庐县城市管理领域失信行为惩戒办法(试行)》进行惩戒。(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城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广旅体局、县邮管局、县数管局)

16、制定信用治理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要求,建立塑料污染治理领域的失信行为惩戒办法,将违反各行业主管部门对塑料污染治理要求的行为纳入失信行为惩戒办法。(县发改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县数据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城管局)

(四)营造社会共治氛围 17、组织专题宣传。结合生活垃圾分类、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在学校、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和社区、旅游景点等公众聚集、大流量区域,通过户外大屏、移动电视、墙体标语、灯箱展板、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题宣传,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深入介绍各领域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总结推广工作成效和典型做法,提高公众塑料污染治理意识和理念,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垃圾分类,主动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抵制过度包装。开展塑料污染治理科普宣传,引导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组织开展专业研讨、志愿活动等,加强公共机构绿色低碳生活的宣传教育。(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文广旅体局、县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

18、加强教育引导。结合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采用主题讲座、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将塑料污染治理知识纳入中小学生、幼儿园日常教育内容和社会实践内容,引导青少年树立生态责任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县教育局)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专项工作机制。成立由县发改局、市生态环境桐庐分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县经信局、县城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广旅体局、县邮管局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全力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由县发改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专项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全县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由市生态环境桐庐分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专项检查机制,开展塑料污染治理领域检查、抽查、巡查工作。出现重大情况和问题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县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

医疗废物处置服务投标方案范文3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质量强省的战略决策,进一步发挥质量工作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若干意见》(政发〔20〕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快质量强县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县、社会和谐为主旨,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和“四大攻坚行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抓发展质量、提生活品质、建质量强县”的总目标,坚持质量优先、以质取胜,坚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坚持宏观着眼、实体入手,全面提升我县质量总体水平,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保障。

2、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和全民的质量观,努力实现由产品质量向发展质量、由质量监管向质量建设转变,通过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质量技术支撑体系、质量诚信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突出抓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重点领域的质量建设,促使全县质量基础建设明显加强,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总体质量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部分重点领域的质量水平达到全省或国内先进水平。

二、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增强质量竞争力

3、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质量创新。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战略。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切实增强我县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标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技术创新推动标准创新,实现质量创新。2015年,培育2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8家;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创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以上,建成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3家,创业基地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建设标准厂房面积9万平方米,吸纳小企业入园发展,孵化器孵化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提高专利的有效持有量和实施率,促进专利产业化,培育市级以上专利试点(示范)企业10家以上;商标注册总量达到2000件以上。

4、实施标准化战略,夯实质量基础。加快构建特色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强技术标准的研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制修订,争取标准“话语权”。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推进特种纸、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建立和推广联盟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地方服务、环境、能耗等标准制修订,促进服务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到2015年,为主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省级地方标准5项以上,块状产业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30%以上;建设省标准创新型企业3家以上,建设3个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制(修)订县级以上农产品地方标准12项以上,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率达到60%以上。新增“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产品25个以上。

5、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质量竞争力。围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工程领域,制订品牌培育规划和品牌政策,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树立品牌形象。设立县政府质量奖并有效实施,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到2015年,新增名牌产品5个、衢州名牌产品10个、省著名商标10件、衢州著名商标20件,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家,评定县政府质量奖企业或组织6家以上,争创衢州市政府质量奖2家以上。

三、建立健全四大体系,增强质量管理基础

6、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增强质量安全防控能力。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依法监管、企业落实责任、社会共同监督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完善和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快建立和实施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理机制,切实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

7、建立健全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增强质量技术服务能力。切实加强检验检测、标准信息、计量测试等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块状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投入,建设提升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计量基础,完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鼓励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咨询服务。

8、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增强质量行为约束能力。以“信用”征信系统为载体,不断完善企业相关数据信息,客观、公正、公开反映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开展多层次质量诚信制度与文化建设,引导企业注重质量信誉,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质量文化,树立质量信用形象。

9、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增强质量建设引导能力。以建立和实施质量状况调查为基础,研究建立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统计指标体系。运用检验检测、市场调查、环境监测等手段和方法,客观反映全县四大实体质量的变化情况,作为区域和行业发展质量的依据。

四、狠抓四大实体质量建设,提升生活品质和发展水平

10、提升产品质量。重点解决食品、药品、农产品以及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有关部门要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质量诚信、标准化和计量检测体系,开展产品质量惠民行动。推动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对涉及健康安全的重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开展质量安全预警工作,落实质量安全区域监管。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和获证企业监管制度,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确保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产品和特种设备的质量安全。结合全县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巩固深化“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活动。加快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将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纳入我县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加大各类技术机构投入,增强检验检测能力,扩展检验检测领域,大力夯实技术基础性工作,为质量强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力开展质量强业、质量强企活动,及时总结经验,主导产业中全面推开。2015年,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力争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工业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全省中上水平,省级以上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2%以上,市级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3%以上,其中地产食品、药品、农产品分别达到93%95%96%以上,药品评价性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出口产品质量检验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率达到85%以上,力争5家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通过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按4%比例逐年增加。

11、提高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四项制度,重点解决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量及资金不足、企业工程质量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以建筑、道路、水利工程为重点,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工程招投标和质量、安全监管联动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环节,严格实施工程建设中“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四大管理机制。实施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国家节能技术标准,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推进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开展工程质量惠民行动,实施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狠抓重大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管,抓好工程建设全过程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工程、大型水利工程、住宅工程等质量安全管理。确保工程结构安全,减少住宅工程投诉。大力提高林业水利工程质量,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建立健全林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一批林业标准化示范区,抓好重点公益林保护、重点防护林建设、重要堤防加固等重点工程。加强新农村建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到2015年,全县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交验合格率达到100%;工程质量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住宅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设计标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得到推广应用;争创省级优质工程“钱江杯”工程1项。

12、改进服务质量。重点解决服务企业规范化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以及质量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以服务标准化为基础、服务品牌为纽带、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开展服务质量惠民行动,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旅游行业要在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广泛开展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评比活动,积极参加品质等级创建,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形成设施完善、服务规范、游客满意的良好旅游环境。现代物流业要积极进行物流技术标准化建设,统一规划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推行统一的物流服务标准,要建成布局合理、体制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和规范的标准化服务体系,提高运输组织和服务水平,基本实现货运物流化、服务多元化。商贸流通业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开展诚信建设,建立商贸企业诚信档案,塑造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人员素质培训和再教育的服务质量体系规范,要针对培训质量建立全程绿色服务标准。到2015年,建立完善服务质量监管机制,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力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服务企业15家以上,服务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服务业综合用户满意度指数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加快培育一批省、县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和现代服务企业,初步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科技、商务等生产业和旅游、商贸等生活行业的标准体系,逐步实现服务质量管理科学化、程序化、标准化;力争培育市级以上服务业品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名牌、老字号等)3个以上,服务业标准化试点3个;新增国家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1处,力争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1家。

13、改善环境质量。以实施《县“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为契机,开展环境质量惠民行动,重点解决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和城市空气污染等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强化环境污染源头控制,严格环境准入,加快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的治理淘汰工作。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不断提高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水平。强化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加快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排污管网配套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抓好衢江、灵山江及主要支流水环境治理,确保全县饮水、用水安全。通过有效开展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充分发挥环保政策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环境质量提升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全县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水平。以“美丽乡村”创建和生态县创建为抓手,巩固“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成果,扎实推进“312”城乡绿化运动,切实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特别是生猪养殖污染的治理,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整治提升。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十一五”期末下降10%,县内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率达到85%以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低于55分贝;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工业园区实现集中供热,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6家集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城镇建成区和各工业园区污水管网覆盖率、污水纳管率、处理率大幅提高,医疗废物实行无害化集中处置;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5%以上;完成省级生态县创建。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14、加强组织领导。县质量强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全县质量强县建设工作。县质监局、建设局、发改局、环保局等四个主要牵头部门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切实抓好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提升的分行业牵头、协调、落实工作。各相关部门、乡镇(街道)要明确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切实将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县质量强县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和自身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主动、领导小组主推的责任落实机制,层层开展质量强镇(乡、街道)、质量强企业活动,确保质量强县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15、加大政策扶持。建立并实施县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以争创政府质量奖为导向,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创建活动,推进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导入全面质量管理等有效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关于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发展新跨越的若干意见》(县委〔2010〕34号),不断完善质量政策支撑体系和激励机制,为质量强县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特种纸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建设特种纸的检测检验服务平台;加大对质量安全、民生计量等工作的财政投入,保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民生计量强检、基层监管机构日常办公等经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推动质量强县各项工作开展。

16、发挥主体作用。企业要在质量强县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完善内部质量分析、质量问题报告以及质量事件应急处理等环节,落实主体责任。企业应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加强关键环节质量控制,履行质量检验检测义务,落实售后服务责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倡导科学的质量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自觉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违法排放行为。

17、加强人才培养。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一线员工;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开展职工操作技能及企业经营者管理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能力。加强质量工作的对外合作与人才交流,着力培养一批质量管理、标准化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专家。加快推进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重要产品生产企业的关键质量岗位,应当配备必要的质量工程师和具有质量专业职业资格的技术人员。

18、优化质量环境。进一步完善质量法制环境,加大质量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害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质量违法行为。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畅通12315、12365、12369等质量投诉举报渠道。将质量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教育规划,开展全民质量法制教育。积极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为技术创新、品牌培育、标准制修订、科学管理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