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完善课程管理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完善课程管理机制范文1
关键词:河道;城乡结合部;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灞桥区位于西安市东部,总面积 332 平方公里,辖纺织城、十里铺、席王等 9 个街道办,总人口 59 万,是西安市集航空航天、金融商贸、现代纺织、人居生态和都市农业为一体的城区。灞桥区位于陕西省“米”字形高速公路交通网的中心,交通便利。长安八水之浐、灞、渭河萦绕境内,水资源充沛。
作为西安东部新城,灞桥是城市拓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在西安市第四轮城市规划修编中,灞桥城市建设面积由原来的38平方公里扩大到139平方公里,占西安新增建设面积的一半以上。随着灞桥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环保意思淡薄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水环境的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二、综述
农村城镇化作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城镇化必定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道路的铺设、居住人口数量的急剧上升,在这建设过程中,较小的河道通常被填埋,取而代之的是楼房、工厂、超市、学校等的建设。现如今穿越灞桥区的河道有渭河1条大型河流,浐河、灞河2条主要河流,以及若干条小型河道,河道历来具有防汛抗涝、蓄水防旱的作用,为居民在汛期不受水淹提供了保障。
但在今年7月中旬中降雨天气来临时,造成了十里铺街道、新筑街道仓门村、新合街道办南郑村等区域严重积水,积水最深处达成人膝盖以上,经多方紧急救援后才保障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受影响,这样的紧急抢险行动几乎每年都要在灞桥区上演。造成灞桥区城区排水情况不良的原因除了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致使的道路地势高、小区地势低及城市排水管网的维修与更新未跟上建设步伐等原因外,城市河道水系减少、河道蓄水排泄功能减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近几年大规模的城镇扩建,许多河道、水塘被填埋或挪作建筑、商业用地,区域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大大消弱了对雨水的调蓄能力,这就使城乡结合部河道的调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三、原因
在多次的河道巡查中发现,城乡结合部的河道环境存在着严重的脏、乱、差现象,其中大量的白色漂浮物、粪便及其它生活垃圾直接入河是主要的问题,这种现象在灞桥区辖区的行政村中普遍存在。通过实地观察与探讨,总结出导致城乡结合部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部分城乡结合部为外来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区,成为了外来务工人员选择率较高的临时居住地。由于流动性强、归属感弱、接收信息迟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等原因造成了外来人口环保意识差,经多次考察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经常性边吃早饭边扔塑料袋、生活垃圾直接倒在河岸边、粪便也直接倒入河中,俨然将河道当成的天然的垃圾场。
2、城乡结合部融合了城镇的发展带来的便利也拥有未完全城镇化的农村特征,特别是在小型城镇化边缘地带,在面貌上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其配套环保设施、卫生服务、管理模式、收费标准设定还远远跟不上城镇步伐,扔垃圾不方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未完善、卫生监管力度不够等也是造成垃圾直接入河的一个重要原因。
3、保洁强度低、时间间隔长,导致河岸、河面垃圾未得到及时清理,日积月累,再加上生活污水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致使季节性的水草暴发更为频繁、更为旺盛,恶性循环导致保洁难度加大。
4、城乡结合部人口越来越多,企业也相对集中,但由于分属不同部门或地区管理,大家“都管,也都不管”,管理部门多致使协调上存在难度。有的生活垃圾应由环保部门管,有的路摊垃圾应由城管、卫生部门联合管,水体垃圾由水务所、保洁社管,负责方太多,不负责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方负责致使了协调难、管理难、实施难的局面。
四、措施
城镇的整体环境水平代表着这个城镇的综合发展水平,水体环境的改善不仅保障了河道的抗洪防涝、排水灌溉的作用,现如今人们对河道的生态、景观效用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关于如何解决灞桥区城乡结合部河道长效管理问题的探索势在必行。
当前最首要的任务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住者环保意识,培养其文明的生活习惯,从根源上解决水环境长效管理问题。宣传教育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外来人口流动性强,有些外来务工者居住时间只有2至3个月,这使得宣传工作难度加大,往往出现功夫深、效果差的局面。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找到突破口,一般情况下外来务工者多半是借用当地居民的民宅,在对外来务工者开展环保宣传的同时展开针对其房东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当地居民加入到宣传教育工作小组,由房东负责借住者的宣传教育工作,并通过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来提高工作积极性。
再者,目前灞桥区城乡结合部中小河道都纳入了长效养护范围,由村保洁员负责日常保洁工作,针对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多、水体富营养化、季节性水生植物暴发严重等情况,要尽可能缩短此处保洁员的保洁长度、缩短保洁时间间隔,做到每日检查、随时清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村委会要合理分配保洁长度、合理安排使用保洁经费,适当提高结合部保洁员待遇,同时要加大城乡结合部河道的监督力度,积极配合奉城所做好考核工作。
另外,针对简易厕所傍河而建、粪便直排入河、污水排入沟渠河道等情况,灞桥区政府高度重视,在灞桥区黑臭河道整治中铺设了截污管、建造了就地处理设施;部分农村生活污水列入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这在很到程度上减少了污染源。水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并加快农村就地处理设施及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速度,做到全方面、全覆盖,彻底消除生活污水这一污染源。
最后,针对环境整体这一特性,水务、卫生、城管、工商、环保、公安等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能主动配合,上下联动,发挥联动优势,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并针对疑难顽症进行集中整治,特别是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这一大好契机下,有力组织各部门职工共同参与到清洁行动中,创造良好氛围、培养环保习惯、树立健康形象。要建立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体系,发现问题及时传送给各相关部门,真正做到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在最短时间内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水务部门也可通过网络随时接受各方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全面掌控、及时处理并且随时接受监督。
参考文献:
[1] 丁鹤. 对城市河道可持续开发利用趋势的认识[ J] . 海河水利,2002, ( 1) : 24- 26.
[2]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十一五”及2O2O年水利发展规划思路目标[J].中国水利,瑚6(7):5.6.
完善课程管理机制范文2
关键词:院校合作;高职护理;临床实践
院校结合模式对于护理专业来讲是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及教学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指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因此,院校合作已成为当前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在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方式中临床实践教学是最主要的,这种教学方式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护理教育能否办成功的关键。目前,在我国已有很多关于院校结合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报道,但是院校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在应用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1高职护理专业院校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院校合作管理机制不完善,研究探索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施
院校合作管理机制合理是临床实践教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而在我国存在着院校合作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如很多学校并未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医院与学校之间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院校合作多限于单纯的硬件建设而无法形成长效机制等,并且高职护理学校和医院院校合作成功案例并不多,院校合作仅流于表面形式,深度合作难以展开。因此,学校与医院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培养存在一定的难度。
1.2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多偏重基础项目,未体现综合性
目前,高职护理院校多数教材仍未摆脱以疾病为中心的旧格局,各课程间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导致各课程间、前期与后期课程间有过多的重复。另外,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强调医疗诊断,忽视护理诊断;强调疾病护理,忽视整体护理;实验教学多偏重基础项目,教学内容没有体现综合性,综合性实践教学改革还有待加强。
1.3实验教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现在,高职护理类院校校内实验场所大部分还是传统教学实验场所,只适合护生进行基础实验项目,不支持综合实验项目的开发和训练。
1.4高职护理院校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欠佳
高职护理院校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没有足够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工作中,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院校结合还停留在“走出去,偶尔到医院看一看;请进来,偶尔到学校讲一讲”这一初级阶段。因此,在高职护理类实验教学中可能存在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临床需要的局面,非常不利于提高高职护生的实践能力。
2对策分析[1]
2.1完善院校合作管理机制
制度是阻碍高职护理院校合作实验教学模式发展的因素之一,要想促进高职护理实验教学模式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消除院校合作的制度。这种制度创新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主导和协调,在微观层面需要医院和学校的积极参与配合。首先,要完善院校双向人才流动机制和合作机制,学校与医院建立互兼互聘机制,形成良性的人才流动和使用机制。其次,学校与医院需出台院校合作教育的管理保障机制,健全院校合作教育管理体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国家出台法律、政策予以扶持,学校制订相应规范的对策和措施。
2.2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优化高职护理综合性实践教学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培养护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大胆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优势,积极探索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方式,逐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加强基础性实践教学的同时,继续完善基础实验层次、学科专业层次和综合创新层次的实验体系,不断加强护理类综合性实验教学。
2.3开发高职护理实验教学综合项目
高职护理教育应采用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比如模块课程、项目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彻底改变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课程结构。在新的课程模式下,可实行“课程双元整合”,即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技能实训教学,其应用理念是:知识、理论和能力训练应当尽可能一体化进行,将专业实践活动从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变成课程的主要部分,从而使实训基地变成教学活动的主场,真正使实训基地和课堂融为一体。
2.4加强虚拟实验平台建设
虚拟实验是指用虚拟手段完成仿真工作任务。目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训项目主要以练习为主,但是有些实验项目比如导尿、静脉输液等操作过程复杂,护生需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操作要点,使护生练习时间延长、学习兴趣降低。而虚拟实验是将临床实践中枯燥的操作步骤通过“游戏”等方式表现出来,使护生在“玩游戏”的同时掌握操作要点,从而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加强他们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记忆。
2.5运用现代先进技术,优化校内实验教学基地
为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职护理专业实验教学应积极引进教学软件,丰富专业课程实践内涵,与国内知名软件公司合作设计开发综合性模拟实践内容,加强护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
2.6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既要充分重视理论素养的提高,又要加强实践技能的提升,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重点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狠抓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院校合作模式是现代高职护理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项具有研究价值的新课题。在这种模式下,对于促进高职护理院校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是极为有利的。首先,院校合作模式有利于高职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与医院合作的模式中,护生能够在教师和医院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院校合作模式有利于高职护理院校的长远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院校合作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实践和提升专业水平的机会,有利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再次,院校合作有利于医院的发展,高职护理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最终是为医院发展而服务的,院校合作直接提升了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满足了医院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完善课程管理机制范文3
摘 要 结合高校体育教育目标来讲,阳光体育不仅于学生体质增强有利,对于体育教学效果的优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高校有必要基于阳光体育视角审视目前的体育管理模式,并针对其中显现出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本文从阳光体育视角出发对现阶段的高校体育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路径。
关键词 阳光体育视角 高校体育管理 问题 优化路径
一、前言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对于体育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对管理策略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此种做法推动了体育管理效率的提升,但从阳光体育视角来讲,现阶段的管理效果依旧还有不小的改进空间,需要高校结合新时期体育教育要求进一步深化管理改革。
二、基于“阳光体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管理
(一)显现出的问题
基于阳光体育视角来讲,新形势下高校体育管理中显现出的问题主要有:首先,课程设置管理有待优化。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课程设置决定着教学内容,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但由于未全面掌握学生需求等原因,目前不少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未达到合理状态,致使培养学生各项能力与素质的任务难以完成。其次,课外体育管理不到位。课外体育实际上是体育课堂的延伸与扩展,可起到一定的教学补充与强化作用,但目前高校对于这个环节的管理普遍很不到位。比如,不少高校很少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或在课外体育中并未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指导作用。这种情况体现了高校对课外体育的不重视,后果是学生难以形成锻炼习惯。最后,学生管理方法不当。体育管理中的学生管理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锻炼习惯为主要任务,这就要求高校立足学生兴趣差异采取引导与管理方法,但是,现实中不少高校对此并未进行全面分析,致使管理与学生心理不相符,最终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二)优化路径
体育管理除了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有影响之外,还与高校教育质量、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关联密切。所以,对于体育管理中的问题,高校决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为了帮助体育管理尽快摆脱困境,本文建议高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体育管理实施优化。
1.确立并巩固“生本理念”的指导地位
体育管理是我国高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推动体育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为主要目的,实质是一项服务于高校学生发展的活动。体育管理中最关键的要素是人,这一点和阳光体育的要求与目的是一致的。要想改变体育管理现状,高校就必须要确立并巩固生本理念,切实将人作为管理核心。这就要求高校转变教育理念,将服务学生作为体育管理的主要任务,并以此为立足点,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此外,高校还需正视课外体育的补充意义,根据学生兴趣创新体育运动途径,调动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课外体育中,高校则必须要加强组织、明确人文关怀的必要性,以满足学生需求为重。
2.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体育管理实际上是一个涵盖多项要素的系统,其中的要素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而管理者作为最基础的要素,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所以,高校中负责体育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要重视自身功能的发挥,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同时,高校还应正视管理机制对体育管理的影响作用。管理机制关系到体育管理的效率,在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情况下,体育管理将有据可依,开展阻力会随之减小,各项工作也会逐渐趋于规范。考虑到现阶段体育管理机制尚不够完善,高校有必要将建设体育管理机制作为重点任务,为实现规范的体育管理打下基础。在这个方面,激励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属于重中之重,在具体工作中应从细化规章制度开始,设立能够激发管理者积极性与责任感的条款。这样做有助于管理者彰显价值,也是保持机制活力的可行方式。
3.立足个体差异,合理确定教学侧重点
个体差异是大学生在体质、兴趣方面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属于客观事实,所以,体育管理工作中有必要在正视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将其作为确定教学侧重点的主要考虑。作为体育管理中的关键要素,教师是联系其他要素的桥梁,在教学活动中的态度与做法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大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使体育教学与学生专业教育要求相一致,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侧重点不同的教学策略。以维修专业为例,考虑到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与教学目标均对学生的上肢力量要求较高、男生居多等特点,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训练时,就可以有意识的侧重于上肢力量锻炼,为此,教师可鼓励学生练习俯卧撑以及杠铃抓举。而对于旅游类专业,教师就可以结合该专业女生较多、人才培养对耐力要求高的特点,安排学生练习跑步或者跳绳等符合女生兴趣同时又有助于就业的运动项目。此种做法可使体育教学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对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及就业均有一定的益处。但需注意,教师应明确每个学生的能力与身体条件不同,在对他们进行评价的时候,有必要结合实际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以保证测评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管理是高校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就业、锻炼习惯的培养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均有极大影响。然而,由于管理理念陈旧等原因,现阶段的体育管理中却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管理有待优化、学生管理方法不当、课外体育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对此,高校有必要紧密结合阳光体育要求,通过巩固生本理念的指导地位、完善管理机制、调整教学侧重点等方式,来推动体育管理面貌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n笑.对高校体育管理理念变化的认识和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5,(04):102-103.
完善课程管理机制范文4
一、明确政府职责,更好地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
1.政府部门重视职业教育管理
由于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运行的大部分政治策略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强制性,对职业教育并没有做出完整的管理机制,因此政府和职业院校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偏差。现今,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调节手段,原本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起新的政府和职业教育院校的关系迫在眉睫。政府应该重视职业院校的管理,建立起新型的管理理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职业教育向自主方向发展,强调职业院校的绩效评估,建立起新型的管理机制,政府应该正确看待与职业教育院校的关系,做出新的角色定位。
2.地方政府加大区域内职业教育管理
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各项策略的执行机关,因此地方政府对区域内职业教育院校的引导和管理十分重要。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角色的发挥,将职业教育放到地方政治管理的重要阶段。职业教育院校需要地方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注意职业院校的管理机制建设的引导。地方政府应该统筹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职业教育管理的建设工作,对职业教育的办学团体进行资格审查和有效监管,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相应的招生权利等等,保证职业教育院校的管理体制合格。
3.完善政府统筹,建立平等的竞争环境
要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政府部门的作用不容小视,政府应该保证我国职业教育院校都处在一个同样平等的环境中。现今社会中,职业教育院校有一个明显的不平等现象就是,职业教育中的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存在不平等的竞争关系,现今社会的各种机制,都明显偏向于公办院校,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下,不利于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建设。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推进职业教育向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而且目前民办院校的办学资格和各种教学设施都明显优于公办院校,所以建立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对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有着一定的推进作用。
二、创新职业教育管理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随着各种法律制度的健全,公民的各种意识明显增强,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之后,教育界也出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管理理念的风潮。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重视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却忽略了被管理者的意识,将人看做被管理的工具和任务,这就导致职业教育院校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我们,要重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需求,做到照顾个人的情绪和需要,并且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持。教师方面,应该对教师提供相应的而服务,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另外,对学生方面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的照顾,做好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必要条件。
2.建立品牌意识
随着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品牌意识成为职业教育竞争力提高的表现。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上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没有特色的专业,所有设置都是盲目跟随市场需要,导致专业设置繁多,课程安排不尽合理,职业教育的管理上也容易出现漏洞。因此,要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必须建立起品牌意识,将专业做小做精,专注于某一个或者两个特色专业,防止出现专业上的平庸化,要重视特色专业的建设,保证管理机制能够运用到实处,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且对这种特色专业进行相应的宣传,达到建力品牌意识的目的。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还应该建设起专业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保证对学校内部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树立起完善的品牌形象。
3.注重各项教学内容的融合
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应该做到对校内的各项学校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要重视办学理念和管理机制的融合。现代职业教育要取得成功,首先应该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并且办学理念的设置上,应该与管理制度相适应,不能出现管理制度和办学理念相冲突的情况。好的管理制度应该适用于学校的方方面面,不仅能够体现学校的品牌形象还应该能够对内部的教学环境实现优化,学校管理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内部的管理层,对学校的情况有着明确的了解,改变学校内部的教学环境,实现管理机制和其他教学内容的结合。
三、构建配套管理机制
1.完善教师培养机制
职业教育中,师资力量的情况与学生学习的情况息息相关,因此职业教育应该进行教师的选择和培训。职业教育中的教师,首先,应该有专业的技能,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另外还应该有一定的素质,能够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教育。其次,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师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职业教育学校还应该向社会招聘一批名师和专家,帮助校内教师了解更多专业知识,打造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供条件,并且按照及时所教授的专业对教师进行严格要求,教师必须时常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尽量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要求。教师具备了过硬的技术水平再加上学校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完善,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完善评价机制
教学质量的评定,不仅是对教师能力的评定,更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因此职业教育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的评价机制,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定。帮助教师根据评价内容进行反思,找出自身缺陷,进行更好的课堂教学。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差距,进行自主学习。学校对学生进行更好的评价机制管理,对学生和老师进行更好的评价管理,让学校在用一种有序的氛围下进行更好的发展。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完善的评价机制之下,学校的教育管理机制得到完善,才能进行更好的课堂教学。
四、结语
职业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同推动非职业教育更好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专业人才。另外,我们应该明确,目前市场紧缺的就是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力,因此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10).
[2]宋楠.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3.
完善课程管理机制范文5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管理机制
在我国当前阶段,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发生重大变革,工学结合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资源与环境,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与校外工作时间,以职业为导向,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质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一、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尚未完善
我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发展时间较短,在“工”与“学”两方面存在的教学管理问题尚未形成成熟应对经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并没有相关制度与政策,这导致学生进入企业无法受到统一实践教学指导。现今高职院校学生进入企业学习的规章与制度主要依靠院校经验积累,就学校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必须明确的是,这种制度并未完善,其针对性与指导性严重不足,无法发挥应有教学效果。“工学结合”教学具有特殊性,其实施环境在校园与企业两个地方,学生管理工作由校方与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在工学结合下,学生管理工作既与高职院校有所关联,又与合作企业密切相关,多方因素为学生管理带来较大困难,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仍未完善,存在缺陷。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机构不够健全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高职院校拥有学生管理机构,这种机构的组成人员多为校园内的教育工作者,合作企业人员与政府部门并未参与。高职院校设有学生在校评价考核机构,对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学习期间缺乏考核评价,合作企业并未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多数企业选择“简单管理”模式,由一个师傅带领一个实习队伍,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现有管理机构不够健全。
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环节薄弱
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结合培养人才,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挑战,学校缺乏管理经验,无法及时调整管理制度,部分教育工作者无法正确认识新式教学模式对院校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产生的影响,其管理理念需要强化更新。除此以外,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为进入企业实训的学生模拟职业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积累职业专业知识,为其职业人际关系做出恰当心理辅导,使学生明确企业与校园学习环境的不同之处,调查表明,多数高职院校并未重视这一工作,致使学生在企业实训时出现适应不良等情况,无法很好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二、解决措施
1.校企合作完善管理机制、制作行为规范手册
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加强学生规范管理,针对企业实训学生制定完善管理机制,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实施顺利的硬性条件。学校可以制定企业实训学生管理制度,让管理者有据可循,让学生明确行为规范。院校可以根据往届学生实训经验,从企业实训要求、学生宿舍管理、学生人身安全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多方面详细总结,制作公平公正、以学生为主的规章手册。
“工学结合”学生管理的关键是监督与管理实训学生,在学生前往企业实训期间,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是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两方,因此制定学生监管制度需要二者共同进行,在此期间,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必须明确各自所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互相配合,确保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2.健全组织机构、建设学生管理新格局
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可以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用性增强,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发展,学生管理工作格局也需要转变,以学校为主,制定管理方案与策略、管理考核评价方法等。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需要健全学生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学生管理团队,需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需求,实现校企有效合作沟通,最终达成校企双赢的效果,可以由高职院校领导或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担任顶岗实习的学生管理组织组长,主要ρ生日常事务与思想教育实施管理,副组长则由合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担任,负责安排学生实习事务。
3.打造实训基地、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体系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区域内产业特点与行业发展优势,打造技能实践、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合一的实训基地,旨在培训学生动手能力与就业入职适应能力,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除此以外,学校可以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构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活动与企业实训三位一体的创新管理工作体系。高职院校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需要充分重视实训学生管理工作,形成校内学生与校外学生的管理责任科学统一;另一方面,学校需要进一步管理参加企业实训的学生,在学生进入企业以后,学校组织教师全程跟踪管理,鼓励合作企业重视学生管理工作,构建和谐管理体系,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出现问题,制度不够完善,学生管理机构不健全,高职院校缺乏约束企业的能力,校企双方无法形成关系紧密、配合默契的合作机构,因此必须解决相关问题,完善学生管理机制,推动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季跃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开放式学生管理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3).
[2]李欧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5.
完善课程管理机制范文6
关键词:教学管理;管理机制;管理效率;淘汰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54-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端,强化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对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我国在校硕士研究生共有1374584人,博士研究生共有271261,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共有461693人,研究生的总量十分庞大。不仅如此,报考研究生的数量与录取比例也在逐年攀升。在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如何实施完善的教学管理,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摆在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13年财政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以下简称《意见》),从财政拨款制度、奖助政策体系、收费制度三个方面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研究生不仅能够享受到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还能够通过参与教学、科研、管理获得资助。这无疑对高校抓好研究生管理工作,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此基础上,高校行政部门更应结合研究生管理特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笔者试图对此做一番探讨。
一、高校研究生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对象呈现复杂性
目前,就读研究生的人员结构呈现多样化,主体构成部分不再以应届毕业生为主,既有往届生,也有在职人员,既有本专业考生,也有跨专业考生。不同的生源构成决定了其生活方式、生活阅历、社会经验存在较大的差异。不仅如此,研究生教育的规格、层次和类型也有全日制、非全日制、“硕博连读”的差别。不同结构的研究生集中在一起接受大体一致的管理,必然面对因为不同的读研需求而导致的管理工作的复杂。
(二)管理方式具有分散性
由于专业和研究方向的不同,研究生之间的课程学习相对分散独立,彼此的接触也不多。加之调研、出差、实践等方面的影响,使得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少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即便是同一年级、同一宿舍的同学,也很难像本科生那样朝夕相处。此前,复旦大学黄洋被同宿舍舍友投毒致死的案例,已经从侧面反映了研究生同学关系冷漠、集体观念单薄的特点。因此,研究生的管理方式具有分散性。
(三)日常管理具有系统性
研究生日常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系统是由多个行政部门协调组成的,既有负责教学安排的,也有负责培养管理的,还有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以及就业指导服务的。这些行政部门的设置不仅无异于本科生的教育,而且在某些方面比如说科研,比本科生管理更为细致,更为规范。不仅如此,还有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学术科研的引路人。有这么多行政人员助力研究生的管理,相信研究生管理工作必将科学、有序和高效。
二、研究生教学管理的重点
(一)健全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率
管理的机制不仅直接决定了管理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管理的最终结果,研究生教学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这就要求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率。首先,需构建一种结构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梯队。目前,作为研究生日常管理基层单位的学院,普遍采用院长领导下的研究生教学秘书与辅导员的双重管理机制,责任重、事务多是普遍的特征和现象。实践证明,这种双重管理架构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工作,组建一支权责分明的专业管理队伍,灵敏、高效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势在必行。
其次,严格制定并执行程序化、信息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传统的基层研究生教学管理机制虽然有相应的政策作为依托,但是随着研究生教育内容的逐步扩展,实际操作中常出现无章可循的问题,此时的管理常暴露出随意性。因而必须要建立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制度条款,快捷清晰的规范管理行为。
最后,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教学保障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高弹性的工作,不仅取决于管理人员的水平,同时也取决于其管理的精力投入。在研究生双重管理机制下,建立量化的管理考核和评估机制,客观公正地批判教学管理的过程和成果,并以管理效果为依据,对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奖惩,以此有效地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管理效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了解群体特征,找准工作切入点
考虑到研究生工作群体的特殊性,深入了解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特征,全面了解管理对象,准确把握工作的切入点,也是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研究生这个群体在年龄、家庭背景、社会经验、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阅历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从群体的整体素质上看,高知识储备、文化素质、独立意识强等特点又决定了该群体对教育管理的水平要求较高,不愿意盲目地接受说教,他们更加注重对个性和个人发展的追求,需求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同时,研究生也存在自我意识明显、感情脆弱、缺乏团队精神等缺点。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点与本科阶段有着明显的差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这使得导师对其的影响巨大,即使是拥有相同培养目标的同一专业学生,其培养过程和结果均可能出现巨大的差异。研究生需要根据研究方向进行独立选课,这导致其学习和科研场所较为分散,学习和生活节奏有明显的差异,这也造成了班级集体性相对弱化,组织纪律性较为松散,集体活动难以开展,给管理活动带来一定的困扰和障碍。
三、针对教学管理特征的制度改进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撑自主创新的战略性力量,也是推进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和“中国梦”实现的主导力量。2012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58.4万,研究生以上学历已经达到43万人,但是研究生的总数和质量仍有待提高。怎样在后危机时代,满足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以及不断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目前研究生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因材施教,科学设置专业及其课程
新经济时代更加注重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的核心依赖于创新人员的个性化。每一个个体都有其最擅长和最感兴趣的领域,因此在注重基础课程和专业设置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个性化的发展,因材施教,科学设置各专业及其课程。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学习方向和知识的载体,应该既注重共性理论知识的传播,又要注重前沿动态和个性化知识的获得,整个课程的设计应遵守从基础到专业再到学科前沿的模式。设置基础课程应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综合性,体现出广度,注重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应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设置专业课程则更应注重本专业学生的特长及需求,结合最新的理论和实践动态合理设置课程的深度、精度和高度,教授时应更多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鼓励学生有所突破和创新。
(二)创新在读研究生考核制度,引入淘汰机制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实际上是“严入宽出”,而美国等国家则推行“宽入严出”政策。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在屏蔽了一部分人获取研究生教育机会的同时,也给另一些在读研究生提供了堕落的机会。在我国,只要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和面试,即可获得研究生教育机会,在读期间,很多学校出于各方面顾忌,学生的各科成绩及毕业论文基本上都能达到毕业要求,导致很多研究生在读期间,学业荒废,副业四起,没有危机感和进取心。因此,应引入研究生淘汰制度,创新并严格执行研究生考核制度,对未能到达考核要求的学生,坚决淘汰。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在读研究生的危机感和创新热情,提高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重视论文质量,杜绝学术腐败
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也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掌握与运用知识的侧面反映,因此高校硬性要求研究生也是保证研究生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目前高校过多注重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量,而忽略了论文本身的质量,诱发了很多的学术腐败问题。因此,完善研究生的制度迫在眉睫,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减少甚至杜绝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首先,高校应该建立导师与学生连坐责任制,导师必须对所带研究生所要发表的文章进行严格的审阅,这样可以减少论文的抄袭等学术腐败问题。其次,高校应鼓励研究生多发表较高质量的论文,改变原来的“重量不重质”的现象,真正通过论文的质量来考核研究生教学水平问题。再次,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出版机构的监督与管理,严格出版社对研究生论文的审核程序,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以发表,这样可以较好地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
(四)加强社会实践,营造创新氛围
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高校研究生培养不可忽视的问题。研究生在熟练掌握自身专业知识之余,应该加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开拓学术视野,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课题和调研,真正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企业以及政府应该积极与高校联办研究生实践项目,定期地邀请高校学生参加调研与实践,这样既能够为企业解决困境,又能够提升高校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另外,学校应该积极营造创新的氛围,将创新项目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定期举办各种科技活动,鼓励跨学科学生组团自主选题、自主创新,借此鼓励跨学科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德峰.关于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1(10).
〔2〕陶金.关于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