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地学思维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 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 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有效的职业规划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学思维的特色之一在于训练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在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时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综合地思考问题,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客观全面地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并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不同地区;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物理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是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提出,其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和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该课程开发的资源都是学校现有资源。我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国家相关政策规范下,互补国家与地方课程,以学校为主,丰富学校办学特色,在学校和教师的带动下,根据学生的相关需求,让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于学生。校本课程开发是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重点。校本课程开始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课程发展趋势的相关反思,这个时间学校教师没有注重编制课程的参加,评价工作不注重,这导致了编制者、课程实施者和课程评价者间严重脱节。新课改下,这就要求我国教育部门注重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

一、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情况

首先,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第一,新课改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1、物理课程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要求中学物理进行校本课程开发。2、课程结构注重选择性。中学物理注重学生的兴趣、潜能、自主性、个性化学习,这要求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3、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这需要中学物理进行校本课程开发。4、课程实施需自主学习,方式多样化。5、课程评价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这四点新课改要求,也需要中学物理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第二,新课改发展趋势的要求。比如:物理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新课改对物理教师的要求,要求其具备整体课程观、树立整合课程观。

其次,影响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第一,学校环境的影响。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地区中学物理课程更具有适应性,符合学校和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这需要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的共同配合。第二,教师的影响。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引导者,是新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运用课程理论,体现课程理论的价值,这才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有些地区的中学教师没有接受过校本课程理论与技能的训练,缺乏理论、技能和经验。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负荷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学校也要非常注意。第三,学生的影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才能有利于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和物理教师间的对话。第四,考试导向的影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物理教师注重升学率,忽视了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这需要完善考试方式和评价制度。

最后,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第一,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二,培养和提高物理教师课程意识,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比如说:在物理教师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教育思想等方面进行完善。

二、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不足

第一,物理教师缺乏相关课程知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校本课程既是一个理论性问题,又是一个操作性问题。从理论上来讲,其要求物理教师具备课程知识和意识;从实践上来说,物理教师需要具备课程开发能力。根据研究可知,有的物理教师对课本知识了解不透彻,对一些知识点感觉模式,不利于教学;有的物理教师在课时多、任务中、工作重等压力下,不能创新精神;有的物理教师没有专家的指导,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很困难;还有的物理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教师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物理教师为了获得升学率,一味地给学生传授枯燥的物理知识,学生一味地机械性记忆,背诵一些练习题,自身的探索、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还有的物理教师教授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知识僵硬,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等。

第三,课程设置较单一,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更何况对于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他们有不同的需求、兴趣和爱好。单一的物理课程设置,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个体差异得到很好的完善。

第四,物理课程内容体系封闭,没有一定的灵活性。一些物理概念和原理在整个课程中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不利于教师讲解知识,很难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还有的物理内容陈旧、没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样长期以往让物理知识失去了活力,这需要校本课程开发。

第五,学生自身的问题。大部分落后地区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功底去做好物理的相关练习题;还有的学生怕学物理;有的学生无兴趣学习物理知识。

三、完善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校本课程;相关误区;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14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10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①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切入点之一来实施素质教育,涉及到了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变。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本课程,即学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先系统评估学生的兴趣、需求,结合本地的课程资源,自主研发设计一系列相关的内容,编制出来的课程。校本课程具有地域性、实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普通课程的有效弥补和丰富补充。

我们响应课程改革号召,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但因为校本课程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师生对校本课程难免会存在一些误解。

二、校本课程的误区

误解一:校本课程即学校的自编教材。这一误解没有看到:校本课程是一种结果,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办学理念。

误解二:部分师生认为校本课程课与高考无关,此课可上可不上,因此有些班级的校本课程课形同虚设,有的老师甚至占用校本课程课,而学生在上校本课程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

误解三:部分教师把语文教材(人教版)和校本课程进行区别对待。有的教师对于语文课本教学,无论是备课、上课、复习、考试等都认真对待,而对校本课程就很随意,不知道该怎样上,甚至不备课或照本宣科。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为了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所以,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展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下面,笔者就语文校本教程的开发和教学方式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语文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

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与当地有关的文化资源,将其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加强语文校本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知识多样性的渴求

教师在编写语文校本课程时,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有时代性、文化性与哲理性,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与文化品位;也要考虑教学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选文要“少而精”“广而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三)教师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语文校本课程教学不仅仅是文本教学,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展诗歌朗诵会、诗歌接力赛、读书成果展示会、故事会、才艺大比拼等系列活动,创办“记者站”、班级期刊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

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以下着重探讨主题类和活动类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一)主题类校本课程

主题类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采用横向拓宽的方式整合多方面资源,进行整体性、结构化的持续研发,从而形成可供选择的系列课程。比如,以诵读中华古典诗文为核心的“奠基性阅读”课程、以阅读教材相关读物为核心的“辐射式阅读”课程和以选修专题自主阅读为核心的“个性化阅读”课程,共同构建起网络化、交互式课程体系,极大满足了不同层面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

(二)活动类校本课程

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特色、形式活泼、新颖有趣的校本课程。如文学讲习班、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演讲赛、辩论会、新闻会、读书报告会、时文赏析会……让学生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各年级教师可在教务处的安排下,有计划地组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并选出优秀节目进行再指导,以便于在经典诗文教学展示课后进行汇报演出。又如,学校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有文学趣味的校园环境。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校园,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教室等便于学生集中的场地,并赋予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我们的语文校本课程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语文课就不再局限于教育部统一编写的必考教材,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将兴趣与知识相结合,真正实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的学习局面,素质教育也将不再流于浅表甚至空谈。试想,学生看到教室里张贴着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看着自己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我会读”“我真行”评比栏,看着“看谁写得棒”的习字栏,在每一个细节都能领悟到语文之美,能时时学习,处处感受,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推进语文校本课程教育,我们要加强课程资源意识,寻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多种渠道,发掘丰富多彩的各类实践活动,更要大力开发传统优势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让语文教学有丰富的传统情怀。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范文4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学校及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自行设计和研究、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是开发本校师生潜能、发展师生个性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品位的新型课程。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是众多的,这些因素,既有促进方面的,也有阻碍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学校外部因素。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准备在讲座完后交流环节提出来,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像崔教授说的一样,只要那位老师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以前我一直错误地把校本课程局限在一定的框框里,而且认为一所学校都要围绕某个主题去开发。所以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2、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校本课程;舞蹈;游戏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33-01

我国现在虽然尚未建立较为完整的小学舞蹈艺术教育体系,但小学舞蹈教育的意义已经越来越被社会认可,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意识到舞蹈对小学生的影响及重要性。本文将通过舞感培养、力量培养、表现力培养三方面,阐述舞蹈校本课程开发中舞蹈与兴趣结合点即游戏中培养舞蹈精灵。

一、舞感培养――“森林里有谁”

在校本课程开发初期,最有效的让孩子们认识舞蹈,喜爱舞蹈的方式即趣味性,在舞感培养方面本人引用动物模仿法。孩子们在音乐中,通过语言引导使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你们想做哪一种小动物呢?例如:播放音乐《森林狂想曲》,带孩子们感受森林里的快乐,提出“如果你生活在这美丽的大森林,你会是什么动物呢?”找到很有姿态的同学让孩子们欣赏他的动作,进一步模仿。在此过程中,不仅有创作的欢乐,还有对孩子基本身体协调性的把控。最后,教师总结动作,带孩子们进行模仿创编,形成一个小型舞蹈。这种游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更提高了孩子们的舞蹈学习热情,孩子们的舞感培养也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力量培养――“勤快的搬运工”

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为目标。在校本课程开发伊始,需打好基础才能有效地继续培养,因此,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先教开胯、压腿、踢腿、甩腰等基础动作,w力耗费大的同时比较枯燥,学生会有倦怠心理。在训练中结合力量训练要求和孩子们爱动的天性,现研究出一个有趣的比赛游戏,既能锻炼各部分肌肉力量,又可以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首先,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大组中再两人一小组地。然后讲述动作要领:两人一组,先一人趴地蹦脚,同组伙伴双手搬起其脚背,此同学将手臂撑起,向前爬行,到达目的地后换人以同样动作爬回原位。两人小组结束后,换大组中的另一组同学出发。三大组中,全部同学完成任务后,先完成的组获胜。就是这样一个力量游戏,孩子们乐此不彼,虽然很累却还想继续玩。游戏中,孩子们不仅手臂力量有了明显提高,在甩腰中发现腹部力量也有很大提高,这对于基本功、协调性的训练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也使孩子们初步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三、表现力培养――指令与问答游戏

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要在校内各项活动中发挥作用。舞蹈是具有观赏性的艺术课程,需要最精炼的肢体语言、最精确的韵律节拍、最精彩的舞台呈现等,而这些要素对表演者的要求即为“表现力”。对于孩子们表现力的训练本文通过两个游戏进行。

首先,面部表现力,孩子们对于丰富的表情都不陌生,但是将每一个表情做得漂亮又恰当便需要教师的训练来把控。对于表情的把控,在实践中本人琢磨出一段节奏指令词:“舞蹈娃娃笑啊笑――微笑、八颗牙、大笑、找塞牙,舞蹈娃娃上台时――害羞、受惊吓、撅嘴、不高兴……”这一系列训练孩子们可以对照镜子找到最漂亮的自己。在排练舞蹈《欢天喜地》时,需要很多惊讶及大笑的表情,在排练过程中,平时的训练起到很大作用。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范文6

“校本课程”简单地说就是以学校为根本,学校能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依据学校本身的教学特点去选用适合本校实施的校本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兴起“校本课程开发”思想,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全国范围内课程开展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学校为根本,开展课程研发,使课程政策的制定能够全民参与或者多数人参与,通常是由学校校长、专业科任教师、课程研究员、学生以及其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制定、实施和评估的活动。

当前大多数高中虽然有能力开设生物校本课程,但学校选用的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老套或者直接套用现成的网络资源,从而使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展不具有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多样性。同时部分偏远地区的学校由于高科技信息设备的缺乏,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开展生物校本课程。

二、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生物课程模式,机动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还能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教师对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进行不断的再挖掘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样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来说,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由、全方位发展。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随意进行,特别是对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定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引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要有助于使学生掌握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知识,提高探究生命现象的能力,这就要求生物校本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自主性。在生物校本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赋予学生发展的主动权,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促进生命自由地、个性化地发展。

3.灵活性。在选择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灵活地作出内容、形式上相应的调整。

4.有效性。生物校本课程的教学要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这就要求生物校本课程与高中生物教材具有一定的衔接性,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体现出校本课程的意义。

5.因地制宜性。以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应整合区域资源,这样才能使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能在生活化的基础上为学生所接纳和采用。

四、生物校本课程的总教学目标

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本门课程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初步概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阐明每个课题的背景知识;总结生物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尝试使用和操作一般实验器具和器材的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操作并完成设计简易的实验方案;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关注科学、关注生命的观念,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认同生物科学和技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生物学乐趣,养成质疑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生物校本课程教学内容选定

考虑到上述科学性、自主性、灵活性、有效性、因地制宜性的生物校本开发原则以及生物校本课程的三维目标,选择下面所展示的课题作为高中阶段适用的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一个参考。

生物校本课程课题三维目标:

1.课程内容:酸奶的的制作。知识目标: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了解酸奶发酵的原理。能力目标:尝试进行酸奶制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关注生物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课程内容: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知识目标:说出显微镜的主要构件和用途;了解显微镜的使用过程。能力目标: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尝试用显微镜观察简单的生物制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课程内容:辨认校园植物。知识目标:了解常见校园植物在外观和形态特征上的差异;辨认一些常见的校园植物。能力目标: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运用和分享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身边的植物,进一步形成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4.课程内容:叶脉书签的制作。知识目标:学习叶脉书签制作的原理。能力目标:掌握叶脉书签的制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叶脉书签的乐趣;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5.课程内容:观察果蝇的生活史。知识目标:阐明变态发育的概念;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生活史。能力目标:通过饲养果蝇,发展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强化对信息加工、整合和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昆虫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生物的热情;体验观察的乐趣。

6.课程内容:干压花的制作。知识目标:认识花的一般形态特征;阐述花的基本构造。能力目标:尝试动手进行干压花的制作;绘制花的一般结构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7.课程内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知识目标:阐明种群和物种丰富度的概念;了解土壤中动物分布情况。能力目标:掌握采集土壤样本的操作技术;使用吸虫器目测估计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培养实践创新的科学精神。

8.课程内容:关注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目标:了解合理营养的概念;举例说明如何做到合理营养。能力目标:尝试动手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收集整理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健康饮食的生活习惯;关注食品安全;了解食品安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9.课程内容: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识目标:识别什么是生物性污染;概述生物净化原理和方法。能力目标:搜集整合生物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提出一种生物净化的方法并设计实验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深化保护环境、珍惜地球资源的意识。

六、反思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