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育叙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教育叙事

高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地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21世纪的地理学,将以如何辨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维系充分和谐与协同进化;如何达到利己与利他、当代与后代、自律与互律、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为内涵,在资源开发、区域发展、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和城乡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并将建立全球发展的伦理道德体系。对于地理人才培养的地理教育,除了少数“基础型”人才外,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中学地理不再是单纯传授地理知识的一门课程,也不是一般的培养能力和渗透德育的学科,其作用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环境意识和正确的地理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历史地落到了青少年身上,如何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学校应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在高中地理有限的课时内,我们不应只限于传授给学生传统的地理知识,而应该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培养学生现代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中心任务。它更加有效地符合人的学习认知规律,符合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提高人的素质,增加人力资源含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特征在于以人的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资源观及相应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最终追求人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承接了传统教育的优势和功能,更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重点体现在:

2.1 学会认知,追求科学的精神。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知识含量达到目前丰富的程度,并仍以爆炸的速度在迅速增加和发展,传统的未成年期的教育已不再能满足个体一生发展的需要,新的事物需要学习者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的认知能力,而它绝不局限在未成年人的学习兴趣,学会认知是个体发展必须的能力,是教育重点。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是完善认知的必须能力,也是教育的重点。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是完善已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将对个体客观认知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2.2 学会做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知的目的还在于实现其掌握社会实践的能力,学会做事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对个体实践能力的要求。

2.3 学会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持续发展观。而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特征在于和谐共处。它既要受教育者学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又要学会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学会生存。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目标,但由于世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分配的不平衡将在很长的时期内存在,由此引起的竞争和压力也将持续存在,学会生存对我国受教育者来说是必须的,也是长期的。

3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做法

3.1 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育。要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光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更多的在课堂上学不到、看不到、听不到的地理信息。笔者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让学生思考,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讨论,或办地理小报,相互学习交流,直接参加到活动中,结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效果很好。

3.1 开展主题不同的讲座,如《中国21世纪议程》《地球的一天》《中国沿海地区21世纪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等。

3.2 开展乡土调查,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3 提供实例,撰写小论文,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3.4 组织学生收听收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电视、广播,了解世界发展的现状,联系本国、本地区实际情况让学生分析得失成败,从而使学生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也提高学生的应用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诸多活动中体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活动中增长了学生才干。

3.5 根据教材特点,层层推进。从基础人手,内外结合,层层推进,全方位多形式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渗透,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例如“消除工业三废”“搞好环境保护”的内容,宜分三步讲授:第一步,讲清工业“三废”的排放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第二步,消除工业“三废”,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步,举例讲解“消除工业三废”,区域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高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1)12-37-03

1 PBL教学法应用研究

1.1 概念、发展与应用现状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1966年,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制定了一个新的教学计划一“三年规划”。该“三年规划”标志着PBL的诞生。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在实施过程中所包含的基本环节有: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的问题、后续行动、活动汇报、问题后的反思等。问题、问题表征、问题解决,这些都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或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问题的学习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

PBL诞生后,先后在6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此外,PBL也从当初的医学教育领域走向其他学科教育领域,从培养研究生的领域走向中小学及大学教育领域。

目前,一份调查表明,北美130所医学院校(全美125所大学中的118所、加拿大16所大学中的12所)引入了或准备引入PBL教学法的占所调查院校的86.2%,占北美所有院校的79.4%,PBL教学法在北美开展已经很普遍。

港台地区和大陆内地的PBL教学法开展还不普遍。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医学院是在大学三年级进入临床阶段开始应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台湾辅仁大学医学系采用在大学三年级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PBL教学法。他们所开展的PBL教学,原则上都是在临床阶段进行。大陆内地很多学校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PBL教学法的探索和研究。四军大、南京医大、浙江大学医学院等是在七年制或研究生的临床实习阶段开展的;北大医学院和白求恩医大是在基础阶段的部分过渡课程进行的;西安交大医学院是在联合办学大专班的学生中实验探索的;湖南医科大学是在护理教学中应用;暨南大学是在口腔内科实验教学中实施。

1.2 PBL教学法特点

PBL教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同时学生必须要有对他们自己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学习者要全身心投入于问题中。

(2)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具有真实性的任务和问题,PBL中的问题隋景必须是结构不优的、能够自由探索的,且是在现实世界中有一定价值的;

(3)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以及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等。与“做中学”及发现学习相比,PBL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认为学习应该是广泛学科或主题的整合,强调社会流合作的作用,强调支持与引导等。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PBL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

(2)PBL是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

(3)PBL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

2 案例式教学法应用研究

2.1 概念、发展与应用现状

案例式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而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是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和法学院。20世纪初,案例教学开始被运用于商业与企业管理学,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完善与丰富,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社会发展加速,市场竞争激烈,知识、人才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现,特别是对人才所掌握的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务实的且有明确目的的,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案例式教学在我国推广较晚,当前在国内案例式教学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尤其是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学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并且一些相关的案例教材也开始出现并在实际教学中使用。

2.2 案例式教学法特点

案例式教学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启发式

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它试图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通过教师适时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实现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2)情景化

案例式教学法倡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者接近真实的学习情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参与性

在案例式教学中,学生有许多参与课堂的机会。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甚至辩论,他们不但可以愉快地理解案例本身反映出的基本原理,而且还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案例式教学法很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观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发挥主体性的客观规律,这也是案例式教学法的魅力所在。

3 案例式教学法与PBL结合应用研究

3.1 结合应用理论研究

当前高校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医学高校VFP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较差的情况,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抽象,难以接受和消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非常迫切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医学教育,先后在6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经验,因此用于医学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PBL也从当初的医学教育领域走向其他学科教育领域,从培养研究生的领域走向中小学及大学教育领域,在医学高校的教学中完全可以采用。PBL在实施过程中所包含的基本环节有: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的问题、后续行动、活动汇报、问题后的反思等。

案例教学方式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的形成和运用,最早出现在1910年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中,也与医学教育有着渊源的关系。当前在国内,案例教学方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

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被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

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两种教学方法的成功在于其各自的优点,PBL教学法注重从具体问题细节着手,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案例式教学法则从整体综合应用出发,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够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应用到“Visual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必定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3.2 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可分为基础知识、数据库管理及数据表操作、SQL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视图与查询、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程序设计、应用程序开发等章节。项目组成员在课程整体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法,采用学案例系统,在具体章节授课的环节结合采用PBL教学法。

教学用案例系统统一采用“学生教务管理系统”。该案例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1)学生基本信息管理

(2)课程基本信息管理

(3)成绩基本信息管理

(4)教师基本信息管理

(5)教研室基本信息管理

基本信息管理包括数据输入、修改、删除、查询统计、报表打印等功能。

在课堂的组织中,每讲解一个新的章节,首先演示教学案例中该章节知识点的实现部分,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先建立“这个知识点有什么用处”的感陛认识,之后再引入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并逐步演示案例相关部分的制作过程。如此以来,学生不仅可以牢牢地掌握知识点的特点与用途,还可以灵活运用该知识点完成软件系统的开发。

以视图和查询章节为例,首先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1)如何处理值是动态的字段(如年龄)?

(2)如何方便地设置数据操作权限,从而提高数据维护的安全性?

(3)如何方便地建立SQL查询语句并能够重复使用?

(4)如何灵活控制查询结果的输出目标?

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使用视图和查询来实现,由此引出本章节要讲的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逐一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能够很好地实现跟教师的互动配合,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3.3 实验教学应用研究

作为计算机语言课教学,其实践实验环节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实验环节,学生才能将在课堂中吸收到的知识转换为应用技能。因此,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来组织引导好案例式实验教学,对课堂教学将是有力的补充。在设计实验案例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原则,突出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

一个完善的“学生教务管理系统”包括很多功能模块,在有限的课堂学时内不可能逐一将制作方法演示给学生。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课堂中,只将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成绩管理模块作为课堂精细讲解的案例,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将成绩管理模块作为验证性实验完成。而其他的功能模块,则按照班级的不同分配不同的功能模块,作为设计性实验来完成。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将课堂案例作为模板,在验证其制作过程的同时积累程序开发的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设计性实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总之,以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任务相互融合的实验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外延和拓展。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传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4 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3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布局 产业结构 人力资源 层次结构

学科专业结构

理论上,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并由此带来规模报酬递增,这使知识的形成、致用、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跨越,当前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同时人力资源质量直接制约国家发展的综合竞争力,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是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从高等教育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布局影响各产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学科类别结构布局决定各产业中的劳动力构成。国际经验亦表明: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密切相关:一方面,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合理调整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人才、技术和信息支持;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演进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引进、办学层次、生源结构、院校特色等,并为之提供资金支撑。因此,应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特别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前瞻性地动态把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适时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提高人才培养的产业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现实需要。

一、实证分析

(一)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与产业结构主成分分析

运用SPSS19.0对2004-2013年三次产业产值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从结果看,三次产业产值指标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由此可见,我国三次产业产值指标存在信息重叠,需要进行主成分分析。

运用方差分解法提取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λ1=2.991,它解释了总方差的99.694%,说明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99.694%,可以完全解释3个产值指标的信息,由此只需提取一个主成分。

根据主成分载荷矩阵可知,我国三次产业产值指标在第一主成分上有很高的负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可以用第一主成分代替原来的3个变量。

根据每个变量所对应的负荷数据除以第一主成分相对应特征根的平方根便可得到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得到主成分为:

F1= 0.578A1+0.576A2+0.578A3

由于只提取了一个主成分,并且其贡献值为99.694%,由此得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量的主成分综合模型为:

Y产值结构=0.578A1+0.576A2+0.578A3

模型中A1代表第一产业产值,A2代表第二产业产值,A3代表第三产业产值,由方程系数可以判定三次产业产值指标对产值结构的影响都很大。

同理使用SPSS19.0对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主成分综合模型为:

Y就业结构= -0.583B1+0.574B2+0.574B3

模型中B1代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B2代表第二产业就业人数,B3代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模型系数我们可看出各产业就业指标对就业结构影响较大,但第一产业对就业结构综合指标有负向影响。

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方面,分别从院校层次结构布局视角和院校学科类别结构布局两方面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分析结果如下:

Y层次结构布局 =0.609C1+0.581C2-0.539C3

Y学科类别结构布局 =0.448D1+0.448D2+0.447D3+0.447D4+0.448D5

模型中C1代表本科院校在校生数,C2代表专科和高职院校在校生数,C3代表民办的其他高等院校在校生数。D1代表综合型大学在校生数,D2代表人文社科类大学在校生数,D3代表理工类大学在校生数,D4代表医药类大学在校生数,D5代表农学类大学在校生数。从主成分综合模型系数看,除民办的其他高等院校在校生数对层次结构布局有负面影响,其他指标对层次结构布局和学科类别结构布局的正面影响较强。

(二)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协整分析

1.单位根检验

运用ADF检验测试变量平稳性可以避免伪回归。同时为消除异方差,分别对原序列作对数变换,根据回归要求保留变量的原数据和对数值。ADF检验中变量平稳的情况如下:

Y产值结构为一阶平稳,Y就业结构和Y层次结构布局为二阶平稳,lnY就业结构和lnY学科类别结构布局为原值平稳。

2.协整检验

ADF检验发现Y层次结构布局 和Y就业结构 均为二阶单整,ln Y学科类别结构布局 和 lnY就业结构 原数据平稳,根据协整检验原则,笔者利用E-G两步法分别从院校层次结构布局和学科类别结构布局视角检验它们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用Y层次结构布局 和Y就业结构 做回归方程,用lnY学科类别结构布局 和lnY就业结构 做OLS回归得到两个方程:

=5391294+687.2427B

ln =12.82275+0.349846lnB

此处为层次结构布局指标的估计值,ln 为学科类别结构布局指标的对数估计值,B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综合指标数,lnB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综合指标数的对数。

把两方程的残差记为e1、e2,分别对其进行ADF检验。结果如下:

e1和e2分别在1%和10%的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即单位根检验结果平稳。

上述分析可知,由于残差e1和e2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平稳,即C和B、lnD和lnB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两方程的T检验值很大,概率P值为0,说明两方程的回归结果非常显著,同时两方程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939和0.991,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31和0.990,说明两个协整方程均有很高的拟合优度,从分析结果来看,高等院校层次结构布局和学科类别结构布局均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力资源需求。

二、结论

1.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与二三产业就业结构适应性较强,但不适应第一产业就业需求。通过主成分分析、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笔者发现我国高等院校层次结构布局综合指标、高等院校学科类别结构布局综合指标与协整方程的估计值拟合度很高,且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很强,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基本适应三次产业就业结构需求。但我们也应发现行业类专门院校服务能力下降,新建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增量调节作用并不明显,与国家和地方人才需求趋势存在局部不适应,特别是现有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并不适应第一产业就业需求。

2.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与产业优化升级的规模结构不匹配,二者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运用Eviews对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综合指标和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综合指标数据进行ADF检验,结果发现:层次结构布局综合指标和学科类别结构布局综合指标与三次产业产值综合指标均不存在同阶单整关系,即从长期来看,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不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现有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与产业发展的规模结构不匹配。

参考文献:

[1](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美)马丁・特罗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教育资料研究,1999,1.

[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国良(院长) 杜瑛. 高校布局结构面临调整[N].社会科学报,2012,03.

[4]陈慧青.从重构到整合:建国后我国高校布局结构的宏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高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4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18-02

史料教学主要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相关史料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相关历史信息,并充分地利用把握的信息对历史进行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史料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引用更多的史料,不仅在于为教材陈述的事件提供证据,增加可信度,而且利用其可以使得学生产生阅读、学习史料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历史素质。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是十分有必要地应用史料教学方式,要做到言之有据。

一、史料应用于教学的重要性

1、史料教学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历史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收集史料,对史料进行分析并提取出有效的历史信息,并且能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总结以此解决问题。这符合新课改提出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这将会是新的高中历史学习方式,也是未来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方向。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和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发展,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强化史料教学已经刻不容缓,甚至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1]。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使用史料教学的模式。

2、史料教学激活了历史课堂

高中历史教材往往叙事简洁单调、文字死板,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史料则相对生动形象、确实可信。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借助史料,通过相关的图片、影像、实物等资料,可以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把握历史事件。同时提高学生阅读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历史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解清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老师首先通过投影仪将关于清王朝时代特点的建筑物紫荆城、避暑山庄展示在学生面前,从两件事中介绍了清王朝的鼎盛时期,(1)乾隆皇帝证正式批准了章程,确定了中央有效管辖的各项制度;(2)从1793年9月年外国使团来到避暑山庄,以钟表、枪支、机械等用品扩大经商范围,乾隆皇帝用一段话回绝了外国使臣扩大经商的计划,“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组织学生讨论以上“康乾盛世”是怎样的情况。

学生A回答:此时的经济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学生B否认观点A同学观点:到嘉庆年间的收入之间均处于上升阶段。

老师给予回答,康乾盛世首先是地理位置的优越,千百年以农为本的传统思想。所以沿着在传统方向的发展可实现盛世巅峰,但是这是暂时的,工业的发展必然会使清王朝走向衰落。

3、史料教学增强历史感

历史教学具有浓郁历史感的特点,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是必须突显出来的。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引用史料,可以增强历史感。同时也需要让学生确定一点,历史的定论是需要史料作支撑的,而不是个人主观意识的武断裁决。引用史料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事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史料应用于教学的原则

1、趣味性、实践性和实际性并重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选择有利于实际历史教学的史料是十分重要的。在选择过程中需要注重史料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实际性。老师在实际的选择过程中宜多选择形象化、贴近生活、易被接受的史料。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能够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素质。

2、遵循史料选取范围广、种类多的原则

人类社会已经走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人类的历史发展是复杂的。在实际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选择涉及多个方面。史料形式多样。如图片、影像资料、漫画、名人名言、历史地图等,涉及领域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等,将多种形式的不同内容进行组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对于历史的厌学心理,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历史素质。

3、选价值高、代表性强的史料

力求史料多样性并不代表“宁滥勿缺”,在选择史料时,教师应加以鉴别,选择准确体现历史、代表性强的史料辅助教学,因为不典型的史料很可能导致学生依据不完善不够透彻的史料展开分析和思考,这样肯定无法保证论从史出[2]。所以所选用的史料需要具有代表性,并且需要将史料与所用教材相联系,结合课本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本知识,提高学生历史素质水平。

三、史料教学中应注意问题

1、忠实于原始资料

在选用史料过程中必须遵循“实录”的原则,科学严谨地对待史料。在使用过程中忠实于原始资料,谨慎摘录选用,引用准确,尊重历史,给学生还原真实的历史,而不是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学生身上,误导学生。

2、增强针对性

老师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选用史料是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果。所以在选择史料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选择的史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选择课堂内容需要的史料。同时需要兼顾到史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3、难度要适宜

高中历史教材所选择的史料是由编者筛选过的,难度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状况相当。在实际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入的大量的课外史料需要注意其难易程度。

需要把握学生对于史料本身能够理解的程度,学生只有把握了历史事件,才能够将史料与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联系,对史料进行理解,并以此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4、数量要合理

在实际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在选用史料时常常存在着这样的误区,认为所用史料的数量是越多越好,这样越能体会到自身的水平。但是事实上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能力所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用的史料是不易过多。史料过多可能会导致学生只是通读了史料,而不能够对史料进行必要的理解,从而史料的引用并不能够对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有所帮助。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高中历史课堂教育过程中,史料的引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课堂上引用史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更高效地完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有助于高水平地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我国的高中历史教育改革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将史料教学引入高中历史课堂是适应了现代社会的教育新形势。高中历史老师们必须将探索新的史料教学方法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同时需要认真钻研,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教育 历史教学 形象思维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90-01

历史不仅是一门蕴含着丰富知识,有着比较严谨的逻辑性的学科,也是一门充满着趣味,非常形象性的学科。可是在当前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而忽略了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画面表现历史,使得历史教学虽然头头是道,但是学生确感到索然无味,没有激情,尤其是在中学教育中,这种偏差对学生的影响更明显。这一现象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任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简谈如下。

1.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现代教育的本质是使人认识自身的价值,开发和掌握人自身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奋斗,展示人的价值,获得人的尊严,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所给出的答案,努力培养学习激情。对学生每一点成功都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学生对一个问题问得好、想得好、问得不一样,都应给予鼓励,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历史课堂教学都得到发展,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2.注重史料的积累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史料积累的过程,是历史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积累丰富的史料是治史的基础,提出撰写历史必须“征求异说,采摭群言”。同样,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也需要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证博引,生动有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文史兼优,叙事生动的史学著作不胜枚举,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司马迁的《史记》。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收集材料之丰富,识见之卓越,文笔之生动,以及作者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堪称古今史学著作之楷模。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拔山盖世,刘邦的豁达大度,荆轲的慷慨激昂,李广的胆略过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运用启发式的教学

知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产生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启发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我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应注意到以下二点。第一、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所提问题应当是开放性的,没有单一答案的。象“唐朝是哪年建立的?都城在哪里?”这类单一,照抄书本的问题对高中生尽量少问。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通过思考后,教师再启迪诱导学生得出答案,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二,经常开展课堂讨论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先确定论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搜集分析史料,然后再进行讨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如“中国和日本在相似的背景下进行了和明治理维新,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同样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英美等国却没有?”“为什么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方早1000多年,但为什么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中国还在封建道路上徘徊?”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去讨论思考。学生为了得出问题的答案,必然要搜集分析史料,对现有观点进行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问题的讨论过程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流畅性。当得出言之成理的独特见解被老师肯定后,又会产生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的愉悦感。当然,历史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多种多样的,但应当切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效果。

4.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生动的语言可以再造历史形象,但不能取代直观教具的作用。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便从理论上论证了直观性教学原则,他宣称直观性是教学上的一条金科玉律,认为:“只要有可能,应该用感觉去接受一切东西。”在历史教学中,可供利用的直观教具很多,有实物、模型、图片、地图、表格以及各种音像设备。这些直观教具可以从不同角度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这就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促进其形象思维,亦可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为了说明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中学历史教材中为我们展示了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这张画图的艺术功效和教师的生动讲述,就可以使学生仿佛身置其间,亲身感受到东京街头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车马行人,以及各种商贩不绝于耳的吆喝叫卖声,从而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高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6

一、小学历史教学现状

当前,国内小学历史教育的目标是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历史学科最基本的任务是:了解过去,服务现在,面向未来。即一个是发展观,以实现学生的历史知识发展为本;一个是人文观,面向学生的精神与情感的培养。虽然在我国学生教育的初级阶段,历史作为一个非主科课程,其重要性较其他主科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在高度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内的小学历史教育越来越受到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小学校以及学生家长的重视。但是目前小学历史小科课程开展情况参差不齐,学生自己对历史学习也不重视。他们受到历史影视剧等的影响很深,对枯燥的历史课堂学习并不是很满意。

国外在小学或学生教育的初级阶段中对历史教育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课程地位的上升和国家历史标准争论的展开,在美国中小学的历史学科中,教育模式从编年叙事或信息载体走向历史探究。如阿拉斯加州将养成历史探究的各种技能和程序作为四大历史标准之一;又如,科罗拉多州历史课程标准将知道如何使用历史资源和探究方法作为六大标准之一。

就目前的中国师范生教育培养目标来看,并没有专门面向小学的,而是小学教育单独拿出来了,这样并没有那么专业,而且也限制了历史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对历史这个现在被视为冷门的学科本来就业前景就很狭窄,现在作为历史师范生,我们有必要开拓未来专业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

二、师范生职前培养视野的拓展

目前师范生的眼界太过狭窄,所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把控课堂,在入职前需要多加实践,深入到学生群体内,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纸上得来终觉浅,什么都需要实践。这样可以更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历史师范生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师素养,担任起德育素质培养的大任。历史学科在小学不是主要学科,它的主要功能要有所认识,切记教学大纲要求,跟着课标完成教学任务。要对每课内容有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传递给学生。历史师范生要本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怀着带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棵草去的高尚师德,站在三尺讲台之上,不能纸上谈兵,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能够讲透知识点,不让学生一知半解。有些学生知道的知识就少说,对于能力方面培养的知识要结合实际,锻炼培养学生。在入职前就应该做好准备教各个层次学生的准备,尽量找好自己的目标,然后专研相关学科知识。自己做到心中有数。比如主要是在小学阶段,则需要看小学生心理学,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学科,自己注意知识的整合。

三、学科融合路径的探索

历史学作为一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类学科,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增加学生爱国情感等思想教育。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对其加以熏陶和感染。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分析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质,在小学课业不是很繁重的情况下摆脱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现状。学生快乐的学习历史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以后初高中历史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科书的运用中,摆脱教科书至上的传统观念,创造性的改革教材。

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专业知识进一步基础化。小学生不需知道太多过于晦涩难懂的历史专业知识,可以将历史知识作为语文知识的补充,学生在学习中深刻明白历史与文学的共性与差异性,增加区分识别能力。教师在达到高标准的素质教育要求时,要虚心求教,努力专研,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有自己的特色。学生爱学习,并且不给学生增添课业負担。作为小学历史教师,需要做到能够多学科融合,在给学生讲述历史史实的时候注意均衡发展,各科都要有所涉及,比如历史上的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的成就和相关故事。学生在今后的其他课业学习中也能有所取向,培养兴趣爱好。

四、路径探究的意义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素质修养。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现代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过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