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总结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总结范文1

【关键词】全科医师 教育培训 现状 展望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对于社区医务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科医师教育培训制度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全科医师教育及培训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全科医师作为我国社区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临床水平的高低和医学人文素质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有直接影响。

1全科医学由来

全科医学起源于18世纪的欧美,正式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在1947年成立了全科医师学会,1953年英国的全科医生也成立了自己的组织:英国全科医生学会,1957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首先成立全科医学系,成为了首个能够真正专业培养全科医疗队伍的院系[1]。

2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背景及现状

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医学院校开设社区医学课程,美国于1969年成立全科/家庭医学会[2]。1989年,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全科医师培训中心,我国全科医学培训从此拉开了帷幕。2000年12月,召开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启动和发展[3]。2004年首都医科大学建立了全科医学系。2000年,北京、浙江、上海开始了医学生本科毕业后2年~4年全脱产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工作。除了国内逐步开展全科医学教育,部分医院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出国学习,北京复兴医院从2004年起,每年选派2~4名综合素质高、英语口语好的全科医师到美国Wisconsin大学医学院接受培训[4]。

3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全科医师数量明显不足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2739家,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的3.5%,据《2011年中国卫生人力发展报告》,目前我国全科医师不足6万人,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提出的“每万人口居民应配备2~3名全科医师”的标准,我国需12万~18万名全科医师[5]。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大量可与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相匹配的全科医师,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数量充足、业务素质较高的全科医生是当前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另一不可忽视的现实情况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资源面临不断流失,使得符合要求的全科医师数量极度不足。

3.2全科教育培训的覆盖面不够

本科教育方面:全国目前约有近30所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本科学历教育[5]。全国目前有上海、广东、北京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本科教育及规范化培训的普及度不断扩大,但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设全科医学专业还未得到全面推广,许多落后偏远地区也远远没达到普及规范化培训的条件,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任务任重而道远。3.3全科医师考核大多流于形式什么样的全科医师是合格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通过全科医师资格考试后的全科医师的医疗业务水平如何考核,与国际标准有什么差别,目前还没有全国级别的全科医学技能考试考核,无法客观、有效、真实地对全科医师的培训成果加以检验。卫生行政部门对全科医学培训要求考核形式呆板,造成人财浪费,效用底下。

4未来改进方向和目标

2002年,卫生部等11个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在政策上进一步支持全科医师制度。虽然与美国、英国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全科社区医疗体系相比,我国目前的全科医师质量和社区医疗卫生差距较大,但随着国家对社区卫生重视程度不断增强,投入保障逐步扩大,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获得进展:

4.1增加开设全科医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数目及全科本科生数量

面对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只有加深对其的认识,革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壮大教师队伍,并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全科医学人才,从而满足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6]。

4.2提高社区全科医师待遇,吸引更多的全科医师

加强基层医疗单位如乡镇卫生院及城市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吸引力,使得全科医学生想进来,留得住。卫生部部长陈竺曾于某高校座谈会上指出:“强基层”不但要“强人才”,还要“强政策”、“改观念”,要高高举起全科医学的旗帜,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和地位,这是检验医学教育成败的关键。只有提高了全科医师的待遇和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全科医疗的队伍中来。

4.3全科医师培养做到规范化、全国化、制度化

前几年我国各个大城市已经陆续开始实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3年的培养包括理论学习(8周)、三级医院的临床轮转(100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32周)和CDC实践(8周)。经过这样的培养,全科医师才能上岗,该模式得到广泛认同。简称为“5+3”模式,培训基地主要建在各个三级医院,后期4个月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轮转。由于制度未真正成熟,带教医生对全科医师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有培养中待遇非常低下,导致很大一部分培养中的医师纷纷跳出了培养计划,重新选择了专科或者转行,一部分全科医学方向的学生经过3年大医院的轮转,也不愿再到基层工作。所以我国对全国医师规范化培养的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加入全科医师队伍的这些人要有足够的重视,且创造更多的晋升和提拔机会。才能使真正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医疗水平。

4.4医学院校、大中型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配合参与

全方位深化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政府、医学院校、大中型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合参与,使继续教育能满足全科医师的实际工作需求,不断提高其临床水平、医学人文素质,多管齐下,未来的全科医疗卫生事业将会蓬勃发展,才能造福亿万群众。另外,三级医院办社区,是我国现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一种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一些较成功的例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培养全科医师的必经途径,关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锐意改革,通过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提供方便的医疗场所,才能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祝丽玲.国外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3):69-70.

[2]汪云利.全科医学教育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80.

[3]王巍.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认识[J].人力资源管理,2010,10(2):141.

[4]杜雪平,钱宁.复兴医院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1037-1038.

[5]龙淑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J].医药前沿,2012,2(11):18-19.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总结范文2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防治;信息化管理;实践;探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精神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攀升,同时精神病患者对他人和自身造成的伤害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因此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康复等问题亦然成为了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问题,此外随着其对社会公众造成伤害的影响程度愈来愈大,其也成为了影响公众健康、卫生等社会问题,因此精神病的预后不仅是当前社区的重点服务对象,也是政府部门的首要公共卫生服务的重大项目[1]。我市制定了对于加强全区精神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的提出了“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强化社区管理、构建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各类人群的自我防护能力,建立和完善长效运行机制”的精神病预防工作要求。故此,本工作单位北京市上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我市其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神患者的三级管理网络及精神病患者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于去年年底进行了本社区内的精神患者的摸底调查,对精神患者的初步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切实可行的随访工作,其总结和探索如下。

1 社会精神病防治管理体系

1.1社会支持 精神病是一个特殊的病种,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因此精神病调查工作的开展也自然而然会涉及到多种社会问题,同时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协助[2]。对于社区服务中心及下属的卫生系统而言,建立卫生、民政、公安和残联等多种系统组成的精神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小组,对精神病患者的规划和协调进行推动性的展开,同时需设立下属的办公室进行日常工作的处理和调查。

1.2业务实施体系 在对精神病的业务可以分为3个等级,并在区级地区设立专科医院,由于我中心属于本市的城区近郊,故而其可作为全区的精神病的防治和管理的工作中心办公和汇总地点,对其下属的精神病防治而言,区级的疾病预防中心可作为我区全部精神病患者业务指导的管理中心,而同时的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区的二级管理中心,因此此地应有精神病防治医生和开展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如重性精神患者管理、精神患者病态行为危害的预防和处理以及辖区精神患者信息管理[3]。医院护理干预主要是目前临床中精神病患者在医院内接受的常规护理,社区护理干预主要以基层社区为主,定期组织护士、医生等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心理、生理干预,家庭护理干预则是以患者的家属为主,通过鼓励患者多关心、照顾患者,同时对患者正确的康复护理,以达到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4]。而最为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立为一级防控业务,其主要的工作职责为对精神患者的发生、随访和预后的管理与记录等。

1.2.1确定患者社区护理管理等级[5] 根据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分级管理标准,社区精神病患者划分为4个社区护理等级,不同的护理等级有不同的随访要求,以便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措施。根据社区精神病患者分级管理标准,一级管理:疾病发作期、治疗期,住院期间请假出院观察者,6个月内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6个月内有影响社会或家庭安定行为者。二级管理:经过系统治疗后,病情稳定超过半年但仍需要治疗,连续>半年且≤2年未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连续>半年且≤2年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病情稳定但拒绝治疗者。三级管理:病情稳定超过2年,自愿接受治疗者;连续>2年且≤5年未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连续>2年且≤5年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四级管理:经过系统治疗,病情达到痊愈且已停药,连续5年未发生对社会、家庭及自身不良影响者。

1.2.2患者随访管理内容 患者一般情况:生活起居,饮食,睡眠,个人生活自理情况;精神症状:阳性、阴性、自知力评估,期间有无危险行为发生及次数、性质;精神疾病治疗情况:用药名称、剂量、用法,依从性及用药效果、不良反应表现;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及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用药依从性,治疗副反应;康复指导:个人生活能力训练,家庭职能训练,社会交往训练,学习劳动训练,职业功能训练;心理护理及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心理支持与疏导,疾病知识及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患者情况变动:走失,住他处,迁出,死亡,管理级别更改,转介措施(转诊流程、转诊目的地),药物名称、剂量、用法。

1.2.3随访方式[5]

1.2.3.1上门入户随访 社区护士定期或不定期(根据患者需求)走进患者家中,按随访管理内容对患者及监护人进行访视。

1.2.3.2集中访视 社区护士定期(1次/月)到社区固定地点集中访视,允许部分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家属参加,集中访视同时开展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1.3疾病资料信息系统 我国针对精神病康复治疗编制了精神病防治康复手册,因此各级和各区的卫生服务站应该为每个管辖区域内的精神病患者建立个人的管理手册,并且此手册应该由各个社区的医生进行妥善保管并按时对手册内容进行随访更新,做到认真填写和完善每位精神病患者的档案记录,在每次随访中也应该对患者的病情、诊疗情况、服药情况和康复措施等信息进行管理,对患者的走失、迁出、进入、康复及复发肇事等具体项目进行核查,并交由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相关信息的电子记录和管理。在进行各级的治疗的完善同时对电子化资料的更新与管理业应不断的更新,实现网络化管理与基本管理二者一致,同时应借助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对社区管理的信息完善化和简便化[6]。争取做到三级管理井然有序,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去管理体制的制度化运行。

1.4医疗救助体系 根据我区人民政府对去辖内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工作的要求和体现党和政府对我区弱势群体的关心与关爱,本社区服务中心实行对精神患者的免费医疗救助,对经济困难者给予一定的经济救助,在此基础上本社区服务中心又制定了贫困经济困难患者免费药物领取管理意见,本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免费药物的在此救助,即对医疗救助减免后的自负部分,由区精防经费列支减免,实现了贫困精神患者住院全免、门诊患者每人每年减免定额管理。

2 问题与对策

2.1精神病患者的检出率偏低 对我区的精神病患者的在档人员进行统计分析,我区的精神患者的检出率仅为2.7%,故而应该加强对患者检出率的提高。本中心属于社区服务中心范围,且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故而其就诊人数较少,此外对院内人员的统计也较为落后,因此对本中心精神病患者的信息系统的管理是可增强其有效控制率,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对患者的就诊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把握,为后续的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要发挥本中心这一基层卫生组织的作用,与民政部门密切配合,发挥村(居)委会作用,及时掌握辖区内的精神患者情况。

2.2日常监护工作不到位 从当前统计的数据来看,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随访情况结果显示其精神病患者并没有进行及时的随访,故而对患者的观察还不到位,因此也不能全面的掌握患者的康复信息,因此在考核各个医疗卫生服务时对患者的随访及信息的电子化处理也应该加强,同时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变动及日常的检查不合理,因此建立清楚的台账势在必行。

2.3医生对防治专业知识匮乏 精神病的防治工作应从2005年开始实施,精神病医生由于是其他科室的医生兼任,因此其对专业的精神病知识的了解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同时这些医生对精神病的防治等问题的也研究也有待提高,因此开展精神病医生的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研究也是势在必行的,务必做到每年举办4次以上的学习和专业培训,同时提倡自学精防专业知识,提高精防工作水平,同时各个服务中心要保证精防医生用于精防工作的时间。

2.4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难度大 精神病患者分布范围较广,有些精神患者,特别是情感障碍性精神病及青年精神患者,他们不愿意公开患病情况,对社区医生上门表示出很大的反感,对其工作极其不配合,对于这部分患者的建档和管理还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Lechner S C,Whitehead N E,Vargas S,et al.Does a community-based stres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affect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black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Monographs,2014,2014(50):315-222.

[2]Korten N C,Sliwinski M J,Comijs H C,et al.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memory functioning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ults[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14,28(5):626-633.

[3]Chang E T,Wells K B,Gilmore J,et orbid depression and substance abuse among safety-net clients in Los Angeles:a community participatory study[J].Psychiatric services,2015,66(3):285-294.

[4]谭焕君,朱艳清,顾慧英."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改善社区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11-1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总结范文3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区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干部群众,沉着应对主导产业下滑、全球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目标任务,区域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五年来,我们高点定位,加压紧逼,全力推动跨越发展。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全市第一,成功迈入全省市辖区八强,荣获全省争先进位奖。预计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40亿元,是2006年的2.4倍;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470亿元,是2006年的3.6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6亿元,是2006年的4.2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2亿元,是2006年的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6亿元,是2006年的2.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40元,是2006年的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60元,是2006年的2.3倍。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均较2006年翻了一番。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五年来,我们内抓技改,外筑平台,全力以赴发展工业、壮大工业。五年实施技改项目156个,完成投资98.6亿元,电子、纺织、医药三大传统产业全面复苏。精心打造沣东工业园、钓台工业园、上林苑工业园、科技产业基地和汽车产业园五大工业园区,科技产业基地被列为省级重点工业园。五大园区共聚集项目123个,总投资达350亿元,新兴装备制造业蓬勃兴起。全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38户,较2006年净增56户,规模工业企业总数和产值均位居全市第一,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市工业发展先进区。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硕果累累。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抓招商,矢志不渝上项目,强力扩张经济总量。五年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265个,到位资金198.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投资48.5亿元的子午轮胎、28亿元的彩虹玻璃基板等项目填补了主导产业空白,投资45亿元的西北农机机电贸易城、34亿元的彩虹保护屏玻璃等项目提升了产业发展层次,连续五年荣获全市招商引资一等奖。五年新上重点项目170个,建成项目105个,累计完成投资395.2亿元,是计划投资的1.3倍。投资23亿元的西电工业园、16.5亿元的风电设备制造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商贸服务业亮点纷呈。五年来,我们注重特色,培育亮点,不断繁荣商贸服务业。玉泉东路休闲购物街、人民西路家居建材街等四条特色街区建成命名;海泉湾温泉世界、东方丽特购物广场等一批重大商贸项目开业运营;红螺湾酒店、王朝轩酒店等一批星级酒店建成营业;彬长矿业基地、西平铁路总部等总部型企业相继入驻;世茂综合体、国际财富中心等城市综合体开工建设。五年新增三星级以上酒店8家、大型卖场10个、商务楼宇20多幢,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88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市首位。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双创”统揽城市建设,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积极推进城乡共同繁荣。累计投入2亿元开展“双创”和街景整治,城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三位一体”环卫管理机制在全市推广,沣河生态绿林、西渭苑绿地广场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线,顺利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目标。实施了11个城中村和14个重点区域拆迁改造,完成了6个城郊村整村拆迁,拆迁总面积达500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工作多次受到市上嘉奖。改造城市街道23条,彩虹北路高架桥建成通车,渭阳西路、人民西路过街天桥投入使用。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创建市级以上新农村示范村15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4个,北槐村被命名为全省休闲农家明星村。大力实施“拔村上楼”工程,探索出了七里铺失地农民安置新模式,我区被命名为全市城郊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五年来,我们聚焦民生,倾力投入,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累计实施民生工程项目784个,完成投资19.6亿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67处,解决了13.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修建农村公路300多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目标。改造农村危房737户,落实城市廉租房501套,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五大保险”新增参保13.2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在全市率先推行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群众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五年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6%以内。全面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发放补贴资金1500多万元。深入实施“蛋奶工程”、“复明工程”、“大病救助工程”、“母亲健康工程”等惠民工程,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来,我们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四制”改革全面深化,“两基”复验顺利过关,高考二本上线率跃居全市第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科技工作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居全市各县区首位。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建成镇办文化站6个、健身广场82个、农家书屋135个,被列为全国首批农村数字化电影改革试点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控制在5‰以内。社区建设全面加强,渭西办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双拥共建扎实推进,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县(区)创建“七连冠”。“五五”普法圆满完成,被评为全市普法工作先进区。城乡技防设施实现全覆盖,被命名为全省平安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不断健全,在全市首家建成接待大厅,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三无”县区。同时,物价、供销、粮食、档案、民族宗教、区志编撰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五年来,我们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区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687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实施了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完成渭滨、双照撤镇设办,建成渭西办、马庄镇办公大楼,建立政府工作“周总结周安排”制度,政府效能显著提升。设立了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应急救援大队,完善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改版政府网站,开辟专栏30多个,政务公开更加透明。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被命名为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区。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国家银根紧缩、用地指标紧张和罕见连阴雨天气等不利影响,我们紧紧围绕扩张经济总量这一主线,坚持以招商引资兴产业,以项目建设扩总量,以城市化改造拓空间,以改善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9%,净增32.2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33.6%,净增118.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3%,净增35.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6.8%,净增1.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净增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净增28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6.1%,净增1626元,所有经济指标任务全部超额完成。全年引进项目140个,到位资金89.3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个,是近年来招商引资质量最高的一年;全年实施旧城改造项目10个,拆迁面积达168万平方米,是近年来旧城改造力度最大的一年;全年实施民生工程项目157个,完成投资6亿元,发放各类补助1.74亿元,是近年来民生资金投入最多、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区还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区、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区、法治县区创建先进区,全省双高普九区、招商引资先进区、工业发展示范区、非公经济发展先进区、促进就业先进区、老龄工作先进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区人大、区政协和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为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丰富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走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力扩张经济总量;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各位代表,这四个“始终坚持”,既是我们过去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结,又是我们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升华,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未来,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加快发展,以更加非凡的气魄改善民生,以更加务实的作风促进落实,全力开创跨越发展的新局面,谱写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

今后五年,既是我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攻坚阶段,也是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用前瞻的眼光、战略的思维,清醒认识当前的区情,科学研判面临的形势,精心谋划未来的发展。

审视区情,我们正处在一个破解瓶颈的全面攻坚期。一是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产业的压力较大。二是发展速度还不够快,扩张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发展的任务艰巨。三是某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尚未有效解决,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重大。

分析形势,我们正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一是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国家发展战略重心西移,为我们争取更多政策支持、承接更多产业转移提供了重大机遇。二是省上强力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各种优质资源加速向西咸新区汇集,为我们依托区位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三是市上大力发展板块经济,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板块和沣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全面启动北塬新城开发建设,为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带来了现实机遇。

展望未来,我们正迈入一个大步跨越的黄金发展期。一是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们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已经跨入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二是随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我们的经济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活力日渐增强,为我们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区级四大班子精诚团结,广大干部职工心齐劲足,全区上下人心思进,发展氛围异常浓厚,发展热情空前高涨,为我们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各位代表,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区第十六次党代会,为今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抢抓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区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力扩张经济总量为主线,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招商拉动、项目带动、园区推动,做强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都市观光农业,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新。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建设区强民富的新。加快发展是今后五年最关键、最迫切、最紧要的任务。我们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实施招商拉动、项目带动、园区推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力扩张经济总量,让我们的经济实力更加雄厚、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到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8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七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建设文明现代的新。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始终坚持统筹城乡不动摇,立足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高起点规划城市、高标准建设城市、高水平管理城市,强力推进城市化改造,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让我们的城乡更加美丽文明、更加舒适宜居。到2016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万元GDP能耗较2011年降低20%,实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目标。

——建设幸福和谐的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全区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到2016年,实施民生工程项目1000个以上,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实现省级教育强区、科技强区、文化强区、卫生强区创建目标。

各位代表,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只要我们全区上下团结一心不动摇,抢抓机遇不松手,顽强拼搏不懈怠,我们建设一个经济更加繁荣、城乡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的新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一)强力扩张经济总量,建设区强民富的新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我们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区”主题,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全力以赴壮大工业、繁荣商贸,推动区域经济大步跨越,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综合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的经济强区。

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按照“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引领、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把我区打造成全省现代工业发展的先行区。采取政府投资、社会集资、招商引资等多元化投资方式,加快推进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能化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建设,三年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五年培育产值过百亿工业园区3—4个。立足园区产业定位,依托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积极发展五大产业集群。以平板显示器、半导体照明为主导,大力发展电子产业集群;以输配电设备、工程机械装备为主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以风电、光伏、太阳能电池为主导,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以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制造为主导,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生物医药、现代中药为主导,大力发展医药保健产业集群。到2016年,培育百亿企业集团1—2户,全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0户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合理布局、彰显特色、提升层次、培育亮点”的思路,推进商贸发展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把我区打造成西咸国际化大都市的特色商务区。强力推进占地1.7平方公里的秦特色商业区建设,加快人民路多功能商业带、世纪大道新兴商业带、五陵塬旅游商贸带建设,打造以嘉惠为核心的中心商业圈、以中华什字为核心的副中心商业圈、以玉泉路为核心的古渡商业圈、以陈杨寨为核心的渭河南商业圈、以南北上召为核心的北塬商业圈,着力构建“一区三带五商圈”的商贸发展新格局。改造提升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培育发展以农事体验、生态观光、假日休闲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6年,新建大型批发市场、购物中心10个以上,新增四星级以上酒店3—5家,建成2A级以上景区2—3个,商贸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

全力推进项目带动战略。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全力以赴抓招商,矢志不渝上项目,以项目的大引进促进优质资源的大汇集,以项目的大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的大跨越。坚持科学招商、理性选商,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五年引进百亿元以上项目2—3个,50亿元以上项目3—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达到400亿元以上。突出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精心编制项目盘子,五年安排重点项目200个以上,其中过亿元项目100个以上。每年投入5000万元以上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完善项目包抓推进机制,优化项目建设环境,促进子午轮胎二期、彩虹保护屏玻璃、西北农机机电贸易城等重大项目早日建成投产,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0亿元以上。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按照“以民营增活力、以创业促民富”的思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全民创业兴业。发挥政策、资金的扶持作用,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强强联合,发展一批民营企业“小巨人”。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高端技术和产品研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五年实施技改项目200个以上,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支持中小企业围绕重大项目发展配套生产,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五年创建省级以上知名品牌10个以上。

各位代表,转变发展方式、扩张经济总量,是今后五年的工作主线。我们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把一切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把一切力量充分凝聚起来,让一切热情充分迸发出来,全力加快经济发展,强力扩张经济总量,让我们的综合实力更加强大,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早日迈入西部强区行列!

(二)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文明现代的新

城市是汇聚发展要素的重要载体。我们将坚持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同步发展、共同繁荣,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文明新区。

加速城市规模扩张。加快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闲置区域改造,大力实施城郊农村“拔村上楼”工程,五年完成所有城中村和城市规划区农村的拆迁改造,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0个以上。全力推进高新区城市化改造,加快两寺渡公园和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推进城市向西拓展;积极支持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建设,推进城市向南延伸;主动参与秦汉新城、北塬新城开发,推进城市向北扩张。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用五年时间,使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以上。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顺应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要,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彰显秦文化底蕴的标志性建筑,新建一批塑造城市个性、体现城市魅力的文体场馆、休闲广场和公园绿地,全面提升城市品位。积极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打通团结北路等断头路,改造思源南路等背街小巷,配合做好人防隧道、综合立交等重大市政工程,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实施“洁绿亮美”工程,以洁化展新颜、以绿化增生机、以亮化添光彩、以美化树形象,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集监控、调度、指挥、查询为一体的城市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到2016年,努力将主城区打造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便捷、宜居宜业的现代都市新区。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水为脉、以绿为韵,大力实施渭河、沣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沣渭湿地公园、湖二期建设,全力打造“两河四岸”绿色生态景观长廊。积极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高标准建设钓台、夏家寨苗木花卉生产示范园,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到2016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6%。强化污染物排放监测治理,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确保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全面达标。到2016年,力争实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目标。

各位代表,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把建设城市、发展城市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坚持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努力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让我们的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适、更加舒心、更加愉快!

(三)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幸福和谐的新

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我们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多施为民之策,多兴利民之举,多做惠民之事,努力建设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跨越发展,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五年新改建中小学4所、公立幼儿园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9所,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教育,实现省级教育强区创建目标。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跨入省级科技强区行列。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建一批文化体育社团,推出一批文化精品佳作,建成省级文化强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强区。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监管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强化食品安全全程监管,让群众饮食更安全、更放心,积极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统筹抓好其他社会事业,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五年累计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加大医疗救助力度,逐步提高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做到应助尽助、应保尽保。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养老事业,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到2016年,全区建成敬老院1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个。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养老、生活保障等问题。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等扶助活动,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改善贫困群众、弱势群体生活条件。到2016年,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全社会保障网络。

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力弘扬“阳光、重诺、尚礼、乐善”的时代精神,让乐观、向上成为人的心智模式,让诚实、守信成为人的良好品质,让文明、崇礼成为人的行为准则,让热心、善良成为人的典型特征。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消除弱势和欠公平心态,让我们的人民群众都能眉头舒展、健康阳光的生活。积极开展和谐机关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团结友爱、和谐互助、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让我们的干部职工都能心情舒畅、心情愉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力推动社区规范化建设,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充实社区人员力量,强化社区阵地功能。到2016年,全区所有的城市社区、行政村建成社区服务场所。提高农村干部报酬待遇,改善农村办公条件,强化村级干部教育管理,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完善双拥优抚机制,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加大殡葬制度改革,建成区级公益性陵园。建立阳光工作机制,加强人民调解网络建设,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面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市场价格稳定、质量安全。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今后五年,我们将把新增财力全部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工程,每年兴办一批惠民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难点问题入手,大力实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保障、住房安居、道路交通、扶困助残、优生促进等民生工程,五年实施民生工程项目1000个以上,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

各位代表,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改善民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让的人民群众腰包鼓起来、腰杆挺起来,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更有尊严!

2012年政府主要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五年宏伟目标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宏观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和复杂。在看到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发展面临的诸多机遇。中央突出强调“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向民生、“三农”、欠发达地区的投入;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正加速向西部转移;省上全力支持西咸新区建设,将在政策、资金、项目上予以重点倾斜;市上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北进西扩”战略,将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投入;我区引进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综合分析全局形势,今年仍是我们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一年。

结合今后五年总体部署,201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3.5%,达到265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20%,达到56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达到3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5%,达到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达到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达到267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达到9120元。以上目标是一个自我加压、自我超越的目标,也是一个经过不懈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围绕上述目标,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招商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招商是兴区之策,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最佳捷径。我们将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头号工程”,积极创新招商理念,推动大招商向招大商、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全民动员抓招商。由区上主抓重大项目的引进,镇办、部门主抓中小工业项目和商贸项目的引进。发挥招商顾问的桥梁纽带作用,动员辖区企业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健全重奖激励机制,引导全区上下积极找线索、引项目,努力营造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

突出重点招大商。立足园区产业定位,紧盯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和省内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开展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大力引进高投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工业项目。围绕特色街区建设和商贸发展,着力引进规模大、档次高、品牌好的商贸项目。建立区级领导联系重点在谈项目制度,争取神华烯烃、润龙多晶硅等重大在谈项目尽快签约。

强化考核促招商。继续坚持“分解招商任务”办法不变,坚持“月排名、季讲评、年考核”制度不变,坚持“离职招商”处罚措施不变,坚持“重奖重罚”激励机制不变,坚持“一票否决”考核力度不变,全力推动招商工作开展。全年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2个,20亿元以上项目3—5个,引进到位资金突破100亿元。

(二)加快项目建设,扩张区域经济总量

项目是强区之基,是实现跨越发展的“牛鼻子”。我们将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抓手,全年安排重点项目53个,总投资398.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2亿元。

完善项目包抓机制。对10亿元以上项目组建专门班子包抓,亿元以上项目由区级领导和部门包抓,中小项目由镇办牵头包抓,全力为项目建设做好服务,在全区营造“人人抓项目、合力促项目”的良好氛围。

着力破解瓶颈制约。继续安排专人对上协调,加快项目土地报批。畅通融资渠道,解决项目融资难题。完善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项目落实中的各种问题,促进项目早开工、快建设,确保彩虹保护屏玻璃等25个新建项目一季度开工。

严格项目督查考核。实行项目建设“周检查、月通报、季讲评、年考核”制度,对进度滞后的下发《督办单》,对长期占地不建的依法收回土地,确保项目建设天天有变化、周周有进度。年内,力争多晶硅铸锭等30个以上项目建成投产。

(三)加快园区建设,搭建产业聚集平台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我们将把今年确定为“园区建设突破年”,倾力投入1亿元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和入园项目建设,以园区的大建设促进关联产业的大聚集。

做好园区规划对接。结合秦汉新城、北塬新城规划定位,高起点编制能化工业园、先进制造工业园总体规划,积极做好规划报审、土地报批工作,力争年内启动建设。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汽车产业园汽车大道一季度开工建设,马泉中小企业园兴业路、兴泉路一季度建成,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星光大道、星火大道年底前建成。进一步完善沣东、钓台、上林苑工业园和科技产业基地配套设施,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组建各园区管理机构,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园区锻炼,引进专业人才参与园区管理,探索建立“政府服务、市场主导、企业化运作”的园区管理模式。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园区开发,促进关联企业入园发展,年内各园区新入驻项目50个以上,建成项目20个以上。

(四)壮大支柱产业,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工业是立区之本,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我们将不断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以引进促规模、以改造促提升,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做大新兴产业。围绕各园区产业定位,积极引进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加快子午轮胎二期、西电变压器、光伏玻璃三期、稀土永磁体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做优传统产业。引导电子、医药、纺织企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抓好偏转液晶配件、特殊基覆铜板、君寿堂二期扩建、脑心通系列产品研制等项目,全年实施技改项目20个以上,完成技改投资30亿元以上。

做强民营企业。继续投入500万元工业发展资金,积极争取省市扶持资金,搭建政企、银企合作平台,支持佳鑫管业、蓝博机械、科隆橡胶等优势中小企业扩张规模、做大做强,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户以上。

(五)抓好商贸发展,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商贸是旺区之源,是扩大消费、促进就业、拉动增长最为有效的途径。我们将继续投入1000万元支持商贸发展,全年培育名品名店20家以上,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户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7亿元。

打造商贸新地标。结合珠泉路北侧区域拆迁改造,积极引进综合超市、高档商场、星级酒店等重大商贸项目,加快丽彩潮流港、玉泉时代广场建设,进一步提升玉泉东路休闲购物街发展水平,打造商贸发展新地标。

推进特色街区建设。启动商业大厦、思源北路东侧改造,促进秦隆步行街、福园时代广场融合发展,推进秦特色商业区建设。加快国际财富中心、世贸城市综合体建设,实施嘉惠商业区升级改造,打造人民中路综合商业街。借助滨河路北侧改造的有利时机,规划建设“左岸吧街”,打造滨河路酒吧一条街。

加快建设北塬商业圈。依托北塬新城开发,在北上召周边、咸礼路两侧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商业圈,带动物流产业聚集发展,重点抓好西北农机机电贸易城、北上召汽贸城、马庄商贸物流园建设,新引进大型物流企业2—3户。

各位代表,今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也是打基础、增后劲的关键一年。我们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围绕扩张经济总量这条主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奏好五年开篇曲,唱响发展主旋律,谱写跨越发展的新辉煌!

(六)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是我们最大的资源,是我们今后发展的重要依托。我们将抢抓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积极实施城市化改造。坚持以旧城改造拓展城市空间,以新城建设扩张城市规模,全面启动南安村、吴家堡等区域拆迁,全年实施拆迁1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高层建筑80幢以上。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新购机械化清扫车5辆,全区机械化清扫率提高到80%以上,降低环卫工人工作强度。完善城市电子监控系统,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加强重点污染物排放监测治理,年内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技术评估。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投入1000万元推进城市化进程,改造南北一号路北延段3.5公里,建成农家书屋27个、农民工流动文化站1个,为110个行政村配备农村广播应急网设备。抓好萧何庙旧址、平陵生态苑、上召新村农家乐建设,推动观光旅游业发展,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亿元以上。

(七)支持高新发展,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充分发挥、高新合作共建的优势,大胆创新高新区管理体制,全面提升高新区建设水平,确保年内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高科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确保柳仓街、创业东路年内建成通车,留渭路、胭脂路西延段、永昌路西延段上半年开工建设,两寺渡公园、过唐污水处理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启动建设高新区创业孵化基地,搭建高新产业发展平台。用足用活高新区优惠政策,加快发展显示器件、橡胶制品、新型能源、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提升高新区产业竞争力。

抓好项目建设。全年引进过10亿元项目1—2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亿元以上,步长三期扩建等新建项目上半年开工,年内建成过亿元项目10个以上。

(八)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将把今年新增财力全部用于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让全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城区5所学校撤校并点。策划包装科技项目30个,争取科技资金120万元。实施区电影院拆迁改造,新建集影城、文化馆、图书馆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大楼。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全覆盖。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扩大就业,全年新增就业6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加强社区建设,建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办公阵地6个。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对救济人员实行“一站式”结算。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五大保险扩面6000人。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大力开展专项整治,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深入推进“六五”普法,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援助活动,全年办理援助案件120件以上。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网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集中精力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

1、投资6.3亿元,启动建设渭滨新村、马泉新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2、投资3.4亿元,建成区级保障性住房2560套,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

3、投资8000万元,启动建设区人力资源市场,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4、投资4500万元,实现新农合门诊统筹镇村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90%,个人补助封顶线提高到15万元;

5、投资3860万元,启动建设区人民法院办公大楼,推进法院规范化建设;

6、投资3600万元,建设渭河南岸堤防3公里,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7、投资3340万元,新建5所公立幼儿园、2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成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8、投资1370万元,建设渭滨南区安全饮水工程,在全区推行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环境;

9、投资500万元,建设区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中心,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10、全面提高农村干部工资待遇,从元月一日起,全区的村干部工资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各位代表,以上十件实事,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与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将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创造一切条件,尽心竭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以实际行动兑现区政府的庄严承诺!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让人民满意是人民政府的最高追求。我们将时刻牢记肩负的神圣使命,扎实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坚守人生追求,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发展上,把全部心思用在为民造福上,把全部功夫用在干事创业上,讲奉献、比作风、赛实绩、重品行,着力打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提升科学施政能力,一心一意为民尽责。全体政府工作人员都要把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作为履行职责的根本保障,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精于实践,不断提高驾驭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的本领。要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作为履行职责的强大动力,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勇于突破条框限制,以新思路催生新局面,以新措施开创新业绩。要把高点定位、争创一流作为履行职责的根本要求,牢固树立“干大事、创大业”的理念,做到困难再多、率先发展的信念不动摇;压力再大、跨越发展的意志不减弱,全力开创政府各项工作新局面。

提升高效执政能力,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全体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始终牢记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天职、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能。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解决、实绩在一线创造;切实改进文风会风,少开会、开短会、开解决问题的会。对定下来的事,说办就办、办就办好,雷厉风行的推动落实,坚决杜绝推诿扯皮、办事拖拉等现象。健全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强化重点工作考核督办,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切实强化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意识,只要是辖区的事,难度再大,都要主动介入、提前介入,想方设法解决;只要是群众需要的事,事情再小,都要用心去办,全力办好。

提升民主理政能力,诚心实意为民造福。全体政府工作人员都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牢记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牢固树立“为民执政”意识,健全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提高决策的前瞻性、预见性。牢固树立“民为邦本”意识,虚心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群众意愿。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意识,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满怀真情去研究,全力以赴去解决,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提升依法行政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全体政府工作人员都要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做到依法、规范行政,公正、文明执法。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按规则办事、按程序办事,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促进政府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坚决贯彻区委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人大的决议决定,充分听取政协的意见建议,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始终将政府工作置于人大、政协监督之下,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之下,让政府的一切权力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