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体系;创新

高中语文在新课程实验教学的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教学方面,教师教学理念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得不到创新。语文教学的重点还是在课堂上,它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课改阵地。所以所提及的语文教学体系创新重点还是课堂教学的改革。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如何把新理念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创新高中语文教学体系方案,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构建高中语文教学新理念

关于语文学科本质特点问题,虽然各界有各自的观点,但通过与其他学科以及与古时相比,也不难发现当代语文的特点。

1.注重实际运用。现代语文教学与古代不同,古代语文教学主要是作为封建教育的内容,其定位比较单一,而教学内容也主要集中在文史哲理方面。而现代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语言这种文字工具,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强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服务,注重学习后的实际运用。

2.缺少明确的逻辑性。与英语教学不同,语文作为母语,在高中时就已经具备相当的语文能力,这个阶段的目标还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是,语文没有明显的高级与初级的层次之分,就拿作文来说,小学时写记叙文,到了高中写的仍旧是记叙文,上一级并不比下一级高。其他学科的体系层次则比较明显,各个知识层环环相扣。从语文学科的这个特点可以看出,只有注重语文的课外阅读,语文水平方能提高。

3.没有明显的生成性。作为一种思维,语言就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它的学习要求并不是现成的工具,每个符号都有其文化背景和蕴含的深层意义。学习这些,除了了解每个符号的意思之外,重要的还要了解社会人文背景。在学习语言时,要接受民族文化的特点,所以说学习语文并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要灵活多用,做到举一反三。

二、创新高中语文教学体系

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有不少存在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提不起兴趣的负面现象,出现“少、慢、差”,其原因的实质在于教学体系中,教学模式和方式的不对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局面,重点还是在于创新教学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新教学方法。①转变角色。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打破以往高中语文教学以传统授课知识的现象,改变过去的机械式教学方法,积极创设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坚持平等对话,让学生拥有自由民主的权力,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时,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进一步淡化课程实施的预订和统一性,注重个体指导,探究课程的多元性,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挖掘学习任务。另外,教师要以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给学生树立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②建立语文学习新体系。建立语文学习新体系,通过全新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对语言的学习,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使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可能,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学习资料,淡化课堂的界限,让学生自己学习。比如可以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探讨中去发现学习语文的问题,并找到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此以来,学生便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主体价值,不再把学习看成负担,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学习进程。

③灵活运用教材。传统的高中语文课程使教师只能被动的按照教材要求去教学,在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背景下,教师应该创造性地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加以融合与筛选。要结合教育环境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对教材做出取舍,使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创新教学模式。①构建多元、分层发展的机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做到“有教无类”,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新的教学体系要在更大程度上,更广的维持社会对不同人才需要的要求。在教学观念上要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多元发展。在评价或成绩考核方面,不能仅看分数,而要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能力。

②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语文教学具有学科丰富内涵但课时较少的特点,另外,加之语文学科能够自学的独特性,所以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课堂教学,沟通课内外学习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要课内与课外结合,自主发展,保证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课堂外要加强学生对外的交流能力。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体系的创新必须围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研究,特别是要切实研究解决好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困扰问题,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和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2

语文学科发展规划是在对学科价值和学科使命的不断追问中诞生的,规划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其实来自早些时候学校开展的学科教研中心创建活动。

2009年秋天,在学校的转型发展务虚研讨会上,创建学科教研中心被首次提出并成为学校各学科未来几年的建设任务。在后来跟进的创建学科教研中心诸项考核指标中,学科宣言成为考核的一个重点。语文教研组曾数次开会研讨自己的学科宣言,时任教研组长浦其伦不停地个别征求老师意见。当时,我们有一个基本共识:这个学科宣言既要有普遍的学科意义,又要凸显学校学科特色。这样,语文教师就必须回答几个问题:母语教育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锡山高中的语文教学有何自己的特色或追求?只有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我们才有可能找出自己真正认可的学科宣言并在今后的学科建设中恪守它。

讨论是艰涩的,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个命题太大。母语教育这个话题是一所学校的语文教师说得透的吗?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区别与联系本身是一个重要科研命题;在现实教学情境下,锡山高中的语文教学与其他学校会有本质不同吗?许多人觉得我们一开始就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是这样吗?我们集体回头再思考后还是觉得,要找到自己的学科宣言,这些问题绕不过去。这时,有人提出,问题可能出在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上:母语教育这个命题不是我们一所学校的语文老师所能说透的,但不等于我们不能追问母语教育的本质性问题;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区别和联系用不着条分缕析,我们需要回答的依然是原则性的异同;在现实教育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与其他学校没有根本性的不同,但这并不排斥我们会有区别于他人的实践建设和理想追求。

争辩和研讨的结果肯定了我们最初的方向性判断,学科使命与学科价值成为我们重点思考的内容。教育即人,母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构成部件,同样承载了成全人的基本任务功能。然而,我们更关注母语教育的另一个原则性任务:母语教育的民族。从这一点上来说,汉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又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比如,我们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各学科都要培养,它们之间的差异只是学科间思维方向、思维性质的差异,并不是根本性的区分;如果我们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育上的原则区分,那么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就无法为学习者提供族群的文化认同。如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汉语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对人类文明的普遍认同能力外,还要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精神皈依。尽管一切地域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但民族文化的最大价值在于保证了人类文明形态的丰富性,语文学科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当然,一个人的精神归属不是中小学教育的必然收获,但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这样的学科使命,才能区别于其他学科,凸显其学科价值。此外,锡山高中的语文教学与其他学校比较,到底有哪些是自己的特点?这一问题并没有太多的争论,因为结论很简单:没特点。这也是最初受人诟病的原因。但是,我们已经有了有别于他人的努力方向。

我们在形而上的思辨中似乎找到了学科宣言的内核,然而如何表述?我们是表达结论、路径,还是表达追求?要不要把学校因素也表达进去?想法不一,学科宣言自然表述不同。几经反复后,语文教研组的学科宣言拟为:提高阅读品位,培养终身阅读者。

这个表述既是路径,又是向往,涵盖了我们对母语教育的基本思考,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学校特色的一个基本回应。在这一宣言中,锡山高中语文组以阅读为核心要件,把学校的语文学科特色建设、语文教学的原则性追求和实现路径表述出来,表达了一种学科自认和学科教学理想。不论这种学科宣言在学科教育理论上能否完全站得住脚,但它至少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一所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人群开始自觉整体思考学科使命和学科责任,他们要通过阅读打通一条学科特色和学科价值之路。

“提升阅读品位,培养终身阅读者”的最终提出是在2010年春开学后。那时,学校正轰轰烈烈地创建学科教研中心,全校各学科的教研组长会被不停地叫到专门或不专门的全校性大会上作创建活动汇报。就是在这些汇报中,许多后来成为语文学科规划重要内容的东西逐渐形成。

没有人问过,我们的学科宣言是否间接促成了2010年暑期后学校“百万百卷读书行动”的开展。但事实是,学校的“百万百卷读书行动”直接呼应了语文学科组的学科思考,全校师生开始了超越学科性质的阅读。这是一种文化风景,更是一场真正的教育行动。唐江澎校长在与语文组老师的交流中,不止一次地表示,阅读是一个人不断被放大、清晰的过程,中国教育的所有问题都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其核心是我们缺少普遍的人道主义的启蒙,阅读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组的学科宣言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可以体现学科使命与学科价值追求。

然而,“提升阅读品位,培养终身阅读者”并没有最终成为语文组的学科宣言。2012年的春天,语文学科教研中心在学科规划中把自己的学科宣言最终确定为: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

这一改变基于我们对学科教学的进一步认识,也缘于我校成为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后的学科建设思考。2011年8月,我校成为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基地建设面临学科建设的方向性问题。学校请专家论证,内部展开广泛的研讨,最终语文基地建设的理念确定为“用改变的环境改变师生”,直指语文课程基地建设的根本任务――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环境”是指改变教师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环境,通过环境变化逼迫师生教与学的变化。我们重点在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改变阅读环境,二是增加体验性学习环境。改变阅读环境对接了最初的语文学科宣言中“培养终身阅读者”的理念,我们建设了图书馆浅阅读区(学生无需任何借阅手续可随时进入阅读)、新华书店阅读区(新华书店进驻学校,其中另辟一个区域供学生免费阅读)、班级书屋(学校在三个年级和国际部建设有70间班级书房,每间书房配置自然和人文科学领域书籍300余本),学生可随时就近根据需要自由阅读。增加体验性学习环境,建设了实验剧场、演讲厅和辩论厅。课程理论和语文学科教学实践经验一再表明,有意义的学习主要来自有体验的学习,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无法从丰富的渠道保障学生的学习是有体验的。现在,我们就想用一些带有强烈体验性学习色彩的环境鼓励教师从事体验性教学,鼓励学生体验地学习,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方式和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课程基地建设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体验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表达。配合语文整体教学,学生阅读后也存在一个表达问题,而语文课程中的写作同样是一个表达问题。无论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我们都面临表达能力、表达规范、表达伦理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一个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奠定了一生葆有阅读热情与兴趣的基础,奠定了一生拥有良好表达素养的基础,语文教育不就是成功的吗?此时,我们猛然发现,原先的语文学科宣言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即语文教学中的表达。这样的反省与追问在语文学科组内部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2012年春天,语文学科教研中心正式把自己的学科宣言修订为“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

2012年下半年,语文学科在制定学科规划的过程中,对学科宣言的内涵又作了具体深入的思考,让学科使命和学科价值得以进一步彰显。我们认为,这个学科宣言既基于教育本质,又基于学科性质,同时还基于学校培育终身学习者的办学理念,是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学科教育思考。锡山高中语文学科中心的全体成员自此有了统一的学科行动纲领,今后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会有更好的自觉行为。

语文学科宣言及其内涵具体内容如下:

宣言内容: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

宣言内涵:

培养终身阅读者:语文课程要培养有终身阅读习惯的阅读者,这是一个教育常识。在一个没有阅读的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不可能的;在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培养人格健全、精神优秀的学生,是不可能的;在一个没有阅读的语文课程里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精神成长,只能是妄想。

提升一个民族的精神品级,要从改变这个民族的阅读习惯开始;优化一所学校的教育生态,要从浓厚这所学校的阅读氛围开始;突破语文课程的困境,要从为学生提供大量亲近文本的阅读机会开始。语文的知识与能力在阅读中获得,方法与习惯在阅读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阅读中养成,阅读是人的智慧之源、精神之根。博尔赫斯曾说,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们的共识是,让学生去阅读,就是语文课天堂般的模样。

培养负责任表达者:说与写是信息表达的基本手段,也是参与公众交流的基本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读写能力”曾有过一个定义:“能够辨识、理解、解释、创造、交流、计算和使用与不同情形有关的印刷和手写材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学习和获得“使得个人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发展自己的知识和潜力,充分参与到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当中”。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3

一、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的重要作用

人文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产生以及文化素养,不同时代背

景下产生不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实质是此时代背景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在高中教学中语文这门学科中实施人文教育,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更加热爱生活。当今社会的快速进步,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与理念,在促进学生进步的同时,也给学生的精神生活带来新的挑战,如果教师、家长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极易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乃至影响到以后的人生。然而人文教育的引入,可正确地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有效地解决学生精神生活面临的挑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对文章内涵的挖掘,渗透人文教育,把社会上的人文关爱与人文素养提炼到课堂上,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从而使学生精神生活充满正能量。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时存在的不足

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融入人文教育的意义理解不深刻

在当下,很多教师对于人文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都会进入这样的误区: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把本学科的知识学会,成绩能够有所提升,其实这样想法是不对的,真正的人文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靠学生领悟出来的。高中语文学科特点是传承文化,发扬历史文明,因此,教师首先就要能深刻地理解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融入人文教育的意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人文教育,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2.注重教学内容,轻视人文教育

由于语文被列入高考的必考科目,所以很多教师把精力放在对学生书本知识的传授上,更加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在教学中都是围绕着考试内容而展开的,例如语句结构的掌握、段落的分析,完全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即对文化的传承,把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完全抹杀,语文这门学科成为单一的考试工具,这同时也是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不到有效实施的主要原因,这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很不利。

3.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严重影响了人文教育的实施

在当今,很多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最后还是归结到考试成绩上,尽管这种检测方法有一定的优点,即可以根据学生的分数差异,对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但是弊端就是导致学生完全注重考试分数,而忽略了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

样对于学生人文品格的发展极其不利,即使有满分的成绩,也跟不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合理方案

1.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估体制

人文教育下的教学评估体制应该以学生人文品格的提高为标准,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语文学科教学意义得到真正的效果,这样即使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不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这样可有效地为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打下基础。

2.人文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合理设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在人文教育下,教学情境的设置更要贴合生活实际,围绕着书本内容而展开,这样对于学生人文品格的形成才会起到真正的效果,也能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段“塘上荷花随风摇曳”“月光下的荷塘”等等画面,在配上溪水流动的清澈声音,时而在插入几声蛙叫,通过这些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切实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因此人文教育渗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情境的合理设置,才能达到真正对学生精神教育的目的。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4

一、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必然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课程体系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体现选择性、开放性、综合化和现代化的特点。选择性是指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差别性,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需要,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放性是指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综合化是指按照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课程,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与组合,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现代化是指依据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调整课程内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增加新内容,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出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为实现新课改的这些要求,必须改变原有的只由国家设置课程、决定课程内容的状况,转而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特别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程体系,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二、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可行性

1.语文课程目标的多向性为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宽广的空间。

高中语文教育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进一步的提高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不同的发展倾向和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整合教育目标,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目标的多向性为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多个触发点,学校和教师应在理解学生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形成有内在联系的多元化的模块组合,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不同需求。

2.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综合性,生活中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许多内容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素材,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资源具有其他学科不可相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语文课程资源可供开发的空间是无比宽广的。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学校的文化传统、教师的自身素养和阅历、学生的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情感体验等,都是语文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和学习渠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切合学科特点。

要分析语文学科所拥有的资源及优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本着“为我所用”、实效有用的原则,对课程资源积极筛选、加工、整合,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深层价值和学科价值,开发适合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避免毫无计划、“乱开乱采”的行为。

2.体现学校特色。

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自主地进行课程开发,允许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课程开发方略、确立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计划。同时,要充分、综合考虑学校生存的社会环境条件、学校办学设施条件和教师、学生的个性因素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开发出真正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方案。照搬照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就没有了自己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3.注意灵活性和计划性相结合。

相对于必修课而言,校本课程更多地体现了选择性和个性化,内容和形式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设计若干模块,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可以是以课堂为主,也可以走出课堂,构建与生活、社会的广泛联系。同时,要注意,校本课程的教学必须按照课程目标制订科学的计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的特点而造成随意凌乱、漫无计划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的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脱离课程目标。

4.完善评价体系。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5

关键词:人格教育 初中语文 新理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普通初级中学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要对学生“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了解分析初中生人格现状,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以及教学系统理论为指导,探讨初中语文学习中人格的养成策略,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实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理想世界,从而从本质上帮助学生实现其个性的社会化人生价值和意义。构建一种让每个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相和谐的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学习模式,在学生人才培养的观念和实践方面取得一些实质性突破。

一、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从社会的发展来看,需要提出人格教育。目前,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学生容易受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逐渐被教育工作者重视起来。这一切都说明,语文课程改革重点定位在怎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功能,更是实现语文教育“元”的价值。

2.从初中语文教学功能的角度出发,它的全面性、深入性以及发展性,需要人格教育来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多地向学生传授统一的理论和经验,很少因材施教,虽然也一直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在很多方面绩效不高。同时,还存在着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问题,使得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与现代教育理论相悖,不能够成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挖掘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3.人格教育有利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目前,一部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常见的有:自控能力差、思维方式极端、团队协作能力差、心理平衡能力差。

从语文教学角度考虑,以上情况表明语文教育功能从某种意义上偏离了其本质——燃烧起受教育者心底的火种,让他们生命之光焕发出炫丽的光辉,从而使他们身心健康。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具体措施

1.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个人人格魅力至关重要。在心理品质方面,语文教师要乐观向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有顽强的意志;在教育观念方面,语文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终身学习”、“豁达的语文观”等思想;在学习品质方面,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严于教学,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2.把人格教育放在课堂上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公平公正、活力四射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多在课堂上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教学的过程,在互教互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还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变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实践过程。

3.把人格教育延续到课外活动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延续到课外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从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培养出的抽象情感力量,内化为实实在在的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师应多采用一些课外(比如阅读)方式指导学生,并为学生的人格实践创造机会。

4.寓人格培养于语言能力中。把人格的培养寓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从阅读教学和听说教学出发,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我们提倡自我阅读和整体感悟阅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基本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感悟文章的真谛,这样能够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学科的潜能。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阅读、累积、解读和使用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从感性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并以此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使人格得到升华,这些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在潜能。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精华,并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以及优秀的文学人物等,滋润学生的心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努力塑造人格魅力的责任。语文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文学作品中隐含着的智慧和人性光芒,结合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周波 语文教育与文化人格的培养.临沂师范学报,2002, (7):66。

[2]孙云 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策略.科学教育家,2009,(2):55。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6

【关键词】科学素养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04-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应当在达到中学语文学科主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教学特点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当地尝试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 增强意识,充分认识科学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科学素养通常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语文教育所说的科学素养与自然科学所说的科学素养有着较大的区别,前者所说的科学知识,主要是指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阅读知识以及文史常用知识等。至于文选中的科普文章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应让学生读懂,但它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习语文学科应达到发展语言能力,提升写作水平,拓展思维能力等基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全面培养科学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与行动能力。目前,中学生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发展了解较少,中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正处于逐步培养养成阶段。中学生对于伪科学及封建迷信的辨别能力不强,对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的理解了解程度较低,对于科学素养养成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紧迫的意识,往往认为那是上大学以后才要考虑的事项。多年的高中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由于没有充足的科学素养知识,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的理解认识能力,在高考结束后的志愿填报、专业选择、志向安排上显得很盲目,出现了上大学后对所选择的学校、专业兴趣不浓,甚至出现许多厌学、改专业,甚至退学的情况。因此,在高中教学阶段,有必要利用适当的时间、渠道与方式,渗透科学素养养成教育。

二 见缝插针,探索利用多渠道教育的途径

高中语文教学中科学素养养成教育渗透的途径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课堂,综合施教;可以通过老师教学备课,有意识地筛选科学素养的教育信息,扩展科学技术知识阅读内容;可以在写作教学中落实科技知识教学内容;可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技术新颖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提升计算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要充分认识网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的上网观,要把网络作为了解科学知识,获取科学信息的来源渠道等。

当前,由于中学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中学生在校学习较少参与实践活动,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阅读、写作、讨论、论坛、班级管理、社团组织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寻求科学真理,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及创造意识等。教师可配合教材设计,组织结合科学素养能力培养的内容,还可与家长联合起来,让学生参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实践、探索、质疑、创造。培养他们求真务实、勇于质疑批判、积极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 关注生态,全方位践行科学素养培养

语文课程的科学素养主要体现为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和谐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当代的中学生,因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多重因素,个性差异较大,他们往往有不同的学习需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更要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及进取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必须要关注语文教学生态,让以人为本的生本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