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缺乏创新意识改进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缺乏创新意识改进措施范文1
3月4日,全市召开了以开展“三个怎么办”为主题的会议,针对近期我市发生的一些负面问题,我们也认真学习了刘家义书记在第6期《闪电舆情专报》上的批示精神和专访稿、潍坊惠新安书记和田庆盈市长批示精神、《潍坊市贯彻落实刘家义书记批示精神纠治突出问题优化营商环境十项规定》。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自我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剖析,对自己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感到自己在学习、工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并进行了自我查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方法僵化。工作思路不活,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不能用新的思维和方式去做开创性的工作。
2、服务意识差,文明服务流于表面和形式。为人民服务积极主动性差,缺乏持之以恒、认真仔细的作风,与自己无关的事不上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明显。
3、工作落实不到位。日常工作中缺乏与领导同事间的沟通,存在得过且过,不出乱子就好的错误思想,缺乏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
二、整改措施
1、强化创新意识,做一个创新的财政职工。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胆识,彻底转变传统的僵硬老化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完善管理手段,推进本职工作不断发展。
2、坚强增强服务意识,做一个文明的财政职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改善服务态度,从具体事情做起,提高服务质量;在工作中努力营造一个开明开放、亲善热情的文明形象,把“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作为服务宗旨,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单位和个人提供高效、全方位的服务。
缺乏创新意识改进措施范文2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机械创新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主要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要保证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在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高职生毕业后一般都工作在生产一线,行业企业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已从行业企业发展的外在需要转化为高职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有“一技之长”,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迁移能力。由此可见,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技能型应用人才,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包含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从创新意识到创新成果,需要通过实践能力作为桥梁来转化;另一方面,创新意识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创新意识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于,创新意识有助于避免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模拟性和重复性实践活动,有助于运用新方法高效能地完成具体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发现探索新知的过程;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知识结构改造的过程。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应当以学生知识的应用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是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素质发展的真实的生产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创新实践型人才。
2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
2.1部分高职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投资主体是政府,职业教育虽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但管理和评价考核主体仍然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制订了许多评价考核评审评优的硬框框和标准,各个学校为了获得“优秀”“示范”等称号,就必然要依照各种评审标准而建设发展,同时还要应付主管部门检查、考核,从而忽略了自身特色的发展,其中包括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虽然目前也要求引入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但如何正确评价还无完整的标准,但这相对于“优秀学校”“示范学校”的称号还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导致了学校教育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这项工作方面积极性不高。
2.2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机制
部分高职学校对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认识不够,对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活动尊重不够,对教学规律性尊重不够。近年来职业教育高速发展,使专业教师人数和专业教学设备数量相对于学生人数增长严重失调,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学生往往只能观摩,动手机会很少;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师资匮乏,教师整天忙于教学疲惫不堪,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也影响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加之教师的主观积极性不高和客观工作量大等因素,而科技是不断发展的,专业技术不断更新,但教师未能及时将教学内容更新补充,所教知识与社会知识技能要求相差悬殊,因此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机制也未形成。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和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展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素养的反思总结和提高。通过实践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基本的实践能力是学生从业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应用,就必须侧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阶段,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手段以及在技术应用性层面上有一定的开发和创新能力。
3培养高职机械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措施
通过学习国内有关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按照上述要求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按照市场需求与社会需要,改变以往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国家在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和推行的“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模式和“双证式”制度,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培养模式。为此我校在机械类专业中推行了“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专业技能,“学中做、做中学”,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其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创新人才。
(1)制定科学课程体系,紧跟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所有机械类专业的专业课程都要求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安排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学习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岗位导向型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
(2)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必要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敢于突破定式进行思维,鼓励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把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放在教学的首位,营造创新的氛围。
(3)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建立创新教育机制,改革传统的以一张试卷来考核评价学生的方法。采用“过程+结果”的考核模式,考核除了对完成产品质量进行考核外,还对学生工作过程进行考核,如动作的规范性、做事的条理性、解决问题的技巧性、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沟通性、对问题的反映表达准确性等,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教学,不光要研究课本完成教学任务,还应该是学生创新路上的引路人。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广博、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并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独特的教学风格进行创新教学。
通过引进具有企业产品开发背景的技术人员进入教学一线,同时选拔机械类专业教师,参加校内外技术培训、进修、承担科研课题、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等培养成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让教师了解该学科最新动态、最新进展、最新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状态,促进专业教师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及教学设计创新能力。
参开文献
[1] 吴兴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3).
缺乏创新意识改进措施范文3
关键词:舞蹈教学;艺术审美;解决对策
少儿舞蹈生动活泼、娱乐性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少儿舞蹈教学是艺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学习舞蹈,既可以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感,陶冶性情,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都很有益处,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一、目前我国少儿舞蹈教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当今社会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各种形式的艺术比赛和考核不断举办,近年来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升温。就少儿舞蹈教育而言,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少儿舞蹈教学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少儿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然而透过这些表面现象,笔者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少儿舞蹈学校的教学规模不等,教学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少儿舞蹈教育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首先从学校和教师方面来讲。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士特别是舞蹈相关专业人士对创办少儿舞蹈培训机构都很有兴趣,但很多办学者是趋于利益考虑,创办少儿舞蹈培训的目的是看到这其中比较高的收益,而对于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在具体的教学中,受舞蹈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影响,少儿舞蹈教育呈现曲面陈旧,舞蹈形式单一并且趋向成人化的特点。目前,很多少儿舞蹈中不能体现孩子的纯真活泼、天真无邪的年龄特点,孩子舞蹈起来比较拘束,不能有效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目前的少儿舞蹈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打工者,具有很大的流动性,所以教师的教学存在应付的现象,教师教学中的积极性不高,许多老师习惯于从自己主观意识出发把一些成人舞蹈理念灌输给少儿,而且教学模式都是居高临下的,缺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内容上更是缺乏创新意识,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其次从家长和孩子的方面来讲。当前很多家长盲目的跟随潮流,让孩子学习舞蹈,而没有充分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些家长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一般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都比较高,让孩子学习舞蹈具有较大的功利性,他们最关心的是孩子上过几次舞台,考试结果好坏,家长带给孩子很多压力,使得少儿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影响了孩子对舞蹈的热情,甚至使孩子对学舞蹈产生抵触情绪。学生之间在舞蹈基础上也有很大差异,所招的学生学习基础与社会环境都不同,这种情况也给少儿舞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
二、当前少儿舞蹈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分析
从目前我国少儿舞蹈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少儿舞蹈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舞蹈教学成人化
目前少儿舞蹈的教学,大多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主要是进行动作模仿的接受学习方式,在实际学习中老师只强调舞蹈动作的规范性,要求学生跟着自己练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孩子的想象力,影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多以教师的视角安排学生的课堂内容,很多练习曲目都过于成人化、专业化,舞蹈难度过高,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少儿来说,有时只是机械性的模仿,甚至根本不懂跳的是什么,非常不适合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这不仅使少儿舞蹈过度模仿成人舞蹈,而且动作也拘泥做作,缺乏美感,有失少儿舞蹈生动活泼的特点。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发挥教师的创新意识,由于缺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很难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也就谈不上创造新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二)过于强调技艺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少儿艺术想象能力的开发
当前,许多舞蹈教学和比赛都将标准定位为动作规范、节奏准确、舞态优美,这就需要学生反复训练舞蹈技艺,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动作训练,容易使少儿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失去了学习舞蹈的兴趣。过分的强调舞蹈动作的规范,学生都是按照规定要求去跳舞,约束和限制了少儿想象能力的发挥,使学生心里有想法不敢表达,错失了少儿“艺术启蒙”的有利时机。而且反复的进行舞蹈动作训练,很容易使少儿感到疲劳,使孩子形成应付课程的习惯,不利于少儿身体和心理的成长。
三、有效增强少儿舞蹈教学中创新意识的方法
我们说少儿舞蹈缺乏创新意识,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少儿舞蹈教学缺乏创新,所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少儿舞蹈的教学方法,是增强创新意识的有效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少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在当前社会各界都重视艺术教育和学习的大环境下,很多儿童都是被动的在家长的要求下学习舞蹈,所以很多学生表现的既缺乏学习兴趣,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更谈不上在学习中具有创新意识,有的甚至都打消了教师的教学热情。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营造不同的教学气氛,首先,要选择适合儿童性格特点的音乐,音乐的选择至关重要,音乐不仅仅是舞蹈的灵魂,对孩子的学习情绪也有一定影响,在教学中选择欢快流畅,富有儿童情趣的音乐,把舞蹈和音乐结合起来,便于孩子们理解,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并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且将孩子们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活动相结合。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师生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调动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增加舞蹈教学中师生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钻研创新的能力
应该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练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舞蹈教学中,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讲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教师一起进行探索和创作。老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少儿舞蹈多采用集体演出的形式,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辅助教学的方法,以便于师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首先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支持孩子们创造性的自我表达,虽然少年儿童的心智还不十分成熟,但对于舞蹈学习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教师要善于找到孩子们的优点,要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方式来表现,鼓励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创造。其次要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加强舞蹈教学多元化,教师要多关注跟少儿舞蹈教学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注重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并借鉴不同地区或者其他国家的教学方法。同时,因为少年儿童的年龄限制,教师要做好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配合,倡导学生在家多看少儿舞蹈视频、图片,在家多进行练习,因为家庭环境相对轻松,更利于孩子表现个性,发挥创造性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发挥创新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少儿舞蹈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增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加强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李娟娟.浅谈少儿舞蹈教学中创新意识的缺失及解决[J].现代阅读,2013,(01).
缺乏创新意识改进措施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问题;补救措施
已经有很多从事研究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学者认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小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和不断深入更高层次的学校学习时,语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却在逐渐下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体水平变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这主要和西方发达国家从小学生就开始重视语文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关系[1]。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学校、小学语文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到了必须要改革的时候,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向何在?已有许多学者和关心语文教学的社会人士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而我们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总结得出,以下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理由和改革的思路。
1.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受应试教育影响不敢创新
当我们进行的深入的研究和调研会发现,由于受到升学压力和以考试成绩论英雄时代,素质教育已经徒有虚名[2]。小学语文教师也只是一切围绕语文教学大纲来开展语文教学,同时也认为在小学时代一切以成绩为学习目标,导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采用保守教学,不敢尝试任何创新性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为了取得学习高分也不敢进行任何创新性学习,因为任何一个老师都不敢保证学生的升学无忧,所以不敢贸然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免耽误学生的前途和前程。
1.2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受传统文化和思维影响不准创新
由于我们历朝历代都臣服于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不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创新。特别是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很多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懂许多传统的文化,更不敢贸然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性教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绝对不容许学生有创新性学习的想法,唯恐改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害怕在语文教学上走弯路甚至走错路,这种想法在语文作文教学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许多小学语文教学老师担心学生创新性作文不被阅卷老师所认可,耽误学生的考试的成绩[3]。
2.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可以采用以下补救措施
在素质教育不断渗透进各科教学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老师应结合语文创新教育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教学能力,从而才能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引导。在文化知识快速发展和社会日益变化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须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使学生学习的习惯由被动变为主动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1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这种和谐融洽的关系中,可以为老师创造一个愉悦的讲授环境,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彻底放弃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教师本位思想,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同时要有一颗真诚、尊重、关爱的相处之心,促成双方建立一种友好、平等、信任、和谐关系,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学习主体,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不仅能说话,而且还要有话敢说,对于不同的意见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2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著名诺贝尔获奖者丁肇中曾经说过,“要想成为一个杰出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对学科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去学习了才能把知识学的更好。语文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可以通过课前演讲赛、词语“串烧”赛、故事“接龙”赛、经典诵读赛、辩论大赛等一系列的趣味语文学习活动,来丰富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气氛,让语文教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激活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使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3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
小学生学习的现状是学习比较机械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对中国五千年的传统优秀文化提出质疑和挑战,这不仅仅需要老师和学生有创新意识,而且更需要老师和学生有创新的勇气。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获得这种教学效果需要让学生有大胆质疑勇气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敢于对已有的意见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见解。
2.4小学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缺乏的,如何真正的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学习的创新意识,在学习中敢于要培养小学生具有创新求异的学习意识,在学习中让学生有敢于质疑一切人和事务,在学习中要有敢于逆向思维的意识,任何时候都不人云亦云,彻底做到不随波逐浪。其次,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辩证的思维对待语文学习。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在面对任何事情都要辩证的看待,不能把任何一个事情都想到一个极端。在辩证的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本文就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总结了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随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补救措施,以期帮助小学生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小平.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学苑教育,2011.(10).
缺乏创新意识改进措施范文5
关键词: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赵斌(1968-),男,吉林公主岭人,河北联合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教授;钟晓晖(1977-),男,河北邢台人,河北联合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副教授。(河北 唐山 063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编号:K11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08-02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各高校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任务。研究生是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来源。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教育教学理论都是建立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因此,除了运用已有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深入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态,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强化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是创新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
一、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世纪,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剧增。因此,研究生应该如何培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业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现阶段,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招生计划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扩招给培养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部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师资力量缺乏等。[2-3]面对激烈的竞争,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研究生的能力才能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另外,社会实践还能增强研究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研究生只有把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让理论指导实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社会实践是提高研究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创新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一定目标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去探索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开拓新道路,解决新矛盾,并产生新的思想成果或者物质成果,以满足人们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切活动过程和行为。[4-6]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必经之路。一个国家想要生存和发展需靠创新来支撑,需靠创新型人才来引领。创新型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
二、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培养现状
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积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全国工科领域内最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它把传统教育中知识的学习作为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转变为在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成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知识是实现创新的手段,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与实践平台,竞赛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扩大了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了创新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
在教务处主办、冶金学院承办下,河北联合大学首次参加了第三届节能减排竞赛,研究生团队的科技创新作品“转炉煤气显热回收与变工况发电工艺设计”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第四届节能减排竞赛中,河北联合大学社会实践作品“唐山市工业锅炉利用现状调研及节能减排对策分析”再次荣获全国三等奖。通过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学生们逐渐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学会了从多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2)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河北联合大学在唐山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设有硕士站,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唐山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主要从事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安全性能监督检验,同时开展安全阀校验、锅炉水质检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金属材料理化试验等技术服务。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在该所实习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去现场进行检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与专业人员对问题进行探讨,拓展了研究生想问题的思路,开阔了视野;通过现场的实践和锻炼为研究生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
2.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比例失衡。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队伍不断扩大,形成了生多师少的“放羊”局面,研究生和导师比例失调的问题随之出现。导师数量较少,形成了一个导师多个学生的培养模式。在一些热门专业中,研究生人数往往是导师人数的几倍甚至十几倍。那些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导师往往是本学科的骨干力量,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实际用来指导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在研究生精心培养的问题上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2)研究生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研究生生源的总体水平有所下降。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学生都倾向于就业形势良好的理工科专业,而忽略了对人文社会科学、思想道德和心理卫生的学习,致使综合素质偏低。[7]近几年,部分用人单位指出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创新、独立完成任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处于一般水平。此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如下:学校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够重视,使研究生参与度不够;研究生自身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3)教学资源匮乏。自从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以来,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不能为研究生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和学习环境。目前,部分院校仍存在着实验设备陈旧、实验用品缺乏等问题,[8-11]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不得不有所取舍,降低实验标准。在研究生创新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固然重要,若没有实验平台作为依托,创新活动就如纸上谈兵。在教学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某些院校的非热门专业中对研究生的培养仅限于书本知识的授予,没有相关的实验室,缺乏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方法及对策
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研究生单方面的事情,还必须有社会、学校和导师的积极协助和配合。针对现阶段研究生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方法和对策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增加导师数量,提高导师质量
对于导师数量不足的专业,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制订相应奖励制度,吸引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企业导师充实专业导师队伍,确保导师有更高的热情和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与此同时,导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参加创新活动,获取创新经验,以便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实行正副“双导师”制度,研究生副导师可聘用企业专家等,拓宽导师的选择范围。
2.建立健全研究生知识体系结构
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该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兴趣等制订研究生学习计划。以往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没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兴趣。在教学上,学校要不断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建浓厚的学习氛围。另外,学校还可以制订创新奖励制度,把物质奖励作为一种激励手段。
3.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注重课堂教学、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创新和实践当中去。学校应加强与科研单位、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和努力寻求新资源为研究生搭建实践平台。学校还要合理分配资金,加大对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不断引进新设备,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4.组织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必须给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国际学术活动。研究生只有站在国际学术前沿上才能很好地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才能不断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意识,为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导师还应监督研究生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并激励学生在重要期刊上,紧跟学术发展的步伐。
5.严格规范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和撰写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和基础,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论文能否完成和撰写是否顺利,选题也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研究生课题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并结合个人兴趣进行选择,以便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通过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研究生要明确论文的预期创新点,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和具体实践环节中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将实践和创新统一起来。
6.发挥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动性
研究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比较,逐渐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时刻关注现阶段的学术动态。另外,还要主动学习理论知识,遇到问题能够正确地面对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善于总结和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较高层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使命。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研究生应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使自己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成功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萍.我国高校研究生素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45-47.
[2]薛惠锋.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四大共性问题[J].中国研究生,2010,(8):53-55.
[3]童洪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4]赵珂,贾杰,方芳.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2012,58(2):201-203.
[5]彭春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6]颜海涛,马跃进,赵建国,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7(3):14-17.
[7]孙兴民.强化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56-58.
[8]安利民.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世纪桥,2011,(7):156.
[9]邓建国,阎鸿森,张鹏辉,等.强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20):23-25.
缺乏创新意识改进措施范文6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高校的重要使命。地方本科高校是我国普及大众化教育的载体,是我国高等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探讨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问题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笔者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进行探究,对存在的问题展开剖析,以期能为同类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教育提供借鉴。
一、大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目的
“创新”是指人们能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大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岗位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创新教育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二、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升本时间短,办本科专业的经验不足,在创新教育理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教育理念缺乏
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升本以后,盲目地以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缺乏创新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上,求同求全,增加了较多的课程门数,即使是原专科已经开设的课程也增加了新的内容,学校忙于完成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忽视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上,学校即使开展了创新教育,也没有把创新的重心落在教育上,只停留在开展和参与力所能及的创新活动的层面上。此外,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的参与面不广,没有实现全覆盖。
(二)创新教育缺乏制度支撑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联动的体系,创新教育的保障制度体系尚未健全。从创新教育的载体来看,没有相匹配的制度安排来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创新教育,而是笼统地把创新教育活动归于“第二课堂”。从课堂教学来看,课堂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气氛沉闷,积极性钝化,思想活跃度不高,致使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从创新教育的投入来看,学校对创新实践教学投入相对,缺少教科研实验设备,尤其缺少高层次的科研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需要。
(三)教师创新素质不高
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由于高校师资力量匮乏,繁重的第一课堂的教学任务使每个教师都承担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创新人格不健全。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学习成绩来评判学生的优劣,教学始终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聆听的位置,使师生关系表现为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关系。尤其是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十分有限,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本科高校在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方面的作用。
(四)大学生自我创新意识不足
创新,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能在饱和的市场竞争中挖掘资源,这就需要创新意识。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发展人才的重要场所,应主动承担并开展创新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然而从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来看,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大学培养的都是应试能手。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以分数为本,为了追求高分数,做大量习题练习,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扼杀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五)创新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活动需要依托于一定的创新教育活动载体,对于载体的选择与组织需要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有效整合资源,并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提高创新教育活动的质量与成效。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教育没有结合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去探索符合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和能力诉求所需要的新内容。创新教育活动缺乏特色,创新性不足。倾向于开展难度较低、易于操作的理论宣讲、社会调查、文化服务等活动,创新教育内容与大学生专业结合不紧密,使大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供需脱节,把组织学生听各类讲座、参加各种会议作为创新教育活动内容,忽视创新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对接,忽视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与专业理论的联系。
近年来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不断探索通过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开展创新教育,主要围绕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进行。但在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有的临时组队参加,无法取得理想成绩;有时候学生从相关渠道获得竞赛活动信息,要求参加,但学校不够重视,无法开展组织活动,甚至不愿组织。组织工作不得力影响或压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六)考评机制不完善,实效性不高
良好的考核评价是对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的有效互动,对于改进与促进高校的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构建较为完善的地方本科高校考核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对创新教育活动的评定和考核模式还很单一,虽然强化了创新学分管理模式,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考核细则,无法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创新学分与在校期间学生学习成绩、奖学金评定、入党、评优等都没有直接联系,对学生缺乏制约力和激励作用。同时,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创新教育没有刚性要求,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对创新教育重形式轻实效。
三、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更新创新教育理念
地方本科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束缚,实现由“承传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学生情感与协调发展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转变。同时,逐步建立起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体系,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为指导,使创新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紧密与地方产业结构相结合,为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创新实践搭建平台。
(二)构建创新教育制度体系
地方本科高校应着力建设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不断统筹规划学校创新教育、整合各类平台和资源。一是统筹规划。建设集课程平台、训练平台、竞赛平台和管理平台等多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二是扩大参与面和受益面。面向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教育;使20%-30%的学生能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使10%-20%的学生成为创新意识好,创新能力强,拥有较高水平创新成果的优秀学生。三是提升学生创新水平。不断明确目标,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在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发明专利、等活动中取得明显进步,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四是提供经费保障。学校可以增设创新教育专项,对创新教育建设给予重点扶持,增加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学生创新立项及各类竞赛等经费,以保障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开展。
(三)不断提升教师创新能力与素质
地方本科高校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一是激发教师对教学创新的积极性。通过组织校内外专家的听课与评估,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育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其业绩相挂钩,激发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教学的课程培训,组织广大教师参加由主要从事创新教育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主讲的培训会议,了解教师创新教学的过程,增强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三是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让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四)完善创新教育特色活动
地方本科高校要建设完善学生参加竞赛的平台,从组织上为学生参加竞赛活动提供便利,提高学生为校争光的积极性。各院系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查询、联系全国性、全省性的大型竞赛活动,与各竞赛组委会建立联系。各院系汇总后将竞赛活动的参与可行性上报学校主管部门,确定后,列为工作计划和任务,以学校名义下发通知,统一组织报名参赛,各具体培训、组队由相关院系单独或合作完成。这样,可以扩大赛事的影响力,规范学校对赛事的管理,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地方本科高校还可以通过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研处以及学生社团等开展各种各样的特色创新教育活动。创新活动与教师科研密切结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制作、调试,并学习如何撰写立项申报书、学术论文,如何申报专利和成果鉴定,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教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
(五)健全创新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要改变以往把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衡量。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学校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学中创新成果的转化。再次,学校应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此外,为保证大学生创新教育扎实有效开展,学校可以设置创新教育学分制,所有学生只有取得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同时也将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
总之,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不断去推进、完善,使创新教育切实在地方高校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