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生物净化,生物修复,生物降解,反应器
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是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高效净化污染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系统。作为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主要涉及生物技术、工程学、环境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不仅包含了生物技术所有的特点,还融合了环境污染防治以及其他工程技术, 其核心是微生物学过程[1]。它是近20年来产生的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新兴边缘学科,环境生物技术可以按技术难易划分为三类[2] 第一类是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主体,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污染控制与监测技术,包括构建降解杀虫剂、除草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污染物的高效基因工程菌,创造抗污染型转基因植物等。第二类是以目前大量应用的经过改革与创新的生物处理技术,如生物流化床法、上流式厌氧甲烷发酵法和变形活性污泥法等等。 第三类包括:生物稳定塘、人工湿地和污染控制资源化生态工程等自然净化系统。 本文仅讨论后两种环境生物技术。
1.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
作为高新技术之一的生物技术用于污染治理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环境生物技术,是20世纪 80年代才诞生于欧美地区[3]。 环境生物技术是21世纪国际生物技术的一大热点领域,它将在环境治理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环境生物技术产生、发展及演变与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随着细胞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的发展,环境生物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物与环境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生物体靠体内调节和变异来适应环境变化,同时通过自身来影响和改变环境。 环境生物技术拥有许多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微生物对各类污染物均有较强、较快的适应性,并可将其作为代谢底物降解和转化,具有效果好、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优势。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的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等,通常可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又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手段。另外,生物处理技术的产物或副产品,大多可以较快生物降解的,并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到最小程度。生物技术还易于进行大规模操作,一些生物曝气池、生物滤池的容积之大,也是其他工艺望尘莫及的。 生物方法还可以就地利用天然水塘或土壤层作为污染物处理场所,这可大大降低处理费用。因此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将是势不可挡的。 环境生物技术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对于寻求用低成本解决环境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大潜力。
目前,环境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废气处理、环境监测、污染检测和补救、毒性鉴别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已经开始进行[4] ,有些也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环境生物技术的潜在优势还远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2 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环境方面的应用主要有:用植物和微生物清除环境污染物、毒物;用生物传感器监测污染;用微生物杀虫剂代替化学杀虫剂等。运用环境生物技术进行水污染治理,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它具有以下优点: ①生物既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又具有良好的沉降性,处理效果好; ②生物具有很强的降解能力,处理效率高; ③可处理水量大,方法成熟; ④成本低,无二次污染。 生物法在处理污水时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受到关注,它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拓展,以下几点是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具体应用。
2.1生物修复
有毒化学品尤其是石油、有机氯化物、化学聚合物等造成的污染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在各种清除污染物的技术中,生物修复是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 生物修复即生物除污,是指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的环境、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修复由于对生态系统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害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不同类型的生物都有不同的生物除污作用。例如:利用植物吸收污染物(植物除污) 是一个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 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和某些化学元素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5] 。
2.2 生物监测
传统的环境监测以化学分析用成熟的仪器为主,当代生物技术发展了生物监测为主的新手段,如通过测定微生物的酶和细胞基因等监测环境的变化。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生物发光菌、卤素呼吸菌、苯乙烯降解菌等,主要监测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和海水中藻类的爆发。
2.3 微生物降解技术
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代谢、转化及降解作用,是当今环境污染控制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许多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可以净化废水,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大多是对自然生长的微生物群体加以驯化、繁殖利用,对污染物的降解水平较低。 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一些特定的有毒废水或成分单一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已选育出具有较高降解活性的菌种,并进行纯培养后用于废水处理,已初步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成为近年来利用生物处理废水的一种常用方法。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特殊作用将不断得到挖潜,而且用微生物来处理环境污染物是一种安全、经济的方法。
2.4 生物发酵技术
生物发酵工程涉及最早的领域是废水生物处理。目前关注的生物发酵技术主要有: ①水解- 好氧生物处理法( H/ O 法) ,其特点是将厌氧过程控制在水解和酸化阶段。用H/ O 法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焦化废水和印染废水等难降解工业废水,其效果十分显著,COD 去除率较常规法提高20 %~30 %;处理城市污水时,其出水COD 浓度
2.5 生物强化处理技术
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的效果,而向废水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菌种或通过基因组合技术产生的高效菌种,以去除某一种或某一类有害物质的方法. 主要强化方法有:
①高浓度活性污泥法,以高污泥浓度和长泥龄来促进对难分解物质的处理,加快反应速度。 日本用该法处理难分解的聚乙烯醇和粪便污水取得显著效果[6] 。 ②生物- 铁法,是在普通活性污泥中加入无机盐如铁、钙、镁等,多用铁盐(氢氧化铁或氧化铁粉) ,形成生物铁絮凝体活性污泥,具有高浓度活性污泥法的特点,主要用来提高去除污水磷的效果。 ③生物- 活性炭法,综合利用微生物氧化能力和活性炭良好的吸附能力,使二者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在该系统中,每克活性炭去除1~3gCOD ,分解废水毒性能力增强,同时还显著提高了脱氮水平 。
2.6 生物反应器技术
生物反应器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该法主要应用于制药、食品、精细化工等行业。其特点是:容量大,连续运行,自动化控制,操作简便。 美、英、德、日本等现大量生产现代化的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其共同特点是反应器内装有比表面大的载体,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形成生物膜;供气或供给的其他反应条件优越,污染物具有充分的时间与微生物接触,有利于增强微生物的分解代谢能力。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也在积极开发研制。目前,2000m3的反应容器已经问世。 虽然其处理能力较低,造价较高,但其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所以欧美地区约有70 %的污水处理厂采用该技术⑸ 。
2.7 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
微生物絮凝剂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抽提精制而得到的一种具有生物分解性和安全性的新型、高效、无毒的廉价的水处理剂,这些都是目前使用的无机或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等所不具备的。 通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生产出的生物絮凝剂由于具有降解性能好,使用成本低,不会导致二次污染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中。目前,已筛选出19 种具有絮凝能力的微生物,其中,霉菌8种,细菌5种,放线菌5种,酵母菌1种[3]。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絮凝剂的开发与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8 生物净化技术
生物净化处理包括稳定塘和土地处理系统。 稳定塘是污水处理技术中最简单的一种,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不需要什么特殊技术就可连续处理污水。 一般停留时间较长,需占用较大的土地面积。 可用于污水的一级、二级处理。 土地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及其微生物、植物根系的净化能力处理污水,同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元素和水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特点是投资少,能耗低,易管理和净化效果好。 若这两个系统有机结合,可实现污水的二级、三级处理。 由于稳定塘系统比正规污水处理厂更能有效的去除有机化合物及N、P 等,由厌氧塘、兼性塘、好氧塘串连而成的稳定塘系统已成为二级处理的有效替代方法[7]。
2.9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它是生物工程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国内外开始应用这种具有独特优点的新技术来处理工业废水和分解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随着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具有特异性的优势菌种不断得到改造或创造,将这些高效专性菌脱色菌、脱氮、脱磷菌等进行固定化后,菌体密度提高,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尤其是对难降解有毒物质的治理有明显的优势。
3 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环境生物技术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应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急需的环境生物技术研究, 从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可知,目前环境生物技术最有应用前景的领域是高效的废物生物处理技术、污染事故的现场补救、污染场地的现场修复技术以及可降解材料的生物合成技术。
3.1 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发展
厌氧与好氧工艺相结合,生物膜与活性污泥相结合的反应器将成为废水处理反应器的主要发展方向。 其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在活性污泥中加入载体,发展既有固定载体又有流动载体,既有好氧又有厌氧固定膜的反应器,最大限度的增加反应体系中的生物量和生物类群,最高水平地发挥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生物活性,同时兼顾便于管理和降低运行费用。 高质量传感器,信息传输与数据处理等构成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将在多种反应器中发挥作用,提高生物处理的效率,节约大量的人力,简化操作程序。
3.2 利用生物技术实施资源化战略
采用生物技术方法建立无害化生产工艺过程,实现废水循环利用,同时将部分无毒有机污染物转化为副产品,开发利用废物生产甲烷,氢气和燃料乙醇的多层次生物技术,增加由生物发酵处理有机废物的资源化工程的种类和产品,充分实现废物资源化。
3.3 建立各种生物监测手段
在环境中低浓度污染和沉积物中的污染物的研究方面,除继续应用指示种、耐污种、敏感种以外,还应利用各种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的异常改变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建立各种生物监测手段,其中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4 利用微生物进行生态环境修复
一些生态工程,如污水稳定处理、土地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和方法在环境污染处理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更加重视土地、湿地、湖泊、河流的生态修复与重建工作,并发展用于环境修复的多种微生物制剂。 这方面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环境污染具有抗性的生物种类的筛选和培养。
另外,一些新的应用领域也引起了注意[8],如超级工程菌的构建,从环境中分离筛选出的菌种,其降解污染物的酶活性水平有限,需要对这些菌株进行遗传学改造。因此使近期的研究热点从一般的筛选工作转入到降解代谢途径、降解酶系组成以及其遗传控制机制上来。在此基础上就可能实现用质粒
转移、分子育种和基因重组技术构建有特殊功能的超级工程菌。人工构建的能够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基因工程菌,具有生长繁殖迅速,絮凝性能好和对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较高降解活性。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马铃薯;生产现状;发展趋势
马铃薯属粮菜兼用作物,在我县种植历史悠久,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武山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品种老化,病虫害严重,贮藏管理不当,产品单一,加工手段落后,阻碍了马铃薯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目前我县马铃薯生产现状,提出几点发展途径。
1武山县马铃薯生产现状
1.1种植区域武山县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县15个乡镇的370个行政村都适宜马铃薯种植,根据地域特点可分为三个种植区。
一是河谷川区春夏播马铃薯种植区。包括县内海拔1 800m以下的渭河及其支流流域的川台地,一年两熟或三熟,复种指数高,马铃薯既可春播,又可在油菜或小麦收后夏播复种。近年地膜马铃薯发展较快,种植面积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15%。
二是南北浅中山区春夏播马铃薯种植区。包括渭河南北海拔1 800m以下所有干旱山区,气候干旱,土质较薄,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以春播为主,多雨年份有少量夏季复种,种植面积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29%。
三是南北二阴高山区春播马铃薯种植区,包括海拔1 800m以上的所有山区,气候属阴湿冷凉,降雨较多,一年一熟,是种植马铃薯的最适宜区,也是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56%。
1.2品种结构我县马铃薯种植品种有38个,其中天薯系列7个,陇薯系列4个,青薯系列7个,渭薯系列4个,其它来源16个。最大的渭薯1号种植面积有6万亩左右,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30%,其次为渭薯8号2万亩左右,“216-10”1万亩左右,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30%,其余面积较大的有天薯4号、天薯5号、“大白花”、“小白花”、青薯168、高原4号、高原7号、高原8号、白粉芋、陇薯1号、陇薯3号,天引薯3号等。其中川区和浅中山区主要种植中早熟品种克新2号和渭薯1号,高山区以种植晚熟品种为主,近年试验示范中表现抗病、高产、优质的“216-10”,天引薯3号发展较快。
1.3产量水平2006年全县马铃薯平均产量950kg/亩,其中河谷区平均产量900kg/亩,浅中山区平均产量650kg/亩,二阴高山区平均产量1 250kg/亩,不同品种产量差异明显。
1.4产品用途全县年产马铃薯1.40亿kg,其中30%留作种子或食用,10%用于粗加工或淀粉,60%作出售,销售渠道主要是通过经纪人销往东南沿海,其次是交售给县内淀粉加工企业和个体加工户。
2马铃薯生产存在的问题
2.1品种老化、退化严重,优质新品种缺乏多数品种老化如渭薯1号、高原7号等,还是上世纪70年代引进推广的,已经种植了近半个世纪,使用年限过长,品种老化、退化严重,环腐病、晚疫病、病毒病等病害交叉感染,致使马铃薯产量下降,品质变劣,销路不畅,直接影响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多年来,我们虽然坚持不懈的进行马铃薯品种的区域试验和引种试验,但综合性状超过渭薯一号的很少,即使个别品种表现抗病高产,但往往几年之内就丧失抗病性,表现出退化症状,尤其容易感染晚疫病。适应市场需求而薯形好、商品率高、抗病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很少。
2.2栽培技术落后由于资金、技术、信息的限制,我县群众种植马铃薯还是沿用传统的栽培管理方式,新技术、新品种应用较少,影响了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
2.3农业基础条件差,群众经济困难,制约种植规模扩大马铃薯忌重茬,要轮换种植地块,同时用种量大,土粪施用量大,整地质量要求高,田间运输劳力消耗比较大,而我县洋芋主产区都在中、高山区,沟壑纵横,山高路远,农田交通条件差,农户都尽量把马铃薯种在离村庄较近,交通方便的地块,运输困难的偏远地块尽量不种或少种;另一方面,山区群众经济都普遍困难,马铃薯播种时肥料、种子、用工等一次性投入大,种植面积扩大投资也增大,多数群众有困难。这些是制约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因素之一。
2.4气候干旱,造成马铃薯适宜种植区海拔升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和气候干旱,我县以前适宜种植马铃薯的浅中山区有相当面积变成退耕还林区,最适宜种植区海拔由以前的1 800m左右上升到2 000m左右。以前阴湿冷凉无霜期不适宜马铃薯生长的二阴高山区现在成了主产区。
2.5专用型品种数量少,规模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过去由于缺乏种源,农民种植的马铃薯种薯主要靠互相串换商品薯解决,致使品种多、乱、杂的现象相当严重,造成马铃薯产量低、品质差,病虫害严重。近年来虽然引进了一些优质专用型新品种如陇薯 3号、大西洋等,但种植规模小、产量少,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6种薯及商品薯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不够完善,品牌优势弱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种植时要做好产地认定、环境认定、产品认定等检测工作,市场及龙头加工企业在收购优质专用原料品种时要根据各方面的检测依据来确定,而目前我县虽然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但由于设备落后及技术体系不完善,致使已注册的 “焉支玉” 牌脱毒马铃薯品牌还没有打响。
2.7种植基地分散,影响规模化、区域化优势的发挥我县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生长,马铃薯种植面积也比较大,但大都是一家一户的零星种植,因而形不成规模,影响了区域化及规模化优势的发挥。
2.8缺乏专业市场和比较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目前除一些个体商贩从事马铃薯营销外,我县还没有真正组建起马铃薯产品营销协会,加之缺乏专业批发市场,产品流通不畅,信息闭塞,仅靠农民自行廉价销售,致使效益不高,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的利益和体现优质产品的价值。
2.9精深加工规模小,能力弱我县马铃薯产业效益没有从深层次得到挖掘的根本原因是基础比较脆弱,目前县内还没有一家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仅有几个加工粉条小作坊,由于规模小、消化能力弱而带动力不强,距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差距还较大。
3马铃薯今后的发展趋势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县、乡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马铃薯在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放到和蔬菜、养殖等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当作支柱产业来抓;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产业发展规划,工作考核指标等工作计划时,把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扶贫开发、财政扶持项目中作为重点投资项目。要组织农业技术部门制定好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抓好马铃薯产业化工作。
3.2加强科技开发,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引进设备和技术,建立马铃薯脱毒苗繁育中心,生产脱毒种薯,积极推广,填补我县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二是积极引进菜用型、淀粉加工型、薯(条)加工型等不同用途的专用型优良品种,按品种特性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原则,在川区、浅山区、二阴高山区进行品种试验和区域试验,选择适宜当地推广的优质新品种。
三是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从科研部门引进栽培技术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加以吸收和借鉴。如延长或打破休眠的技术,间(套)作技术,平衡施肥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等。
3.3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良种普及步伐在海拔较高的山区,选择交通方便,土质肥沃, 集中连片、马铃薯种植面积大,生产水平高,群众基础好的村作为良种繁育基地,由技术人员承包负责,引进经过试验表现优良的新品种原种或脱毒微型薯,按良种繁育操作规程严格把关,签定产销合同,优惠价收购,收获后以补贴价向适宜区推广,更新更换生产上已经退化的品种。
3.4改善基础设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各乡(镇)要积极组织群众修建田间农机路和水利灌溉渠道,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和农田水利设施,鼓励扶持机动农用车的推广,为扩大种植规模解除后顾之忧。工商部门对县内各农贸市场的马铃薯交易要实行扶持鼓励的办法,打击欺行霸市瞒哄客商的行为,吸引外地客商,农机、交警部门对运输马铃薯的车辆不得乱罚款、乱查扣,建立县内绿色通道。县乡农业技术部门要搞技术咨询和物资供应及信息服务,要建立乡村服务网点,方便群众。
3.5健全繁种制度,提高种薯质量种薯质量是脱毒种薯生产的生命线,提高和保证种薯质量是马铃薯种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繁种制度和种薯质量保障制度,特别是我县脱毒薯中心应尽快完善病毒检测体系和建立种薯质量监控体系,对茎尖组培苗和引进的试管苗必须先进行病毒检测,合格后再投入大量快繁生产,以实现脱毒种薯生产与供应的制度化、标准化与专业化。
3.6办好丰产示范点,搞好技术推广要在各乡镇选1~2个交通方便的村进行丰产示范,由农业推广部门派技术人员蹲点指导,关键时期组织群众参观介绍,起到辐射宣传带动作用。农业部门要制定好全县的马铃薯生产布局规划和栽培技术规程,搞好逐村的技术培训和良种供应,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整体的产量水平,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7强化营销,创建品牌要充分利用武山马铃薯获得农业部绿色品牌认证的有利条件,利用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推介,同时在产品包装、深加工方面下功夫,采取多种促销手段,扩大武山马铃薯知名度,创建品牌。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3
根据我国农业畜牧业的现有基础以及对动物生物技术的实际需求,国家应该集中各种力量,着重对生物技术开展基础性的研究,加大技术的投资力度,对一些利润高的技术产品进行重点投资,根据我国农业动物生物技术的现有基础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主要形势,预计农业生物技术将在以下几个领域取得长足发展。
1.分子生物学技术
由于农业养殖日益呈现出规模化与集约化较高的特征,再加上人们对短期经济效益的集中追求,所以我国传统的畜禽品种资源将会遭遇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其群体数量将日益降低,品种资源的破坏形势会日益加深,根据这种现实情况,未来农业动物生物技术将在以下分子生物领域进行发展:对我国固定的优良品种或基因进行挖掘与定位;为畜禽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保护的分子监测技术;我国固有畜禽品种的起源与进化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保存动物遗传资源的生物技术研究。
2.分子育种技术
我国农业中的畜禽育种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育种方法也逐渐由数量遗传法转向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所以分子育种技术的改进将是未来阶段我国农业动物生物技术的一个主攻方向,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将集中在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数量性状主基因的检测和定位技术、动物功能和抗病基因的诊断技术以及试剂盒的研究,通过这些方面的技术研究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实现其最大效益。
3.分子诊断技术
畜禽疫病是对我国畜牧业生产以及产品安全造成主要影响的关键因素,畜禽疾病的危害严重、流行面广,潜在危险性较大,一旦发生就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利用免疫学、现代分子生物学以及病毒学的相关技术,对我国畜禽的重要疫病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是是农业动物生物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主要包括:重要畜禽疫病的分子诊断、监测、重要畜禽疫病病原的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试剂盒的研发。
4.转基因动物技术转基因动物是一种将胚胎工程与分子生物学有机结合而研究出来的一种基因工程动物,这种技术是克隆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影响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能够促进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加快动物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为濒危动物提供生存方式的有效方法。
二、结语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 兽医行业 生物技术 应用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其主要是指在现代生命科学与其他基础性科学的条件下,通过预先设计对生物原料进行加工或改造生物体,从而生产出人类所需的产品。生物技术是以生物学为基础,将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能够有效控制生物控制系统,涉及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等一系列技术,属于高新实用技术的集合体。总体而言,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现代科技科研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有利于促进科技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1 兽医行业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技术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是指人们加工动植物体和微生物等物质原料,为社会提品服务,包括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等。一般兽医行业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从动物育种、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饲料资源开发、畜禽环境净化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1 动物育种
生物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是胚胎技术、DNA技术、克隆技术和转基因等的应用,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对传统人工育种的形式加以改善,加快培育和品种优选的时间,缩短培育的周期,提高育种质量,实现分子级的培育效果。例如通过生物技术可提取特殊基因,在插入基因簇的基础上开展生物的遗传性再造,这样能够对品种的某一特性加以改变,优化品种或改造种群。然后利用相关的生物技术,有效进行检测与诊断,对遗传改造效果进行科学分辨,保留达到预期的小组,提高育种过程的速度与准确性,提高畜牧业的生产能力。
1.2 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运用生物技术来诊断与防治动物疫病,其主要是通过该技术培育基因工程兽用疫苗,其培育时间比常规疫苗生产时间要短,并且疫苗具有更加强大的效果和更多的种类,降低因污染或残毒而导致的生物污染几率。一般来说,常见的包括预防禽痘病毒的核酸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活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等。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型有效的诊断方法用于畜禽的疾病诊断中,尤其是多种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法、核酸探针法、免疫印迹法、限制酶分析法等。
1.3 饲料资源开发
动物的养殖需要以饲料为基础,其直接关系到畜牲畜的成长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而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有效推动了畜牧业与农业的技术变革,为饲料资源的研发提供了有力条件。将生物技术应用在饲料研发中,能够促进饲料营养成分的提高,减少因饲料短缺而产生的压力情况,为畜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基础。如生物技术在发酵饲料中的应用,其对传统饲料来源加以改变,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畜禽的适应性和抵抗力,减少畜禽的发病率。澳大利亚的部分科学家已经研制出新的首蓓,其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去除相关基因之后可作为新型的高蛋白质含量的饲料。
1.4 畜禽环境净化
由于养殖业大多较为集中,因此畜舍中会散发出含有氨气的难闻气味,这些物质会严重威胁到对人畜的健康,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措施来防治这一情况。如由于畜舍中含有大量氨气,导致肉鸡情况的出现,或者是引发猪的呼吸道疾病。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提取莫哈欠丝兰中的糖化合物,从而减少畜舍内含有的粪臭素、氨气和硫化氢,促进牲畜血液中含氧成分的增强,避免鸡产生腹水症的现象,提高猪的生产性能。
2 兽医行业中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DNA重组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其操作对象主要是遗传物质、基因或细胞机体。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其为畜禽类疾病的诊疗与疫苗的研发等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利于畜禽类疾病的预防,减少人类部分疾病的产生。当前基因治疗仍然是动物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如利用何种方式认识和利用基因等,其需要以动物疾病模型为依据研究与分析基因治疗问题,从而完善兽医临床的相关理念。此外,生物制药也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成为十分严重的问题,畜牧生产者对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耐药菌株的传播,引发了部分人畜共患的疾病,给医疗保健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生物类医药的应用是未来药物的使用准则,其有利于预防疾病与疫苗接种,对兽药的研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现代生物技术具有良好的优越性,是未来医药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是如何简化分析方法、降低技术的使用成本及操作难度,仍然是该项技术在实际发展中需重点解决的难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高新技术,其多应用于动物育种、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饲料资源开发、畜禽环境净化等方面,有效推动了兽医行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在研发生物技术层面相对落后,尤其是动物育种和饲料研发等方面的应用,但是我国正在不断提高对该项技术的认识,今后其在牲畜养殖方面的应用将会变得更加广泛和普及。
【参考文献】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饲料添加剂,发展特点,发展趋势
一、引言
中国饲料添加剂的发展是在药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为第一阶段,饲用抗生素为人畜共用的药用抗生素;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入第二阶段,人们逐步认识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及其转移的机制和饲用抗生素对人类健康的可能危害,提出了饲用抗生素应与人用抗生素分开,并开始研制专用饲用抗生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第三阶段,重点是筛选研制无残留、无毒副作用、无抗药性的专用饲用抗生素,并与兽药分开;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自身的健康日益关注,由于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带来的种种问题引发人们寻求一种代替抗生素产品的方案,一批绿色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酸化剂、微生物制剂等初现端倪,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饲料添加剂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品种增加,产量增长,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为饲料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1年,我国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除外)总产量629万吨,总产值431.9亿元,营业收入417.8亿元。
二、饲料添加剂行业发展特点
1、逐渐向“绿色、高效、安全”饲料添加剂转型。随着居民对食品安全和动物产品药物残留关注度日益提高,国家对兽药使用管理和残留监控力度不断加强,并且很有可能出台限制抗生素类药物在养殖中使用的政策。潜在政策变化加上社会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正切实改变着业内企业对饲料添加剂的需求,养殖企业对饲料添加剂的需求逐渐转为“绿色、高效、安全、低残留、低毒性”。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投入“安全、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饲料添加剂配合使用,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体内药物残留。饲料添加剂市场将逐渐由药物饲料添加剂占主流转变为多品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与绿色添加剂并存的局面。绿色饲料添加剂是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从源头上确保饲料安全,实现绿色养殖,生产绿色的动物源食品。
2、市场需求逐渐由产品需求转向方案需求。我国畜牧业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动物疫病传染率增高,传统的饲料添加剂经营模式已无法适应畜牧业对饲料的需求。市场需求逐渐由产品需求转向对“解决方案+优质产品”的需求。市场需要饲料添加剂供应商提供针对不同动物、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环境等问题下可能出现的疾病相关问题的有效的个性化产品解决方案,未来产品结构的合理性、优质专业的技术服务、强大的研发实力将成为饲料添加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3、饲料行业整合将推动饲料添加剂行业整合加速。在行业监管趋严及饲料生产企业经营利润较薄的压力下,饲料行业整合重组的趋势逐渐显现。2011年我国年产10万吨以上饲料企业达360家,较2003年67家增长4.4倍。在猪饲料行业,以双胞胎集团、正大集团、正邦科技为领头的前十大企业2012年猪料总销量为7,900万吨,占整个市场的33%,饲料行业集中度不断上升。饲料行业整合步伐加快,促使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对饲料添加剂的需求越来越集中,从而加速饲料添加剂行业整合,为饲料添加剂行业内拥有一定优势的企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三、饲料添加剂行业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饲料添加剂向绿色、高效、安全、多功能方向发展,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对动物具有特定生物学活性和功能的新型安全添加剂已成为当前饲料添加剂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技术主流发展趋势由一系列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代谢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新产品所组成,其中,微生物制剂、酸化剂、植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酶制剂等品种的发展迅速。
1、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主要通过改变消化道微生态结构,抑制有害微生物,促进有益优势菌种的繁殖。微生物制剂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加强饲用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②关注益生菌存活机理研究,细菌附、定植机制的研究以及益生作用的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研究等;③建立高密度发酵方法,提高发酵工艺。
2、酸化剂。酸化剂的主要作用为降低胃肠道pH值,促进胃蛋白酶原转化为胃蛋白酶,增进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增加动物采食量。现酸化剂的抑菌性能尚不能与药物饲料添加剂相提并论,为了更高效地使用酸化剂,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将酸化剂与一些具有强抑菌效果的物质配合使用将成未来研究趋势;②利用医药缓释原理,通过包衣或微囊技术使酸化剂在消化道分段释放。
3、植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植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具有许多功能,如增强食欲、抑菌杀菌、增强免疫机能、改善繁殖性能、改善肉品质等。未来植物饲料添加的发展趋势主要围绕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植物有效成分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加强成品质量控制及建立毒理安全评估机制等
4、酶制剂。酶制剂在饲料中的添加能补充内源酶分泌不足、促进植酸、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分解,消除某些抗营养因子。未来酶制剂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围绕菌株培育、饲用酶制剂性能改良、建立效果评价方法及酶制剂产品应用几方面。
四、结语
当今,饲料添加剂行业的发展面临许多新挑战。养殖模式与养殖环境的多样化,消费者对畜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国家对饲料添加剂管理的规范化,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积极动力。随着饲料添加剂向绿色、高效、安全、多功能方向发展,以微生物制剂、酸化剂、植物饲料添加剂、酶制剂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产品发展迅速。饲料添加剂企业应注意产品结构的合理性、着力打造专业的技术服务形象,在规模化养殖及行业整合的大环境下抓住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梁诚,我国饲料添加剂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7年第12卷第3期.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生物技术;农业水污染;问题;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农业水污染作为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受到我国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农业水污染来源广泛,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江河湖泊的水华等。传统水污染的治理措施主要以物理和化学方法为主,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自身的因素易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且运行成本高而未能广泛使用,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可以依靠动植物和微生物作为反应器对污水进行加工处理,但是由于技术成熟性,生物技术在农业水污染治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
1对生物技术的解读
生物技术,是指人们利用现存的生物进行体内物质和能量运动原理生产出对人体及环境有益的物质。通常来说,生物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动植物的生理活动对被污染的物质进行加工、处理和修饰,最后生产出对环境有益的物质。20世纪80年代,国际合作及发展组织就对生物技术有了明确的定义,随着生物技术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技术已经被世界广泛接受和使用,现代生物技术主用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以及细胞工程。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探究,人们发现利用生物的生理特征可以有效治理农业水污染,如降解能力、吸附能力,这样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获得高水平的污水处理效果,但由于目前生物技术仍处于初级水平,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生物在外界因素影响下仍能高效地进行污水净化处理,因此生物技术在农业水污染治理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2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的现状
2.1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中的政府支持力度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我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水体污染可以追溯到每位居民的饮食住行,因此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农业水污染的主要物质有氮磷的富营养化、农药的降解、悬浮物、硫化物和重金属等,由于农业污水的有机物含量高,易造成水体腐败,对周边的农作物造成直接影响,导致农作物成熟不良、抗逆性差且易发生病害。目前水体污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多家的农药制造企业已有500多家生物农药制造企业,各级政府积极实施政策和方针,如2013年,浙江省通过建立水源地水质自动检测系统为农业水体的净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2.2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中的市场使用现状
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国内市场发展战略的趋势,更是世界市场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我国拥有辽阔的土地面积,农业生产技术相对先进,但面临的农业水污染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将给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市场经济带来空前的灾难;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加快生物技术的研究工作,加强市场与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的联系,使生物技术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能够尽快解决。2011年,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共同建立生物信息科技园、生物风险基金等,向全世界展示了生物技术商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的推广,生物技术商业化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如是否建立更多的生物技术商业区,如何处理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出现的问题成为世界生物学界关注的焦点。
3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伴随着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的应用,农业水污染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由于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3.1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中存在的问题
3.1.1无法替代部分农药与分解
传统的农药主要含汞剂和砷剂为主,这类农药可以在植物体内积累,并且产生有害毒素,扰乱植物的成熟期,部分药物还含有尼古丁、生物碱、赤霉素等,这些农药在今天很难被生物技术所代替,并且由于农药的复杂性,部分微生物也无法对其进行分解。传统农药的专一性不高,因此常常会对周围的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制工作,将遗留下来的农药进行分解,使农业水污染的情况有所改善。
3.1.2无法满足部分生物依赖的生存环境
农业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如农药、化肥、粪便等,这类污染物不易被降解,久而久之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水体造成严重污染,这使得部分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此外,外部坏境的改变也使得微生物无法满足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因此,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面临着无法使部分微生物正常存活的困难,这也是生物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
3.2生物技术治理农业水污染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物科学技术,目前被应用到各个领域,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方面尚未成熟,主要原因有:
(1)起步时间晚,我国生物技术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发展缓慢。
(2)内容缺乏,目前生物技术主要以水生藻类、微生物为主,这类生物易被环境干扰。
(3)缺乏合理的规划,在农业水污染控制方面以治理为主,忽视了预防的重要性。农业水污染问题关系到每位居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家园,爱护我们的环境。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浪费,农业水污染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的现状,接着从生物技术的替代与分解、生存环境和规划问题三个方面,探究了农业水污染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理性的对全文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刘成家.农业水污染治理环节中的生物技术应用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