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区别范文1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地方经济 生物技术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生物技术已是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生物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生物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之一,正努力把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我国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研发人员达到30万人以上,生物技术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快速崛起,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1]。预计到2015年,全国生物产业产值将达到4万亿元,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5%以上[2]。安徽省合肥市重点发展疫苗、基因工程、诊断试剂、现代生物中药、新型化学合成药、医疗器械及材料、生物燃料、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等10大产品群[2]。
合肥学院是合肥市唯一一所市属地方性高校,2004年生物技术专业开始招生,至今已有五届毕业生。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能够从事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和工艺研发的现场工程师及生产管理人员,人才主要面向地方大中小型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依据国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规定,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经验,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专业创办之初,就紧密围绕我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人才特色彰显专业特色。
1.安徽农业与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业生物工程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任重道远。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高新生物技术是提高我省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生物育种技术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丰富农产品的种类。围绕农业动植物育种、科学养殖和栽培、资源高效利用、病虫害有效防治,以及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农田资源高效利用、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及农产品安全等农业高产、优质、抗病、高效研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林草生态和综合农业系统[3]。合肥丰乐种业是中国种子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目前综合实力和规模居国内种子行业前五。该公司以种业为主导,农化、香料产业齐头并进。公司种子业务从小品种西甜瓜种子起家,目前是中国产销量最大的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者。以丰乐种业为龙头,安徽近百家种苗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日前,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到2015年全省培育10个以上自主创新、具有突破性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打造5家以上产值超亿元、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全省种子销售额超过60亿元,实现主要农作物种子自给率95%以上[4]。由此可见,安徽需要大量种子繁育与推广技术人员,本专业办学不能忽视这一庞大的人才输出市场。
结合本生物技术专业实际办学情况,我们重点加强遗传育种、细胞工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育种理论,而且要亲自动手进行育种操作。尤其针对特种经济作物组培育种,我们建立了植物组培实训基地,不仅满足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实践教学要求,而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组培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在校内即接受较多的实训。此外,我们和合肥兰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打算在育种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均可到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熟悉行业需求与要求,掌握第一手操作技术,尽早转变角色,成为行业真正需求的人才。
2.安徽生物医药与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
2009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达1.4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其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为10381亿元,生物农业约1200亿元,生物制造约1800亿元,生物能源约280亿元。2010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生物医药产值远超生物技术领域其他行业,生物医药将继续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为重点发展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将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15年生物医药实现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占生物产业的比重达到3/4左右[2]。
2005年合肥市46家医药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8.8亿元,89家医药经营企业实现销售额63.8亿元。我省生物制药以安科生物上市公司为龙头,率先国产化生产注射用重组干扰素α-2b、重组人生长激素、蝮蛇抗栓酶等。α-2b干扰素、人生长激素、低分子肝素钙、降纤酶、凝血酶胸腺素、人血白蛋白、冻干分枝杆菌等一批产品具有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现拥有一定规模的企业60余家,产业集聚发展逐步显现[2]。
本专业现开设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生物制药工艺学、药剂学、药理学、免疫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凝练生物制药培养方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校内构建天然产物实训基地,校外广泛和诸如安科生物、华伊美集团、合肥创新医药、示康医药等医药企业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深入校企的交流与合作,既锻炼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就业,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上岗即可重用的人才。
3.安徽工业发酵与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
虽然安徽发酵企业生产规模和数量较江苏、山东、浙江差距较大,但安徽有以丰原集团为龙头的一批发酵企业。白酒酿造一直是安徽的优势产业。丰原生化是丰原集团的核心企业,主要通过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和世界领先的工艺设备,对玉米、薯类等淀粉质农作物及秸秆、农林废弃物等纤维素类农作物进行精深加工。柠檬酸高糖发酵新菌种生产技术在国内领先,柠檬酸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在亚洲是最先进的;燃料乙醇是以玉米浆为原料发酵生产的国家推广的环保节能可再生能源,目前已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四省31个地市封闭运行,年产量达44万吨,且非粮乙醇发酵技术正快速发展中,可缓解石油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农业发展,改善大气环境[5]。丰原生化已成为一个拥有自主创新技术体系的生物制造企业典范。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院最早设置的少数本科专业之一,现为国家级示范专业,其微生物是安徽省重点学科,拥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一个发酵研究所和两个校级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专业依托生物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正在努力打造工业微生物培养方向。该方向以基因工程和发酵技术为重点教学内容,侧重发酵上游优质工业菌的构建与繁育,毕业生走向的是企业研发岗位,以示和生物工程生产岗位的区别。此外,本工业微生物方向的实践教学校外依托华恒生物、丰原生化、白帝乳业、伊利乳业等实习基地,从大二开始,每学年学生都要去这些企业见习或实习,丰富感性认识,锻炼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力主要由建立在基础理论知识上的基本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文献资料查阅和归纳能力、专业材料写作能力等构成,上述能力最终可归结为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对应用型人才强劲需求,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立校之本和生命之源。应用型人才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产生的新型人才,地方高校肩负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瞄准区域生物经济发展的需求,立足地方生物产业实践需要,但不能忽视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是任务的完成者,而且是任务的设计者。为地方生物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必须落实在为企业服务的办学理念中。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学技术部.生物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
[2]合肥市科技局.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2011.
[3]安徽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09.
[4].
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区别范文2
一、生物工程专业就业现状
生物工程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生命科学基础之上的新兴学科,综合了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新技术手段,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对考生的吸引力也很大。但是,由于国内高校扩招,不但综合性大学开设了生物院系,很多地方性院校甚至师范类院校也都开设了生物院系,相关专业招生人数多,与化工、机械等传统专业以及IT等热门行业相比较而言,我国生物技术行业的产业化不足,生物制药、生物保健等相关产业并不发达,不足以吸纳过多的毕业生,生物技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着两极分化,一方面需要高层次的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硕士或博士学历,另一方面需求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只具备中专或者大专学历即可,导致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专业对口率较低。因此从就业角度看,生物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前景黯淡。
二、小学期情况简介
小学期又称暑期学校(SummerSchool)。自美国哈佛大学1871年首次开办暑期学校起,小学期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2]。我国高校现在正在流行的暑假小学期,就是向美国学习的产物[3]。所谓暑期小学期就是利用暑假,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成立“暑期班”,开设选修课,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报名参加,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各校所开设的小学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三学期,是开放式的,课程内容、具体要求不一而足,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灵活性、机动性强。因此,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每年暑假,将小学期与学生的就业需求结合起来,加强就业技能训练,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小学期应该有多长时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目前各高校也是长短不一,但普遍是将小学期安排在暑假。蚌埠学院就将小学期设置在每年暑假的第一周到第四周,为期近一个月。国内高校学生在选修小学期时,会获得一定的学分。蚌埠学院对于选修暑期小学期的学生,也会给予一定创新学分的认定。目前,结合就业现状并综合专业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分为三个方向:发酵工程方向、生物技术方向以及生物制药方向,学校在不同阶段,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在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小学期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与技能,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小学期实践课程安排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项目制,指导老师提出项目,由学生负责实施完成,最后再由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总结。这样,教师可有效利用小学期,有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可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引导教师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效益[4]。从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可以看出,除近20%的学生读研深造外,超过半数的毕业生主要进入企业,从事生产第一线或参与产品检测以及科研等工作。所以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能体现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原则,即要形成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专业实践技能,养成一定的职业素养的实践体系,因此,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在设置小学期课程体系时,以就业为导向,在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实践等四方面进行课程设置。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生物工程专业小学期课程设置
(一)基本操作技能实践
该项实践内容主要是指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专业素养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实践,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其基本操作技能。在对用人单位进行满意度调查时,发现有企业认为部分学生存在动手能力不足,基础实验训练不充分的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小学期课程设置时,有意识地通过基础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本实践结合学生的相关课程开展情况,利用大学一、二年级的暑假小学期在学校的专业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的训练,内容主要主要包括“五大化学”实验以及物质的提取以及生化分离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专项操作技能实践
该项实践内容主要是指结合用人单位的生产实际,引导进行各种专项专业实践(如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跨专业综合实践等),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可以熟悉企业的具体生产实际、生产条件及工艺路线,为后续实践打下基础。本实践利用大学二、三年级的暑假小学期开展,部分安排在学校的专业实验室,部分安排在企业生产第一线完成。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将重要的、对动手能力有很高要求的课程融会贯通于实验,以加强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如酶工程实验研究的是微生物发酵产酶生产工艺,要求能熟练地对酶进行提取与分离,测定酶的活力。学生通过在学校实验室和企业生产实际进行对比,就可以更清楚地掌握微生物发酵产酶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及相关工艺参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实验室操作与生产实际的区别,培养从事发酵实践的技能技巧,有利于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无缝对接”。
(三)综合能力技能实践
该项实践内容主要是指引导学生结合顶岗实习、科研训练等活动开展综合能力技能实践,通过该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本实践利用大学三年级的暑假小学期开展。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已具备专业基本技能的条件下,被安排在企业完成。学生到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学校派出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开展工作,进行锻炼。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同学,安排参加科研训练,让学生参加教师课题,或者鼓励他们申报校级或院级科研创新项目,通过科研工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验设计方法,学习科技论文写作,以此开拓学生的学术思维,锻炼创新能力。
(四)创新创业技能实践
在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至关重要的内容,对大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将来的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5]。通过该实践,引导学生不断地开展技术改造革与新,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创业,实现自身价值。本实践利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暑假小学期开展,在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可引导开展创业实践,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后,引导他们在大三年级的暑期小学期开展创新实践,鼓励他们“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各级各类创新竞赛,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四、有效的实施方法
(一)建立主体明确的责任制
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暑期小学期实行项目制,指导老师全权负责学生的项目实施情况,对学生全程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强化动手能力,勇于面对困难,通过主动学习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时进行总结。
(二)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
对于实践性的课程,向来很难给出科学又明确直观的分数,因此**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暑期小学期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采用百分制,形成性评价占50分,总结性评价占50分。在小学期期间,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定性评价,小学期结束后,指导老师在根据学校所制定的评价表对学生参加学习的结果进行打分,最后计算总分。
(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以前,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虽建有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但企业参与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合作流于形式。在将小学期与就业实践相结合后,由于学生的小学期课题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通过指导教师的紧密参与,可给提供一些免费的技术指导与咨询,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保证了小学期的教学质量。
五、结语
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区别范文3
[关键词]毕业设计 教学体系 立体化 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124-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分别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等几个方面,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作为应用型地方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形成鲜明特色是其赖以生存的生命力。地方应用型本科工科院校的特征在于与工农业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其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业设计的教学体系,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全面检验,为学生实现实践、创新、创业奠定结实的基础。淮阴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建设专业,以该专业为依托的生物化工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学院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特别是毕业设计(论文)立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一、立体化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的内涵
根据构成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素,将毕业设计分成一般性、综合性、创造性和开发性四个类型,根据各类型要求,在先期准备中,适时增加相应的教学环节,并储备相应知识和技术,构建与之对应的教学体系,综合专业特色、工程实践、学科交叉等诸多因素,逐步建立了毕业实践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并重、学校与企业结合、工程实践与技术改造并举的立体化育人机制。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师为主线,以校内实验室和企业规模生产两大平台为支撑,体现创意、创新、创业三个实践教学层次,采取技术改造、产品研发、质量评价、规模实施四种方式,利用学科交叉及知识组合,融入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构建毕业设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
图1 立体化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内涵
二、立体化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的特征
(一)目标明确特色化
明确专业建设总体目标,立足办学定位,以面向工程一线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培养目标,以技术创新与工程技术管理为专业定位,以产学研合作培养为模式,以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为重点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实践特别是毕业设计环节,凸显工程化特色教育,并通过特色专业的示范作用,向其他专业辐射。
生物工程技术是多学科、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具有实验性学科的特征。生物工业是生物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是在受控条件下利用生命过程本身作为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手段,由此产生种类数以千万计的产品,形成新的现代工业。生物技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我国也将生物技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1][2]在江苏省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需求下,随着苏北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位于苏北腹地的淮安市唯一的一所工科本科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出大量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酿酒是苏北的地方特色产业,有着洋河、今世缘、双沟、古顺河等多个名酒生产企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生物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提升传统酿造及企业现代生物工程相关技术的主力军。同时,淮安境内的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江苏清江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均采用生物发酵法生产螺旋霉素等常见药物。现代生物技术是这些企业产品升级改造及企业生存的保障,需要生物工程专业培养出 “有创意、会创新、能创业”且经过系统训练的应用型工程师。
(二)校企联合工程化
在毕业设计教学实际过程中,将校内实践与企业规模生产有机结合。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追求,以工学交替为手段,以工程实践为重点,在生产一线培养动手能力强、会设计、懂运行、能管理的生物工程应用型工程师。[3]通过企业工程实际训练,巩固和拓宽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专业领域,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了解并掌握生物制品的生产、运行、管理与营销,学会生物制品制备工程项目的设计、安装、施工与维护,达到应用型工程师所具备的技术和能力要求。
淮阴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有着稳定的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就业基地18家,联合培养应用型工程师,其中包括洋河酒业、今世缘酒业、天士力药业等著名企业,这些能为本专业工程培养阶段提供保障,有效地保证了培养效果与培养质量。
(三)课题来源多面化
毕业设计选题很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的成败。采集的课题来源广泛,有的是导师的纵向课题或横向课题,有的是学生自主申报的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有的是大学生创业大赛项目,还有的是学生自主提出的新创意。这些课题分别来自于工程实际、企业创新及技改(包括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各类横向课题、国家及省市基金、工农业科技支撑、科技攻关、科技扶贫、星火计划、苏北专项、大学生科技创新等,与地方特色的生物制品优势资源密切相关,如凹凸资源与生物缓释、传统酿造与工程菌株、蔬菜粮食与功能开发、农业秸秆与综合利用、生物安全与质量控制等。
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分析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优势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错位竞争的原则,紧密围绕地方特色的生物制品优势资源,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生物工程专业与企业共同进行课题研发工作,共同申报并实施科技厅企业博士基金、农业支撑、工业支撑以及苏北专项等项目,先后获国家、省、市立项科研项目共7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近20项。目前本专业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研的省科技厅立项项目共8项。本专业学生2011年新获批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项、淮阴工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10项。
(四)实施场地平台化
生物工程专业多年来一直致力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优势资源,构筑多元化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采取自主建设或省市及企业共建的方式,建有江苏省生物质转化与过程集成工程实验室、淮安市生物转化与生物制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共建淮安市生物能源研究与转化中心、淮安市乳品工程研究中心、淮安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淮安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新型基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凹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淮安市天然及合成香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淮安市新型饲料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这些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为推进学科、专业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能通过各类平台,学会并掌握产品研发、技术革新、设备改造、质量评价、规模实施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指导教师多元化
为适应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工程化建设。
淮阴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前身是淮阴工业专科学校生物工程专业,专业具有良好的工程教育背景。现有教师队伍中有从企业引入的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及产品生产的高级工程师,有经过企业工程学习的年轻硕士和博士,有企业的技术顾问或兼职技术总监,有企业的科技特派员等。此外,学校还在相关企业聘请了企业高级工程一线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与校内教学人员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所涉及的工程实践环节均在各相关企业实施,工程教育基础较好。
(六)学科交叉组合化
学科交叉是“学科际”或“跨学科”的研究活动,是将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或思维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活动,其结果导致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交叉科学 。[4]学科交叉体现了科学的整体性,实质上是知识体系的渗透和融合,是学术思想的交融,是交叉思维方式的综合、系统辩证思想的体现。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综合性最强的也最能体现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产学研用等各个部门都很关注。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各个学科分化得越来越精细,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所关注的知识范围也越来越窄,一些问题往往需要许多学科共同协作才能解决,这就要求毕业生在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还能从事跨学科背景的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要求向多元化、复合型转变。特别是对于面向工程一线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更需要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组合。
传统的创新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个创新、产品创新、重大创新以及显性创新效益上,缺乏多重性、动态性、协同性。因此,要改变这一传统视角,以系统的观点、组合与集成的角度来研究技术创新行为,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5]“新型豆渣制品的开发──可食用纸研制”的课题中需要测定产品应力及耐破度,由于可食用纸的受力很小,没有相应的机械强度测试仪器。学生和指导教师根据跨专业组合创新理论,创新性地自制了简单的测试拉应力的拉伸试验装置和耐破度的测试装置,及提出了可食用纸耐破度检测项目的检测方法,考查了将机械强度测试知识应用于可食品生物类毕业设计的创新及工程实践的可行性,并付诸实施。“太阳能控温生化制品运输箱的研制”课题,需要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电子学、机械学、测控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组合。“淡水鱼无水保活运输技术开发”课题需要将生物技术、生理生化、运输方式、运输工具、振动控制、质量评判等诸多知识点有效组合。“红外法测定西红柿的含糖量、土豆中蛋白质的含量、药物中含水量、维C银翘片中维生素C的含量”等课题,综合了红外检测、糖、蛋白质分子振动方面的知识,用振动方面的知识,通过非线性建模分析红外检测结果。这些跨学科毕业设计的创新实践表明,用组合创新理论指导跨专业毕业设计是可行的,组合创新理论适合在跨专业毕业设计中应用。
(七)培养能力层次化
在立体化毕业设计教学体系中,能力培养需要分层次实施,创意、创新、创业三个能力层次呈阶梯式提升。学会创意是基本,掌握创新是手段,能够创业是目标。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践环节教学是实现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最好体现。校内实验学习和学会创意是基础,经过一系列的训练,最终可以实现创新创业及科技产品规模化生产的总体目标,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根据具体的毕业设计课题,有些表现为单一层次或方式,有些则属于多层次或方式的综合。
(八)学生参与阶段化
毕业设计需要综合性的知识,涉及各年级的知识点。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或企业,从大二开始,在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学生跟随导师进入课题组,结合科学研究及生产实际,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课题的需要,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选择地参与。低年级学生因其知识结构的限制,可以作为高年级学生的助手,逐渐学会并熟练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毕业设计的过程与要求。从大二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开始,让学生提早进入毕业设计的课题选择、资料查找、方案设计、实施操作、数据处理等环节,每个年级所掌握的知识阶段不同,则对课题的认识会有差别。
按照教学体系,参与课题或工程实践训练的方式有多种,包括技术革新、设备改造、新品研发、市场调研、方案设计、质量控制、规模生产等,其目标是达到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具体的单一方式,能力训练主要内容有所区别,如设备改造侧重机械结构与电路的改进或设备选型等,质量评价侧重分析检测与指标控制,而产品研发则需在市场调研及确立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并实施。有的参与的只是局部工作,有的则可能全程参与。
(九)创业创新一体化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当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国家倡导自主创业的形势下,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6]在创业、创新的教育背景下,将创业技术储备与创新实践有机结合,成为一体化,产生并储备创新创业技术,是创业与创新教育的具体化和提高,是创业技术的学习、储备与创新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技术与创业技术不同,创业技术不一定是新技术,不一定具有技术的新颖性。即使是新技术,在创业技术储备与创新实践一体化的理念下,也要再改进,至少要根据自主创业的条件,作技术改进,形成适合自主创业条件的创业新技术,力争达到新技术的最高水平或代表新技术的最高水平。创新创业一体化与创新实践不同,创新实践不一定产生创业技术,创新实践的结果可以是一个新的理论、方法、理念、技术,而创业技术储备与创新实践一体化的结果一定是创新创业技术。江苏省淮安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创新创业一体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毕业设计活动中最易实现一体化。在毕业设计中,让学生在校尝试创新与创业技术结合,体验创新创业技术。创新是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产生一项技术是常事,如提出一种产品生产工艺,完成产品的设计与加工,研制一种新形食品等,学生均可获得一项技术,若这些技术可用于创业,则在毕业设计通过创新创业一体化达到了能力培养的目的。一体化的成果可以通过申请专利的手段,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用此方法,现已申请及授权的专利包括:活鱼无水运输装置(专利号ZL200720040594.4),食品霉变评判新方法(申请号201010248822.3),反复休眠无水保活淡水鱼的方法(申请号201010241746.3),太阳能半导体果蔬冷藏运输车(专利号200820042047.4)等,这些专利技术都可用于创业。活鱼无水运输装置是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完成的可用于创业的技术,具有该装置的全套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书,并实现了专利保护。专利技术由师生共同完成,成果共享。师生共同申请专利还能激发学生参与创业技术储备与创新实践一体化的热情,并在学习、体验申请专利中,提高了保护成果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毕业设计是培养面向工程一线工程师的核心教学环节,需要先期的各种训练基础支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科研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均与此不可分割。体现专业特色的毕业设计立体化教学体系成果来自于各方面的综合,目前成果已在生物工程以外的制药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推广使用,效果普遍较好,这表明该体系适用于其他本专科专业。运用组合创新理论,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知识综合型毕业设计,能形成毕业设计的创新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郑超,王伯初,祝连彩.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2):46-50.
[2] 赵新川.生物技术――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3):26-27.
[3] 倪依纯.工学交替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68-69.
[4] 周永明,楼程富.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16-17.
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区别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如今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学校结合自身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以及生源特点和办学模式,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是以创新与实践相结合,扎实基础又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为特征来进行的,这样就能解决实际生产所需的问题。同时,才能进一步的提高专业的教学水平,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本科院校,对于如何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计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就针对此来进行分析探讨。
一目前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教育与行业需求日益突出的矛盾中,“一刀切”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高校的教育中,所谓的“一刀切”现象是指高校还是把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作为培养的重点,也就是说重视高分而忽视其实践能力,只是为了考研而存在的理论型人才,这种人才对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还差着很远的距离,也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当的弱。生物工程专业本身就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它既涉及到了化学工程,同时也涉及到生物技术等,也就是说其学习的内容跨度比较大,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很分散,难以掌握重点。很多高校为了使课程不显得过重就会删除掉许多的相关专业课时,也就是说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课程是一样的,但是比起化工科或者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是没有他们深入的,过多的理论课占据了主要的学习时间,使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进行实践课的学习,这就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耽误了。教育部把生物工程专业划分为正式的专业课程目录后,虽然许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与国际本行业的发展进行紧密相连的,也因此就把重点放在了“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培养方案都是相同的,就是为了提升考研率,对于社会所需则考虑的过少,这就把高校培养人才的弊端给显现出来,就是有些脱离实际。高校为了提升考研率就会让学生牺牲专业课学习的时间专门只针对考研科目进行补习,对于整个专业的学习来说并没有什么益处,很多学生学完以后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内容还只是一知半解的了解,知识比较表面,在实践动手能力更是没有什么针对性的练习,这些不能继续考研深造的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就无法适应社会的所需,就会出现大量高分低能的现象,所以说这种只在乎理论学习的培养方式是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有关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高职教学中的技术培养和理论培养都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就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求来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从而对他们进行培养。首先要对课程进行有效的优化,从而合理的安排好每个教学的环节,同时要加强实践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在进行项目教学的时候,还可以提高学校的合作教育。然后就是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建立起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块。在对人才培养的时候,按照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同时对课程进行有效的优化和调整,把握住其中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相结合。在面对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中,要做好合理的选择,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而在专业课程的选择上,主要有一些基础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物质分离工程等,在进行选修的专业课程中,不需要学生把所有的知识都进行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而是需要学生结合自己当地的经济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1],从而真正的培养出适合当地市场的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要满足社会各界的要求,其主要奋战的地方就是社会的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的生产和企业的管理当中,这些人才主要就是工作在最为主要的工作岗位上,直接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维持企业正常的运行。根据《普通高校修订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高等工程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及《高等学校本科生物工程专业规范》等文件,结合各大工程学院实际情况,在制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他们将来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不仅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可以真正的为社会服务。在对他们进行专业性培养的时候,主要是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基本理论,进行有效的培养,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相关的技术水平和基本技能等。然后结合当地地经济实际的发展情况,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对专业方向设置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让他们真正的成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增加教学实践性
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增加教学的实践性,具体来说,可以增加实验课程的学时数,像实验课课程的学时可以增加到32学时,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实验等课程的课时增加到32课时;还有在学仪器分析理论时,对授课内容及课时进行有效的调整,根据专业的特点及需求修改教学大纲,增加相关内容的比重及实验学时,相应的减少其他内容的比重及学时;微生物学、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学时也要增加。根据教学计划中一些没有开设实验课的理论课也可以增加的实验学时,像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总之通过加大实验比重来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训力度
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实习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主要目的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课程,并能借助校企合作平台进入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实践中可以运用课本中的专业知识,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发展与巩固,还有学生也能在企业中熟悉与掌握一定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知识的相关体系,帮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
(五)构建合理的生物工程专业体系
生物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构建出合理的生物工程专业体系,新型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的设想,构建出重视培养学生应用以及能力为重点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以及素质拓展的教学体系,结合精简、重组、融合、增设等方面的途径,来调整教学内容,开设选修课、实验课,给学生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还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2],训练学生的行业能力,开发学生的综合行业能力。由校企联合来对课程进行研究,为学生制定出专业技术课程与技能的实训模块,突出专业课程的行业特点,以学生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的基础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重视人文与科学最优结合,使得学生的理论基础为专业理论服务,专业理论为技术的理论服务,使得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另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提高课堂的多样性,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培养出适应行业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工程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工程意识的培养,对实验、实习、见习等是实现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重要途径,由此构建出完善的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等课程,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出实验课程、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等组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同时,要关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将实验课程课程分为必修实验、选做实验、自选实验等三种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来进行自主选择,为实验课程的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空间。另外,对于实验课程来说,要适当减少验证性的实验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逐渐将实验课程转变成为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组成体系。
三结语
生物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必须落到实处,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着实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常健,黄光文.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31-33.
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区别范文5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物理与非物理风险 原则
中图分类号:Q81 文献标识码:A
自2010年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的研究团队创造了世界上首个人造细胞辛西娅( Synthia)开始,合成生物学已迅速发展成为生命科学最具发展潜力的分支技术之一。在该技术广泛应用和发展的同时,它对社会,生态和健康带来的潜在风险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综合了国内外合成生物学研究的一些主要的安全问题以及管理建议,分析了几种类型的安全,旨在促进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
1 合成生物学概念
目前,合成生物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工程学角度看,“合成生物学是一项生物工程,是基于生命科学的复杂系统的合成,展示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功能”;从基因学角度来说,合成生物学是一系列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基因学方法的组合;而应用分子进化学的奠基者史蒂芬・班纳(Steven Benner)则认为“合成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个能够应用于技术允许科学家设计新主题的任何领域的研究策略”。
2 安全问题
合成生物学的安全问题是合成技术面临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是介绍涉及到安全性问题的两大类问题,即物理和非物理伤害。我们有必要区别这两类安全性问题,并必须明确身体的伤害(物理伤害)是摆在第一位的伤害,其次是非物理伤害。
2.1 物理伤害风险
物理伤害指的是生物安全和生物安保问题。其中物理伤害又可分为三类:已知的物理伤害(例如,我们知道合成建造天花病毒对任何被暴露的人来说是致命的)、未知的物理伤害(例如,虽然我们知道合成病毒和细菌突变相当快,但是我们不知道一个合成建造病毒或细菌将如何突变),以及未知的未知伤害。已知物理伤害指的是任何合成技术被应用之前或正在应用期间,我们能够充分地预计到的伤害,未知的未知伤害即鉴于我们当前的知识状态,我们还无法对伤害做出预测的伤害。
2.2 非物理伤害风险
从查阅的文献来看,目前争议的最多的是合成生物学的非物理伤害的讨论上。非物理伤害指的是对个体或者团体的幸福福利带来的危害,非物理伤害的争论是非常复杂的,一般集中在什么是善什么是好的这类根深蒂固的观点上,包括公正,平等的概念,进步和人类对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适当的关系上。合成生物学的商业化和专利化也应划分在非物理伤害风险下。非物理伤害的中心问题是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人类是否应该故意创造一种新的生命,即“扮演上帝”。
3 管理建议
根据以上讨论的合成生物技术的物理和非物理伤害来划分,目前存在两种主要的学派:狂热派和谨慎派,“狂热派的观点倾向于预先行动原则,谨慎派的观点倾向于预警原则”。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种派别的观点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应该关注合成生物学的非物理伤害,并相信和成生物学的非物理伤害能够得到解决。
3.1 预先行动原则
合成生物学的狂热派认为无论合成生物学的政策机制和管理如何,应该先行动先发展再讨论。也就是说先行动再伦理,伦理在行动之后。其“基本的思想是新兴科学和技术应该被认为是安全和满意的,并且技术本质上向善的,除非它被证明是非善的。”这意味着举证(证明行为或政策无害或可控的责任)责任是那些想要放慢既定研究路线的人。他们普遍认为:最大的“风险”之一是技术前进缓慢。他们倾向对合成生物技术采取“自我监管”的形式。例如,斯蒂芬和劳里在原子科学家的公告里认为,自制是控制合成生物学带来的安保性风险唯一实际的方法。 (下转第213页)(上接第185页)
从后果论上讲,一个行为最大程度地促进整体的善才是好的行为。从义务论来看,所有相关者也有义务和责任最大可能规避合成生物的风险。伦理规范强调的是受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最后,仅仅一开自我管制的形式规避合成生物技术的风险也不现实的。
3.2 预警原则
根据预警原则,如果行为或政策可能对环境或者人类产生严重伤害,并且科学无法证明这种伤害不会发生,那么举证责任应该由推行者来承担。倾向于预警原则的谨慎派认为最大的“风险”之一是技术前进得太快,没有机会去塑造它的发展,以使科学技术是服务全人类的利益而不是简单的为科学家投资者或大企业的利益服务。预警原则主要有两个要点:“一是行为或者政策主张者有义务主动预测行为或政策的潜在伤害,二是有义务主动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小伤害,即使科学上难以判断其伤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程度。”他们倾向对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采取外部监管和公众参与。谨慎派建议,提高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工业品引进之前进行交易前阶段的市场测试,以及第三方进行更独立的风险受益评估。
笔者认为,从伦理学上看,预警原则能得到部分的伦理辩护。首先,预警原则旨在减低合成生物技术的风险系数。但是也确实存在因过度的预警阻碍其技术进步和发展的可能性。其次,要完全充分地预测出合成生物技术全部风险也是不现实的,合成生物技术的“不可控性”和处在发展初期,安全和风险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要完全预测出全部的风险困难太大。因此,笔者认为,合理的措施是在预先行动和预警原则中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法,既要有必要的伦理规范也要适度地发展合生生物技术,除自我监管之外还应有外部监督和公众参与,建立一个健全的伦理政策框架,尽量减少风险,以后促进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4 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是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也对传统的生命的概念提出了严峻挑战,它既能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又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人类不能因技术带来的诸多问题而停滞不前,也不能因技术带来的诸多福利而掉以轻心。笔者认为,对于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和发展,始终应该持有辩证和理性的态度。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合成生物学的安全问题以及管理建议,许多复杂的问题并未一一详细展开阐述,如何规范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做出努力,如科学家,伦理学家,法律社会等,以使其广泛地造福于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 L.Serrano.Synthetic biology: promise and challenges[J].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2007(3):158.
[2] David Gilbert ,et al. Synthetic biology gains momentum in Europe[J].Synthetic biology,2010.4:145-147.
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区别范文6
1欧美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的背景
1•1美国与欧盟间的农产品贸易情况若把销售与服务加在一起,美国和欧盟都是对方的主要贸易伙伴,双方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双边贸易关系。双方市场上农业产品的出口额十分接近,例如,美国2002年向欧盟的农产品出口额为61亿美元,占美国农产品出口额的10%,其中主要出口产品为大豆、烟草和饲料(包括麦)。欧盟向美国的农产品出口主要是葡萄酒和啤酒,出口额为79亿美元。
1•2欧盟拒绝转基因食品,损害美国向欧盟的贸易出口90年代末,转基因食品在欧洲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随着欧洲民众对转基因食品担忧的不断增加,欧盟采取了新的标识规定,中止审批转基因类新产品,实际上禁止了对新的转基因类产品的审批。由于大宗的出口货物一般混有许多农场种植的小麦,其中就包括未获欧盟批准的转基因类作物品种,导致美国对欧盟的小麦出口大幅度下滑。例如,1997年以前,美国每年向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小麦出口达到175万吨,他们是美国小麦在欧盟国家中的主要买主。但在1998年至1999年一年当中,西班牙所购买的美国小麦还不到前一年的十分之一,而葡萄牙根本就没买。美国农场联合会估计美国每年因此损失约3亿美元。
2最近争端
2003年8月7日华盛顿发表新闻公报,美国贸易谈判代表罗伯特•泽奥利克与美国农业部长安•M•维尼曼宣布,针对欧盟在审批生物工程类产品的审批问题上实行的5年非法贸易限制,美国将要求世贸组织成立纠纷协调小组,从而进一步在世贸组织上对欧盟的这一政策提出挑战。欧盟这一事实上的贸易限制使美国向欧盟国家的小麦出口量大幅度减少,因为这些出口小麦中一般均含有一定量的未经欧盟批准的生物工程类品种。实际上,自1998年10月开始,欧盟便不再批准新的转基因产品上市。1999年,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希腊和卢森堡等7个欧盟国家干脆对转基因产品实施了为期4年的禁令。2002年1月,欧盟委员会又通过一项法规,要求凡是含有1%以上转基因DNA或蛋白质的产品上市都必须实行许可和标签制度。欧盟对转基因产品的排斥,引起了美国等转基因作物生产国的不满。2003年5月13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正式将此问题提交到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7月,欧盟委员会又提出了有关转基因的两项立法建议,以统一欧盟15国的转基因管理体系。2003年7月2日,欧洲议会通过了这两项法规。法规主要涉及到转基因产品的标签制度、可追踪性、安全性和上市申请等问题。
3影响欧洲拒绝转基因食品的主要因素
据报道,根据欧盟委员会2001年开展的调查,由于消费者担心转基因食品可能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不利影响,70%的欧洲人不想吃转基因食品,94%的欧洲人希望能选择是否购买含转基因物质的产品。欧洲人如此谈转基因食品色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3•1多次食品安全危机对欧洲人产生深远影响
欧洲的消费者,特别是英国的消费者,已经由于接二连三的食品危机而对食品供给上的任何变化都变得异常敏感,而且也不再信任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了。虽然这几次食品安全危机并不是由于转基因食品引起的,但人们在安全上对转基因食品的怀疑提醒人们注意此类产品可能给环境和健康带来不为人知的危害。敏感的欧洲消费者很快对其表现出了担忧。欧洲调查委员会(Eurobarometer)组织的民意调查显示,公众心目中最有可能在生物工程技术问题上说实话的群体除医生(54%)之外,就要算消费者权益组织(49%)和环保组织(46%)。
3•2饮食历史与文化的影响
只要看一下欧洲人看待食品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人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欧洲人如此关注食品卫生,同时对负责食品卫生的管理者满腹狐疑。从历史上看,欧洲人与他们吃的食物的关系比美国人要紧密得多。例如,专栏作家阿伦•古德曼写道:“在法国,美食与愉悦紧密相连。但在过去几年中我们有了‘疯牛病’,有了比利时的鸡瘟,现在又有了对转基因食品的不断增长的担忧;他们动摇了美食与愉悦之间的联系———这正是美国与欧盟谈判受阻的症结所在。”在一些人眼中,发展生物工程技术是不自然和不道德的,特别是基因转移技术。举例来说,英国王储查尔斯曾称,人类开发基因工程类食品,“实际上是侵入了一块上帝独有的禁地。”
3•3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两个因素之外,转基因食品的价值、需求和环境保护等因素也是直接影响欧洲人拒绝转基因食品的主要因素。在很多欧洲人眼里,至今可能只有种植者认为转基因作物有价值,消费者不能因此得到任何直接的好处,此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并未提高,口味也未见改善。欧盟委员会农业、渔业、消费者权益事务部长兼法律顾问托尼•范•德尔哈根说:“现在的形势是食品过剩,而且到目前为止转基因食品并没有表现出什么额外的价值。那么欧洲的消费者就要问———何必冒这个险?”欧洲调查委员会的调查表明,近几年欧洲人对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敌对有所缓和,但大部分接受调查的人称无论转基因类产品会带来什么好处,他们仍会对此类产品说不。
4美国对欧盟转基因食品政策的反应
4•1美国政府的反应
欧盟自1998年起实际上不再审批新的转基因类食品的批准申请,一部分欧盟成员国甚至对已获欧盟批准的转基因作物采取了拒绝措施。针对这种现状,克林顿和布什两届美国政府都提出了抗议,并且在世贸组织上对欧盟的贸易限制提出了挑战。例如,2003年5月,美国等几个国家依据世贸组织纠纷协调机制正式欧盟,称欧盟在审批上的实际贸易限制违反了世贸组织的协议。美国政府认为,欧盟的标识规定毫无必要,而且歧视了美国的产品。同时,美国政府也对欧盟监管规定的费用和必要性表示担心,这些监管规定将要求食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企业对其原料和产品进行监管,同时进行登记注册,建立从田里到盘里的“监管链”。美国农业与工业方面的官员强烈表示,欧盟的这一贸易限制是对贸易的非法限制,因为它与欧盟自己的贸易规则和制度背道而驰。同时这些官员称,转基因类作物和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因此出于健康和安全上的考虑对其进行限制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美国政府认为有必要对欧盟的贸易限制提出挑战,以防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将欧盟的管理方法作为他们对生物工程类农产品的管理借鉴,从而导致美国贸易受到更大的影响。
4•2农业组织的反应
美国的农业组织认为,这种苛刻的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农产品出口的巨大损失。他们担心,欧盟国家的消费者只要还有转基因食品的替代品可供选择就不会购买转基因类产品,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美国每年将在对欧盟的农产品出口上损失40亿美元。针对欧盟新的标识与监管制度,美国的农业组织和其他方面都极力敦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美国农场联合会的伦•嘉斯基尔称,这些标识与监管规定“与以前的贸易限制一样,都与世贸组织关于消除贸易壁垒的协议不相符。”
4•3企业与公司的反应
关于新的监管与标识制度对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美国的生物工程技术公司以及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均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担心。他们认为,欧盟的这些规定花费巨大,难以实施,无法执行,毫无必要,同时对美国农产品怀有歧视。他们宣称,欧盟事先断定转基因食品与其他类食品相比更为危险或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种武断的结论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4•4转基因作物种植者的反应
美国的种植者非常担心,这些新规定可能会影响到大豆等几种至今未受欧盟审批贸易限制影响的转基因类作物。依据新规定,像牲畜饲料和豆油这样的大豆制品将需要进行标识,表明其中含有转基因成分。但是,以前并不需对这些产品进行此类标识。他们担心,欧洲那些对“转基因”三个字异常敏感的消费者将回避购买标明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和饲料。因为美国市场上对粮食的一般做法是将转基因类的粮食或大豆品种同普通品种混合起来。要想躲开欧盟的标识规定,美国的种植者和食品加工者就不得不在从粮食收割到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将转基因品种同普通品种分开来。专家称,这一要求将使现在的商用谷物生产机制的效率和竞争力大受影响。很多业内人士称,无论使用何种方法,要将产品中的转基因类成分含量降至0•9%以下,即使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即便将不同的作物品种分开储藏,可能仍会有一些转基因类谷物品种混在非转基因类品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