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

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1

关键词:铅成分检定;生化工艺;检测程序;技术策略

在全部的环境毒害品类一族中,铅成分是一类极为普遍的毒性元素,它不可给人体造成相当程度的毒害后果,而且还可在很大程度上损害到各类自然生物的身体健康和生态条件之间的平衡效果。过去的检定手段则更是五花八门,其中涵盖光谱测定、电泳分析法、液态色谱测试法及二硫腙比照法等多种方法,虽然以往的检定手段是依托于精密型的测试装置,此类精密设备促使其检定数据的精准性很高,然而其运作程序和检定费用均不可能达到多维度的铅成分检定目标。所以业内行家们持续追逐于探求更为节约、便捷、实用的检定工艺,此种形势下生化工程检定工艺随之出现,而且其凭借于自身丰富的特点,让它在目前受到了极为有效的运用。在这一形势下对于铅成分检定中的生化分析工艺运用展开深入的探究,有助于给推进本工艺研修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相关的借鉴。

1核酸定量检测工艺

核酸定量检测工艺,其总称为分子型信标核酸定量检定工艺,英文缩写FRET。此项工艺原理是依托荧光动态能量的共振迁移来实施的化学组分检定工艺,依托此手段来求取寡型核苷酸类探针,让其和对应的核酸成分呈现互为弥补功能,在靶型分子混交的生物反应效力作用下,产生出荧光效应,依照荧光效应的高低水平来给检测过程的实施构建出对应的条件。在铅离子浓度检定过程当中,分子型信标核酸捡定工艺的运用也是依托此项工艺原理来实施的,在通常温度条件下,可以完成铅离子的快捷测试,有助于减低温度变化对探针式反应产生的相关效力,而且其约束指标的功能亦被减低[1]。大量研究表明,混合物中铅离子的浓度高低完全决定了铅检定反应的荧光能力大小,利用此方法可以检定出的铅离子的浓度最低值是1.69×10mol/L。再有业内学者特别把此项工艺的探讨构建于脱氧型核酶的催化性水解专属条件之上,且以此作为根据对其检测工艺实施了深入化的探究,把它利用到了铅离子的检定过程之中,获取了相当惊人的效果[2]。

2免疫型检测工艺

免疫型铅离子检定工艺重点是依托于抑制体及抑制源之间的专属性反应条件下拟定的生化检定方法,它的特点在于检测精准度极高而且奇特性极强。立足于抑制体具备着相异的类别,所以免疫型检定方法也可区分成单型克隆出的抑制体及多型克隆出抑制体两类,现阶段应用比较普遍的检定方法重点包括酶联型免疫方法及荧光型偏振式免疫方法。而其中酶联型免疫方法是应归为单体克隆型抑制体检定方法,依托人工合成铅离子抗源体来做小鼠的免疫试验。欲求获取铅离子的真正抑制体,即应当先求取铅离子。依托功能的二螯合模式,求取反应过程的原性,尔后再利用螯合制剂和载体型蛋白推进其获取免疫的原生性,在其小鼠身体内注入以后再分离出抑制源,从而实施铅成分的检定过程。而采取荧光型的偏振式免疫方法的操作原理基本是利用分析样品内所含的铅离子与超量的螯合剂之间产生的溶液态反应,依托免疫型复式结构化合物之间存在的竞争状态,求取多型克隆抑制体当中的个异性,最终利用荧光型偏振分析仪展开测验过程,将获取的数据结论对照于基准型性能曲线,即可求得二价铅离子浓度的具体测定数值[3]。这种测试方法运用的便捷性能已经被大量研究结果所证明,譬如有某些的研究过程选取由螯合物反应制得的多型克隆抑制体在荧光类偏振测试仪当中检验出了139个土壤型样品结构中的二价铅离子成分含量,荧光型偏振法的免疫功能同火焰型原子吸取光谱方法以及电感型耦合体等离子化合物所测定出的和其结果密切相关的运算系数选值各自为0.96及0.93,由此可知其检定的领域范围极广,而且其重合反应比率很低,在真正实现可在室内圆满检测的过程中,尚可进行室外部的检定过程,并且可获得理想的测定结果。

3超分子Pb2+生物化学传感检测技术

在超分子化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作用下,用于检测Pb2+的多种检测技术已被研发生成。此方式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超分子生物化学传感仪来实现,原理是在离子诱导的作用下使超分子荧光信号产生相应的变化[4]。已有研究采用在PVC膜上固定乙醇介质的荧光传感器用来检测Pb2+,优势特点表现为具有着极强的敏感性与选择性,反应快速而及时;另外还有研究采用一种新型荧光肽金属离子传感器形成新的螯合物,该传感器的特点是含有酰胺与色氨酸,在与金属离子作用后,用于检测,能够通过荧光的响应来识别。

总而言之,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此领域技术亦在进行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加之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和谐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铅离子的检测也将朝向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方向发展。

作者:吴凯 陈浩 单位:邵阳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引用:

[1]食品中重金属铅污染状况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赵静,孙海娟,冯叙桥.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09).

[2]生物化学技术在铅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戢太云,张春华,周培.上海农业学报.2010(01).

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2

关键词:桦潜叶蛾;生物学特性;化学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识码:A

桦潜叶蛾(Betula leafminer)属鳞翅目、潜叶蛾科,寄主植物为桦树,主要危害白桦。近年来在甘肃祁连山东端的乌鞘岭、古城林区的桦树上发生危害。该虫主要危害桦树叶,以幼虫取食桦树叶的叶肉为危害方式,林中桦树叶叶肉几乎被食殆尽,失去生长能力,受害林分林相残败,整个林分一片枯黄。据对被害区虫口密度30~96头枝/50cm,受害枝达35%~100%,受害枝桦叶被食80%以上。于2003~2012年对该虫进行了观察防治研究。现将其特性及防控技术总结如下:

1 研究方法

在桦树分布面积较大林区,5月中旬开始在发生区设置固定标准地,观察其出土成虫、形态变化、个体发育和产卵及幼虫出现时间,摸清该虫羽化、卵孵化、越冬前后虫态以及枝条上的虫数、存活率及天敌情况,摸清其生物学特性。同时在被害区设样地进行不同时期、药剂的喷雾、烟剂熏杀等控制试验,以筛选无公害防治药剂烟剂和最佳控制时期。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2.1.1 成虫

成虫雄蛾翅展11~15mm,体黑色。头顶杂生白、褐2色长毛;触角钱状,黑褐色,着白色纤毛;前缘外角的金色小斑较明显;后翅浅紫色,半透明,匀伏纤毛,脉相与前翅相似;足浅褐色,附着白毛,后足胫节2对,中足胫节端各1枚。雌哦翅展R脉4支,R3缺,R4、R5共柄,分支点约位于柄基以外1/3处;后翅浅紫色,半透明,匀伏纤毛,脉相与前翅相似。足浅褐色,着白毛;距色浅黄,后足胫节2对,中足胫节端各1枚。雌蛾翅展9~12mm,似雄蛾,但触角略长于前翅长的1/2,腹部第4腹板侧有一白色椭圆形膜孔。

2.1.2 卵

长椭圆形,长1.5~2mm,初产卵淡黄色,与初孵幼虫体色近似。

2.1.3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6mm,淡黄绿色,无足、体扁、前宽后窄,虫龄越大,体色越深。

2.1.4 蛹

灰紫色,方圆形,长约3mm,宽约2mm,较坚实。

2.2 生物学特性

2.2.1 生活史

在甘肃天祝县林区2a发生1代。幼虫坠落入土后,以预蛹在土室内滞育610d左右,第3年5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为化蛹盛期。6月中旬初见成虫,下旬为羽化盛期,6月下旬始见幼虫,7月上旬为孵化盛期,7月下旬孵化结束。8月中下旬幼虫开始坠落入士,下旬为坠落盛期,9月上旬坠落结束,详见表1。

2.2.2 生活习性

成虫羽化时间为6月中旬~7月上旬,盛期在6月下旬。经观察,羽化后的成虫,先在土室待到基本具备飞翔能力时爬出土室,起飞上树,雌雄性比例1.26:1。成虫飞翔能力弱,多于13:00~16:00飞翔,17:00~19:00交尾,多栖于枝梢间,易于捕捉,雌虫多将卵产在桦树叶背面,刺破叶表皮产于叶肉中,每雌蛾的平均产卵量为45粒,卵期为11d,6月下旬开始孵化,7月下旬为孵化盛期,与天祝林区桦树萌发叶片完全展开时期相吻合,每叶多为3~6头,最多的达11头,幼虫3龄,潜害过程中,随着虫龄增加,潜害斑也逐渐扩大,斑内排有旋丝状的黑色粪线,幼虫经过26d左右的潜叶危害,至8月中下旬大部分老熟出孔离叶,跌落地上,钻入树冠下0.5~10cm的土壤深处,作茧垫伏,预蛹期长达610d左右,蛹期30d左右,至第3年才相继化蛹。

桦树林分被潜叶蛾危害后,受害林分林相残败,一片枯黄,桦树叶片80%以上叶肉被食,失去生长能力;林木处于濒死状态,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2003年起在乌鞘岭、古城林区严重发生。经固定标准地调查,虫口密度30~96头枝/(50cm),受害枝达35%~100%,受害枝叶片被食80%以上。

2.2.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不同海拔、坡向和林分类型,危害程度各不相同,其分布与光照、温度、土壤、林分结构、林龄、郁闭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桦潜叶蛾取食的桦树主要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而海拔和坡向直接作用于光照、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从而影响了其生活环境,相对而言,温度和光照条件较好的半阴坡其危害程度明显高于阴坡;林分结构、林龄、郁闭度间接地影响了林内的温度、光照条件和生活环境,因此,纯林大于混交林,郁闭度小的高于郁闭度大的林分。该虫潜伏期长,危害期短,危害严重,不易控制,潜在危害性大。

3 控制技术

3.1 人工破坏越冬环境控制

根据其老熟幼虫下树入土以预蛹越冬,栖息环境一旦受到破坏或暴露,会使老熟幼虫和预蛹大量死亡的特点,在发生林分内浅挖5~10cm表土破坏越冬幼虫和蛹的栖息场所。

3.2 药剂防治

桦潜叶蛾成虫羽化出土后,不能立刻飞翔上树,而在地面枯枝落叶层上爬行一段时间。在成虫羽化盛期6月下旬及8月下旬老熟幼虫下树入土时时采用地面喷洒森得保可湿性粉剂杀虫效果达到80%,杀确爽杀虫效果90%,苦参碱杀虫效果达到95%,详见表2。

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3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出色完成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特选拔学科基础扎实、成绩优异、思维敏捷、学习能力超群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从而造就一批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为学校增光。

        二、辅导对象:刘振国   鞠晓辉   孔祥洁   吕杰   郭玉鹏

                      鞠  敏    明腾飞   明成龙   王杰   张艳芳

        三、情况分析

        在智力、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等方面相对优秀的那部分学生常常被认为是好学生,也被称为优生。由于这些学生认知结构、判断能力和行为决策水平都有待提高,他们思维活跃不稳定,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的生活、成长的烦恼,还有来自家长教师及学生自身的过高期望等,常常会诱发这些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优生在年级中人数不多,但影响却颇大,抓好对他们的教育,对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有很大作用,这些学生能否严格要求自己,大胆工作无疑会对班级工作局面的好坏产生很大影响。优生比“差生”学习成绩好,常常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赞扬,他们的优越感与日俱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对优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但却忽视对优生的心理障碍的疏导

        四、具体措施

        1.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着力培养。对优生要多给予思想上的帮助,使之树立热爱集体、热心为大家服务的思想,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并提供发挥他们想象力、创造性的机会,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把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给大家,达到全体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

        3.平等相待。对优生不能因为他们成绩好而一味地“捧”,不能对他们的缺点冷嘲热讽,这些都会导致心理障碍。对他们要热情地支持、深情地指导,让他们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刻苦、乐于助人的三好学生。

        4.严格要求。对优生把真挚的爱与严格的要求统一起来。当优生出现问题时,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及时、严肃地指出影响他们进步的原因,以及这些错误的严重后果、改正的方法等。在平时的学习中工作中,要为他们创造发挥能力的机会,也让他们严格约束自己,虚心向大家学习,不搞特殊化。

        5、教师每天给优生布置几道思考题加强训练,要完成一本课外书习题

        6.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异、求变、求新,善于学习、勤于总结、勇于创新。

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4

关键词 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5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278-01

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居西北内陆黄土高原,平均海拔在1 000 m以上,属典型的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具有冬季寒冷慢长,夏季凉爽暂短,秋季降温迅速,灾害性天气多,降水稀少,多集中在7―9月。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海原地区根据山川不同经济发展特点,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南部山区群众大力发展设施养殖,实行“家家种草、户户养畜、小群体、大规模”的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中北部片带为核心的百万亩紫花苜蓿种植示范区,发挥地区生产优势,使养羊、养牛、林下养鸡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农民精准脱贫的必然选择。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紫花苜蓿种植技术掌握不够,现将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生物学特性

紫花苜蓿又称紫苜蓿、苜蓿,为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抗寒、抗旱,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土壤pH值6.5~8.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应生长的土壤pH值7.5~8.0,适于排水及通气良好的土壤或砂壤土栽培,不适于在酸性土壤栽培;在-40~-30℃时能安全越冬,生长的最适温度25 ℃,根在15 ℃生长最好;对水分的需求较多,尤其在孕蕾至始花期需水量最多,通常在温暖干燥又有灌溉条件的地方生长极好,在干旱季节也能正常生长。

紫花苜蓿主根发达,深2~6 m;茎多分枝,高60~100 cm;羽状三出复叶,小叶长圆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7~20 mm,宽3.5~15.0 mm;腋生短总状花序,具有花5~20朵,紫色或紫蓝色,属异花授粉,以虫媒为主;螺旋状荚果,通常卷曲弯曲1~3圈,黑褐色,内有种子2~8粒,种子肾形,黄褐色,陈旧种子变为深褐色,千粒重1.5~2.0 g。富含微量元素、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是家禽、家畜喜食的优质蛋白质饲料。

2 栽培技术

2.1 精细整地

紫花苜蓿的种子较小,播种地最好在前一年春季4月待杂草籽粒发芽后结合施底肥进行1次深耕,在头伏天及时耕作1次,秋季(末伏)深翻耙磨,翌年播前灭草,土地要平整细碎,保证出苗整齐。无灌溉条件的地方,整地后先行碾压以利保墒。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播前应先灌水以保证出苗[1]。

2.2 适时播种

紫花苜蓿种子硬实率为5%~15%或更高,新收种子的硬实率可达25%~65%。收获的种子曝晒3~5 d,或采用1 kg种子加1.5~2.0倍的沙子混合适当碾压,可有效提高发芽率。当年收获的种子当年夏播或秋播时,采用0.01%钼酸铵及0.03%硼酸溶液进行浸种,可提高发芽率11.5%和9.8%[2]。

夏播以6―7月播种,播前先施用灭生性除草剂消灭杂草,然后播种,此时降水增多,但要注意暴雨引起土壤板结,影响出苗率。海原地区灌溉区、前一年耕作耙磨好的旱作地,春播于4月中旬至5月末,利用早春解冻时土壤中的返浆水分抢墒播种,播种前采用化学除草剂敌草隆等进行土壤处理,灭除杂草,以条播或散播为主,条播行距为15~30 cm,播带宽3 cm;散播要耙磨镇压。春播一定要加强除草[3]。

2.3 田间管理

紫花苜蓿幼苗期生长缓慢,容易受杂草的危害,一年除草2~3次。早春返青及每次收割以后,也进行中耕松土,消除杂草[4]。同时,结合灌溉施适量肥料促进再生,增加收割次数。高产紫花苜蓿能够充分吸收土壤中氮、钾、钙等营养元素,具有固氮作用,对钾肥的需求较多,钾与氮之比应为1∶1。但施入钾肥1年施1~2次,施量应根据土壤状况而定,不易多。灌溉区可灌水2~3次,增加收割次数[5]。冬灌能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于越冬。

2.4 病害防治

在褐斑病防治上,进行种子精选和消毒,种子田可用波尔多液和石灰硫磺合剂进行防除。在霜霉病防治上,于发病初期多采用在叶片背面喷洒波尔多液1~2次;也可以提前收割,阻止蔓延[6]。

3 参考文献

[1] 张宏兵.紫花苜蓿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8(8):20-21.

[2] 赵玉华,郭素红.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措施[J].畜牧与饲养科学,2013,34(11):41-42.

[3] 包成兰,张世财.青海省金皇后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规程[J].甘肃农业科技,2015(12):80-81.

[4] 梁万青,杜霄,常丽君.环县紫花苜蓿全膜覆土穴播丰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16):55-56.

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5

20xx年初二生物新学期教学计划书(一)在新的学期里本人将继续担任初二四个班生物教学工作,为了出色的完成本学期的工作,特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总体要求和教学目标

继续认真学习《生物课程标准》,该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该在认真学习和领悟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进行教学。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公民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在思想方面教育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教学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学,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实验的操作能力,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具体目标:知识方面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初步学会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

初二生物下学期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以“生物的延续和发展”“健康的生活”为中心展开的有关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以及健康的生活。进度详见教学进度表。

三、教学措施

教师通过上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主要包括: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的评价。

四、教材及学生分析

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生活情景图片化;进一步加强了可读性。

初二年级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应增加趣味性。学生比较喜欢动手在教学中应增加学生实践内容。让学生初步具有良好的生物学习思维。

新的学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的希望,在开始将工作一步一步努力做好,用饱满的精神状态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0xx年初二生物新学期教学计划书(二)一、指导思想

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二、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逐步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进行生物学相关信息资料的查询和收集。

过程与方法:

1、期初“三个一”:订一个奋斗目标、找一个互助伙伴、提一条教学建议。采取“目标激励、同伴互助、师生共勉”的教学策略,增强主动性,密切合作性,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可持续发展。

2、每堂“三个一”:提一个学科问题、记一个知识结构、出一份测试试题。着意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归纳能力和自我检测能力,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尽可能让渡给学生。

3、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如:

(1)问题导向法。指导学生按照“生物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如何适应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基本问题自主学习、自主解答、自主测试、自主反馈,辅以同伴互助和教师点评,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流程。

(3)理论联系实际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提升学习兴趣,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4)识图学习法。新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可读性强。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读图,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把握和理解记忆。

(5)比较法和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和归纳,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理顺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结构,加深理解记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身生物科技的热情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感。

3、了解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认识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善用可以为人类造福,滥用则会贻害无穷,确立全面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一方面,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识、生物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少同学还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生物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是学习习惯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完成作业马虎,好奇心有余而自觉性不足,学习成绩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

因此,从本学期开始,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学习思想引导、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学习过 程和效果的监控,不仅要让学生态度端正、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内容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共五章,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共三章。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内容编排图文并茂,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册书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与七年级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同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圈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离不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人、动物、细菌和真菌等有机组成部分的和谐共存,前后内容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对比,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

五、基本措施:

1、备课标、备教材。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备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备教法、备学法。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瞄准教学目标,灵活采取自学指导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发现法、检测反馈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实效。

4、备作业。注意控制好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量,结合考点、突出重点、精选习题,把握好训练的质,除了少数课后实践性的作业之外,其他知识性书面作业尽可能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及时反馈,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作业的效果。

5、备教学流程。精细设计教学流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引领,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注意知识教学、分组实验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20xx年初二生物新学期教学计划书(三)一,学情分析及指导思想

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共6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提高和创新。

2、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0课时,每周2课时。

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共3章)

第一章 、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5节)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6节)

第三章 、 生物的进化 (4节)

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 (共3章)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3节)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2节)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3节)

会考复习安排:

七年级上册(包括第1、2、3单元)复习1周

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复习1周

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范文6

    多通道辐射成像探测器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系统中,探测器的输出信号经过多通道的前端模拟读出电路处理,然后被数据采集系统数字化后进行图像重建[1].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Converter,ADC)将前端读出电路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是数据采集系统的关键模块,ADC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生物医学成像的质量.在多通道前端电子系统中,一般有三种方案实现信号由模拟到数字的转换.首先,使用多个并行的ADC后接一个数字多路选择器的结构[2].这种方法中,采用低速或中速的ADC如逐次逼近型(SAR)ADC就能满足要求,但是由于每个通道配置一个ADC,将占用很大的面积,而且消耗较大的功耗.其次,采用多通道的ADC结构[3].常见的结构如斜坡(Ramp)ADC,但是这种结构对比较器的精度要求很高,而且需要高频采样时钟,另外通道之间也存在串扰的影响.第三种方案是采用一个模拟多路选择器和一个高速ADC实现[4].ADC可采用快闪式(Flash)或流水线式(Pipeline)结构.快闪式ADC因其消耗较大功耗而不适合高分辨率的情况.流水线ADC把整体上要求的转换精度平均分配到每一级,降低了对模拟电路精度的要求,同时流水线结构的转换速率几乎与级数无关,因此能够在速度、功耗和分辨率方面获得最优的折衷[5-7].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模拟多路选择器+流水线ADC结构,实现多通道前端电子系统中模拟到数字的高速转换.

    2设计与分析

    根据生物医学成像前端电子系统的结构及信号处理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多通道流水线结构的前端电子系统.图1所示为多通道前端电子系统的结构及信号处理时序.如图1(a)所示,探测器模组通过光电转换产生16通道的微弱电荷信号,经过前端读出电路的放大及整形,在一个时间窗口(5.12μs)内产生稳定的电压输出.模数转换器在一个时间窗口内完成16通道的模拟到数字的转换.图1(b)所示为前端电子系统的信号处理时序,探测器信号的模拟读出、模数转换、数据输出分别在三个相邻的时间窗口内依次流水式完成,有效降低了对电路速度的要求,提高了系统处理效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的多通道流水线ADC结构如图2所示.Vin<0>、Vin<1>、…Vin<15>为16个通道的模拟读出信号,经过输入处理电路后分别得到一对差分模拟信号Vinp、Vinn.流水线ADC完成模拟到数字的转换,输出8-bit数字信号Din<7:0>.输出处理模块缓存该数据,并在下一个时间窗口内输出.输入处理电路完成16个通道的模拟信号的多路选择,并将其转换成差分信号.流水线ADC采用8-bit25Ms/s每级1.5bit的PipelineADC结构,实现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输出处理电路处理并缓存当前时间窗口的数字数据,并在下个时间窗口输出.时序控制模块完成整个模数转换系统的时序控制,产生16路信号选择的开关信号、流水线ADC的时钟信号以及用于数据存储并输出的控制信号.多通道模数转换器的工作时序如图3所示.tw(=5.12μs)为一个时间窗口;tc0(=0.2μs)为通道0转换时间;tc15(=0.2μs)为通道15转换时间;tc(=0.8μs)为16个通道总的转换时间;ts(=0.64μs)为转换后数据存储的时间;to(=0.64μs)为数据输出时间.D0、D1…D15为当前窗口转换的数据;D0’、D1’…D15’为上个时间窗口转换的数据,在当前窗口输出.根据系统要求,一个时间窗口定义为5.12μs.外部输入时钟Clk_50M为50MHz,系统内部时钟Clk_25M为25MHz,它是将Clk_50M二分频后得到的.当窗口复位信号(Window)变为高电平后,电路开始工作,SW<0>产生40ns的高脉冲,选通通道0的模拟信号,接着SW<1>产生40ns的高脉冲,选通通道1的模拟信号…….每隔一个时钟周期(40ns),一个模拟信号进入流水线ADC,当通道1的模拟信号转换完毕后,每隔一个时钟周期(40ns)输出一路8-bit数据.数据串行进入寄存器Wi(i=0,1…15),然后并行进入寄存器Ri(i=0,1,…,15),等待下个时间窗口输出.时间窗口复位结束后,在时钟Clk_out(25MHz)的控制下,寄存器R<0:15>中存储的上个时间窗口转化得到的数据串行输出.

    3电路实现

    3.1输入处理电路

    输入处理电路如图4所示.虚线左边为16通道模拟多路选择器电路,时序控制电路生成控制信号SW<15:0>,SW<15:0>信号同一时刻只有一个为高电平.当SW<i>为高电平时,Vin<i>通道的开关闭合,第i通道的模拟信号连接到模数转换电路,其余通道悬空.开关采用CMOS传输门实现,要求导通电阻小.在设计CMOS开关时要选择合理的K值,即满足(W/L)p=K*(W/L)n,使得开关导通电阻在输入电压摆幅内变化最小.通过对CMOS传输门导通电阻在不同尺寸时的仿真,确定当K=4.2时,导通电阻变化最小.

    3.2流水线转换电路

    本文提出的数字化结构要求在一个时间窗口(即5.12μs)内实现16个通道的模数转换.根据系统对信号转换分辨率的要求,文中采用8-bit25Ms/s的pipelineADC结构.由图3可知,完成16通道的模数转换所需时间为0.8μs,考虑窗口复位所需时间,总的时间小于1μs,完全满足窗口大小的要求.另外,由于所需转换时间远远小于一个时间窗口,因此该结构可扩展到更多通道应用.流水线模数转换器的电路结构如图5所示.Vip、Vin为差分输入信号,Clk为25MHz采样时钟,S1、S2为两相不交叠时钟,D<7∶0>为转换后的最终数字输出.在基于闭环运算放大器的开关电容电路实现中,单级有效位数少使得电路的反馈因子较大,并且流水级中运放的负载较小,运放的增益与带宽要求减小,可容忍的失调电压范围变大,比较器精度要求降低.在文献[8]中提到,对于分辨率小于10bit的流水线模数转换器,流水级一般采用较低的有效位数(小于2~3bit).因此,本文采用单级1.5bit的流水线结构.8-bit25Ms/s的流水线模数转换电路对运放的增益和带宽要求不高,同时差分结构可使信号摆幅增加一倍,因此运放采用典型的全差分套筒式共源共栅结构.由于比较器是在采样阶段结束后开始工作,比较结果用于保持放大阶段,因此需要一个高速比较器.本文比较器电路采用动态锁存比较器结构,锁存控制信号为采样信号取反.通过Hspice仿真,比较器完成比较所需时间约为900ps.流水级电路输出的比较数据为温度计码格式,传统的流水线模数转换电路在进行数字校正之前需要使用码制转换电路先将温度计码转换为二进制码.本文的模数转换电路通过改变数字校正电路输入的顺序,使得温度计码直接可以进行数字校正.

    3.3时序控制和输出处理电路

    时序控制电路和输出处理电路遵循数字电路设计流程,采用Verilog-HDL语言描述.时序控制电路主要实现三个功能:(1)产生控制16通道模拟开关的SW信号,这可以通过具有17个状态的状态机实现;(2)控制转换得到的数据存储,由于pipelineADC从开始转换到得到第一个数据所需时间是固定的,并且一个时钟周期输出一个数据,因此可以采用计数器产生控制信号;(3)控制所存储数据的输出,采用计数器产生控制信号.输出处理电路主要实现两个功能:1)存储pipe-lineADC转换后的16个通道的数据;(2)在下一个时间窗口顺序输出16组的8-bit数据.本文采用的存储与输出策略如图6所示.当存储控制信号en_w有效,在clk_write的上跳沿将转换后的数据Din<7:0>串行写入寄存器W0,W1.….W15,然后通过Ri寄存器的B输入端并行写入寄存器R0,R1,…,R15.在下一个时间窗口,寄存器W0,W1,…,W15又存储新的数据,寄存器R0,R1,…,R15则在clk_read的上跳沿串行输出所存储的数据.

    4仿真验证

    本设计遵循数模混合电路“中间相遇”的Top-down设计方法,采用TSMC0.18μmmixedsignalCMOS工艺,模拟部分(包括输入处理电路和流水线模数转换电路)的电源电压为3.3V,数字部分(包括时序控制和输出处理电路)的电源电压为1.8V,运用SpectreVerilog仿真工具,进行了全电路的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在第一个时间窗口复位结束后,16通道的单端模拟信号依次通过模拟多路选择器单端转差分流水线模数转换器存储与输出;在第二个时间窗口复位结束后顺序输出前一时间窗口存储的数字数据.同时,下一组16通道的单端模拟信号进行单端转差分、模数转换和存储.全电路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方案完全可以满足特定时间窗口下16通道的模数转换.16通道的模拟多路选择及单端转差分处理如图7所示(以通道0和通道1为例).SW<0>、SW<1>分别为通道0和通道1的开关控制信号;Vin-put为模拟多路选择器的输出;Vip、Vin为产生的差分信号,共模电压为1.8V;S1为流水线模数转换器的采样信号,高电平有效.SW<i>提前采样信号S1半个时钟周期有效,当S1有效时,差分信号Vip、Vin已达到稳定,从而保证正确的模数转换.流水线模数转换器的性能仿真如图8所示(输入正弦信号频率为1.0375MHz,幅度为±0.5V,采样频率为25.6MHz).由仿真结果计算可得,DNL为-0.62~0.67LSB,INL为-0.39~0.72LSB,SNR为45.99dB,SFDR为40.57dB,ENOB为6.03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