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原则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原则范文1

第一条本办法适用于**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及参保人员。

第二条参保人员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时应按照“就近就医、方便管理”的原则,在定点医疗机构中选择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就医的首诊医疗机构,并填写《**市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员情况登记表》(附表1)。

第三条负责首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与辖区内城镇居民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内的二级及二级以上综合、专科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关系,双方签订双向转诊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条双向转诊的定点医疗机构间应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制定具体双向转诊实施方案,明确服务流程,指定专人负责双向转诊工作,为病人提供整体性、持续性医疗服务。

第五条双向转诊的定点医疗机构间应建立双向转诊登记制度。参保人员因病情需要转诊时,定点医疗机构应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办理转诊手续,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转诊时,转出定点医疗机构应派专人负责,并做好衔接工作。

第六条双向转诊的定点医疗机构间应对检查结果互认,合理检查、合理诊疗、合理用药,为患者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

第七条参保人员未办理转诊手续,自行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其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由个人承担。

第八条危重急症患者紧急情况下未到选择的首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或直接到上一级定点医疗机构急诊住院的,应在入院后5个工作日内(含第5日)持急诊手续到所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办转诊备案手续。

第九条参保人员患精神病、结核、艾滋病等急性传染病的,定点医疗机构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转往定点专科医疗机构诊治。

第十条定点医疗机构办理转诊手续时应及时为参保人员办理当期住院费用的结算,以确保接受转诊的定点医疗机构能够按时办理参保人员住院手续。

第十一条参保人员选择的首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则上不予办理变更。因住址变更等原因需变更首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可持本人户口簿、《**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首诊定点医疗机构变更登记表》(附表2)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二条参保人员因病情在本市定点医疗机构不能明确诊断需转往区外诊断的,应在本市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经专科医师诊断,由科主任提出转诊意见,经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审定后,报医疗机构主管院长签字同意予以转诊,开出转诊单,并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第十三条参保人员探亲、旅游、学习期间急诊住院的,必须在当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第十四条参保人员长期异地居住的,可在当地定点医疗机构选择一级、二级、三级各1所作为异地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原则范文2

所谓社区首诊制实质上是分级医疗制,即根据卫生机构的规模、水平确定不同的医疗服务任务。遵循“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原则,社区卫生机构负责诊治辖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时监控居民的大病征兆,让居民在大病初期能得到尽早治疗。如果病情较重,再由社区医生负责向上一级医院转诊,康复期也可以重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推行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的目的是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并最终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北京:信息化服务下

的“双向转诊”模式

北京市从开始实施的社区卫生对口支援,开通双向转诊通道,都引起了社会关注。作为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北京试图从社区找到突破口,由点到面地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为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建立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社区诊治不了的病,直接往三级医院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透露,从今年开始,全市140余家二级医院将陆续开始转型。

目前,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市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军区总医院等13家二、三级大型综合或专科医院也踊跃参与双向转诊,并在今年的3月22日与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签署了对口支援的工作协议。

早在此次协议之前,东城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便与一些二、三级医院开展了“双向转诊”的试点工作。“在实施这一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建辉说道。

“现在,我们开发了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软件。并且我们社区居民都有一张存储了自己健康档案的健康卡。”王建辉介绍到,“当居民持卡来社区看病时,通过信息化网络便可以调出他们的健康信息。”

这一信息化服务下的“双向转诊”模式,给社区卫生管理者带来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据王建辉介绍,他们现在想利用这个平台,在大医院也建立一个刷卡终端,只要被转上去的病人持有健康卡,通过这个终端,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便能被调出来。目前,这一想法在北京市第六医院开始试行的同时,管理者们又想到了医保的问题。“我们利用这个平台,将社区居民的医保号也输入信息中心。当转上去的病人在刷卡的时候,其医保号也能同时被调出来。”

“在将患者往上转的流程上,我们开通了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王建辉介绍了这一绿色通道的具体情况。由于目前社区卫生站只能做基本的血尿便的常规检查,为此,社区和已经建立了双向转诊关系的东直门中医院共同设计了一个直通化验单,以弥补在社区卫生站不能做的检查项目。“当病人需要做进一步的检验时,便可以拿着盖有我们社区卫生站公章的化验单,直接去转诊医院的检验科室做检验,而不需要再挂号。”

除了直通化验单,对口的转诊医院内部还建立了专司双向转诊的机构。据了解,东直门医院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科,北京市第六医院则是社区卫生服务协调部。“一般的转诊流程是直接联系这个双向转诊机构。”王建辉说道,“专司双向转诊的机构的建立,对于建立畅通的双向转诊机制作用非常大。”

深圳:

三大措施推行社区首诊制

深圳市的保安区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综合研究基地,试行“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为该项医疗制度在全国推行探路。

作为首家全国社区首诊制的试点单位,深圳市的保安区采取三大措施推行社区首诊制。首先,大力推行劳务工合作医疗。深圳推行劳务工合作医疗作为社区首诊的试点。深圳首先在这部分人群实行社区首诊制和转诊制。深圳的劳务工合作医疗方案中规定,参加方案的企业将就近选择一家劳务工合作医疗定点机构作为就医点,所属劳务工只能在相应就医点门诊就医,到其它医疗机构就医需要办理转诊手续(急诊抢救除外)。

其次,加大对社区卫生的投入力度和建设速度。全市每启动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将投入60万元启动资金,每年还按照服务过的居民人数补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元/人的维持经费。市卫生局还将为每个社康中心配备5个以上的正式编制,并与人事部门商讨解决社康中心工作人员的职称问题。

社康中心比大医院低廉的收费成为推行社区首诊制的又一优势。据统计,目前大医院每月的人均门诊费用是138元,而社康中心每月的人均门诊费用才55元,参加了劳务工合作医疗的劳务工才48元,而且报销率达到70%,在社康中心的消费远远低于大医院。

“双向转诊”制度还需完善

由于“双向转诊”这一举措实施时间尚不长,很多问题也有待完善,居民和医务人员也还存在一些担心。4月上旬,83岁的李大爷因为高血压伴有并发症,在北京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友谊医院看病。“既然我可以自己到大医院挂号看病,为什么非要通过转诊呢?会不会多花钱?”去往大医院的路上,李大爷心里犯嘀咕。他拿着转诊单,先在医院客户服务部办好手续,然后到挂号台双向转诊专台挂号,再到“双向转诊专区”见到预约好的专家,全程不过10分钟,而且不但没有多花钱,算了算还省了挂号费等一些费用。几天后,李大爷的病情稳定了,被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这时,他才体会到双向转诊的好处:不但便宜了,而且还有人专门为他进行康复治疗。

全科医师水平不够

69岁的李玉根老人“不相信”社区医生的水平:“说不相信并不是意味着社区医生不认真不负责任,但全科医生这个概念我以前没听说过,会不会全科医生是什么都懂但是什么都不精?现在宣传全科医生是‘守门人’,我觉得他们还没有资格‘守门’。我一般都是到大医院找专家看病,到社区来取药。”

“我不希望像国外一样实行社区首诊制。我觉得现在时机不成熟,主要是社区的条件达不到要求。”家住北京翠林小区的刘文秀老人说,社区与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是好事,但是实行社区首诊制必须要求社区医院的条件达到一定的水平。举个例子,心脏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犯病一般都是在夜里,而且情况非常紧急,社区医院晚上又不开门,病人怎么办?只有自己到大医院去。

提起全科医生,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部主任吴业清有不同的看法:全科医生的定位应该明确,任何一个医生都不可能又全又精,这样的医生在国外也是不存在的。我们所指的全科医生,是负责老百民姓的常见病、多发病,并在老百姓和大医院间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社区医生水平怎么样?他能确定什么病该转,什么病不该转吗?”记者在采访中,很多市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金大鹏举了个例子:像高血压、糖尿病都是生活方式病,是可以通过对生活方式的干预而预防的。比如社区医生最近发现高血压患者有所增多,就可以及时对周围居民作出少吃盐、适当锻炼等生活方式的指导,让大家避免得病,而不是得了病再治,这样使市民对疾病的知晓率提高,就医成本相应会降低。

他认为社区医疗有更深的内涵:“并不要求社区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什么病都能治,而是要具有较强的疾病诊断、疑难病症发现和健康管理能力,让居民感受到社区医院首诊方便、安全、便宜。”而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杜金香则认为,实行双向转诊关键是要有标准,有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比如什么病,什么程度该由社区往大医院转,什么病治疗到什么程度,该转回社区医院。”杜金香认为这些都需要有具体条文来规范。

双向转诊尚无实施细则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用“三角形”描述目前的医疗卫生体系:理想模式应该是一个正三角形,“尖儿”是大医院治疗疑难杂症,“底座”是大量的小伤小病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可目前的模式是一个倒三角形,如何让倒着的三角形正过来,金大鹏认为关键是医疗卫生体系、医疗保险制度和药品流通领域的三项改革同步进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

与社区医院首诊制相配套的是双向转诊制,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对社区医院到底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把病人转到上一级医院并没有很明确的指引;同时,对病人康复到什么程度就可以转回社区医院也没有标准。现实操作中,“双向转诊”变成了单向转诊,社区医院向大医院转诊较顺畅,但大医院治疗好的病人却极少回社区医院进行康复。而且由于经济利益及普通市民对大医院的信任,大医院并没有向社区医院转移康复病人的驱动力。这种现象一方面不利于调动社区医院上送病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减轻患者负担的初衷。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原则范文3

会议听取了卫生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意见的汇报。会议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医疗体制改革通过试点摸索了经验。但也要看到,在城市卫生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优质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要等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努力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到底如何深化改革?如何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呢?会议和指导意见中的一些关键词可以让我们逐渐对将来的社区卫生服务有一个初步了解:

关键词组一:公益性 政府主导

会议指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坚持公益性质,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坚持以调整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为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以地方为主,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国务院出台的文件明确提出,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各级政府要加大力度,保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探索近十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结论。如果这一点不能够保证的话,就将影响到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此同时,我们要引入社会力量,要解决好政府主导和利用社会力量共同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问题。当前各地也有一些探索,怎样既引入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又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出现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这仍然是一个考验。尽管现在有一些经验,但是这仍是下一步工作中需要解决的,要处理好政策和实际操作的关系。

小结:社区卫生服务必须是公益性的,为了保证公益性,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主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大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地方政府要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必要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关键词组二:首诊制 双向转诊

会议指出,政府鼓励各城市试推社区医院“首诊制”,探索建立社区医院与附近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努力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居民在社区看小病,发现大病症状向临近大医院转诊,减少患者辗转求医的环节和花费。

在社区开展首诊有几大好处:第一,能够合理分流门诊病人。大家现在说看病难,最突出的是到大医院排队挂号难,实际上在国外,大医院几乎没有门诊部,到大医院看病都是由社区医生转诊,社区医生能够帮助患者找到更合适的医院和医生。作为一个居民,不可能对各大医院的特点、某一个医生的水平了解得很清楚。但是作为社区卫生机构,由于从事这个工作,了解这方面信息,会根据每个居民的实际需要进行转诊,所以,在社区首诊有合理性。 第二,费用低。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就是能够保证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得到有效和价格低廉的治疗。如果出现一些症状,不到社区,而是直接到大医院,不仅挂号费劲儿,而且按大医院的服务模式,必然会多做一些检查,费用就高了。

1997年中央提出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时便在探讨如何把社区的工作和医院的模式有机结合,构成新型的城市医疗体系。双向转诊是这个体系中一个有机的联系纽带。截至到目前,许多地方都在探索不同方式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双向转诊制度,出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核心都是一个,就是要两者明确各自的职能定位,形成优势互补,而不是互相抢夺医疗市场。实际上,如果它们的职能定位准确,双向转诊是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的,会把社区的门诊服务和医院的治疗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小结:就推行“社区医院首诊”有何困难的提问,卫生部妇社司司长杨青坦言,就目前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来看,这还是一个难题。不过他透露,各城市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目前正在努力提高对社区卫生的投入和技术扶持。杨青认为,目前要培养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转诊到大医院”的观念,首先应提高社区医生的疾病诊断、大病发现和健康管理能力,让居民感受到到社区医院首诊方便、安全、便宜。

关键词组三:职能 预防保健

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职能已经被多次强调,但是在总结前几年的发展时,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社区卫生服务在落实预防保健工作中不到位,主要的原因就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机制,如果不能保证它的公益性,不能保证运行经费,可能就会出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问题。所以,这一次国务院出台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预防保健方面的功能。

在英国的社区里,高血压、糖尿病人整整一年都不到大医院去,因为在社区全程管理下,如果社区医师认为某个病人有需要,会把大医院的专科医生请来,根据患者个人的情况对处方进行调整,然后在社区继续观察。这次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要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方面的职能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指导,把一些工作从预防控制中心移交给社区做。因为社区更贴近群众,他们有能力做得更好,做得更细致,这是国务院的“指导意见”里重要的内容。

小结: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保健职能的加强是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的重要体现,所以预防保健功能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项目。

关键词组四:医疗保险

“指导意见”指出: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引导参保职工到社区就诊。积极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截至到现在,从医疗保险制度来讲,国际上分几大类型,主要包括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医疗保险制,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医疗保险制,还有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商业保险、市场机制为主的保险制度。但是,这些国家都无一例外把社区服务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我国,把一些合格的社区卫生机构纳入到医保定点单位当中,很多地方没有落实,这是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原因。这次国务院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将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到医保的定点单位中来。

根据国际的经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为医疗保险起到一个“守门人”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卫生部门将积极配合社保部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我们也希望社保部门能够按照国务院的指导意见要求,尽快把一些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到定点机构之中,这样会使社区居民能够更多、更好地利用这个机构接受服务。否则,因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在社区看病的费用不能够报销,无形中就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同样,对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认可程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小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纳入到医疗保险定点机构之中,而且将会得到比大医院更加优惠的报销政策。

关键词组五:人才 队伍建设

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说,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培训社区医生的力度。为什么需要培训?是因为社区服务不同于医院模式,虽然看起来都是医生,但是在社区和在医院工作确实不同。基层医院转变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是简单的把牌子一换,昨天是街道医院,今天是社区服务站。在国外,社区医生叫全科医生,就是要求知识面全,要对辖区内的老百姓的常见病有足够了解,而且对大病能早期发现。所以,对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是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指导意见指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推进全科医师和护士岗位培训,建立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的制度,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医务人员到社区为居民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改革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制度和财政补偿制度及方式,确保服务质量。

社区卫生服务能不能做好,非常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合格的全科医生。从数字上看,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10万人,但是现在真正接受过规范化培训的仅有几千人。卫生部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这在国务院的“指导意见”里有明确的规定。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原则范文4

【关键词】社区首诊制;转诊;社区卫生中心

作者简介:刘海兰1,尹爱如2,何胜红3,曾理斌1*

社区首诊制(thesystemofthefirsttreatmentinthecommunity)又称社区“守门人”制度,是指居民患病需要就医时需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全科医生诊疗的一种制度。社区首诊制起源于国外,2006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劳社部发〔2006〕23号),指出“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对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和开展社区首诊制度试点”。自此,我国部分省市开始进入社区首诊制试行阶段。截至目前,我国的社区首诊制运行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药品种类不足、卫生服务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东莞市自2008年开始实施社区门诊首诊制,本文分析了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制的运行现状,总结其取得的成效和运行过程中的尚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1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制介绍

1.1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制的发展历程东莞市自1998年开始参照“院办院管”模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即以医院为法人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但因多种原因,发展效果并不理想[1]。2007年,为响应国家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关于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劳社部发〔2006〕23号),东莞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将“院办院管”模式改为“政府办管”模式[2]。即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独立法人,由政府办、管,属政府组建的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承担着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08年5月,东莞市社会保障局《关于建立东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通知》(东府〔2008〕51号)和《关于建立东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东社保〔2008〕33号),根据通知,自2008-07-01起,东莞市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住院统筹制度开始实施,同年10月,社区门诊首诊制、门诊统筹及双向转诊制度正式实施。为配合社区门诊首诊制的实施,全市建立了3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截至2016年底,东莞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99个,其他门诊部、村卫生室等1970个[3]。

1.2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制的具体方法根据东莞市社会保障局的《关于建立东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2008年10月,东莞市建立了门诊统筹制度和社区门诊首诊制。所有参保人(职工、城乡居民、大中专学生及中小学生、灵活就业人员等)按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建立门诊统筹基金,其中1%的门诊统筹基金包含了政府的财政补贴部分(职工、灵活就业人员财政补贴0.2%,城乡居民、学生财政补贴0.5%)。参保人在指定的门诊就医点发生的门诊基本医疗费,由统筹基金按一定比例支付,参保人在指定门诊就医点就医,需要转诊的,应按照逐级转诊原则,先转往本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再转诊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到镇(街)定点医院门诊部、市属定点专科医院门诊部或市内定点三级医院门诊部,通过逐级转诊就医的,统筹基金可以支付一定的门诊基本医疗费,医院级别越高,统筹基金支付的比例越少。自行到指定门诊就医点以外的医疗机构就医,或不按规定转诊就医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东莞市社会保障局通过对不同就医行为采取不同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比例,合理地引导患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这种“半强制性”的社区门诊首诊制实施9年余,开展成效较理想。

2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制实施后取得的成效

2.1社区门诊结算人次逐年递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问题“看病难”问题是我国居民就医面临的大问题,居民患病时倾向于选择到大医院就诊,在增加了自身就医难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制经过多年的运行实践,社区门诊结算(含转诊)人次逐年上升。根据东莞市社会保障局提供的资料,2009年东莞市社区门诊结算(含转诊)374万人次,2010—2013年分别为813、1007、1113、1251万人次。根据东莞市社会保障局公布的统计信息,2014—2016的社区门诊结算(含转诊)量分别为1819、1865、1963万人次[4-6]。2009—2016年,东莞市社区门诊结算量增长了424.87%,年均增长60.70%,有效缓解了居民“看病难”问题(见图1)。

pagenumber_ebook=105,pagenumber_book=2366

图12009—2016年东莞市社区门诊结算量

Figure1Meanannualworkloadofcommunity-basedoutpatientclinicsinDongguanfrom2009to2016

2.2“政府办管”模式及“门诊统筹”制度,有效缓解了“看病贵”问题东莞市通过开展社区门诊首诊制,从以下2个方面有效地缓解了居民“看病贵”问题:(1)“政府办管”不同于“院办院管”模式,其由财政全额拨款,不仅收入和支出分开,卫生服务人员的收入与医疗业务也分开,较好地切断了卫生服务人员的趋利性,有效地降低了诱导需求,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上涨。(2)东莞市自2008年实施“门诊统筹”制度,参保人在社区门诊就医,费用也可以由统筹基金报销70%。这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乡居民还只是建立了住院统筹基金,参保人在门诊就医需要全额自费。据统计,2016年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次均统筹支付金额为56元[6],再按照报销70%的规定,假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药品和诊疗项目均可纳入报销范围,可算出次均门诊费用为80元。另据数据显示,东莞市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2016年的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为174.4元[7],2016年1—10月我国二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189.5元、三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291.3元[8],相比之下,东莞市次均社区门诊费用仅为东莞市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平均费用的45.87%,为全国二级医院的42.21%和三级医院的27.46%。由此可见,东莞市“门诊统筹”制在社区门诊中发挥了重要功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就医负担,参保人受益颇多。据不完全统计,东莞市实施社区门诊首诊制后,每年节省医疗费用超过10亿元,极大缓解了居民的“看病贵”问题[2]。

2.3将慢性病纳入社区门诊首诊管理,有利于疾病的预防保健管理为落实国家“慢性病进社区”政策,2012年东莞市将一类特定门诊的高血压、糖尿病等16种常见病纳入社区门诊首诊管理,目前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据统计,在全市300多万份电子档案中,发现高血压患者30737人,已纳入管理26319人,管理率达85.63%;发现糖尿病患者9622人,已纳入管理8984人,管理率达93.37%;65岁以上共有老年人179028人登记管理,其中76266人开展健康体检[9]。通过这种慢性病管理服务,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对一”的跟踪服务;同时对65岁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不仅节约了医疗资源,也提高了治疗效率。

2.4“半强制性”的社区门诊首诊制,兼顾了公平和效率2016年,东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共计574.57万人,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2034.60万人次,其中社区门诊结算(含转诊)1963.31万人次,次均统筹支付金额56元[6],通过这种“门诊统筹”的方式,照顾了较低收入居民的医疗需求,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另外,东莞市的社区门诊首诊制仅为“半强制性”的,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或经转诊后才能报销,也可以直接到高级别的医院就诊,但不予报销,这为部分病情紧急患者和较高收入居民的就医提供了便利。同时,东莞市的住院服务可以自由选择,不需经过社区首诊或转诊,但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有所差别,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综上所述,东莞市“半强制性”的社区门诊首诊制,既兼顾了公平,又提升了效率。

3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制实施过程中的尚存问题

3.1各镇(街)经济水平不一,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设施配置差异大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的是“政府办管”“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由镇(街)负责管理和建设,所有收入上缴镇(街),费用支出由镇(街)供给,市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2]。目前,东莞市镇(街)共计32个(4个街道、28个镇),由于各镇(街)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不同镇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站硬件设施配置差异较大,经济较富裕镇(街)(如长安镇)拥有较为完善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检验、放射(DR机)、彩超、心电图等设备齐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居民前来就医。既往研究结果显示,长安镇2012—2014年的就诊率高于全市水平,转诊率每年为11%左右,低于全市22%左右的平均转诊率,转诊率约为全市的1/2[10]。但在部分经济较落后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相对简单,影响了居民就医。

3.2部门镇(街)逐级转诊手续繁琐,延缓转院时间目前,东莞市部分镇(街)已经采用了信息化转诊,但部分镇(街)仍需要逐级就医和转诊。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能提供诊疗服务,居民就医需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问题得不到解决才能向上一级医院转诊,以此类推,可能需要经过几重诊断和治疗才能转入市人民医院[11]。繁琐的转诊手续可能会延误患者治疗,也会降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满意度。

3.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信任,导致转诊率增加本研究组对东莞市200位常住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原因中,排在首位的是“医护人员诊疗技术不足”(待发表)。由于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呈“倒金字塔”结构,优质的诊疗设备和高水平的专家多集中在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的医生相对缺乏经验;加之我国居民的原有就医习惯和就医观念误区,患者如就医多首选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缺乏信心。部分患者到社区首诊的实际目的是开“转诊单”,然后直接到上级医院就医,如全科医生不予以转诊则表示不理解。根据东莞市社会保障局提供的资料,2009—2015年东莞市的转诊率,除2010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与引导患者合理分流的初衷相背(见图2)。

pagenumber_ebook=106,pagenumber_book=2367

图22009—2015年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患者的转诊率

Figure2Meanannualreferralrateincommunity-basedoutpatientclinicsinDongguanfrom2009to2015

3.4薪酬待遇问题,影响了人员招聘和稳定性在“政府办管”模式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政府部门组建的事业单位,而编制内、外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存在一定差距。据报道,2014年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约有工作人员5604人,其中编制内员工104人(2%),平均年薪不低于9.33万元,编制外员工的平均年薪仅为5.6万元[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招聘时,多为编制外岗位招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招人难”,如部分镇(街)虽全年对外招聘全科医生,但招聘成效较低。另一方面,薪酬待遇的问题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队伍稳定性。

4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4.1由市政府把关,统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标准由于东莞市居民是根据居住地或工作地来选择社区门诊首诊点,为保证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必须解决各镇(街)设备配置不均衡问题。建议措施包括:(1)由市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由镇(街)政府按照标准要求建设,然后由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统一验收,建设达标方可投入使用。(2)针对部分经济水平较低的镇(街),市级政府部门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4.2规范社区门诊转诊标准,并实行信息化转诊针对转诊手续繁琐的问题,给出建议如下:(1)管理机构需规范转诊行为,在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病种和病情等制定规范的转诊目录,医生需严格按照目录转诊。(2)目前部分镇(街)仍采用“一诊一转诊”的方式,来回转诊可能会延缓患者治疗时间,甚至影响病情。因此,建议打通镇(街)和市级医疗机构间的转诊信息平台,促使纸质转诊转变为网络信息化转诊。

4.3引导居民转变就医观念,实时监测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率(1)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作用的宣传,包括基本医疗保险使用和报销的宣传,以引导居民转变就医观念。各镇(街)也应加强对本镇(街)卫生服务中心的报道宣传,可以通过聘请三级医院专家到社区坐诊、定期召开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引导居民转变就医观念。(2)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关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转诊率变化情况,加强对转诊率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监管力度,查找转诊率高的原因,并加以管理,规范转诊行为。针对部分转诊率偏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采取通报批评、勒令整改的方式进行管理;对于转诊率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将其成功经验分享到其他地区,以促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共同进步。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原则范文5

关键词 全科医师 签约 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22-0021-04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 of family doctors signing the contracts with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MENG Zhong-ying, DU Zhao-hui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0122, China)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program of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ssued by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Health Bureau puts forward to realize the goal that all the families have their own family doctors, who guide the patients to avoid “paying attention to medical treatment and underrating prevention “ and establishes the community population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As one of the pilot units of the leading general practitioner signing family contracts in Shanghai, a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Area has performed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family doctors service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2010 and has achieved some experience after more than one year implementation while practicing and finding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tioners;signing contract;service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即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1]是国务院的新一轮“医改方案”重要内容之一。上海市正在持续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2],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以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坚持主动服务、推行全科医师签约服务责任制为目标,让全科医师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为社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

1 一般情况

1.1 领导重视

中心领导十分重视全科医生的签约试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成立领导小组,设统筹调控组、信息组、质控组、公共卫生组等,制定了“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方案实施细则”。通过中层干部例会、中心职工大会层层发动,动员全科医生踊跃加盟签约团队,及时出台了针对医护人员签约初期的奖惩激励机制,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印发签约服务专题宣传资料,在中心内部和周边社区以挂横幅、展出专题黑板报等形式增强宣传。同时利用全科团队、公卫医师等深入居委社区向社区群众讲解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为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门诊签约程序、双向转诊、门诊预约服务、全程健康管理等优势,曾一度使得全科医生家庭签约服务成为挂在潍坊社区老百姓嘴边最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1.2 确定目标

在中心内和社区动员取得的成效基础上,领导小组及时制定了签约服务实施目标。其中近期目标:全科医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和协议式服务关系,到2011年4月份完成约5 000户的居民签约,并通过完善的服务取得了签约患者家庭的信任,为下一步突出健康管理概念、避免重医轻防、建立社区人群健康综合管理体系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阶段目标:在与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和协议式服务关系的基础上,3年内逐步完成全社区95%以上家庭的签约工作,完善社区人群健康综合管理体系的部分工作,包括家庭健康档案的完善、家庭人员合理用药的指导、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家庭内孕妇、儿童、精神疾患的服务转托等;远期目标:实现社区内所有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指导患者避免重医轻防、完善社区人群的健康综合管理体系。

同时以目前中心的4个全科团队为基础,结合中心门诊组及病房组筛选的12名医生作为第一批试点签约医生,与全科团队社区护士(包括公卫)组成4个全科签约团队,签约具体指标落实到各签约团队及每一位签约医生,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到位。

1.3 初见成效

1.3.1 沟通良好

已与联合体单位公利医院签订合作条约,并召开了两次签约医生与公利医院转诊接待专家组的见面会,商讨人员培训、转诊指征、转诊流程等注意事项,最大限度的保障签约后转诊、会诊等工作的开展。

1.3.2 预约较好

目前信息化签约系统、门诊预约系统已全部到位并投入运作。培训工作也已结束,站点联网工程正在调试中,以便通过与信息公司的及时联络沟通,将医生针对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意见进行反馈汇总,完善信息化系统构建,最大限度的提高签约效率及服务水平,至2011年底完成门诊预约2 730人次。

1.3.3 培训到位

联系居委会联合宣传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理念,开展社区培训3次,内容分别为“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重要意义”、“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签约内容解析”、“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流程”等,全科团队负责人分别就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具体内容、预约须知、优惠措施、转诊流程等,作了详细讲解及互动,培训及时发现并解决了签约工作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与阻力。

1.3.4 宣传强化

签约书及双向转诊单发放到相关团队签约医生手中,旨在加强家庭医生理念宣传的批量宣传折纸宣传单等印刷品也已到位。

1.3.5 流程通畅

初期自评、测评计划流程已完成。

1.3.6 档案维护

12名全科医生已完成两批共2 216户居民的签约服务,社区护士每天下午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进行补充、对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维护[3],完善了签约对象的健康档案。

1.3.7 奖惩兑现

中心兑现了初期的奖惩激励机制等政策,包括全科医生每签约一位服务对象奖励3元,护士每完成一位服务对象的健康档案并进行动态维护,奖励2元。至2011年底共发放专项奖励3.56万元,中后期的激励机制目前正在制定中。

1.3.8 整合顺利

2012年上半年将筛选并针对早期预签约的大约5 000户居民进行重新梳理工作,原签约医生与患者通过信息化支持,系统重新进行匹配,两个月内将把所有信息无误患者的健康档案移入现有的签约系统,完成补充签约,参照家庭医生责任制实施细则,重新制定、完善健康教育等服务。

2 问题和困难

2.1 签约量不足

近期完成正式签约8 000户居民的目标有较大难度,分析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2.1.1 群众不理解

社区群众对于新的服务模式尚未完全理解,对于签约态度不积极。

2.1.2 签约医生流动性大

签约医生流动性比较大,医生的站点值班、中心门诊、外出学习等任务繁重,服务场所难以固定,相对接触患者的机会也较少,患者对医生不熟悉,导致其对医生的依从性和信赖程度下降。

2.2 双向转诊未达预期效果

原因可能为以下几方面:

2.2.1 区域限制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局限于区域联合体的二级医院,患者对于固定转诊的二级医院认知程度较低。如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单位为公利医院,由于该医院的交通便利程度不及仁济医院、东方医院,而且不是三级医院,患者转诊到三级医院就诊,就无法享受转诊的便利与优惠,影响了患者签约的积极性。

2.2.2 药品差别

转诊后患者在上级医院开具的药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配备,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的药品也各不相同,患者不理解家庭医生对于同类药品的更换原因,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2.3 完善签约患者家庭健康档案时阻力较大

有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信息核对采集量很大,工作进度开展很慢,效果也不理想。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家庭医生服务理念的宣传

虽然中心在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目前新闻媒体和街道居委的宣传有限,所以居民知晓率仍有提升空间。建议上级领导部门利用新闻媒体特别是电视、电台广播等加强全科签约服务的宣传报导。

另外,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平台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建议通过街道要求居委会加大宣传有关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的内容,迅速提高社区居民对家庭签约服务的知晓率,从而提升签约率。

3.2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管理的依从性[4]

针对患者对于健康管理依从性下降问题,Haynes等[5]于1979年将“依从性”定义为“患者遵从医嘱或治疗建议的程度”。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6]。建议全科医生门诊尽量固定应诊时间与地点,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但此问题目前尚难解决,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有限等原因,医生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时间无法进一步增加。且全科医生流动性高,较固定的医生又多为退休返聘人员,对家庭签约服务模式一时也难以适应。中心应加强对退休返聘人员的业务培训,内容包括学习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实施方案,熟悉全科医生预约须知、签约对象应享受的优惠措施、转诊流程等,以提高其服务水平。

3.3 完善机制,提高双向转诊的实效性

3.3.1 加强转诊的宣传

政府在新闻媒体、医院在社区居委会的宣传中应加入转诊医院的宣传,尽量减少患者对全科医生的误解,否则会导致患者依从性及信赖度的下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加强宣传,联合体的二级医院也必须加大自身的宣传,经常派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指导、坐诊等工作。

3.3.2 加强与联合体医院的沟通

是否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步配备基本医疗所需的药品,但主要需加强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互相沟通和理解,上级医院医生指导患者时最好能够告知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哪些同类药品可对他们的疾病有替代治疗作用,避免患者对于社区医生产生用药方面的误解。

3.4 通过服务实现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

针对完善签约患者家庭健康档案时阻力较大的问题,建议每一位全科医生签约时都要认真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要注重发挥社区护士在签约服务中的作用,比如电话随访、健康档案信息的核对、补充、维护等,建立与全科医疗相适应的社区护理服务模式[7]。另外,鉴于部分居民比较注重保护自己的私人信息,例如有些居民不愿意随意透露身份证号码,且是否采集同居人的身份证号码并不影响家庭健康档案的建档,因此可以考虑暂缓采集同居人的身份证号码。

3.5 引进经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

有计划的引进经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8],保证签约服务的质量。

4 体会

4.1 领导重视是关键

街道及中心领导将全科医师签约服务提上议事日程,重点部署;社区宣传力度大,氛围浓,医护人员积极性高,社区居民有一定的知晓率,是保证全科医师签约服务顺利开展的关键。

4.2 真抓实干明目标

中心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操作程序有条不紊,每位签约医生和维护护士对自已的目标任务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4.3 激励措施是保障

中心为推进全科医师签约服务的顺利开展而特别制定了奖罚制度,具体到每周签约医生提供签约周报表,报表具体到每一位签约医生的签约情况。医生签约成功一位奖励多少,未完成或信息不真实罚多少;护士随后维护一份健康档案奖励多少,弄虚作假重罚等,体现奖勤罚懒原则,极大地提高了医生、护士参与签约服务的积极性。

4.4 信息化显优势

中心业已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如HIS、CIS、LIS、RIS、CHSS等条线模块在签约服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采用预约门诊的方式能够保证完成信息化的预约服务、转诊网络畅通、签约对象医疗、健康管理家园体检、公共卫生服务等信息自动录入健康档案,信息化尽显优势。

4.5 健康教育作用大

中心根据时令特点和签约家庭的需要,编印了10余种针对不同季节不同病种的签约患者健康教育处方,发放途径有面对面、宣传栏取阅、邮寄等,深受签约居民的欢迎,提高了签约对象的信心。健康教育在全科医生签约服务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肖肖, 杜雪平, 刘伟竹, 等.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2, 11(1): 28-29.

[2] 鲍勇, 杜学礼, 张安, 等. 基于社区健康管理的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发展战略与策略 [J]. 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6): 997-998.

[3] 田艳霞, 陈德昌, 殷明, 等. 某干休所离休干部不良生活方式健康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6(1): 48-49.

[4] 刘瑜婕. 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干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17): 1904-1906.

[5] Haynes RB, Sackett DL, Taylor W. Compliance in healthcare[M]. Baltimore: John Hopkins Press, 1998: 1-18.

[6] 沈爱宗, 陈飞虎, 陈礼明. 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 医药导报, 2005, 24(8): 712-714.

[7] 郭玲, 刘素珍. 社区护士执行社区护理服务水平的现状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8): 929-932.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原则范文6

关键词:基层医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水平;龙岩市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0157-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成为各地医改工作的总体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效明显,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中心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已经成为保障居民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主要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中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笔者结合龙岩中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初探性的看法和见解。

2 龙岩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状

目前,龙岩中心城区共有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西陂、曹溪、东肖、红坊等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乡镇卫生院规划转型而来,其余4所为东城、南城、西城、中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业务用房面积15843 m2,开放床位132张,均配备血液分析仪、B超、全自动生化、心电图等设备;核定170名编制,现有326名医务人员,其中在编在岗138人,聘请临时工作人员188人;2015年门诊诊疗人次为19.8万人,业务收入为2245万元。

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严格按照《福建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要求,结合中心城区的现状和城市发展规划,多次召开各类会议研究部署该项工作,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坚持“先易后难、轻重缓急”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分批分步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同时,列入为民办实事工作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B超、全自动生化、心电图等必要的医疗设备,基本满足服务需求,全面发挥了治小病、管慢病、转大病的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家庭和居民,除提供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12项42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外,常见病、慢性病等基本医疗服务也是主要业务部分,同时还承担了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和相关技术服务工作,南城、曹溪、东肖、红坊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设置了中医馆,充分利用龙岩中医药资源,着重加强慢性病康复业务发展。

3 目前存在问题

3.1 布局不合理

根据2006年福建省政府要求,原则上每个街道或3~10万个居民应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市中心城区“十三五”期间应规划2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截止目前,仅有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业务,其中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还只是采用租赁方式,北城、铁山、莲东、青草盂等人口居住密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仍然滞后,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布局还不能适应中心城区大发展趋势需要。

3.2 知名度不高

目前,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点服务对象,即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病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了解不多,对医保报销比例、门诊起付线等政策知晓率不高。

3.3 设备较简陋

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配备了简单的辅助检查设备,缺乏电梯等无障碍设施,挂号、分诊和药房等开放式服务窗口较少,很大程度制约了诊疗能力。

3.4 医技人才匮乏

按照福建省委编办要求,原则上每万名居民须配备2~3名全科医师和1名公共卫生医师,按1∶1标准配备全科医师与护士。目前,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有1所达到15名编制标准,其余均只有5名编制,特别是近年来,该市中心城区涌入大量的外来人口,服务压力增大,医技人员少和经费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

4 发展建议

4.1 科学规划

建议规划部门对新建商住区,预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用地,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交付使用,同时以新罗区政府为主体,市卫计委和城乡规划局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如新成立的人口较密集的北城街道,建议规划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议按照方便、就近的原则,通过调拨辖区内国有资产的房屋进行改造建设,如位置偏僻的东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议整体搬迁,与龙岩市第二医院保健门诊部整合,方便居民看病就医;又如业务用房简陋的南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议改造装修,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和双向转诊需求。

4.2 加强宣传

建议通过邀请专家坐诊、举办健康讲座、媒体网络宣传、入户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业务开展,提高居民知晓率。探索开展双向转诊和家庭医生健康服务管理等新型服务,吸引群众自愿到基层首诊,逐步提高基层就诊率,降低大医院的门诊量,有效引导居民树立“小病去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观念。

4.3 加大投入

建议市、区两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每年将开办经费、对口帮扶经费、建设经费等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常运行和必要建设。建议更新、添置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服务条件,配齐预防接种中心、儿童保健中心、妇女及孕产妇保健中心、宣教中心、中西药房、全科诊室、放射、B超、心电图、检验等职能科室,全面提升诊断水平和服务能力。

4.4 提升医疗水平

建议加强医联体试点单位实质运作。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龙岩人民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已经分别领办了中城、东城、西城、南城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加挂了“某某医院门诊部”,建议全面配齐医务人员,真正按照“四个统一、三个不变、一个推进”新型管理机制运行,即:人员统一管理、医疗业务统一管理、医疗设备统一管理、财务绩效统一管理,C构设置和行政建制不变、机构职能和任务不变、财政保障和补偿机制不变,推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建议建立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各中心实现医疗设备、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使检验结果互认,信息互通,方便群众就医,让社区居民花小钱享受三级医院医疗服务。

4.5 强化队伍建设

建议邀请三级医院的医疗专家担任社区医疗业务主任,主抓医疗业务,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业务管理规范化、诊疗操作标准化、人员流动合理化;制订详细的专家出诊表,协调派遣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治方面的专家到社区出诊;加强与龙岩学院等院校合作,培养一批本土化医师;在招聘引进、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倾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鼓励退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医院选派护理骨干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业务培训,提供技术帮扶;三级医院安排接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技人员培训、进修,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

4.6 创新模式

建议推广“医联体”模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公立医院的协作关系,找准切入点,进一步探索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建议探索“互联网+”模式,实现预约、挂号、诊疗、转诊、公共卫生服务、收费、t保结算、检验和药品管理等应用功能,推动信息互联互通,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建议探索“医养结合”模式,鼓励发展康复、居家养老、中医等特色专科,满足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建议加大社会办医力度,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补助,同时对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清理整顿,将符合条件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一体化、规范化管理。

5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龙岩中心城市地位日益突显,城市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质量、数量、形式等提出更高要求,各部门需要加强协作,集思广益,做大做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医、防、保”联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卫生“健康守门人”作用,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医院,让社区医务人员成为群众身边的大夫。

参考文献:

[1]龙岩市新罗区发展和改革局.新罗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R].龙岩:龙岩市新罗区发展和改革局,2015.

[2]龙岩市人民政府.新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R].龙岩:龙岩市人民政府,2016.

[3]龙岩市人民政府.新罗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R].龙岩:龙岩市人民政府,2016.

[4]龙岩市人大常委会.龙岩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R].龙岩:龙岩市人大常委会,2016.

[5]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R].福州:福建省人民政府,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