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意识培养;现状分析;对策

[中国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As main forc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trength of i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ciety as a whole the strength of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of spiritual motiv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alysi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hus to provide entry poi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ve human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Keywords]college’s students;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effective strategy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大小已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地区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而创新的实现需要创新意识的觉醒和普及。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欠缺创新意识的民族会具有旺盛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力的开发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

1、具有创新认识但缺乏创新信心

当前大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都能够正确认识创新,将创新看成是自身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对于创新都抱着积极的态度。但一些大学生缺乏质疑和创新信心,对于知识只是接受,而缺少了深思后的怀疑。有一些大学生对教科书上的知识只是完全地接受,一些大学生虽有怀疑,但不去深究或没提出来,这说明他们能够发现问题,但缺少进一步探索的精神,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只有一部分大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分析,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可见一些大学生虽然认识到要创新,有创新前的“知”,但不能将“疑”作为创新的起点。因而要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怀疑意识,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和较强的创新信心,从而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能源基础。

2、具有创新动机但缺乏内部动机

学生对创新都有参与的期望,想过要在发明创造方面做出成绩,希望从事或参与某项课题研究或创新活动,但一些学生忽视了问题意识恰恰是内部创新动机的核心,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特征。因而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从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内部动机开始。大学生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在实际生活中汲取知识。在遇到问题时,只会套用理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而只有经过实际操作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才能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深藏学生内心的内在创新动机。

3、具有创新好奇但缺乏创新兴趣

大学生有着创新好奇心和创新动机,小发明、小创新很感兴趣,但在兴趣深度方面,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够专注。在兴趣的稳定性上,大学生的兴趣是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的;在兴趣的效能上,大学生很少采取具体行动。但一些学生没有将自己创新动机转化为浓厚的创新兴趣,因而要培养大学生广、专、稳的创新兴趣,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动力基础。

4、具有创新情感但缺乏创新意志

大学生思想活跃,都有强烈的创新欲望,面对未知问题,尝试提出不同想法或有种强烈的探索冲动,都能意识到情感在创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一些大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上缺乏独立的见解,在实际中做事浮躁,缺乏创新意志。因而要培养大学生坚持不懈的的创新意志,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情感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对策

1、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有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的科学世界观和培养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与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开拓创新、形成创新人格、将理想和信念付诸于行动,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创新人才。

其次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大学生在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如自卑、自安、保守、循规蹈矩、从众和依赖心理,培养大学生独立独行的个性品质,强化自我意识,克服从众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最后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下,触及大学生更深的心理层面,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塑造开拓进取和锐意创新的个性品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坚定的创新意向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2、构建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体系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核心,全面发展是健康发展的基础与保证。高校应站在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的高度,树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教育观和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观,构建知识、活动、创新等多元动态的课程体系,创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创新教育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过程,认识和掌握创新规律和特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创新的自主性,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教育活动的学习、创新知识的积累以及创新方法的掌握,从而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发挥创新力,进行理论创新与学术创新。

3、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培养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型教师。因此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和激励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完善师资发展机制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构建学校创新机制的基本保证。同时教师的创新人格是学生的人格榜样,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产生着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要具有正确的人生信念、良好的素质素养、崇高的师德、崇高的思想品质、爱岗敬业、乐观自信、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等个性品质,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创新的引导者,真正成为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的良师益友。

4、搭建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平台

首先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基地。高校应积极与产业联合,建立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助学助研活动。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鼓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立项、自主进行研究型学习和科学和实验,向参与的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项目经费支持等。

其次寻找丰富多彩的实践突破口。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通过“书本内外结合、课堂内外结合、校园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目前在大学生中有广泛影响并能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同时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激发创新热情。如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依托高校科技园、软件园、产业园,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大赛,举办创新俱乐部、创新社团。

最后探索以创业教育为主的实践新模式。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我国的创业教育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推开的。与世界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率比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20%~30%。[沈健.在全省(江苏)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R].2008-12-4.]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新模式。高校应做好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机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相融汇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形成了“创业教育学院+课堂主渠道、课外主阵地+创业实践、规范服务、生涯指导”创业教育格局;江苏大学立足实际积极引导大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创业,形成了课程教学、教育培训、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高鸣.“尖子生”领跑研究性教育,名师“面对面”[N].中国教育报,2008-11-13.]同时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讲座和创业培训班。在学校相关网站上提供了最新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这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机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5、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物质保障体系

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创新,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表彰在校期间做出创新成果的学生集体和个人。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不局限于文化课考试成绩,通过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对科研成果显著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支持,并在评奖学金、评优秀学生、推荐就业等方面体现出来。通过这些政策,鼓励大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过程中的科技孵化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昌明、赵传栋.创新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78.

[2]游敏惠、刘秀伦.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0.

[3]林晓风.引导主动参与培养创新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23.

[4]沈健.在全省(江苏)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R].2008-12-4.

[5]高鸣.“尖子生”领跑研究性教育,名师“面对面”[N].中国教育报,2008-11-13.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2

关键词:创新意识 缺失原因 培养措施

一、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

创新意识首先是一种动机,是在面对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和探索究竟的冲动,并能够在这种动机的引导下发挥潜在的能力解决问题或者创新方法。所以创新意识是人类进步离不开的意识行为,因为只有对未知的探究和解密才让人类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才让文明得到了进步。所以创新意识归根结底是人类不安于现状的进取精神。

广义地看创新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现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发明创造的意识。发现的意识是让人类能察觉问题和新的事物,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发明意识是人类创造新的事物、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动机和行动,这是对发现意识延续,形成完整创新意识的另一个重要步骤。从狭义的角度看,创新意识还可以理解为:问题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方法创新、发明的创新、评价的创新等。无论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看,创新意识都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缺失的原因

1.发现问题的动力缺失

在传统教育方式的教导下,大多数的学生都以学会为首要前提,再加上考核制度的单一,就导致了学生过度的依赖课本、依赖教师、依赖课堂,而且满足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理念,主动探究的兴趣日趋淡化。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愿望及能力的大学生即使掌握了网络技术也不能利用资源进行主动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创新意识了。这种创新意识的丧失是在发现问题阶段上出现了根本性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根本原因。

2.提出问题意识的匮乏

目前在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很少能够出现学生打断教师授课并提出问题的情况,尤其是与课本相违背的问题更是没人提及也没人敢提,因为一旦提出问题就会出现两种状况,其一,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保证问题的准确性,一旦出现错误怕出丑的心理往往占据了上风;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因为准备不足,对提出的问题不进行当即的解答,将问题冷处理,这样就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提出问题后真正得到解决的少之又少,学生当然不愿意挑战课本和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质疑的能力,也就失去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也就没有了出发点。

3.探究进取的意识丧失

创新意识往往需要人们具备强烈的探究和进取意识,对大学生而言需要具备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但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却普遍存在兴趣局限、好奇心不强、不思进取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长期的课业压力,导致了思想活跃性的下降,高考、就业的压力让他们无法顾及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更谈不上好奇和广泛的涉猎了,所以逐渐丧失了探究和进取意识。

4.害怕失败的思想突出

生活条件的改善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成长中很少遇到困难和挫折,一路走来听到的都是鼓励和赞扬。害怕失败是当代大学生的突出思想意识。这种意识对创新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害怕失败就不会尝试,没有尝试当然也就没有创新的成功,所以这种思想是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缺失的诱因之一。

三、培养创新意识的措施

1.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目标

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培养创新意识就要首先改变教育的思想方针,把素质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从学生的智慧潜能入手,重视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教育,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其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提问、主动地解疑,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并建立起创新意识。

其次,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因为害怕失败的思想是阻碍创新的最大障碍。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教会学生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失败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解疑、敢于创新。同时这样的心理素质将伴随学生进入到社会中无疑有利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最后,还要着力提高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因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的。尤其是大学教师一定要具备更加广博的知识基础、精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应首先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引导学生一起来进行创新。

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创新的欲望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只有愿意创新才能形成创新的意识。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时候,要鼓励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要从教学中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解决,教师应多提问,鼓励学生多质疑,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创新。其次,要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无论结果是正确还是错误都要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优点并加以肯定。最后,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利用解决实验难题或者课题的机会,提倡分工合作,鼓励团队的创新和合作,以此让学生树立信心和发展自身的优势,以此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3.在教改中调整知识结构力求全面而合理

创新意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形成。创新的初级阶段就是,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试想,如果学生连知识基础都没,当然不会发现问题,谈不上解决问题,而创新更是虚无缥缈。所以创新需要学生具备更加全面而合理的知识结构。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改革中应当强调知识的全面和合理,全面主要就是指要将知识进行整合,并且用一个主线贯穿起来,以此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基础,做到学的全、学的广。另外,在合理性上,要注重知识的关联性、专业性、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可以应用到创新中的,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理论堆砌。所以在教学上应当注意精难搭配、文理综合,让学生不仅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样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看到问题的更多层面,无疑增添了创新的信心和能力,当然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四、总结

创新意识的内涵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层面,发现意识需要的是探究的主动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则需要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从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开始,并使其全面合理地掌握知识和技术,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既有发现意识又具备创新能力,这样才是真正的具备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潘立达.以创新教育平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教育研究,2009,(3).

[2]王惠兰.创新教育的内涵及途径刍议[J].山东大学学报,2009,(4).

[3]高丹.加强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J].航空工业,2009,(6).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18-03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新举措,江苏省教育厅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五年通过立项申报经费支持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以此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技能、创新能力。笔者指导学生参与了2012年省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指导过程,对目前的高职学生创新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对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 创新能力的定义和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能够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内涵包含两个方面:(1)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它是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2)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主要包括:思维的求实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跨越性和思维的综合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和关键,只有勇于实践,学会不断从实践中学习,才能实现思维的巨大飞跃。

二 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多年来,中国虽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在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中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僵化呆板的填鸭式课堂教育方法在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不可否认其带来的副作用也同样是巨大的。这种教育方式纯粹以升学为目标,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生培养成了机械的考试机器,导致的后果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的精神,当然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这种应试教育,在学习方法上忽视了人才个体在兴趣爱好、接受方式和程度上的差异性,在培养目标上忽视了人才发展的多样性,导致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被扼杀在教条的摇篮里,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失去了新鲜的活力。

2.应试教育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职业教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从企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看,企业不断改革减员增效势在必行,无形中减少了就业机会,而企业也因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使其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求职者方面看,大学毕业生往往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多年来的传统教育使其失去了青年应具有的勇于开拓的精神,放弃了敢拼敢闯的创业机会;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不再是依靠体制僵化的企业,而是依赖运作灵活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而这些需要的是具有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人才。因此,当前我国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毕业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方式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正是我们高职高专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

三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实施的重要性

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总体安排,江苏省教育厅于2007年正式在全省高校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目的在于通过立项申报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鼓励全省的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积极参与实践创新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从我国目前严峻的教育形式来看,要想在短期内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促进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有较大困难的。实践创新训练可谓是为大学生培养创新本领而量身定做的衣裳,更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2)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是架起传统教学方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桥梁。与国外自由开放的教育方式相比,中国的传统教育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省教育厅推行的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针对性强,涉及范围广,专业上也没有限制,这样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申报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兴趣,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很好探索途径。由于立项申报的主题不限,这样学生在实践创新过程中既可以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可以根据需要掌握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技能,这些能力的获得对于学生的合格培养和成功就业都是很有必要的。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重要性是由它的目标和特点决定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创新为核心,以兴趣为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具有如下特点:(1)注重参与实践创新研究过程;(2)注重实践创新思维锻炼;(3)注重实施的可操作性。目前报道资料表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对学生能力的影响主要有4个方面。(1)提高了学生的文献资料搜集和查阅能力;(2)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3)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4)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和协调能力。另外,根据学校提供的企业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资料表明,参与实践创新训练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强,社会化衔接时间短,创新能力较强,很快受到用人单位的重用和提拔。

四 对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思考

在本人近两年指导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要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营造更好的创新思维培养的氛围,在尝试中不断去寻求最好的方法。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因材施教,针对对象合理调整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基础差、底子薄,在实施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困难相对更大。因此,高职院校除了要积极申报立项,积极争取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资金外,指导教师更要借此平台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项目实施过程的全程参与,并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性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使项目实施更加顺利,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明确主体,调整师生角色关系

创新实践训练项目要注重明确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指导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引导工作,不断激发学生动脑思考的热情及学习潜能,引导和启发学生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项目研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和老师一起沟通交流;老师要把与学生沟通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学习。本次笔者指导的项目是牛蒡蜂蜜酸奶的开发研究,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的指导教师从资料的查阅到研究方案的设计都是以学生的思路为中心,以学生的操作为主体,老师完全是引导和启发的角色,大家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将所有的创新思路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来,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原来的基础较差,发展起步较晚,导致现有的教学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合理、更充分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很多实践创新训练的机会,需要我们高职院校认真思考。比如我校目前有各类社团三十多个,基本上可以满足学生各类兴趣爱好,这就可以作为学生创新实践的一个平台;其次我们学校在其他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实践创新的机会,比如各二级学院组织的各类专业竞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题项目等;最后学校的实训中心应尽可能对学生自由开放,学生可以把它当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与实践的平台,更可以把它看成是创新实践训练的平台来推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立项、申报、实施过程。

五 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建议

1.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保证实践创新训练效果

为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与保障机制,如学生奖励制度,把大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及其成果作为年度评优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可出台相关政策,把教师指导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纳入职称评定范围。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所承担的工作,学校应予以计算工作量;教师对指导学生开展创新训练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应给予表彰奖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创新训练活动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增强实践创新训练动力

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就理所应当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申报立项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要从加强本地区的资源开发、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的专业实际,选择具有关系国计民生等实践创新性研究项目,如环境、食品、医疗、制药、计算机、新材料等专业,并尽可能的促使研究成果最终得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样不仅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增加学校的品牌影响力。

3.明确师生角色定位,杜绝教师包办代替

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活动中必须要明确师生的角色定位,项目研究的主体是学生,而指导教师只是充当引导和启发的角色。由于高职院校实际条件的限制,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相对较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结题滞后或不结题的比率相比本科院校较高也是事实。要改变这种现状,仅靠指导教师越俎代庖,学生听令行事这种饮鸩止渴的方法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目标是相违背的。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激情,加强引导和督促,只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预期锻炼目标。

4.明确过程的重要性,同时兼顾结果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初衷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就要强调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等方面的收获,明确过程是最重要的,只要参与项目的学生在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巩固,技能得到了强化,思维得到了锻炼,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得到了体现就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要加强过程的监控,比如对过程考核要有记录,要建立实验日志制度,教师的指导意见、研究体会等。结题时要注重评价项目组的研究体会,特别是参与学生的体会,从学生的体会里面可以看出态度和能力的变化。实践创新训练不刻意追求结果,但要兼顾结果,毕竟克服困难完成课题取得成果,才能使参与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成为以后这些学生创新实践的长效驱动力。

总之,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需要。实践证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为大学生尽早融入社会工作提供很好的平台,值得深入推广。

参考文献

[1]温寒江.发展形象思维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J].教育研究,2001(8):45

[2]张丽蓉.高职高专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8):41~45

[3]熊家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之思考[J].职业,2012(3):49~50

[4]黄燕、蒋玲.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指导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09(38):18

[5] 杭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研究与思考[J].文教资料,2009(8)

[6]李齐鸣.营造新的教育氛围,努力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4(2):18~19

[7]李焦明.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J].教育学术期刊,2009(7):14~15

[8]闫茂华、道靖、王传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评价与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25~27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课外科研;阶段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100-03

0 引言

随着高校大学生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1,2]。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以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人才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而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3]、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差[4]、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已引起高校乃至社会的高度重视[5-7]、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8]。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迫切需要高校尽快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上述状况与问题,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启动“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实验能力”的训练计划。本文提出了一套通过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来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分阶段培养方案。

1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内涵

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有“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综合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金属产品工艺、性能优化与控制”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冶金工程材料”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近几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优良的教学资源为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主要表现如下。

1)提升自信。通过科研活动并力争获得成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作风、承受挫败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创新能力。科研活动能巩固和强化专业知识,学会收集和利用资料和信息,扩展学生的视野,突破传统思维和固有经验的束缚,引导学生转换观念并更深层次的看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强化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使学生对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加了对专业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知识储备,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2 培养方案

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应纳入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采用不同阶段的培养模式。图1为本文提出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

2.1 第Ⅰ阶段 ――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

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9],实验室又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新生入学之后,学院及老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主要包括:(1)做好宣传工作,将学院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重点宣传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所取得的成果;(2)参观实验室,使学生对科研环境有初步的认识和融入;(3)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并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开放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本专业所需的实验仪器,以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功能;(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术讲座、技能培训和科技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和实践的平台;(5)配备专门的专业指导教师,定期讲解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与进程,强调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的重要环节,真正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和能力来源于实践,意识到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益处,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

2.2 第Ⅱ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大二学生刚接触专业课,为加强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学院及老师采取的措施有:(1)对初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仪器操作培训;(2)顶岗实习,鼓励学生深入实验室,参与实验设备的维护、维修及管理工作;(3)实验室开设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题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拟实验课题;(4)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能在了解仪器原理及功能的基础上,学会正确操作使用仪器,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第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大三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针对这一阶段,学院实施方案有:(1)提倡学生成立创新实验小组。创新实验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自拟科研课题,自主选择实验仪器,实施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整个实验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学院尽可能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并配备指导教师,最后由学院对课题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存档;(2)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国家级、省部及学校等部门设立的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课题确定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将全面完成课题所要求的任务,包括:收集资料、查找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及仪器,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总结实验,撰写科技论文等等,配备指导教师定期进行检查与指导。课题完成后,学院组织相关的专业专家进行现场答辩及评比;(3)提供学生参与企业的新产品设计、研制及开发等工程实际项目的研究;(4)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例如:现场实验教学、案例和模拟式实验教学等;(5)举办一些专业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如材料学院开展的“焊接技能竞赛”、“金相技能大赛”和“大学生职业创业大赛”等。通过这阶段培养使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了独立的科研工作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面,促进了师生交流。

2.4 第Ⅳ阶段――培养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综合 实践能力

大四时期是大学生活一个转折期,学生面临毕业和就业,每个学生都在寻找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首先,做到尊重学生的选择,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不同选择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培养。(1)对保研或考研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研究型实践能力,采取学生与老师双向选择,进行临时“导师”制的培养方式,选择一些研究型课题,让学生提前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中;(2)对选择工作或创业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型专业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采用与相关企业联合培养的培养方式,多选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性课题,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调研,使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升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3 激励政策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教辅和学生共同参与和配合。为更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调动广大教师、教辅及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大家努力学习工作,学院制定了一整套激励政策,考核科研活动成果,并将成果纳入教师、教辅及学生评价体系。考核标准包括:(1)策划、指导及参与科研活动;(2)科研课题列入国家级、省部及学校等部门设立的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3)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科技竞赛奖;(4)科研论文在国家核心以上期刊发表,或获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根据考核结果,学院将给教师和教辅等工作量奖励,并与年终考核、晋级及评职等挂钩;学院给予学生1学分奖励,颁发证书及相应的资金奖励,并与学生年终综合测评、保研及推荐工作等挂钩。

4 实施成效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上述“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计划方案,极大的调动了大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了个个争优的竞争局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自身素质。据统计:2011级、2012级、2013级三届共569名大学生均有参加不同形式的课外科研活动的经历。近三年,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学生在重大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2项,集体优胜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黑龙江“西钢杯”大学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还有多名学生获省级科技竞赛奖励,并有3篇科技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此外,通过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论文写作水平等,使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明显的改善,考研录取率和就业率有较大的提高。由表1可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考研率和就业率连续三年分别稳定在53.97%和97.24%以上,列学校各专业之首。从就业等渠道反馈的信息获悉,学院本科毕业得到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工矿企业的认可及好评。

表1 近三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和就业率

届 毕业生 考研录取 就业 综合就业 考研 就业

别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率 率

2011届 189 102 85 187 53.97% 97.24%

2012届 187 112 72 184 59.89% 98.40%

2013届 193 106 82 188 54.92% 97.41%

5 结束语

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将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纳入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全部过程中,并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牛,董继刚,刘桂艳,刘勇涛,等.强化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 357-360.

[2]邵百艳.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学习习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59-160.

[3]纪淑娟,刘玲,魏宝东.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专辑):65-68.

[4]石俊,陈碧波,余志伟.课外科技活动对材料专业大学生培养“补强”作用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0(1):81-84.

[5]曲明贵,张瑞军,张福成,闫淑兰.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2,35(2):12-16.

[6]卫绍元,佟绍成,吕义,张东旭.提升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9-21.

[7]于惠力,毕耕,高宇博,冯新敏.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J].实验室科学,2010,13(6):3-6.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5

【关键词】 数学;课堂;创新;高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改进课堂结构,发挥教师引领作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加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一、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 实践表明,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高效教学.例如,将“怎样找到破残圆轮的圆心,求得它的半径.”“一张报纸对折50次后有多厚?”等感性材料的问题作为新课的导入,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索,寻求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创造的灵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需求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及时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强化学生的创新情感;要努力发现回答有误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淡化他们为此而产生的自卑情绪,不断激发学习的内在潜能.其次,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科学生成,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基础性、发展性,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获得成功,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另外,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在教学中应主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推理、验证,让学生在成功中增强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如在讨论“同一平面内n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可有几个交点”这一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对2条、3条、4条类似问题进行探讨,再运用类比方法进行探索.

二、 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必要条件. 在学习任务面前,学生是否参与学习,在什么层面上参与学习,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合理分配时间,提高时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留足学生思考、提问、讨论、操作的时间、空间、机会,使学生的脑、手、口在课堂上得到彻底解放.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时空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伙伴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放心地退出课堂,学生能说的,教师绝不代替,学生能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教师要适时地走进学生,点拨、解疑、引领,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初中数学的研究性活动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弘扬学生自信、灵性的个性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研究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建构知识,发现问题,表达思想,创新思维,把课堂成为学生从事探究和交流、情感释放、个性张扬的场所. 例如开放性和探索性问题的教学、几何证明中的求异思维教学,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加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加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可较好地指导学生运用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来正确认识所遇问题,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自己,指导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

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或定理、公式、法则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研究问题的背景,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体悟其思想方法,感受创新.比如初一代数中“负数”的引入,若借助温度计等具体事例给出描述性定义,学生往往难以透彻理解,如果设计一个揭示数学问题与概念间矛盾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负数”发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领悟其中的数学符号化思想的价值,则会激发学生探索概念的兴趣,从而深刻、全面地理解概念.如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加法结果的猜想,然后从几组习题中分类出它的特点,然后用逆向思维去分析归纳加数特点,抽象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体会分类思想. 如在探索“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正确定向于化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用消元法将其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在解分式方程时可以用去分母方法将其转化为整式方程,这样学生提高了对化归思想的认识.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6

一、目前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缺少创新的教学观念

当今,有很多计算机任课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仍然落后,一味的向学生能够灌输理论知识,缺少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未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意识不强,甚至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就不能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任课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缺少创新的教学观念,导致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意识不强,缺少手动能力。

2、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缺少学习热情和兴趣

计算机教学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比较复杂、繁琐,很多学生一旦接接触到复杂的知识,就会感到厌烦,所以一旦遇到难题的时候,就会请教老师,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不愿思考问题遇到问题就退缩。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失去了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学生缺少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

很多学校由于计算机实践课程安排较少,另外再加上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传播,导致学生缺少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实际上,计算机教学就是一门实践课程,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外,还要多安排一些上机实践课程。

4、任课教师素质不高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教学,所以,任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这样对于大学生提出的要求才会给出完善的回答。但是,从目前的计算机教学现状来看,很多计算机任课教师他们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对于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回答的时候含糊不清,未能给出准确的回答,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水平一定会阻碍计算机教学整体效果。

二、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策略

1、从分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任课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传授计算机基本的操作和掌握,督促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本操作流程之后,利用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来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举办一个展览会,让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的交流和沟通,同时还可以发表和阐述自己的见解,在这种师生互动中,许多学生都会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幻灯片设计、网页设计和动画设计等活动,把学生分成小组形式来完成老师给出的任务,最后评选出冠军小组,这样学生从以前的老师要我学改成了我要自己学的观念,在完成任务中不仅增加了团队意识,而且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2、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勇敢发表自己意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某个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不应简单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其次,教师要善于把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使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并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学校还可以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