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的专业导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的专业导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的专业导论

工商管理的专业导论范文1

双语教育是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中对于双语教育的关注度逐年增高,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计划实施或者已经实施双语教学。尤其在全球化商业时代,工商管理专业人员对于双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将探讨工商管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了解高校工商管理双语课程的实际现状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思考教师与学生如何对工商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中英双语;工商管理课程;教学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双语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部与全国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双语顾名思义也就是是指运用两种语言进行课程教学。在教材的选择,课堂的讲授,作业考试等教学一系列的环节中使用两种语言外语和中文进行全部或者部分教学演练活动。由于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也是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中国在对外政治,科技,文化,经济贸易上不断扩展,这时中国需要更多的英语专业人才。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都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方式。

一、双语对工商管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急需不仅有顶尖知识装备的人才,还需要精通英语的复合型涉外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化的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以及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应与国际接轨,使学生在今后能快速的适应变化万千的社会商业环境。特别是高校中许多优秀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他们在未来将与中国甚至全球竞争者进行竞争或者商谈合作。在这种对外商业全球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国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更加严格,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挑战。教育部也明确的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所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要更先进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的课程达到所开课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施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部到位。”

1.双语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

在中国,教师讲授是传统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在教改中得到更多认可与接受。在许多西方国家,商学院的教学方式大部分都是案例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后自觉查找材料并进行小组讨论,这种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还能有效的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开阔学生的思维。目前许多高校在双语课程教学中,教师也经常运用近期国际经济、商业等新闻与学生进行分享和互动,并且得到一定的效果。

2.双语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商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

工商管理专业最初起源于美国,如果我们运用双语课程教学,可以了解更多西方的知识文化,使学生更好有效的掌握国际最新商业信息。并且在双语教学中,学生还能有效的进行英语的学习,这不仅可以掌握英语知识,还能提高语言能力。总而言之,中双语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以及让学生尽快适应商业全球化做了最好的助力。3.双语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及适应时展由于数字信息时代步伐的加快,互联网在管理、医疗和教育教学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英语作为全球主要通用语言,其就成为传播先进媒体科学技术、科学文化知识信息的主要语言。我国高校在在双语教学中,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不仅可以在英语课的课堂上学习英语,也可以在其他课程上运用英语学习交流。这增加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机会,让学生更快的结合英语掌握国际管理知识内容,早日适应全球商业信息技术化的环境。

二、列举工商管理双语课程中国际营销导论的实践状况

1.选用教材

双语课程教学的展开需要选用一本适合学生的英文版课程教材。笔者在双语教学中采用了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编著的《InternationalMarketing:AnIntroduction》(国际营销导论)。作为国外的原版教材,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的每个小章节了解公司为什么要进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等知识点。在课堂教学期间,笔者会解释说明教材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结合当下国际热点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信息,降低难易度。在课余时间,笔者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关当天的课程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英文交流能力与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全英文教材的选用与课程双语的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环境。

2.双语教学模式

当今让人较为熟悉的双语教育模式主要涉及的有浸没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过渡型双语教学以及双向型双语教学等等。按照比较通俗的理解,笔者觉得我国高校的双语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英文教材、以中文为主的双语教学;第二种是英文教材、以英文为主的双语教学;最后一种就是全英教学、英文教材与全英文授课。工商管理课程是比较专业化的学科,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能让学生体验全面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课程和纯正的英文。但是由于有些知识点的难度比较大,学生的英文程度还没达到较高水平,所以笔者在上课的时候会以英文教学为主,中文为辅的双语模式。由于数字媒体在教育领域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高校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工商管理课程中所有教学PPT课件使用纯英文,对于重要或者难以理解的词汇,在上课时候都会给予讲解说明。

三、双语教学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个高校希望通过双语教学的模式,提高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英文能力,从而培养我国各个专业方向的优秀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双语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同时也相继出现了相应问题。为此,笔者将从自己教学的工商管理的双语课程中总结几点问题。

1.双语教师相对缺乏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所以专业双语课程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的高,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的教学知识涵养、高水平的英文能力,还需要对工商专业的课程用英文模式进行授课、解析专业的英文词汇以及对英文原版教材能充分的理解和运用。但是,现在高校绝大部分缺乏有专业知识又有英文能力的教师。大部分的专业课教师英文水平相对较弱,英文水平较高的英文教师又缺乏工商管理课程的专业知识,所以这些情况都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普及和发展。

2.学生英文素质欠缺

中国初高中的英语课程侧重于书面英语,导致学生的英文听说能力比较薄弱。在高校双语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需要阅读英文版教材、听懂教师英文授课的内容,还需要与教师、同学英文沟通互动。这些双语要求导致许多学生在大学双语教学中无法跟上课堂的节奏,特别是许多工商管理课程的专业知识点、名词解释等都相对难理解和枯燥,大大消减了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掌握。

3.双语教材的缺乏

相对于工商管理课程而言,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大多数采用国外的英文原版教材,从而使学生更能了解国外商业管理理念、掌握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我们从原版教材中无法了解中国的商业管理的情况,在价格方面,国外原版教材价格也比较高,有些学生难以接受。目前国内的工商管理的许多双语教材还是比较缺乏,比如商务谈判等课程教材,而且我国工商管理课程专业没有统一指定的教材,所以每个高校都是自行选择符合学生的双语教材。这些问题都使高校双语课程无法的到更好的发展。

四、关于工商管理双语课程教学问题的建议

1.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师资团队

工商管理双语教学的专业性,对于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更多的要求。各大高校需要加强双语教师的能力培养,高校可以引进专业知识水平高、英文能力强的教师,也可以筛选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中,有专业知识能力和英文能力的教师出国进修。各大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可以招收有双语教学经验的教师、或者海外留学回国人才,建立优质的双语教师队伍。或者鼓励青年教师提高英文能力、多研究双语教学课程,培养他们使用双语教学模式。

2.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双语课程教学中,学生使用英语的时间仅限于课堂是不够的。课后没有听讲英文的气氛,那会使课堂上学到的英文无法得到充分使用、语感也会逐渐消失。学生的英语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快速的提高。学校应多营造良好的英语环境氛围。例如:创办英语角、举办英文演讲比赛等活动,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参与、激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这些都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让双语教学得到完善的改进、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双语教学中,使双语课程教学得到更好的效果。

3.教材合理使用

一本优秀的教材是实施双语课程的基本要求,原版的英文教材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接触英语,但是原版英文教材费用较贵,而且教材内容无法贴近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高校可以自己编写内容结构合理的教材,不仅可以体现西方的知识点,也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国情。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也可以多增加双语教材的资料,方便学生借阅,为双语教学提供更多方便。

五、结语

发展工商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是为国内提供更多商业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工商管理双语课程的改进,积极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双语人才。国家、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共同努力、积极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文娟.中英双语教学在商科课程中的综合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6).

[2]范炳絮.工商管理专业人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6(34).

[3]洪静静.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现状——以浙江某经济管理类高校为例[J].海外英语,2015(6).

工商管理的专业导论范文2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分析

当今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存在两类不同的目标:一是培育企业家;二是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态度、行为和技能。从国外知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的形成无不是受其所在地区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交互影响,并结合各高校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和学生需求特点而形成的。国外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演化已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定位,其定位路径如图1所示。根据以上定位路径,我们以西部地区的应用型高校为例来说明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如何合理定位。首先,应正确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个体的力量被放大,所有社会成员微小的改进和创新所形成的互动便可以使得社会出现重大的变革。因此,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所有学生一毕业就走上创业的道路,而是无论他们是否会选择创业的道路,他们都有能力在今后任何快速变化的时代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通过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促使学生将精神文化内化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当社会成员均能够在日常点滴的行为中贯穿创新,那么这将足以推动巨大的创新洪流的涌现。从这个角度看,国家提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是仅仅盯住那些完全革新的、“高大上”的创新领域,而更重要的是将整个社会的“大创新”融入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每一个“小创新”当中去,形成一种创新型社会的氛围。从地区经济特点和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深入和产业升级换代的过渡时期,市场变化十分迅速。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较东部落后,市场中仍以传统型的商业形态为主,高新科技企业相对匮乏。西部企业的创新模式大多以引进、模仿和跟进发达地区的经验技术然后加以改进应用,社会的创新创业意识仍处于萌芽阶段。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意义还在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创新创业精神、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转变以求“铁饭碗”、“终身保障”为导向的择业观和僵化的办事理念,为地区培育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新社会成员,提升地区经济效率。从地方高校的定位来看,西部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主要定位于为本地区输出应用型人才,侧重于培养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相较于国家重点大学而言,地方高校在前沿领域的创新领处于弱势,创新创业教育应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对领先技术的应用和改进、运用创新思维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对管理方法和制度进行思考和改革的能力,力求应用型的创新,力求务实,服务于地区经济。从培养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来看,地方高校的学生理论素质上不如重点大学的学生,对“不实用”的知识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实践性的工作和参与社会活动,乐于接受新思想、突出自我价值,并渴望了解未来的职业环境。这就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体现出对所有学生“有用”这一特点,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传授能够解决专业工作和生活中问题的创新技术和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当今社会由于创新而正在发生的变化及其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综上所述,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立足于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意识、技能和素质,以培养内部创业者和革新者为首要目标,采用“创新追随者”策略,学会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创业引领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模型的构建

胜任素质模型(CompetencyModel)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等一系列要素的组合,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它将个体素质划分为漂浮在海洋面上的冰山,分为面上的显性素质和面下的隐性素质。显性素质便于测度和调用,较容易通过短期培训来获得;隐性素质不容易因外界的影响而改变,难以觉察但却更为关键,并且隐性素质决定了显性素质。冰山模型至上而下的层级依次是知识、技能、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其中知识和技能属于显性素质,其它属于隐性素质,越往下层的素质越稳定、越不容易在短期培训改变。以胜任素质为基础的教育最早是加拿大教育家提出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育模式。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对素质模型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改革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杜岩、王鹏通过统计分析构建了包括个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与能力、社会适应力四个维度的工商管理类专专业胜任力指标体系;米传民、张婷从学生能力需求的角度,通过因子分归纳出工商管理专业需培养的九个能力模块;周勇、戚靖通过访谈法、关键事件法等总结出包括知识、能力、人格三个维度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素质模型;黄爱华、柯燕飞构建了包括知识、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内在素质为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综合素质模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指标上的研究主要有:美国创业教育协会与就业和培训局制在2009年制定的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涉及所有职业领域的创业胜任力模型,共包含3个部分9层能力指标;周伟、黄祥芳提出包括创新创业人格特质、认知和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维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刘有升、陈笃彬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的冰山模型;李勇提出了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模型。文章参考了国内外一批较高质量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以及创新创业人才能力模型,经过与企业人员、校友、专业人士进行访谈,经归纳分析,整理出创新创业理念引领下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冰山模型构成要素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创新创业理念下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模型与传统的、处于稳定环境中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模型相比,对一些素质提出了特别的要求,这些素质包括对动机中创新创业内驱力、冒险精神,人格特质中的洞察力、想象力,能力中感知创新能力、商业创造力、激发团队激情、冲突解决、知人善任、总揽全局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改变是为了能够适应在创新创业浪潮下不确定性较高的商业环境。

三、创新创业引领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工商管理的专业导论范文3

作者根据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商务英语课程选用了陈淮民等编著的《工商导论》为主要课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借鉴CLIL(ContentandLanguageIntegratedLearning,语言与内容的融会式学习)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后,以案例模拟为基础,通过实践,增强学生在商务环境中的英语交流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使其成为符合现实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教学理论

所谓CLIL,它是基于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而提出的,是“一种专门集中某一专业学科的语言教学途径”(严明,2008)。这种教学模式目标在于在其他学科教育的同时,既把语言看做一种教学媒介,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目标。CLIL教学模式深受国外大学外语界的重视,近1800多所大学采用类似的教学模式,并证明用外语教授非语言类的专业课程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具体的CLIL教学中,作者根据Colye提出的4Cs教学框架设置了课程。4Cs包括内容(Content)、交际(Communication)、认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通过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参与认知过程、交际语境中的互动,增强语言交流能力与技巧及跨文化意识。本文通过马斯洛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波士顿矩阵来创建我们自己的4Cs教学框架(图1)。本文之所以选择这三大模块作为例子来说明这种教学方法,是因为这三大模块是我们学工商管理中最基础的专业知识,而且是在现实商务分析中常用到的理论。作者了解到,虽然学生曾在商务课程中初步接触过这几个模块,但是没有系统学习过,出现了见树不见林的现象。而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整个理论有系统性的认识。另外,在学习这三大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语言知识。

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例来说明这种4Cs教学框架。我们在介绍人类五大需求层次时,通过分析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需求了解其动机,可以提高学生对人的认识及分析能力;在语言交际能力方面,除了掌握一些相关的专业词汇外,还可以结合英语中的比较级与最高级对最低层次需求到最高层次需求进行描述;最后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升对不同国家的商界人士及其文化的了解。通过从工商管理这个角度进行的CLIL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为具有不同语言水平的商务英语的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去应用专业知识表达他们自己。报告表明,CLIL教学模式会使学生的自我期望随着所遇到的挑战的增加而增加,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练习,加强对这些语言知识点的掌握。针对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加强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流利性。在教师讲解专业知识后,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使用相应的语言知识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准备演讲。在准备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建议在最后的演讲过程中,随机挑选学生去模拟公司的报告形式,要求他们使用正式的语言,流利清晰的发音去表达自己,教师与其他同学予以点评。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都会感觉到一种紧张感与参与感,而且加强了团体合作能力,同时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阶段的英语演讲使其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专业知识得以巩固。

三、教学方法

如何将工商管理知识运用到商务英语的教学中呢?下面我们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波士顿矩阵为例来说明这种教学方法。

1.马斯洛需求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

第一阶段:介绍马斯洛需求理论。第一阶段,教师首先要用英文介绍马斯洛需求理论,如遇到较难的专业术语,需结合中文进行讲解。马斯洛认为人类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安全需求(Safety),社交需求(Love/belonging),尊重需求(Esteem),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需求,比如,生理需求,包括食物(food),水(water),睡觉(sleep)等;安全需求,包括稳定(stability),工作安全(jobsecurity),对未来的可预见性(predictability)等;社会需求,包括归属感(needstobelong),社会接受(socialacceptance)等;尊重需求,包括自尊(selfesteem),他人尊重(respectbyothers),认可(recognition)等;自我实现,通过发挥自身独特潜能实现自我满足(toliveuptoouruniquepotentialitiestorealizeself-fufilment)。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学生可以通过本阶段的学习掌握到理论的基本内容与一些相关的专业术语。

第二阶段:以小组形式分析案例。在第二阶段中,结合名人案例,比如松下辛之助,马云等学生熟悉的成功人士的简介,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人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寻找出他们特定时期的需求。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他们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最低层次向最高层次转化,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案例使用英文资料,需要简洁明了,将名人生平分为几个时期,这样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案例结合起来。在本阶段,学生将学会从深层次分析人的需求与其导致的行为,同时,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将复习到上一阶段学到的术语。另外,更重要的是,本阶段的结果是,学生将会用英文对一个名人的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进行分析,会练习到过去时态及描述能力。

第三阶段:演讲。在小组讨论结束后,随机挑选不同小组的个别同学上台演讲。本阶段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及其当众演讲水平。

2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

第一阶段:介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如图2所示,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期(introduction),成长期(Growth),成熟期(maturity)与衰退期(decline)。教师需要讲解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使用几个动词tointroduce,togrow,toma-ture,todeline形容产品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同时,可以让学生练习主动句(如weintroducedanewproduct)与被动句(如Anewproductwasintroduced)。

第二阶段:以小组形式分析案例。教师给出几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图,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对图表进行口头描述后,独自完成写作部分。这一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折线图趋势的描述能力,而这一题型无论是在雅思考试还是BEC考试中都是常见题型。语言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使用第一阶段中的几个基本词汇进行描述。功底较强的学生可以加入一些多样化描述,比如,torise,toincreasesignificantly,tofall,todropdramatically,todecreaseslowly,toleadto,toresultin,tocause等。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加入两种产品的比较,这样学生可以练习到更多的句型,例如,比较的几种不同的表达方法comparedto,comparing,incomparisonwith。

第三阶段演讲。在学生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后,教师随机挑选几个学生上台脱稿演讲。此阶段可以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对英语知识点的应用。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交流方式互相学习一些比较好的表达方式。

3波士顿矩阵(BCGmatrix):

第一阶段:介绍波士顿矩阵。波士顿矩阵是一个通过分析产品市场占有率及市场增长率以确定公司的产品结构及资源配置的理论工具。矩阵分为四个象限(如图4):明星(star),现金牛(cashcow),问号(questionmark),瘦狗(dog)。教师需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各象限的特征,例如,某种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与较高的市场增长率,这种产品属于哪个象限?答案为明星。(Whatkindofproductsgeneratehighmarketsharewithhighmarketgrowth?TheanswerisStar)。并且根据这些产品的分类,为公司提出相应的合理的战略建议:发展策略(growthstrategy),稳定策略(stabilitystrategy)或撤退策略(renewalstrategy)。例如,这种产品如果属于明星产品,那么就适合采用发展策略,需要注入大量资金与技术支持进行培养,以保持公司今后的竞争优势。最后还可以预测一下这种产品的发展趋势,例如,如果明星产品得以较好的培养,非常有可能发展成为今后的现金牛,可以不断地为公司创造利润,但如果条件不足以使其发展,非常有可能变成瘦狗产品。在本阶段,学生可以学习到基本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术语,可以通过简单的互动问答,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二阶段:以小组形式分析案例。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比如宝洁公司(P&G)旗下的一系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市场增长率,让学生对其进行分类,并根据所学知识为公司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战略性预测及建议。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练习一些特定句型,产品分类时会使用到我认为这类产品属于……因为……(Ithink/inmyopinion,thisproductbelongsto/is,…because/since/as…);根据分类提供建议时可以用到Isuggestthat,Iproposethat…预测时可以用到if从句,比如,ifP&Ginvestsenoughmoneyintothisproduct,itmightbecomeacashcowbecauseIbelievethatitsmarketgrowthcouldincreasewithenoughinvestment.或者也可以用到一些表示预测猜测的词汇,如belikelyto,possible,maybe等进行练习。

第三阶段:演讲。本阶段演讲可以作为对上一阶段小组讨论的总结,要求学生快速组织语言,能够清晰阐述个人观点,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工商管理的专业导论范文4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硕士论文 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医学论文 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工商管理的专业导论范文5

关键词: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材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知识体系也受到了较大影响。构成经济信息系统重要部分的会计与财务系统的作用日益重要,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原有会计与财务管理教学知识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后无论在企业还是政府与非盈利组织工作,都需要懂得会计与财务知识。新的环境下如何对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进行再组织十分必要。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应用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模块的教学时间受到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应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知识体系成为研究的关键。如何对这些非会计专业学生实施会计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我校非会计类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1993年以前,课程建设的起步和初始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已形成共识,我校管理类专业也开设了会计课程。与当时按行业制订会计制度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相适应,参照其他高校的做法,管理类专业开设了《会计学基础》和《商业会计》课程。这些课程教学内容总体上虽然与会计专业相关课程类似,但已开始探索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规律。1993年~1999年,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和发展阶段。1993年我国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取消了按行业和所有制制订的会计制度,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各高校开始改变以前按行业和所有制会计课程设置方法,重新构建会计课程体系。我校管理类专业也对原《会计学基础》和《商业会计》课程进行整合开设了《会计学》课程。课程组对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开展研究,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制订了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并公开出版了适应新会计制度内容的《新编会计学》教材,1996年课程组教师开始编制了会计学课程的考试题库,并开始由题库命题实行教考分离。2000年至今,面向全校经济类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课程的完善和成熟阶段。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我校各经济管理类和理工类等各本科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都开设了会计学课程,会计学课程成为学校的基础课程。课程组积极加强课程建设,继续加强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了一套区别于会计专业的以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主线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结合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和会计制度改革对原《会计学》进行了修改并编写相配套的《会计学习题集》;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实行“讲一、练二、读三”,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普遍开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制作了完整的多媒体课件,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学。在考试方面,对考试题库进行了两次修改,常年坚持教考分离,提高了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教师充实本课程的教学队伍。课程建设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

二、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再组织研究

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专业课程所涵盖的内容:会计学专业导论、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会计信息系统、国际会计等。上述课程根据其使用者与作用通常分成以下知识体系:以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为核心的财务会计体系,包括会计学专业导论、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国际会计等;以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与决策为核心的管理会计体系,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以对企业理财为主体,以风险与收益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五类18个专业,这些专业对会计与财务管理知道体系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是不同的。经过研究,将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模块体系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管理基础层,设置“会计学”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该课程包括了原有三个方面知识体系的基础部分,以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决策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的基本理论、方法。提供了认识、核算企业经济活动、看懂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知识基础与技能。该课程适用于经济类(非会计学)各专业;二是工商管理提高层,设置决策与控制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证券投资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该部分以对经济活动的决策与控制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应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筹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类(工商管理类非会计)各专业可在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将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重新组织设置课程,与改革前只开设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相比更广阔地包括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科学合理。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学课程改革

新设置会计学课程包括会计学专业的多门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其学时数受到限制,所以必须对会计学教学进行改革。提炼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增加课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提供多种辅导学生学习手段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根据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我们认识到该课程的内容既不应是《初级会计学》的照搬,也不应是对《初级会计学》和《中级会计学》的简单组合,而应是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和整合:第一部分为会计基础理论,主要讲述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复式记账、会计循环等;第二部分为会计业务核算,以会计报表中会计要素为主线对各类企业通用、典型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第三部分为会计报表与分析,主要介绍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含义、会计报表的结构、会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等。具体的数学内容与学时的安排见(表1)。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为保证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其专业课程教学目的,进一步提炼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与重点,主要采取如下组织方式:一是课程总体教学内容的统一性。按照教学内容体系编写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教材和配套习题集;二是各专业具体教学

内容的针对性。每学期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具体组织教学内容,并填写教学日历(即教学计划表)。教师在具体组织教学时,授课重点与实例、讨论案例都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紧密,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保证了教学目的的实现;三是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近年来,我国会计制度变化较大,教师经常以教研活动的形式结合财会新动态开展教学内容的讨论,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会计兴趣和自主学习会计扩充性资料的能力,使教学内容除基础会计学与财务会计的内容之外,还涉及成本会计、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企业业绩评价等内容。并且更加注重为决策服务的观念,吸取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学教材的精华,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相协调。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采取课堂教学、模拟实验和教学网站辅助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增加对会计实务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通过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改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除了开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外,针对会计学课程教学时数较少,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坚持实行教师课堂上精讲、学生课外多练、多读,在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上做到“讲一、练二、读三”,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重点讲会计思想、原则和主要方法。课后自学增加学生课后作业量,通过结合本课程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安排部分教学内容、提商性内容和扩展性内容由学生自学,教师对课后作业全面批改检查,学生自学后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和小论文,采用上课提问直接讨论、课外小组讨论和课堂集中等多种形式组织讨论。构建了会计学电子学习网站,完善了电子教案与多媒体教学课件,丰富了网络教学实验手段,增加了学生学习习题库与考试试题库。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提升与拓展、案例分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学习材料与途径。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置了智能答疑与利用互联网会议交互系统开展网络会议式的集体答疑系统,可以快速方便地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实验与实践环节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保质保量地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我校不仅在校内建立会计教学模拟实验室,而且与社会企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建立会计生产教学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会计动手与操作能力。通过教学实验环节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网络实验系统,并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资本市场信息,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信息分析实验的结果。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会计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一)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导一主体一主线”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充分总结国内外先进的学习理论,在研究了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分析会计、财务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其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体系内容的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会计、财务知识课程加以整合,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教学案例、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财务知识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财务知识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载体的网上协作探究式模式,主要包括:竞争、辩论、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模式;网上协作的主要途径有人机协作、学生协作、师生协作等途经。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财务知识完全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与科研能力为宗旨,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会计、财务知识完全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提供选题一确定课题一组成课题组一实施研究一撰写报告一交流研讨一成果鉴定。

(二)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平台系统组建的教学平台系统主要为了便于以后课程的管理、维护更新、信息、远程控制等功能和管理学院整个教学网络各个频道栏目的整合。其运行核心包括“教学动态”、“学前导读”、“教学内容”、“练习测试”、“网络实验”、“师生交互”、“提升与拓展相关资料”等。这些板块的设计是将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网络会议答疑系统、智能答疑系统、网络论坛交流系统、网络练习测验系统、网络实验等引入教学,并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提升与拓展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钻研自学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与良好的学习环境条件,将课堂学习与自学、理论学习与网络模拟实验、习题练习与提升及拓展学习课外读物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所带来的局限。会计学网络课程栏目设置和功能说明见(表2)。

五、教学改革创新分析

(一)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再组织创新将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模块体系分成管理基础层与工商管理提高层二个层次。分别重新设置“会计学”与“决策与控制会计”、“财务管理”课程。与改革前只开设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相比更多地包含了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科学与合理。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为了更彻底地贯彻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服务的目标,经过立项研究,确定本课程的内容除会计学原理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内容外,还包括财务报告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内容。并且更加注重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主体,会计必须满足企业经济决策的需求为经济决策服务的观念。吸取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学教材的精华,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相协调更好地满足了培养经济(非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求。

(三)教学改革思路的创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财务知识课程加以整合,重塑会计、财务知识教学结构。以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认知工具理论、学习环境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培养能力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四)教学环境的创新由单一的“传统封闭型环境转变为多样化的多媒体网络开放型环境。开拓新的教育空间体现于:在教学上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体现知识的意义构建过程;在师生交互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在学习资源上,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造有效的学习情境;在学习体系上,实现教学环境的超链接结构,启发学生的联想规律;在系统架构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内容组织上,考虑学科的内容特点,体现学科的教育规律。

(五)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载体的网上协作探究式模式有竞争、辩论、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学生参与其中或相互竞争或积极协作,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到相互的学习状况,找出学习环节中的差距来加以改进。

工商管理的专业导论范文6

【关键词】管理类课程 特点 授课方式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本科生元学习能力结构与培养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EIA130405),国防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我校本科学员元学习能力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U2013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6-01

当素质教育渐成教育界乃至社会的热门话题时,许多学校还没有来得及转变原有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在行动上应和了。在高等院校,很多人文管理类课程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然而如果我们从认知的角度来审视当今高等院校的管理类课程教育模式,会发现其绝不应仅仅停留在轰轰烈烈地变换形式或者洋洋洒洒地充实内容上。如何使学生在授课中能够对认知或认知的过程进行积淀和整合、选择和调控[1],这是管理类课程教育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高等院校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管理是一门统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础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高等院校的管理类课程通常具有普遍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

1.普遍性。管理类课程的授课内容均是着眼于各类组织管理中的普遍性问题,注重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研究,是对管理活动中普遍原理的总结。

2.综合性。管理类课程内容上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涵盖多种管理原理、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课程覆盖面广泛。如在工商管理学科范畴,基础或专业基础性的管理学科课程有管理学基础、技术经济学、基础会计、战略管理等;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性管理课程有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再加上行业的细分,管理类课程可覆盖各个行业领域,种类繁多,综合性较强。

3.实践性。基础性的管理类课程,往往反映的是不同领域共同的管理理论与原理,呈现普遍性特征;而专业性的管理类课程,其理论与方法主要是寻求解决各个领域具体的管理问题,因而往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技巧性。但不论基础性还是专业性管理课程,其知识构成体系总的来看不外乎包括理论、方法与应用等三个层面的内容。应用即为实践,管理类课程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也必将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要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并能用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十分关键。

二、高等院校管理类课程授课方式探讨

1.将管理故事与管理理论深入结合。管理与学生的实践必然是密不可分的,大学中存在着各种社团和群体组织,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充满了很多管理故事,而这些故事又完全可以为课堂上所授管理理论做生动的注解。以大学通识课程《管理学基础》为例,在多年的授课中发现,教师如果能够将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管理故事与管理理论相结合,学生便会身临其境去感受管理,体会到管理的神奇与魅力,授课效果十分高效,学生的认知能力大大得到提升。在每学期上课之前,笔者都会提前向授课对象们征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身边的管理小故事,将其整理并贯穿在授课的始终。授课时,当学生们发现这堂课用到了他们提供的小故事,注意力会格外地集中,并充满着积极性,这种气氛会带动着全班的同学,将课程的学习推向。

例如,在讲解《管理学基础》中的《激励》一章的第一节――激励的过程时,由一个学生提供的现实故事引入(故事略)。看完这个故事,学生自己便会做出判断:故事里的主人公作为学生干部自以为身体力行,事事带头就是好干部,其实深入了解学生们还不够,没有从学生们的现实需要抓起,做事只看表面,缺乏深度,思想工作能力欠缺,工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提出激励的过程应该始于需要,如果抓不住学生的需要,则得不到很好的管理效果。这样,激励过程便很容易就走入了学生的内心。每一个理论的讲解中都伴随着学生们提供的或大或小、或正面或负面的故事,引导学生透过故事找出了管理的本质,也让管理理论不再那么难以捉摸,而变得易于触摸,更增强了学生将管理理论应用于未来工作实践的信心。

因此,本文提出在管理类课程授课中,教师们可以注重收集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主要由学生提供,也可以结合教师自己的所见和所闻进行整理。长此以往,形成学生管理故事集锦,并每年更新。这种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模式可以作为教学惯常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管理类课程知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得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2.将理解和反思引入课程认知过程。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在学术领域和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课程内容涉及知识的广泛性与学科实际应用情况的复杂性,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学生对现实社会、技术、经济及管理等问题的感性认识,以及对管理课程学习策略的掌握,对学好管理类课程理论与方法非常重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金生v先生曾经指出:“理解是一切活动(包括认识活动)的基础。理解不是主观意识的认识活动和功能,也不是获取知识致知的心理工具,而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基础和条件。理解不仅告诉我们怎么思,而且更重要更基本的是告诉我们怎样存在,思与认知以及知识都是从理解中产生出来的,逻辑归纳、推理等等都不是最源初的,而是从理解派生出来的致知工具[2]。”管理类课程的学习不是通过假设、想像、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而是对管理理念的探究、辨思和应用过程,其实质是研究、是理解,更是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管理类课程认知计划的执行和控制来不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再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体验、情绪体验、成就体验和高峰体验转化为对课程的深入反思,进而形成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规划,并长存于学生的记忆中,成为课程学习的持续动力。

3.打破大学教师上完课即走的常态。应该改变大学教师上完课“拍屁股走人”的习惯做法,将与学生的课外交流纳入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同志曾说过:“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不解决先导问题,其他问题就无从谈起;把握住了先导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3]。”大多数高等院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面临的境遇为不是被人管理,就是管理别人,管理是每个学生均需要面对的问题。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内心,重视对学生在管理思想和管理认知等方面的正面调控和引导。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拥有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未来将要面对的管理或被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让教师的师德、师爱成为学生正确心态调控的加速器,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综上所述,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尤其需要以管理理念理解为基础,将其举一反三,用于实践中去。在管理类课程中,创设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动性十分有益;将理解和反思引入管理类课程认知过程,可以为课程学习带来持续动力;加强师生之间在管理思想和管理认知上的情感价值沟通,对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更是关键。

参考文献:

[1]Flavell J. H.. 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M]. Hillsdale: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