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文化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泰山文化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泰山文化概论

泰山文化概论范文1

[关键词] 地域文化;原创性;路径

一、动画原创性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很多设计师都以中国民族特色原创性动画作品为追求的目标。有民族文化内涵、风格的原创动画对表达我国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某种思想上可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同时,原创动画不仅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形象和产品,更是动画产业链延伸的基本保证和前提条件。我国动画产业起步较晚,很多知名动画公司只是在承担一些国外动画大片的后期加工部分,实际收益却微乎其微。这种局面的一个根本因素就是我们参与制作的属于动画行业里较低端的部分,也就是我们缺乏高端的原创部分参与投入。例如在动画片《芭比娃娃》中,我们只是参与加工制作这一环节,获得利润2%收益。《人猿泰山》和《功夫熊猫 》等动画片的加工制作是在我国深圳完成的,这仅仅带动了部分就业。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20万分钟的动画节目,这调查结果证明在动画方面我们可做的空间还很大,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原创动画作品。因此动画原创性探索研究,是我国动画行业向前发展的一个根本点。

二、地域文化是原创动画的基石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地域特色文化正在逐渐受到人们关注与重视,探索研究与开发利用地域文化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动画产业领域,将地域文化引入其中,利用地域特色文化的优势,提高我国动画原创水平也势在必行。我国不同地域环境、社会结构、资源风水,民俗风情孕育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例如三秦文化、中原文化、中州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齐鲁文化、蜀文化、徽文化、巴文化、赣文化、闽文化……地域文化不但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发展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发展的窗口和品牌。地域文化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氛围的同时,也通过与地方相关产业结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兴起,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增强动画产业竞争的核心力量。因此探索地域文化的形成、演变轨迹和规律,把握地域文化与动画产业的互动关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开发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以地域文化为先导,提高国内动画的原创能力,是我国目前动画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例如长白山文化,它既是由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相结合的物质文化,也是军政合一的政治文化,同时也是独具鲜明特色的民俗文化。但是,目前以长白山为题材的国产原创动画只有吉林动画学院于2007年制作的104集《长白精灵》一部。长白山作为吉林省八景之首,其可挖掘的创作题材和民间故事非常多,将长白山文化引入到原创动画中,其可利用、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因此以神秘、美丽、独具特色的长白山为大背景,以深厚的关东文化为底蕴,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进行原创动漫的制作,不仅可以体现特有的东北民风民俗,让欣赏动画片的人有朴实豁达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为宣传“大美吉林”,发展长白山旅游事业做出贡献。

例如作为地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艺术,其随性、抽象、夸张、趣味、象征、造型自由等风格都是在动画创作中可以加入的视觉元素。静态造型转化成动态造型艺术形式是动画艺术的本质特征,民间艺术通过动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更能彰显文化的魅力。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利用现代电脑技术进行制作的影视动画作品层出不穷,人物精美、场面宏大、色彩绚丽的动画作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动画创作需要将民间艺术造型与时尚流行元素整合并创新,创造出民族风格的新视觉元素符号,才能适应潮流发展,增加动画作品自身的生命力。

三、地域文化与原创动画结合路径

(一)构建地方文化符号

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是一种以具体表达抽象,以简单表示复杂,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它代表某一事物,承载一定的意义和内容,人类的语言交流与思维活动都离不开它,它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手段和途径。地方符号具有强烈地方性,能够代表一个城市或某一事物的称谓,可以说是人无我有的东西,如洛阳的牡丹、四川的苦荞茶、天津泥人张彩塑、南通的蓝印花布、景德镇的青花瓷等。地方符号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记,是特定区域、特定民俗风情、特定地产资源、特定生活方式的产物。地方符号所指已不是单一事物,而是事物之后更多的文化内涵。构建地方符号,并将其与动画创作结合,不但提升动画作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方式。

以构建长白山文化为例,我们可以从传统遗存与现展的角度,对长白山具有代表性符号进行归纳。包括(1)民间故事。长白山的民间故事产生于长白山的开发与建设中,是人们对神秘、美丽、富饶生存环境的解释。是长白山精血、松花江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长白山人,才使他们创造了神奇、美丽的传说与故事,自娱娱人,口传心授,汇成浩荡民间文化长河。故事里有的人物,环境、情感都可成为动画创作的元素符号。(2)神话传说。特定地域上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和基因孕育了神话传说,同时也孕育近现代人文学及其民间艺术的胚胎与种子。在发展原创动画,提升动画产业竞争力的需求下,神话传说作为一种特色地方文化符号将会起到现实的特殊作用。(3)民族习俗。发祥于长白山的满族人为了垂念根基、祭奠祖先、祈祷天地、祈求子嗣、企盼丰收、祈福延年、祈祝打猎、褒灾祛病、出征平安等,常常举行由萨满跳神而构成的仪式。仪式上 “人借神力,神借人力”所揭示“信仰与人生”之哲理,可谓萨满文化核心与本质。民俗仪式外在形式的图腾道具,内在的精神哲学都可以化做动画创作的符号。

(二)提取地域文化精华

动画创作中地域文化精华的提取是指对地域文化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的提炼,并运用其精华来表现动画的文化主题。物质形态的提炼是指将某种形式语言进行分析、概括、吸收和消化,并在创作中进行一定的夸张和变形,给人以全新的艺术感受。但地域性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包含宝贵的“精华”的同时难免有腐朽的“糟粕”残留。因此,在进行动画设计元素的选取上,就需要创作者仔细去辨别,取“精”弃“糟”。这个过程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创作者要在对地域性文化的深入透彻的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方可进行。创作一部充满地域性特色文化动画片,不是随便撷取一些具有地域特点的形式符号就可以了,而且要通过对地域性文化的正反两方面的比较、研究和吸取。动画创作主要表现为具体元素符号的提炼和受众心理感受的融合,那么于精神的提炼不仅是一个要求更高、更难的层次,而且要在对地域性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炼其精髓,重神兼重形,给受众创造精神共鸣的亲切感。

例如享有盛誉的大型动画系列片《中华泰山》就是在山东省政府提出了“好客山东”和“创意山东”理念,旨在发展壮大山东地域文化影响力,打造“好客山东”文化品牌,实施齐鲁文化品牌战略背景下出炉的。在《中华泰山》这部动画片中,通过艺术加工、塑造泰山石敢当、灵芝娃娃的形象可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更好地了解中华历史、泰山文化。通过此动画片不仅把泰山的景致和泰山文化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价值观和泰山的形象一起植入受众心中。同时,还将通过这部作品形成对相关产业链的辐射,促进动画产业的长足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原创风格的动画片形成,是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将不同时代思潮和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相融合全面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动画内容与形式。通常既要和地域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结合,又需要有设计师创作角色造型的个性特点。因此,对地域文化精髓的吸收、提炼,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相结合是未来动画的发展方向。

(三) 传统再现

地域性特色文化的再现是指动画制作中角色造型、场景设计等要素的表现都是对地域传统文化的展示,其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构思创作一个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的动画片。通过文化的再现引起人们对地域性文化的共鸣。例如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应用于动画创作中,也是一种文化再现的表现方式。文化是无形的,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介载体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例如枉然俊秀的诗文字画,简练淳朴的传统家具,古色古香的匾额楹联,含蓄的竹卷窗帘等。它们在保留传统形式的同时,体现了历史文脉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地域文化不朽的载体。但是,传承地域文化不等于拘泥于传统、僵硬不化,相反,我们要有意识地开发、利用这些优秀文化,推进原创动画更富有民族的地域风格。

例如《功夫熊猫》这部动画片,故事以中国为背景,构成元素景观、布景、服装以及道具均充满中国情调。这部动画片的美术总监为此花了8年时间,他不仅钻研了中国文化、艺术、建筑、山水风光,而且务求动画中每个细节,要忠实反映中国地域文化特色。在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亲自到四川成都考察,实地观摩了青城山、宽窄巷子、锦里、大熊猫基地等成都的标志性景点,以及北京、山西、武当山等地,因此,整个动画片的构成元素完全中国化。此片中,阿宝和他的鸭子爸爸生活的小镇,就是成都小巷子的模样。片中的重要场景“凤凰城”,以川西民居风格为主的传统式建筑,高挂的大红灯笼,到处可见的黄包车,建造恢宏的“宫门城”,这些细节设计都是《功夫熊猫》制作团队实地考察,对地域文化再认识,加工提炼的结晶。

四、结 语

大力发展动画产业是中国产业未来调整的趋势,但如今动画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高端动画人才原创能力的缺乏、动画作品题材不够多元化、动画产业链不完善等因素都制约着动画发展的进程,为了实现动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抓起,即动画的原创性。目前国内动画创作者要通过对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将地域特色文化引入到动画文本原创研究当中,从而延伸动画文本的阐释空间,创造出具有新的生命力的动画片,增强动画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中国动画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胡泊,刘海兰.中国动画原创观念与内涵探析[J].美术观察,2012(01).

[2] 蔡亚南.日本动画产业特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 邓林.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泰山文化概论范文2

[关键词]:贵州民间美术资源 引进课堂 引进策略

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在“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十分发达的国家。贵州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尤其发达的省区。表现为不同的刺绣、挑花、陶艺、木雕、漆作、剪纸,世代相传,这样的遗产实在万分珍贵。趁现在这些东西还存在着,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应该去做一些抢救性的工作……不同地区的人就可能看见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想想他们都是出自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劳动者之手,都是出自那些从来没上过学堂,受过正规教育的民间艺人之手,却又是那样的精美,那样经得起任何审美法则的和尺度的挑剔,我们都会心存感动……”。而今受到现代信息不断的冲击,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失,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保护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贵州的现代美术教育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贵州民间美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持着相对的完整,一些民族工艺仍保存着古朴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和谐风貌,民间美术资源遗存相对完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贵州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已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传承关系上,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

其次,民间美术在很多人心目中丧失了地位,通常当我们提到“民间美术”常常会听到“太俗气了,难登大雅之堂”之类的言论,其实只要是真正了解欣赏民间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它质朴而强烈的艺术魅力。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蕴涵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更具感染力。不理解、不欣赏,不爱好,甚至不屑,形成审美观上的一种偏见,这是民间艺术在现代人意识上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映,这种意识严重地影响到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民间美术的教育缺失,目前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地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没有通过课堂接触过民间传统文化,甚至有的高校亦未涉及当地民间美术的教学。

另外,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很少,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是造成贵州民间美术衰败乃至消失的重要因素。如不重视和抓紧抢救保护,脆弱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在现代工业文明中迅速地消失。保护民族美术文化要从教育人手,要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课堂。

二、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首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地方学校不可能有现成的民间美术教师,一是通过短期培训、边学边教或选派热爱民间美术专业、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专门进修。鼓励美术教师承担民间美术研究的课题,专心钻研备课,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作技艺表演。早在上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曾经邀请民间艺人来校为师生授课,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二、加强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和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美术专业学生民间美术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内容可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美术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等。如蜡染、陶艺、剪纸等都可进入课堂教学。对民间美术有浓厚兴趣的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选学,内容为:贵州民间美术采风考察、民间美术创作设计。对非美术专业的学习可列选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欣赏等。转贴于

第三、加快贵州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研究和完善教学设备。各地方高校应组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教材。鼓励教师认真编写课堂讲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民间美术教学既是理论课、欣赏课,又是技能课,需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如参观考察、手工制作等。因此,要有足够的专业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配置性能质量较高的教学设备和专用工具。

第四、举办民间美术讲座,不定期的邀请当地一流的民间艺人来校园办讲座,以座谈、现场表演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民间美术精湛的技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对一些难以实施课堂教学的民间美术种类,应多以讲座、视频等形式加以介绍,这样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让学生对家乡民族文化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对家乡民间美术的热爱之情。

第五、建立民间美术研究所,地方高校应成为民间美术的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民间美术研究所由专业教师组成,并吸收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参加,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实施民间美术教学工作;搜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开发设计现代民间美术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第六、建立民间美术陈列室,展示优秀民间美术作品,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是对当地博物馆收藏的补充。陈列室除收藏陈列社会上有价值的民间美术品及有关资料外,还可收藏陈列师生临摹仿制或创作设计的作品,便于学生参观学习。

第七、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并重视田野调查,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还应让学生走出去,与当地民间艺人交流,虚心请教,深入民间体味当地民俗活动与民间美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进行调查研究。

将贵州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可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贵州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民间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民间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给学校现代美术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给现代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贵州人民版社2006年10月

泰山文化概论范文3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内涵和外延不同的两个专有名词和各有评价标准的两种遗产类型,共同点只在于,它们是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宣布、在国际层面上加以保护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作为热门词汇,比较容易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是一种统一的世界级的遗产;所以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宜谨慎使用“世界遗产”汉译词通称World Heritage和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两种遗产类型。

关键词:

世界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与利用

收稿日期: 2010-11-09; 修订日期: 2010-12-28

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产品研究》(CW0917);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CLA601)资助。

作者简介:

梁保尔(1953-),男,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遗产旅游、旅游文化。张朝枝(1973-),男,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与遗产保护、旅游规划与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1987年、2001年起分别有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公布的《世界遗产目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词汇。本文2010年底用“谷歌”搜索引擎①,以“世界遗产”为主题词搜索到112万条记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词搜索到119万条记录;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作检索②,以“世界遗产”为题名的有1703条记录,为主题词的有4537条记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名的有6304条记录,为主题词的有26391条记录③。与此同时,以英文法文两种文字围合的“世界遗产”徽

记也无可争议地成为优质旅游资源的身份标识(见图1)。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遗产目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时使用的一种专有名词,有特定的涵意。然而我们发现,学术界在一些场合使用时,往往以“世界遗产”通称两种类型的遗产,如罗哲文《世界遗产大观》

罗哲文.世界遗产大观[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69.

列有“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章节,刘红婴《世界遗产概论》

刘红婴.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2.

列有“世界遗产类别五: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章节,且此类现象亦非个案

如孙克勤《世界遗产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26209.)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遗产”章节并列,彭顺生《世界遗产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25.)将这两种遗产并称为“中国的世界遗产类别”等。

。这样一来未免令人感到有些困惑:“世界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遗产类型究竟是同属一个范畴还是分属于两个独立的体系?倘若是分属两套独立体系的话,那么这两种遗产类型的主要区别何在?本文试就这两个问题作一些梳理工作。

2 两种遗产归属两种不同的体系

“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都属于UNESCO宣布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第1条。

的遗产保护项目,然而研究发现,这两种遗产,其内涵和外延并不属于一个统一的范畴。

2.1 有两份独立的公约文本

UNESCO第17届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规定,由“政府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委员会”制定、更新和出版《世界遗产目录》。这份《公约》将“世界遗产”定义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个大类,1987年起增列“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992年又增列“景观遗产”,总计为四个类型。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世界遗产”应指入选《世界遗产目录》的遗产保护项目,除了“自然遗产”之外,“文化遗产”还应涵盖“文化景观”以及“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的文化遗产部分《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第45-4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41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第2条。

UNESCO第32届会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规定,由“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编辑、更新和公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份《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五个类别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2条。

。但UNESCO 2001年起在宣布入选项目时,又划分出一个“文化空间”的类型(参见表5),曾一度引起了学术界很大的争议(参见本文3.3叙述)。入选这份《名录》

的遗产保护项目通常就被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径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强调是一种所谓“国际”级别的遗产类型。

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泾渭分明,是由两个不同的遗产委员会独立宣布的两种类型的遗产保护项目体系,UNESCO因此为两个相对独立行使权力的“本公约的最高权力机关”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4条第1款。

制定了两个独立的标识(见图2)。

2.2 有两套不同的遗产目录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了两个相应的目录,一个是《世界遗产目录》,另一个是《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UNESCO最新统计显示

UNESCO官方网站http:∥。

,2010年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结束时,《世界遗产目录》收录项目总数达911项,包括: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704项、自然遗产180项、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27项;2010年在册的濒危遗产项目总数为34项。自1987年至2010年,《世界遗产目录》先后收录中国项目达40项

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罗列,可参见“维基百科”相关条目。

,包括:文化遗产26项、自然遗产8项、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项、文化景观2项。中国的“世界遗产”2010年总量位居世界第三(意大利44项、西班牙41项)。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也建立了两个相应的目录。一个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另一个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UNESCO最新统计显示

UNESCO官方网站http:∥。

,2010年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结束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收录项目总数213项,2010年在册的急需保护项目总数达16项。自2003年至2010年,这两个目录分别收录中国项目28项和6项,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总量达34项

UNESCO官方网站http:∥。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即以《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种目录而论,其性质亦大相径庭。《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列入《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的项目均须已载于《世界遗产目录》中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第10条。

。如1995-2003年被列入《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1978年第一批《世界遗产目录》收录项目;1992-2004年被列入《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的柬埔寨“吴哥窟”是于1992年被《世界遗产目录》收录的项目(便于“吴哥窟”及时接受国际援助)

Google 译自UNSCO官方网站的2010年《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在册的35个项目名单以及经整改已陆续解除濒危的25个项目名单。

。而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则未必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已列入项目,如中国2009-2010年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6个项目,皆为UNESCO当年的新增项目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主要区别在于,列入前一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尽管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其存续状况仍然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申报国需要承诺制订专门的保护计划。

3 两种遗产执行不同的标准

3.1 遴选标准不同

UNESCO《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以“突出的普遍价值”为准绳拟定了10条遴选标准

《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第77条对世界遗产的遴选做了规定:()代表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体现了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重要的价值观交流,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是一种建筑、建筑群、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发展阶段;()是传统人类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不可扭转的变化的影响而脆弱易损;()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文化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委员会认为本标准最好与其他标准一起使用);()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区;()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地质发展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突出代表了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发展的生态和生理过程;()是生物多样性原地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或保护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文化遗产”、“文化景观”、“自然遗产”只须符合其中的一条或多条相应的单一标准就会被认定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而入选《世界遗产目录》,如“奥斯维辛集中营”、“九寨沟国家风景名胜区”是符合一条文化标准或者自然标准,“莫高窟”、“三江并流”是符合全部文化或者自然标准而入选(见表1)。“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则必须同时满足双重标准才具备入选《世界遗产目录》的资格,如“武夷山”、“泰山”同时满足了文化标准与自然标准,特别是泰山同时以7条标准入选,在《世界遗产目录》中十分罕见(见表1)。“文化景观”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在于文化,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遗产,这也可以从“庐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入选标准上予以识别(见表1)。

UNESCO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设立具体的遴选标准,只是表述了一些基本特征或要素,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做了若干限定,如“各国人民集体记忆的保管者”、“能够确保文化特性永存”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89)第1条。、

“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引言。

。各缔约国在此基础上都建立了庞大的名录体系。以中国为例,截至2010年,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7万项之多

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副司长屈盛瑞在2010年11月23日召开的新闻会上所的通报,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中,有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10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186项“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77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中国民俗学网http:∥)。

,国务院并为之制定了6条遴选标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第6条:1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2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3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4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5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6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主要涉及候选项目的杰出创造力、世代相传、文化认同、高超技艺、见证传统、濒临危险等“突出的普遍价值”。这些遴选标准对各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3.2 类型标准不同

本文将已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各种类型的遗产项目尝试着排列了一份比较直观的通表(见表2):

本表综合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参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首先区别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个大类;参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再分列出“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和“文化景观”两大类;参照《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06)第2条:“本办法所称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中的文化遗产部分”的口径,继而将“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拆分为“(文化部分)”“(自然部分)”两部分列入相应类别。第二板块,参照《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

作”条例》(1998)二分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五分法和《国家级非

4.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31条:“应把在本公约生效前宣布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遗产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1/2003)(第一批《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公约》2003)

1.民间和传统表现形式(注)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89)第1条:“宣布的目的在于奖励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优秀代表作品,这一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文化场所或民间和传统表现形式)将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条例》1998)

(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第3条。

(《公约》2003/《暂行办法》2005)28+6项

2.文化场所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89)第1条。

(《条例》1998)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第3条。

(《暂行办法》2005)(如妈祖信俗、端午节、麦西热甫等)

2.自然遗げ(《公ぴ肌1972)

.文化与自然混ず弦挪(自然部し)(1987增列)

1.自然面貌

2.动植物生境区

3.天然名胜

4项

(总计8项)

资料来源: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7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98)、《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06)等并参考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293页图表归纳整理。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六分法拟定。通过一种通融办法,把UNESCO宣布的两种体系的遗产类型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显示其相互关系,这样似乎比通称为“世界遗产”更妥帖、更容易理解。

相比较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要比“世界遗产”复杂。

第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12条。

:“为了使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确认以便加以保护,各缔约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拟定一份或数份关于这类遗产的清单,并应定期加以更新。”因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这种特殊的“清单”性质,旨在为中国项目前赴后继地跻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或《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热身”。很显然,国家级项目和世界级中国项目之间有稳定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国家级项目处于一种预备状态,随时可向UNESCO申报“国际一级”的项目。限于篇幅,兹选取两批被收录的中国项目列表,以便说明世界层面与国家层面两个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3):

第二,除了UNESCO的分类之外,还有一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性分类,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

(2006-2008)的十分法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Z].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316.

(2007)的十六分法,这两种分类也有一个明显的对应关系(见┍4):

从表上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中并没有建立对应的类别,而只是在“民间知识”下设一小类;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类)分类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6类)的分类不能完全对应。

3.3 类型分歧不同

在“世界遗产”分类中的“文化景观”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似乎难以截然区分。对于这个问题不妨这样理解:其一从遗产性质而言,它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代表的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文化遗产/遗址”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联合工程”

韩锋在《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一文中认为,“文化景观”在于“展示人类社会与聚落在自然环境的物质性制约或机会下以及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内在和外在持续作用下的演进,突出强调人和自然之间长期而深刻的相互关系作用”(见 ,200918)。并参见UNSCO《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第47条。

;其二从遴选标准而言,“文化景观”的入选项目只须满足符合文化标准的一条或多条标准,而不必涉及其他的自然标准;其三从类型划分而言,它主要包括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园林、公园)、有机进化的景观(残余物景观、持续性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自然因素、宗教、艺术、文化)三类。所以说,“文化景观”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应该在于文化方面,或者说,“文化景观”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遗产,这也可以从“庐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入选标准上予以识别

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与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一起,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景之中,激发了无数艺术家以美学的态度看待自然,开拓自然文化。

(参见表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中关于“文化空间”(“文化场所”)的分类有颇多争议。起因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分为五类,而实际宣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却多了“文化空间”的类别(见表5);与此相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明确有“文化空间”的类别,而实际上在国务院两次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却难觅其踪迹

参见相关文献。

――于是便引发了关于“文化空间”的学术争端。

从源头而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文化空间”概念来源于《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UNESCO,1989)“文化场所”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89)第1条:“这一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文化场所或民间和传统表现形式)将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文化场所的人类学概念被确定为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日程表等)或是以一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把“文化空间”解释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3条:“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 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 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王文章认为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8,3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本身就不是一种逻辑的分类,难免会出现一些跨类现象。乌丙安认为

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认为,“凡是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古老习惯在确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举行传统的大型综合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形式。……传统节庆活动、庙会、歌会(或花儿会、歌圩、赶坳之类)集市(巴扎)等等都是最典型的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

,传统节庆活动就是最典型的文化空间。但这些解读听起来仍然有些费解,关键在于要解释清楚“文化空间”为什么是“非物质”的。相对而言,向云驹的解读比较透彻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20091026,《再论文化空间》20100101,见中国民俗学网http:∥。。他认为,“文化空间”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其存在的核心价值和理论依据在于它完整地、综合地、真实地、生态地、生活地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是“人类学”的概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类别、样式之一的文化空间,首先必须有实在、实有的场所,这个场所必有物的存在(桥、民居、村落、庙宇、街道、广场等等),或有固定的(如物的永固性)时间周期;其次,这个空间必与人的身体的栖居和精神的栖居相关联,才成其为“文化空间”。栖居必然建造,建造是人在场的象征和天然成分。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是有人在场和出场的空间。因此,有人在场的“文化空间”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空间”,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如果没有活的人在场,“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话,那就只能是文物、古迹和遗址(“文化遗产”)。向云驹的解读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文化空间”的释义作了必要的注脚。

4 结论与讨论

4.1 本文结论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在官方文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和《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中正式命名、因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而入选《世界遗产目录》、由UNESCO和国实施保护的遗产种类,英文名World Heritage,汉译名“世界遗产”,包括了“文化遗产”、“文化景观”、“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四个类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在颁布的官方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中正式命名、因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UNESCO和国实施保护的遗产种类,英文名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汉译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有UNESCO官方的中文文本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39条“有效文本”:“本公约用英文、阿拉伯文、中文、西班牙文、法文和俄文拟定,六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这一文本将目录译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加“人类”二字,以表示这是一种“在国际一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4章:“在国际一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此可知,“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的两个专有名词和各有评价标准的两种遗产类型,共同点只在于,它们是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宣布、在国际层面上加以保护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作为热门词汇,社会层面通常的兴奋点在其UNESCO“出身”,比较容易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是一种统一的世界级的遗产;所以,讨论学术问题时,为避免产生歧义起见,宜谨慎使用“世界遗产”汉译词通称World Heritage和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两种遗产类型。

4.2 问题讨论

两个《公约》的根本宗旨在于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第79-95条有关“完整性和/或真实性”条款内容。

。国家为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第3条“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贯彻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贯彻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第二条第二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表”分列了8个资源主类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第4.3条款,见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http:∥。

,其中的A.地文景观、B.水域风光、C.生物景观、D.天象与气候景观、E.遗址遗迹、F.建筑与设施等类别多与“世界遗产”(自然、文化)有关,G.旅游商品、H.人文活动等类别则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换言之,本文讨论的两种类型遗产的“合理利用”与旅游吸引物有着有高度的相关性。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为例。旅游通常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旅游要素进行生产性传承,如昆曲(人类2001)(国家145 Ⅳ1)

人类、国家、国家三推分别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人类2005)(国家101 Ⅱ70)、京剧(人类2010)(国家172 Ⅳ28)等

参见表3。

是通过旅游“娱”的要素的发挥、通过剧场演出和票房收入解决一部分传承发展中的问题,这是第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通过“购”的要素的发挥,使濒危手工制作技艺在各类旅游摊档令人爱不释手的小商品形态中保持“活态”,如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国家898Ⅷ115)、龙凤旗袍、亨生和培罗蒙奉帮裁缝(国家三推Ⅷ6)、上海鲁庵印泥(国家917Ⅷ134)、曹素功墨锭制作(国家三推Ⅷ73)、油纸伞、西湖绸伞(国家923Ⅷ140)、嘉定黄草(国家830 Ⅶ54)等;第三种方式是直接嵌入现实生活,成为居家旅行、日常用度的趣味盎然的选择,最典型为“吃”要素的发挥,如存续我国城市历史文脉的“老字号”项目等(见表6)。

令人瞩目的是,在2010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睦、味觉上的美好体验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平衡的“法国美食大餐”(人类2010)首次以一国美食而被UNESCO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见UNESCO官方网站;并参见《文汇报》2010年11月20日报道《法国大餐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国美食大餐”是庆祝个人或群体生活重要时刻,如:出生、结婚、生日、纪念日、庆功和团聚等活动时的一种实用的社会风俗,通过节日盛宴,法国人聚集在一起享受独特的美食艺术。“法国美食大餐”的入选,对旅游资源而言,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遴选将逐渐从诸如中医针灸

王乐,吴越.申遗后针灸精髓如何传承[N].文汇报,20101125;吴越,王乐.如何让老外弄懂活血化瘀[N].文汇报,20101227.

(人类2010)(444 Ⅸ5)、中国活字印刷术

任思蕴.活着――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前世今生[N].文汇报,20101207.

(人类急2010)(国家918Ⅷ135)、中国书法

莫三相.汉字书写――怀恋中国人的文脉载体[N].文汇报,20101227.

(人类2009)(国家839Ⅶ63)之类主要依赖于诠释系统予以转化的项目趋向于开始关注存活于现实生活中的通俗旅游吸引物了,这对于旅游资源利用和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鲜活的信号。オ

(鸣谢:谨对上海师范大学张萍、姚小梅所承担的资料整理工作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世界遗产大观[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69.

[2] 邹启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北京:大象出版社,2006:8.

[3] 刘红婴.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2.

[4] 孙克勤.世界遗产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26209.

[5] 彭顺生.世界遗产旅游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25.

[6]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8,293,300.

[7] 冯骥才.符号中国[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8:上卷22、136;下卷200、202、210、220、270、302.

[8] 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1):1.

[9] 任思蕴.活着――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前世今生[N].文汇报,20101207.

[10] 莫湘.汉字书写――怀恋中国人的文脉载体[N].文汇报,20101227.

[11] 王乐,吴越.申遗后针灸精髓如何传承[N].文汇报,20101125.

泰山文化概论范文4

关 键 词:古琴 作品分析 重要性 内容 示例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简称“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东汉蔡邕所撰的《琴操》中说:“伏羲作琴”;东汉应劭所撰的《风俗通》也有“神农作琴”的记载;《礼记》中则把舜说成是古琴的创始者;《隋书》卷十五载:“琴神农制为五弦,周文王加二弦为七者也。”上述所载,依据的均是古代传说。关于古琴的确切文字记述,是《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如《关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由此可见,古琴至少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古琴的演奏艺术不断丰富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演奏家和众多的艺术流派。但是不论哪家哪派,要想演奏好古琴,都十分重视对古琴曲的作品分析。

一、古琴作品分析的重要性

古琴作品分析,是演奏好古琴曲的基础与前提。

众所周知,古琴演奏是把纸上的古琴乐谱变成真正的声音艺术——琴曲的艺术创造过程。如果说,古琴作曲家是“音乐建筑”的“设计师”,古琴乐谱是“建筑设计图纸”的话,那么古琴演奏者就是“音乐建筑”的“施工者”,他必须在读懂“图纸”的基础上,再根据“图纸”的要求,制订出“施工计划书”。作品分析实质上就是这种“施工计划书”。

作品分析又如同是导演的“导导演演阐述”和演员的“角色自传”,都是“案头工作”。但是,这种“案头工作”十分重要和必要,因为在作品分析中,正是演奏者解读作品、领悟作品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富有创造性的演奏技术、技巧安排和情感表达方式与风格体现方法,从而使演奏过程成为真正的艺术创造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仿弹”与机械的“克隆”。

总之,作品分析对于古琴演奏而言,是不可或缺、不容小视的重要环节,是“二度创作”的重要保证。

二、古琴作品分析的主要内容

古琴作品分析,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作曲者的生平、创作思想。

(二)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艺术成就与影响。

(三)作品的各音乐要素的主要特点。其中主要有旋律特点、节奏特点、调式特点、调性特点、和弦特点、织体特点、复调特点,等等。

(四)作品的音乐韵味与音乐文化特点。其中主要有音乐意境、音乐形象、音乐语言、音乐思维、音乐逻辑、音乐语调、音乐含义、音乐韵味、音乐趣味、音乐哲理的特点,等等。

(五)音乐风格特点与表达方式的设计。

(六)情感情绪的特点及演奏者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所进行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情感表达的方式与手段。

(七)各种演奏技巧技术的运用安排。

(八)整体演奏节奏的把握。包括速度、力度的具体分步计划、重点与难点的处理、的确定与表现,等等。

总之,古琴作品分析的内容,愈详尽愈具体愈好,唯其如此,才能确保古琴演奏者“胸有成竹”“心中有谱”,演奏起来才能充满自信,进入最佳状态。

三、古琴作品分析示例

为了“解剖麻雀”,我们对古琴曲《流水》进行简要的艺术分析,以起到示例作用。

《流水》原与《高山》一起,合称《高山流水》,现《高山》曲谱已失传,只有《流水》曲谱保存下来。

原《高山流水》的历史十分悠久,战国时就有了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列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均有相关的记载:俞伯雅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钟子期死,伯牙终生不复鼓琴。故亦有《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的说法。《高山流水》的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著的《神奇秘谱》,其解题为:“《高山》《流水》,二曲本为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落。至宋分《高山》《流水》,为八段。”现在流传的是近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加工发展的《流水》,见《天闻阁琴谱》。

两千年来,《高山》《流水》作为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虽有《流水》一曲流传下来,但从中仍可窥二曲之全貌。《流水》作为古琴曲的经典之作,也是民族器乐曲的代表作之一。1977年8月23日,美国向太空发射“航行者”号太空飞船上,置有一张铜唱片,《流水》就被录进唱片中,作为连通太空与地球的信息媒介与音乐“使者”。

关于《流水》的内涵、形象、意境,张孔山的弟子欧阳书唐在《天闻阁琴谱》中阐述得十分准确:“起首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潺滴沥,响彻空山。四五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凡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九段,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伏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

关于《流水》的演奏技巧,张孔山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所运用的滚、拂、绰、注等手法与技巧,成功地塑造出流水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故有“七十二滚拂流水”之称。所以要弹奏好《流水》这首古琴曲,就必须对张孔山的演奏技巧认真研究、悉心揣摩、学懂吃透,并化为己有。

参考文献:

[1]秦咏诚主编.中国民族音乐大观[M].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

[2]江明敦主编.中国民族音乐大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泰山文化概论范文5

[关键词]动画;角色;性格;题材;审美

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是出人意料的。该片除了获得173%的高收视率外,还曾夺得“金鹰奖”“金龙奖”“优秀国产动画片奖”等几项专业奖项,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动画节上获得“卡酷动漫创意大奖”。 [1]一部动画作品的成功包含了很多因素,如生动的角色设计、幽默的影视语言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等等.都是成功作品的基础。纵观世界动画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米老鼠、唐老鸭、机器猫、汤姆、杰瑞等一大批优秀的动画角色经久不衰,深受欢迎。

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来看,其出奇制胜的核心在于通过个性鲜明的动画角色形象与欣赏者心里的内在角色产生共鸣,并且用孩子的目光来反映成人社会的问题,以狼与羊的对立斗争反映出美和丑、善与恶的取舍,教给孩子们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和人生价值观。

一、动画角色的灵魂:鲜明的个性特征

《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每只羊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喜羊羊机智、勇敢、乐观,永远带着微笑,也是族群里跑得最快的羊,每次都识破灰太狼的阴谋诡计,拯救了羊羊族群的生命,是羊氏部落的小英雄;懒羊羊因为聪明,干活读书都比别的羊快,所以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睡觉,它不爱运动,只是聪明机智,而且临危不乱,总是给人一种大智若愚、举重若轻的感觉;灰太狼是一个奸诈但又愚蠢的雄性的大灰狼,一有机会就去骚扰羊羊,永远想偷羊吃,永远被喜羊羊识破打败,灰太狼依然不屈不挠,事情办不好,就被红太狼惩罚;红太狼是灰太狼的老婆,一只好吃懒做、凶悍无比的母狼,贪婪、虚荣、嫉妒、狠毒、身材妖冶、打扮高贵,认为自己是天下最美的动物。

影视作品中对于角色形象的塑造,无一不先从刻画角色的性格入手,性格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人物对外在世界所持的态度。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2],动画中的角色更是如此。

动画角色的形象设计是以角色性格为基础的,完美的性格塑造可以决定角色受欢迎的程度,也影响着该部动画影片的成败,动画中角色是形态各异的,其性格塑造经常采用夸张的手法,或活泼或古板、或天真或狡诈、或善良或邪恶、或真诚或虚伪,等等,正面角色与反面角色的个性特点截然对立。强烈的性格对比更能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也只有个性鲜明的角色才能牢牢吸引观众,被人们所记住。[3]在宫崎骏的动画《风之谷》中,被称为白鸟使者,黄金草原上的青衣圣者的娜乌西卡不但拥有善良勇敢、不怕牺牲的美好品质,更拥有对森林、王虫和人类的热爱。在观众的心里她是一个勇敢、细心和坚韧不拔的女英雄。在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白雪公主》中七个小矮人各有各的小毛病,但他们都是那样的善良和可爱,再比如阿凡提的善良和智慧,巴依老爷的悭吝和愚笨;大力士海格利斯的真诚和爽朗,凯帝斯的虚伪和邪恶;狮子王辛巴成年后的善良和沉稳,刀疤的阴郁和邪恶;龙猫多多洛的慵懒和可爱。这些角色由于故事中性格刻画的成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性格是动画角色的“灵魂”,拥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是动画中角色能否“活”起来的关键。[4]

二、动画角色的审美:符合受众趣味

从创作上看,“喜羊羊”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受众群明晰,一是针对低幼观众,因而它摈弃了纷繁的故事逻辑和人物关系,狼和羊的争斗十分单纯;二是针对“80后”及“奔三族”,因为这一群人正好是伴随着动画成长起来的一代,多半有动漫情结,而且这群人正处于工作最辛苦、压力最大的时期。原本完全不搭界的两个观众群,却因为动画片独具匠心的人物设计而交织起来。片中倒霉的反派角色“灰太狼”在老婆“红太狼”面前俯首帖耳、对“红太狼”的要求总是尽力去做,因此成了年轻白领眼中的“好老公”代表。在事业与家庭双重压力下的“灰太狼”虽然是反面人物,但却拥有小人物的可爱之处,屡屡受挫,却百折不挠的捉羊精神也多少令在都市充满压力的生活中摸爬滚打的年轻人颇有所感。“懒羊羊” 追求效率,鄙视纯体力,拒绝无脑型的盲从;他明白自己的长处和弱势,在扬长避短中为羊儿对抗狼族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角色完全是根据当今社会白领的生活状态和处事方式来设计的。

动画片越来越深得不同年龄观众的喜爱,原因在于动漫故事中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有着与观众心中相同的、类似的性格的人物或者说能够塑造出观众心目中所追求的具有方向性、引导性的角色的性格。设计者抓住了这些角色性格。才能使设计出的角色更加生动有趣自然。

早期的动漫作品主要的观众是儿童,儿童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生活,儿童的世界充满了幻想,充满了快乐,优秀的动画作品应对儿童天性和需要充满无比的赞美和尊重,正如缔造美国动画电影王国的天才人物沃尔特・迪斯尼所言:“我的工作就是为人们尤其是孩子制造欢乐。”因此在动画角色的性格塑造上应表现得更为可爱、顽皮、聪明、睿智等。无论是《猫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还是《怪物史莱克》《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甚至是相对严肃的《埃及王子》《狮子王》等影片都以形象夸张、个性鲜明、充满幽默的角色造型博得小观众们欢乐的笑声。

再如,日本电视系列动画片《机器猫》中的机器猫每次施展的超能力都令小观众欣喜若狂.不论是抽屉中的时空穿梭隧道,还是能够飞上天的戴在头上的小小的螺旋桨,它所具有的神奇本领让每个小观众都幻想在家里拥有一个机器猫玩伴,满足自己的愿望,[4]完成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这些形象无疑寄托了孩子们许多美丽的梦想与期盼,孩子们常常在这类动画片的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这类动画片也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让孩子们领悟生活的真谛,让他们在童年的欢乐中逐渐学会了生活,了解了世界。

面对青少年观众,由于处在叛逆期的原因,青少年会表现出逃避现实的情绪,对于真实的现象和反映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动画、漫画的虚拟性和幻想性恰好满足他们的需求。[5]因此动漫角色的性格应该符合青少年观众的心理特征,以获得青少年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使青少年观众与角色之间能够产生共鸣。

对于成人观众来说,成年人思想成熟,能分析问题并有明确的见解。因此动漫角色的性格塑造应强调人物内心深处的主观世界,以剖析复杂、矛盾、多重性心理为主要特征,并通过动漫诙谐、讽刺的方式揭示人性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针对受众对象创作出来的角色形象应符合观众的审美趣味。不同的观众群的欣赏能力和喜好各有不同,因此,角色设计之初,必须研究我们所设计的形象将面对的观众是处于什么样的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6]只有尊重观众的意识,考虑他们的观赏需求,才能塑造出深入人心的动画角色形象。

三、动画角色的设计:题材和剧情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还在于题材的现代化,所有现代生活题材,而且是孩子能够懂得的,能够理解的,都放在这里面,包括一些热门话题,如三聚氰胺、奥巴马、无间道、梁朝伟等这些热门词,都在里面了。给孩子讲故事,和成年人一起反思,这样的内容设计带来了动漫电影的多重审美。儿童视角和成人话题的对比本身,也成了动漫电影的力量来源,造成的震撼甚至能超越真人电影。一头永远在叫嚣要吃羊却永远吃不到的狼,经典地大喊“我会回来的”; 一群永远用智慧战胜威胁、运气也绝佳的羊。该片通过简单有趣的故事情节努力传达乐观、自信、勇敢等富有时代气息的精神以及一种幽默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种现代题材的动画片里的角色,表现的都是和我们意识观念相同或相近的人,其角色形象的设计运用多种表现形式,较为直接地对现实人生进行综合刻画,激起观众最原初的兴奋,也可以运用艺术的夸张进行含蓄的深度批判,产生令人回味的美感。

如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主人公小新虽然是幼儿园年龄的小男孩,但思想和意识上却趋于成人化。[7]角色的形象设计上,以随意甚至是丑化的线条造型表现形式与主人公幼儿思维的成人化形成呼应,在充满童趣的画面中,更多地影射了现实社会里成年人的生活,突出了当今社会环境对儿童思想教育的影响这一主题内容。

题材和情节内容,是设计动画角色形象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不同的题材和情节会产生不同的动漫形象。如《汤姆与杰瑞》是以幽默轻松的故事为主题,其角色造型夸张简练可爱。再如动画影片《人猿泰山》就是动画设计人员在深入分析研究剧情的基础上来把握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创造出经典的动画形象。由于泰山的特殊生活经历,所以作为人类,他虽然在形体上与人类相同,而语言与动作又完全有别于人类。[8]作为猩猩家庭的一员,他虽然掌握了一整套猩猩的攀援技能,而从形象上又与猩猩有着天壤之别。

动画角色设计时应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善于挖掘时代气息,深刻领会题材和情节内容,准确表现剧中角色的本质,才能够找到引起观众共鸣的切入点,让观众迅速喜欢这个角色,迷恋这个角色。

四、结语

角色的形象塑造在动画片的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动画角色造型不仅仅是纯粹的视觉形象符号,它更是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与受众心理是密切相关的,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象的真实再现。它既是受众可接近可理解可期盼的角色,又是受众内心真实的人际生活境界的反映。[9]优秀的动画作品应设计出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具有个性特征的动画角色,使受众产生镜像认同的心理。

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可以跨越漫长的时间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被多年龄层次和多种文化背景的广大观众所接受。动画角色是否可以充分地展示角色造型的性格魅力,是否符合不同观众群的审美趣味,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与观众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是否针对不同的题材和情节内容来设计的,以推动剧情的发展,是决定动画片成败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喜羊羊与灰太狼[J].数字娱乐技术, 2009(01).

[2] 许盛.浅议动漫角色造型设计中的趣味性[J].新闻界,2008(03).

[3] 于瑾,方建国.动画角色的性格塑造[J].浙江工艺美术,2008(06).

[4] 叶风.动画片《机器猫》的角色设计[J].动画视界,2008(03).

[5] 李洁.浅谈动画片中的角色造型设计[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05).

[6] 孙立军,李捷.现代动画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7] 佟婷.论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J].现代传播,2005(05).

[8] 何爽.性格迥异的童年“看护人” [J].影视评论,2009(04).

[9] 张静.动漫造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泰山文化概论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 思想品德课教学 教学目的

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包含的知识面很广,有地理、历史、生物科技、环保等相关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思想品德课是至关重要的。

一、把握教材,明确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详细地解读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保证。要上好思想品德课就必须明确《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明确了目标,教学才有正确的指向,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备课时就能有做到有的放矢,更清楚课题含义,对课题的道德观点的概念更清楚明白,也才能更好地领会课文的教育目的,通过课文的典型事例,看清其反映的教育意图,分析出其蕴含的道理,明白课文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道德意识那方面的教育。所以,明确目标、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对上好思想品德课非常重要。

二、运用教学媒体,引情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记忆和理解。因此,在上思想品德课的时候,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比如我教《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一课,首先播放动物世界画面,然后贴出大幅动物王国图,以此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说:“你们喜欢动物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里去了解一下,哪些是有益动物,哪些是珍贵动物,它们为人类作过哪些贡献。”这时和学生共同戴上不同动物头饰进行表演,学生兴高采烈地讲述自己所表演的动物对人类的贡献及人类对它们的伤害……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及电脑课件展示,情理交融,理随情出,爱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油然而生。此种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学生对道德观点的理解不是教师灌输给予的,而是在活动中直接体验和自主探讨总结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作用。这样,我通过计算机展现场景的形式导入新课,营造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

思想品德课的备课与教学首先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如:第12册《思想品德》第七课《爱护共财物》一课,是讲向秀丽为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而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熊熊烈火的事迹,要求学生向她学习,爱护公共财物。我在讲授时首先扣住相似点――被火烧死,从社会实际中列举实例进行讲授。

(1)结合正面的历史事迹。如为了不暴露目标,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的事实;赖宁为了扑灭山火保护国家财产被烧死,等等。

(2)结合反面的现实事件。如“1.23”天安门广场“”练习者自焚事件,造成1人死亡、4人大面积烧伤这一事实。

让学生通过以上一正一反的强烈对比,去体会人生的价值。同样被火烧死,向秀丽、赖宁、是为了抢救国家财产、为了民族的利益而死,其死比泰山还重,值得人民永远怀念和学习。而“”痴迷者自焚身亡比鸿毛还轻,只能引起人民的嗤笑。于此,教学目的得到了挖掘和扩展,其教育意义更加深刻。

另外,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如有的同学不爱护公物,让同学通过回忆,列举正反例子,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是爱护公共财物,怎样做是损害公共财物,结合个人认识谈体会,最后使学生们达成共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心中有国家、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至此教学目的得到圆满实现。

四、开展社会实践,提高认知水平。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包括教学和社会生活两部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需要有具体道德行为的动机,还需要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练习与强化。如果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或者只重视学生的言,而忽视学生的行,那么,思想品德课就没有充分发挥出它应该发挥的实效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不是挂在口头上,写在纸面上,流于形式上,仅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育,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在教学《爱护我们的家园》一课的课后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污水、废气等,进行本地水资源情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发表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倡议书,做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五、课后要反复训练,形成习惯,以活动促发展,巩固目标。

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而是经过长期教育,慢慢渗透,潜移默化,反复训练,渐渐养成的,所以,学生受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还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学生受的教育更丰富、更实际,也更深刻。因此,在课后要观察、了解、评估学生,为他们的德育实践创造种种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条件,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关心别人、孝敬父母的道德准则运用在实际行动中,以理导行、反复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巩固学生道德认识,使学生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指导学生实践。如:学习《尊敬老人》一课后,领学生到敬老院去参观。学习《同情帮助残疾人》一课后,让学生去学做盲人,举行单臂穿衣比赛……亲身体验残疾人的难处。这样,在今后生活中,学生自然能积极主动去帮助残疾人。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有知、有情、有意、有行,而且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才能培育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雪,易法建,傅荣主编.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