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文化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文化概论范文1
关键词:GSM;网络优化;弱覆盖;越区覆盖
Abstract: How to cover the state of the GSM network, affect the capacity of the network, call drop rate, switch rate and voice quality, therefore, coverage optimiz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network optimization in GSM system.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wireless transmission environment variable, often so as to cover the state of network changes, so must the coverage optimization as a long-term work in network optimization . This paper discusses common GSM network wireless coverage problems and proposed solutions.
Keywords: GSM; network optimization; coverage; the coverage area
中图分类号:TN92
网络优化是指通过对正运行的网络进行用户投诉收集、数据的采集分析、硬件检查等手段,找出影响网络运行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的调整、设备配置的调整或其它技术手段,确保网络的服务质量,使网络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同时又对今后无线网络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1 GSM网络优化数据采集
网络优化的关键是进行网络分析与问题定位。网络的分析依赖于数据的采集,数据采集包括OMC统计数据采集、DT数据采集、CQT测试数据采集、用户投诉情况收集以及其它仪表的测试结果等等。其中OMC统计数据和路测数据是重点。
OMC统计数据采集:GSM系统中设置了大量的计数器,每一个计数器都和GSM网络的某一特定事件关联,即某一特定事件发生时对应的计数器就做相应计数。这样通过观测和分析OMC各计数器数值就可以对某些特定事件发生次数进行统计,从而掌握网络的运行质量并进行故障分析。OMC数据统计反映了无线网络的实际运行状态,采集的统计数据主要有:忙时小区切换成功率、忙时信令信道拥塞情况、忙时掉话次数、忙时呼叫接通率等。通过OMC数据采集我们可以得到全网的掉话情况、最坏小区的情况、拥塞情况等“从而对全网的指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优化的方案。
路测数据采集:指通过实地测量的方法沿着设定的路线使用测试手机、仪器等对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并记录,以获取用以进行网络性能分析的数据。路测采集的主要数据有:信号电平、误码率、越区切换位置及电平、载干比、掉话地点、全部第三层上下行信令采集和解码等。通过路测数据可以得到无线小区的覆盖情况、分析干扰源、观察信令接续过程;检查邻区关系和切换参数。
2 GSM网络覆盖优化问题定位及解决方法
覆盖优化是GSM无线网络优化的核心之一,覆盖不合理会造成系统的各项指标达不到要求。覆盖问题主要有弱覆盖、越区覆盖、孤岛效应。造成覆盖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有:天线挂高、方位角、俯仰角不合理,基站发射功率过高或过低、障碍物阻挡,地形对无线信号的发射,硬件问题等。
2.1弱覆盖问题
弱覆盖的表象是手机接收到的信号电平比较微弱、并伴随着高误码现象出现,在MSC边界处弱覆盖还会导致漫游现象。判定弱覆盖的依据是:信号电平微弱无法满足通信的要求,且当前小区必须是最佳小区,没有更强的邻小区。
弱覆盖的常见解决方案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在考虑成本的前提下,增加基站或者直放站,如果是市内出现弱覆盖则可以考虑安装室内分布系统。
②增大服务小区的发射功率。
③调整服务小区天线的方位角、俯仰角或更换高增益的天线。
典型案例分析:某商场的用户反映该商场内,经常出现电话打不通或掉话现象。派工程师进行测试。
根据测试发现商场附近有基站,距离约为1Km左右,在商场内MS接收到的信号电平很低,基本低于-85dBm,甚至达到-100以下,MS收不到更强的邻区信号;在商场外附近进行测试发现,MS接收到的信号电平为-68dBm左右,通话正常,网络各种指标正常,并且观测到此时MS占用的CI和商场内占用的CI一样。综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商场内信号差是因为无线信号穿透建筑物外墙衰耗而造成的弱覆盖。考虑到该商场位于步行街旁,人流量大,如果采用调天线、发射功率的方法,会影响到其它小区的覆盖,故此建议在商场内安装室内分布系统以解决弱覆盖问题。室内分布系统安装后,经复测网络指标达到了要求,用户投诉基本上没有了。
2.2越区覆盖问题
越区覆盖的表象是发生不合理的切换,最后导致了MS在弱信号下通话,产生连续高误码,最终掉话。判定越区覆盖的依据是:掉话前MS与服务小区的距离比较远,此时周边有信号较好且距离较近的小区,但不做切换,过后MS切换到信号较弱的小区,连续高误码出现,然后掉话。
越区覆盖的常见解决方案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加大覆盖过远小区天线的下倾角,以控制其覆盖范围。
②降低覆盖过远小区发射功率,同时适当增大邻近小区的发射功率。计分析,各项指标均无异常,基本上确定该小区的硬件没有问题。
③关闭覆盖过远的小区。只会在该小区对网络影响非常恶劣或者该小区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的情况下采用此手段。
典型案例分析:根据MSC话务统计发现,某小区的掉话每天都在10次以上。对该小区周边进行DT测试发现,掉话点集中在长约150米的某个路段上,在此路段上接收到距离约为5Km的基站信号,C/I很差,误码率较高,同时该基站与路段周边基站并不成互为邻区关系,并且通过上站检查发现,该基站的天线架设于较高的楼顶,下倾角约为5度,天线周边环境地势空旷无障碍物阻挡。据此判断该路段出现了越区覆盖,导致了掉话。故此将该基站的天线下倾角有5度改为10度。调整天线后,根据话统发现掉话次数明显降低,问题得到改善。
2.3孤岛效应问题
孤岛效应的表象是服务小区的覆盖范围不连续,出现一片孤独区域,此孤独区域在地理上没有邻区,类似于“孤岛”。判定孤岛效应的依据是:MS离服务小区较远,且邻区列表中指示的邻区在地理位置上不相邻,周边有信号较好的小区,但不在邻区列表中,最终因为切换不成功导致掉话。
孤岛效应的常见解决方案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增大天线下倾角,或降低小区发射功率,以控制小区的覆盖范围。
②调整TA参数以限制小区的最大覆盖范围。
③增加冗余的邻区关系。
典型案例分析:通过话统发现,某小区忙时切换掉话次数达到30次以上。查看基站硬件无告警,对该小区的载频进行统计分析,各项指标均无异常,基本上确定该小区的硬件没有问题,再对该小区邻区硬件进行排查,各项统计也均正常,基站无告警,因此基本上排除了硬件问题。通过路测,也排除了干扰问题,但是调用谷歌地图发现该小区基站旁边有一条河流,天线主波瓣顺着河流方向覆盖,掉话点的TA=11,周边的小区并不在服务小区的邻区列表中。据此怀疑是因为水面反射无线信号,形成孤岛效应导致切换失败,最终掉话。因此调整基站天线的方位角并增加了冗余的邻区关系,最终问题得到解决。
3总结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网络的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合理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提升网络的服务质量以争夺市场,成为运营商最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无线网络优化正日益受到重视。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非常迅猛,随着用户数不断增加,网络规模持续扩张,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同时各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争抢客户,保障网络服务质量,满足用户的期望值,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成为了各运营商日益关注的问题。但由于移动通信系统传输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以及网络不断扩容所带来的结构不合理,往往会使得网络的服务质量达不到预定的要求。面对此问题,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的关注点已经从网络的规模建设转移到网络性能优化上。如何合理利用和配置现有的网络设备、资源与容量,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的服务质量,同时在网络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保持网路服务质量不下降,成为了运营商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韩斌杰编著,GSM原理及其网络优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张威编著,GSM网络优化——原理与工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世界文化概论范文2
关键词:文化生态通识教育文化传承
在全球一体化形势下,西方文化单边主义和“西方中心论”甚嚣尘上,在此情形下,作为拥有悠久雄厚、博大深邃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国,更应坚守民族文化阵地,充分保持民族文化自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资源向世界推广,为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贡献智慧与力量。高校通识教育本就肩负着人文精神濡养的神圣使命,在此境遇下,更应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庄严责任,培育具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全球视野、民族情怀的复合人才。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生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至世界各地,特别是20世纪以降,全球化到来之际,西方文化以更加强劲的态势席卷全球,在此进程中许多弱小国家甚至失却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加入西方文化运程中。[1]我国具有悠久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即便在强势冲击之下,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文化身份,然而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当下,特别是青年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举例而言,街市中随处可见牛仔裤和露脐装,为数不少的青年人对阿迪达斯、耐克、LV、GUCCI等国外大牌趋之若鹜,看电影务求美国大片,手机非iphone不用,餐饮追慕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旅行非欧美不行。过度追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遇事先问“有什么用”“给多少钱”,若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得不到随手即得的收益要么干脆不做,做了也是百般不情愿。言必称“民主”、行必追“自由”的大有人在,一些青年人不顾观点是否正确,必须争取发言权,不管师长的要求是否合理,必须追求绝对的自由。这些现象固然不是发生在全体青年人身上,但绝不应该视而不见。而提及原因,究其根本,不能不说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一些人对民族文化的评价是“土”“僵化”“过时”,而这些评价并不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而准确的了解之上的,更谈不上深入研究和分析。西方世界希求全球一体西方化,这种企图既不合理,也不科学,世界文化本就应该百花争艳,丰富多彩,若单一推行一种文化,势必导致文化生态失衡。在此情境下,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唤醒民族文化记忆,传承、弘扬和推广民族文化优势资源,推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全球文化生态的和谐稳健发展。
二、全球化语境下高校通识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首先,唤起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青年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喜欢刺激,爱冒险,很容易被陌生而新鲜的异国文化吸引,并不加区分地加以模仿,形成追求物欲、注重实利、逾越长幼界限、盲目追求自由等不良品行。当前,高校通识课程的着眼点应落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上。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发现传统文化经典的仁、智、和、美,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传统经典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唤起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鼓舞学生深入阅读和品鉴作品,并阐明全球一体化的利与弊,定能达到培养学生捍卫民族文化尊严、树立文化自觉的效果。第二,着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从本质上讲,很多学生之所以追捧异国文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一旦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热情,有了深入了解,便会主动地捍卫民族文化尊严,坚守民族文化自觉。高校通识课程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通过引领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源流脉络,结合品读和鉴赏经典作品,学生自然会领悟到民族文化的智慧、仁爱与美,伴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精神与人格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濡染,民族文化素养日积月累间得以形成。第三,兼顾世界文化,培养胸怀天下、匡世济民的健全人格。坚定了文化自觉,丰富了民族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还应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通识课程中开设世界文化经典赏析,带领学生了解和接触异国文化,进行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观照,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情怀[2],还有助于形成匡正天下的广阔胸襟和豪迈情怀。第四,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讲解心理学、哲学、美学、阐释学、读者接受理论等知识和原理,引入历代学问家对同一问题的相似和不同看法,带动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做出判断,从同一角度对不同事物做出比较和鉴别,启发学生增强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辨识能力,形成正确而独立的思考习惯,加强批判思考能力。
三、当前高校通识课程面临的问题与因应对策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统整性安排,在传承民族经典文化的同时,兼顾其他东、西方文化经典,帮助学生铸成心系民族、胸怀天下、匡世济民、胸襟豁达、旨趣高远的健全人格。[3]中国文化经典类课程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渊源流脉的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前秦时期儒、释、道、名、法、墨各家经典作品,阅读各朝代诗词曲赋经典作品,其他东方国家文化经典课程可以有选择地安排埃及、波斯、犹太、印度、阿拉伯、日本、印度思想文化和经典作品讲析,西方文化经典类课程可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发生发展,指导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哲学经典,阅读西方各国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时期、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典型代表作品。第二,课程内容采取“典”、线、面结合。[4]“典”即经典作品,线即时间脉络,面即空间线索。以往国内高校通识教育往往以概论课形式为主,即侧重关注“线”的脉络,而忽视了对作品原典的关注及同时期各国作品的横向比较,极易造成学生对经典作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只知其一,不闻其余的缺憾。实践证明,了解线、面的同时,对经典作品展开真正的阅读,才能切实体会经典的魅力,深切理解作品的内涵,并起到潜移默化的濡染作用。第三,教学模式方面,以往国内高校以课堂教学居多,导致任务繁重的通识课程在极为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很难达成教学目标,最终不得不直接采用概论法或碎片法完成教学,效果往往不容乐观。当前,我们不妨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将不足以在课堂呈现的内容以网络授课或视频教学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既增强了授课的容量又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更为关键的是,通过采用网络在线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实现在线讨论、线上答疑、专题研讨等交流互动,同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泛在学习能力。另外,基于通识课程传授的内容,可以组织相关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读书汇报活动等赛事活动,以赛带学,以赛促学。第四,教学评价方面,宜采用重过程考核的形成性评价。改变“一张考卷定全局”的局面,将平时考核比例提高至70%-80%,平时考核由考勤、作业、演讲、读书质与量、阅读创见、品读深刻程度、小组合作情况、参加活动情况等部分构成,期末成绩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采取论文、音视频、创意作品等方式。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在授课之初将学生分组,小组的任务是互相辅助、监督、合作完成既定任务。考核形式包含教师打分和小组成员互评、自评三部分。这种动态的重过程考核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能力。
综上所述,全球化格局下,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世界化”进程,面对西方霸权文化企图单边世界文化的严峻态势,肩负着人文精神培养的高校通识教育更应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以中国经验和中国元素建构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理念和生命价值观[5],培养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有本有源的新时代知识分子生力军[6],为创建和谐稳健的世界文化生态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
作者:周景辉 聂英杰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岳川.“中国形象”在全球“国家形象”的地位[J].资治文摘,2012(6):24-25.
[2][3]周景辉,聂英杰.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42-546.
[4]聂英杰,周景辉.全球化语境下高校文学类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5):102-104.
世界文化概论范文3
>> 试论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过程中对“人”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与政府的策略互动研究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 传承人诉讼与权利入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保护的私法基石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境人的权利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刑法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红拳的保护要着眼于红拳传承人的“活态”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的城市空间整合策略研究 陆宗润:文化遗产的守望人 非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选拔与考核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应如何保护传承人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问题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达斡尔族“乌钦”的保护与传承 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亡在人等 主体间性:数字传承人与文化遗产事项 浅谈对泸西县彝族阿乌人古代兵器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6/9/2016.
③ICOMOS, the 16th meeting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in Nara, Japan, in 1-6 Nov. 1994, http:///en/charters-and-texts/179-articles-en-francais/ressources/charters-and-standards/386-the-nara-document-on-authenticity-1994, 16/9/2016.
④Unesco, Report by the Director-General on the Precise Criteria for the Selection of Cultural Spaces or Forms of Cultural Expression that Deserve to be Proclaimed by UNESCO to be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http:///images/0011/001131/113113e. pdf, 1998, Anne XIV p.1, 16/9/2016.
⑤Unesco, Proposals concerning the Desirability of a Standard-setting Instrument on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s, http:///images/0021/002110/211094c.pdf, 16/9/2016.
⑥宋奕:《“世界文化遗产”40年――由“物”到“人”再到“整合”的轨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
⑦⑧⑩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⑨宋奕:《后现论观照下的人类学与文化遗产民族志的理论导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B11平锋:《生态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基本原则――以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3期。
B12⒖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B13向云驹:《论“文化空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B14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3页。
世界文化概论范文4
水墨画是以毛笔、宣纸、砚墨为工具产生的一种绘画,它的笔法枯湿变化、墨色浓淡丰富、宣纸善于吸收水分产生的渲染韵味无穷、轻逸淡雅,虽以墨色为主,但也略施色彩,这种水墨效果非常适合中国人的性格和审美情趣,也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品种。
自元宋始,中国文人画兴起,让中国的绘画更走出宫廷,走向民间,把绘画与诗词、书法、篆刻融为一体,更多地追求朴素、接近生活、讲求意境,借笔墨写意,从求形似更多近求神似,由于画家文学素质高,能诗善画,以画抒情,以诗“问道”,针砭是非抒怀,它增强了绘画的内涵和表现力。有绘画语言,又有文字语言,让读者不仅有所看,还有所思,将诗词引入绘画应是一大发明。
我喜欢文人画是它能联系生活,给人思索,画物实喻人,画景实抒情,采用寓喻、象征等手法也就扩大了绘画的表现力和功能。这就需要作品不仅有绘画技巧,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谐趣素养。谐趣(外国叫幽默)是人们一种快乐的宣泄,让人愉快就得靠“谐趣”,谐趣不同于滑稽,诙谐的后面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所以谐趣水墨画创作更为不易,这也可能是这类作品不多的缘因吧。
在中国文人画中,山人、郑板桥、齐白石等大家中都有谐趣佳作,但总的来说数量很少,这也是我和一些有志于此的画家向在这方面做些探索、开拓的动机。我们想把“谐趣”的因素有意识地引入水墨画,让水墨画不仅保持文人画的特色,更接近生活为大众所欣赏,在形式上在保持水墨特色下注入一些民族、民间色彩,也是一种尝试和探索。
世界文化概论范文5
关键字:表现;包装设计;传统图形;视觉文化
在社会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化通过劳动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智慧的提炼与概括,逐渐形成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特质,其中,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也同样在社会变革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些优秀的传统设计文化固然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但由于其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成,故而其设计理论常以中国哲学、传统文学、东方史学等形式间接地被表达出来,具有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质,对于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传统图形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图形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类生活需求和审美方面,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前进步伐产生与变革,来源于生活和历史,又是人类社会性、个体性、群体性等方面的文化基础与发展动力,是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交际生活以及其他生活浓缩的产物。
在我国,可以被称为“传统图形”的符号和图形,数量是非常多的。一部视觉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历史,科技进步和全球信息化,从某种程度上缩短了时空差,人的想象随着时空概念的变化而延伸,设计也逐步从平面向三维四维延伸,设计中的空间化与科技化为我们展现出丰富的空间图形符号。
中华民族历经了13个朝代,具有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载体,中国设计艺术曾一度引领世界风向标,而在传统图形艺术的发展上,中国设计艺术一向具有独特浓郁的东方风格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形式,国际各国设计界都为其丰富性、多变性及如诗般的奇思妙想所深深吸引,作为一名中国人则为其成就感到自豪。曾有学者说,“工艺美术是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准,在这里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结合的”,而图形则是工艺美术的灵魂,它和生活的脉动息息相关,社会大环境影响艺术的生成,同时艺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态,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并伴随着现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填充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上,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这些图形在各个时代呈现不同的风貌,历史条件决定了图形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就艺术的精神层面而言却是一脉相承,它们有的精致秀美,有的粗狂雄浑,有的朴素,亦有潇洒,相互交错,相互攀生,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翻阅历史我们发现,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巫术礼仪、自然崇拜、图形记事,使晟早的传统图形得以产生。图形在设计中三种作用是程度不断深化,信息含量更加广泛的过程。图形在设计中起着象征的作用,它与所指涉的对象间无必然或是没在的关系,它是约定成俗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即社会习俗。正式以图形的潜在象征意义展示在人们面前,它含义表达准确有效而且无可挑剔,而这正是图形由单纯的视觉图像作用经由其内在因果关系具有指示作用,再由长时间多个人对其的感受联想赋予它更广泛的含义,飞跃为象征作用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图形意义不断升级的过程,由此可见,图形为了使设计中具有思想感情的信息更准确有效地传达,需要一个图形不断深化的过程。但如果一味盲目地追求传统图形,是不责任的行为,设计者只有认真了解传统图形与设计的关系,才能合理准确地把图形运用到设计中。
二、中国传统图形在包装视觉设计中的体现
设计文化中的包装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只有这样的包装设计才更具有内涵、更有生命力,这不仅是设计质量的好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在世界局势稳定的条件下,各国家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硬件实力上升为软实力,文化科学的高度直接影响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尖端的科技、一流的设计理念和众多的设计人才为其争得了设计界的绝对话语权,作为中国,一个曾今的世界文明古国,一个有着曾足以影响世界的国际地位的国家,我们的包装设计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建构自己的设计理念,合理运用古老的东方文化,并融合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最终发展为既符合国际化视觉语言,同时又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是值得思考的。
随着当前“视觉文化”设计风潮的到来,使我们处于一个像通货膨胀的‘非常时期’,有人形象地将这个时代称之为“读图时代”,可见视觉因素对人类的影响之大,图片相对于文字具有更直观、更有效、更快速、传播途径更广阔的优势,这决定了视觉文化将不可避免的成为设计主流。在这个时代,图像将压倒文字,图形语言将成为这个时代文化的主流传播方式。图像,已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符号,进而形成我们今天的文化形式。“形象”符号已经超越了“语言”符号,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在旧有的实际思想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设计师创造了一个机遇。
对于传统图形在设计中的应用来说,突出视觉效果最大化的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本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图形”,为了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设计师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传统图形拥有丰富的符号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视觉魅力,因为缺乏媒体的关注和传播的渠道而渐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将给传统图形带来新的机遇,将大众化的文化形态,通过极具冲击力的表现形式,使传统图形的视觉魅力得以充分发挥,用通俗易懂和传播途径广泛的视觉语言,使传统图形更具亲和力和大众性,也在无形中加大了产品的信息传播有效率。视觉语言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视觉表现可以让不了解传统图形的人们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传统视觉符号的大众化让人们更容易读懂传统文化。
在现代多层次交叉的信息环境中,创造设计作品的个性化,将各有利于强化视觉冲击力,起到出奇制胜的传达效果,同时它吻合了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和视觉环境,更加适合于视觉传达的表现。视觉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在让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创造了机遇。这需要我们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坚持作品中视觉文化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运用中国传统图形、传统文字和传统色彩,再融汇国际潮流设计理念,不断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统文化的大发展。
针对处于在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包装设计,提出“在传统
文化精髓与世界先进文化融合中创新”“创新中求发展”的设计观点,就传统文化对中国设计的影响、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视觉文化时代我们的包装设计发展道路以及我们传统图形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系统论述。力图通过对中国传统图形、传统文化、视觉文化的研究,来挖掘包装设计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以及传统文化与世界各个民族优秀文化相融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利用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积极适应国际竞争大潮流,这就要求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要相当理解,把握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于意义,把设计过程做到一个去伪存真,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创意的过程。视觉文化时代为传统图形的创新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通过视觉表现对传统图形进行创新融合,如对西方传统图形中的现代性视觉元素的合理运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开发等,更好的为传统图形创新中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为传统图形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最终促进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中国传统图形的表现意义
通过了解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更加深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的传统文化表现、设计思想与以欧美为主的西方人的文化意识形态、设计思想都有各自独特的源流和特点,两者互不冲突,相映生辉。西方人的文化表现和设计理念,由于其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民族风气,体现出一种扩散式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带有表现独特个性的特质,在视觉设计作品中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自由性和个人意识,崇尚个性张扬,不受束缚的思想,西方的设计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式,具有严谨紧密的科学系统理论依据。其根本目的是求知,因此对所有的问题都要究根求源,都要经过形式上的逻辑思辨来把握,都是发散性思维与跳跃性思维的结合。
东方人的文化表现和设计理念,由于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展现出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表现比较集中,更加注重综合思考,带有感悟、神秘性和求同的特质,更加客观,追求事实依据,是一种经验式的直觉把握和直陈式的描述,具有含蓄低调典型的中国人作风,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人只是宇宙渺小的一部分,但他们并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与之对抗衡,而是投身自然,与自然融合为宜,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四、总结
中国传统图形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一定要进行文化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传统图形才能获得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视觉文化对于传统图形创新的意义是,为传统图形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视觉表现对传统图形进行创新,同时形成系统详细的理念指导,如对西方传统图形中的现代性视觉元素的合理运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开发等,更好地为传统图形创新中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为传统图形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最终促进自身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视觉文化的传播要想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定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形成文化体制建设,使视觉文化体制更加健全,加强我国视觉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产业体制,提高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形成结构趋于合理、体系科学完整的视觉文化产业。另外要加快改革我国的文化外贸体制改革与建设,积极鼓励文化产品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与市场中去,通过参与不断竞争,强化自身水平,不断进入,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杭 间,何 洁,靳埭强冲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5
[2]罗 虹,葛 凌,黎典明中国民族艺术与文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
[3]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
[4]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1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
[5]李慧娟.包装设计:品牌的塑造[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
世界文化概论范文6
关键词:南音;申遗;传承保护;生存现状
福建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的古老乐种。2009年9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其独特的历史价值、音乐价值和文化价值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随着申遗的成功,南音备受关注,本文将对南音申遗前后的对比作一思考。
一、南音概述
南音源于泉州,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它古朴优雅、深沉柔美、雅俗共赏、独具魅力,数百年来流行于福建南部的泉州、厦门,漳州一代闽南语系地区,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在台湾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南洋群岛华侨旅人的聚集地。它作为闽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有着独特的人文历史价值和传承价值。
(一)南音的人文价值
作为古乐,这一独特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泉州人过去千年来生活、生产、娱乐的缩影。南音作为泉州居民茶余饭后消遣、娱乐的主要音乐,它幸运地得以世代相传。其风格迥异,根扎民间,通俗易懂,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因而在闽南人扎根的地方流传很广,如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广泛传播,它是连接全世界各地闽南人的精神纽带之一;同时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南音的传承价值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盛行于清。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它发源于古代的中原地区,并从中原地区流传到福建,这些优秀的中原古乐和福建地区特色的闽南音乐相互渗透,孕育出这一古老而优秀的乐种。它承载了古泉州人乃至古中原人的精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中原人和泉州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缩影。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原古文化,它经过了千余年的发展,闽南人的一生都有其伴随――生老病死、婚丧喜庆、岁月节日以及宗教仪式都有它的身影。在另一方面,南音也反映了古中原时期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并保留了相当自由的形式。
二、 泉州南音申遗成功前后的生存现状对比
泉州南音申遗成功前的生存现状:
(一)受众群体
笔者作为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泉州南音学院音乐学(南音方向)的学生,在四年大学的过程中,本人亲历了南音申遗这一大事。因此也很明显地体会到南音在申遗成功前后群众反应的落差。
在南音申遗前,泉州本地大部分年轻人对南音的态度是十分排斥的。他们认为南曲调过于冗长、缓慢,完全跟不上现代的生产生活节奏。由于现代快节奏生活,以及各种各样外来流行音乐、摇滚乐等节奏感鲜明、律动感极强的音乐冲击,导致泉州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南音的态度十分不友好,他们歧视、排挤南音,并认为它是封建时代遗留的文化糟粕。在零星可数的南音社团中,大部分演奏、演唱南音的群众为中老年人,很少能够寻见年轻人的身影。由次可见一斑,作为未来泉州文化的传承者,对南音的态度是十分堪忧的。
(二)社会整体的反应
作为这一古老的乐种,长期以来整体的生存环境是十分恶劣的。由于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外来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日渐频繁,群众接受外来新鲜文化。社会整体浮躁的心态,认为“外来的就是好的”,群众更加热捧钢琴、小提琴等等外来西洋乐器和摇滚乐等西洋音乐文化;认为“本土的就是土的”,我国本土的琵琶、二胡等优秀的乐器乃至相关的音乐文化长期收到冷落和抵制,更别提这一“土得掉渣”的千年古乐――南音。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化的建设日渐完整。泉州人的意识形态正在慢慢改变,南音的申遗成功,让这一民间古乐走向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学者对其大力称赞和宣传,法国音乐家在听完南音后,感叹他“听到了祖先的音乐”,在媒体和新闻上宣传之后,整体的群众对南音的看法开始有了很大的改观。大家开始重新认识南音,并为家乡有这一世界性的乐种感到骄傲和自豪。
泉州南音申遗成功后的生存现状:
(一)受众群体
在南音申遗后,由于新闻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媒介的大力宣传,这些为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载体对南音的传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年轻人对南音的排斥和抵触心理。在闽南这一孕育南音文化环境的熏陶下,他们逐步接受了这一古老而优秀的南音文化。传播南音的群体由原来的中老年人,逐步地向年轻人慢慢传播,整个南音的受众群体在年龄阶段已有呈梯状分布的趋势。
(二)社会整体反应
在申遗成功后,泉州群众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南音的看法,无论是从观念还是行动上。申遗成功后,许多原本对南音不了解的群众主动了解南音,并喜欢、热爱家乡这一本土音乐,他们积极地对南音进行学习、实践、交流,为南音的传承和保护注入了崭新的力量。许多原本歧视、排挤南音的群众,申遗的成功,让他们对南音的观念有了根本上的改变。无论是在泉州本地,还是在外地,作为闽南人的他们都为家乡有这一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
三、 从艺术到遗产,泉州南音申遗热后的冷思考
(一)申遗后的保护工作,才刚刚开始
随着南音加入“世遗”,标志着南音已从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变成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南音是盛唐时期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结晶,是我国古代民间音乐形式艺术美的高度凝结,是最富内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它因而担当得起这一称谓。南音分为“指”“谱”“曲”三个部分,其个中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南音的保护工作,不仅仅是少数南音艺人或者南音学者的职责,而应该是整个闽南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在申遗成功高兴之际,我们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申遗不是重点,而只是南音保护的一个开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里,在中国唯有南音作为一个独立的乐种。南音在20世纪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新加坡,已将南音列为“国乐”。在21实际的开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南音已经走向了衰微,必须被划入需要关注和保护的对象行列。能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更应该感受到的是危机而非荣耀:连南音这样的千年古乐在解放前到80年代在整个闽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尚十分盛行,而如今已经被列为濒危保护的乐种,如此优秀的遗产在现代世界文化的冲击下,其风化的速度和程度正令人感到岌岌可危!唯一值庆幸的是,南音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开始更加密切地关注南音。
南音界至今为止,无法对南音的历史作一十分精确的论断,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南音相关文物及文献的不足,导致了南音历史的探究无法进行通史研究,也无法进行断代史的细化研究,学术界如今仅能对已知的文物进行探究。作为一个完整的音乐体系,有着其独特的乐器和记谱方式,而文物资料的不足则极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南音文化的探究。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其乐器和文献资料都是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器是一个乐种存在的重要佐证。作为一个古老的乐种,我们现今知道的和南音乐器洞箫极为相似的尺八,却存于日本正仓院,这对我们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如今我们已有找到距今四百多年的清代琵琶,这都将成为这一古老乐种极其重要的历史佐证。然而,作为南音的乐器,大多为木制或竹制乐器,对这类乐器的保护,将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其对温度和适度等的特殊要求,无疑是政府对南音的保护工作的难题之一。因此要做好对南音的传承研究和发展,对古代南音乐器的保护,将是一个十分严肃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深究。
(二)南音的传承与保护,还需要政府加大对南音的投入和宣传
首先是政府要加大对南音的投入。政府对南音的投入,不应该仅仅只停留于宣传工作,而应该开展一些更具实效性的投入。如政府能够以官方的名义定期开展南音的交流和比赛活动,从而更大程度地扩大南音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南音的发展要与时俱进
南音要传承,要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大胆进行创新。在新时代各种新兴文化的冲击下,由于广大群众的观念日新月异。因此,要大胆打破传统,跟上时代的步伐,找到继承和发展这一古老文化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许多群众不愿意接受南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平时听到南音的演唱声音十分干瘪,没有亮度和光泽。因此听起来没有美感。在南音的演唱方面,适当借鉴声乐的演唱,加入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南音的演唱听起来更加圆润而饱满,腔韵委婉而不失色泽。从而使演唱更加柔和而华丽。从而让更多的群众乐于接受这种创新后的南音,也能够更好地让传统的南音艺人从心理上接受这一新的艺术形式。
结语
随着南音加入世遗,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关注这一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南音加入世遗的后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伴随其发展的,还有越来越多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从长远看来,南音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一件大好事,然而进入了名录并不是存入了博物馆,更不等于进了保险箱,从此就可以束之高阁,万事大吉了。如何使南音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让南音真正走向世界,将成为每一个南音人所要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珊、丹编.《中国泉州南音教程》[M].厦门大学
出版社,2003.
[2]王耀华,刘春署著.《福建南音初探》[M].福建人民出版
社,1989年12月.
[3]郑长铃,王珊著.《南音》[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王耀华,杜亚雄著.《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
出版,2005.
[5]苏统谋,丁水清编校.《弦管指谱大全》[M].北京:中
国文联出版社,2005.
[6]王珊主编,张真好,陈敏红编.《泉州南音指集》[M].泉
州南音研究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