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

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范文1

  面对财经类专业诱人的就业前景和高涨的报考热情,财经类专业究竟有哪些具体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哪里工作,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下面,我们将对财经类专业的报考和就业情况作一探讨,以期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可行性建议,在报考时作出理性选择。

  刺探财情:何谓财经类专业

人们常说的“财经类专业”是大家约定俗成对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统称,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生专业标准目录中并没有“财经类专业”。具体的专业主要涉及到经济学类专业,管理学类的工商管理专业。

经济学类专业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有部分学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

  工商管理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工商管理硕士五个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所对应的本科专业就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

  本科阶段理论经济学主要专业包括经济学,还可以加上经济学基地班,其他的则很少。应用经济学则包括大量的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国外称为公共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的本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将财经类专业这么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而不会像有些高中毕业生说自己适合财经类专业那样笼统了,毕竟财经类专业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不同的侧重。具体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所囊括几十个专业(见下表),专业间存在相当大差异。

“钱”景展望:财经类专业

就业方向分析

  财经门类学科(即经济学和工商管理门类)包括了多个二级学科和更多的具体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根据近几年笔者针对财经类毕业生(含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以及对财经类院校的研究,了解到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证券业、咨询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当然也有自主创业或者在其他行业工作的。

  1、金融系统机构。主要是指银行与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各大银行和投资管理机构每年都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国家政策性银行、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或投资公司、部分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等。

  2、证券、信托和基金公司。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类公司对于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考生对这些行业有兴趣,可以在本科毕业后报考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如今信托业重新崛起,对于财经类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新选择,有志于从事风险管理行业的考生不妨选择与此行业相关的专业。

  3、证券业公司。如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华夏证券、招商证券等。

  4、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等,本土知名咨询公司如北大纵横、新华信、华夏基石、国通、佐佑等。

  5、媒体行业。一般而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等。

6、上市公司的财务部门和投资部门。上市公司的证券部、财务部也会招聘一些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具体工作因企业及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别。有的从事行业分析、市场行情分析的工作,有的则从事技术分析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新人了解公司、了解整个行业都是有益的,有助于新人成为本行业的资深人士。在上市公司里工作,薪酬待遇相当不错,公司一般还为新人提供发展平台,个人的发展前景也相当广阔。

7、高校、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所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作节奏相对较慢,收入也不低,能进入这些单位工作,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考生来说相当理想。但是,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学历要求非常高,现在本科毕业生很难进入这类单位,考生要做读研考博的准备。目前,研究生一般只能进入普通高校,但随着日后自身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发展空间会更为广阔。因此,在合适的时候考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求财有道:财经类专业报考点拨

由于财经类学生毕业后从事证券投资等银行、证券及保险相关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要求该专业学生要具有良好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能以及较强英语水平,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化工具从事专业工作。一般来说,对数字比较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财经类专业。而且从事金融工作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承担投资风险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财经类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而且该专业毕业生进入外企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多,因此财经类专业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北京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在招生简章中就明确要求学生具有较强英语水平。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此外,对于想报考财经类专业的高中生来说,不能只注重这个专业良好的就业势头,还要综合考虑自身的能力、特长和性格等因素,不能仅仅因为某一行业待遇高、行业热门,就盲目地将其作为自己的报考及就业目标。毕业生在择业时,应仔细权衡自身实力,同时还要对这个职业所具体从事的工作做初步了解,然后再慎重作出选择,这样才不失为明智之举。

资料链接:财经类名称相近的

几个专业辨析

  金融学VS金融工程

  金融学: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推荐院校

  一本: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

  二本:山西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北京物资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山东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

  金融工程:培养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经济、管理、数理工程及信息技术知识,掌握金融计算机、金融数学、金融英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公司理财、投资战略策划以及金融产品定价研究,能在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的应用型人才。

  推荐院校

  一本: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二本:天津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学院等。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VS财务管理VS工商管理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培养适合在财政、税务和政府其他经济部门、大型中外企业、社会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等从事实际业务以及研究和教学的专门人才。研究方向有财政理论与制度研究、公共财政管理研究、区域地方财政与地方财政研究。

  推荐院校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山东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河北财经大学、兰州商学院等。

  财务管理: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管理能力,具有较为宽广的管理和经济理论知识,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学术研究,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与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从事财务管理、咨询服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财务管理人才。

  推荐院校

  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兰州商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吉林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

  工商管理: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专门人才。

  推荐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暨南大学、南昌大学、苏州大学、中南大学等。天津商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浙江财经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吉林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

  职业发展前景好、收入高,财经类专业近年来一直被人们戏称为最有“钱”途的专业,是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

  面对财经类专业诱人的就业前景和高涨的报考热情,财经类专业究竟有哪些具体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哪里工作,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下面,我们将对财经类专业的报考和就业情况作一探讨,以期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可行性建议,在报考时作出理性选择。

  刺探财情:何谓财经类专业

人们常说的“财经类专业”是大家约定俗成对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统称,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生专业标准目录中并没有“财经类专业”。具体的专业主要涉及到经济学类专业,管理学类的工商管理专业。

经济学类专业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有部分学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

  工商管理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工商管理硕士五个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所对应的本科专业就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

  本科阶段理论经济学主要专业包括经济学,还可以加上经济学基地班,其他的则很少。应用经济学则包括大量的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国外称为公共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的本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将财经类专业这么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而不会像有些高中毕业生说自己适合财经类专业那样笼统了,毕竟财经类专业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不同的侧重。具体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所囊括几十个专业(见下表),专业间存在相当大差异。

“钱”景展望:财经类专业

就业方向分析

  财经门类学科(即经济学和工商管理门类)包括了多个二级学科和更多的具体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根据近几年笔者针对财经类毕业生(含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以及对财经类院校的研究,了解到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证券业、咨询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当然也有自主创业或者在其他行业工作的。

  1、金融系统机构。主要是指银行与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各大银行和投资管理机构每年都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国家政策性银行、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或投资公司、部分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等。

  2、证券、信托和基金公司。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类公司对于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考生对这些行业有兴趣,可以在本科毕业后报考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如今信托业重新崛起,对于财经类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新选择,有志于从事风险管理行业的考生不妨选择与此行业相关的专业。

  3、证券业公司。如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华夏证券、招商证券等。

  4、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等,本土知名咨询公司如北大纵横、新华信、华夏基石、国通、佐佑等。

  5、媒体行业。一般而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等。

6、上市公司的财务部门和投资部门。上市公司的证券部、财务部也会招聘一些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具体工作因企业及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别。有的从事行业分析、市场行情分析的工作,有的则从事技术分析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新人了解公司、了解整个行业都是有益的,有助于新人成为本行业的资深人士。在上市公司里工作,薪酬待遇相当不错,公司一般还为新人提供发展平台,个人的发展前景也相当广阔。

7、高校、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所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作节奏相对较慢,收入也不低,能进入这些单位工作,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考生来说相当理想。但是,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学历要求非常高,现在本科毕业生很难进入这类单位,考生要做读研考博的准备。目前,研究生一般只能进入普通高校,但随着日后自身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发展空间会更为广阔。因此,在合适的时候考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求财有道:财经类专业报考点拨

由于财经类学生毕业后从事证券投资等银行、证券及保险相关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要求该专业学生要具有良好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能以及较强英语水平,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化工具从事专业工作。一般来说,对数字比较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财经类专业。而且从事金融工作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承担投资风险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范文2

读者:

我是一名公务员,毕业已经三年,我一直想考研究生,但又不想放弃现在的工作。请问我国在职考研共有哪些方式可供选择?

如今,每年的考研大军中,非应届考研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比例高达5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职考研生。相对于应届考生,目前国家在职人员获取硕士学位方式共有三种:第一,参加每年1月份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获得国家认可的“双证书”(学历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这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获得硕士学位的方式;第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这是国家在现行的硕士学位教育渠道之外开辟的一条使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获得学位的渠道;第三,参加在职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这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方式,尤其是随着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迅猛发展,除了我们熟知的工商管理硕士外,工程硕士、教育硕士、法律硕士等也开始成为在职人士深造的热门方向。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须具备的条件

读者:

我是一名非应届的本科大学毕业生,我听说现在国家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政策,请问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须具备哪些条件?

一般来说,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须具备以下条件:1.获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2.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资格审查;3.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组织的课程考试;4.通过在每年的5月进行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外国语水平及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5.在通过全部考试后的一年内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从表面上看,该方式是“免试入学,边学边考”,应该很容易获取学位,其实并非如此。按照规定,申请人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日起,如果未在4年内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全部课程考试和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则本次申请无效。由于不少学校奉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因此这种方式获得学位并不容易,有些专业的通过率甚至不到10%。此外,不少学校还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公开发表一定篇数的学术论文,这无形中也给毕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专业硕士有利也有弊

读者:

我是一名在职人员,听说现在有一种在职专业硕士的考研方式很流行。请问什么是专业硕士?与其他在职考研方式相比,它有什么特点?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硕士在规定学习期间,修满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即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目前,我国高校共设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建筑学硕士等39种专业硕士学位。

在职专业硕士与其余两种在职考研方式相比,获得硕士学位的难度最小,但其花费可能是最高的。不少工商管理硕士的学费动辄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其他热门专业的学费也在3万元至5万元之间,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难顺利完成学业。此外,目前在职专业硕士的选择面相对来说还比较窄,不是所有的在职人员都能找到与自己职业相对应的方向。

三种在职考研方式的选择与比较

读者:

我是一名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我想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种在职考研的方式,请问能否将在职考研的三种方式作一下分析和比较?

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范文3

关键词:地方高校;MBA;职业胜任能力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自1991年设立以来,发展迅速,学位授权点由最初的9个增加到目前的231个,每年的学位授予数量由1996年的244个,增加到2014年的3万余个,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由于MBA培养规模扩张过快,社会对各高校MBA的培养质量褒贬不一。

一、地方高校MBA人才培养情况及调查问卷设计

在我国现有的231家MBA学位授权点中,有121家为地方高校。这些地方高校一方面为各地输送了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在MBA人才培养定位、教育模式和办学条件上也存在明显不足。地方高校的MBA培养定位大多效仿“985”和“211”高校,教育同质化严重,缺乏自身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如研究方向、课程体系和知识构建方式等;师资队伍、实践场地和实践内容均难以满足MBA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些问题导致地方院校MBA人才的供给出现了结构性过剩,MBA人才的培养质量备受诟病。2016年4月,教育部宣布撤销3所地方高校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这给地方高校的MBA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如何提炼出能够满足社会所需要的MBA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并改进MBA的教育和管理,成为地方高校MBA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了解学员自身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了解学员对MBA学习的期望;第三部分是了解学员对MBA课程体系及设计的意见;第四部分是了解学员对教学环节的意见及学员喜欢的上课方式;第五部分是了解学员对自身专业胜任能力的判断等。

共发放调查问卷115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占78.26%,调查对象为地方高校在读和已经毕业的MBA学员。其中,已毕业学员24人,在校学员66人;男性学员53人,女性学员37人;在企业单位工作学员67人,高校等事业单位工作学员18人,其他学员5人。

二、地方性院校MBA人才培养的调查分析

(一)学员学习期望有落差

调查表明,大家选择MBA学习的期望分布如下:通过MBA学习升级知识体系(21.74%);通过MBA学习提升管理(如沟通)技能(20.0%);通过MBA学习实现职位上的突破(27.78%);通过MBA学习实现职业转型(13.3%);通过MBA学习结识更多朋友,获得社会资源(11.62%);通过MBA学校发展兴趣爱好(5.56%)。从结果分布来看,学员选择MBA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是提升个人学历以应对职业发展需求,即提升个人的职业胜任能力。因此,调查中学员对专业理论的学习以及如何运用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提升决策质量尤为重视。调查中,26.67%学员认为地方高校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上还做得不够,理论和实践仍然停留在“两张皮”的层面,学员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从而降低了对培养单位的认同感。还有8.89%的学员明确指出,地方高校的MBA教育定位模糊,培养效果没有达到学习的初衷。

(二)课程设置和内容构成不合理

调查表明,有27.78%的W员认为学校MBA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不合理。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偏理论,课程内容重基础。学员指出地方高校注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课程滞后于MBA实务发展,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工商管理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科学概念没有及时的融入课堂的情况。二是授课教师学术水平与实践水平不均衡。学员反映尽管地方高校的MBA教师以教授和博士为主,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对工商管理的实践领域并不熟悉,讲课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对于MBA教学中重要的案例教学环节,主要通过从网络和课程培训中获得的案例来“依葫芦画瓢”,缺乏教师个人对案例精髓的理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于学校MBA课程的改进,学员最希望加强MBA实践演练课程的学习(61.11%),其次希望加强市场、管理等综合能力培养类课程的学习(20%)。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不适应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案例式、讨论式及项目导向式等教学方法没有被广泛采用。有些教师往往认为举例子就是案例教学,提几个问题就是讨论式教学,布置作业查资料就是锻炼学员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调查反映,有近25%的教师没有提前布置案例和提供案例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课堂讲授+举例说明”,更加侧重于课堂讲授的方法。二是教师对案例缺乏深入思考,学员难以汲取指导实践工作的宝贵经验。有13.33%的同学认为老师现有案例来源于网络或案例库,缺乏深入地思考,讲解十分刻板。61.11%的学员建议老师自己开发的案例,和学员一起讨论。三是课程考核的方式侧重于结果的考核,无论是闭卷考试、课程论文还是分析案例,最终的成绩都体现在最后上交的资料上。如果不改进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员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学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甚至可能因为长期的学习依赖导致学员学习能力退化。调查中,有35.56%的学员对提前向学员发放课程资料和案例资料,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案例查阅资料和解决案例问题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兴趣。

(四)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

服务于实践是MBA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学员对于实践教育环节表现出非常高的关注度。地方高校MBA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大致可以分为校内实验课和校外社会实践两个部分。校内实践主要是ERP战略沙盘、学术会议和企业家沙龙等。对于这类校内实验课程,学员整体而言比较满意,满意度达到了89%。但是,学员对于校外社会实践的认可度仅有26.67%。学员不满意的理由主要有三个:一是校外实践没有良好的规划。地方高校的MBA生源大多为地方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和技术岗位工作者,以及地方高职院校的行政岗位人员。地方高校对他们的校外社会实践普遍采用了“放羊”的方式,缺乏具体的实践规划。二是学校传授的理论内容难以指导学员自身的现实工作。由于在校学习期间锻炼有限,学员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际。三是校外导师虚有其名,实质指导不够。为了培养MBA学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弥补高校师资的不足,实现高校和社会资源互补与共享,MBA培养都实行双导师制度。但是,65.56%的学员认为,培养环节主要还是和校内老师联系,与校外导师沟通的机会太少,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五)职业胜任能力提升有待加强

调查表明,35.56%的学员认为M B A学习对自己职业能力的提升帮助很大,31.11%的认为帮助较大,17.78%的认为帮助一般;15.56%的认为帮助较小;3.33%认为帮助很小。至于“影响职业能力提升的因素”,学员认为“专业定位不清晰,学校软硬件不配套(57.78%);理论知识不扎实,应用能力不强(53.33%);工作学习能力不足,创造性思维不够(45.56%);应变能力、抗压力等综合能力不高(43.33%)”是职业胜任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提升地方高校MBA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1.结合学科优势细分培养市场

当前,我国每年MBA招生人数在4万人左右,学校之间招生和就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地方院校如何吸引生源,提高MBA毕业生的社会声誉,除了提升教育质量,做好教育服务外,还应该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和学校的优势学科来对生源和就业市场进行细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MBA培养的强势领域。学校的优势学科往往与地方经济联系广泛而密切,学校MBA的培养定位和这些优势学科紧密联系,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和形成培养特色,还有利于向社会输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

2.提高人才培养的市场认可度

MBA教育是一个职业导向性非常强,职业能力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学位教育,重视的是体现能力、技能和品格的“职业胜任能力”教育与训练。较之“985”和“211”高校,普通地方院校的工商管理社会资源有限,MBA学员对这一点认识比较清楚,只有约11%的被调查者选择来地方高校读MBA是为了获得社会资源,他们中更多地是为了获得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学科特色,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员的实际工作需求设立实践规划,帮助学员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培养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MBA人才培养的市场认可度。

(二)优化课程教学和改进教学方法

1.突出课程教学中的职业能力导向

根据MBA教育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优化,帮助学员先形成对管理工作的感性认知,进行到一定阶段再转而实施理性认知教学,进而将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以实现MBA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慕课”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和学员之间的互樱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员形成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习惯,让学员通过主动求知,拓宽其知识领域,培养其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2.强化对社会实践环节教学的规划性

实践教学应结合社会对MBA职业的要求,改变过去“放羊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尝试实施任务导向型社会实践教学,具体任务可以结合学员的现实工作进行个性化设计,也可以结合校外导师的工作领域精心设计,还可以根据校内导师的科研课题和社会实践项目设计实践任务。让学员在真实的任务导向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对于MBA学员社会实践环节的考核,既要看实践的效果和提交的实践报告,也要了解学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选择的实践手段等过程情况,将结果的考核和过程的考核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打造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平台

要改变过去“基地挂名”和“松散型”的实习基地管理模式。选择一些需要MBA人才和能够推荐MBA生源的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平台。一方面,通过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拟定实践教学方案,使学员真正接触到管理和决策工作的实务,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企业可以提供稳定可靠的校外导师资源,也能为校内导师提供一个丰富其实践经验的大舞台。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专职教师的职业素养

MBA专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了学术素质和实践素质两个方面。学术素质是专职教师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迁,企业管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旧的理论变得不合时宜,一些原有的理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还有一些全新的理论不断涌现。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深入了解经济理论背后深层的含义,并将这些理论和实务前沿的新变化引入到教学中。实践素质的提升要求专职教师积极参与工商管理实践,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案例资料,丰富课堂素材,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2.加强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

校外导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决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恰好弥补了校内专职教师的不足。因此,必须结合校外导师的力量,为社会输送既有深厚理论根底,又有较强职业胜任能力的MBA人才。由于校外导师多为企业界人士,工作繁忙,日程变化频繁,给上课和指导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校外导师授课宜以专题讲座或沙龙的形式进行,同时,要限制校外导师指导学生数量,一般一年1个左右,以保证对学生的指导质量。

3.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团队

将校内和校外的导师联合起来,做到每一门课程都有教学团队的支持。在团队中,校内外的导师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联合开发身边的“本土案例”。校外导师主要介绍案例的背景和发展的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面临的困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企业面临的问题和进行决策;校内导师则通过深入剖析案例,将案例与专业理论紧密结合,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实施理论教学。只有校内外导师联合互补,才能保障课程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文辉.2013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

[2]高芳t.我国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效果的调查研究[J].研究生与学位教育,2012(10).

[3]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范文4

迷雾中的方向

大三伊始,宿舍的话题渐渐从化妆、淘宝、球场上的男生转移到工作考研,我也逐渐意识到必须为自己规划未来。我本科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父母都希望我考公务员,然而我对传媒行业的兴趣十分浓厚,一时间不知该作何选择。我犹如置身于雾气缭绕的大海之中,辨不清前进的方向。

直到2009年“五一”放假,我与老乡乘坐火车回家,同路的还有她两个高中同学。记得那日天高云淡,在火车的轰鸣声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自己的理想道路。我只是静坐着聆听,看三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侃侃而谈。那一刻的心情竟有说不清的失落与自卑。

“你呢?”对面的男生问我。我摇摇头,不确定地回答,“父母希望我考公务员,但我挺怕的。你有什么计划?”他放下手里的杂志说,“我很喜欢自己的本科专业,所以决定报考中科院,虽然知道前路荆棘密布困难重重,但是年轻有什么好怕的。更何况连自己的未来都不敢放手一搏,以后的人生也注定碌碌无为。”他的目光明澈而坚定,那属于勇者的眼神给了我莫大的震撼。

也就是他的这几句话,犹如广阔无垠的大海上突然洒下的阳光,渐渐消融弥漫的雾气,让我看清了前进的方向――考研,追逐自己的传媒梦想。

给你压力的只有自己

因为是“三跨”(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域)考生,我的选择在很多人看来只是年少轻狂的意气用事,经不起风雨的敲打,也经不起磨难的摧残。然而那个时候,是好友小媛以及舍友的支持与鼓励,让我勇敢地走到最后。

“含泪播种的人才能含笑收获。”下定决心那一刻,我将这句话郑重地贴在了床头。每天清晨,准时六点钟打开寝室门到操场上背诵英语。每天晚上,偷偷溜进一个不开放的教室里,小声地通读专业课密密麻麻的笔记。从夏天到冬天,晨读英语的人越来越少。冬日的风凛冽刺骨,每当我裹着厚实的棉衣拎着水壶,笨重的雪地靴踩在静谧月光中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孤单的猎人。

直到有一天早晨,当我迎着漫天大雪走向教学楼时,看见雪地里一串清晰的脚印已经通向教室,眼泪忽然间夺眶而出,麻木的内心充盈着温暖与感动。在教室里,我们像老朋友一般相视一笑。即使互不相识,但彼此知道不是一个人在孤单奋斗就足够了。

有人说,考研就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尤其女孩子,生理期的特点以及本身感性脆弱,有时一个微小的情绪便会濒临崩溃。记得有一天上晚自习前,我和舍友因为一点小问题大吵了一架,到了自习室怎么也看不进书,这样的状态让我焦躁不安。我拿出手机发短信给小媛,本意是想让她陪我聊天稳定情绪,谁知我越说越激动,最后竟抱着她泣不成声,似乎要将所有的委屈一泻而出。回到宿舍,我主动向舍友道歉,她竟然有些不好意思说,“我也有错,你压力太大了。其实除了你自己,没有人给你压力。放轻松,我们都挺你!”我听到舍友由衷的祝福,一晚上的阴霾顷刻间一扫而光。

失败是成长蜕变的痛

我始终相信No pains,no gains。于是孤注一掷,在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中舍弃了所有的爱好与习惯,只是为了迎接通知书到来时那美丽的蜕变。然而等待我的却是与梦想中截然相反的一端――我落榜了,有一门专业课甚至不及格。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躲在家里不见任何人,可笑地认为这样把自己封闭起来,就可以逃避现实的残酷。

直到听妈妈说起,我的一个考研失败的研友收拾行囊独身飞到广州,投身到找工作的大军中。她签了厦门的一家企业,待遇福利都很好。我打电话给她祝福,却听她抒发了诸多感慨,从面试的苛刻到一个人在外的辛苦,从每天不断地赶地铁到屡屡被拒的无奈。最后她说,“你以为一场考试就是成功和失败的界限吗?世界很大,我们拼尽全力但可能一无所获的东西很多。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脱变了、成长了,看到了人生另一番风景。”挂断电话后,我决定再考一年,家人也表示无条件支持。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先找一份工作,以减轻父母经济与精神上的负担。

毕业之后,我在学校旁边和一个上班族合租了一间房子。每天在公司里度过一个完整的白天,下班后迎着华灯初上去学校自习。这样的生活虽然忙碌,却也充盈。只是似乎这段考研路注定会有无数的坎坷磨难。在我以为生活再次向我展开笑脸时,我患了手部湿疹,十月整个右手手心化脓溃烂,连笔也没法握住。我只好辞去工作,一边配合医生的治疗,一边准备研究生考试。所有人都以为我坚强无比,其实很多个夜晚我看着自己的右手,咬着被子低低地哭泣。终于有一天,我再也支撑不住,将桌上的书本与药罐一并在地。短暂的发泄后,我拨通了小媛的电话,问她,“如果现在放弃,你会瞧不起我吗?”她答,“现在说什么估计你都听不进去,看看《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吧!人生难免有低谷,你是愿意沉溺其中还是继续向高峰行进?”

电影里,推销员克里斯一直在为“幸福”努力,即使他只有几美元,即使他饱经生活的风霜,依然可以坚定地说“Everything is gonna be fine”。看完电影,我默默将地上散落的书一本一本整理好,单词卡片重新排列,笔记一页一页认真放回文件夹内,药瓶放置到属于它的地方……收拾完屋子以后,我兴奋地打电话告诉小媛,“我不会放弃,我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到最后。Everything is gonna be fine”。

接下来的日子,我不再自怨自艾,而是用温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早上出门,逗逗院子里调皮的小狮子狗,路上听听英文歌曲,微笑着沐浴冬日迷人的阳光;晚上回来,看着城市上空闪烁的霓虹灯光,听着热闹的夜市散发出的喧嚣声,浓浓的生活气息让我不再孤单。最让我意外的是,在自习室我结识了同考新闻并且是科班出身的研友,我们互相交换专业期刊,各自发表对当下热点时事的见解。他告诉我,新闻传播考试不是将标准答案copy到卷子上,而是将你的所学、所闻、所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做一场三小时的精彩演讲。我忽然醍醐灌顶,明白了自己失利的原因。传媒人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就是与众不同的思维与视角,然而我丧失了这些,只是将书中的概念搬到试卷上,成为一个应试教育呆板的“背书机器”。

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范文5

关键词:高校 应用型 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087-01

我国的高等院校大体分为两种人才的培养侧重,重点类综合性大学一般教学历史悠久,学科发展实力雄厚,适用于研究型与精英型人才的培养;普通高校则侧重于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侧重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于普通高校来说,这几年的持续扩招,带来了办学规模的扩大,但是却没有时间与精力沉下心来研究我们每年招来的这些学生,他们将来的出路在哪里?他们应该在社会的人力资源体系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人力资本?我们的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人才培养过程又怎样真正的贯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解读?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解决了每年普通高校大量的毕业生毕业就失业的困局

一、我国当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市场经济深度发展的阶段,"中国制造"带动了中国的GDP一直保持着令世界羡慕的速度,现在正朝着"中国创造"的阶段发展。在经济进行结构性深度调整的今天,迫切需求高技能型的蓝领技术人才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可以说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可我国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还停留在沿续传统办学模式的教育体系中,少有大幅度的变革与对社会的观察与人才培养的思考。经济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高等学校普通毕业生就业难形成了一个冰火两重天的双重格局。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来说,不研究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无异于闭门造车,盲目的办学最终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与学校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停滞,而这将以多少毕业生的个人成长的曲折及家庭代价来承担。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人才和社会效益的损失。

二、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准确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人才的素质和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素质、知识结构、能力塑造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定位关系到学校整体的发展战略与办学方向,是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对高校人才教育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切不可照抄照搬,盲目追风,以为别的学校成功,就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只能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独一无二的改造,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三、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问题

1.要按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下来的传统课程体系,优化结构和功能,使课程结构更为合理科学。要调整教学规划,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学规划的调整要建立在多方面多角度的调研基础上来完成,比如来自行业专家、行业企业人士、毕业生等多种渠道来论证探讨,要体现时代性但并基于基本的教学规律。教学规划有一定的生命力与执行的科学性及现代性。从上层的教学规划到具体的教学课程再到实际的教学内容都能够贯彻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适度拓宽专业领域,逐步实现文理渗透、方向交叉、突出素质的目的。

学校要在基础条件上增加实践能力的培养,投入实践性较强的实验室的建设,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丰富的实践能力的训练,比如大型的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训中心。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发现、锻炼自己更多的才能,给学生创新能力及就业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政策等相关方面的服务与支持。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际能力。增加应用型知识课程,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不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建立以实际能力培养为纲,实践为主,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在课程上的主体地位,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在课堂上进行思维训练及才能展示的平台,并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兴趣、特长,尽早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

2.要真正培养文武双全的"双师型"教师

高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创造者,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导师,只有一流的教师,才会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近年来,大批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高校师资队伍中来,他们具有较强的能力,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但由于他们基本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无论是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还是在知识结构上,都不能完全承担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任。

要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从学校层次的高度每年从教职工继续教育经费中核拨一定经费,支持教师参加专业实践能力培训、进修的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拓宽双师型人才的引进渠道,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生产、管理、销售一线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门人才,通过柔性引进人才的方式,聘请具有一线实际生产、操作经验的人员来学校承担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毕业实习、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加大双师型教师顶岗锻炼力度。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选派教师深入对口企业单位生产一线顶岗锻炼。发挥教师科研优势,支持教师与企业一起申报科研课题,走产学研合作之路

3.要学会广泛的开展校企合作,拓宽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唱人才培养协奏曲。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需要供求双方共同努力。高等院校要主动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以往所开设的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合的被动局面,实现专业与外语之间的复合、交融与渗透,这样既为企业的发展在人力资源储备上创造了条件,也使学生在与企业的联系中把书本知识变成了实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社会输送有道德、综合实力强、专业技术过硬、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菁华.联合升本院校二重教学模式的架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0(2)

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范文6

作为一个只在国内发展了十几年的专业,人们对“行政管理”仍然不甚明了。行政管理到底“管”什么?从这个专业里能学到什么?今后又将面临怎样的职业选择?……带着大家的种种疑问,我们拜访了一些相关人士,一探究竟。

行政管理不是“杜拉拉”

讲述人: 李楠,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三学生

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我的不少亲戚朋友至今仍然缺乏概念。我刚进入这个专业就读时,周围的人大多会问:“这是管理什么的?将来是要当官的吧?”后来,徐静蕾演的《杜拉拉升职记》火了,亲友们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学出来了就是杜拉拉啊!”每当这个时候,我只能无奈地一笑。今天,我要在这里强调一下,行政管理不是“杜拉拉”!

行政管理专业在中国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它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它的英文名是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我们把它翻译成“行政管理”,但它在国外的意思却是“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因为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方面,而国外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在行政和管理两方面投入的精力比较均衡。

从广义上说,行政管理就是社会上一切团体、组织、单位对自己事务的管理。譬如在《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最终当上了公司的行政主管,说白了就是企业日常事务的大总管。从狭义上说,行政管理是政府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所以“学行政管理就是去当官”这种想法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不过想必你也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平步青云,更多的时候,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会在政府、企业里从事着较为基层的工作。

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手册里有这样一句话:“高水平、高技能的行政人员、科研人员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不仅是为了给政府、企业培养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为推动政府改革和社会进步。”所以行政管理人的工作说小了是管人、管事,说大了是管企业、管社会。从“小管事”到“大总管”,这就是行政管理人的终极奋斗目标。

双管齐下才能学好行政管理

讲述人: 田传浩,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行政管理到底学什么?怎么学?许多同学都这样问过我。在我国,行政管理学一直隶属于政治学。直到1998年,行政管理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社科类专业,它的课程也变得非常全面,既包括政治学、管理学、行政学、法学等基本理论,又包括理论研究、政策分析、调查研究等实践训练。

在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同学们在大一时都要学习基本课程,如微积分、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等,这些知识是同学们进入社科类专业学习的必备知识工具。从大二开始,同学们会接触到行政法、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和社会研究方法等内容,开始了解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一些研究方法。到了大三,同学们一方面会学习电子政务、区域经济管理等更为细化的课程,了解并探索政府管理的奥秘,另一方面会通过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学习企业层面的知识。大四的时候,同学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探究行政管理的前沿问题与理论成果,并结合社会现状进行一些调查研究和专业实习。

文理兼容、政企兼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大特点,也是行政管理和其他管理类专业最大的不同。为了还原我国的政府管理、社会管理的现状,行政管理的一些专业课内容甚至会细化到《公务员制度》这种课程。而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不仅和企业管理完全契合,若将它们稍加变化,还可以用于政府管理。

要学好行政管理,关键在于双管齐下,既要关心社会与政治,又要关心企业与经济,对“政”“企”两方面的学习都不能偏废。同学们还应多进行社会研究,学会实战技能,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行政管理人。

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问题

讲述人: 高菲,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三学生

进入行政管理专业学习后,《公共政策》是我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一开课,老师就分析了一个杭州市政府政策的案例。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对身边的社会与政府竟如此不了解。比如,城市的道路不时会进行整修,对老百姓来说也就意味着一段时间出行会有点麻烦,整修结束后一切又恢复正常了。但这不起眼的现象背后也体现了政府从上至下的决策管理、决策实施的过程。道路要整修,也许是因为积水严重,也许是因为路面开裂,也许是要铺设光缆……政府每作出一个决策,都要预先做大量的“功课”。一次小小的整修,其实涉及政府规划、政府部门协调、政府预算、政府公示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那堂课的课后作业是研究杭州出租车调价的问题。为了完成作业,我浏览了杭州市政府的网站,硬着头皮查阅相关红头文件。记得当时大部分人对出租车调价的反应都是:“怎么又涨价了?”但等我深入了解了这个政策之后,才知道杭州市政府是借鉴了欧美、亚洲等国家的经验,结合杭州的实际背景,以调整出租车运营价格和服务质量为大方向,开发出了一个庞大的出租车智能公共服务系统。这个系统将通过考查出租车的车容车貌、评价出租车司机的服务态度、合理调度出租车资源、完善投诉和监督渠道等手段,改善杭州市出租车经营中的种种弊病。出租车价格调整只是系统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如果这个系统运作良好的话,杭州市民和中外游客都将受益良多。

这是一个高而广的舞台

讲述人: 马霜霜,中国移动通信设计院浙江分公司人事主管

我觉得,行政管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让我重新思考待人接物以及认知社会的方式。本科四年来,行政管理如同一个高而广的舞台,让我全方位地认识现在的社会,规划自己的未来。

本科毕业的时候,有不少同学报考了公务员,毕竟行政管理和“政”靠得更近一点。就本科学习而言,行政管理专业无论在专业课设置还是技能训练上都非常适合考公务员。记得当初上《公务员制度》的时候我们就开玩笑,其他专业的学生报班复习几个月都不见得有我们上这门课学到的应试技巧和专业知识多,因为公务员考试本身就是公务员制度的核心一环。不过这几年公务员考试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同学没能成功入选,最后又转去考研。

由于我们专业本身就和“管理”沾边,因此在考研的时候除了报考本专业以外,还可以报考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如果你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专业感兴趣的话,也可以报考,这些也是行政管理研究的延伸方向。

我本科毕业的时候打算将来进企业走行政路线,所以在读研时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的时候,有个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经济学硕士背景的女生和我竞争。她的学校背景和我不相上下,面试表现也非常强势,但公司最后还是选择了我。这中间的原因肯定有很多,但我相信具有政治、政府的相关知识背景一定在就业时给了我不少帮助,因为哪怕在企业人事主管的岗位上,很多时候也要和政府打交道,了解和理解政策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