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元一次方程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范文1

当前,运用翻转课堂进行数字化教学活动研究似乎成为“流行”的教学模式,但教学顺序的翻转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其本质是要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利用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自己主动地探究学习,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初中数学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再过多占用课堂的时间来传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博客、电子书,可以在网络上在线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还能随时查阅需要的材料。课上则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探究活动的时间,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班级的相互建构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关键。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调整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学习风格的呈现方式,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数学学习。

以下所述案例反映的是教师在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的8课时的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形成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过程。

学情分析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下第十章的第三节。初一(1)班是学校的iPad实验班,经过上学期的实验与操作,学生都能够熟练运用iPad进行学习。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掌握了等式的性质、等式变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之后,对方程组的再次认识和探究。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学生没有任何经验,所以教学重点应放在如何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上,即探究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已有了对等式或方程进行变形的能力,但根据题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还是首次接触,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实例,启发学生寻找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规律,感知“化归”思想。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解方程组的方法,这两种方法蕴含了数学思想中的“化归”思想,即体现了“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思想,这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是今后学习函数及高次方程组的基础。

课前的个性化学习

课前活动的设计是反转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本单元教学首先通过iTunes U这个学习平台,给学生提出了课前自主学习的要求:①知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把“二元”转化成“一元”;②初步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③思考什么样的二元一次方程组选择什么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简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教师在学习平台上提供了四段微视频。这四段视频涵盖了解题思想、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方法比较。在完成这些要求后,学生试着完成自主学习的作业要求:完成课本第100页练一练中的(1)、(4)两小题。教师在上课之前收上来进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以便能够掌握到一手资料,从而合理地安排上课。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在家登录学习平台,查看教师当天的自主学习要求,通过观看微视频进行自定速度、自我管理的个性化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作业,形成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理解与基础题的训练。在平台里的小组交流中,大家共同讨论归纳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出自己小组的问题,准备上课的课件并推荐代表准备课上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准备一道典型例题。

课上的个性化表达

上课铃响后,教师首先介绍了网络平台里大家学习与讨论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明确了课堂里讨论的规则:学生先分小组进一步沟通网络平台里的讨论问题,修改小组发言的材料,然后进入到班级的共同建构;各个小组的发言是建立在每位学生个性化问题得到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在小组建构中,也形成了具有自己小组个性的观点。

1.A小组提出问题

A小组在班级交流中编出的例题是:篮球比赛规则是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在“弘光杯”篮球联赛中,一支球队,赛了12场,只有输赢,共积20分。问该队赢了多少场、输了多少场?

该小组认为:此问题可以用方程来解决,首先需要分析题中有哪几个等量关系,而不是盲目地先去列方程组,因此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需要分析清楚等量关系。

在本题中,等量关系是: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解:设胜x场,负y场。根据题意,得:

x+y=12

2x+y=20

这样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时该小组给出了定义。这一观点的提出,引起了其他组同学的高度重视,他们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我不用方程一样能解决此问题,用算术方法也可以得到结果;有人提出:我不用二元,我用一元一次方程也能解决此问题。A小组同学提出,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此问题比较直接,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关键是如何去解这样的方程组。

2.B、C小组提出解决方法

B小组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了他们是如何解这一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例1,解方程组 x+y=12 ①

2x+y=20 ②

组内同学分析:比较两个方程,发现第一个方程的系数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我们可以把第一个方程变形,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进行消元。

解:由①得 y=12-x ③

将③代入②,得2x+12-x=20

解得x=8

将x=8代入③,得 y=4。

原方程组的解是 x=8

y=4

生1:方程组的解是成对出现的,这种解法叫代入消元法。我们要注意这个定义:将方程组的一个方程中的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并代入另一个方程,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练习:解方程组 x+3y=5 ①

x=1-y ②

学生写完后,用iPad拍成图片等待切换,此时学生2和教师通过巡视,寻找学生做错的例子,切换到投影仪上进行点评,让同学找出错误的地方,给出正确答案。而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是个组织者,在学生2点评完以后,说“我们学习了代入消元法,对于这题,有没有比他简单的方法?”

C小组认为此方法不简单,我们有比他更简单的方法。他们给出的解法如下:

例2,解方程组 x+y=12 ①

2x+y=20 ②

生2:我们先观察此方程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那就是y的系数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相减消去y,所以用②-①即可。

解:由②-①得 x=8 ③

将③代入①,得 y=4。

原方程组的解是 x=8

y=4

生2:定义:把方程组的两个方程(或先做适当变形)相加或相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你们是不是觉得我的方法比第四组的方法简单?

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学生2也让同学们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解方程组 x+3y=5 ①

x=1-y ②

此题出现了不常见的方法,有一学生把②变形成2x+y=1③, ③+①得3x+3y=6,化简得x+y=2④,①-④得y=3,再求得x,教师及时表扬鼓励。

3.练习引起的讨论、思考,形成知识建构

做完练习,有人提出了为什么用加减消元法解这道题比用代入消元法解题要复杂多了,还不如用代入消元法,学生各抒己见。此时教师解释到:“在讲例题时,加减消元法比较简单,为什么练习时代入消元法就简单呢?不如我们把大家刚才做的4道题拿出来比较比较。”

此时利用网络的优越性,利用iPad把刚才做的4道题目同时投影到大屏幕,屏幕上便出现了两种题型的四种解法。学生根据4道题,寻找原因。

例1,解方程组 x+y=12 ①

2x+y=20 ②

例2,解方程组 x+y=12 ①

2x+y=20 ②

解A:由①得 y=12-x ③

解B:由②-①得 x=8

将③代入②,得2x+12-x=20 将x=8代入①,得 y=4

解得 x=8

原方程组的解是 x=8

y=4

将x=8代入③,得 y=4。

原方程组的解是 x=8

y=4

解方程组 x+3y=5 ①

x=1-y ②

解方程组 x+3y=5 ①

x=1-y ②

解C:将②代入①,得1-y+3y=5 解D:由②得 x+y=1 ③

解得 y=2 ①-③得 y=2

将y=2代入②,得 x=-1

将y=2代入②,得 x=-1

原方程组的解是 x=-1

y=2

原方程组的解是 x=-1

y=2

师:结合上述四个方程组的解法,小组讨论,什么类型的方程组选择代入消元法合适,什么类型的方程组选择加减消元法合适?

学生分小组讨论,由小组长汇总小组成员的意见,等待汇报。

教师选择其中一个小组的组长作了汇报,总结出不同类型的方程组选择不同的方法去解。如果方程中有一个方程是含一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时,适合用代入消元法;如果两个方程中有一子母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时适合用加减消元法等,其他小组也做了相应的补充。这样就把单纯的如何解方程组这个要求上升到针对方程组的特点,如何把解法进行优化的层次上。

4.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时,学生登录iPad,利用“淘题吧”中的作业本进行当堂检测,只要该学生提交,教师便能立刻看到该生的测验成绩以及错在哪些题目上。等到全班同学提交了测试试卷,教师能第一时间掌握全班的均分、优生率、合格率,以及每道题的得分率和做错的有哪些学生,便于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及时纠错,这是常态课所不能达到的,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后的个性化拓展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具

1前言

数学是初中基础课程,数学教学可提升学生的基础数学知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难以促成高效化课堂教学。当前,随着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的广泛使用,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已逐渐充满活力,也能慢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然而,受制作、呈现方式及教师能力的制约,有时效果不很理想。如果把传统教具作为辅助手段加以利用,会得到较满意的效果。

2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初中数学相较于其他学科具有理论严谨、思维抽象及应用广泛等诸多特点。初中生正处于学习习惯养成阶段,他们眼中的数学是呆板沉闷、枯燥无味和抽象深奥的,这也是初中数学教学遇到的重大挑战。因而应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具的优缺点,以解决数学学科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存在的矛盾,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为学生营造欢快的教学环境,并让他们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1)多媒体课件能给予学生多样的感官刺激。通过多媒体教具,教师能选择性表达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的色彩及动态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旋转图形”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制作动画,演示图形旋转过程及如何旋转,这样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生动的动画也会强化学生对旋转图形的印象。2)多媒体课件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信息。目前,多媒体课件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因有计算机系统中数据库的支持,教师可以用教学媒体选择性地表达自己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此外,丰富的信息不利于数学教学情境的创建。3)多媒体课件能完美再现初中数学所涉及的事物变化。多媒体课件对信息的表达已超越时空特性,它能在短时间内呈现事物的变化过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它能完美地展现圆柱体的各个面,学生可以随课件演示来正确认识圆柱及圆柱体积,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操作相对较复杂,这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师既要借助网络搜寻制作课件需要的教学资源,又要完美地设计教学信息的组织方式和呈现方式。而多数初中教师很难达到上述要求,只是初步地了解多媒体课件,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真正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表达某一个问题时,寻找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存在一定难度,即便找到,其灵活性也相对较低。另外,多媒体课件可以承载庞大的信息量,且其呈现方式也独具特色,这都会影响初中生的注意力,引发认知偏颇。制作课件需要花费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教师的水平也会影响课件制作质量。因各地区所用教材版本之间存在差异,初中数学课件资源共享受到限制,进而出现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费。

3传统教具的运用

在教学活动中,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具历经长期的教育实践,已形成比较成熟的运用方法。传统教具的制作方法和工艺较为简单,且其成本较低。生活中可以辅助学生学习的任何事物均可被称作传统教具,经验丰富的教师常会简单改造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并把它们制成教具。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教具,以此加深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传统教具更加容易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教学中,教师依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灵活改变,因此能够确保通过所用教具有效表达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如在区分面积和周长时,教师并无特定的传统教具,但是可以通过一张厚纸板、一根细线来解决:把厚纸板剪为圆形,在厚纸板的一周缠上细线,然后将这段细线拉直,细线拉直后的长度即代表圆的周长,厚纸板的大小即代表面积。传统教具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教师的板书形式和板书布局均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体态语言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个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传统教具发挥作用,如在描述圆柱面积与圆锥面积的教学过程中,通常很难借助木质圆柱体和圆锥体等传统教具清晰地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而现代化的多媒体展示,能较为轻松地解决该问题。传统教具多为简单的物件,它能传递出的信息量有限,会浪费部分课堂时间。另外,传统教具传递出的二元化信息,无法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空间感。如黑板这一传统教具,黑板的面积和教师的板书速度均会影响其信息承载量,会极大地减少课堂教学内容的传递量。在解决正方体和立方体等几何相关问题时,黑板很难展现其立体特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感和对立体数学问题的理解,而多媒体则能直接呈现其立体特征。此外,传统教具的表现力欠缺,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容易使学生审美疲劳,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黑板上呈现出的是静止的信息,较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多媒体与传统教具的整合运用

创新整合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可塑性大,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键时期。教师如果只运用传统教具指导学生学习数学,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不同,它能增加初中数学课堂的立体性和形象性,对于心理、生理已相当成熟,且准备走上独立学习道路的学生来说,可帮助他们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产生较大兴趣。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将传统教具和多媒体教具联合运用到数学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深入浅出的学习环境。以“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张人工蓄水池的蓄水图片,并告知学生这幅图只能看见进水的瞬间,接着通过PPT呈现视频信息来呈现整个蓄水过程,并告诉学生将蓄水池内的水量设为b,放水速度设为a,而时间设为未知数x,并引导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表述上述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被教师引导进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学习中,并明晰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与定义:ax=b(a≠0),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促进他们透彻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合理结合,增强学习效果任何教具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在初中数学课堂运用传统教具,虽然可以确保课堂的严肃性,但也会给学生带来无形压力,不利于培养他们长期学习数学的兴趣。多媒体虽然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过多运用多媒体,会影响学生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在传统教具与多媒体教具的整合过程中寻找平衡点,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以提升教学质量。如在教学图形旋转这一章时,在传统教学情境下,教师会将带有旋转图形的卡片作为教具,这样能较好地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学效果较好。如果运用多媒体,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学生处在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时期,受多媒体画面的吸引,常会忽略教学内容。由此可知,传统教具与多媒体课件整合运用时,应着力寻找它们的优缺点,以形成优势互补。如讲解“整数的加减”问题时,学生常会将40个数值挨个相加,这样既费时又烦琐,还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展示“如何用Excel计算40个数值之和”,然后结合板书合并类似数据,通过两者有效结合而实现解题。

5结束语

总之,不管是多媒体还是传统教具,它们都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且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课堂内容,适当地选取有效教具,并通过传统教具与多媒体课件的整合运用,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进而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明.善用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7):99-100.

[2]李玲,李小娜.信息技术成就精彩初中数学课堂[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6):39-40.

[3]方三建.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6,31(31).

[4]李•斯日古楞.信息技术成就精彩初中数学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6(9):160-161.

[5]郭衎,曹一鸣,王立东.教师信息技术使用对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三个学区初中教师的跟踪研究[J].教育研究,2015(1):128-135.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范文3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情绪的好坏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强迫学生接受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很可能会引起他们厌学情绪,使他们视学习为负担。反之,教师在教学中若注意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快、愿意、渴求的心理状态,这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去学习、善于去学习。例如:我在教七年级数学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课时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鸡兔同笼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我们用粉笔和黑板展示出来,学生也许会无所谓。但是用动画创设情境进行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一些旧式教学中只能通过思维、表象和想象领会的教学内容,得到直观的表示和处理,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运用多媒体,解化重、难点

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仅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学生在愿学、善学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去体验学习的乐趣。这里的乐趣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对成功的体验。学生能否品尝到“乐”的甘甜,则取决于在学的过程中是否学懂、学会、会学。而能否学懂、学会、会学又取决于教师如何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多媒体能活化内容情境,变难为易,激活学生装思维,促进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这点在第七章《三角形》的这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次课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比较重要的几个例题和例题难点的突破点,这样就更多地供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学难点可能造成的学习负担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让学生轻松、愉悦、理l生的学习数学,并从多样化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论,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这对我的讲述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范文4

一、确定归纳目标,明确思考方向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复杂性、逻辑性等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依据自身的直觉与经验来大胆猜想,大胆推测,进而加以归纳。而让学生依据数学规律加以归纳,则需使他们确定推理与归纳的目标与方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给出一定提示,让学生朝着预想的方向进行认真思考,避免产生理解偏差。

第一,优选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信息的源泉,也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更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的重要标准。实际上,归纳推理并非适合全部的教学内容,需具有如下特征:①具有若干特例;②特例需具有规律或共性因素。如教学“不等式的概念”时,教师可运用归纳推理。对于这一教学内容,书本上提供了若干不等关系问题,且存在共同因素,也就是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含有不等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中体会不等关系,促进他们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第二,把握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这一现象:教师所设问题不难,却有一些学生难以归纳出结论,亦或结论错误。其原因在于教师未把握学生的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程度。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把握班级学情,把握学生实际水平,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可联系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算式,以考查学生归纳能力,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第三,确定归纳的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唤起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定归纳目标,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获得不同结论。

二、呈现学习材料,引导自主归纳

知识归纳是基于一定材料的抽象概括过程的。换而言之,学生在归纳某数学知识点时,需要以学习材料为基础,为他们的思维指定方向,避免走弯路。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之前,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学习与探究材料。当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展现这些学习材料,在学习和探究资料的互相作用下,学生则能发掘不同材料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简单地归纳。如学习某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以问题情境来呈现学习材料,让学生加以推理、归纳、总结。如教学“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学习材料:①某人先向西边走了4步,再向东边走了3步;②在一树干上,一条小虫首先向上爬了16cm,然后向下再爬回出发点,接着又向下爬了8cm;③在一个装着香蕉的盘子里放入5根香蕉,然后取走4根香蕉等。当材料呈现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所给事例在数量上的一些变化状态,同时对上述事例加以描述,引导他们对其中所含的数量变化加以概括。接着,教师继续引导:①上述事例中,是什么发生了变化?②它们有何变化?③其变化意义是不是一样?④在上述事例变化中是否存在共同点,若有,这一共同点又是什么?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大胆猜测,然后归纳结论:其共同点就是数量变化均为相反。当学生了解所学习的对象是数量对应变化的问题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列举事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

三、检查归纳成果,反思归纳推理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范文5

一、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堂

数学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相当的生活经验,但是在学习时他们往往极少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注意收集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将其恰当地引进课堂,将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从问题到方程”中方程的出现,我们可以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用天平称小球的质量、排球比赛等,通过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自然建立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这样不但交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还体现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的思想。学生初学用方程解决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操作。在指导学生学习解方程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冰淇淋配料。质量为45kg的某种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白色配料的比为1:2:6,这种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分别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题思路直接,方程模型简单,同时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从学习的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通过寻找这道题的答案,大致了解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简单步骤和方法,理解题意,并进一步找出一个能表示实际问题全部意义的相等关系,学生能比较轻松地解答这个问题,由此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灵感、兴致和思考,参与数学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他们学习的效果就会更高、收获更多,从而更好地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善于思考的精神,使他们在今后的道路上善于创造、善于超越。在实际教学中,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引导学生学习,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自己的课程,再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他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讲授出来与大家一起共享,让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学习结果与体验他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首先鼓励学生“动口”,让学生反复读题,把题目读懂读通,最后达到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题目,加深对题意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把题目的数量相等关系找出来,每一道题的数量相等关系都书写下来,然后设出未知数,对照数量相等关系中的“量”列出相应的代数式,从而也得到了方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列方程的思想和策略。最后是动手。动手包括两方面:一是在“从问题到方程”和“解方程”的教学中,通过几个实例的引入,让学生动手操作,如使用天平称物体重量,由此引入方程概念、引入方程的解题步骤等等;二是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时,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注意让学生“动手”,引导学生画表格、画线段示意图、画环形跑道、画几何图形等等,这样直观的认识加上理性的分析,一道题目的数量相等关系很容易就呈现出来了。通过以上方法的训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已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式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学生所掌握的其他学科知识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整合;有效途径

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教学中,突破学科章节限制,把相关知识、相关学科与相关现象综合起来,使教学内容、目标、过程及评价等要素之间进行整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效应。它包括数学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数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数学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等。整合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联系性教学

数学教学走向综合化,首先要把本学科知识联系融通。对此,人教版数学主编林群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认识问题有两种方法。例如,你要了解一个城市,可以一条街、一条巷的走,逐个认识;更好的办法是坐上直升飞机,从天空向下观察,不仅可以清晰了解每条街、每条巷,更可以把握街道之间、巷子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总体上更直观、更清晰地把握。数学教学也应当这样,应当让学生坐上直升飞机来看问题。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几大领域不是割裂的条块。这种对原先的代数、几何统整,并非简单地增删,拼贴,移植,而是进行了系统的综合与再划分。虽然教材编排注意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但混编和螺旋上升的处理方式使知识显得不太系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联系性教学把内容看作彼此相关的知识、工具,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如数形结合、数据处理、数学建模等。适时加强各领域的渗透与前后知识的综合,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与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利于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本章通过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再次展示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可以深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又可以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因为函数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顶峰,综合性较强,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联系已学知识。如,在第一节开头,用函数的概念对正方体表面积、多边形对角线数、产量增长等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用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的关系说明y轴是抛物线y=x2的对称轴。用平移描述函数y=ax2与函数y=a(x-h)2+k图象之间的关系。这样处理既利于知新,也益于温故。

二、综合性教学

数学教学的综合化,还体现为密切数学和其它学科间的联系。从多向、多维、多层的联系中寻找结合点,把“触须”伸进这些学科中,建立起数学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实现学科整合。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和普遍适应性技术,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它的简捷与理性,使之在研究诸多客观世界中不可缺少。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大量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入,进一步促进了数学教学综合化的发展。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是对数学知识的检验。反过来,其他学科又包含着很多数学因素,为数学提供鲜活的背景与素材。要用“大课程观”的理念将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跨学科学习,消除学科间的隔膜,对如何挖掘其他学科的资源,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跳出数学教数学”。

八年级下册前两章,多处提到电阻、电压、功率、压强、杠杆等名词,如PR=U2,电压一定时,用电器输出功率是电阻的反比例函数。再如研究F=pS时,当压力为定值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利用函数图象来表示,p与S关系一目了然。这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将促使学生更自觉地去探究知识。

另外,语文知识让数学表达简练、明白。学生比较陌生、定义又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利用语文知识增加数学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多媒体课件是解决教学重难点强有力的工具,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板块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丰富的学习背景,如对位似、函数性质等知识探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数学将被充实得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

三、生活化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在立足综合性、着眼实践性的同时,要重点突出数学性,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方面在课堂上增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通过提炼生活场景中的数学因素引入概念,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身边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走出闭塞的教室,回归生活,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展开数学教学。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实践活动,将课堂与课外、教材与活动、学校与社会实现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