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范文1
我国高等教育分为3种类型,即“研究型的综合性的,大体是我们国立的重点大学”、“应用型的专业性的,主要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一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和“职业型的技术技能性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质上属于应用型专业,其教学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应用型知识的获取以及具体专业技能的训练,目的在于通过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并创造性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应用型教育思想强调面向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思考,以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解决教育活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问题,而实现教育思想指导和服务实践的功能[2]。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懂经济、专管理、擅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具有专业分析、决策和管理才能,在各行业中面向基层、企业实践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基于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贯彻4个方面原则。
1.1以应用为导向原则
应用型人才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方向的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应付未来知识性、信息性、全球性的商业环境,市场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规格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既是实用性的、切实的社会和道德层面的行为教育,又是专业教育行为,是“一种具备教育性的职业训练”[3]。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专业方向设置、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应考虑职业实践的实际要求,以应用为导向,培养职业转换能力为主线,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1.2以学生为本原则
应用型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是学校教学的主体,要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本”包括2层含义:第一层是“以学生的学为本”为基础,即以学生需要为中心,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结合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开展。第二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目的,重点放在学生基础能力的形成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知识信息的分析及综合运用能力。
1.3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的原则
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其服务的地域范围不同,地方高校因为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重任,其人才培养的地域特征十分明显。作为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直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补充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结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和建设应依据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强化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4以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原则
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价值主要体现于对知识的集成转化及综合应用[4]。国家教育部文件提出人才培养要遵循“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指导精神。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为出发点,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知识是基础,外化表现为能力,内化形成素质。培养方案的总体构型既要考虑学生应获得的知识结构与框架,又要考虑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通过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最终为社会提供宽厚基础、专通兼备的合格人才。
2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各专业的教学体系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用”为特征基础,其知识结构应突出“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宽口径”就是加强通识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不仅要具备工商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人文知识等,使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宽广的就业前景;“厚基础”就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给学生一个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形成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适应能力。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包括3块:理论知识、通用知识和职业知识。理论知识是基础,通用知识是保障,职业知识是依托。
2.1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知识体系,具有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理论知识包含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两块。学科知识是指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知识包含与管理类专业有关的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共通的。专业知识是指专业性核心课程,即本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真正体现专业的独特性,只有掌握核心知识,才能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知识因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异,除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沟通等共通知识外,还包括各专业自身的核心知识。
2.2通用知识
通用知识是普通高等学校所有专业学生都应掌握的基础性知识,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职业需要的非专业工作能力。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通用知识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法律知识和工具技能知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理论课和身心健康教育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语文、艺术文体、社交礼仪、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知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法律知识包括经济法、经济合同法、国际商法等知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商管理活动必备的法律知识和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工具技能知识包括外语、数理、计算机等应用性知识。
2.3职业知识
职业知识是围绕理论知识在具体职业岗位运用而形成的实践知识,针对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与职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职业知识主要通过模拟企业实战环境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验和综合实训,以及到各类企业的实地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将所学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模拟实验、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等。
3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结构
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每个人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发展相应的能力[5]。能力结构的构建与知识结构紧密相关,同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必须考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岗位的竞争与拓展迁移。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分析基础上,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结构划分为专业技术能力、通用技术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
3.1通用技术能力
通用技术能力主要反映学生在工作活动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强调适应性和规范性。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通用技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已经发生并归档的信息和正在进行采集、制作的信息,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和数据记录等进行科学分类、分析、整理和设计,以满足实际需求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指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过程中,能够用词准确,结构妥贴,逻辑清晰表述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3.2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紧密相关,总体反映学生在特定职业岗位上具有的专业业务能力,它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划控制能力等。决策能力指对具体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根据既定目标认识现状,预测未来,决定最优行动方案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计划控制能力指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进行谋划和安排,并通过信息反馈对计划执行过程监督和检查,运用各种措施纠正偏差,保证计划正常进行的能力。
3.3社会发展能力
社会发展能力主要反映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强调迁移性。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指面对职业变动和岗位转换所具备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学习能力指运用科学和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和钻研与职业相关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学”。创新能力指在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能力。
4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素质结构
爱因斯坦在《教育论》中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里所指的“教育”,即在教育中养成的东西,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素质”。素质在知识的积累中形成,并在知识的创造中体现出来[6]。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素质结构同样是基于其知识结构而构建,具体包含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4.1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指在所从事的职业或承担的专业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本质属性是职业性。对学生而言,指将来成为管理人才所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熟练程度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同时也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创新潜能等。专业素质是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重点在如何去“做事”。
4.2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指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它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得以建立和提高的基础。身体素质指人的体格和精力的统称,对学生而言,指具备健康的体格,充沛的精力,对日常工作压力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指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对学生而言,指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乐观稳定的情绪,勇于探索的精神,能够正确认知自己和他人,善于与人交往等。
4.3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指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即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的气质和修养。人文素质包括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等。与专业素质不同,人文素质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即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主义,重点在如何去“做人”。
5结语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范文2
近年来,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办学目标的明确,其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但是,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法上。
(一)培养目标的确立无差异化。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它影响与制约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方法。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基础较宽的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同小异,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结构存在偏差,学生很难将就业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感觉课程体系大而空,导致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比重点大学低,而实践动手能力又比高职院校差。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职业化特征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化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职业化特征不明显。第一,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没有体现出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现有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大多强调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缺乏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与实习环节,或是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流于形式,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性不明显而且实践性较差;第二,从教学内容上看,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传授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相脱节,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缺乏实用性,无法实现职业化培养;第三,从教学安排情况来看,社会实践、学期实践和毕业见习等实践环节因资源缺少而流于形式,这导致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达不到预期目的。
(三)人才培养方法的运用单一。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专业教学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重点部分,导致教学活动脱离社会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主,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太少,课堂上照本宣科,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实践教学环节较弱。虽然学校提供专业实验室,但是实践教学活动仅为一些管理软件的模拟,与真实企业运作相差甚远。而且,地方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与其办学定位不切合,多为引用国外教材或是重点大学编写,教材的理论和案例与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经济环境存在一定差距。另外,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职业化应用型定位的特点,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双师型素质,但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师资达不到这种要求。
二、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的“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其应用性,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各行各业的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上强化实践能力,形成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并丰富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力稳步提升的区域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直接为教育、生产、建设、管理一线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由公共基础课系统、专业基础课系统、专业主干课系统构成;选修课由多个与工商管理类系统知识相关的专业模块和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构成,共同构成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五个子系统。公共基础课系统设计目的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专业基础课系统设计目的使学生掌握某一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专业主干课系统设计目的是为从事某一专业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选修课“专业模块”是根据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素养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在建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应加大各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要求;在专业主干课系统中增设一定学时的专业方向实验实训课程。加大专业选修课中职业技能模块的教学时数和学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意淘汰旧知识,补充新知识。注意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配合,注意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精化课程门数,精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
(三)建设课程实践、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职业化与应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职业化培养为导向,建立起课程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实践设计中,应统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架,保证本科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在总课程中所占比例不低于20%,在大多数课程中都进行课程实践的硬性要求。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性教学内容,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实地考察、调研分析等多种形式。校内实训的设计应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运用实验室相关设施,组织学生参加模拟仿真的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训练,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体系。校外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创业活动。
(四)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首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积极状态,同时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加强对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大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幻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直观的、动态的和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内容实现对时空的超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以职业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考核方式可采用闭卷、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多种方式进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可以丰富对学生能力检查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
曾任伯克利加州大学校长的田长霖说过:“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办好大学,“有一项是最重要的,不能模糊的,教师第一”,“其他的都是其次”。应用型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它是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基地。而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对企业而言更是十分重要,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应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引进渠道单一,重学历,轻实践。当今多数应用型大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都对教师的学历有着高要求,具有更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只能纸上谈兵,直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缺少相关实践技能,教学模式单一。2.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在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存在大量经验和资历不足的青年教师,整个师资队伍无论在年龄、经验、职称、学历、能力等方面都出现不合理配置的状况。3.教师团队领头人物稀少。在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应用型大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缺乏高素质、高能力创新型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其专业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不够完善和成熟。高等级和专业级人才数量的稀缺,创新教学能力不足等因素共同导致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难度加大,这也限制了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4.教师团队管理模式滞后。目前,很多事业型单位、高校在管理上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无论什么事情都按照文件和上级精神办事,文件没下达的、领导没指示的很少有教师去做,这导致学校内部办事效率与能力低下、人浮于事的状况出现,阻碍了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提升。
二、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范文4
1.1外部环境因素: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大量需求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工商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需求人才的类型日趋多样化。然而,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出现总量过剩现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660万左右,其中本科生330万左右。这么多本科毕业生只有极小一部分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要进入经济主战场,从事技术、业务及管理工作。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倾向于实用化和功利化。毕业生只有掌握了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才能在就业竞争中赢得主动。
1.2专业自身因素: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征
工商管理类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按照教育部2011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等15个二级学科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全部管理学门类专业中最能代表管理学专业特点的一类专业。这类专业的普遍特点是理论体系不够系统化,理论内容不深,理论性不够强,但对应用性要求都很高。也就是说,这类专业关键不在于掌握理论的多寡,而在于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那些理论基础扎实、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学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2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2.1实行全过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国内多数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开放度不高,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不够。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加上高校招生宣传不到位,学生对部分热门专业的报考倾向过度偏执。例如,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工商管理这一专业是典型的就业冷门专业,但却是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许多学生只是从表面上去理解认知这个专业的内涵和就业去向,认为学了这一专业就可以成为公司管理人员甚至职业经理人。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有的专业学生报考过多,有的则过少。有的高校招生计划审查不严,执行力度不够,有的专业严重超计划、超需求招生。不管学生的来源和未来去向,招来就行。结果招生数量很饱满,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性矛盾,规模上去了,培养质量下降了,规模的增加是以质量的下降为代价的,更为严重的是,还埋下了难以解决的就业隐患。
全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入口和出口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专业社会需求数量和招生数量的关系。社会需求数量不大的,就不要过多地招生。其次,不但要考虑社会需求人才的数量,还要考虑社会所需求人才的质量。这就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要关起门来,应开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调查企业了解企业对需求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业务要求、课程设置应考虑企业需要,最好能吸收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全过程人才培养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完毕,学生毕业后并不意味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结束。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岗位工作的情况及专业与岗位的适应性应有及时的反馈。可以利用定期问卷调查开展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调查工作。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普遍欠缺之处,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予以体现。
2.2教师应成为适宜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必须真正懂得专业实践,掌握专业技能。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有应用型教师。专业教师要主动“走出去”服务企业,专业教研室每学年都要有计划地外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申请企业管理方面的横向课题。只有了解企业实际,才能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授课时才能真正理论联系实际讲得生动。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范文5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地方高校招生继续面向应用型人才,工商管理学院都致力于专业人士。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本地应用程序-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是企业和大型企业,其中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本地应用程序大学工商适应市场需求的管理人才,很多工商管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直接导致较低的地方高校就业核心竞争力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毕业生。因此,地方高校和应用工商管理毕业生的高校就业状况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缺乏相应的对策在当前形势下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
工商管理类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业务管理关系十分密切,注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商管理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企业管理是中国大学的人数最多提供专业类型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快速发展,培育大学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需要和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如何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探索有效的方法来管理企业应用以及面向人才和途径,是企业管理人才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
1.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毕业生找到工作,就业市场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长期稳定性,较高的竞争优势。包括: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学习能力,强大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不过,从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在当代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
1.1人才培养方案不足
地方院校往往指的是学术机构发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课程和大学学业等方面没有本质的区别,应用型办学特色不能很好的代表课程和培训项目,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技巧,理论知识,社交礼仪,行业知识,领导力,合作,适应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还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特征不明显,导致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经过调查发现没有就业或就业层次比较低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低的大学生,而就业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
1.2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学习能力较差
学生在工商管理就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大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会更高的容量。然而,现在的评价机制,大学生更注重知识的质量评估,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学习考核,许多教师更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是适合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竞争力的需求比较差,企业管理,就业不实施后,他们的职业生涯。
1.3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因为在实践中对应的信贷业务设置,或缺乏评估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缺乏学生培训项目的技能培训模式,不能有针对性地评估学生的学分。在实践中,由于学生没有员工,企业往往无法学生的评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紧张进行中,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全过程。在一些大学生专业课程开发的应用程序,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商业实践课程的应用型人才,甚至有的学校出现,因为人设课,也可以创造什么,当然是缺乏什么教训这一现象的科学依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
1.4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差
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为了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必须对工商管理类毕业生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比较差,缺乏管理实践经验,缺乏培养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从而直接导致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不具有创新精神,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管理创新。经过调查发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多,高校供给不足,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从而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
2.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建议
2.1提高毕业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提高毕业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当前毕业生比较缺乏实践经历,针对毕业生缺乏实践经历的特点,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要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加大学生的实践力度,并且在实习的过程中总结其工作经验。与此同时,合作企业,并允许教授企业管理聘请大学生,提高了实践或实习和实践经验,以指导学生参加工商管理等相关工作。此外,实习和论文一起,探索和发现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提高大学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暑期工作或实习机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2.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了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不明确,难以考虑的工商管理的学生就业趋势在求职过程中的未来,从业者的特点,学生和就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其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入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实验,发明,学术研究,技能大赛,创新和创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旨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训目标是确定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业务管理培训目标的应用程序,我们必须重视人才,技术和设计的应用程序和目标的人才需求特点的培训定位。由于工商管理学科是科技与经济的跨学科,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工业园区的结合。因此,科学的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宗旨的设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2.4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在校大学生的招聘企业,大学生都不是最重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诚信在企业管理相关工作,特别是优质的职业道德,体现在诚信管理的质量,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持久的要求专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敏榕.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刘建准,王大海,齐庆祝,熊德勇.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3]孟凡生,尹鹏.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
[4]王少林,张梅,徐德洪.基于明星企业合作计划的实习就业模式探索———以西安欧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0(03).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范文6
(一)模式僵化
如今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较为僵化的模式和死板的教学方式。通常教师都是花很多时间去按教材来对其中的实训目的、原理和步骤进行讲解,学生接下来就进行有步骤地讨论、查资料、写报告或填表格,这样实习就算完成了。还有小组活动方式,会有不少学生滥竽充数并没有真正介入,就不能达到实践的真正意义。
(二)形式单一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较为单一的组织形式,因为主要是从理论教学组织形式那里借鉴过来的。通常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实践教学方式,内容是实验实训。一般都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教学进度有教师来统一掌握。其中大多数在校内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进行。这样的组织形式就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是很不利的。
(三)教学效果不满意
如今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经有一些较为成熟的模式,诸如学做合一模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等ra,可是实际效果不佳,因为这些主要都是套用过来的。都没有办法将学生的岗位能力真正培养起来。
(四)实训室建设流于形式
如今的高职院校,就大多数的实训室建设资金来说,是教学经费是其主要来源。相对来说工科类的实训室相对来说具有更加显着的成效,这就让很多学校更想把资金投如其中,这就造成忽视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训室。还有实训室建设流于形式,很多必要的设备还很欠缺。
(五)缺少“双师型”教师
如今的不少高职院校,其现任的工商管理类教师,大部分都缺乏实践经验,从学校到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尽管被一直提倡着,但还是紧缺真正的具有“双师型”素盾的教师,对于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的要求自然难以完全胜任。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的基本原则
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三点原则:首先,课程的构建必须与人才培养特点紧密结合,而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专业面向很大的岗位群、侧重对态度和能力的要求、强调对专业技能的艺术性运用等特点;其次,课程的构建要以能力为导向,人的能力主要分为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三层最后,课程的构建必须要有系统思维,实践体系要有层次性。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上述分析,构建如下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模块:
表1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模块
社会认知性实践模块,其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国情,主要方式是进社区、农村和企业等,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从而锻炼其社会适应能力。这一实践课程体系阶段的进行具体可安排在大一寒暑假。
专业认知性实践又向专业方向迈进了一步,它建立在社会认知实践的基础之上,属于专业性基础实践,特点是.只看不做。主要方式有专业见习、专业课程见习、市场调研等,这可以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专业、形成感性认识,从而为后面的实践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该阶段实践基本上都是在大二的寒暑假安排进行。
专业实训,一般都是在校内实训室里进行,需要有一定情景的设定,学生必须每个人都亲自动手去操作,进行模拟训练,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素质,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所有专业课程中的实训、综合实训以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都是专业实训的具体途径。该Bh段实践通常都是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安排进行。
综合性实践是最后的阶段,学生已经经历了上述的三个实践教学训练,已经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社会‘6己知专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4心理素质也已经具备。这时候设计的教学环节和课程就需要有更高的层次和更全面的内容,以及更真的场景。具体包括了专业实习、课外科技活动、毕业顶岗实习和创业活动。在最后综合性实践的完成,学生就基本上做好了就业的准备。该阶段实践通常在大三的下学期安排进行。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