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1

[论文摘 要]学校推进科技教育与创建科技教育特色,需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运演路径选择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通过建立合作、整合、体验、活动四大机制,能促进校内价值认同一致、学科渗透互动、学习走向生活、智能多元开发,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促进学校课程发展,并更好地体现其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配置是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择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特色发展,课程是关键。当前,小学科技教育愈来愈引起重视,推进科技教育,特别是创建科技教育特色,须充分认识校本课程运演策略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因为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重建与否与学校特色教育的内涵发展有着必然联系,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的创新发展就必须重视学校课程文化的重构和实践运演。

一、建立合作机制,多界面价值认同

当代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表明,影响特色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课程本身的因素,又有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而在诸多因素中,学校理念文化在课程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因为一所成功的特色学校,应有不同于一般学校传统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宗旨,必须根据学校传统教育文化特色、师生特点、教育环境、办学信念及独特的发展方向确定特色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耐斯等人的研究发现,全校性的改革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学校文化、资源、组织结构和领导四个因素。学校文化方面,要求学校内成员必须认同及分享以下价值取向:强调学习、珍惜互助与合作、接纳不同专业的意见、重视相互参考与支持。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力军,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在特色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整体性行为,全校性的课程改革就会容易成功。也就是说,教师的开发态度、合作精神、合作行为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和整合的有效保证。

学校在建构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理念时,有位教师提出了“传承科技启智未来,学做合一提高素养”的建议,他认为这与学校办学理念“在实践中求真,在实践中求学,在实践中求发展”以及校训“强学力行”具有较大的相融性。教师对科技教育理念文化的深度思考,反映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文化自觉,能以学习、开放、反省的方式投入课程开发。此后,学校通过“建立组织,明确职责;宏观指导,落实责任;强化培训,提高教师;挖掘资源,编撰教材;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健全制度,加强评价”等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使科技教育文化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着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科技教育特色创建工作逐步成为全校教师的普遍自觉,体现在每个教师的期望和态度中,不断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还通过学校理事会和家长学校向社会、家长广泛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科技教育特色文化,使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街道、社区、家长的广泛支持。通过多年努力,学校领导、教师共同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科艺苑》纳入课程后,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为了用好校本教材,教师们主动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实现资源共享。

笔者认为,校长对课程的领导主要包括课程的价值领导和课程的教学领导,而课程的价值领导主要是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变为具体的引导决策,拓展校本课程的合作领导的空间和质量,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教育的内容需要向现代科技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课程目标、类型、内容需要不断完善,只有确立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和开发质量的主要决定者的意识,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共同担当科技教育特色教育责任,合作参与课程开发,才能反映学校对课程的价值追求。如果学校领导、师生、家长对学校特色教育课程理念没有一致的价值认识,就会缺乏课程建设的动力机制,教师缺乏创造性,并得不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那么再好的校本课程也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建立整合机制,多学科渗透互动

众所周知,当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学科界限,正向协同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新趋势要求加强学科联系,让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美国普渡大学科学与数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约翰·斯塔韦尔认为:“完善的科学教育都强调科学是认知方式和认知体系的统一体,主张将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学习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认为,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其发展不是割裂的行进,而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因此,科技教育不仅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精神气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的综合性教育行为。应该承认的是,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同学科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思维和教学方式,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和学生也有着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然而,教师们更应该认识到科学课程文化的重建是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补充,这需要多学科教师的合作、交流和互动。为保证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配置,学校应建立开放的组织氛围和教研制度,引导不同学科的教师打破同一学科和年级的组织和界限,围绕科技教育课程文化重建的主题,建立起新的非正式的开放的组织气氛和组织制度,以利于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整合的学习和教研主题,推进不同学科教师的互动和学科整合。

如学校通过建立开放式的备课组,让科技教育骨干教师参与其他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在此过程中,语文、品德等学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人文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艺术学科组织学生绘科技幻想画、临摹获奖科技制作、排演科技小品、让学生在场景中扮演科学家的角色等;数学学科在计算、测量等教学中,密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指导学生将科学实验数据转换成简图、表格、图像等,并指导学生运用图像和表格中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指导学生运用分数、小数、百分数等运算方法就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让学生在整合性学习中激发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由此可见,科技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内容拼凑在一起,教师应该形成多学科角度思考问题的综合性课程观,加强研究,积累丰富的科技教育整合性资源。学校要赋予教师课程职责,让教师在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提高课程合作、课程沟通、课程建设能力,推进课程开发实践,形成科技教育特色课程。

三、建立体验机制,多渠道走向生活

课程的主要内容都是人类科技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结晶,它反映了人类科技文化的基本成果。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知识经济”概念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基础教育的概念需要扩展,需要把经济、技术及实践性的知识包括在内,使科学教育结合现实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了解科学原理、发展智慧潜质、增长知识技能。因此,小学科技教育的课程设计更应关注与生活的联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现代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世界。整个中国必须接受科学的洗礼,方能适于生活。”

为了使课程的内容实用化、生活化,就必须结合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实际,把生活、社会、科学、技术各个方面的问题和知识不断纳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学中。如学校十分关注本地区的人文底蕴、自然风貌、科技进步,通过搜集、归纳、分类等信息加工过程,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自然经济、人文科技、生态面貌等方面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建立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有质量的科技教育活动方案,并组织教师围绕“小学生科技教育生活化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引导师生发现和探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科技现象及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原理。根据校本教材的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开展“生活科技实践行活动”,以专题形式加以设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定期请专家作环保科技专题讲座,请园艺师作栽培现场指导,请工程专家作“感知教育”基本知识讲座等,并带领学生走进姚桐斌故居等科技教育实践基地,让地方和社区的自然人文资源成为科技教育课程开展的不竭源泉。

实践型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追求的基本形态,强调体验和参与,课程设计理应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验,坚持不懈地关注和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综合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获得对科学知识的深刻认知,并通过实践环境主动建构科技知识。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在他们个人生活中的作用、价值和重要意义。如学生自主研制的风能太阳能双能驱动小车在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20个学生的科技小制作获国家专利,其作品内容和项目均来自生活实际,证明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科技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使其与校本课程有效对接和互补,才能充分发挥校本教材的作用,使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既能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建构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四、建立活动机制,多形式开发智能

任何教育都是从活动开始的,科技教育课程建设更是如此。在建立活动机制的实践中,必须确立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兴趣为主题的课程观,十分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小学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所选内容无疑是学校科技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学科知识是从一定的知识体系中选择加工形成的,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与某一个专业领域的人才相适应,因此,学校的课程开发应弥补科学学科课程的不足,重视开发和丰富活动课程,平衡课程类型,让学生在自主性体验活动中提升和发展科学素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意志、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如果没有学生自我参与的主体活动,任何外在的“灌输”都是无效的。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必须尊重和满足个性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在兴趣发展的基础上将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统一起来。如学校的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下设的少儿感知气象工作室,借助学校数字化气象台和实时气象数据网上平台,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公布气象信息,学生十分喜爱;以制作“小三模”,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金钥匙工作室”,每周组织学生学习航模基本知识,动手操作拼装和制作航空航天模型,定期组织班校竞赛活动,并积极参加省、市科技模型大赛,学生对杆身橡筋飞机、空中轿车飞机、东风一号模型火箭、太阳能气垫船等模型制作兴趣浓厚;以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拼装、编程、调试等技能的“罗伯特工作室”,引导学生从小就接触前沿科技。各工作室设相应的班级工作站点,在以上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参加相应的工作室和工作站点,让学生各选其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完善的科技教育活动课程应该分年级、分程度设置,使其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相匹配。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反复研究、实践和改进。为了克服活动课程内部缺乏连续性的缺陷,学校通过多年实践研究,逐步发现各学年段学生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和各年龄段学生的兴趣中心,并根据这种自然顺序,不断完善、充实校本教材的工艺制作、园艺栽培、模型制作、智能机器人四大模块,初步确立活动指标和预期学习活动结果。活动中,由师生根据预设的课程目标,通过查阅资料、计划组织活动、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安排从事的评定程序,初步形成科技教育的活动课程体系。这一活动课程体系适合小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具有与生俱来兴趣的特点,学校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注意难度适中,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匹配分析能力和策划能力提供了历练平台。如课内课外结合型科技活动,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科学学科课程中的科技知识和技能;普及科技制作型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制作杆身直升机模型开始,随着年龄的上升,再制作放飞杆身橡筋动力飞机、空中轿车飞机、东风一号伞降火箭、太阳能气垫小船等;在文娱表演型活动中,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各种科技类文艺节目,使校园科技节与艺术节融汇一体;在评比竞赛型活动中,组织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学校主动承办、协办各级机器人大赛,为学生展示新兴科技技能和特长创造机会;在科普宣传型活动中,让学生以自己制作的科技制作、科学幻想画丰富校园环境文化;在探索研究型活动中,组织学生写科技小论文、搞小发明参加专利申请等。开展这些活动的宗旨是用丰富的科技活动去实践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理念,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6).

[2]马延伟,马云鹏.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j].教育研究,2004(3).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2

[关键词] 微课程 校本课程 课程变化

“瞧,这是我们四(6)班王老师给我们开设的微课程《有趣的魔术》,可有味道了。”

“王老师给我们四(5)也上过,我们也喜欢《有趣的魔术》。”

“快来看,这是我们班的黄老师和微课程《微电影之配音》。你们知道吗?上次我们学的是给动画片《猫和老鼠》配音,你们没有学过吧?”

“我们有《趣味24点》,还有《水果特攻》呢。”

……

这是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心小学的小学生在参观新布置的微课程文化长廊时的对话。小朋友们对自己曾经学过的微课程的喜爱和自豪感言溢于表。

钱清镇中心小学开设微课程课堂已近两年,开设出百余节微课程,有《我型我塑》、《巧手钩锦》、《指尖的艺术》、《神奇的莫比乌斯带》、《钱小好舌头》等趣味微课程,这些微课程的设置,引起了教师学生课堂生态的良性变化。

以往,各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仿照省、市地方课程,全校一门课程,一个内容,从一年级学到六年级(或是分成高低两段)。这样的好处是全校统一,声势浩大,单方面易出成绩。但弊端也显而易见,课程开发耗时费力,成本较大,同时由于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兴趣爱好,学生并不喜欢。这样,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钱清镇中心小学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入手,充分发挥中青年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因班制宜,因科制宜,积极开设短小精悍,趣味性强,富有特色的微课程,掀开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面纱。今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专家、同行的指点。

一、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小”了

钱清镇中心小学的微课程入口小,时间短,内容精,目标微。该校开设的微课时间一般在10-30分钟之间,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定位尽量小微化。像该校好几位教师都开设了《趣味24点》,粗一看题,仿佛是同一堂课,细一观察,原来是迥然不同。三年级的祝教师开设的24点定位于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的应用,因为三年级数学刚教了九九乘法口诀表;四年级陈老师教学的24点侧重于写,侧重于算法的记录,通过算法的记录,理解运算的先后顺序;六年级高老师主授的24点则相对有难度,有挑战性了,因为他所精选的24点牌题好些需要运用分数乘除法,对习惯于整数算法的学生绝对是个考验,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一微课,彻底颠覆了他们脑中原来习惯的24点算法,本课学习之后,大家豁然开朗:原来24点还可以这样算。这样的微课,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每一次的目标都是比较微小的,每一个内容都是精致的,这让校本课程也微型化了。

二、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活”了

全校性统一的校本课程开发庞大费时,转变不易。钱清镇中心小学开设的微课程,不光让校本课程变“小”了,同时,也让校本课程变“活”了。课程开发,要让学生喜欢才行。体育张老师开始开设了一堂四年级《你追我赶》的微课,学生反应寥寥。有同学就说:“这跟体育课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叫微课呢?”结果,这《你追我赶》的微课最后只得取消。张老师在与教科室老师、组内同事一起讨论、探究之后,重新又设计了一堂微课《追风少年》。课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了个作业,看谁能在微课上想办法追上风?谁就是追风少年。课堂上,学生劲头很足,虽然开始能想到办法的很少,但经张老师一点拨,大家如梦初醒,纷纷要求举手尝试。有的敞开外套向前跑,风把他的外套给吹了起来;有的握着红领巾的一头向前跑,红领巾迎风招展;有的女生解开自己的辫子向前跑,发丝随风飘逸;有的看到张老师准备的一叠报纸,拿起一张放在胸前向前跑,报纸被迎面的风紧紧的吹牢在胸前……这一微课当然大受学生欢迎,张老师的微课“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活”了。全体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发微课程,不变就“死”,会变才“活”,校本课程在“变”与“不变”之间越变越“活”。

三、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富”了

微课程小而美,短而灵活,适应性强,开发成本低,草根性的特点更便于牢接地气,让广大一线教师参与其中。它帮教师们克服了对课程开发的畏难情绪,战胜了对课程开发的畏惧心理,较好的激发了教师对微小课程开发的兴趣,满足了教师业务成长的心理需求和对课程开发的成功体验要求,使教师们积极投身于微课程建设中来。

老师们能针对学生平时具体学习需要,进行短时班级性校本课程开发。大家的思路很开阔,有结合学科知识探究、实践的,如数学学科的《巧算24点》、《有趣的数阵图》,语文学科的《趣味汉字》、英语学科的《我是英语小导游》等;有整合学科知识的,如《QQ空间》;有侧重健身活动的《快乐足球》;有注重技艺特长的《含“琴”脉脉》;有联系生活实际的《水果特攻》(生活中的水果知识解秘);有来自学生玩具爱好的《魔方》、《我爱炫酷空竹》;还有《有趣的魔术》、《微电影》等综合性课程……内容广泛,科目众多(具体见最后附表:钱清镇中心小学几年来开设微课程内容汇总)。它的灵活多变,它的应需而生,促使更多、更好的微课程不断涌现。微课程改变了以往校本课程几个课程一成不变的开发模式,它应学生需求而生,为学生成长服务,为体验成功服务,为优化教育教学服务。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多少,它就有多少;教育教学的优化要求有多少,它就有多少。微课程,让校本课程越来越“富有”。

四、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趣”了

钱清镇中心小学的微课程首先在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微课程变得更有趣是该课改研究的一个重点。英语黄老师设计了一堂三年级《英语单词一家人》的微课,family中有daddy、mummy、brother、sister、baby五个单词,如何让学生爱上这一课且有别于平时的英语课呢?黄老师颇费了一番脑筋,后来她把这五个单词一家人与五个手指结合起来,让学生推荐哪个手指当谁daddy,哪个手指当谁mummy…….并说明理由,学生兴趣盎然。更绝的是,进而她又让大家把这些人物画在自己相应的手指上,边唱歌曲边用手指表演,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一堂微课下来,也许,这几个单词学生并不个个能读得准确,但课堂上洋溢的趣味会让他们终身难忘,学习的兴趣会渗透到其他课堂。

五、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群”了

钱清镇中心小学微课程经过近两年的开发,逐渐积少成多,结小成群了。

为更好的利用现有微课资源,学校教科室组织老师进行研究、讨论。有道是独木不成林,一课难称雄。学校决定整合、提升微课资源,把相同、相近、相似的微课整合成一个个内容丰富,渐次上升的微课群,使短小精悍的微课更有深度和广度,更受学生的欢迎。

例如:有不同老师开设同一内容,但目标定位不同,教学对象也不同,可组合成群。如前面所述不同老师开设的《趣味24点》。

有内容不同,但学科上颇为接近的微课,可组合成群。如《精彩签名》、《钱小好舌头(绕口令)》、《趣味字谜》、《玩转汉字》、《动画成语》、《对子天地》等都可汉字有关,可组合成《神奇的汉字》群。

有内容不同,但内容上相关联的,也可组合成群。如《精彩有“线”(线描画)》、《趣味书法(线条)》、《简笔画动漫》、《一挥而就(一笔画)》等可组合成《有趣的线条》群。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3

一、“走进象棋”“象棋故事”的实施模式

学校通过开展“走进象棋”“象棋故事”的象棋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实践活动,体验亲身参与活动的欢乐,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信心、勇敢、顽强、热情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养成表现直觉的能力,自我恢复的能力等。采取的方式:

二、“走进象棋”“象棋故事”主题活动教学策略

开展“走进象棋”“象棋故事”的主题活动,要充分考虑小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实践,但又缺少书写和研究能力的特点。每一个活动与研究一般分为四个活动(阶段),每个活动各有侧重的措施和目标: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激趣 生成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从问题中产生活动主题,从主题中筛选出适应不同年龄学生实践与探究的一个一个小主题。在开题的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有趣问题,学生想去弄明白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实践和探究的积极性。如“走进象棋”“象棋故事”先让学生初步了解象棋的历史及有趣的传说、名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活动二:案例再现,探究成因——“实例探究 明确道理”

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过程要让学生在一个比较明确的案例中进行,探究出一个案例的成因,然后以点带面悟出一番道理,这样才能使实践探究活动更具操作性,类似于数学方法中的不完全归纳法。如“象棋故事”中介绍了很多名人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在小小的棋盘中另有乾坤,在小小的棋盘中藏着救国救民的大道理、藏着坚持不懈、沉着应变、临危不乱的情怀……

活动三:组织引导,学生实践——“实践活动 体验教育”

“走进象棋”“象棋故事”主题活动更多地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因此,实践与探究循环往复,相互融合和促进,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和愉悦中学到方法、体验教育。

活动四:过程评价,反思强化——“内化观念 养成习惯”

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非常重视活动的过程,因此,强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评价是提高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总结中反思,在评价中强化,使学生的内心具有积极的、稳固的思想和行为形态。如在二年级的学生档案袋中,有以日记的形式、以活动体会形式记录着学生参与活动后的自我评价、反思提升的过程,记录着学校建设特色校本课程的过程。

三、“出棋制胜”主题活动教学策略

“出棋制胜”主题活动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体现它的实践性,而且要体现其计划性和研究性。采取的实施模式:

一般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立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策略。活动主题的选择原则:选择活动主题要坚持“近”“趣”“行”的原则。即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接近学生认知区和发展区。二要学生感兴趣。所选主题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要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践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作作为选题的内容。如由学生收集相关的残局或把平时下棋时产生的残局收集起来,带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与同学们共同研究、探讨解决的方法,从而激发探究兴趣。

第二阶段,制定实践活动方案的教学策略。了解学生,重视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培训学生,明确活动方案的要求。方案一般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关注学生,参与制定方案的全过程。方案一般先由1-2名学生根据所选活动主题负责撰写,然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合作小组集体研究、修改,再提交指导老师指导、修改确定。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4

第一,以身作则,营造“低碳”教学环境,潜移默化地渗透“低碳生活”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多数是在动态中生成的,也是在动态中进行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又是强烈深刻的。对学生开展“低碳生活”教育同样如此。“低碳生活”教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一方面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长期坚持以身示教,自己从点滴做起,如节约粉笔、随时关闭多媒体,节约用电,少坐车多步行等;另一方面,应树立“大教育观”,在制订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时要渗透“低碳生活”教育的目标要求、内容环节,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低碳生活”教育和数学教学有机融合,通过营造“低碳”小学数学课堂环境,“润物于无声之中,育人于不觉之间”。

第二,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低碳生活”教学资源,渗透“低碳生活”教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是经过多次修订、集众多专家之智慧和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之经验的大成之作,许多素材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载体,而且也是渗透“低碳生活”教育的有效资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讲“数学味”而抛弃“思想味”,我们要细心研读教材内容,对其中含有“低碳生活”教育内容的素材做到了然于胸,这样才能灵活有效地抓住时机融合于教学活动之中,内隐渗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9页“课桌椅的单价是325元/套,新华小学买了48套这样的课桌椅,一共要付多少元?”时,可在学生练习后提出“了解你所在小组内课桌椅的保护情况并在组内交流你的想法”;教学同册第35页例5后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想法?”,“了解学校或你家小区草坪面积及保护情况,用数据给同学或小区居民写一封倡议书”;教学同册第37页“1吨废纸可以造出850千克再生纸,同时节省化工原料300千克,节约电600千瓦时,节约水100吨”时,追问“如果每人每学期回收废纸2千克,我校2326名同学一学期大约回收废纸多少吨?节约水、电各多少”,等等。通过引导学生调查、计算、交流、写倡议书等活动渗透“低碳生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养成良好的节约意识,形成“低碳生活”理念。

第三,挖掘学生生活中的“低碳生活”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渗透“低碳生活”教育。数学教材姓“数”,虽然“低碳生活”教育的信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数学教材要遵循学科特点,因而能直接渗透“低碳生活”教育的内容并不多。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好、用活教材,挖掘学生生活中利于渗透“低碳生活”教育的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从而获得既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又较好地渗透“低碳生活”教育的多层效果。如教学完小数乘法后,可出示“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我们班的同学今年都少买一件衣服,那么可以节约标准煤多少千克?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多少千克?”“一支香烟的烟雾里含0.4克的甲醛,小明的爸爸每天至少吸一包烟,小明的爸爸每天至少制造多少克甲醛?”“一辆普通汽车行驶1千米耗油0.092升,①李红家少开一天车大约少行10千米,李红家少开一天车能节约汽油多少升?②如果每周少开一天车,一年(按52周计算)能节约汽油多少升?③如果每升汽油6.48元,李红家每年能节约油费多少元?”等题。这些以倡导“低碳生活”为背景的“解决问题”题型富含渗透“低碳生活”教育的显性资源,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低碳生活”的价值,实施效果好。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5

【关键词】试点项目校;目标;教材;编写

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是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校,试点任务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项目名称是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我校同时承担探究式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这个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科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研究的子课题。这两项任务既光荣又艰巨。该从何入手,才能圆满完成任务,切实提高教研实效呢?经过专家引领,认为根据我校实际,编写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教材是完成教研任务的载体。下面根据我们的实践谈谈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准确定位目标

该如何确定项目校的总体目标呢?

我们学校的优势是:①科技教育成果显著:几年来, 我校参加泉州市航空航模比赛连续三年获一等奖;参加省电子拼装比赛获团体第一名;参加省电子模拟探雷赛获团体总分二等奖;代表福建省队参加全国在海南口举行的“奥林匹克杯模拟探雷赛”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三名;2007年7月我校代表泉州市赴京参加首届中小学生科技创意大赛,荣获(小学组)团体金奖,还获得纸箱车大竞速小学组第一名,我校10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个人总分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创新型学校,我校的科技教育成果和科研成果得到省、市、县有关领导的赞赏和支持。

②课题研究成果显著:2006年3月我校全国小语会立项课题“学生自由习作指导研究”被评为小语会一等奖,2010年3月该课题被评为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10年12月被评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10年7月该课题被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评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2010年7月,我校市级立项课题“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研究”被评为福建省首届优秀校级课题一等奖。

开始很多老师认为应该根据我们已有的优势,重点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入手,抓好科技辅导。但是经过讨论和专家引领,我们明白了,既然是试点项目校,不但要能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而且要具有可操作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如果只是抓好科技辅导,辅导的面必定狭小,无法大面积实施。更何况学生的学习必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才更有实效。不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经过再三讨论修改,最后将项目试点校的目标确定为①开发一套适合学校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形成学校特色的科教校本教材。②普及科学校本课程的全面实施,抓好课内外的整合,丰富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容,拓宽学生科学学习的渠道,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科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③探索构建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技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模式。④总结“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改革的经验,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这样,以校本教材为载体,通过实施校本教材来落实试点目标。

二、争取专家引领

目标确定之后,在编写校本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们同时还参加探究式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该课题为中央教科所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主编郁波老师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的子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得到了郁波老师最新理念的引领及课题实验操作的指导。

比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充气雨衣》。我们根据该课编写《主体附加创造法》,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主体附加创造法,至少产生一个发明构想。重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枯燥的方法并产生发明构想。策略是通过翔实的案例让学生掌握发明方法,通过简单的填空引领学生产生发明构想。

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激趣

发明很简单,就像煮鸡蛋一样。只要掌握煮鸡蛋的方法,你就会煮鸡蛋。只要学会发明的方法,你也会发明。

(二)故事导入

1.讨论充气雨衣。

2.雨衣是要发明的主体,游泳圈是雨衣的附加物,两个结合在一起,产生新的东西,这种发明方法就叫做主体附加创造法。

(三)理解方法

1.谁能来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用到主体附加创造法呢?

2.我们来着重看看书包,看看书包上都附加了哪些东西呢?

3.练习说话,这是带______________的书包。

(四)小试身手

1.同学们,我们也来试一下,看谁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发明。

书包上还可以附加什么东西呢?

2.请你分别代入这个句子,说说看。

带 ___________的书包。

(五)接下来请同学们找一个想研究的对象,作为主体:___________(引导学生找出各种不同的东西来研究。)

给这个产品加上一些附加物。

3.接下来,请同学们将附加物分别代入主体中,造句子,看句子是不是新颖。

带_________的_________。

(六)如果大家觉得自己的句子不够新颖,可以更换下附加物,或者尝试以下的小技巧。

小结:虽然组合的结果有的很好,有的很好笑,但是只要大家掌握了方法,说不定能产生很好的发明。

(七)画出方案

1.你们把发明构想画出来。

2.边巡视边讲述发明事例。

3.展示学生的发明方案。

这样编写的教材既来源于教材,又有所拓展,易于操作。同时将试点项目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 钱钰 报道 中小学校本教材开发一哄而上 优秀教材竟有错字,省略/edu/edu-jygg/news/2010/04-20/2237285.shtml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6

论文摘要情绪智力是一个新兴的心理学名词。经过心理学界的一番努力,情绪智力的理论研究现在已经开始趋于成熟。在应用方面,自1995年戈尔曼将其著作《情绪智商》出版以来,情绪智力受到世人的关注,尤其是企业管理、人工智能等领域。在教育领域,人们长久以来都只注重对智力的培养,而很少涉及情绪智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情绪智力的一系列特点以及对小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现实必要性的分析和阐述,提出了初步的建设性构想——以课程和师资为主要形式展开新时期小学情绪智力教育的序章。

1 情绪智力的涵义

上个世纪前期,桑代克提出了人类智力的多因素论,后来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更加深了对智力的研究。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一个心理学概念的提出掀起了世界范围内一场人类智能的革命——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约翰·梅耶提出来的“情绪智力”。到了1995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的著作《情感智商》使情绪智力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1.1 情绪智力的定义

1.1.1 情绪智力是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绪,从而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

情绪智力,又称情商,彼得·塞拉维和约翰·梅耶对其定义是“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①也就是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

1.1.2 情绪智力的内容

1995年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认为,情绪智力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②(1)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2)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3)激励自己情绪的能力;(4)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总而言之,情绪智力的构成就是以“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觉知能力”、“以情促思能力”、“移情能力”、“情绪的调节能力”这四个关键词构成。这四种内容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情绪智力的内在本质。

1.2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特点及其培养的重要性

1.2.1 小学生情绪的特点

国内有学者对小学生情绪智力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后发现:③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小学3-6年级学生的情绪智力的发展;小学3-6年级学生的情绪智力与学业成绩、社会地位存在显著正相关。这显示出小学生情绪智力的一部分特点,即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所以,情绪智力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1.2.2 小学生情绪智力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情绪智力不同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智商,国际上学者普遍持一个观点:情绪智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提高的。④格尔曼认为,情绪智力可以通过经验和培训得到明显的提高。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初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因此有必要进行情绪智力的早期培养。如今世界教育的改革方向已经转入由智商情商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被称为“EI”教育,即情商智商教育。如美国的“社会发展”、“社会与情感课程”等课程。

1.2.3 小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重要性

戈尔曼的《情绪智商》一书已经证明,情绪智力在人的一生中的影响很大,这涉及情绪智力最根本的功能。戈尔曼对此作了独到的说明:“情感潜能可说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这说明情绪智力在我们所拥有的能力中起着一种至关重要的“中介”或“媒介”的作用。⑤有心理学家通过对上千名IQ在130以上的智力超常儿童作了长期的观察认为,智商在个人的成功中所起的作用仅占20%。可见,情绪智力的高低对成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2 重视小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现实必要性

而对于情绪智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运用情绪智力从而更好的驾驭其他智力,在当今社会更显重要。但我国现阶段情绪智力的教育不容乐观。

2.1 小学生情绪问题令人堪忧

从我国小学生的情绪状况来看,问题的严重性令人担忧。有人曾对一地区城区、郊区、农村200多位中小学生进行了焦虑程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5.4%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焦虑、孤独等症状。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现状已经不容忽视。

2.2 学术认知的偏差错误的引导了教育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知的错误导致了教育的失位。 “由于传统的智能观的主要内涵是言语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狭隘的智能观必然导致狭隘的教育内容,而狭隘的教育内容将培养片面发展的学生,即学校对人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社会智能相对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⑥这样的尴尬在我国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这说明了我们以往的智商决定成败的观念是不确切的。

2.3 小学生情绪智力教育严重缺失

(1)应试教育体制导致情绪智力走向教育边缘。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始终笼罩着整个教育界,虽然很早就提出素质教育,但是出于国家相应体制的欠缺等一系列原因,素质教育也只是形式化的口号。

(2)教师素质是在校小学生情绪智力培养问题的关键。与小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小学教师,所以在小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过程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当今大部分地区的小学教师由于其社会地位低、待遇较差以及生活事业的多重压力导致情绪智力的培养不被重视,所以更加无暇顾及。

(3)家庭教育受教育体制的影响深重。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决定着我国多数的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多的关注的是孩子的智育而非“情育”,家长可以为孩子花很多钱上课外辅导班,请家教,却不关注孩子的情感发展和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导致我国很多小学生存在心理或情感问题。

3 我国小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原则及对策浅析

3.1 我国小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原则

3.1.1 国家、社会、学校三者都应在小学生情绪智力培养中的各司其职

国家是制定教育政策的主体,在制定教育政策的时候,应该有所根据。而社会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学校的责任更是不言而喻。

3.1.2 情绪智力的培养应尽早进行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也是有其特定规律的,正如前面提到的。小学生的情绪智力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所以情绪智力应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尽早进行。情绪智力的培养一旦错过机会,便很难再进行补救。

3.1.3 情绪智力的培养要注意方式方法

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应该注意的则是:(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情绪发展特点,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应该有所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语言的亲和性,而高年级更应注重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2)教师应注意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对后进生应该注重增加其成功机会,使其获得更多的正面积极的情绪体验;(3)适当的帮助小学生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如通过转移注意力,看书,向他人倾诉等方式。

3.2 我国在校小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对策

根据情绪智力的内容结构和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学校小学教育中的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可以从师资、课程、教学、班级管理、心理咨询等方面进行。

3.2.1 师资方面

在情绪智力这一方面,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通过教师的身教、言教和师生互动,特别是通过同辈团体的影响,学生的情绪智力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具体地说,教师对于学生情绪智力的影响有师范作用(身教)、情绪指导(言传)。

(1)教师的外显行为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估计的作用。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是相当可观的。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教师如果以心换心,从不同途径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转化,从而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促进其情绪智力的有效提升。⑦

(2)教师对学生平等亲切的情绪指导对小学生的发展也是相当有帮助的。一个情绪智力导向的环境应该包括在自我控制、有效交流、合作、责任、决策、问题解决等方面给学生以直接的技术指导。⑧这些帮助主要包括体验成功、归属感、尊重、坚持性、积极性等。这些方面的言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情绪智力也是有帮助的。

3.2.2 课程、教学与班级管理

(1)课程方面。首先是一般课程,学校在一般课程如语文数学等智力课程的结构下可开发隐形课程。如课堂人文环境、物理环境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关注教学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发展。

其次是活动课程。这一课程内容主要是课外的活动课,比如国外早已涉及到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野外生存技能训练”等。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又能帮助小学生锻炼自己调节自身情绪,抵抗挫折的能力。

再次是学校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属于学校自主开发的一类课程。如美国的以情绪为主题的“自我科学”课程。教师以学生生活中的情绪作为学习和探讨的主题,让学生寻找情绪产生的原因,接受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辨认自己和别人的情感和情感反应,学习与他人合作。⑨

(2)教学方面。教学方面,教师创设多种多样的“课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扮演小教师”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情促学,情智交融,并最终使小学生的情绪智力和智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班级管理方面。在班级管理方面,班主任则是这一方面的关键因素。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发展特点,轮流让学生根据其性格和情绪智力的高低(主要靠班主任平时的观察)在班上任职。这对于小学生的情绪智力的提升是相当有帮助的。

3.2.3 心理咨询

情绪智力的培养和提高,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在加强情商测评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等方式来施加影响。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完善其心理调节机制。

4 结语

总之,对于未来情绪智力培养的方式还有很多,这些方法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情绪智力的进步。在学校教育之中加入情绪智力的课程,重视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必将成为未来。

注释

①卢家楣.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J].心理科学 Phychological Science,2005(5).

②竺培梁.情绪智力的概念、结构和测量[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1).

③刘玉娟.小学生特质型情绪智力的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8).

④蒋巧君.小学生情绪教育活动课程的实验研究[J].教育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2005(6).

⑤肖静宁.情绪智力辨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2).

⑥屈仁均.传统教育观念的反思及国外情绪智力教育借鉴[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⑦王旭飞.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J].石油教育,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