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区别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区别范文1

1 教学片段再现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试管婴儿的培育过程,其中主要运用了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技术,请问同学们,这些技术能应用到其他哺乳动物上吗?

生:能。

教师展示小资料:1994~2008年,上海从加拿大、美国、德国先后引进了一批堪称全球一流的荷斯坦北美品系与德国品系奶牛,包括公牛18头、母牛75头。其中,某奶牛养殖基地分配得到了1头公牛和1头母牛。

师:该养殖基地现有资源为荷斯坦奶牛公牛、母牛各一头,本地奶牛若干头,请利用现有资源,设计能够快速、大量繁殖良种奶牛的方案。

生:分组讨论,并画出流程图……

师:好,下面请X组的一个同学来黑板上展示你们组的讨论结果。

生:在黑板上画流程图(图1)。

师:试管婴儿技术与试管牛的培育过程有区别吗?

生:有,受孕体不同。试管婴儿技术是将早期胚胎植入原来那个母亲体内,但试管牛技术可以将早期胚胎植入本地母牛体内。

师:移植入一头本地母牛,还是许多本地母牛的子宫中?

生:许多本地母牛的子宫中,这样就可以一下子生出许多荷斯坦小牛来。

师:哦,本地母牛是代孕的。试管婴儿技术可能会引发什么社会问题?

生:代孕妈妈…………

2 案例解读

该活动设计放在试管婴儿之后,绝大多数的学生首先想到用与试管婴儿相同的技术来大量繁殖荷斯坦奶牛。如果一道选择题:

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用于( )

A. 良种畜的快速繁殖

B. 培育试管婴儿

C. 濒危动物的保护

D. 基因工程

学生往往会选择B选项。学生画的流程图表明事实也是如此!可荷斯坦牛的繁殖除了受孕母体不同,其他过程真的和培育试管婴儿一样吗?据了解,从超数排卵取卵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整个过程的成功率很低,操作难度大,通过体外受精来获得早期胚胎的成本极高。高成本、低成功率就限制了该技术的普及度。而试管婴儿之所以采用体外受精是因为母亲无法完成体内受精过程,必须而为之。但荷斯坦母牛却不存在输卵管梗阻等问题,所以,在大量繁殖良种畜中根本不用体外受精技术,而是直接对供体母畜超数排卵处理并经良种公畜配种后,再从其生殖器官中取出早期胚胎,然后将它们分别移植到多头与供体同时排卵、但未经配种的受体母畜的相应部位(即受、孕分离,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供体母畜的繁殖潜力)。如果教师在学生画完流程图后,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际问题,并将错误的流程加以改正,或许这样的教学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意义。同时,学生也才能理解――目前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主要还是用于优良种家畜的工厂化生产来加速畜牧业的发展,而不是辅助人类生殖。

3 分析与思考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现代生物技术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与发展的必然性。如果现代生物技术的教学再囿于“技术本身”还合适吗?

3.1 现代生物技术的教学固然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本身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本章的具体内容标准为:① 简述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② 简述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③ 举例说出胚胎干细胞的移植;④ 举例说出胚胎工程的应用。由此可知,现代生物技术的科学原理与具体技术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炫技”,将现代生物技术“吹”得神乎其神就对学生特别不好,教会学生全面而理性的分析判断远比教会他们各种“理论上的技术”要重要得多。

3.2 为了让学生体会科技的力量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表明“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的价值是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如此,现代生物技术的教学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专业知识,而重在让学生开拓视野,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如:胚胎发育的原理是“科学”;体外授精技术、胚胎体外培养技术及胚胎移植技术等是“技术”;“IVF即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技术”解决了一些生育困难问题,可以让一些无法生孩子的家庭能拥有自己的孩子,增进了家庭的幸福感与稳定性,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这是“社会”。“科学―技术―社会”,即STS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通过这节课,能让学生真实有效地体验到科技如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3 更为了让学生体悟科技是把“双刃剑”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科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带来了科技的发展与创新,使得很多传统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突破,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每一个领域,使得很多传统工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物科学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同样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有效促进了生物科学课程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一、中职校生物科学教学现状

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非常热门的前沿学科,生物科学揭示了生物的起源与发展,也让人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了生物的内在本质,生物科学对于农业、医学等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中职校主要是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学校,在我国教学领域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学校招收的学生往往基础薄弱,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自身的学习目标不十分明确。而生物科学本身难度较大,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知识,学生要从微观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整个生物世界,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中职生物教师对于生物教学的困境同样感到非常为难,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每当遇到困难时他们都很容易产生畏缩心理,不愿意迎难而上。而很多生物知识又都是非常抽象化的,教师无法将这些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也给学生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造成较大困难,学生们感觉这些知识过于枯燥,不愿意深入研究,从而对于生物科学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中职校生物科学教学整体上教学效率偏低。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校生物科学课程整合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教育方式已经变成现实。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校生物科学课程整合后,教师的教学将不再局限于教材和文字,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选取更多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包含多种形式,包括了大量视频、音频和图片等。教师可以将原本抽象的生物科学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学生通过这些资料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各种知识。同时生物科学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实验内容,在传统的中职校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很多演示实验教师无法展示给学生,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后,教师可以直接将这些实验通过视频形式展示出来,实验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都变得形象生动起来。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生物科学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调动起来,他们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资源中,学习效果大大改善。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校生物科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校生物科学整合对于很多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大部分教师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缺乏实践应用,并不能够熟练地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些技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的具体实践策略有如下几点:1.创建生物科学课程信息化学习平台中职校教师在开展生物科学课程教学前首先要对生物科学课程展开深入研究,中职校生物教学与普通高中的生物教学存在很多区别,教师要对这种区别进行准确把握,根据中职校教学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互联网寻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后,可以建立起属于生物科学课程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将自己搜集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学习平台,使得学生们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都可以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教学资源。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有效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生物科学教学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使用并融合各种信息资源,不仅限于简单的视频和图片资源展示,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各种模拟仿真,这对于学生透彻理解生物科学也有着极大的帮助。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实际需求选取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3.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很多中职校生物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运用掌握得并不娴熟,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缺乏及时应用,教师应该加强自身能力培养,不断学习各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得自己能够适应当前课程整合的形势需要。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取最适合的信息技术整合方式,避免信息技术的过度叠加使用,而忽略了生物科学课程教学的需要。总结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校生物科学课程整合后能够有效提高中职校生物科学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对相关实践策略进行积极研究并展开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玉环.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生物情境问题教学各因素分析——以《幼儿卫生保健》教学为例[J].科技资讯,2016(05):94-95.

[2]龙家艳.浅析中职生物课堂常见的问题和解决策[J].生物技术世界,2015(04):141.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植物细胞工程;基本技术;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94-02

一、教材分析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选修3)专题2“细胞工程”的内容。本小节的重点在于阐明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难点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和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涉及的主要相关内容,如细胞全能性和细胞分化,以及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涉及的细胞膜的流动性等知识,学生已经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对相关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但是植物组织培养和体细胞杂交技术都是实验技术难度较高、过程抽象的现代生物技术,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互助学习,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的教学方法,实现让学生把困难的问题简单化的目的。鉴于本小节是实验技术,但实验室无法满足真实做实验的要求,于是笔者设计了3D模拟实验,并把模拟实验搬到课堂,让学生动手参与进行模拟操作,帮助学生把抽象复杂的过程变得具体简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简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含义;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简述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设计,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动手模拟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体验植物组织培养,激发学生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学习,认同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激发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创设导出新课

结合现在流行种植多肉植物的现象,给学生播放“多肉植物组织培养”的视频,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教师设疑:为什么多肉植物的一个小块组织就可以长成一个完整的多肉植物,这与哪项生物技术有关联,体现了植物细胞的什么特性?通过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回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理解全能性的原因和本质,并启发学生思考生物体内的细胞有没有全能性,为什么多肉植株体内的细胞没有表现出细胞的全能性。接着进一步提问:“动物细胞有全能性吗?生物体所有细胞的全能性大小一致吗?”自然引出并补充有关细胞全能性大小的比较的知识。

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教师根据视频内容追问:“刚才视频中显示的多肉植物的长成,大家讨论并总结一下怎样才能由一块组织通过培养得到一株完整的多肉植株,实现其细胞全能性的?”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并思考相关问题:①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②什么是愈伤组织及其结构功能特点?③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如果不进行脱分化处理,能否培养成完整的植物体?并总结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状态、一定的营养物质、植物激素、无菌环境、适宜的温湿度等外界条件。然后,教师就相关概念,如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胚状体等给学生加以讲解,并让学生当堂齐读概念,加强对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由学生概括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过程。那具体的操作过程是什么样的,要注意哪些事项呢?指导学生参考教材中胡萝卜的组织培养实验,并分组利用实验材料(胡萝卜、小刀、镊子、锥形瓶、酒精瓶等)和3D模型(愈伤组织块、丛芽、小植株、培养基等)自己动手体验其过程!待全体学生完成后让各小组选派代表分别汇报学习成果并回答问题: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一系列消毒、灭菌处理,并且要求无菌操作呢?对哪些材料进行消毒灭菌以及如何进行消毒灭菌?愈伤组织是什么颜色的?愈伤组织的形成、丛芽的形成和诱导生根为什么要转换培养基?教师根据问题补充植物激素是影响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共同使用时,能强烈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而两者不同的浓度配比在再分化过程中,分别对诱导根和芽的产生起关键作用。最后教师各小组情况进行点评和小结,改进完善流程图,并板书正确的流程图(见图1)。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实验过程,感受该项技术,加深了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理解和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进行生物实验技术的素养。接下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①同一株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基因型相同吗?为什么?②以植物的花药来进行离体培养属于哪种育种方式的重要环节?这种育种方法的流程是怎样的?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二“单倍体育种”的内容,更深刻理解单倍体育种的两个重要步骤,而且更加明确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单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

3.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并比较马铃薯和番茄的生长特点和营养价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让番茄和马铃薯杂交,获得一种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块茎的一箭双雕的“超级作物”呢?如果要实现这一设想,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学生根据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的知识,否决传统有性杂交的可能,进而大胆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方案。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分别进行点评,并指出科学家们历尽艰辛,成功实现了两个物种间的杂交。多媒体展示体细胞杂交过程,并逐步引导学生思考:①要想让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在一起,遇到的第一障碍是什么?该如何解决?并比较如果是两个动物细胞融合需要此步骤吗?②如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有哪些人工诱导的方法?③植物细胞融合的原理和完成的标志分别是什么?细胞融合后需要筛选吗?如何筛选出杂种细胞?④如果得到了杂种细胞如何长成一个植物体?杂交完成的标志是什么?⑤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可分为几个步骤,试用流程图来表示?(见图2)⑥植物体细胞杂交成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该技术有何局限性?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最后指出科学家得到的马铃薯―番茄“超级作物”并没有如科学家们所愿,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教师对此结果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解释:生物体内的基因表达并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所以超级作物的遗传物质会相互干扰。但是,马铃薯―番茄“超级作物”还是在客服远缘杂交的障碍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同时给学生通过图片展示其他的杂种植物:烟草―海盗烟草、胡萝卜―羊角芹、白菜―甘蓝等。最后通过白菜―甘蓝的3D模型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杂种植株,同时归纳比较植物体细胞杂交和传统杂交的优缺点,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习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复习记忆旧知识!

4. 课堂小结与拓展

通过板书的知识网络带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内容,并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然后开展难度适当的习题进行当堂反馈!最后开放性问题,结合课本异想天开:会进行光合作用的奶牛!能否让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进行杂交?具体实验方案是怎样的,注意哪些问题,与植物体细胞杂交有什么不同点?由此实现课内知识的迁移应用,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四、教学反思

教师通^联系现实,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并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锻炼思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意识。实践发现,学生对动手演练更感兴趣,在教学中善于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学生动手参与的过程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生物课程是理科中偏文科的学科,侧重记忆的内容较多,所以学习新内容的同时要注意复习相关的旧知识,这样让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接受和学习。另外,课堂上讲完一个知识点需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网络,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节课的最后可以有三五个难度适宜的试题进行当堂检测反馈学生接受情况,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程度或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区别范文4

摘要: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农产品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相应地占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的份额也在迅速提高,因此,积极关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的现状,对当今亚须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办法和对策,这既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权益的根本所在。

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而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2000年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5600亿美元,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基因生物工程技术有关。因此,转基因食品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焦点。这种现状对作为传统的农产品贸易(出口)大国的我国在该领域保持并扩大份额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积极关注和预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中的有关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尤其是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已日显紧迫。

一、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DNA双螺旋结构片段。无数特定的基因相互连结,构成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转基因(genetransfer)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中,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的过程。以转基因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叫做转基因食品。

自从1983年首例转基因烟草问世以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争论甚为激烈,逐步形成了支持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支持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可增强粮食产量,减少食品生产的投人,有助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间题;(2)转基因农作物具有抗病虫害特性,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3)可以利用某些基因增加食物品种,使食物更加可口;(4)转基因技术可准确地生产人类想要的动植物品种,克服传统嫁接及杂交技术的不确定性,使癌症等顽症的治疗可望取得突破。反对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使不同物种的基因相互融合,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引起生物学上的混乱;(2)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毒性问题,疾病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长期影响难以确定;(3)一些人对转基因食品存在过敏反应;(4)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作用、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对环境的威胁等问题还未得到证实或解决;(5)一些实验已经表明了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影响。上述两派观点争论至今,双方都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尚有待时间来证明。

二、当前国际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1997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约为1100万公顷,1998年上升到近3000万公顷,1999年底达4000万公顷,2000年约为4500万公顷,增长十分迅速。进人21世纪以来,其发展势头更是迅猛。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转基因技术采用最多、最先进的国家。目前美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中SS%的大豆、45%的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转化为通过基因改制方式生产。目前,大约有2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已经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据估计,从1999年到2004年,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规模将从40亿美元扩大到200亿美元,到2019年将达到7S0亿美元。专家预计,在本世纪初,很可能美国的每一种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基因工程的成分。

1997年初,欧盟以安全为由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玉米,使美国出口商每年蒙受约2亿美元的损失。美国要求其出口商向欧盟提供他们出口的玉米并非转基因产品的证明,但欧盟只认自己的检验标准。1999年7月,欧盟环境部长们决定无限期延长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禁令。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表明,受欧洲国家和本国市场抵制的影响,2000年全美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锐减了24%,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比例已由1999年的55%下降到2000年的48%转基因大豆则由1999年的57%降至2000年的52%。

近年来,我国转基因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也有较大进展。中科院植物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已经开展了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品种的转基因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转基因药物、转基因作物、农作物基因图谱与新品种等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但目前我国只有抗虫面、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和延熟番茄等少数品种进入了商业化生产阶段。据国外一家研究机构发表的报告,1999年中国种植了30万公顷转基因作物,较1998年增长了2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品种是棉花。该报告表示,目前中国转基因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居全球第四位。另外,我国在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据报道,国家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日前利用改进的PLR结合核酸杂交技术,从一批进口大豆中成功检测出了转基因成分。此外,广东、江苏等省的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也具备了对转基因产品的检测能力。

三、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

在世贸组织的现有多边贸易协议中,与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有关的协议有二,即《卫生与植物检哭刻昔施协议》(SPS)和《技术贸易壁垒协议》(TBT)。前者规定:各成员国为保护境内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或健康,可以采取必要的检疫措施,并允许各成员国在认定某种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时,自行制定本国的规则并建立相应的贸易壁垒。后者规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必须有合理的目的,而且实施的成本必须与目标相称。具体到转基因食品,由于各种观点的科学依据不足,人们的认识不同,现有多边贸易协议的规定过于模糊,解释空间过大,对转基因食品缺乏约束力。

由于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疑虑,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规定不甚严密,以及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世界各主要农产品贸易国都对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采取了不同立场,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争端不可避免。以下为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1)美国:在生产、流通中不给予任何限制;不人为划分消费食品是否属于转基因种类;基因改造作物毋须用标签注明;反对在国际贸易中对转基因食品施加贸易壁垒。(2)欧盟:对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持谨慎态度;要求在其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产品加贴标签,提醒消费者可能存在风险;强调世贸组织成员国应有权采取预防性措施,主张制订有关生物标签的多边规则。(3)英国:支持发展生物科技,但在没有证据显示基因食品是否有害的情况下,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大型连锁超市和餐厅不得出售经基因改造的玉米、大豆等食物,多数地方禁止学校和老人院的餐厅使用转基因食品;自1999年9月起,饮食行业必须在菜单上标明食品里转基因成分,否则罚款5000英镑。(4)俄罗斯:不明令禁止转基因食品上市销售,但对2000年7月1日前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有在包装上做出提醒性标记的要求;从2000年7月1日起,没有做出提醒性标记的转基因食品将禁止上市。(5)日本:持较为中立的立场,一方面对转基因食品有进口需求,另一方面对其安全性又有所顾虑;规定采用基因技术获得的农作物及食品不能作为绿色食品;2000年4月公布30种转基因食品目录,对目录中列明的品种需要加注标签。据上可知,对转基因食品所持的不同观点和立场,将直接决定一国或地区对此所采取的不同的政策。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在转基因技术开发领域一直处于国际前列的国家,极力主张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宽松的管理。美国作为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生产的积极倡导者,认为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与非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没有实质的区别,转基因食品是一种科技创新,是用现代科技去加快自然选择的过程,只要转基因食品通过新成分、过敏原、营养成分和毒性等常规检验,就可以上市。

二是欧盟内部大多数国家奉行较为严厉的管理制度。基本的认识是,在转基因食品(作物)拥有众多优越性,如遗传性稳定,有利于保护环境,加快光合作用,提高作物抗病害、抗盐碱、抗干旱的能力,增强作物产量等等的前提下,其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至少存在着潜在的、不清晰的危害性,而对此则需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发展来加以进一步的证明,除非有技术的证据支持,并足以表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否则将不改先前的严厉的管理措施。

三是相对于美国和欧盟,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应用性开发较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措施尚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这些国家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权衡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利弊,往往采取较为温和的政策和措施。基本的观点是,转基因食品(作物)是未来农产品发展的必然方向,虽然目前尚存在一些较模糊的、不确定的、不安全的因素,但只要深人研究,趋利避害,就一定能在避免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发展,同时又满足本国及世界经济未来发展对粮食产量的进一步要求。

四、我国的相关对策分析

各国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之争。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的不一致,转基因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产业规模的不同,更加剧了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市场决定观念,欧盟及其他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究其实质,则是对美国在这一领域垄断优势的抵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其经济利益。鉴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长期影响,世贸组织各成员国在短期内不可能在科学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各成员国只能自行制定相应的贸易标准和政策。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应尽早制定有关转基因食品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法规。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相应的对策安排:

1.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上有三种模式或路径:一是将转基因食品视同其他普通农产品,对其进口不加管制;二是采取“二嗯英”模式,禁止转基因食品的进口;三是在严格检疫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允许转基因食品进口,并在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包装上作出提醒性标记,让消费者判断是否购买。不难发现,第一种选择可能对我国农业带来巨大冲击,导致某些农产品市场最终被几个拥有转基因技术的跨国公司所垄断,以致对经济安全造成影响;第二种选择可能会给我国对外谈判、履行承诺带来很大压力,并可能引发贸易战;第三种选择符合国际惯例,可能是对我国较为有利、可进可退的政策选择。此外,对进口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转基因检疫,张贴提醒性标记,会加大进口商的成本(约增加10%左右),消费者也可能会持慎重态度,从而削弱进口农产品的竞争力,以维护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 生物素养;学科热点事件;屠呦呦;施一公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重要的目标。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描述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合理挖掘当前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热点事件,开展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一、解读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

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n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1993年,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简称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比较两者对生物科学素养的界定,虽然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总的来说,两者对生物科学素养的认识是趋同的。概括地说,生物科学素养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定义: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能够用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理解或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科学现象;在能力层面上,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具有将生物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生命现象和生物科学知识具有关注和探究的热情,对生物学技术及其他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并且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正确的抉择。

二、学科热点事件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当今,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得各类信息的渠道增多,不少事情得到人们的关注而成为社会热点事件,这其中就有一些事件与生物学具有一定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学科热点事件。这类学科热点事件本身或者与事件相关的背景可能蕴涵着生物学的知识和原理,可能关系到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也可能涉及对生物多样性、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这就使得这些学科热点事件具备了成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资源的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究这些学科热点事件,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也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应然之举。一方面,学生对于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现象和事件的关注,乃至于愿意着力于对它们进行探索和研究,本身就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一部分。2016年1月7日的《南方周末》发表的《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的新起点》一文中指出:现在的高中生中知道当红影视明星的学生要远多于知道屠呦呦的学生。此文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用现实的情景及问题来激活教材知识,并借此将综合实践能力与情感、态度等加以整合;需要用人类最前沿的科普性知识,不时对“核心素养”予以淬炼和激活。另一方面,热点事件得到了社会层面较多的关注,在各种媒体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往往能够激发起学生去了解甚至去研究的兴趣。由于学科热点事件关联着学科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判断,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就有可能围绕这些热点事件有所疑、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

一段时期以来,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是很多的,笔者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其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一)屠呦呦研究员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2015年,我国生物科学领域最引入注目的事情当属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与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了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这是我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消息传来,可谓举国沸腾,中国科学界多少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的梦想这一刻终于成为了现实。笔者认为,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都应该在第一时间与同学们分享这份喜悦。同时,教师也需要挖掘这一事件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上的价值。

首先,教师应利用这一事件努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虽然学习及科学研究的本身并不是为了获奖,但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毕竟代表了学界对科学家工作的充分肯定,是科学家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国家的一种无上的光荣。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我们国家在获得诺贝奖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花落中华大地。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而在生物学领域还有无穷尽的未解之谜等待着人类去发现。21世纪正是“生命科学”获得巨大发展的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或者投身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因此,生物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和宣传员。

其次,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一事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诺贝尔奖的颁奖词中提到,“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从这些颁奖词的角度去分析和讨论学习生物学知识以及进行有关生命科学研究的目的和价值取向。经过探讨,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性,力求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学习生物学的根本目的,也是每一名学生立志要去实现的目标。屠呦呦研究员在解释当年她选择就读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的原因时说:“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认为只有生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这段表述说明了屠呦呦年轻时候的志向和追求。显然,她获得诺贝尔奖与她所具有的正确的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这一事件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精神、引领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探究历程和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施一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揭示剪接体结构及工作机理

在生物科技前沿领域,我国也有一些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015年8月,中国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科学》周刊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文章,揭示了剪接体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有关基因表达过程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大发现,清华大学为此项科研成果召开了新闻会。生物科学界很多科学家都认为这一发现是有望@得诺贝尔奖的成果。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教授丁绍・帕特尔说:“剪接体的结构是完完全全由中国科学家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在中国本土完成的,这是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将影响并鼓励下一代青年人进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这一事件无疑是人们尤其是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而帕特尔教授的评论,提示我们这一热点事件富含着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价值。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事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精神和能力也是生物科学素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围绕这一事件,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介绍施一公教授的团队研究的成果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们在技术和方法上的创新之举,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创新对于科学发现的重要意义。RNA剪接体的结构是长期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难题,而施一公教授的团队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冷冻电镜技术,并运用了新的计算方法才最终得到了科学的结果。也许,同学们并不能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但同学们一定要有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对创新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创新并不一定就是“无中生有”,如上文提到的冷冻电镜技术已经产生了几十年了,施一公教授的团队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冷冻电镜的最前沿技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可能是一种技术的改良,可能是一种新方法的运用。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在科学的基础上勇于革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增强了他们对创新的理解,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成为可能。

其次,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施一公教授以及他的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界,施一公教授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那些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他略带传奇色彩的求学和科研之路,他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他对中国科学研究及教育状况的真知灼见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去了解、研究和感悟的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更真切地理解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显然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施一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同样值得我们的学生去关注。这个研究团队非常年轻,但是,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创造了惊人的业绩,这也许更能激起学生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向他们靠近的激情和勇气。

再次,在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层面上,这一热点事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是大有益处的。RNA剪接体是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中对前体RNA加工成成熟RNA过程中发挥其作用的。这个作用的机理,高中学生不必要知道。但与这个过程相关联的真核基因与原核基因在结构上的区别、外显子和内含子、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的调控等知识是在高中阶段需要学生了解甚至掌握的。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给同学们介绍这一热点事件及其有关背景,便会很顺利地为教学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就能更加投入和主动,这显然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当然,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热点事件是层出不穷的。生物教师应该持续地关注这类事件,并积极探索其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方面的应用价值,为顺利完成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区别范文6

近年来科技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农机机械信息化技术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本文讨论了农业机械在当前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旨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家,目前可以说正是处在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使其,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农业机械;现代农业;作用

1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

1.1保障作用

农业机械可以说是当前农业生产工具,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里有着十分主要的适宜价值,并且开始对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改变,从而为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给予主要的保障。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有很大差异。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生产力低下,生产过程受到天气的影响。为了对于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有必要适宜农机自身的生产行使其代替一些人工生产的形式。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在进行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汇总,适宜农机的时候,也能够非常好的对于环境给予保持,有效适宜农业的生产资源,其中涉及到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1.2促进作用

农业机械不仅可以在农业发展进程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有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主要用于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和新科研成果的发展。最新农业科学研究的应用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为了尽快普及应用农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通常需要以农机为载体,运用经济,智能,功能多样化的农业机械实践农业科学研究。例如,农业合成化学技术和植物的营养学技术,以及育种技术还有灌溉技术,以及良种技术还有农药的使用技术以及化肥的施用技术等。在农业机械种植和种植作物方面,根据农业生产要求,合理控制播种距离,种植深度,确保播种次数准确,距离准确,还可以利用农机完成种植沟渠工作,播种工作,施肥工作,套管工作和镇压工作。实践证明,与人造土地准备相比,使用农机可以有效提高种植效率,并确保出苗率达到要求,最重要的是减少施肥量,确保满足市场生产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机的应用也可以加速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商业化。传统农业属于生产活动,农产品的生产结构和形式比较简单,而在现代农业中,需要确保农业产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生产活动实现紧密结合。农业机械在促进产前活动,生产活动和产后活动相结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表明,高品质,高速,大型农机的应用可以统一选拔,种植,种植,灌溉,施肥,收获等一系列工作,可以促进农产品销售过程实现专业和社会管理。其主要作用是:

1.2.1农业机械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的区别一目了然,每个人都看到了表面存在的差异。然而,生产率和商品利率之间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机械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的土地开发更加广泛,种植面积更大。与以前的人畜生产不同,机械生产是其生产力的一百倍甚至一千倍。想象一下,我国农作物的广大土地,如果只是依赖于人和动物的力量,这是多么重的一份工作啊。可以说大机械只能在收获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其自身的使用也非常的快速并且高效,方便快捷的运输是人类和动物力量不能匹敌。显着提高生产力,农业机械也大大提高了商品率。经济作物的人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运送到消费者手中,提高商品转化率。我们可以想想,一年的果实如果在家里积累水果,没有机械帮助他们转运,农民一年辛辛苦苦可一年那么其自身的劳动不就浪费了吗?尤其是奶农挤出来的主要是鲜牛奶,保质期可以说十分短的,假如不在最短的时间去转运出现,那么久会很快的超出了自身的保质期的。

1.2.2.农业机械对于土地出产率和资源使用率的获得提升

古代传统农业往往依赖于自然的环境。一年下来,人民的艰苦工作有太多的不稳定因素。多种自然的灾害,人为的因素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并且对农民的收获产生影响。如古代旱灾,就会使得很多难民死亡,严重甚至颠覆权力。现代农业由于引进高新技术,大型机械,可大大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所以土地的生产可以做到农民的一切收入。一方面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另外,机械选种和机械施肥等简便快捷的操作能够极大的提升农作物本身的品质,令土地本身能够有更多的出产率,可以说是省市有非常的高效。

1.2.3农机推动了农业等行业的共同发展

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不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农村许多年轻人选择在这个城市工作。在工厂,商场等领域工作,促进了许多非农业的发展。非农业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为农业提供了技术和机制,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简而言之,农业机械在农业中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现代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为其他非农业提供了劳动力。其他非农产业将其工业的成果事业在农业,使得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加快

2农业机械推进生物产业技术的快速普及

上世纪下半叶,生物科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育种技术,混合技术,克隆技术等。科技突破性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农业的了解,慢慢开始接受跨作物,克隆作物。优秀的基因种子要将原作品替代为普通百姓的家园,当然需要机械作为推动者,播种在每一寸土地上的种子。其实只有大型机械才有这样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生物技术革新之后,优质种子或栽培苗将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这也需要收获和运输机械才能最大限度地获益。农业机械在实践中对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技术在实践中成熟的同时,必将培育新技术,改革原有的农业结构。

2.1农业机械推进了产业的社会化与商品化发展

以上详细描述了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收割,运输等巨大的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人民群众将有能力通过大型机械实现生产,供销,农业实现社会化生产,并能进入商业生产。农业机械的综合应用使农民作物多样化,符合社会各界的各种需要。应用机械多样化,可以保护农产品的新鲜度,种类,销售质量,促进农业专业发展。农业机械推动农业实现大规模生产的社会化和商业化,提高农业竞争力和产业特色,使得农业不再是国民经济的疲弱经济。希望能够吸收比较多的资金和相关人才,真正的达成农业一体化的发展。

2.2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民增收的科学方式

农业机械化可以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和主要因素。农业机械化能够极大的是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得提升,可以使得够很多的农村劳动力在重体力劳动里被真正的解放出来,使得农村劳动力能够获得快速的转移。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全面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机械化可以说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核心手段,是进行先进的农艺技术以及水产养殖技术,还有想加工技术密集的桥梁以及纽带,同时还是当前农业生产朝着专业化以及商业化还有现代化的物质保证。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例如:每年为农户开展农业跨越业务,产生的利润达到了亿元。

2.3农业机械化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主要支撑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机械化发展进步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也可以促进农业工人提高文化素质,创造新农民,为更好地把握农机经营,使用,维护等农技,农民必须有一定的科技素质和种植能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步,也可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持续效益,加快农村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农民差距。

3新形势下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有关措施

3.1设置相关的示范基地

引导广大农民和农业工人选择比较先进适合的农业机械,使其能够是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得提升,减少生产的成本,提升农产品自身的竞争力,促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3.2调整农业结构配套的农业机械

及时调整优化农业发展结构和布局在农业发展中的应当是当地条件,注重效能,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产业优势,促进产业发展的产业化,逐步形成区域优势。推进农业机械化从主要粮食作物大经济作物的发展,从种植转为森林和畜牧,还有养殖以及渔业的发展,是的农村经济能够获得飞速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脚步。

3.3大力加强农机行业社会化

通过有效利用市场上的农业资源,克服了农机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拓宽了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实现了农机规模和农机市场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3.4优化政策环境,增加农机投入

大型农机成本高昂,农业机械作为服务农业经营的风险很大。中央文件1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与农业机械化发展密切相关,制定了优化政策环境和增加农机支持的法律政策。积极利用WTO“绿箱”和“黄盒”政策,加大农业部门先进农机机械和新机械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力度,新技术投入,增加先进设备购置农民补贴,加快推进推广新型农业技术。

3.5提高农机作业服务水平

增加对农业社会服务机构的投资。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农机化;开展农机中心和农机管理服务重点站建设竞赛活动,推动农机示范园成功经验;加强农业技术和质量监督,维护用户权益。

3.6发挥农业机械作用的策略

为了可以科学的发挥出农业机械自身的作用,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分析。首先要注意做农机购置补贴。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推进农机的基本先决条件是农民可以主动采购机械,提高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农民有购买能力的能力农机生产工作时,要注意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在实施采购补贴工作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让农民选择是否购买农机,及时保证资金以及机构能够合理到位,保证补贴有效发挥自身的推进作用的农机效应。

4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发展可以影响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要重视利用有效的策略摆脱小农经济地位的发展,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推动使用现代农业机械。为了使农机能有效发挥维护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注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推动和运用农机,必要的材料支持。另外,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明确限制农机进一步普及的具体原因,避免盲目追求生产和效率的发展过程,使现代农业能够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佳丽,佟童,王丽娟,等.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性与前景[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4(07):3.

[2]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12(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