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1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异同
1.1从课程设置看
(1)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2)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高中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高中历史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从中可见,高中历史则更重视理解和应用。
1.2从教材内容看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容量增多,设置的练习题目难度增大,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2)从课程的编写体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也存在较大差异。①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这一线索。高中历史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要求高,初中基础不牢靠、就会在高中学习时出现历史知识链的脱节。②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初中的三学年历史教学中,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所占比重大致相当。
2 学生学习状况
(1)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主要凭借识记,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对原始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对史料的分析辨别、归纳等能力。而高中历史学习强调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学生要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方法,缺乏对史料的分析和思考,导致历史成绩不好。
(2)学生初中阶段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基础知识相对欠缺的,也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比较模糊。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会导致高中学生普遍感觉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
(3)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地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多,教学进度较快,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花时间理解掌握,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及社会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造成了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
3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教师还要大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的涉猎与历史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全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1)适当放慢高一年级的教学进度,给学生讲清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历史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和应注意的事项,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2)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加强课前预习,适当联系相关学科的课程知识,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交叉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对初中学过的知识点应注意复习,理清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
3.3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初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一新生 不足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视为“副科”,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许多学校减少甚至取消了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不少学生居然不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几近空白,甚至闹出了诸如“张飞与秦琼打得难解难分”之类的笑话。历史知识之贫乏可见一斑。此之谓“先天不足”。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升入高中后仍有部分学生依然如故:
1.课程广度的差异。和初中课程相比,高中历史容量大,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任务繁重。
2.课程深度的差异。高中课程在学习上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是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新教材高考的要求,也是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上的目标要求。
3.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历史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而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教材的内容,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骤然加深的知识难度的面前立刻感到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造成部分学生刚上高一便掉队的现象。
4.初高中历史考试的差异。初中历史考试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初中平常考试甚至中考,都以课本内容考查为主,许多教师满堂灌,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而高中历史考试以能力考查为主,试题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甚至远离课本,以课外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只会使学生按图索骥,最终出现郑人买履的一幕,让学生在考试后对历史课产生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失落感觉。
这些巨大的差异,已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的“瓶颈”,此之谓“后天畸形”。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全新挑战,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先天不足”,避免“后天畸形”呢?
1.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可采取谈话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对以后的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2.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首先,要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调整,做到成竹在胸。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使高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
再次,注意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通史意识,为正常教学做些必要的铺垫。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提供必备的通史基础。
3.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尽管高中生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很欠缺,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如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再加上教师深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兴趣引路,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大门。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巧妙过渡上。所谓“求同”,就是寻找初高中教学的共同点;所谓“存异”,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存异”并非抱残守缺,而是为了平稳过渡,达到除旧布新之目的。
高一学生学会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当今是网络时代,互联网包罗万象,可以让人随时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任何知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电脑等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和感知大量的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深厚的知识储备,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加强中考制度的改革,以中考这根“指挥棒”来正确引导初中历史教学趋于正常化,为高中历史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初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 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上要更加重视完善计算机实践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操作教学时,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提高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促进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1创新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的本质就是为社会输送人才,所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就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向应用转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制定学习任务书,让学生按照学习任务书的安排在教师事先设定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鼓励,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它相对于以往传统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更具时代特色,更加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让教与学都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都具有争强好胜的个性,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都想尽快完成,促使他们集中精力,认真分析任务要求,最终使任务获得圆满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
2完善教学内容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很快,旧教材很多知识陈旧,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的知识没有用。为了使中职学校与社会接轨,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使他们学到最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所以中职计算机教师首先要围绕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来开展相应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相关辅助计算机的实践教学。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编写校本教材,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教学的内容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
3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机实践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学生只有真正理解这门课程以后,才能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实践课程的兴趣,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充分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和探索,使本身枯燥无味的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
4提供教学资源平台
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中不能实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建立校园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学习和操作的平台。计算机课堂的理论学习需要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理解和巩固,通过开通校园资源网络,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操作,促进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学校提供的网络可以使学生查阅知识,解决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这些条件的创设不仅能提高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5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认真地剖析,以此来保证计算机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手段上可以运用树状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有着清晰的学习思路。
6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然后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对教学中现有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所掌握且能够在教学中进行深入地讲解和分析,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加强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7改变考核办法
采取多种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以督促学生自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作课,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实作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每个模块任务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程序设计、作品展示、摄影摄像等实战来代替考试,以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计算机实际操作和理论结合起来讲授,使学生边学边练,同时通过计算机操作练习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使他们体会到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提高,增强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W生主动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去建构自己的计算机知识体系,并能把知识运用在实际动手操作上,提高学生计算机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初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4
关键字: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引言:
历史距离课堂、学生遥远,如若没有一种好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堂将会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全然提不起来。如何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对我国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是一种挑战。在课堂上,如果可以做到让历史“活”起来,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则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1、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的现状
正视过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高中历史进行了更加系统性与理论性的研究,尝试从历史、学生等多方面重新编排新形势下的高中历史课本。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实行在我国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效果一:使历史课程日渐多元化。现各地区与学校具有了开设与本土历史及学校历史相关的课程权利,使的我国的历史课程逐步向本土历史文化与时代文化进军。效果二:历史课程朝综合性教学发展。在高中历史课程的编排上,逐步融合多学科知识,授课过程中尝试用理科教学方法,使历史课程上多学科融合。效果三:新课改内容上的安排更加的契合实际教学过程。在向同学们讲述史实的同时,新课改提出了课程教学中突出注意要点,要求师生一同解决课程中的难点。
2、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对历史学科不重视
从初中开始,大部分的学生视语数英为主科,而历史、地理之类的学科仅是副科,历史所占分量不高,面对历史考试学生也无非就是将课本的知识一背,就完事了。从初中开始形成的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思想,使学生在高中专注语数英,忽视历史知识的学习,这导致了学生花费在历史上的学习时间减少,自然也没有学习历史的兴趣。
2.2、高中学科的课程安排
高中时期,学生各科课程安排很多,一天到晚,除了上课便是做作业,这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获取课堂外的知识变的很困难。同时,高中历史新课改注重学生对史学知识的采集、归纳、分析等能力培养,但是由于大部分高中采取封闭式教学,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只有课本、图书馆以及多媒体电脑。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的狭窄,对于个别拥有手机的学生,若处在一个没有学习氛围的环境中,学生也很难自主的去查阅文献资料。
2.3、初高中历史学科衔接不紧凑
做好新课改后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需要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架构。勤于将史书上各年份发生的事件串联起来,做到从古到今对于历史进程的演变心中有“史”。其次,在平时的考试过程中加强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了适应高中多材料型的试题,初中阶段需要求学生多阅读史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
2.4历史专题学习的困扰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上,没有对历史体系做到系统性的处理。高中历史新课改在课程框架上运用“模块+专题”齐头并进的模式,通过将历史中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整理,以彰显其中的规律关系。然而这种模块与专题的形式对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冲击,原因是这种新的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和老师一样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按专题进行教学,课堂上历史不再是按照年份“上演”,而是多样的历史内容结合,对于初中历史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历史学习将会进行的很艰难。
3、解决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3.1、教师加强自身系统理论知识
历史新课改对高中历史老师提出了新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做到对历史知识全面、系统的了解。利用自身强大的专业知识,利用学生爱探索的心理,教师根据专题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挖掘与专题有关的有趣的、不为人知的一些历史秘密,然后由学生课堂上进行讲诉。在慢慢地探索中,学生愿意去找寻跟多的历史故事与同学们分享,愿意去学习历史了。
3.2、创新教学形式,设置“专题”课堂
在新课改下,直面学生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专题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情景教学、讨论组形式教学等,在课堂上教师起引领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教学、学习的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专门的课堂用于演历史话剧,在每一单元的学习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历史专题演话剧,并进行评比活动,话剧力求表现出历史课堂上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通过专门的课堂让同学们演话剧,不仅可以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演绎历史事件,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更多的历史。
如此进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逐步开拓自己的事业。
3.3、注重历史框架的构造,引导学生爱历史
在学生初涉历史时,以时间年份为线索,为同学们先理清年代事件。历史新课改后,专题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零碎知识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时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每个专题做一幅“专题框架联想树图”,然后将树图挖空,组织学生小组比赛将树图填满,促进学生小组内学习效果。
引言: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春风拂过,我们的历史课堂也不断焕发生机,尽管如此,新课改实行过程不免会存在阻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立以学生成才为目标的理念,致力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让学生享受新课改的历史课堂,让学生自主的开拓眼界,积极参与到学习历史的行列中去。
参考文献:
初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5
一、巧妙编排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初高中知识衔接的方法
由于中招考试中历史学科采取开卷的形式进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初中阶段学校对历史教学重视不够,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不够系统。高中阶段,由于教学时间较为紧张,要想专门抽出一段时间进行初中知识的复习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编排上,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起来。具体方法:
一是抓住典型,随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历史课程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的必要的学习资料。
二是开展活动,鼓励交流。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寻宝”与“知识探究”等活动,或是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抄报、电子报、讲解历史故事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初高中知识中有相互关联的历史典故、战争故事、人物关系等,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譬如,在人教版第五专题“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的内容处理上,可以让学生结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的内容,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然后再结合高中的知识使本节知识进一步得到升华。这样既能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成果,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初高中的知识得到很好的衔接。
二、学会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变成“只听不说”的哑巴,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与扼制。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
一是善于设疑。“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性较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让学利用图书馆及信息技术网络环境,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去分析综合,寻求答案,并在班上交流,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激发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我在教学人教版教材第一专题关于秦汉官僚机构中秦朝的“朝议制度”时,让学生在课堂上组织一次“朝议”。学生反映十分踊跃。有人争当秦始皇,有人争当李斯,还有人争当王绾及其他大臣,争着对秦朝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与否进行辩论,这种活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多方查阅材料,加深对秦朝政治制度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三是贴近生活。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二专题“伟大的”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1937年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王浩作为一名在北京大学就读的爱国学生,他将如何重新面对他的人生?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他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答案五花八门,我在课堂上加以引导,不仅让学生应用知识,独立思考,加深对历史有关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学生进行一场“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依靠自主探究的兴趣
初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全国卷;高考历史;冲刺阶段;复习备考
从2016年开始,福建、安徽等8省对外宣布高考将结束自主命题,参加由国家考试命题中心统一组织的全国1卷考试。这一变化,对参加回归全国卷首届的我省师生来说不仅面临着准备时间短,复习容量大,考试难度加大等一系列的问题,更是对今年高考各学科复习备考的一次巨大挑战。以下,笔者就依据一年多以来对已参加全国卷省份高考历史学科复习备考策略的一些研究和多年来从事毕业班复习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对回归全国卷背景下高考历史冲刺阶段的复习备考策略。
一、依据考纲,回归课标,把握主干
历史学科考试大纲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是每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主要依据,在高考复习的冲刺阶段,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对照历史学科考试大纲中要求的每个知识点,并结合相关试题解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排查式地复习,力求不留复习的死角;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回归《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3个学习模块,4大学习主题(分别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和25个学习专题并整合不同版本教材的相关知识作为冲刺阶段复习的主干线索,抓住高考历史的主干知识和重点,以此来提升学科复习的效果。例如,可以将考纲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点整合为:
二、回归教材,贯通古今,关联中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初高中历史教材是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基本依托和来源。因此在考前的冲刺阶段,如何指导学生回归教材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教师应依据有限的复习时间指导学生对初高中历史教材进行系统的泛读、对照考试大纲的重点精读和结合时政热点有突破的研读。除此之外,由于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一般不会只考查某一个孤立的知识点,通常会选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某一模块的具体知识点作为切入,考查它与其他模块之间的联系,通常会涉及古今、中外之间的联系对比。例如2015年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第40大题就涉及到古代和近代不同学者对儒学的不同态度;2014年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第40大题就涉及到中国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与近代英国科学家牛顿不同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特点和命运不同原因的比较。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备考中应尽可能指导学生不仅要把握某一历史现象的内涵,同时还应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辨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分角度、多层次地将相关历史知识融合起来进行有效复习。
三、回顾错题,反思错误,查缺补漏
在日常复习教学中,教师时常会指导学生建立学科错题集,这样做能有效地防止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重蹈覆辙、走向成功。在高考的冲刺阶段,对近期已做过的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无论是教师提供的,还是自己购买的,教师都应指导学生及时地收集错题并回顾,再次地进行反思。例如,做错的选择题,是否是因审错时间造成的还是审错题意造成的?非选择的主观题解答,是否有围绕设问多角度地思考来组织答案?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帮助学生一步步地反思和纠正做历史试题的错误思维,才能帮助学生理顺解题的思路和提升分析、归纳和概括知识点的能力,才能查缺补漏,决胜于全国卷的历史高考。
四、研究真题,精选习题,提升技能
历年来的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都是由专家学者们经过长时间精雕细琢出来产物,它反映了对当年高考历史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高校选拔人才要求的考量和文科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客观判断。因此,研究历年来的全国卷历史试题,就如同和这些专家学者们对话。
在高考的冲刺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地研究近三年来全国卷的高考历史试题,将其按题型分类处理,重新看一遍、做一遍,好好地体味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从试题中体会课标要求的知识点在高考历史试题中会“怎么考”,还可以让他们从试题的参考答案中体会做题时应“怎么答”。因此,研究近三年典型的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不仅有助于指导学生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提升解题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把握答题的节奏和积累考试心理调适的经验。
因为距离高考时间有限,教师在指导学生做题时应精选试题,从题目选用来源来说,首先可以选用近三年全国1卷、全国2卷和海南卷的高考历史试题,其次可选用比我省早进入全国卷考试模式省份最新的名校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从题目选用的类型来说,应与全国卷题型模式一样,即12道单选题,2道非选择必做题和四选一模式的选做题;从题目选用的内容来说,应该要加强针对新史观和与社会时政热点相关试题的训练。
做题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限时训练,一方面充分地调动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审解题能力做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同时还要及时地找到做错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以防重蹈覆辙。在做题过程中,应按不同的题型认真地进行审题、解题训练和规范地组织、书写答案,提升应试技能。
总之,只要我们在复习备考的冲刺阶段中,能以“依据考纲,回归课标和教材,把握主干知识,贯通古今,关联中外”为指导,坚持“回顾错题,反思错误,查缺补漏,研究真题,精做习题,提升技能”为有效途径,相信2016年我省参加全国卷高考历史成绩一定能获得喜人的丰收。
参考文献:
[1]高章元. 理差异明考题变化辨思路寻应对策略――高考语文安徽卷与新课标全国卷之比较[J].学语文,2015年05期
[2]王邵励. 什么是合理的历史“概括”――以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材料解析题为例论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15期
[3]刘国彬. 坚持・改进・启示――我看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1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