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冬季流行疾病预防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冬季流行疾病预防知识范文1
关键词: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急性传染病, 1957年开始有本病的报道,1981年我国出现首例病例,2008年病例数急剧爆发,死亡数居丙类传染病之首,卫生部将其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为了解我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日后疫情防控进行指导性管理,现对我县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统计局人口年度统计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来源于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方法 利用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 2012年全县共报告手足口病353例,报告发病率43.89/10万,占全年各类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5.78%。其中临床诊断病例331例,实验室诊断病例22例;轻症病例349例,重症病例4例,无死亡病例。
2.2地区分布 全县12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排在前三位的是近湖镇133例(占37.68%)、上冈镇50例(14.16%)、庆丰镇29例(占8.22%)。病例呈散在分布,无暴发疫情和聚集性病例。
2.3时间分布 全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 3-7月份为发病高峰,报告病例260例(占73.65%),其中5月份病例数最多,85例(占24.08%),1月份还呈现一个发病次高峰,报告病例为53例(占15.01%),8月以后疫情趋于平稳。见图1。
2.4人群分布 ,病例主要集中在0-5岁组,共报告病例339例(占96.03%);发病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1岁;男性病例236例,女性病例117例,男女比为2.02:1;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报告病例数为337例(占95.47%),幼托儿童13例(占3.68%),学生3例(占0.85%)。见表1。
表1 2012年建湖县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分布
2.5病原学检测 全县共送检47例病例标本(标本为咽拭子、肛拭子)到盐城市疾控中心检测,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17例(占36.17%),柯萨奇A组16型(CoxA16)阳性5例(占10.64%),阴性25例(占53.19%)。对4例重症病例采样检测,检验结果EV71阳性2例,阴性2例。
3讨论
资料分析显示,2012年建湖县手足口病疫情在时间分布上出现大小双峰波型,与国内一些报道不一致[1],,3-7月份为全年的发病高峰,1月份出现次高峰原因是上年12月份冬季高峰的延续,8月以后疫情趋于平稳,未出现秋冬季高峰,这可能与各年的气候因素有关。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我县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体是EV71型病毒(17/47)和CoxA16型病毒(5/47),两者比为3.40:1,这与其他报道相一致[2],无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且4例重症病例中有2例EV71型病毒阳性。年龄分布主要为6岁以下儿童,占96.03%,尤其集中在1-4岁,占83.85%,可能与该年龄段儿童抵抗力低、卫生意识差有关。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95.47%,幼托儿童只占3.68%,与其他报道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不一致[3],原因可能是上报医生报告时填写不规范、不准确造成的,因为4岁以上儿童大部分均已入托入学,因此,需进一步加强疫情报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为2.02:1,可能与男孩天性好动,活动范围较大,增加了感染机会[4] 有关。病例分布于全县各镇,近湖镇为疾病高发地区,可能与该镇为县城所在地,人口密集,人口流动性大,卫生条件差有关。
根据我县手足口病的流行时间、地区、人群的分布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加强疫情监测,做好6岁以下以散居儿童、托幼机构儿童为主要人群,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城镇外来人群聚居地为重点地区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散童高发与环境有关,散居儿童活动范围大,在该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被传染机会。对于托幼机构,教室和宿舍每天通风2个小时,儿童用具和玩具定期清洗消毒;定期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杜绝病从口入;做好因病缺课登记和晨检工作,发现可疑病例立即送诊。由于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儿童普遍易感,至今尚无疫苗可预防,因此,必须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普及手足口病防病知识,形成人人参与防控的氛围,有效遏制手足口病疫情的蔓延。
参考文献:
[1]王彦霞,许汴利,陈豪敏,等.河南省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及病原学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8):761-762.
[2]蒋庭魁,王臻,陈慧萍,等.浙江省2008-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2):23-26.
冬季流行疾病预防知识范文2
1.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大连 116200;2.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大连 116600;3.辽宁省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1
[摘要] 目的 掌握新发角膜炎传染流行的一般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以便为新发传染病暴发疫情提供更多有利依据。方法 专门设计病例调查一览表,结合病例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2012年10 月5日—12月4日大连开发区2家日资企业发生流行性角结膜炎疫情,共发生451例,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分离检测为腺病毒56型或其重组型感染,罹患率为6.49%,患者年龄集中在16~48岁之间。发病在工种(χ2=86.92,P<0.005)和空间(χ2=137.65,P<0.005)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次疫情发生主要是因为引起暴发疫情的病原及传播途径不明,企业疫情报告不及时,早期病人隔离措施不到位,部分企业员工卫生习惯较差。
[
关键词 ] 流行性角结膜炎;暴发疫情;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7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172-02
2012年10月5日—12月4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家日资企业发生一起流行性角结膜炎暴发疫情,流行时间为61 d,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学检测为腺病毒56型感染,451例患者全部为两个企业的员工,发病率为6.49%。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掌握新发传染病疫情,即使采用有效控制措施,已经先后派有关专业人员到达现场进行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家日本独资企业的全部患病员、企业医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
1.2 方法
对可疑病的调查一律由金州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人员采用统一个案调查表进行调查,并确定诊断。诊断流行性角膜炎的标准为2012年10月1日以后曾出现单眼或双眼眼红、分泌物增多、流泪、眼痛、眼肿等症状,并收集相关人口资料,临床资料,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等资料。
1.3 病原学检测
采集部分病例眼拭子、双份血清,由大连市疾控中心,辽宁省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进行病原学检测,采集宿舍二次加压末梢水和市政末梢水进行余氯、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检测。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9.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百分数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两家日资企业共有员工6944人,其中男性1748人,女性5196人。管理人员1508人,操作工人5436人。通勤3164人,住宿员工3780人。两家日资企业的员工分别住在同一宿舍楼的A座和B座,其基本为操作工人。其中AB两宿舍的各个楼层均配备公共卫生间、热水房以及洗漱间,另外各配备三部公共电梯。该宿舍在地下一层有一个公共浴池,为两家企业住宿员工共用,不分男女浴池,只按时间段分男女洗浴。其配备有开放式储物柜以及淋浴水龙头102个,面积大概200 m2。其中男女员工均分时间段洗浴,另外女员工分企业洗浴。TDK员工有12次免费洗澡机会每月,日本电产有8次免费洗澡机会每月。另有小型超市,美发店,小吃部,台球室等公用设施。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疫情概况截止时间为2012年12月5日13时,发病总例数为451例,发病率为6.49%。日本电产(大连)有限公司201例,罹患率4.18%;TDK大连有限公司250例,罹患率为11.70%。两家公司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65,P<0.005)。
2.2.2时间分布第一例发病时间是10月5日,并于10月9日在TDK公司车间办公室请病假,随后4例在10月23—26日,11月8—15日发病患者37例,直至11月15日发病人员基本为TDK公司职员,观察其发病时间呈现间断分布,间隔时间大约在15 d左右。人传人增殖模式在流行曲线图上表现明显,因此推断该疾病传播方式可能为人与人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在这451例病例发病时间中,其发病高峰集中在2012年11月16日—20日。
2.2.3空间分布451例患者中,其中宿舍人员为420例(发病率为11.11%),通勤人员31例(发病率为0.98%),通过对比可得出通勤人员和住宿人员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11,P<0.005)。
2.2.4人群分布患者全部为企业员工,年龄最小的16岁,年龄最大的43岁,年龄中位的为24岁。其中发病患者中男性117例,发病率为6.69%;发病患者中女性334例,发病率为6.43%,对比男女患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工种分布看,发病患者中管理人员19例,发病率为1.26%,432例操作工人,发病率为7.73%,对比二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2,P<0.05)。
2.3 临床资料
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红,眼有分泌物,流泪,眼痛,眼肿。无重症和死亡病例。见表1。
2.4 病原学检测
从现患病例眼部采集36份眼部拭子,59份急性期血清,以及35份恢复期血清。大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了30份眼拭子,其中21份样本腺病毒通用引物显示阳性,人腺病毒15、29、56及其重组型与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肠道病毒通用引物检测的结果为阴性,所以此次疫情为腺病毒感染引起。中国疾控中心针对辽宁省疾控中心腺病毒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离检测,确定 此次疫情的致病病原为D亚属人腺病毒,疑为腺病毒56型或其重组型,后续需要开展全核苷酸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最终确定鉴别[2]。
3讨论
流行性角结膜炎是由多种腺病毒引起是一种传染性强的急性眼部疾病,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眼部分泌物和间接通过被污染的物体的表面、器械或溶剂传播,易引起大规模暴发[1]。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分析,认定此疫情疑为腺病毒56型或其重组型引起的流行性角结膜炎。
造成疫情迁延的原因,主要是此次流行性角结膜暴发属于首次由新型腺病毒引起的大规模发生,医务人员和企业对此次疫情认识不到位,因此疫情报告不及时。企业发生疫情后未向有关生部门上报,首发病例到首次疫情报告的间隔时间为45 d,以致报告时病例已出现第三代病例。疫情爆发的第二原因为隔离措施未落实到位,早期病例没有被重视,企业只采取简单治疗防控措施,很多患者没有离厂居家休息治疗,一直住在宿舍,部分患者正常上班、洗浴,造成传播[3]。消毒不彻底是暴发的第三个原因,两个企业住宿员工共用的浴池、网吧、超市等,这些场所消毒不彻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手接触到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后感染发病。宿舍人员密集,暴发疫情又处于冬季,不适合开窗通风和凉晒被褥,病毒易在宿舍长时间生存,造成传播。没有进行防病知识宣传是暴发的第四个原因,在疾控中心介入前,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防病知识宣传,员工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最后一个原因是,企业员工担心生病请假被扣工资,或者请假时间过长,影响年底奖金分配,因此一些患病员工就隐瞒病情,只到外面小诊所简单处理,耽搁治疗,其他员工防病意识又较差,从而造成疫情面积蔓延。
为有效控制疫情,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患者居家休息治疗,医生进驻宿舍诊断治疗,给患者进行抗病毒和抗菌治疗[4],疫点定时消毒,关闭公共浴池,面对面和电话短信进行防病知识宣传等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通过此次疫情调查处理,为今后处理新发传染病突发事件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
[
参考文献]
[1]冯子健,曾光,等.传染病控制手册[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3):132-134.
[2]刘大鹏,刘丹红,等.2012年大连市流行性角结膜炎疫情的病原鉴定与基因特征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6):715-717,719.
[3]赵晓辉,王建萍,等.流行性角结膜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7,11(11):42-43.
冬季流行疾病预防知识范文3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临床特征;预防对策
流行性腮腺炎是临床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性呼吸道传染疾病,4-15岁年龄段的儿童及青少年是该病的高发人群[1]。该种疾病主要是由于腮腺炎病毒感侵犯腮腺,并且会累及肝肾、腺组织、神经系统等几乎机体所有的器官,极易导致卵巢炎、胰腺炎、脑膜炎等各种并发症。在一些儿童集中度较高的场所,如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等处很容易暴发流行性腮腺炎,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危害[2]。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时做好相应的隔离措施,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有效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趋势,降低流行腮腺炎发病率,确保儿童易感人群健康的关键。因此加大对流行性腮腺炎疾病预防接种知识以及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研究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提高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效果,本文对我院收治的7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7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0例,女性20例。患儿年龄介于3-15岁,其中较为常见的是3-12岁年龄段儿童64例,占到91.4%。超过13岁者6例,占到8.6%。
1.2调查方法
根据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职业情况、发病时间、发病年龄等各种流行病学资料。同时应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并发症、疾病预后等情况。临床诊治医师应将患者的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并且在《病案管理系统》中准确录入患者的性别、姓名、年龄、疾病诊断等资料。
1.3季节分布特征
流行性腮腺炎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都会有新增的病例,但是多见于每年的春季(3-5月份)、冬季(12月份-1月份)。本次研究中,3-5月份发病患者45例,占到64.3%。12月份-1月份发病患者19例,占到27.1%。其他月份发病患儿6例,占到8.6%。
1.4地区分布特征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主要发病于周边县区以及市区,在城市、乡镇均有发病,而且呈现散发状态,一般都是散居状态。同时这些患者存在密切接触发病史、家族性接触发病史,并没有出现群体性、聚集性暴发流行现象。
1.5传染源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源主要分为腮腺炎病毒感染携带的隐性感染患者(尚未发病)以及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腮腺炎病毒常常会寄居在患者的唾液中,唾液离开人体后,会经过唾沫、空气等方式传播,若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不慎吸进入带有腮腺炎病毒的空气,就很有可能会感染流行性腮腺炎。一般在患者发病之前的6d,一直到腮腺肿大后9d,都可以在患者的唾液中将腮腺炎病毒分离出来,而在腮腺肿大前一天,以及腮腺肿大后三天,病毒在这段时间内传染性最强。早期,腮腺炎病毒主要通过患者咳嗽飞沫、喷嚏等途径经呼吸道传播,而餐具、食物受到带有病毒的唾沫污染,可以通过口腔进行传播。
1.6临床特征
一般腮腺肿大前的潜伏期最长达12d,最短为2d,病程介于5-15d左右。在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前14-21d内,会存在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一般患者在发病初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耳部疼痛、头痛、发热、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咽喉痛、呕吐等前驱症状。在疾病发生后1-2d时间,以耳垂为中心,腮腺会明显肿胀,同时会逐渐蔓延至周围,边缘模糊不清。患儿的皮肤表面会存在灼热疼痛感,轻轻触碰会有疼痛,且在腮腺管口处会观察到红肿。有的患者会伴有舌下腺肿胀、颌下腺肿胀等症状,并且会伴有中等程度的发热情况。一般在1-3d后,腮腺肿胀会达到高峰,连续坚持4-5d后,这种肿胀现象又会慢慢消退。其次,通常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血液中、尿液中会含有较高浓度的淀粉酶,血白细胞数量会有所降低或者趋于正常,但是淋巴细胞数量可能会有所增加。
2.预防措施
2.1早期接种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实际上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想要预防该种疾病发生,控制疫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应要求所有儿童应该根据国家及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在特定的统一时间内完成关于腮腺炎的预防接种,一般<15岁儿童都可以进行疫苗接种。应该提前规划好流行性腮腺炎免疫计划,尽可能增加免疫接种的覆盖率,提高疫苗接种的质量,尽量不要存在空白免疫人群,进而构建一个强有力的腮腺炎免疫屏障。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农村的留守儿童较多,对于腮腺炎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自我防护意识及能力低下,因此,必须使农村儿童都接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工作,全面、认真落实疫苗接种工作。其次,应指导家长如果怀疑儿童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有上呼吸道症状或者有发热症状,应立即送儿童到附近医院就诊。
2.2建立科学、完善的疫情上报制度
虽然没有水痘、麻疹的传染性强,但是腮腺炎的传染性也不弱,一旦感染,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一旦发现出现腮腺炎应立即上报,方便立即进行隔离,采用相应的应急措施,尽可能将疫情的影响力控制到最低限度,避免疫情暴发流行。应特别注意加大对乡镇医生的相关教育,组织、培训乡村医生关于传染病疫情的防治治疗知识以及疫情报告管理,加强乡村医生的疫情报告意识,使乡村医生能够在发现疫情后,及时报告,及早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尽早采用相应的治疗、处理措施。其次,应强化流行性腮腺炎管理,如果和患者密切接触频繁,也应该进行严密监控,从而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以及蔓延。
2.3 加大腮腺炎的健康宣教力度
想要从根源上预防流行性腮腺炎,首先必须使大众明确腮腺炎的危害性,了解腮腺炎疾病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医疗保健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广大民众的健康教育工作,广泛普及关于流行性腮腺炎的基本防治知识,告诫患者有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从而有效控制疾病传播风险。在流行性腮腺炎流行发病季节,每天应该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应采用消毒剂将室内消毒,将所有的腮腺炎病毒传播途径完全切断。在腮腺炎流行期间,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好口罩。其次,个人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多喝水,勤通风,勤洗手,多晒下衣被,适时进行户外运动,锻炼身体,增强自己的体质,提高机体免疫抵抗力。
3.讨 论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都有发病的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根据国外相关文献报道[3],在疫苗普通使用之前,流行性腮腺炎基本上每隔7-8年左右会暴发一次大流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预防免疫措施的不断增强,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根据本次研究分析,流行性腮腺炎主要好发于春季、冬季,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或者口腔进行传播,由此可见,腮腺炎的影响范围较广。同时,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腮腺炎症、腮腺肿胀,但是腮腺炎病毒会自行复制二次侵血流中,累及系统多个器官,诱发各种相关并发症[4]。
目前,临床尚未研究出一种有效的特殊治疗药物,预防是最为有效的措施。笔者认为,在腮腺炎流行季节,应勒令暂停社会上所有的补习班,在学校、幼儿园等儿童高度集中的地方应建立临时晨检制度[5]。同时每天应定时使室内通风,并且做好室内消毒工作,将腮腺炎的一切传播途径切断。其次,应在国家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中纳入腮腺炎疫苗接种,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疫苗接种工作,提高流行性腮腺炎的覆盖范围,确保使易感人群能够不受到感染,有效控制疫情蔓延[6]。应急接种,保护易感人群不被感染,防止疾病蔓
综上所述,明确流行性腮腺炎的易感人群,及早进行腮腺炎疫苗预防接种,严格采取隔离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力度,可有效控制疫情,减少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立红,刘金玲,付广双. 流行性腮腺炎100 例分析[J] .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 ( 25) : 6206 - 6208.
[2]赵文莉,刘华平,姚红. 226 例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J] .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 ( 2) : 195 - 196.
[3]简秋生,王节华. 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调查及对策[J] .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19 ( 2) : 200 - 202.
[4]张敏, 彭怡纯. 260 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流行特征及临床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27( 2) : 173.
冬季流行疾病预防知识范文4
肠道病毒也是一个庞大的微生物家族,病毒种类与分型很多,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也多样,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也较复杂,确实给医生诊断、治疗与防病都带来许多实际问题。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此外,还有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等。它们有共同的生物学特征,比如,各类肠道病毒流行于全球,见于春末至深秋季节;各类肠道病毒最初都暂居于人类肠道;除轮状病毒属于脱氧核糖核酸类病毒外,其他病毒均属于核糖核酸类病毒;病毒的体积极微小,直径一般在20~30纳米;病毒对一般理化因素抵抗力强,能抗75%乙醇和5%煤酚皂液,仅对氧化消毒剂敏感;病毒在室温下活力稳定,并能耐低温,但不耐高温,65℃30分钟即失去活力;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既多样,且轻重悬殊,同时有更多的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存在。
肠道病毒的传播与流行,并不局限于肠道途径传播,还有着明显的呼吸道传播途径。患者及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从粪便、鼻咽部都可排出病毒,鼻咽部只在发病之初的一周内排出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但时间较短;而在粪便中,排出的病毒可存活2~10周之久,污染饮水、食物,可以经口感染。由于肠道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感染多发生在春季和夏秋季,冬季较少。患者以儿童较多见,尤其是在儿童集体机构中,成人患病较少。
肠道病毒感染常见的类型有:
脊髓灰质炎这类病毒感染致腿瘸残疾,已在消灭中。
无菌性脑膜炎可见于新生儿和儿童,起病可急可缓,患者有发热、厌食、精神萎靡、恶心、腹痛、腹泻,还伴有咽疼、肌肉疼等症状,进而出现头痛、呕吐、嗜睡、谵妄、惊厥、颈强直。病程7~10天,大都不发生瘫痪,多无后遗症。
急性心肌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婴幼儿多见,炎症可累及心包。起病突然,开始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很快发生烦躁、阵咳、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症状似肺炎,但气短、胸闷、心率显著增快、心前区疼痛,迅速出现心力衰竭现象。新生儿发病严重,病势凶险。
手足口病我国自1983年证实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引起以来,每年都在一些局部地区出现散发或流行,患者经呼吸道、肠道排出病毒,借鼻咽分泌物、食物、饮水及污染衣物、玩具、食具、手巾等传播。多见于幼小儿童和学龄儿童,成人也可感染。起病不明显,可有低热、也可不发热,有轻微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先见细小红疹,出现在手指、手掌、足部、口腔黏膜、膝部、臀部、会,1~2天间在少数皮疹处形成水疱,疱疹比水痘小,一般十几个、几十个,如绿豆粒大,为单房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全身症状似有加重。仅口腔内疱疹破溃成溃疡,咀嚼时疼痛,患儿拒乳拒食,流口水。3~4天后疱疹液吸收,不结痂皮,不留痕迹。患儿应在儿科诊治,不必去口腔科或皮肤科就诊,采取对症治疗,皮疹、疱疹不需外用药,预后良好。重症者可见局部淋巴结肿大,有混合感染时病情加重。
流行性肌痛多散发,也有局部地区流行。起病突然,高热,肌肉疼痛,可遍及全身,以胸腹部肌痛显著,活动时疼痛加剧,累及肋肌、膈肌时呼吸浅表似肺炎。或伴有咽痛、腹泻,淋巴结肿大,肝脾可肿大。病情可反复发作,多能自愈。
出疹性疾病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中度发热,皮疹为斑丘疹,近似风疹。皮疹1~3天消退,无脱屑,不留痕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夏秋季高发,青壮年人发病较多;潜伏期短,半天到一天;起病急,一眼先病,眼有异物感、刺激样、烧灼样或痒感,继而眼部刺疼,眼睑红肿,眼结膜出血,出血点散在,很快波及另一眼。不同于常见的、有脓样分泌物的急性结膜炎。少数患者发烧、头疼、咽痛。传染性强,经手、毛巾、脸盆等生活用品在家庭及集体单位传播,游泳池水、浴池水受到污染可引起爆发。红肿、出血多在7~10天内完全吸收,病程1~2周,恢复良好。
肠道病毒感染还可致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疱疹性咽峡炎、脑炎,孕妇感染可致胎儿先天性畸形等症。此外,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等还可引起儿童和成人的流行性腹泻,如因水源受到污染可引起大范围流行。
对于肠道病毒感染,应向基层医生培训知识,提高认症水平,按传染病规范处理,防止医院内传播,控制早期病例,控制扩大流行。
一旦发生肠道病毒感染,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应及时向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报告,卫生主管部门要向当地群众普及预防知识,消除盲目疑虑心理,配合医生防治,对症治疗多可痊愈,肠道病毒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冬季流行疾病预防知识范文5
【2017年春季疾病预防主题班会一】
最近一段时间,流感在学校大范围传播,影响较为严重。春天由于气候变化异常,是各种常见病的高发季节,它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望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能使学生对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作一了解,以便学生有效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发生,从而使学生能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成因
冬春交替之际,人体内部系统还来不及适应气候变化,加之初春天气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大,人体免疫系统来不及调节、适应外界变化,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较冬季趋于活跃,就容易患病。
二、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3、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 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
4、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5、风疹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
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主要途径有:
(1)飞沫传播:当学生在讲话、咳嗽、打喷嚏时,通过唾液飞沫、空气飞沫将病菌传播给他人。
(2)灰尘传播:患者的痰液、鼻涕里都含有大量病菌,由于平时不注意卫生,随地吐痰、拧鼻涕。
这些脏物干燥后,病菌就夹在灰尘中随空气到处飞扬,结果被健康人吸入就会感染。
(3)直接接触传播:手是传染病菌最直接的途径。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患者手上都沾有大量病菌。
他们所接触的物品表面都留下大量病菌。如果健康人不注意,直接接触患者的物品,这是病菌就有可能从鼻腔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
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
四、预防传染病的注意点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2、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不加工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及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
7、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打喷嚏;
8、学生应学会进行自我观察,如有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告诉家长或教师,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2017年春季疾病预防主题班会二】
一、主题班会的目的:
通过这次班会,使同学们认识到,我们在学校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在家里同样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
二、主题班会活动准备:
1、提前安排主持人,布置活动步骤。
2、提前安排参加活动和讲故事的同学。
3、课前在黑板上写上 健康 快乐 生活
三、主题班会的过程:
1.有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
开场白: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也是由冬寒向夏热过度的时期。春天气候往往变化无常,一会儿是阳光普照,春风送暖;一会儿又是阴雨连绵,寒气袭人,故有人把它称为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每到春天,各大医院的门诊部内往往人满为患,鼻炎、流感、肺炎、麻疹、心脏病、精神疾病等,一时之间众症齐发,有人因此把春季戏称为多病之春。那么,我们如何在春季有效地预防疾病呢?
2.表演小品《体育课》
3.看完小品后同学们谈谈自己平时的做法。
4.表演的小品《COOL》
5.春季防病三招:
①增强体质。主要是多参加户外体力活动,包括各种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譬如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跑步、打球、做操、打太极拳、郊游等。
②调节情绪。春天宜酌情增加一些富含苯乙胺、咖啡因的饮食,诸如绿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这些食品能兴奋神经系统,消除疲劳,防止春困和情绪低沉。另外,处事不要过激,力求心平气和,情绪安定。
冬季流行疾病预防知识范文6
其他感染性腹泻是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根据疫情监测网数据,2005年1~12月,宝安区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1224例,其中RV腹泻534例(占43.6%),报告发病率10.0/10万。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宝安区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3389例,其中RV腹泻1441例(占42.5%),报告发病率27.0/10万;其中2006年10月1日~12月31日,报告RV腹泻发病1171例,占该年报告发病数的81.3%。RV腹泻报告病例数从2006年10月开始升高,11月9~11日达到顶峰,是2005年同期的7.2倍。针对此起疫情,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①确定公明存在街道范围的轮状病毒腹泻流行;②本次RV腹泻流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发病前在社区接触过同样的病人和到过公明医院就诊导致的。
目前全球每年有逾亿5岁以下的儿童患RV腹泻,该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可达数十万之众,我国每年有3万~4万儿童死于轮状病毒腹泻[3]。我国以秋冬季节多见,不同地区发病高峰期略有不同。我国儿童3岁前几乎都受到RV感染,在因腹泻而住院的儿童中,40%以上为RV感染,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因此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开展监测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解氏等[1]调查提示,广州市2004年10月即己进入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高峰,其后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婴幼儿腹泻的病原比较复杂,虽然RV仍是最主要的病原体,但也检出由杯状病毒(HucV)、星状病毒(AstV)、肠腺病毒(AdV)以及诺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兰州地区2004年7月~2005年6月5岁以下400例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检测,发现47.3%为轮状病毒、15.5%为杯状病毒、9.5%为星状病毒、7.5%为肠腺病毒,混合感染的病例数约为13.5%,且以轮状病毒合并其他病毒感染为主。通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对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的监测[2],发现目前引起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主要为轮状病毒和空肠弯曲菌,两者共占99.91%。春夏季空肠弯曲菌的感染构成比较高,而秋季则反之,表明春夏季经空肠弯曲菌流行为主,而秋季则是轮状病毒的流行期,10月底是两者的交接点。国内也有类似文献报道,提示防治的重点,春夏季以空肠弯曲菌为主,进入秋季后以轮状病毒为主。
应建立健全各级各类肠道专科门诊,早期发现和处理传染源,减少交叉感染。医院肠道门诊的开设,对预防和控制性感染及医源性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应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意识,形成全社会人人积极参与卫生防病活动的良好氛围。
刘氏等[3]监测发现,中医院综合门诊部的消毒隔离工作虽然总体质量比较好,但规范化管理不够,某些消毒与操作方法不够正确。主要突出的问题是手术器械灭菌后仍有阳性,内镜、口腔诊疗器具、手及皮肤等的消毒仍然存在不足;医务人员对消毒隔离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消毒与灭菌技术欠缺,对消毒剂合理应用不正确,监测观察念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关系到医院消毒灭菌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规范综合门诊部消毒隔离工作是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关键。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在门诊几乎每天都有接触,因而交叉感染的机会较多,尤其在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流行季节,若消毒隔离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极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及传染病局部流行。因此,必须认真规范综合门诊部消毒隔离工作,加强管理,才能有效控制门诊部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解晓华,李灵辉.广州市儿童医院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快速调查.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6,12(2):33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