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概念

创新意识概念范文1

摘要: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以强大的信息提供能力和高效的检索能力把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带入了全新的时代。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图书馆如何进行服务创新以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的要求,如何顺应历史潮流进行图书馆管理创新,成为图书馆至关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服务观念;创新意识

21世纪是信息全球化、同时又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作为信息和知识储存中心的图书馆,在社会、科研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改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观念

图书馆是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窗口,为社会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以强大的信息提供能力和高效的检索能力把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带入全新的时代。图书馆如何进行服务创新,成为当今图书馆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服务理念,使服务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

图书馆是因读者而产生,读者的要求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我们的服务观念要以思想深处更新,服务方式要由传统封闭式的服务向开放式网络化信息服务转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对象要从“书本论”向“人本论”转移,牢固树立“读者至上”的观念。图书馆应该努力去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通过社区、中小学、部队、企事业单位图书室或分馆等,书刊的利用率提高,图书馆这种服务对象从“区域化”到“社会化”的延伸,反应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趋势。对图书馆而言,其所在网络系统内任何一个使用本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人都是自己的读者,对于社会上某个人而言,他既可以是某个图书馆的读者,也可以是另外更多的图书馆的读者。

(二)与时俱进是读者服务工作的新内容。

网络信息时代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对图书馆工作的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不管时代和社会怎样发展变化,读者服务工作的宗旨是不会改变的。“读者至上”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归宿。只有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及丰富的信息资源,重新定位自身的服务方向,及时调整服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才能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当前图书馆服务创新是重点,需改变以下四个方面的观点:一是改变“静态僵化”的服务观点,树立“搞活创新”的服务观念,扩大服务空间和改变服务模式:二是改变“以我为主”的服务观念,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在服务意识上要善于把握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使读者服务变动为主动;三是改变“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观念,树立“服务到家”的主动式服务,改变过去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服务观念,以服务意识的不断发展变化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四是改变“冲藏轻用”的服务观念,树立“服务第一”的服务观念,在服务内涵上要延伸,不能局限于服务态度、服务环境和服务手段,而应放在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开辟新天地,增加新的内容。

二、改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

在21世纪,人才是关键。图书馆要从过去以书为对象的管理变为现在以知识为对象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同时要改变用人制度,大力引进优秀人才;要增加人文情感。要包括要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思想、人的理想、人的多种创造性和发展的可能性。

(一) 在服务性上的创新首先是在服务内容上的创新。不仅要对传统的印刷型、视听等类型文献进行管理,而且要在机读型、光盘型、网络型等创新型资料上拓展空间;在对各类文献资源进行基础的同时,还可以根据一些专业领域的需求,建设一批专业性性较强的专题数据库,以随时跟踪并掌握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发展。其次,在服务方式上的创新。在观念上,正确树立起以读者、用户为中心,一切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的观念。

(二)在方法上的创新当前的图书馆管理创新必须遵循一个重要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就是按照系统化的要求,对图书馆实施功能的各要素进行整体,取长补短,综合协调,使之形成最佳的整体优势。在管理上运用正确的方法,提高服务效率,是人际关系更加协调,更好的激励馆员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些都将有助于各种资源的有效整体以达到其即定的目标。

(三)在技术上的创新 应将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图书馆作为长远的发展目标。当前图书馆应积极利用现有成熟的数字图书馆研发成果,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文献信息处理技术的创新和文献信息检索技术的创新。

(四)在培训上的创新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是德才兼备,并熟练掌握文献管理和网络信息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复合性人才。因此,必须大力培养图书馆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对馆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使馆员的知识不断拓宽和更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上去了,工作才会越做越好,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因此,图书馆在管理上必须直面新世纪,迎接新挑战,树立创新观念,实施创新战略,这是当前图书馆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意识概念范文2

摘要:教学方法改革是以培养能力型、素质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时代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职业院校英语课的授课质量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必要性 创新理念 教学改革初探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英语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英语课程是中职教育中培养现代型技术人才的基础课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掌握英语这门重要的交际工具对于现代化技术人才来说也显得日趋重要。在中职教育阶段,通过英语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现阶段中职教育英语教学的状况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指导思想上,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对英语教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中。其次,中职生的构成比较复杂,生源除应届初中毕业生外,也有往届毕业生和部分期待获得一技之长的其他社会人员,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再次, 学生对基础文化课的学习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尤其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重视程度不够。最后,就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说,教师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另外,囿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也很难使自己的教学计划得以有保证的实施,这些都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

二、中职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被动学习并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而且,很多中职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都是班里的后进生,他们大多是在老师的批评和漠视中长大,自信心比较欠缺。另外,新的时代背景要求职业院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性技术型人才。因此,为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 中职英语教学也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抓住学生主体特征,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新课标对培养人才的要求。

三、中职英语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中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开阔国际视野,更好地完善与发展自我;提高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就要贯彻体现中职教育目标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念。

1.尊重个体差异,注重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地侧重于学生的共性,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近年来,在英语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生活背景、文化素养、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民族差异以及所学专业特点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认知、理解和要求有所不同。所以英语授课不一定“整齐划一”,而应充分把握学习主体的特点,有所侧重,不断创新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等个性有所了解,然后再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课程应结合学生今后的生活实际,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仿真的情景进行听、说、读等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采取丰富多样的教法,加强听说读写的结合。

教育心理学证明,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主动学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探索丰富多彩的方法,例如:①故事法,收集一些有趣的紧扣主题的小故事,注意故事内容的健康性、典型性、启发性,内容在两三分钟内讲完为宜。之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述或演绎,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中间可穿插一些知识点提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游戏法,设计一些情景游戏、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编排一些简单的对话。为降低游戏的难度可以鼓励学生多使用简单句,通过这种小游戏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互动。③多媒体法,把录音机、电视机、多媒体等引进课堂,充分发挥其优势,针对英语教学实际,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多媒体影片。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当然,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宜于学生发展的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做到能听、能读、能说、能写。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尽量让每个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锻炼。

3.增加文化差异比较,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仅仅会说一种语言或会读会写,并不意味着完全掌握了这门语言。因此,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文化的学习当然也不能脱离语言学习而单独进行。作为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文化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如中国人喜欢用“吃了吗?”或“去哪儿?”来打招呼,在我们的文化里,这是一种传统而又友好的问候方式;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主人给客人夹菜让饭等,以示对客人的热情。然而在英语文化中,这是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习惯用简单的“Hello”、“Good morning”等向人问候;客人与主人一起用餐时,更喜欢随意,他们觉得不断给别人夹菜并不是礼貌的举止。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比较,在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积累英语文化背景,提高对英汉文化差异的理解,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真正达到增进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4.开发课外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习、生活实际的健康内容和丰富的课外英语学习资源。借助广播电视、英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方式,帮助学生组织英语角、演讲比赛、模仿朗读、影视赏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实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体会英语语言和文化。

当然,教学方法不仅局限于以上几种尝试,作为中职英语教育工作者还应顺应时展需要和中职教育改革指导方针不断更新观念,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授课方式。但是,无论形式怎样调整,有一点始终是不变的,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在这一过程当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学习,不断总结教学活动经验,积极参加探索教学规律的教育创新活动。

总之,英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英语能力也成为新时期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就对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秉承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帮助每一个学生提升、完善综合素质,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专门人才。

创新意识概念范文3

摘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和根本目标,将TRIZ理论引入本科生培养体系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本文提出基于TRIZ理论的“一线三段”式本科生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贯穿创新主线,通过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专业课、创新大赛和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践课、毕业设计、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个层次上构建新型的面向机械产品设计全过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TRIZ;创新主线;一线三段;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99-02

一、引言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如何使高校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时展的要求成为当今社会的要务。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升创新能力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关于本科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很多观点及论述。诸如:转变教育观念[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2-3]、改革教育方式[4]、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改革考试方法等。但如何能够加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步伐呢?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方法是一种知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创新方法,被世界公认为引导创新的最佳工具,近几年纷纷掀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研究的热潮。将TRIZ理论引入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开展以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真正将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河北工业大学在机械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方面的课程走在了各高校的前列,结合机械专业对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提出了基于TRIZ理论的“一线三段”式本科生培养模式,为培养能够从事机械领域创新设计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TRIZ理论与本科课程教学的融合

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前苏联G.S.Altshuller及其领导的一批研究人员,自1946年开始,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大量专利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的指导创新的最佳理论。通常认为TRIZ理论由以下九大部分组成:技术系统的进化法则;最终理想解(IFR);40个发明原理;39个标准工程参数和矛盾矩阵;物理矛盾和四大分离原理;物一场模型分析;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科学效应和现象知识库。

将TRIZ理论等创新方法引入到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贯穿创新主线,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融理论教学、项目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实验教学为一体,同时结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创新大赛等实践环节,构建面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践创新平台,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进而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三、构建一线三段式教学体系

1.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引入到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贯穿创新主线,构建了面向机械产品设计全过程的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模式,对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规划、调整,将TRIZ基本原理、概念和工具引入到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中,并积极引导学生选修创新思维类课程,使学生建立创新概念,重点培养创新意识,理解创新理论及创新意识在产品设计中起到的重要性。开设《创新设计》――TRIZ创新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TRIZ理论中的理想解、冲突理论、资源分析、技术进化、物质―场分析等创新方法及工具,并通过案例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科研训练计划等环节,运用TRIZ工具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工作,重点培养创新能力。

2.将TRIZ基本原理、概念和工具引入到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中,并积极引导学生选修创新思维类课程,使学生建立创新概念,重点培养创新意识,理解创新理论及创新意识在产品设计中起到的重要性。目前我校开设了《创新设计》、《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科研技能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与训练》等创新思维学习及训练类的校选课,其中《创新设计》课程介绍TRIZ理论的基本概念及经典创新工具,如理想解、资源、创新分级等重要基本概念,冲突理论、物质-场分析等创新工具。

3.在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中,应用TRIZ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设计》课程授课采用案例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每班分多组,每组3―5人,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TRIZ理论知识和工具,就自己熟悉的案例进行练习,要求课程结束时完成并答辩。项目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提交课题涉及生活、交通、日常品、建筑、军事等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第七学期的专业实践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数控编程、仿真及加工内容基础上,增加了基于PLC控制的工业产品装置研发内容。学生自己提设计方案,经与指Ю鲜沟通、讨论最后确定方案,开发了绘图机、电梯、立体车库、刷墙机、搬运机器人、分拣机械手、刻章机等机电装置。该实践课要求学生从任务出发,首先拟定系统功能,进行功能分解及结构求解,备件选型及方案评估。设计过程中应用TRIZ理论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结构创新、原理创新性的方案设计。在毕业设计环节,部分老师的毕业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应用TRIZ理论,进行方案的理想解分析、设计冲突解决、技术预测分析等,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搭建了TRIZ理论实习、实践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实践平台。依托我校的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了TRIZ理论学习、实践平台,与机械学院合作,通过引导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应用TRIZ理论提出创新设计方案。近几年学生共进行课题研究几十项,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类大赛及科研训练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格。近几年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以“TRIZ杯”、“挑战杯”、“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等各种创新设计大赛和科研训练计划。通过实践锻炼、巩固TRIZ理论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锻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将TRIZ理论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实验等教学环节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并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贯穿创新主线,通过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基本原理、概念和工具引入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各类实践环节和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科研训练计划及自主创业等环节,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种层次上构建新型的面向机械产品设计的全过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上教学及实践过程,学生了解了创新思维及创新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工具,并初步具有应用创新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和学新,张健.教育观念转变机制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7,(08):8-10.

[2].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05):68-72.

创新意识概念范文4

【关键词】 数学;课堂;创新;高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改进课堂结构,发挥教师引领作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加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一、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 实践表明,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高效教学.例如,将“怎样找到破残圆轮的圆心,求得它的半径.”“一张报纸对折50次后有多厚?”等感性材料的问题作为新课的导入,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索,寻求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创造的灵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需求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及时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强化学生的创新情感;要努力发现回答有误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淡化他们为此而产生的自卑情绪,不断激发学习的内在潜能.其次,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科学生成,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基础性、发展性,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获得成功,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另外,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在教学中应主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推理、验证,让学生在成功中增强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如在讨论“同一平面内n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可有几个交点”这一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对2条、3条、4条类似问题进行探讨,再运用类比方法进行探索.

二、 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必要条件. 在学习任务面前,学生是否参与学习,在什么层面上参与学习,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合理分配时间,提高时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留足学生思考、提问、讨论、操作的时间、空间、机会,使学生的脑、手、口在课堂上得到彻底解放.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时空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伙伴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放心地退出课堂,学生能说的,教师绝不代替,学生能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教师要适时地走进学生,点拨、解疑、引领,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初中数学的研究性活动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弘扬学生自信、灵性的个性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研究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建构知识,发现问题,表达思想,创新思维,把课堂成为学生从事探究和交流、情感释放、个性张扬的场所. 例如开放性和探索性问题的教学、几何证明中的求异思维教学,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加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加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可较好地指导学生运用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来正确认识所遇问题,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自己,指导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

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或定理、公式、法则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研究问题的背景,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体悟其思想方法,感受创新.比如初一代数中“负数”的引入,若借助温度计等具体事例给出描述性定义,学生往往难以透彻理解,如果设计一个揭示数学问题与概念间矛盾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负数”发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领悟其中的数学符号化思想的价值,则会激发学生探索概念的兴趣,从而深刻、全面地理解概念.如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加法结果的猜想,然后从几组习题中分类出它的特点,然后用逆向思维去分析归纳加数特点,抽象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体会分类思想. 如在探索“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正确定向于化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用消元法将其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在解分式方程时可以用去分母方法将其转化为整式方程,这样学生提高了对化归思想的认识.

创新意识概念范文5

明确创新意识的特征

著名教授杨振宁先生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自主思考,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要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思维要创新,方法要新颖,措施要得当。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相应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要硬,知识面要广;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能诱导积极探索问题,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即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的?)进行显现,并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要注重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主体意识愈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强。要求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情境、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进一步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进发异彩。

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插嘴是一种特殊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意识,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应鼓励学生敢于“插嘴”,勇于质疑。无论课中、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

创新意识概念范文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81-01

真正的教学必定是一个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体会。

1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做好创新意识的引路人。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用有深度的语言,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并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数学学科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以及跨越时空的想象力。

2 创设情景,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氛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新的起点是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情景时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3.1 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善于开拓变异,从各种途径寻求问题解答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变式教学,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这要求教师在具体问题中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让学生思路开阔,时刻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例如:教师在从正面讲清概念后,可适当举出一些相反的错误实例,供学生进行辨析,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2 注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活动能力,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我开发。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应用内涵更博大、概括力更强的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高度抽象的能力。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活动的能力,则必从概念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构成概念的基本条件,揭示概念中各个条件的内在联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的结构联还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归纳法、类比法,善于分析、总结和归纳,在一系列的结果中找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或相似处之后,推测在其它方面也可能存在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3.3 注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为联想和猜想的能力。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猜想为出发点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努力设置情景,触发学生的联想。在学生的学习中,思维活动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学生的联想力越强,思路就越广阔,思维效果就越好。对学生的大胆猜想,要鼓励、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去验证,导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