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1
一、挖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创意,明确学习的方向
语文综合性学习旨在积极自主的语文活动中,实现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培养,知、情、意、行各方面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它被视为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封闭、僵硬化的语文教学体系的一大亮点和特色,这就决定了它必须突破教材局限,放眼生活,确定生活化的主题。陶行知先生说过:“民主教育的教材应从丰富中求精华,教科书外求课外的东西,并且要从学校以外到大自然、大社会中求得活的教材。”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素材就是根据我们的自然生活、社会文化确定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生活中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无处不在,要让学生放宽眼界,善于挖掘,创造性地开展综合性学习。这需要找到一个点,一个连接学生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相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诚信、家乡、朋友,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等等。确定了这些点(即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探究主题),就能让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培养其语文的能力,提升其语文的素养,深化其思想感情,学生的收获会更多。比如,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足迹》,活动第一步就是先帮学生明确选题:根据教材安排的三项活动进行适当改编,要学生从主题墙报、音乐、绘画、写作、表演等方面必选一项,任选一项展开“寻找――发现――赞美――畅想”春天的活动。学生围绕着“春天”这个点出发,在课堂外的时空里既自由发挥自己的能力,又不会信马由缰偏离了活动主题。
二、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多角度观察,拓宽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究会、表演戏剧、图书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要动脑动笔,还要会动手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制作;不仅要学会与父母、老师、同学相处,还要学会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交流;不仅要在学校、班级里学习,还要到大自然中感悟,到社会中体验。生活处处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人情都可以成为语文课题的资源,这些资源正是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以《寻觅春天的足迹》为例,我在帮学生明确主题后,提出了具体建议:(1)结合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活动,希望学生用文字图片结合的方式,出几期连载性质的自然日志形式的墙报,也可以是一期关于春天的墙报。(2)在音乐或舞蹈中感受春天:用相关的歌曲、乐曲或自编舞蹈表现春天。(3)充分选取精美文字抒发对春天的赞美或畅想,更鼓励学生自己写作,撰写美文。有了以上基本建议的引领,学生们很快思考并行动起来,通过搜集、整理、编写、表演,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喜好投入到了这次不一样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他们在实践中获取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三、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说教、不限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禁锢了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摆脱这种禁锢,沟通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课程;沟通课堂内外;沟通文本与生活,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因此,必须让学生掌握生活化的学习方式,细心观察、思考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养成在生活中学语文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引起共鸣,激发兴趣,自始至终把学生当做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学生处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直接接触有用的语文材料,进行更多的语文实践,不能限制他们的活动,也不能放任不管,要适度、合理地引导、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仍以《寻觅春天的足迹》为例,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学习方式的引导和建议,我尤其提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自由结组,如墙报组、音美表演组、美文采编组等等。每组自选组长两名来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尽量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都要有,这使学生在深入多样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还锻炼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总之,此次整个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足迹,让学生再一次认识了自然,感悟了生命。在实践中,结合音乐、绘画、文字、表演等形式培养了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知识与能力均得到提高。
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素质
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语文是中职学校文化课中的基础学科,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但事实上,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教学面对的是素质日益降低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是与高中无缘者,迫不得已选择中专。另一方面,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中职语文的学习就等于上语文课,上语文课就是上语文课本,学习语文课本就是学习字词句和几个关键语段的情况并不少见,语文学习局限在了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资源枯乏,学习方式单一,久而久之,中职语文教学越来越失去了活力。
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学三项内容之一和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模块并列,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就应该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语文为发端将学习触角伸向广阔的自然与社会,让学生获得对世界的丰富多样的认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语文无处不在的优势,从而激活僵死的语文教学。
一、正确认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一个内容,一种课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侧重于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语文性的特点,可以说这种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姓——“语”
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中心,以语文知识、技能及其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为落脚。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语文综合能力锻炼的一个契机、一个平台、一个抓手。
再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体现——“综”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在“综合”,包括科内综合,即语文内部各要素的综合,例如听说读写的综合,文学与非文学的综合,白话文与文言文的综合等等;科际综合,即跨学科综合,它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例如语文与历史的综合、与物理的综合等等;泛科综合,即打破语文学科的固有界限,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活动目标、活动方式、活动成果方面都体现出“综合”。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真谛在于打破常规教学的单一踩点、单向运作模式,采取跨段重组、同类整合、多元互补的方式,将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以模块的形式组合起来,扩大综合实践与综合提升的空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综合提高,而且有益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最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亮点——“实践性”
综合性学习,特别强调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获得,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成长。这里的活动,既指外在的活动(如讨论、辩论、资料搜集、访问调查等),也指内在的活动(如思考、分析、梳理等),既指集体的活动,也指个体的活动,多种活动的同步和统一,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点所在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转变学生语文课与专业课无关、学语文耽误时间的错误思想,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好语文犹如拿到一把开启专业技能学习、打开职业生涯之门的金锁匙。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综合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在课堂里听讲、回答问题、做练习的学生来说,活动化的综合性学习无疑是令人兴奋的。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要收集、调查、整理、探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而主体性和主动性正是语文课的核心。
(二)拓展学习空间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转换了师生角色
首先,教师角色得到了转变。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应充满民主精神,教师应重新审视师生关系,并确立民主师生关系。传统教学只关注教师的教,不管学生的身心基础,不管学生的学;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不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听众、观众。而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积极的倡导者;做一个热情的帮助者;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做一个标准的参与者;做一个朋友般的监督者;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者。教师应走下讲台腾出时间,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其次,学生的角色也相应的发生了转变。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学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者;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是活动成果的生产者;学生是独立的评价个体。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活动专题为载体,以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具体说来,可以通过社会调查、人物访谈、影视欣赏、资料查阅、感悟体验等学习方式。
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3
关键词:中职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开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9-01
综合实践活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推崇和关注,对改善师生关系增强学习兴趣也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及参与社会能力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农村中职学校教学中却视之漠然。
一、目前农村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状及问题
1、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新课改无起色
农村中职教师理念上还没有与新课程同步,仍以过去的教学模式、方法去实施新课程教学,没有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出发认识语文实践活动,也没有从思想认识上给予充分重视,语文教学被禁锢于教室之中,语文教学被导向于以教师为中心。
2、学校管理过于刻板,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暇顾及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重于教学管理,几乎一线教师都必须担任班主任工作,老师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管理上,教学思考往往不够。语文课的教学没有升学压力,时数少,周期短,要求也不高,教师照本宣科,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都难以提高。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既劳累又耗时,需要教师的思考创新,调查研究,分析总结;需要师生配合,反复演练。因此大多数教师避而不谈、敬而远之,即使开展了也草草了事。
3、教材教法,缺少创新
中职各个专业都用同样的教材,加之教学的内容涉及专业较广,语文教师的学科知识较为单一,因此很少有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活动内容。此外,中职语文教材中只给出活动的主题和范例,活动方案和内容需要教师自行设计,学生专业和年级的不同也必须有不同的特点与活动方案,于是很多活动变成了讲授课写作课,甚至略过不上。
4、农村中职生素质差,对语文学习没兴趣
农村中职生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分流生”,文化基础差、自卑心理强,极度厌学、还急功近利,他们带着沮丧与兴奋的矛盾心理走进学校,一部分人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目的是“混个毕业证,混够年龄去打工,另一部分是想学一技之长,前者对待学习只是应付,后者重专业而轻文化课,语文学习被边缘化。偶尔教师花很大气力搞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中职生因素质能力差赶不上自卑而中途流失多,中断参与活动。
5、教学场地受限,活动没保障
许多学校缺少电教专设教室,在已经开展的实践活动中,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方法不得当等问题,在理论上也缺少应有的探讨和提升。
问题和现状,使农村中职学校及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迫在眉睫。
二、有效开展的对策
1、学校方面
(1)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考核,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学校要建立专用电教室和电子阅览室,为活动提供场地保障;更要列入教研教研计划,各处、室、团委、教研组上下联动,协作开展。
(2)加强复合型教师队伍师资建设。语文综合实践活涉知识面广,语文教师捉襟见肘,不得不向其他专业教师请教。学校要为教师参加省培、国培和远程培训提供更多成长机会,强化教师综合师资建设。
2、语文教师方面
(1)从中职分流生实际出发,整合教材,强化语文综合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职生直接面向就业,需要学生在校充分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入学后第一学期语文教师就必须针对中职生厌学、语文素养低下、热衷于动手学技能的心理整合教材,突出语文综合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职语文课不仅是字、词、句、篇的死知识,更是具有语文应用技术的活能力,让学生愉快的从“分流生”平稳过度到中职生,从而健康成长。
(2)关注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多元性,实施差异性教学,充分发掘优势潜能。地处农村的中职生既存在与普教生的整体差异,各学生间又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但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巨大发展潜能的个体,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针对学生需求和个体差异,大胆创新教学设计,在活动设计中既要化趣味性,又要与专业紧密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实施差异性教学,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班,就要多设计开展趣味性的诗文诵读、配乐诵读、讲故事技能竞赛,让其在不同情境中提高普通话和口语交际能力;汽修专业就要多设计诸如汽车文化等主题活动,让其在活动中加深对汽车发展趋势的了解等,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发掘自己的潜能,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在原有基础上的个性化的最佳发展。
(3)大胆创设情景,突出语文味,注重实用性,培养应用能力。突出“语文味”就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师生在情感体验鉴赏中、在语文交流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和愉悦性的审美体验。注重实用性,就是要从专业实际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创设情景,多设计自我介绍,洽谈,推销等口语交际等情景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针对请假条、借条、 介绍信、证明 、通知、计划总结等生活中使用频率高,但学生常常写出不正确格式、还觉得枯燥无味的常用文书,就要大胆创设情景,将学生置于当事人,让其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提高写作能力;通过让学生大胆模拟表演课本剧、就业面试等活动,让学生从模拟活动中找到自己和社会一个合适的匹配点、嵌入点,以便更快的理解社会,胜任社会工作。
(4)捕捉闪光点,及时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欣赏中健康成长。学生在分组讨论、调研采访过程中需要与人合作,教师要针对学生自卑心理强,利用心理学知识把握每一个学生性格特征,让每个学生都展示闪光点,克服性格中弱点,把学生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总之,学校、教师只有高度重视,大胆革新,农村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才会在战胜学生自卑心理,语文素养总体提高的基础上真正实施,有效开展,走出困境,迎来新的曙光。
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4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91-1
我们所面对的中职学生,他们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信心不足,缺乏明确的自我主张,自我管理和自我诉求意识较差。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使学生重塑信心、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勇于追求、敢于创新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围绕主题,开展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虽然新教材十分强调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但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思想上不够重视,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当作补充、附属;有的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放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进行,缺乏合理的指导,学生也没有走出课堂,活动效果差;有的虽然按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做了,但问题还没解决,就戛然而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着,围绕主题,开展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在中专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把“走进南京,品味金陵文化”确立为活动的大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同学们设计了“山水与文化”、“金陵美食名扬天下”、“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利用节假日走遍了南京的各个地方,收集了许多关于南京的资料和信息,玩赏了南京的春夏秋冬的美景;了解南京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认识了南京的杰出名人;品尝了金陵美食以及美食文化等。通过小报、明信片、摄影作品的展示,关于金陵古诗的重读,金陵小吃的介绍等。一学期的活动,学生真正全面地理解古都南京,真正品味南京那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真正地爱上南京。我们班绝大部分是南京的学生,他们自己感叹,通过这次活动,才真正认识了家乡,更加爱自己的家乡。
总之,笔者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能附于形式,应该踏踏实实地去做。主题不应太多太杂,应该精心选好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几个小的子课题,开展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二、全员参与,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交往中的合作意识
合作是师生、生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本质体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交往合作要求更为明显,合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活动成果的好坏,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因为离开了合作就无所谓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动员全班学生全员参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避免出现优生与优生、调皮的与好玩的走在一起。笔者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教师要求组长给组中的每个人员都要分配任务,不得有人包办或推卸任务。如,在开展“青春诗会”活动时,活动指导方案就包括“小组成员”和“分工”两个具体内容。先有几位同学负责收集诗歌,再有一二位同学进行诗歌筛选并写上推荐理由,然后由全组同学共同讨论推选出一首诗,最后派一名同学练朗诵,在朗诵练习时,全体组员也要参与,积极提出意见或建议。这样充分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中职学生社会意识很强,为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倡导学生突破自我封闭的窄小圈子,不仅与同学合作对话,而且要与外界、社区真正融为一体。如,在“走进南京,品味金陵文化”的实践活动中,采用实地考察、访谈调查等方法。学生为了了解金陵美食及美食文化,精心设计策划了一份问卷调查表。在实施调查过程中,采用入户调查,采访的方式。在活动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心理沟通和心灵契合,从而和睦相处,养成一种亲和往、合作能力,为进入社会作能力、人格准备。
三、平日要创造条件,培养语文实践活动的意识和习惯
除了搞专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外,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广播室、运动场、教室宣传窗等各种实践活动阵地,丰富学生课外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语文实践,又在生活中无意识地学习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在教师的培养下,形成学生无意识地学习习惯,这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最为重要的目标。如学校每学期开学初,团委、学生会、手工坊等部门要招聘大量的积极分子,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作演讲、写海报、写自荐信等,培养他们敢于交流和乐于实践的意识。我们还有许多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学校的各项活动、班级的文化建设等,我们要为学生搭建深化语文学习、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舞台,要让学生去练、去说、去思考、去操作,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学生的嘴、学生的双手、学生的眼睛、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养成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意识和习惯。
四、在活动评价中,创设激励机制,多肯定多鼓励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展示他们实际的成果,并且教师要充分重视,积极、公正、合理地评价,对学生活动结果的肯定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是对活动主体的肯定。但我们不能只注意活动的结果,而忽视活动的过程,综合活动的目的不在结果,而在过程,要克服过于追求最终成果交流,忽视过程的倾向。
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所以,不管学生活动效果如何,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我们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并且要创设激励机制,如,在活动中增设多种奖项,从不同的角度来肯定学生,让所有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肯定,教师的肯定能鼓励学生,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自信也能提高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尤其对性格内向,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如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重塑信心、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勇于追求、敢于创新。
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5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1.提高教师文学修养。现代化的教学发展,在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向学生展现语文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让学生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语文。比如,笔者在教七年级学生第一堂语文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初中语文课程感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就先很有感情地念了一首李煜的《虞美人》,然后再介绍有关李煜的历史故事,学生们的眼睛里明显流露出一种既崇拜又渴望的眼神,接下来又给学生说了带有虞姓的植物虞美人、历史上的虞姬、地名虞山等等,学生感到教师博学多才,就开始喜欢语文课了。
2.创设轻松教学情境。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能”教的同时还要“会”教。为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和平等的宽松教学情境。例如,在教的《七律・》这首诗时,笔者一开始就教学生唱这首歌,从而让学生记住这首诗,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再给学生看有关的视频,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让他们对有直观的了解,明白的艰难,领会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创新科学的教学模式
1.开展有效课前预习。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①认真地阅读课本;②根据预习提纲深入思考;③利用工具书和网络尝试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难题;④在预习后做一些练习,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⑤把解决不了的难点、疑点记录下来。学生通过预习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和教师、同学一起研究探讨。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很大帮助,从而加深他们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2.创新互动教学方式。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教师将启发、讨论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讨论和辨析,通过质疑、创新加强交流互动,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比如在《济南的冬天》新课导入时,笔者让学生把自己见过的冬景描述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有的说大雪纷飞,有的说北风呼呼,教师对应表示肯定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新课导入方式,学生体会到文中的冬天与自己所见的冬天有何不同,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高。
3.实施分层对应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着眼全班学生的发展需求,兼顾学习困难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知识基础的不同将他们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不同群体,并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在设计考评的难度时,要让优生回答得“妙”,中生回答得“好”,差生回答得“出”,让所有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取得最大的提升,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放大语文教学的作用
1.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开展一些拓展活动。如在课后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之内容相关的文章,在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此为基础,再帮助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演讲比赛等活动,使语文教学成效进一步提升。
2.增强师生沟通交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进步和成功应及时给予激励评价,使他们产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调整学生的学习发展方向,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应用信任的目光和温暖的语言真心实意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适时的点评,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课堂的生动性。
3.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升教学成效,还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悟性,对教材内容的感悟越深,文章的框架结构和写作特色就能掌握得越透。比如在讲解描述风景的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读―思―练―悟”的方法,以相符的教学情境为基础,感悟文章语言特色、结构方法和表现手法。通过此类训练,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写作能力增强了,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全面评价,激励发展
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A)―0024―01
时代的进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教师肩负着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因此,提高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科研和创新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
外语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人格。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具有深刻的认识和感情,才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有了高尚的人格,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其意义远远大于传授知识本身。所以,作为外语教师,要把外语教学当作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要爱学生,对学生热情,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把鼓励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满意的微笑分给每一个学生;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爱好,陶冶情操,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追求理想的人格素质,用自己理想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格,让每一个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
具有过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是外语教师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条件。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外语教材具有重视培养思想情感和提高文化素质的特点。课文题材广泛,涉及中外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名人传记、传统节日、行为规范、社会科学、人际关系、环境保护、娱乐活动、饮食文化、禁忌幽默、能源交通等话题。因此,外语教师要提高文化素质,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分析比较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直觉和敏感,使他们对语言的语义语用内涵、感彩有更深的了解。外语教师还要了解教学法的基本规律,掌握课堂教学的方法,熟悉外语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外语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保证基础,又要不断更新,始终追踪语言的发展;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灵活处理教学内容,适当地增补或删减教材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消化吸收。同时,外语教师应提高授课技巧,要善于运用身姿、手势、目光等体态语,增强外语课的教育性和趣味性;要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避免采取学生反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够自己作阶段性的学结、分析、归纳、整理,自觉阅读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面。外语教师还要重视从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转变。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为学生创造了一定的外语环境,增强了语言交流的真实感,提高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授课信息量也增大了,彻底改变了以往学生围着教师的教案和讲义转的状况,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双向互动。因此,外语教师要熟练掌握电化教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