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逻辑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逻辑知识点范文1
微课是以多媒体视频为记录载体,将一堂课或者阶段性课程的重点内容以快速播放的形式进行呈现。相较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微课在教学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同,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的落后,老师依然采取的是在讲台上以口头的形式讲述整堂课,农村地区的教学质童依然大大落后于城市。因此,可以利用微课教学形式,推进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高中语文课程有更多的文言文、古诗词,对于很多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可以将文言文、古诗词的知识点融入“微课”当中,将课堂的重点内容列出知识点进行挑选和编排,通过微课将语文教材中的精华知识在短时间内进行呈现。比如说,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老师可以将蔺相如捧和氏璧出使强大的秦国并能够“完璧归赵”、蔺相如和赵王同秦王在渑池相会、蔺相如对廉颇的“畏惧”、蔺相如对于门客的解释、廉颇负荆请罪作为课文的重点教学内容和贯穿整篇课文的知识点和线索,提前将这些知识点录制成微课。而后在正式讲解这篇课文的课堂中,可以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将录制成的微课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从而让学生对于《廉颇蔺相如列传》文章的主体结构、主要知识点有大致的了解,学生在对于高中文言文、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利用“微课”丰富农村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背景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农村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微课”为教学载体,不断丰富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将“微课”的应用不只是只用于课前对于学生的课文知识预习,同时,借助于“微课”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导入。这也有助于在语文课堂上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也能为教学任务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师可以将“微课”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比如说,在《滕王阁序》一文的教学过程中,课文描述的是有关于滕王阁的内容,通过引经据典、景物描写体现出作者王勃的情感。像“落霞与孤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以以微课的形式配上在秋天夕阳西下的江面上孤鸯迎着晚霞飞行的图片,并以动态视频的方式对滕王阁的外景、内部空间进行展现,结合《滕王阁序》内容进行分析,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作者王勃写景所流露出来的郁闷和不平、对有心投笔和请缨报国的决心和勇气。通过微课的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有充分体会文中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大大改变了以老师讲解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课文的重点的难点。
再比如说,在教学《雷雨》一文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对其中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鲁妈、鲁大海、周冲等文中人物进行角色扮演,而后将《雷雨》的话剧影像资料进行搜集和下载,通过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对于话剧的形式、话剧的表演、人物的刻画有更深层的了解。老师在微课完成之后,可以让先前指定角色扮演的学生对《雷雨》话剧进行朗读或者是表演,从而让学生自身体会《雷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等进行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拓宽学生语文思路。
三、利用“微课”扩展农村高中语文课外的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其思想性、逻辑性、宽泛性都是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扩展自身的语文知识学习面,包括课外书刊的阅读、课外事物的观察。然而,在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条件贫困、留守儿童的管教困难等问题,使得很多农村学生在课外根本不会去学习课外知识,或者是对课外语文知识的学习毫无兴趣。因此,老师要重视“微课”的利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语文知识内容的拓展。
比如说,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中,老师可以提前在网上将有关于作者朱自清的资料、夏日晚上荷塘在月色“照耀”下的美景图片和视频进行搜集和整理,在课文结束完成之后利用课堂最后的十分钟左右时间向学生进行播放,学生在各种“眼花缭乱”的关于荷塘月色美景的摄影图片中会呈现出惊叹的状态。这时候,老师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天然资源,让学生在课外之于对乡村的“荷塘月色”进行观察,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课外生活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
四、结语
高中语文逻辑知识点范文2
和设置有自己的特色,值得重新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提问;问题设置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年了,之所以提出这一话题,首先是因为以前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虽然很多,但它们的限制性不强,要么笼统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要么稍好一点的会限制到语文课堂或高中课堂,都没有明确限定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语文与其他学科、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其他内容的教学在提问方面明显有许多不同,值得重新思考,系统认识;另外,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话观念和建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提问艺术在这些活动中的重要价值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提问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有些人认为,新课程改革既然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那么课堂教学就不需要教师的预设,不需要教师的提问了。这种观点过分理想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没有认识到绝大部分高中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和知识储备都与老师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来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即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间的对话活动,从而达到建构的目的。
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对话不是一般的对话,而是具有某种引导性、目标性甚至控制性的对话;老师的权威性不是失去了,而是一种转化。面对文本,教师适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对话感受“真理”,体验“错误”,在感受体验中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建构自己的新的认知结构。同样,教师在预设中也要精心设计问题,为课堂教学对话目标的实现做好一定的准备。通过对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的探讨,通过思维的碰撞,将视野进一步打开,一步一步向教学目标靠近。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的课堂对话,因为它真正调动了每位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生生、师生互相促进,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问题的生成艺术
这里的说的“问题的生成艺术”,一是指产生途径或方式要正确,二是指产生的问题质量要高,三是问题的表述要准确。
(一)问题的产生
在预设问题时,教师一是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和考纲,二是研究学生情况。按照上海市洋中学李海林先生的说法,首先要明确课文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其次是将“教学价值”问题化,最后根据学生情况预设问题。具体说就是先根据课标和考纲,列出本学段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点和本学段需要开展的语文活动。然后逐篇研究所有的文本,将内容清单里的内容分配到各个文本中去。最后将单篇文本中的知识点问题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主要问题。
(二)问题的质量
其实,教师如果认真按李海林先生所说的去做,那么他提出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质量保证。本文要谈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所必需的。根据前面的论述,语言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和核心,应占据语文教学的主导地位。因此,提出的问题或主要问题应该是围绕语言教学方面的才能保证语文课的质量,从而所提问题才可能有质量。
其次,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高中生所需要的才有质量。根据前文论述的“六个不同”,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关于这六个方面的: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训练,文学教学,语言知识,有研讨价值,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上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最后,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高中生阅读所需要的才有质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的问题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应该不脱离文本。
三、问题的展开艺术
黄伟教授在这方面颇有研究,他在《语言课堂提问中的问题结构与展开》一文中将“问题结构”分为纵向逻辑结构、横向辐射结构和纵横交叉结构三类。在纵向逻辑结构方面谈到了教学环节、课文教学和教学单元的问题链式展开,在横向辐射结构方面谈到了中心问题与小问题之间的辐射关系,在纵横交叉结构方面主要以“理解六维度”为例论述了问题的“多维度理解”。最后,他提出了课堂提问的问题展开的三种常态和变式:按照问题的内在逻辑来展开;按照对问题的认知规律来展开;顺应学习者的智力特点来展开。
四、问题的设置艺术
在阅读教学中,问题的数量究竟以多少为宜显然不能一概而论,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在一节课内如果问题太多,那么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文本、思考问题、组织答案,文本也会面临被肢解的危险,课堂教学也会变成烦琐分析课而索然无味。问题太少,教学节奏就会太慢,教学效率也可能会降低,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很多教师问题太多,需要警惕。
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应该高度重视问题的主与次,抓住主要问题,大胆舍弃一些次要问题,留给学生读书、思考和表达的时间。所以,主要问题的设置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所谓主要问题,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是指关系文本全文的解读并且与语文教学知识点相契合、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的问题。因此,主要问题的设置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种:第一,可以就文本的标题设计主要问题,如鲁迅先生《祝福》;第二,可以就文本的思路设计主要问题,如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三,可以就文本的主题设置主要问题,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第四,可以就文本的线索设计主要问题,如《纪念刘和珍君》;第五,可以就文本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设计主要问题,如《故都的秋》中的第一段话;第六,可以就比较相似文本的异同设置主要问题,如人物形象比较、感情比较、表现手法比较、文体特征比较。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出自新民教育网).
高中语文逻辑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国的语言是博大精深的,而语文课程的教学正在为下一代传递着这种博大精深。目前,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学体制蒙蔽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教学模式也牵制着学生的思想模式,强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功利性。由于语文较为抽象的学科特点,使得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性不会很大,而取得高分却很不容易,所以,高中语文在学生中经常处于被忽视状态,高中语文的课堂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能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以最少的投入来实现最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通过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重新塑造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就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高中语文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投入低成果的教学现状仍然存在。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教学成果的成绩,还应该看到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的问题,并且去正视它、解决它,让高中语文的课堂效率实现真正的提高。
1.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低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语文课程教学实质的理解错误。当前,很多教师都把语文当做了一种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对语文教材中课文语言的描写特点、成语字词的含义、文章中心思想以及感情表达等都进行非常全面的分析讲解,这种教学模式的确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但是却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本质。语文不仅是学习知识、促进学生交流能力的工具,还是一种人文感情的联络工具,而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只是单方面地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讲解,而没有将课文中的情感与学生的实际进行联络,从而达不到净化学生心灵情感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将课本内容准确清晰地剖析给学生,但是却忽视了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培养,使得语文的教学目标没有完全的落实。
高中语文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还应该提升学生的人文能力。只有把二者相结合,才能将语文课文中的丰富内涵与现实情感相碰撞,使之产生共鸣,并且充分地展现高中语文的文学魅力,让学生能够从语文的学习中将知识与人文兼得,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人文的学习目的。
2.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现状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规避之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单向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提问教学模式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起来,力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进行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基于提问教学模式带来的较高的课堂效率,教师开始大量地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经过长时间的科教体制的改革,“一言谈”的教学误区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却又进入了一个“满堂问”的教学误区中。在整个课堂活动中,从问题的设计、问题的思考到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去进行的,而且教学任务也得到了很好的完成。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所有问题都由教师去设计,学生得不到参与,导致他们对课题核心的把握非常抽象;而教师设计的题目中就已经将课文学习形式布置好了,学生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浏览了一遍教学过程,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另外,教师提出问题的限制性比较大,有时候仅仅是提问学生“对还是错?”“如果对,为何对?如果错,为何错?”提问的内容也太过老化,例如“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其中心思想感情是什么”等,而有时候问题的提问又过于难,学生不知道从哪个方向来思考。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提问较难问题时,适当地做一些铺垫,让学生能够遵循课文逻辑去一步一步地思考,进而将其解决。
二、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提升方式
1.以学生兴趣作为语文课堂的有效添加剂
学生对某些事物经常是一目十行就了如指掌,说起来轻而易举、谈起来头头是道。而在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就不会有这样的现象。原因何在?孔子给了我们这样的回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句话意思是,只有对语文充满热爱了,才会积极地去学习语文;只有对语文感兴趣了,才能去更好地探究语文。然而,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环境下的学习效率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情绪下对语文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影响的。这就需要教师去积极充分地观察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将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与语文内容相关联,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并带着满心的热爱去学习语文,去感悟语文。
2.课后要进行有效的总结
有些教师只注重课堂的教学,而忽略了课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只有对所学知识进行课后及时的巩固,才能真正地将知识体系构建起来,实现知识的有效掌握。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后总结问答活动,知识点由教师提出,由学生进行回答。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清晰地反馈给教师,及时查缺补漏,实现了语文知识的全面化巩固。
综上所述,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只有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场所,才能为学生自觉主动去探讨语文知识提供可行性的发展空间,才能为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打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小花.《新形势下高中语文的有效性教学探讨》——[新课程(理论研究)],浙江省义乌市义亭中学.2011,6.
高中语文逻辑知识点范文4
摘要: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成为所有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的问题,这关系到高中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在高考中语文成绩的提高。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呈现众彩纷呈的景象,高中语文教师都具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各不相同,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其中几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 高中 语文
一、明确教学目标,力求有的放矢
任何一堂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点,并且每个教学点必须要有具体清楚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之初,不要急于讲新课,应利用足够的时间交待语文学习的大致范围、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才能有的放矢,了解哪些地方是需了解的,哪些地方是需理解的,哪些地方是必须掌握的,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然后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到教学中来,参与课堂的一切活动,做到动脑、动眼、动口、动手相结合,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实践,强化训练。教学点缺漏或者模糊,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点的确定,必须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基础精心设计。教学点一是知识点,教学中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二是能力点,主要指应用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三是非智力因素点。以上各点必须明确、到位。每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清楚、切实可行,对课堂的教法、教学活动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直接引导教学环节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创造出一堂堂既充满活力又学有所用的优质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手段
很多学生有厌学情绪,从小学到中学、大学都存在,感觉学习起来很枯燥乏味,尤其是需要记忆、背诵、理解时。这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理论讲解之间存在距离,让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不好,教学质量不明显,因此,”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到尾”的教学现象需要改革,要注入新的教学元素,提高教学质量。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符合认知规律,可有效与语文学科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结构上几乎分为结构相等的左右两个部分,大脑左半部分主要起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谓的抽象的学术学习部分。大脑右半部分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即所谓的感性的创造性活动。大脑的这两个部分将抽象的、整体的图像与具体的、逻辑的信息连接起来。我们的教学通常是理论的说教,学生思维比较抽象,属于左脑的发挥,却忽略了右脑的活动。多媒体集音乐、图画、声音、视频等功能于一身,将知识用具体、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强化了右脑的感性认知。将两者结合起来可开发学生大脑智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媒体网络的信息资源和人机互动优势,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大量的教学信息,补充课外资料,进行适当的改编,以适合自己的教学为准绳,去丰富自己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学生自主进行网上学习,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练习,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从而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多角度地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是对未讲授的课进行自学,所以它首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课前预习对教师来说有很大作用,使教师的教学有了针对性,避免了讲课内容的重复;对学生本身也不乏重要意义,通过预习,自己动手动脑,明白了什么已懂,什么不懂,增强了听课的有效性,同时学生有了收获,便会产生成功的,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在上课时,如果事先预习,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和提问就会有更多更快的反应,这种先于他人的反应会增进听课的兴趣。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2.课堂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阅读主要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一是要求学生注意题文的关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或选材内容;二是阅读前要求学生留意课文的注释和练习题,阅读后自己解答,初步领会文章内容,攫取大意;三是按文章的纵式和横式结构理解课文内容,认真阅读几次,把佳句和疑难的词句按规定符号标示,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脉络层次,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3.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课堂课内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外则有广阔的学习天地,进行恰当有效的延伸,才能使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聪明才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训练,以课内阅读为龙头,以课外阅读为补充,达到触类旁通、熟能生巧的效果。课外阅读时还要备好读书笔记,以备随时记下自己的阅读心得。只有这样课内外结合,才能更好地消化、巩固、丰富和延伸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
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遇到了瓶颈状况,需要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共同研究、探讨,所以说,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与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以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高中语文的教学,才能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有一个综合的提高,进而能在高考和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陈菊玲:《教师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教书育人》,2011,(10).
[2]姜夕耀:《重视农村孩子补差,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论坛》,2009,(08).
高中语文逻辑知识点范文5
高中数学有代数运算、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其中函数的综合应用、平面几何(圆与圆锥的方程)、立体几何结合平面向量的计算比较难。
高中数学要记一些公式,暑假可以加深初中数学的公式。顺便说一下,大学的高等数学与极限、导数、复数和概率的方面多一些。
2.语文:首先要背熟古文还有现代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拼音和成语的意思。高中语文会结合一些关于 古诗古文的常识,还有判断语句的逻辑结构是否有错误,需要较多的语文知识点。高中作文大多以议论文为主,暑假可以收集一些材料。
3.英语:高中英语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会增多,要加强语法。暑假可以锻炼听力、加深初中的语法知识还有加快阅读速度。英语作文可以适当地看一些范文,一些常用的词组要记牢。
4.物理:与初中的物理有些关联,暑假可以看看物理公式。高中的物理关于力方面的分析较难懂,并且占较大部分,还有关于电方面的学习,也结合了力的分析。要记住一些物理实验的知识点和结论。高中物理比较难学,要做好准备。
5.化学:与初中化学有较大关联,高中化学要被较多的知识点,还增加了有机物的学习,暑假可以看看一些反应的公式。高中化学有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溶液和胶体、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和晶体结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化学、卤素、氧族元素及环境保护、氮族元素、谈族元素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碱金属、几种重要的金属、无机推断(从卤素开始都是对元素周期表的学习,要记住元素的周期规律),接下来就是有机物(烃、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合成材料、有机物的推断与合成)。高中化学还要做好实验,有些考点会结合实验,暑假可以看看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高中语文逻辑知识点范文6
一、教材呈现方式为综合立体式
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后,专家对原来的教材编排方式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原来的编排主要是把同样的文体安排为同一单元,认为这种编排方式较为简单。以单篇的文章为中心,单元内部没有联系。单元的文体和知识点相同,容易给人留下呆板的印象,知识点教学出现重复。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以主题为单元。
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在编排上具有自己的特点,教材编排具有综合立体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同一个主题下面包括多个学习板块,板块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其次,增设了积累以及应用的环节,在主题语境中,学生能够进行思考、探讨,开展活动。编排体现了创新精神,在主题环境中学生能够学习语文,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积累与应用”部分,根据专题内容,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与以前单篇教学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对板块之间层次关系进行预设,教材更加系统化,体现了教材的进步性。
苏教版语文阅读教材在处理各板块之间的关系时,也出现了问题。主要是板块和文本主题相关,主题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板块在设置时,无法体现主题。以“月是故乡明”单元为例,分成两个板块:漂泊的旅人和乡关何处。教学参考中提到后一个板块是对前一板块的拓展,但是,仔细考虑,乡愁与旅人两者没有层次上的关系。在这个单元中,教材所选择的文章是和乡愁相关的,文章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几篇文章相对独立,在关于主题的学习方面没有体现层次的深浅。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通常忽视板块之间的层次性问题。教师在忽略主题进行教学时,只是针对单篇的文章,导致综合立体设计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以专题来进行单元划分,编者的意图在于在每个专题下面分设几个板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教材的板块比较多,可以为教师提供多种教学的方案,很多板块前面以星号标注,教师能够自由的选择。但是,从实际情形来看,多数教师对此没有进行选择,仍然按照原来的方法进行板块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落实弹性机制,板块的设计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以“向青春举杯”方案A为例,在学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后,主要是对人生的追求进行思考。在“活动体验”板块,设置了多道题目,其中的一道题目是马克思提出职业选择所遵照的原则。方案B是《我的五样》,开展活动,进而感悟生命的意义。设置的题目,其中之一是对文章两句话的理解。练习题主要是以文本为中心,教师在讲解练习题时,很容易跟着书本的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进行活动体验,体现的是选择性,路径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在教材中,如果板块前标注星号,主要是让教师进行自由的选择,编者在此处犯下错误,在教材中提倡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说明可以供自由删选。
三、探究性的呈现方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在设计上注意探究性的学习。通过设置探究的环节,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用大量的篇幅设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积累与应用”等都有体现。在“文本研习”中,学生能够阅读到经典性的作品,为学生创造阅读对话的环境,学生能够参与到阅读对话中,相互交流读书体验,重点在于增强学生对文本解读以及鉴赏的能力。“问题探讨”环节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与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探究的引导,设置具有价值性的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入进行专题的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活动体验”环节主要是以人文内涵以及学习的要求为中心,根据学习材料,语文活动体现出多样性以及丰富性,学会体验以及思考,提升语文素养。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探究性的呈现方式上同样存在问题,“问题探讨”中的问题不具有探讨性,只是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部分问题具有探讨的价值,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进行探讨。首先是因为探讨所需要的资料没有提及。其次,对于探讨没有提供相应的指导,以“珍爱生命”专题中的“积累与应用”板块为例,提到关于“文眼”的问题,对于“文眼”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关于文眼研究的资料比较多,在搜集以及整理资料时,需要多种方法。利用“文眼”对散文作品进行分析,教师需要进行指导。教师的能力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应当多提供一些资料。此外,为降低探讨问题的难度,编者在应用策略时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个人能力有限,对于复杂的问题不能完成探讨,编者主要是降低难度,没有提供相关资料,探讨问题失去意义。
四、阅读鉴赏的方法更加明朗化
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注重阅读方法的介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阅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在“月是故乡明”单元中,提到了“评点法”,学生结合“评点法”,加深了对文章的认识。在《慢慢走,欣赏啊》以及《笔落惊风雨》两个专题中,教材对阅读的方法进行了集中的展示。《慢慢走,欣赏啊》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鉴赏散文小说的方法,提供阅读的相关知识以及阅读方法。在《笔落惊风雨》单元,借古典诗文向学生梳理诗文阅读的过程,学生能够学到鉴赏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从搜集的例子观察,教师多数没有采用鉴赏性的阅读方法,重要的原因在于教材缺乏方法指导。以评点法为例,只有在“漂泊的旅人”课后习题中有所涉及,缺乏详细的介绍。学生在运用评点法的时候,不能充分地把握评点法的要点。教学参考书中解释,在进行评点的时候,必须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在点评的过程中,注意和其他人的交流。基于此,教材应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