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转基因生物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转基因生物技术范文1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生物
转基因技术是首先在体外进行基因操作,然后转入受体细胞表达。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的表达可进行人为调控,克服了生物物种之间生殖隔离的自然屏障,可按照人们的意志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并不存在的新的生物功能和类型。
1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规模已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抗病毒植物诞生以来,转基因作物的研制、中间试验、田间释放和商业化种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97年底,转基因植物已达几百种;转基因作物于1986年在美国和法国首次进入大田试验,到1997年底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已达25000多例;1994年,美国批准了转基因延熟番茄的商业化生产,到1997年底,全世界共有51种转基因植物产品被正式投入商品化生产。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正在迅速扩大。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在1995年仅为1.2×106hm2,1996年为2.84×106hm2,1997年为1.25×107hm2,1998年为2.78×107hm2,1999年增至3.99×107hm2.2000年进一步增至4.42×107hm2,2001年已达5.26×107hm2。200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按作物种类统计为:大豆占46%,棉花占20%,油菜占11%,玉米占7%;按国家统计:美国占70%(面积,下同)、阿根廷占22%、加拿大占6%、中国占1%~3%,上述4国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99%;按目标性状分类: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占77%,抗虫转基因作物占15%.据统计,1999年美国转基因大豆、棉花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分别占该国相应作物种植面积的55%、50%和30%.
转基因作物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1997年美国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为1×106hm2,平均增产70%,每公顷抗虫棉可增加净收益83美元,直接经济效益近1亿美元;1998年美国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达5×106hm2,平均增产9%,其净收益为68.1美元/hm2,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4亿美元。1995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仅为0.75亿美元,1998年达到12亿美元~15亿美元,2000年已达30亿美元,5年间增加了40倍。预计2005年将达6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200亿美元。
2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重组农业微生物工程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新型重组固氮微生物研究已进入田间试验,一些杀虫、防病遗传工程微生物进入田间试验或商业化生产。防冻害基因工程菌株已于1987年进入田间试验,防治果树根癌病工程菌株也于1991年和1992年先后在澳大利亚和美国获准登记,目前已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西欧一些国家销售,这是世界上首例商品化生产的植病生防基因工程细菌制剂。具有杀虫活性的转B.t基因工程细菌,自1991年起已有多个产品进入市场。在高铵条件下仍保持良好固氮能力的耐铵工程菌株,也进入田间试验。
3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动物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改良动物品种和生产性能;生产人药用蛋白和营养保健蛋白;生产人用器官移植的异种供体;建立疾病和药物筛选模型;生产新型生物材料等。1998年全球动物生物技术产品总销售额约为6.2亿美元,预计2010年总销售额将达到110亿美元,其中75亿美元是转基因动物产品。
4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
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兽用免疫制剂。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等诊断试剂,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开发或已应用的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已达1000多种;基因工程疫苗,已有44例获准进行商品化生产,其中重组亚单位疫苗30例,基因缺失活疫苗12例,基因重组活疫苗2例。此外,还有DNA疫苗和兽用基因植物源生物制品等。
5转基因水生生物
迄今为止,全世界研究的转基因水生生物达20余种,已有8种进入中间试验,其中我国有一种两例,仅有大西洋鲑1种可能已开始小规模商品化生产。
6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现状与产业化概况
我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启动的863高新技术计划起到了关键性的导向、带动和辐射作用。据1996年统计,国内正在研究和开发的转基因植物约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种。1997年~1999年,有26例转基因植物获准进行商业化生产。按转基因性状分:抗虫16例,抗病毒9例,改良品质1例。按作物划分:棉16例,番茄5例,甜椒4例,矮牵牛1例。
转基因抗虫棉是国内植物基因工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第一个成功范例,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独立研制成抗虫棉,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个国家。1998年~2001年4年累计种植逾1.3×106hm2,减少农药使用量70%以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由于其伞形辐射的带动作用,抗虫转基因水稻、玉米、杨树等一批后继转基因产品正在进行田间试验,蓄势待发。转基因技术将使农业产业发生深刻的结构变化,向农业与医药、农业与食品、农业与加工结合的方向发展。
转基因生物技术范文2
零售银行业务集中体现了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银行依托现代化管理手段为个人、家庭以及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中国银行业零售业务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储蓄卡的推广为标志,正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零售业务体系,并成为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当前正处于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现阶段各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营销手段存在同质化问题,产品结构单一化现象严重,导致巨大的成本投入稀释了银行收益。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现在,各商业银行逐渐开始重视运用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服务于零售业务的转型升级。
大数据推动零售业务转型升级
商业银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冲击“倒逼”传统银行加速转型,零售转型成为银行转型的核心任务。大数据体量巨大、种类繁多、价值密度低以及处理速度快的特点与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高度契合。因此,作为未来银行竞争核心的零售业务,其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的深度应用。
大数据推动零售负债业务转型
零售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储蓄存款则是零售负债业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央行逐渐放宽存款利率上限,各大商业银行争相提高存款利率,零售负债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商业银行传统的零售负债业务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储蓄存款业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客户数据库系统的分析与应用。业务人员只有在全面了解客户的家庭、收入、兴趣偏好以及风险偏好等信息之后,才能准确把握住客户的存款需求。大数据分析技术不仅能对20%的结构化数据进行精确分析,还能有效运用80%的非结构化数据,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度。大数据不仅可以从内部掌握客户的属性数据、账户信息以及交易信息,还能通过外部网络了解客户的行为数据和渠道偏好等社会化数据,掌握客户的真实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设定产品,激发客户的存款兴趣。并通过多种渠道对产品的市场推广度、受众覆盖率、盈利能力以及用户的反应情况进行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的优化升级,发掘新的价值增长点。
大数据推动零售资产业务转型
零售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当前国内银行业零售资产业务以个人贷款为主,近年来呈现出规模增长迅速、产品结构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以招商银行为例,截至2014年上半年,招商银行个人贷款余额为8630.5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85%。然而,国内各大银行零售资产业务,尤其是个人贷款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产品的风险管理不到位,导致银行缺乏核心竞争力。在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推动零售资产业务转型。
在个人贷款业务中,运用大数据可以实现个人贷款业务全周期各阶段的转型升级(见图1)。首先,在产品设计阶段,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客户的属性数据与行为特征。通过对客户账户信息的分析,了解客户家庭、经济、信用情况,洞悉客户的消费行为偏好,制定差异化的贷款产品;其次,在贷款申请阶段,大数据分析促进了大数据信用评级分析法的形成,如神经网络信用评分法与支持向量机(SVM)信用评分法。银行利用大数分析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客户的消费、收入、职业、信用状况等信息进行整理,并迅速预测出其信用变动及未来行为状况,以支持信贷审批。最后,在贷后预警风险管理阶段,银行可以通过收集客户的交易记录,并且综合分析该客户的微博、微信、邮件、视频、语音等非直接交易数据,进行数据的二次挖掘,并与历史信息进行对比,筛选出异常信息,加强对异常信息的关注度,实现实时监测。
大数据推动零售中间业务转型
中间业务能够为银行带来丰厚的非利息收入。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依赖传统的利差收入难以维持长久稳定的发展。银行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优目标,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财富管理与信用卡业务为例,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加快零售中间业务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大数据等高新信息技术。
根据帕累托“二八定律”,银行可以从关键的20%的客户中实现80%的利润。因此,有选择地甄别出这20%的核心客户,对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至关重要。在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缺乏对客户信息的整合,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以及个人理财业务被分散到各个不同的专业管理部门,客户信息存在片面性,无法对客户进行有效分类,缺乏差别化服务,直接导致客户忠诚度下降。运用大数据,银行可以全面了解客户情况,将客户的属性数据、账户信息、行为偏好以及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更加清晰准确的客户画像,并通过深度学习,从海量的客户数据中找寻复杂的规律,运用大数据的聚类功能进行客户的精细化分类,并从中识别出真正能给银行带来收益的优质客户(见图2)。
在财富管理业务中,商业银行从财富、消费、年龄、教育、职业五个维度研究客户的金融偏好,建立零售业务数据仓库,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维护客户关系以防止客户流失。在信用卡业务中,银行可以从大量的属性数据以及行为数据中,推断出客户不同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能力,从社交网络平台上分析客户情绪,挖掘客户的不同需求,将机器算法与人工预测相结合,准确地预测出客户未来的消费行为,提高客户使用信用卡的有效性。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对持不同卡种的客户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对持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提前预测,通过大数据行为评分模型可以对持卡人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客户信用额度。
构建零售业务大数据模式
在未来的银行业竞争中,对于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将成为决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零售业务由于其本身拥有庞大的数据量,更能体现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随着互联网金融理念不断深入,构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大数据模式对推动银行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搭建大数据平台
传统的数据处理致力于对结构化数据的分析与整合,然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的数据库已无法满足大量半结构化,甚至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要求。因此,必须加快建立零售业务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银行内部自然数据,协同外部社会化数据,完善大数据环境下的银行数据分析,提高银行决策效率。
全面整合银行内部数据。现代金融生活中,零售银行业务与个人、家庭联系密切,储蓄存款、个人消费信贷、投资理财以及家居生活无不涉及到零售业务。正是由于零售银行业务的客户基础庞大、业务量巨大,商业银行在与客户联系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数据。这些数据几乎包含了市场和客户信息的方方面面。从现有客户的属性资料、账户信息,包括客户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和资产状况,到客户的交易信息、渠道信息和行为信息,包括交易时间、交易类型以及消费偏好。这些信息伴随着客户交易不断更新与积累,并储存到银行内部的数据库系统中,形成庞杂的分散化数据体。商业银行必须以内部信息技术系统为基础,整合银行内部各业务单位的客户关系信息,将各类渠道所有交易中的客户信息综合记录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分析平台,为银行经营决策奠定数据基础。
综合运用银行外部数据。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各类数据的收集和积累,打破传统数据边界,注重加强与社交网络、电商企业等大数据平台的交流与合作。商业银行在完善自身数据的基础上,积极建立与网络媒体的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多渠道获取更多的消费者数据信息。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交网络、论坛、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工具,整合现代化客户交流渠道,增强与客户的互动联系,打造人性化的银行品牌形象,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另一方面,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合作。在众多网络交易的支付结算中,银行往往处于支付链末端,难以获取有效信息。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与电信、电商等互联网企业合作,加强数据信息共享互利,促进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移动网络的融合。例如,2009年中国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同开展网络信贷业务,在“银行―电商企业”的合作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之,商业银行将内外部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以形成更加完整的客户图像,促进客户管理的精细化与销售的精准化,实现零售业务数字化管理(如图3所示)。
提升经营决策效率
近年来,随着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大银行纷纷进入转型经营的深水区,普遍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致力于拓展客户规模、增强客户粘度。然而与国外发达银行相比,国内银行业产品服务同质化现象依旧严重,缺乏对客户群的深度了解,造成客户依存度不足,客户流失概率大,严重影响了银行的日常经营。
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重点必须转向对客户需求和客户体验的关注,提高客户粘度。通过大数据平台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预测发现市场热点和发展趋势,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深入分析客户行为和生活形态,勾勒客户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曲线,洞悉客户在金融产品、信贷、消费等方面的需求与客户流失的原因。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的非结构化社会信息,建立新型的数据化投资策略模型。微博、微信信息是一种典型的大数据,一般以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的形式存在于互联网平台,由于其受众广泛、扩散速度快而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
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微博、微信与投资决策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挖掘社交网络信息中的“数据财富”。例如,根据微博中客户的情绪判断客户对银行产品的满意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升级;根据客户日常的微博关注判断其兴趣爱好和投资偏好;根据客户手机定位信息判断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实时推送促销信息;搜集小微企业的微博动态,分析其企业声明,并从中推断出该小微客户的日常经营状况及信誉状况。商业银行应在对客户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全流程的客户经营策略,并应用数据分析提升客户经营策略的持续优化能力。
创新业务销售模式
零售业务,“渠道为王”,商业银行通过销售渠道创新可以吸引客户,抢占市场先机。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时代背景下,银行应积极探索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渠道经营策略。线上根据大数据分析结论创新移动金融产品、依托预测模型开展精准营销;线下研究智能化、社区型银行网点的布局和服务方式,实现基于身份识别的定制化信息推送、远程智能开卡以及视频服务等。
2014年8月8日,江苏银行直销银行正式上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摆脱实体网点,向客户提供纯线上金融服务。然而其业务范围仅限于个人理财、消费缴费等中间业务,难以真正实现严格意义上的网络信贷(如P2P)等互联网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互联网银行模式,打造“大而全”的网络金融平台,充分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信用评级等新技术,将存款、融资、信贷、理财等功能融为一体,在大量客户资源和强大数据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一体化销售。
此外,银行还应积极打造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应用多元化的产品销售模式:一是拓宽渠道,综合利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商平台、短信微信推送以及第三方平台扩大受众群体。二是建立机构投资者和大客户的客户信息网络,实时跟踪客户投资偏好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服务实时推送,加快转变传统“跑马圈地”的粗放经营模式,实现“精准营销”集约化方式的创新升级。三是关注市场动态,准确预测市场变化,基于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充分利用信息平台优势、结合产品市场动向,及时反馈市场变化,以辅助银行后台进行有效的流动性管理。
完善信贷审批模型
平衡收益与风险是银行维持长久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外部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面临的流动性问题愈加严峻。面临不断提高的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应引入大数据思维,树立“用数据防风险”的新型风险管理理念。在大量的金融及非金融数据中,通过不断学结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运用大数据相关关系分析法,结合机器算法模型找出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客户与风险之间的量化关系。充分利用银行内部历史数据以及阿里巴巴B2B、人人贷、淘宝等电商平台上积累的海量客户信用信息与行为数据,通过互联网数据模型和在线资信调查,结合第三方验证形成交叉检验,确认客户信息,进行信用评级,并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实行差异化的贷款定价。
数据规模的优势可以弥补数据质量的不足,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海量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更精确地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同时,依托大数据,搭建风险计量与欺诈防范模型,实行现场跟踪调查与非现场信息分析相结合、数据定量判断与经验定性判断相结合,研究对授信客户从贷前到贷后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监测手段,建立综合式的风险监控中心。由大数据系统根据客户的历史数据对其贷款额度和贷款利率进行每月动态调整,以大数据思维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淡化部门色彩,推行全银行风险管理,深度挖掘客户信息,真实展现授信客户的信用状况。注重贷后持续风险监测,实时跟踪客户交易,若出现交易、存款等大幅度变动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现场审查,以确保贷款安全。
从实践的角度看,阿里金融充分利用淘宝、支付宝、余额宝、阿里巴巴B2B等平台的先天优势,积累了海量用户信用和行为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流动性管理,这为国内银行业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数据时代,随着海量数据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商业银行内部数据不再仅限于客户的基本自然数据,其数据的种类与规模快速膨胀,传统的数据管理系统已很难做出准确的客户分析。对于当前的大数据分析而言,需要分析人员具有更强的数据分析解读能力和应变能力。他们不仅需要精通数据建模和信息挖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银行业务知识,能够将大数据分析技术与银行业务完美的结合起来,其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属于银行的专业化复合型大数据分析团队。
因此,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实施人才战略,重点推进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完善员工收入分配制度,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加强对银行员工的大数据分析培训及文化培训,增强团队凝聚力,打造专业化的大数据分析团队。商业银行应完善岗位设置,在培养自己的大数据分析人才的同时,注重引进外界优秀的大数据人才,全面提高银行整体的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文化氛围。
结论
转基因生物技术范文3
关键词:生物技术;农业种植;推广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1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何将生物技术合理有效地应用到农业种植当中,以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受到了业内很多人士的关注,下面就从生物技术当中的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以及利用生物技术制作生物农药等三个方面简要探讨一下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是如何进行推广以及应用的。
1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与应用
目前,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利用人为的因素,将DNA在生物体外剪切,之后再拼接,从而使基因得以重新组合,在对基因进行重新组合后,将得到的新的基因导入至生物体中。转基因技术能够根据工作人员的需要,提取出符合要求的基因[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利用转基因技术的过程中,要对多细胞的生物进行仔细而严格的检测,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首先要把生物体内的细胞进行单独的培养,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这些单独的细胞转变成一个个完整的个体,再进行检测,检测应不应该对这些完整的个体摄入目的基因,如果摄入了目的基因,检测摄入基因的个体有无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那么就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和研究。
将转基因技术推广并应用到农业种植的过程中,能够使农作物的产量及其质量大大地提高,这一技术主要是通过将一种优良的农作物基因,转移至与之毫无关联的农作物当中,从而实现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提高[2]。我国农业种植中应用的较为普遍的转基因有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种子贮藏蛋白基因以及植物抗病基因等等,转基因技术已经在我国有了广泛的应用,转基因植物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杂交育种技术作为转基因技术的一种,操作方法简单,更容易被掌握,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和推广,我国的杂交水稻就是充分利用了杂交育种技术,通过合理的使用杂交育种技术,使农业种植更加容易,从而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 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与应用
组织培养技术具体点来说,就是以全能性的细胞为前提,利用人工诱导的方式,使农作物组织可以在无菌的情况下发育成为完整的植株的一种技术,将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的过程中,对于提高农作物的繁殖速度,培养出优质的农作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防止病毒对农作物的伤害,利用该技术培养出的农作物更加的经济环保[3]。在具体的实施组织培养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作用于农作物中的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等的条件,使温度、光照以及湿度都保持在最佳的状态,同时也要特别注意pH值、渗透压等的化学条件。在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的过程中,会激活农作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进而使农作物发生褐变,如果没有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褐变现象进行处理,会对所接种外植体的培养带来严重的影响,所以,当发现农作物发生褐变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在对农作物组织的初代培养时,通常采用诱导或者是分化培养基,从而培养出无菌的材料以及无性繁殖系统。
3 利用生物技术制作生物农药
与传统的利用化学方式制作农药不同,利用生物技术制作农药,主要是将生物的新陈代谢的产物当作农药制品的成分[4]。利用生物技术所制作的农药,不仅环保、使用效果好,而且能够使农作物的耐药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推动农业的发展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生物农药的成分是从生物的组织中提取出来的,所以生物农药的产量较少,价格也比较贵,而微生物又因其易于控制、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的优势受到了重视,据有关资料表明,将生物合成的相应的药物成分的基因移植到微生物的细胞当中,可以有效地解决生物农药产量低、价格昂贵的问题,比如用于防止过敏的转基因大豆等,所以,将生物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农业种植当中,利用生物技术制作生物农药,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生物技术中的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合理有效地应用到农业种植的过程中,并且利用生物技术制作生物农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我国农业的总产量,改善我国农业种植的环境,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桑彦军.浅析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其作用[J].甘肃农业,2014,(15):72-72,74.
[2] 徐福兴,彭小凤,占秋菊等.解析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11):70-70.
转基因生物技术范文4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
二、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术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这一结果是由于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向它原本不适应的地域扩张而造成的。生物技术同样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农业,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农业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与此同时,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转基因生物技术范文5
作者:符佳林
2007年,全球粮食危机令世界人民惶恐不已。粮食安全受到关注,自然会掀起有关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又一轮热议。作为全球生物技术行业的领军企业,美国孟山都公司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是否该大力推广转基因技术?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程度到底如何?带着诸多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孟山都公司副总裁、孟山都大中国区总裁麦克凡(MikeFrank)。
《财经文摘》:现在有一种观点称:上世纪80年代之前,阿根廷的粮食供应一向是自给自足,但是因为使用了转基因技术,又由于孟山都的专利垄断,现在阿根廷农业经济彻底受控于外国权势集团。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麦克凡:全球商业种子市场有超过1000家独立的种子公司提供种子业务。生物技术种子市场仅占全球商业种子市场的10%―14%,占全球市场不到5%。因此,孟山都所销售的种子还不到全球种子销售量的5%。因此,通过销售转基因种子获得垄断地位是不可能的。
《财经文摘》:孟山都的转基因种子主要流向哪些国家?
麦克凡:到2007年,转基因作物在全球23个国家都有种植,包括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国的种植面积是577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阿根廷、巴西、加拿大。
《财经文摘》:孟山都公司每年向中国大陆大约出售多少种子?
麦克凡:目前,孟山都在中国销售的种子包括杂交玉米种子,转基因棉花种子,蔬菜种子(非转基因)。杂交玉米种子主要在山东和广西两省销售种植。种子通过当地的经销商直接卖给农民和农户。
《财经文摘》:针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质疑仍然大量存在,您如何看待这种质疑?
麦克凡:孟山都一直以来倡议通过生物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我们相信生物技术可以帮助提高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现在起40年以后,世界将需要满足额外30亿人口的粮食、纤维和能源需求。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先进技术将成为帮助农民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因素。
先进的农业技术正在全球广泛推广。世界各地的科学和法规权威机构,如联合国卫生组织,英国皇家科学院食品与农业组织,美国营养学院,法国医学院等机构,明确表明了他们的观点,即通过全面的食品安全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生物技术食品是安全的。
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韩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墨西哥、俄罗斯和其他很多国家的法规监管部门也做出结论,植物生物技术产品与常规非生物技术产品一样安全,可用于食品和饲料。
《财经文摘》:在恩道尔所著的《粮食危机》一书中,将转基因粮食称为“生物武器”,实在让人不寒而栗,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麦克凡:一直以来,生物技术是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一些书籍和文献经常使用一些误导的和耸人听闻的词汇,或断章取义的方法来描述生物技术和孟山都公司。
转基因生物技术范文6
关键词:生物技术;农业;应用;利弊
1 生物技术给农业带来的益处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并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基因工程的出现和发展,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类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 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 000万 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绵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
2 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况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