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范文1
探究“新三基”思想的本质,就是突出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新三基”其实是“以学生为本”的立足点,是对种种课程改革或教育改革思想的创新与深化落实。
“新三基”思想是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给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一条有效路径。因为它不再是空洞的理念与口号,而是将理念落实到位的具体措施。它找到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那就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它找到了一个强劲的动力,这就是从立足点到技术到形式三位一体的方法与路径。也就是说,“新三基”是强调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基于脑的教育,是把学生的内在潜力与潜能开发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立足点;基于网的教育,是把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力;基于“小班”的教育,是把师生关系的最和谐状态和学生学习环境的最佳状态作为构建教育理想生态的最好模式。
“新三基”教育思想的基础是物质基础与技术环境,也就是说,“新三基”的思想是立足于强大的教育技术之上的。技术是推动改革与进步的动力,“新三基”教育思想正是强调与突出了这个前提。那么,如何来落实“新三基”的教育思想,使其真正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力呢?
当前,发达地区都在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实验改革,俗称“电子书包”。南京也不例外,随着潮流而动,将基于网络的教学实验改革提升到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层面。但是,推动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南京走的不是单一的路径,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使教学实验改革形成多维度和多路径。具体来说,有两条路径,一是以学科建设为目标,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推动学科实验室的装备与建设,推进学科的发展,从而推动教学改革。二是以学科课程资源数字化及其应用方式革新推动教学改革。无论是哪种,两条路径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切入点不同而已。前者,我们可以简称为“实验室”路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化整合;后者可以称为“电子书包”路径,是课程资源数字化与网络方式的有机整合。
无论是什么样的思想,无论如何改革,其本质与核心不能脱离学科课程的实施,改革的不是学科课程,而是实施课程的路径与方法。数学与物理学不会因信息技术而改变其内涵与本质,但让学生更好、更轻松、更有效地掌握数学与物理学,并成为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与内涵,却是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话题与追求。
两条路径的具体实践
1. “实验室”路径的实践
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平台。创新装备与建设学科实验室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与整天在口头谈理念、谈改革和用纸笔去搞教学改革相比,以学科实验室作为平台去推动教学改革,是更务实和有效的路径,更具备科学性和实践性。自2010年始,南京以推进学科建设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化整合应用为方法,大力推进基于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为核心内涵的数字化学科实验室建设。
一是提升传统常规实验室的品质,为其插上“网络技术和数字资源”的翅膀。这不是建设新的实验室,而是在原有学科实验室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字化教学仪器和设备融入常规学科实验室,提升其内涵品质和技术力量,从而使学科实验室能立足于实验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即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
这一方面的实践全面提升了“小学科学实验室”、“高中理科实验室”、“美术实验室”等学科实验室的品质。其采用数字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无线和有线网络技术、实验软件和教学管理与应用软件等,把实验教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使课程实施条件与基础完全基于网络技术与数字化资源。以“美术实验室”为例,我们在传统美术实验室的基础上,装备了基于网络的美术数字画板和美术数字化学习资源,把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师生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美术时代,改变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美术课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二是创新装备与建设基于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新型实验室。南京在全国领先装备与建设了《数字化地理实验室》、《数字化高中数学实验室》、《数字化生物标本馆》等。这是完全基于数字网络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数字实验室,它把教具、仪器、模型等通过数字网络技术与数字课程资源融为一体,创设了一个全新的体验学习平台与学习时空环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得不随之变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师生互动提供了有力的和有效的支撑,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最现代的技术条件。
2. “电子书包”项目的实践
所谓“电子书包”,不太准确的定义应该是指数字化的课程教材与资源。但当前国内对电子书包的定义大概有三到四种,其基本内涵都把数字化课程教材与资源及其如何应用统一于一个定义,这些定义更多的不是指“电子书包”,而是指一种基于网络技术与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教学方式。南京与此相类似的实验名称是“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但是,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十年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与今天的研究是同一个内涵。如果说有区别,则只是今天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更多、更好,今天的网络技术更强、更“给力”而已。
南京的“电子书包”构成可以用三部分来说明,一是硬件条件,称之为“移动网络教室”;二是管理与应用软件,称之为“基础软件”;三是课程资源与数字化教材。这三部分组成了所谓的“电子书包”,但真正的名称是“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因为是实验项目,所以在硬件的选择上,把市场上三大主流的硬件,即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基于IOS操作系统的iPad和基于Androis操作系统的通用型平板电脑,都被选入了实验学校,并以此分为三个小组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三类硬件下的软件和课程资源略有不同。
实验项目更多地立足于班级课堂授课模式,说得通俗一点,是在数字化课程资源与教材的前提下,通过网络技术与数字资源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质量的目的。目前,全国各地的实验大都落脚于此。这一实验的革命性在于,它或许能真正改变教师的观念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而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与地位。
两条路径的发展思考
南京的两条路径,其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推动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改革。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在网络技术普及和数字化资源日益丰富的现实情境下,使教学更适应“网络原住民”,变得更有效,教学管理与评价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人本化。但是,二者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偏差。学科实验室的路径是立足于学科建设,强调学科的本质属性,改变的是学习技术与路径,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特点,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如直观感知、动手操作等。而所谓的“电子书包”,因为有了强大的数字化资源,常常会用虚拟的资源(图片、视频)取代现实的感知和实践。
当前,无论是所谓的“电子书包”项目还是名称为“基于网络和数字化资源环境下的教学实验”,其实,骨子里都是在做同一件事。由于这种被企业或商家推动在先、专家鼓动在后的改革实验,往往会在短时间里形成一种潮流,从而影响许多人,我们不得不思考和慎重地对待。
让“电子书包”名副其实。“电子书包”如果被称为书包,那就应该让它拥有“书包”的本性和属性,书包里装的就是图书与文具,它的性质就是一个工具箱。在这个书包里,数字图书或教材、基础的管理与应用软件、课程资源等是书包里的“物品”。书包可以让学生随身携带,可以随时随地打开。这就是说,谁去做“书包”就去做书包,不要打着别样的旗号,让教学改革回归本性。教学改革是基于当前各类技术与环境的综合应用研究,网络技术、数字化设备和数字化课程资源,是一种教学的技术,也是教学的内容。技术推动进步,技术也推动改革,当我们在网络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课程资源这二者的前提下推动教学改革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课程的本质属性。改革什么,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并不会因为技术而变,但是,依靠什么去推动改革,改革的立足点与力量支撑却只有技术才能提供。
强调“电子书包”只是一个学习终端,强调教学改革是基于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下的学科教学改革,我们就不会偏离学科的本质属性,不会一哄而起,热闹一阵子。如果说“电子书包”不是指书包,而是指一种改革,那么,这种改革更多的应是基于技术的改革,是基于网络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课程资源下技术路径与方法的改革。改革的是方法与方式。在学科实验室的装备与建设路径中,同样包含了网络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课程资源。但在“电子书包”的改革路径里,我们不能忽视各类学科的本质属性。所以,不要把“电子书包”当作一种改革路径,而应让它成为“书包”。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 现代学习理念 数字化学习 学习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12
1 数字化学习产生原因分析
1.1 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为数字化学习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随着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有人曾提到,信息时代就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界。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学习通常是单纯依靠自身经验的积累或是师傅的口耳亲传;在工业时代,统一化的学习内容和标准化的学习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是却束缚了个体的思想,不利于个体发挥创造性的自主学习,而如今,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学习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技术以数字化为支柱,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后,便引起了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之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环境及数字化学习方式。由此可见,伴随着网络、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即数字化学习随之产生。数字化学习作为信息时代学习的主要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数字化学习这一说法最早被提出时,被定义为“将数字技术和课程教学知识相互整合的一种方式”。①数字化学习是一种基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内的、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式学习,又可称为网络化学习或E-Learning。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为数字化学习的产生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1.2现代学习理念的形成为数字化学习的发展营造了氛围
现代学习理念是人们对于学习规律和学习本质的一种新的认识,现代学习理念的形成为数字化学习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学习有了新的外延和内涵,如在学习目标上,由原来的知识传输向知识建构转变;在学习方式上,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情境学习;在学习内容上,倡导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知识体系。而传统的学习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当下部分学习者对学习的需求,必须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达到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创造力、提升自主性的目的。二是终身学习理念的的呼唤与推动。终身学习强调的是“有意义的学习、开放的学习和终身的学习”,这种学习不局限于学校、家庭或企业等,而是营造一个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众所周知,人生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尝试、终身的学习来积累知识,获得发展。而社会应该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和宗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善的学习设施,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而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由此可见,终身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进取地、创造性地学习,是一种生存与发展的学习。②终身学习的理念改变了众多学习者的学习理念,进而积极主动寻求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式,为数字化学习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1.3 数字化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公平的社会教育的实现
数字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学习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弥补了传统学习受时间、空间和内容限制的缺陷,在尊重学习者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其潜能的挖掘,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满足个体个性化学习需求。数字化学习具有内容的丰富性、资源的共享性、学生的主动性、时间的机动性、主体的平等性、学习的终身性、效率的高效性和方式的多样化等特征,能够解决学习者在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促使学习者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及现有认知水平通过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方式来选择自身所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从这一点来看,数字化学习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能为社会全员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使之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学习者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能进一步满足人们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有利于践行全民终身学习的宗旨,更有利于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 数字化学要素分析
2.1 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通过数字化的处理,可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是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的资料和材料。③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学习的视音频、多媒体学习课件、电子邮件、网站学习、在线学习管理、在线讨论、数据文件等多种形式的内容。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发展性、全面性、开放性及多样化等特征,既符合学习者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也可激发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这一点来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获取学习资源、处理学习资源、分析学习资源,进而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意义的过程。可见,数字化学习资源作为数字化学习的核心要素之一,占据关键性的位置。
2.2 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指广大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数字电视和计算机等网络设备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活动,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与处理智能化及教学情境虚拟化、多终端兼容性等特征的学习环境。④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等设施、多样化及共享性的资源、学习界面和网上教学活动软件系统的平台、实现远程协商与交互保障的通讯和解决学习者困难的学习工具等五个方面。数字化学习环境作为数字化学习的核心要素之一,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习者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2.3 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如借助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展探索式的学习、利用自身积累的已有知识进行自主式学习、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合作式学习、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学习等。笔者在前文中已经强调了数字化学习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与限制,不依赖于教师面授和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和平台,随时随地地根据自身的学习目的选择数字化学习资源;二是数字化学习不再要求被动学习,而是注重学习者主动学习,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协商和合作的学习,来构建意义、获取知识。
2.4 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数字化学习的核心要素不仅仅指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方式,还应该涵盖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学习者只有拥有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知识的技能、具有选择和理解信息内容的能力、拥有融入信息社会的心态和勇气,才能在信息时代更好地运用数字化学习环境开展数字化学习,故而可以说学习者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其开展数字化学习奠定了基础。
3 数字化学习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关于学习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概述。OECD 对学习型城市的描述是:“学习型城市通过制定战略和规划,积极开发全民个人潜能、大力倡导和发展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进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形成社会凝聚力,为社会创造财富。”⑤由此可见,学习型城市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开发和挖掘人们的潜力,鼓励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个体与城市共同发展。学习型城市的宗旨是让全民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使居民随时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终身享有自由、自主、平等、开放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要想实现学习型城市的这一目的 ,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⑥数字化学习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教学深度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学习方式,其所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能激发市民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数字化学习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广大市民提供均等的学习平台,也符合学习型城市对开放学习资源的基本要求,能让全民便捷地选择和获取自身所短缺和急需的知识和内容。从这点可以看出,数字化学习克服了传统学习方式的缺点和劣势,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达到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符合其建设的宗旨和目的。
学习型社区是构建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对构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前文中已提到数字化学习的核心要素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其中数字化学习资源所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数字视音频、文本材料和资源学习网站等,社区居民可以利用数字化学习的环境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挑选对自己有益的学习资源,从而满足自身差异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可见,利用数字化学习这一现代学习手段,有利于丰富社区居民的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从而促使社区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数字化学习作为当下现代学习方式的一种,其丰富的学习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便捷的学习方式等优势弥补了传统学习方式的缺陷,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满足了学习者差异化和多样性的学习要求,能为践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宗旨奠定基础。同时,其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均等的学习机会,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素养,为构建学习型社区营造了环境,对学习型城市建设颇具意义。综上所述,数字化学习这一方式符合学习型城市建设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手段,以学习为动力,以满足社会学习者需求和提高市民素质为目的的宗旨和原则,是构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手段,亦是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注:本论文系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立项课题《现代学习技术应用:城市的学习资源、网络平台建设研究――以武汉市为例》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中成协【2014】047号
注释
① 孙立会.数字化学习情境下终身学习力的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5.
② 郭倩.论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10.3.
③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
④ 杨碧云.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终身学习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2.12.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范文3
1.1基础网络建设
网络技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中国石油海外开采公司中更为重要。网络平台的搭建要兼顾办公和生产的双重需求,比如办公自动化和数据库的应用系统都要以网络为依托进行管理。网络平台的搭建以基地为核心,海外石油开采公司一般会采用地面链路和卫星链路双路接入,通过无线或者微波的方式对生产小队进行接入。另外中国国内的石油公司会有一套单独链路通过卫星链路的方式接入石油集团广域网,可以与国内实时通讯。
1.2通讯技术电话通讯
在中国石油海外开采公司也是必不可少的。大部分成熟的海外石油公司采用IP电话技术,实现相互之间的通讯,摆脱了传统的模拟电话的弊端,实现了质的跨越。IP电话通讯技术以网络作为核心支撑,通过网络进行语音和视频的通话。IP电话通过卫星链路连接石油公司内部网络,落地到中国境内,从中国电信出局,同时在海外当地申请国外号码进行捆绑,通过一部话机双号(国内号码和国外号码)实现跨国跨区域的通讯。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实现网络和语音的实时通讯。
另外通过无线手持终端的方式,实现移动通讯。也可以使用当地语音网络呼叫所在地的语音呼叫中心,输入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把当地的手机移动电话作为IP电话手持终端。中国石油海外开采公司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通讯,组成了各大区域的IP电话通讯网,各个区域以及各个地区只需要拨打4位或者5位号码,就可以进行语音通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各个单位的通讯费用,又提高了工作效率。IP电话通讯技术提供了可靠的通话质量和便捷多样的接入方式,在中国石油海外开采公司的应用受到了中方员工的热烈欢迎。
1.3视频技术
视频技术包含视频监控和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系统通过高清监控摄像机对主基地的和关键位置进行安防监控,在生产小队除了安防监控外还有生产作业中的关键工序监控,通过无线网络宣传回基地进行生产指导和作业监控。同时对监控数据进行归档备份,便于查询和取证。视频会议的应用解决了领导国内外来回飞奔的难题,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会议成本。中国海外石油开采公司主要采用硬视频和软视频两种技术。视频会议也由原来的普清、标清逐步向高清化、会议互动方式转变。
硬视频是采用硬件设备的方式进行视频会议。硬视频技术建立在嵌入式架构基础上,依靠DSP和嵌入式软件实现各项会议功能。优点是性能好、可靠性高。目前,广泛应用于中高端视讯。硬视频会议系统主要组成设备包括嵌入式微控制单元MCU、会议终端、桌面终端等。软视频是指通过软件的编码的方式进行视频会议。
软视频会议技术以PC架构为基础,主要依靠CPU处理视频、音频编解码工作。优点是开放性好,软件集成方便。工作原理和硬视视频会议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软视频会议的MCU和终端都是利用高性能的PC机与服务器结合的软件来实现。以上通讯和视频技术需要较好的卫星技术和网络带宽来提供保证,如硬视频会议一般需要384kb以上的独立线路或者专网。目前中国石油已经建成了中东、中亚、非洲、美洲等五大区域网络,充分保证对各个公司和项目提供技术支撑。高效便捷的通讯网络也已经覆盖到以上区域,为通讯和生产数据回国归档、评定分析以及制定生产决策提供了便利。
2IT技术的应用
支持IT技术在依托基础网络建设支撑中国石油海外开采公司运营的同时,在实际作业生产中,通过ERP(业务信息管理)和数字油田(数字信息管理)生产指挥系统对生产进行评估和指导。
2.1ERP系统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目标是对企业资源进行管理,优化资源的使用。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财务为核心,综合多种业务功能为一体的ERP系统为企业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物资、资源和财务是ERP系统的主要管理对象。物资包括勘探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和辅助材料,生产出来的各类油气产品也属于物资范畴。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油田资源等。油田的生命周期包括勘探、评估、开发、生产和废弃等阶段,各项业务活动在整个过程中的资金变动则属于财务范畴。
ERP包含财务、销售、成本、物资、设备、人力资源等应用系统,不同行业,ERP管理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对于石油开采企业,主要项目就是油田的开发与生产过程,ERP在实施过程中以项目管理为主线进行资源的调度与整合,从而可以监控整个开发和生产过程的进度和成本。通过ERP项目的实施,海外开采公司可以实现业务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有效地追踪和管理贯穿油田生命周期的投资与成本核算。实时集成财务、物资供应、设备、项目等核心业务,为企业管理者(海外公司和国内总公司)及时掌握和监控业务信息提供技术支撑,所有信息可进行查询、监控、分析与决策等操作。ERP已经成为中国海外油田开采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应用系统。
2.2数字化油田系统
石油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采用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技术或软件来支持决策和信息共享。数字化油田系统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过程中的产物。数字化油田系统是以管理决策和信息共享为目标的现代化油田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数据进行共享和统计分析,完善对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为领导层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数字化油田的概念最早是由大庆油田提出的,目前,已经逐步渗透到整个石油行业。国内的传统油田也正朝着数字化油田方向转变,中国石油海外开采公司在建设初期就是要打造国际化一流石油公司,所以数字化油田的建设必不可少。数字化油田最大的特点是是将油田开发工作的实时资料采用并行处理模式,通过应用创新型软件和高速计算机系统,建立快速反馈的智能化分析模型,并将这些模型配合遥测技术、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将地下生产动态和未来的动态变化直观的提供给经营者,在增加产量的同时又提高了油田的管理水平。
各生产小队通过仪器设备对各个生产过程进行数据(如地层数据、井筒数据、设备运行数据、流体属性数据)采集并记录,通过应用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将一些不可见和不可预测的环境进行实时模拟,利用实际生产的各个子系统汇总分析回传至主基地。主基地对各个生产小队回传资料进行汇总,利用智能识别、数据融合等技术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各个井区进行石油地质分析、油藏分析和模拟。制定更为详尽的钻井计划和管理决策,然后将决策信息反馈到生产现场。生产数据既可以通过应用软件进行汇总、归档、回传至国内总公司,同时又可对整个区域进行统计分析,为公司和领导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油田生产过程采用的ERP技术和数字油田技术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ERP系统从企业级的高度实行资源计划和管理,而数字油田则主要关注生产底层数据能否及时准确的传递以及生产线的计划调度问题。这两个应用系统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石油开采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代表了目前石油开采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3结束语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资源;艺术档案;管理;开发
艺术档案管理引入信息化将极大地方便对艺术档案和资源的整理与收集,艺术档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我国重要的精神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艺术档案的管理与建设工作是一项可持续的工作,新时期和新环境下对于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资源档案管理平台和技术的应用成为艺术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艺术档案信息化建设和艺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成为现代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该工作具有深远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一、信息化资源建设及其在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时展的必然,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抓手。信息化资源管理建设的基础是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自媒体等新的网络传播形式的发展为现代艺术档案的发展新的契机,现代很多的图书馆和高校建立了艺术档案数字化数据库和计算机管理档案,这是对艺术档案管理的有益探索。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和建立数据库的形式具有很大的区别,艺术类档案具有其特殊的形式,这与艺术形式和艺术家本身具有密切联系,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多种,具有图画和纸质以及金属雕塑和影像艺术以及音频和装置等艺术形式,这成为建立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重要原因,成为新时期艺术档案管理建设工作的新的抓手和手段。
(二)资源平台互动,档案管理工作形式更加灵活。对于艺术档案资料的获取和整理是信息化资源管理平台的重要优势,也是与传统的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档案管理的重要区别,传统的数据库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只是通过数据和资料以及技术的整理和存档,将艺术档案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和保存,人们想获取其艺术档案资料变得很困难,这也就使得本身具有丰富艺术内涵和文化传播及传承价值的艺术档案成为放置于艺术馆和图书馆的数字或硬盘数据,这与现阶段艺术档案工作是相违背的,不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性,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平台是基于互动理论和自媒体技术发展而建立起来的,除了基本的艺术档案数据存储和整理之外更多的是对艺术档案资料的传播和艺术文化的传承,让久远珍贵的艺术档案资料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三)开发资源共享利用新平台,艺术档案管理更具标准化。现代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从纸质资料的整理与整合逐渐变成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信息化的艺术档案建设和管理,对于艺术档案信息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已成为现阶段进行艺术档案管理建设工作的重点,艺术档案是人们经过长期艺术活动和艺术资料以及艺术工艺的记载,对于现代对于艺术的传承和汲取养分具有重要作用。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平台对于人们获取资源和资料,以及在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互联网技术与社交平台系统的使用为艺术档案工作的不足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建立标准化的艺术档案资源管理,为现阶段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开拓了新局面。
二、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建设的特征分析
(一)信息化技术的整合,新平台建设。随着新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艺术档案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只有将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与新媒体技术进行整合才能让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在新时期获得更好的发展。新时期进行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应结合现代的发展脉络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像传统的管理工作单纯地对艺术档案进行存储和分类整理,应将艺术档案进行整理分类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的电脑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进行互动交流,方便人们进行艺术档案资料的下载和整理以及传播,使得信息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进行艺术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艺术档案工作的根本应以对艺术档案的利用为目的,让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在新时期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二)理念与信息化结合,加强艺术档案传播。思想观念是支撑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化与现代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信息化互动等理论的结合,对于发展艺术档案管理和艺术档案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信息化艺术档案管理的特征主要是将信息化发展理念和可持续思想进行融合,将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与理念进行结合,形成新的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主线,传统的艺术档案管理和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主要是基于对艺术档案资料的存档和整理以及分类,只是将传统纸质艺术档案的整理和保存工作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进行数据库建设,这种简单的存档和保存对于新时期的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不再适用,新时期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以可持续思想为主线,建立一系列以艺术档案管理可持续建设为目标的信息化资源平台,加强对于艺术档案的管理和传播。
(三)信息化资源管理,新技术媒体互动。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系统和平台不算是新技术,我国近些年对于艺术档案和其他门类行业的档案管理在数字化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在数字化艺术档案管理和存储以及能源的节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新时期的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的整理和管理更多的强调资料与人们思想的互动,通过对艺术档案资料的下载和传播,以移动电话和手机为载体的信息化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将艺术档案资源进行转化和管理,将传统原本放置在硬盘和数据库的艺术档案资料具有鲜活的生命并在实际的传播中将艺术文化进行继承,传承艺术档案中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我国很多艺术形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消失或者失传,只能成为一种简单的书面记载,通过新媒体等形式对艺术档案资源的整合互动将使其在传播中更好地发展。
(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44页)
三、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与互动开发
(一)信息化资源整合艺术档案管理开发多元化。信息化艺术档案管理与资源平台开发是将艺术档案资源通过互联网和新的媒体客户端进行资源的传播和整合,将艺术档案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最大化的传播,使得艺术档案在实际的下载和传播过程中发挥出真正的价值,现阶段对于艺术档案资料的信息化资源整合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形式,信息化资源管理与整合区别于数字化的资源整理,信息化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基础上,对于人们获取艺术档案资源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化,以移动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艺术档案资源管理使得资源的获取更为灵活,在进行传播和艺术档案资源获取上更为多元化,同时云技术的应用为艺术档案资源的保存提供了先进条件,相较之于数据库和磁盘保存形式更为稳定可靠,信息化为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二)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互动平台构建。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互动平台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构建现代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互动平台对艺术信息的传播和艺术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信息化档案资源互动平台的构建是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构架以及云技术的发展基础之上,更多地突出资源的互动传播和艺术文化技术的传承,将信息传播与服务进行整合,增强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时代性。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互动平台构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通过网络媒体在平台进行资源的获取和传播以及共享,通过整合艺术资源达到艺术形式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播,让我国艺术档案文化在新时期获得新的发展,我国的艺术文化需要不断地进行传播决不可以在新时期发展中消失和断层,只有建立起一个信息资源互动互助平台将艺术文化信息进行更好的传播和传承。
(三)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与互动开发展望。新时期对于艺术档案的管理和资源共享与开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进行思想观念和信息技术以及档案管理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信息化艺术档案管理资源平台是面向社会和个人的互联网环境的艺术档案资料获取和传播以及交流的重要平台,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平台的构建和开发需要整合社会和学校以及政府多方面的资源,对平台开发建设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对于信息化艺术档案管理建设和互动平台的开发是进行艺术资料和艺术文化价值信息传播以及非物质文化形式传播的重要建设开发,有利于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档案信息资源互动交流平台,让艺术文化在新时期进行传播和传承艺术文化,加快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和艺术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四、结束语
艺术类档案信息化资源平台和系统的建设是现代数字化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完善艺术档案和艺术建设体系,艺术档案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健全是现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人们通过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平台进行美术设计和音乐以及戏剧等档案资料的获取,并通过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平台进行艺术档案数字资源的信息下载和传播以及整合,对于艺术档案文化资源的建立任重而道远,相信艺术档案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将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更高的效率,对于丰富现代艺术档案管理方式和与时俱进的管理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青艳.艺术档案资源数字化与管理探讨[J].四川戏剧,2016(04).
[2]李青艳.信息时代艺术资料管理工作的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08).
[3]孟根其其格.加强艺术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05).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给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也必须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
首先,图书馆的集成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人能够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源.同时使得图书馆的借阅、还书、预订以及续借等工作更加方便有效.减轻了图书馆人员很多的物理负担。
其次,在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上.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主要是以物质的文献资料为主,查阅、储存等既占空间.又存在质量保障问题。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化的文献资料逐渐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购书的代价,同时也促进了文献资料的方便阅读和管理。因此.传统的文献与数字化文献的结合是当前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特点。
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条件下的图书馆馆藏文献以印刷型为主.图书馆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服务内容以纸质文献为主服务方式以人与人面对面为主。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藏以印刷型与电子文献相结合.管理与业务工作以计算机操作为主.服务方式以人与计算机(网络)及面对面相结合,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文献信息收集加工文献信息管理、文献信息传递、个性化针对性信息咨询与读者辅导,逐渐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
因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有效运行但同时也暴露出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许多问题.亟需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当前,如何加快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某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某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许多大学图书馆都建立起来颇具特色的数据库,既充分收集了相关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又为学校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优良的保障。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2)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范文6
目前,许多学校教学档案管理都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档案的管理主要是以纸质和实物载体为主,在安全保管、快速查阅、有效利用方面存在缺陷。为了确保教学档案长期保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纸质和实物档案占用的空间也比较大,对保管的环境和储藏室要求也比较高,这无形中也增加了管理成本。教学档案大多是纸质档案,在查阅过程中,由于对纸质档案反复查阅,很容易损坏档案原件,保存的难度也加大。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教学档案数字化也是学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对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丰富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指以电子档案为对象,以电子计算机等数字设备为手段,基于网络实现教学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保护、共享利用的档案管理模式。它既是传统教学档案管理手段的补充和延伸,更是传统教学档案的发展和革新。一方面,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应该具备传统教学档案的基本功能,它包括了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编目、保护、利用等;另一方面,它也与传统教学档案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加快学校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是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必然所在。
二、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主要内涵
学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的内涵主要在于加强综合档案馆(室)软件和硬件的建设。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网络化和分层级的档案信息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和档案的利用率。建立和完善网络化管理系统,通过校园网内运行,方便快捷,设置校内外访问控制列表,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其次,为了达到教学档案存储的安全性,要建立多级存储系统。教学档案的数据存储可采用磁盘、磁盘列阵、磁带库等多级存储方式,通过数据多级存储,确保数据安全。最后,为提高档案查询的准确度和效率,实现检索工具的多样化,采用案卷检索、目录检索和全文检索。要设置分类目录、专题目录、案卷目录、全宗文件目录。对档案中的一些关键词、档案号等进行编排,提高检索和查询速度,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和实现快速查阅功能。教学档案在收集归档时,对纸质和实物档案的归档要进行处理,完成教学档案的电子化。鉴于电子文档可以修改,其载体呈现不稳定的状态。因此,纸质和实物载体的保存显得尤为重要。在归档时做好纸质、实物档案与电子文档的相互印证和标注,同时做好归档工作。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要对档案实体进行扫描,然后进行数据采集。档案采集同时对图像进行纠偏、去污等处理。要核对电子信息,对档案原件及数据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对电子数据进行归档,为档案的利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在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各部门、各操作环节相互配合,协同操作,以流水线方式完成教学档案信息的采集、审核和入库工作。教学档案的查阅实行分级审核方式,按管理和使用权限查阅,确保信息安全。教学档案数字化查阅,以校园网为网络基础,在校内外实现查档、阅档功能。学校综合档案馆(室)在系统安全管理方面进行多方考虑:可按日期、按时间或长期有效等多种方式,完成阅档授权。按阅档权限审批,对教学档案阅档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教学档案信息采用加密信道传输等多种方式,使系统运行更加安全可靠。档案数字化较之传统档案管理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首先,提高了管理的效能。过去一直使用粗放型模式,即以增加办公人员和费用为唯一手段,致使管理成本大幅上涨。而数字化管理教学档案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不仅节省了保管费用和空间,而且查阅起来极为迅速快捷,从而避免了纸张和人员的浪费。其次,提高了教学档案管理的效率。数字化档案管理使教学资料能及时归档,并尽快提供利用,使教学档案的查阅变得更加简单、快捷。由于信息的超时空流动,数字化档案加速了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教学档案也从文件实体的保管变成了提供利用方便的信息存储和控制中心。最后,增强了教学档案原件的保护。将纸质的教学档案转变为数字电子档案以后,档案的使用更加安全。许多学校都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尤其对历史久远的教学档案材料,数字化处理后无疑是对其更好地保护。通过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后,防止了部分档案篡改、损害和销毁的行为。因此,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利用价值。
三、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教学档案是一所学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最原始的材料。由于学校都是按照各个学科教研室进行教学管理,由各科室完成教学档案,在教学档案的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档案管理理念滞后。一些学校管理理念滞后,不注重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没有及时开发和利用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由于长期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教学档案没有开发利用。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技术水平低下,经费投入不足,设备陈旧,影响了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第二,教学档案信息化程度低。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教学档案收集、管理中还是采取最原始的方法,管理信息化还处在原始阶段,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管理效能低下。大多数教学档案以纸质载体为主,在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过程中都是采取手工操作为主的方法。由于学校教学档案数量较多,电子档案的管理没有建立系统化,没有在校园网管理系统下运行,不利于教学档案的利用和快速查阅,造成校园网资源浪费。第三,教学档案目录查询系统不完善。学校教学档案的管理,一般采取按目录整理保存的方式,没有建立电子档案查询系统,教学档案查询时效低下,无法适应和满足教学的需要。电子档案在查询利用过程中,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系统管理在受到“黑客”攻击时,致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第四,教学档案信息缺乏系统管理。由于学校教学档案都是由各科室、教研室独立完成后归档,电子档案保存比较分散,缺乏系统的管理,没有依靠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教学档案资源不能共享,以至出现重复建档、利用手段单一的现象。由于一些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
四、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措施
一是提高档案管理者信息素养。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进程中,不仅仅是计算机软硬件的建设,更要体现的是人与管理技术之间的集合。所以,学校档案管理人员要掌握现代信息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熟悉计算机管理软件,熟练掌握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网络工具,为学校教学档案信息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档案管理人员要养成良好的信息收集能力,熟悉网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引导查阅者获得更多信息资源。要逐步提高对学校教学档案信息的加工、提炼能力。学校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
二是推进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教学档案数字化能够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它具有纸质档案和实物档案不可比拟的优点,使信息检索更方便,传递速度更快,不受时间限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档案的利用率。学校信息化进程是信息收集、传播和运用能力的发展,将充分显示其对教育的变革作用。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计算机网络建设、办公自动化和文档一体化管理。学校要把计算机、通讯、网络等现代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档案管理之中。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发挥学校教学档案实现信息化的独特优势,将教学档案保管和利用的单一功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等多项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合理配置,为学校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快速、优质的教学信息支持学校的教育管理决策。学校要把教学档案信息化纳入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划中,实施数字化校园发展战略。要不断加大教学档案管理的软、硬件投入,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大计算机设备的投入,要配备数字化设备,如扫描仪、数码摄像、摄影设备等。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
三是创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机制。推进学校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创新教学档案管理机制,加快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教学档案数字化是档案建设最基础的工作,学校要对库存的传统载体档案加工成数字档案,通过计算机检索、阅读电子档案,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要加强教学档案一体化建设,通过档案数字化建设完成电子数据备份系统建设。首先,将教学档案的纸质载体与数字档案相结合,逐步推进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程度。对纸质文件做好收集、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等工作,同时要对纸质文件建立机读目录、扫描、刻录、脱机备份,实现信息化管理。其次,建立学校教学档案的基础数据库,让学校档案数据之间可以互相转换,实现资源共享。
四是完善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制定实施相应的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学校教学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性所在。将学校档案馆藏的档案通过扫描转化为可供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收集电子文件归档存储。建立电子档案字符内部编码标准和数据处理格式标准。在数据利用方面,建立数据输出标准。在引进、开发、研制学校教学管理档案时,必须建立符合计算机系统管理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如教学档案的收集标准,分类、录入等符合标准化管理要求。建立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对教学电子档案的归档、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处理、数字档案的保管与利用进行科学管理,才能实现教学档案的标准化和数字化管理,达到资源共享。
五是加强教学档案数据的安全管理。学校要加强教学电子档案的管理,确保数据存储安全。随着数字化的建设,网络的不安全性也日益凸显。要注重对网络安全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确保教学电子档案的安全。要完善电子档案的管理制度,在查阅、利用上设置访问权限和身份认证,防止数据被更改、删除和复制,确保档案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做好电子档案的数据备份。在安全措施方面,可采取物理安全措施、信息加密措施、网络安全管理措施、访问控制措施等。在访问控制方面做好入网访问、权限、目录、网络服务器、网络监测、网络锁定、网络端口和防火墙等控制,通过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确保教学档案信息安全。六是提高教学档案管理效率。学校教学档案数量较大,给归档工作和数字化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管理队伍,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档案的审核、指导工作,兼职档案人员完成具体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及数字化工作。基础材料的装订整理和数字化处理由兼职人员完成,立卷、审核和指导则由专职档案人员完成。由于教学档案的形成涉及的部门和人员比较广,数据的收集整理按类同步分别进行。教学档案的数量比较大,为了规范管理,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收集整理归档,提高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程度,提高管理效率。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进一步推进管理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