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1
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视为创新。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创新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可能的。根据现
代数学教学理论以及创新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目前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
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千百年来创造与人类的文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息息相关,人类的文明
史是一部创造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
儿童教育》中指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以来与环境不断奋斗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
能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适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种创造力,使他们成
长得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在现代这个瞬息万变的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尤其具有教育的时代性。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新思维呢?我想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理念,构建激励机制,肯定创新过程
思维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思维创新是最本质的创新。在教学中,要实现师生的民主平等,实现由主要
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向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方向发展。要始终坚信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信念,打破
思维定式的束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创新以及发现的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创新
思维的渠道,积极构建一个新的教育模式。[1]牛顿也只是由于好奇,对落地的苹果产生了疑问,才发
现了万有引力。好奇推动了人类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不怕有问题,就怕提不出问题。我们在教学时,要
学会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到正确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他们回答得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不能只是简单地辨别答案的对
错,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考虑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时与他人的不同之处,然后对其进行肯定,哪
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单纯地对其进行批评,这样会
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我们都应该进行鼓励,学生的
观点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思维见解进行更正,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激
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
的求知欲望、创造欲。[2]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
问题情境"。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所以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
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
,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我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采用讲故事
的方法,激发学生提问,红猫蓝兔分西瓜。红猫说:"我分给蓝兔1/3个西瓜,分给老鼠2/6个西瓜……"
红猫的话还未说完,蓝兔就大叫起来:"红猫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评评理,红猫
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蓝免分的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该怎样比较呢?这
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是设置悬念、直
观操作、基础训练、强化感知、开展竞赛、寓教于乐及以旧带新。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
到学一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
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3]在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我首先发给学生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长方体企,让学生动手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去测量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测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观察中发现,多数学生用小
正方体一层铺满后再铺第二层,铺完后,再数出个数有24个,而每个单位休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长
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有位同不摆得特别快,他说:"我只摆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就可
以算出个数,用4X3X2= 24(个),即长方体的体积是 24立方厘米。此刻,已与新课的内容比较接近了
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创新意识 想象 鼓励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79
1 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儿童的活动中,不仅是指导者,也是幼儿的尊重者、支持者、引导者。幼儿创造性的发挥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因此,在教学中能否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教师的指导、引导与启发也是必须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拓宽知识的领域,才能满足孩子学习的需要,并以此来启发孩子,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从而以创新的方法,引导孩子走向创新。
2 师幼互动,多途径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2.1 空间拓展
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有时为了孩子的“安全”,往往不让孩子到处乱走,或者碰这碰那,把他们限制在一个极狭小的范围内,这不仅是对孩子活动空间的限制,也是对孩子头脑的一种禁锢。其实不然,现实生活丰富多彩,许多事物幼儿并不知道或并不熟悉,教师应该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身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变化,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世上的一些事物,孩子只有通过自身多方面的感觉才能发现问题,引发兴趣,从而产生创新的愿望,并解决实际问题。对孩子来说,发现就是创新,孩子的每一次发现、每一次的观察和体验都会令他们激动不已。但是,如果没有广阔的天地,孩子又何从去发现,何从去创造呢?
2.2 自主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是指丰富的物质环境,还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消除幼儿的心理压力,使儿童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促使幼儿积极探索。在幼儿园通常都是由老师决定今天玩什么、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其实这样的活动并不是孩子主观愿望中想要的东西,教师不仅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更要还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权力。因此,教师应创设多种区域,如教学区、创造区、体育区、语言区等,让幼儿在活动区内按自己的愿望自由选择活动,也可与小伙伴相互讨论,这样,在活动中幼儿才乐于动手、动脑、自我表现、自我探索,从而激发幼儿努力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
2.3 大胆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向于未来活动的。一个人只有敢于幻想,才能超越,才能创新,才能摆脱平庸。对孩子而言,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开始,想象则是孩子改造世界的开始。奇思异想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敢于想象的孩子才具有创造性。教师和父母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满足孩子创新的欲望。
2.4 好奇好问
作为孩子,他们在探索周围的世界时,常常会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常常会不断地用双眼看出问号来,对此,教师就应关注孩子提问,启发孩子提问,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头脑活起来。现如今市场上有关这方面的书刊杂志、音像制品层出不穷,如:《篮猫淘气3000问》、《幼儿十万个为什么》等,它们色彩艳丽,动画效果好,有知识点,又有“问不倒”、“你知道吗”、“谁对谁错”等小片段考考孩子,这种互动效应让孩子一个个瞪大眼张大嘴,全神贯注,乐不思蜀,紧紧抓住了每个孩子的思维。而以此为教材在班上开展“每日一问”的小活动,即每天为孩子讲一个“为什么”,或者每天让孩子看一段“为什么”的录像,就能让孩子以思考为基础,敢于怀疑,敢于发问,充分挖掘孩子创新的潜力。
2.5 鼓励求异
所谓求异就是教师充分运用变式,引导孩子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多种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克服幼儿惯于一个维度思考问题的心理定势,形成勇于求异、乐于求异的态度。为此,教师就应帮助孩子确立准绳,让他们知道“我要和别人完成得不一样”,并把这内化为一种习惯,这样,就有助于挖掘孩子自身、内在的独特性东西。我们可围绕系列主题活动“小博士”、“小问号”、“小发明”,对孩子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在语言活动中注重看图讲述、创编故事,给每个孩子表达心声、“讲”的机会;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还可通过智力游戏巧设错误,引导孩子激疑、质疑,从而培养他们不受羁绊、不墨守成规的意识,为开拓求异思维打开空间。
3 家园一致,提升孩子的创新意识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和接受教育的天然场所。幼儿园要开发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必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果家长能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创新教育,关心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就能和幼儿园一起形成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整体合力。如:我们以“创新”为主题所开展亲子活动,目的就在于让家长了解幼儿园,了解孩子,探索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家园同步,促进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对教育的重视,参加活动的父母与孩子挤满了整个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吸引了他们。在活动中,有的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并给予一定的启发、引导;有的家长在孩子身旁边讲边做;有的家长则包办代替,扼杀了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家长,我们采用称赞、提醒、引导等不同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学前教育是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的至关重要阶段。通过亲子活动,家长们既受到了一次生动、形象的教育,又从中掌握了开发孩子创新潜能的有效方法,而家园一致的创新教育更是加速了孩子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宽松氛围;创新活动
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只有在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能积极思维、大胆探讨、主动解答,激烈讨论和实践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等弊病,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不轻易否定,更要保护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敢发言、想发言。如有一道求未知数X的例题:一个数除以4,商为502,求这个数。一般的解题方法是:设这个数为X,则X÷4=502,所以X=2008。而有一位学生却列出了这样的算式:X÷502=4。同学们有的不同意,认为题目的条件已经定好了,4是除数;有的则认为这样列式方法虽然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是完全可以的。老师就顺势让大家对之进行讨论,学生在各抒己见中统一了思想,原先持否定态度的同学也点头同意了。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宽松、民主,教师给了学生充分动脑、争辩的机会,并虚心听取了学生的解析,随后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表扬,使学生们体会到了教师对他们创新思维的尊重,以及创新给自己带来的成功感。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创新兴趣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改变以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单纯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创新的生长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要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甚至萌发创意的想法。
教师采取的主要方法应该是以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着重师生情感交流。教师可以适当使用教具、学具以及媒体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并把自己的创新品质带入课堂学习中来。
三、组织动手实践,重视创新活动。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的。数学知识往往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不易被学生理解,而要解决这种数学知识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应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做中想,在想中做,以作促想,以想导做。学生通过大胆猜测、提出假设、充分验证,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也发展了自身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注意的是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选的实践活动内容应该是符合小学生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儿童生活的数学问题。
四、确定主体地位,保障创造空间
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4
1.知识水平。知识水平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训练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哲学和思维学科知识。教练员在具有训练经验的基础上,若能掌握一些有关训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以此来指导训练实践,就可以逐步使训练从无序到有序,从盲目的自觉,从经验到科学化生产一个飞跃,这无疑为创新意识提供前提条件。这些基础知识包括体育教学法、体育社会学、管理学、运动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等。哲学和思维等科学知识又是直接为创新意识提供科学思维方法,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更科学的认识训练中的问题,拓宽思路,对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知识主要有哲学、自然辩证法和逻辑学等。概括地说,训练基础理论知识是从训练实践的角度给我们提供指导,而哲学和思维科学知识从思维方式的角度为我们提供帮助,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基础。
2.训练经历。训练经历是积累实践经验过程,为创新意识提供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的不同项目,不同运动员,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各种具体的训练原则和方法,熟悉和掌握各项目的特点和发展动态,通过全面的观察发现问题及我们训练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次来确立解决问题的动机,有了这个确定动机,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因此说训练经历是全面了解认识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用开阔的视野和联系的观点来看待训练,并在训练中多观察多思考。
3.训练能力。训练能力指的是教练员进行专项训练进行的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教学能力等,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顺利实践意识的保证。虽然有良好的创新动机,但是训练能力差,即使创新构思再好也无法使其变为现实。因此我们教练员必须提高自己的训练能力,才能保证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创新意识形成阶段
创新意识是教练员具备上述3个条件基础之上,结合训练实践,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在专项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大脑对创新活动的主观反映,是在运动训练与竞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由比赛对创新的需求和价值决定的。因此创新意识的形成分为如下3个阶段:
1.发现问题阶段。在专项训练和竞赛过程中,教练员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问题。
2.创新动机阶段。根据比赛中对创新的需求和创新所带来的价值或效益,针对所发现问题进行思维活动,形成创新动机阶段。
3.形成创新意识。由于创新动机的驱动,在专项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在创造性解决所发现问题时,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三、对运动员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个运动员要达到更高、更快、更强,除了需要具备竞技能力要求的各种条件外,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它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一样需要通过训练来逐步培养提高。因此,注意和加强运动员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运动员的创造潜力,不仅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快地掌握技术,提高运动水平,而且可以为运动员达到更高水平提供能力储备。
1.营造创造性的环境。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认为环境是影响创造性潜力的重要因素。运动员是处在运动集体的环境中,在运动集体中教练员处于领导地位,教练员的行为、作风、管理方法、训练方法对于营造创造性环境和培养创新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创新意识需要适宜的环境,一个有作为的教练员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努力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环境。
2.对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在运动训练中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是在教练员与运动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运动员的成败、全队竞技任务就是依靠两者之间的相互融洽、相互协调来实现的。运动员对教练员布置的训练任务,讲解的技术环节等是一个理解、认识最终体现在自身躯体运动的过程。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掌握动作的关键部分,得到最佳的效果,另外,除了文化素质之外,运动员自身对本专业的一种特殊灵感也是不容忽视的。
另外,文化素质还对纠正、改进运动员技战术环节的不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运动技术水平达到一个较高层次时,要想再提高运动成绩,达到创新的效果,困难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那么教练员首先要从改进和纠正细小的技术环节和不合理的技术动作入手,对教练员的提示,运动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使技术动作更趋于合理,缩短成才周期。
3.掌握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融合在各种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应掌握一些培养运动员创新意识的方法。
①理论讲授法。根据运动员的接受能力,结合训练,讲授本项目技术、战术发展演变的历史知识,开阔运动员的眼界。启发运动员的思维,使创新在运动员的头脑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②诱导法。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运动员,在某些训练课中,教练员指提出训练任务和要求,诱导运动员自己去探求和设计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最后,教练员再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讲评,这有利于启发运动员进行独立思考,为运动员自我潜力的发挥提供条件。
③设疑法。在训练中,教练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问题,由运动员通过积极思维给与回答和解决,然后教练员给与讲评。也可以让运动员通过训练去尝试、去探求。
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明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结合我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进行传统教学观念改革。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它只是把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把掌握知识的本身作为教学目标。这样做,既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更谈不上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即使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也难以发挥自己的才智,又如何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走出“灌输”的框框,采用更多的富有启迪性的讨论、合作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直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观察、去交流归纳总结。在探索中,有的学生是把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测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有的学生是把长方体的每一个面都剪下来,逐一算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有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每一个学生不断转换思考角度,思维异常活跃。就这样,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很快找出了求长方体表面积的简便方法,学生成了学习中的主人。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学习的环境与学生的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主动参与。作为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发扬教学民主,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研究和学习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例如,3人平均分一包糖。每人吃了6块以后,3人剩下的总数与每人开始分得的一样多。这包糖原来有多少块?
讲解这道题前,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解。有的学生用方程解,有的学生用数去试,正当大家茫然不知所措时,有个学生突然跑了出去,大家正在吃惊,这位同学却捧着一包糖回来了。在课上就和其他同学分起了糖块,还吃起了糖。这在以前,违反课堂纪律,那还了得!可是现在,我却假装没看见,因为我知道,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已经装进了这个学生的脑海。
三、立足认知基础,鼓励学生创新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和应用。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认识兴趣。当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时,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无形的动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从直观教学用具中寻求创新
利用直观教具,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通过直观教学,可以把数学知识中某些抽象的逻辑关系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节其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引导求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6
【摘要】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重视创新不是新话题,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一、问题让学生提出,孕育创新意识;二、过程让学生体验,萌发创新意识;三、操作让学生经历,激发创新思维;四、方法让学生探索,培养创新意识;五、结果让学生展示,强化创新意识。
关键词 创新意识;提出;体验;经历;探索;展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双基”改成了“四基”,把“创新意识”确定为数学教学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重视创新不是新话题,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
一、问题让学生提出,孕育创新意识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水平,要遵循最高的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地提出问题,不会恰当地提出问题,数学就会枯竭。在教学中,也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当老师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方法后,学生都在认真练习画圆,突然一位同学提出:“老师,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个大圆圈做游戏,岂不是要准备很大的圆规?哪里找?不用圆规,能画出那么大的圆吗?”这个问题的提出,顿时掀起波澜,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学生激烈地讨论,他们终于发现了用绳子画圆、用木条画圆的操作方法,并明白这些方法与用圆规画圆有其相似之处。很明显,学生的提问不再就事论事,细小琐碎,而是能抓住知识的不同点来思考问题,这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当然,学生的提问有时会对教材、对老师提出疑异。但不管怎样,提问能使他们想得深、想得远,孕育了创新意识。
二、过程让学生体验,萌发创新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课标》提出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重视过程。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能力,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在学生利用学具操作将多个三角形按边或角的特征进行分类后,逐一揭示出各类三角形,这时学生已初步建立起各类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又设计“猜一猜”的环节,将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放入信封,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几乎能通过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判断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但是当只露出一个锐角时便会产生意见分歧,这就考验着学生对于锐角三角形特征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如果学生能够在错误的判断后反思自己的思维活动,从而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内化和重组,发现只凭一个角是锐角无法判断三角形的类别。可见,加强数学活动的教学,关注学生对活动的经历过程,能够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思维活动实现新的飞跃。
三、操作让学生经历,激发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实践操作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多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激励学生在手指间创新。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再要求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较小的三角形,测量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并且都是180度”。这时,老师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分别用课前剪好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纸片做实验,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结果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过程中,通过量一量、拼一拼,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自主尝试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方法让学生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往往比他们获得结果更重要,其间能够体验、领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发展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创新意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历练。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在创设情境进入新课后,放手让学生积极探索解题方法。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把分数转化为小数来计算;有的说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还有的说可用画图的方法来计算等。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讨论非常激烈,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化成小数计算时有的分数除不尽,用四舍五入法结果不准确;有的说用画图的方法求结果不方便;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计算的方法适合所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具有普遍性而且比较简单。就这样,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在主动探索中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课堂教学水到渠成,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结果让学生展示,强化创新意识
《课标》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与众不同的解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例如,在学生学完“分数应用题和正、反比例应用题”后,为了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设计了这道题:一个工程队要修路400米,前2天修了全长的1/5,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要多少天?这道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并鼓励学生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多”,最后通过交流得出了很多种解法:①1÷(1/5÷2)②400÷(400×1/5÷2)③2×〔400÷(400×1/5)〕④2×(1÷1/5)⑤2÷1/5⑥2×5⑦(400×1/5):400=2:x⑧400:x=(400×1/5):2⑨1:x=1/5:2……在交流中我对每个学生的方法都给予尊重,因为不管哪一种方法,都是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解出来的, 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