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技术与运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技术与运用范文1
摘 要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文章通过对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尤其是在技术教学中运用的阐述,证明了运动生物力学在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提高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动作和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运动生物力学 体育教学 技术教学
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科学,研究人体运动时的力学规律以及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它直接为提高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强人类的体质服务。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体育教师如果能够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对学生的运动技术动作进行正确评价和传授,便可以使学生的技术动作更合理、更有效,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已受到众多体育教师的重视和应用。
一、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任何一项身体练习都由一定的动作及动作体系构成,而完成每个动作及整套动作都存在着最适合、最合理的运动技术。合理的运动技术以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为依据,并富含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而运动生物力学又以其分析科学性、结构合理性为体育技术教学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通过对形形体育动作千差万别以及引起这些差别原因的分析、探讨获得良好技术的各种力学条件,从而使学生更完善地认识、学习和合理掌握运动技术动作。
要想使学生迅速并正确的掌握技术动作,不仅需要教师正确的讲解和示范,而且需要合理的练习方法。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和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或多或少地在各个环节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技术问题,教师如能及时向学生传授有关生物力学原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种效果对于具有良好物理学基础的大学生尤为显著。
二、运动生物力学与技术动作的关系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及器械运动规律及与其他运动形式相互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以经典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要工具,研究体育运动中的各种力学现象。
人体在从事体育运动时,技术动作是千变万化的,各种动作形式差别很大,包括运动的空间、时间、速度、加速度等方面。空间特征表明运动发生什么地方和运动路程的几何形状,时间、速度和加速度的特征对揭示人体运动的性质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技术性强的运动项目如体操、跳水、田径中的田赛等,对运动员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是否合理、是否规范、是否发挥其特点,也就是在运动中发挥人体最有效、最经济所作的功,都是运动生物力学的一种表现。所以训练时,如果教练员能掌握这门知识,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合理分析和建立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就会少走弯路,缩短技术动作定型的时间,并找到评价运动员技术优劣的标准,从而更快的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和专项运动成绩。
三、运动生物力学对体育技术教学的影响
在技术教学中,及时而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往往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兴趣,并使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单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动作,并防止由于错误动作而带来的运动损伤。
(一)提高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兴趣
新的运动技术取代旧的运动技术或高级运动技术取代低级运动技术,缘于新技术、高技术比旧技术更科学、更合理,并且更符合人体运动特点。因此,新技术总能吸引更多的人去研究和学习。在体育技术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对新技术的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比如,我们说背跃式跳高比俯卧式跳高先进,主要是背越式更趋于自然的起跳姿势,摆动腿的屈曲上摆由于转动惯量小,因而比直腿上摆快。因此,背越式是小缓冲的垂直起跳,使起跳的爆发力有可能直接通过人体重心,最后,背越式所形成的背弓过杆,有可能使人体重心远离身体,从而实现身体重心从横杆下面通过的情景,对于同一跳跃能力的人可能提高横杆的高度。如此,通过对技术动作的分析,以及成绩的进步,就会使学生对背越式跳高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勇于实践的欲望,从而在技术教学上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并思考、体会技术细节,进而缩短掌握技术动作地时数,有利于提高技术教学效果。
(二)使复杂的动作技术简单化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当教师对某一项较为复杂的技术过程讲解时,学生常会因为技术太复杂而影响学习,但如果教师能用适当的力学知识加以分析,往往能使学生“顿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排球飘球是一项较复杂的技术动作,且飘球形成的力学原因也极为复杂,但根据“飘球不转”、“转球不飘”的力学现象,我们只要在击球过程中,保证打击力通过球心,即没有形成使球转动的打击力矩,便为飘球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如此讲授,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单化了,学生学习发飘球也会格外认真,能极快又好地掌握飘球技术动作,教学效果明显。同样,对足球“香蕉球”也是大学生足球爱好者非常向往的,如果我们在踢球的实施过程中,能保证给球施加极大的偏心力,便可能使足球在向前飞的过程中,因为偏心力使足球高速转动,从而使球体相对应的两侧形成压强差,进而使足球划出香蕉状的弧线轨迹。因此,对复杂的技术动作稍加力学分析,便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并提高教学效果。
(三)诊断并改进动作技术问题
技术诊断工作在国际上非常普及,许多体育强国都在他们的训练基地装备了生物力学测试仪器,经常性进行技术改进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我国这一工作正在开展,生物力学技术诊断逐渐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科学训练的得力工具,也为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动作技术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运用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对技术动作的简单力学分析,可以诊断技术上存在的力学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改进技术,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用皮尺、秒表可以测得某学生某次推铅球的远度S,铅球出手高度H和铅球在空中的飞行时间T,用适当的运动学公式可以方便的求得铅球出手速度V和出手角度θ。在一定的出手速度V和出手高度H时存在着某一最佳出手角度θ′,比较实际出手角度θ和最佳出手角度θ′,便可诊断出手角度的合理性,从而指导教学、训练乃至比赛,并提高铅球成绩。
但在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学生进行动作技术指导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特点。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只是从生物力学角度反映了各项动作技术带有共性的普遍规律,而每个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不同,因此在动作技术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经过实践逐步了解每个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及心理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是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动作技术原理指导体育技术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四)建立动作技术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体育技术教学的需要,将学生按不同水平、不同技术特点分组,选择若干要素,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方法,获取动作技术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再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找出动作技术的一般规律和完成某个动作技术的合理方法,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技术模式,并将其运用于一般专项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这将会有利于专项技术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减少运动损伤的概率
合理的运动技术首先应符合人体解剖的结构特征,其次应符合力学原理。由于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中常形成一些多余动作乃至错误动作,违反了运动力学原理,从而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如:在掷标枪时,有的学生会出现屈肘或肘低于肩的错误动作,从而给肘关节造成扭转负荷,超出关节周围肌肉群的承受阈,进而使肘关节内侧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因此,教学前,教师应对肘关节的结构以及力学负荷加以必要的力学分析,使学生明确合理的动作技术的基本要素,从而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
四、小结
体育教学不仅是一个学科,更是一门科学。其中的分支——运动生物力学在我们的体育训练和教学工作中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体育技术教学中的独特地位,是什么都无法代替的。因为我们参与的每一个技术动作无不可以从力学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所以在体育技术教学中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以才可以改进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受益,让体育老师教学相长,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石玉琴.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2.
[2] 李建设,顾亮.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与展望[J].浙江体育科技.1999(2).
[3] 马辉,马雪莲等.将运动生物力学融入高校体育教育实践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133-134.
生物技术与运用范文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辅助教学的重要策略。这一技术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加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一些误区,反而影响了教学过程的实施,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本人有幸担任了盘县首届生物教师技能大赛的评委工作,观摩了大量教师参赛的情况,并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现将个人的一些体会整理如下。
(1)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时,不可取代教师的教学工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生理变化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无法直观感受的生物学知识(如血液的循环、气体的交换)、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抗原、抗体)等通过动画、影像、图片、数据、表格等多种信息,形象、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但这种技术手段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和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识,而教师是这个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和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整理信息,然后得出结论,进而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本次参赛的一位老师在讲“输血和血型”这堂课时,结合知识点下载了相关的图片资料,配上文字说明制成了PPT课件。而教师的教学过程则转变为坐在电脑旁点击鼠标来展示她制作的课件。
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准的讲解、适当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思考、语言表达是电脑所无法取代的。
(2)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挂图、模型、实物标本、实验操作等,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在参赛的教师中,有一位老师并没有使用多媒体技术,而是利用挂图和粉笔来讲解《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师准确、科学地讲述,适时出示的挂图和精炼的板书,同样达到了教学预期。而部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鼠标代替粉笔,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刚开始会比较有兴趣,但时间一长,也会感到厌倦。我认为,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来看,应将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输血与血型”时,可采用讲授、视频播放、出示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板书等综合方式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技术与运用范文3
【关键词】 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 低危孕妇; 正常分娩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erineum Unprotected Delivery Technique in Low Risk Pregnant Women of Normal Delivery/YE Gui-yan,HUANG Hui-chang,ZOU Ji-ca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4):033-035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erineum unprotected delivery techniques in low risk pregnant women of normal childbirth.Method:80 low risk pregnant women of normal deliv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3 to January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techniques for delivery,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perineum unprotected delivery techniques for delivery.The time of the second stage of labor,neonatal asphyxia rate,postpartum hemorrhage rate,cervical laceration rate,episiotomy rate,Ⅲ degree perineal laceration rate,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hospital cos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time of the second stage of labor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neonatal asphyxia rate,postpartum hemorrhage rate,cervical laceration rate,episiotomy rate and Ⅲ degree perineal laceration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the hospital cos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above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erineum unprotected delivery technique; Low-risk pregnant women; Normal delivery
First-author’s address:Shunde District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City,Foshan 528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4.010
对大多数青年产妇而言,分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往往会给其带来较大痛苦,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刺激源[1-2]。在临床分娩的过程中,不仅会给产妇造成极大的生理痛苦,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其心理与精神状态,受到该刺激源的影响,通常产妇的适应力与平衡性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常规分娩技术往往会进行会阴侧切,防止会阴出现严重撕裂,带来永久瘢痕,带来的子宫破裂风险与母婴的并发症也提高[3-4]。而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打破了一刀切的传统,不采取人工保护会阴实现分娩[5]。现报道本院于2013年7月-2014年1月对入院分娩的产妇采取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分娩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1月于本院分娩的80例低危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年龄21~36岁,平均(27.6±1.5)岁,孕约37~41周,身高150~169cm,体重54~85 kg,平均(69.6±1.3)kg,胎儿预计体重2.5~3.9 kg,胎儿双顶径90~91 mm;研究组年龄22~36岁,平均(28.6±1.6)岁,孕约36~41周,身高149~168 cm,体重53~84 kg,平均(68.5±1.4)kg,胎儿预计体重2.3~3.8 kg,胎儿双顶径91~92 mm。排除标准:抬头浮高、头盆不称、骨盆狭窄异常者;胎位异常;胎膜早破等异常情况;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合并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两组产妇均是足月初产,单胎头先露,无剖宫产指征及严重产科并发症。两组孕妇年龄、身高、体重、孕周及预计胎儿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产妇进行健康心理教育,包括产前、分娩中的注意事项,缓解产妇紧张焦虑的心理,尽可能减少因心理精神刺激产生的生理变化。在整个产程中给予产妇适量水分及营养,并且对子宫收缩、产程及胎心进行监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分娩技术。研究组产妇则实施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分娩,具体措施如下:待宫口开全后,嘱咐产妇开始宫缩时进行深吸气,再屏气将力气致于会,时间尽量维持久一点,超过半分钟,每次宫缩时屏气用力3次左右,有助于阴道扩张。在宫缩间期,嘱咐产妇放松休息。胎头着冠以后,宫缩时要放松哈气,利用腹肌收缩力从阴道将新生儿缓慢均匀滑出。助产士在产妇用力与宫缩期张开左手五指将胎头罩住,控制胎头速度,以防娩出过快。助产护士无需协助仰伸胎头,让胎头娩出方向与角度自然化。再宫缩时,指导产妇用力,协助顺利娩出胎肩胎体,无需故意压前肩、抬后肩。整个分娩过程会阴无需保护。做好随时输血、手术抢救的准备。若出现产程停滞、胎监异常、可疑先兆子宫破裂等情况应终止分娩[6-7]。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产妇的临床疗效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比较,包括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宫颈裂伤、会阴侧切、会阴Ⅲ度裂伤、疼痛级别及满意度等指标。依据疼痛程度分成4级,0级:无痛,患者无任何不适;1级:轻度疼痛,患者可以忍受;2级:中度持续疼痛;3级:剧烈持久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会阴情况比较 研究组第二产程短于对照组,会阴侧切率及会阴Ⅲ度裂伤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会阴情况比较
组别 会阴侧切
例(%) 会阴Ⅲ度裂伤 例(%) 第二产程(min)
研究组(n=40) 3(7.5) 1(2.5) 42±11
对照组(n=40) 14(35.0) 8(20.0) 73±6
t/ 字2值 9.038 4.507 15.647
P值
2.2 两组产后情况比较 研究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宫颈裂伤率均低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疼痛级别比较 研究组疼痛级别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满意情况比较 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541,P
表3 两组疼痛级别比较 例
组别 0级 1级 2级 3级
研究组(n=40) 3 26 11 0
对照组(n=40) 1 10 24 5
表4 两组满意情况比较
组别 非常满意(例) 满意
(例) 不满意
(例) 满意度
例(%)
研究组(n=40) 19 18 3 37(92.5)
对照组(n=40) 13 16 11 29(72.5)
3 讨论
分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产道、产力、胎儿、精神等几种因素共同的影响[8]。在分娩时,助产人员往往会保护产妇会阴,避免会阴破裂,托住会阴,压迫胎儿头部,帮助胎儿顺利分娩,不过此法由于阻碍胎儿仰伸,使会位受压集中,严重裂伤会,不利于产妇产后恢复,降低生活质量[9]。
近几年来,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不断在临床分娩中得到逐渐应用[10-11]。妊娠后期会阴体伸展性较好,助产人员不需托住会阴,使胎头充分扩展会阴,顺应胎儿自然娩出过程,产妇用力屏气,从而使胎儿头部降低,有利于轻松分娩,减少其疼痛感,降低分娩创伤。但是这种方法不是放任其自由,需要配合助产护士导乐分娩,有效的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利于产妇于轻松环境下顺利分娩[12-13]。家属在分娩期间全程陪同,同时予以导乐分娩,满足心理需求,增加产妇的安全感,促进顺利分娩,进一步降低产后出血与新生儿窒息率,防止发生难产,提高产妇与新生儿的安全性。以往文献[14-15]报道指出,这种分娩方式可以明显使产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降低,主要同降低产妇侧切率、裂伤率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第二产程短于对照组,疼痛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宫颈裂伤率、会阴侧切率、会阴Ⅲ度裂伤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由此可见,会阴无保护这种无创接生技术相比于传统的保护会阴分娩方法而言在低危正常产妇中疗效更加显著,促进生产、减少医疗干预、降低产妇及新生儿身体的损伤,更加满足产妇心理及生理的需求,同时也是促进自然分娩的安全可靠的分娩方式,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祥美,徐晶晶,童俊华.会阴无保护分娩的应用现状及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2014,16(1):70-72.
[2]苏浪,李建军.无保护会阴接生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4,12(8):56-57.
[3]孔欣,郭培奋.经阴道头位分娩中倡导限制会阴切开[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8(2):117-120.
[4]林生英,温玲,刘小丽.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在正常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4,28(4):1585-1586.
[5]王少芳,黄银英,章慧燕.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在低危孕妇正常分娩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3,30(3):69-71.
[6]张宏玉,李亚洁,谢春丽,等.低危初产妇正常分娩会阴侧切的病例对照研究[J].护理学报,2011,18(9):10-12.
[7]李静,马绮梨,袁慧,等.低危初产妇正常产中实行限制性会阴切开的临床对照实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4):32-34.
[8]刘佩蓉,涂伟妹.无保护会阴接生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4):70-71.
[9]马明华.无保护会阴接生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效果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12,42(6):73.
[10]魏荣.新式会阴保护法对预防会阴伤口水肿疗效148例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259-260.
[11]黄群丰,凌笑琼.探讨会阴无保护分娩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院,2013,13(3):55-56.
[12]陈永华,王戌萍,易检女,等.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的临床护理研究[J].全科护理,2013,11(35):3269-3270.
[13]沈卫英,楼建义,王春茶.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在低危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25(1):83-84.
[14]朱晓红,钮慧远,张秀芳.无保护接生技术在第二产程中的应用200例[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3,24(6):490-491.
[15]伍小妍,罗丽明,郭红英.无会阴保护在初产妇正常分娩中的运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7):52-53.
生物技术与运用范文4
关键词:农业科技化;应用现状;重要意义;农作物种植
毋庸置疑,中国农业发展由来已久,农业发展情况更是关乎国家与人民的福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的发展以不断朝着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上的广泛运用,使得农作物在产量和品质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由此,带动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就需要不断地把生物技术等科技的最新成果合理有效的运用于农业种植生产中。
1生物技术对于农业种植的实际意义
为了加快推进农业种植的发展进程,生物技术正不断地广泛应用于作物生产种植当中。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升农作物的品质,满足市场供应需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当下的生物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合理的应用会导致环境破坏,不利于农业的科学发展道路。所以,如何做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与科学化是当下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兼顾现代科技与绿色发展的结合,积极地学习借鉴西方的科技成果与实践经验,并综合考虑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科学合理的促进农业的长足发展,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助力[1]。生物技术对于农业种植方面的贡献主要包括提高产量、提升品质、预防病虫害3个方面。提高产量方面,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在粮食供应方面一直以来都是与人民切身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技术在我国还未发展开来的时期,粮食问题一直以来就是阻碍我国全方面发展的巨大障碍,直到杂交水稻的发明,我国的粮食问题才有了巨大的突破,粮食产量上去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基础性的保障。提升品质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开始重视产品自身的品质问题。尤其是在当下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阶段,粮食的质量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预防病虫害方面,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一直以来是困扰农业生产的头号问题之一,然而,有效运用生物技术就可以在一定限度上提升农作物的成活率,较好的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2探究当下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运用路径
2.1生物技术中在农业种植方面应用最广的便是转基因技术
当下转基因技术毫无疑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诸多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取出优良的农作物基因,转移至缺乏此基因的农作物之中,这种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但是随着进一步的发展研究,有部分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对此技术产生质疑,认为这种技术从长远来说会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然而,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我国并未发现该技术的危害之处。面对这种质疑之声,应该进一步对这种生物技术进行研究,更好的完善转基因技术。
2.2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预防病虫害的影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但是于此同时农药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绿色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要求。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忽视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这方面,广泛开发生物农药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生物农药把生物自身的新陈代谢与农药相结合,极大地减小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又能很好的做到预防病虫害[3]。但是,这种新兴的生物技术目前也有一定的问题,由于制作成本过高,影响了生物农药的广泛运用,所以,生物科学家们还需要不断研究,进一步把该技术完善成熟,最终将这些新型科研成果应用在农业发展中来。
3结语
生物技术的运用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生物农药技术、杂交技术等实现了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在农作物的种植生产中新问题也层出不穷,这需要进一步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发展生物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陈继侠.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9):122-123.
[2]严昕辉.浅析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4(17):39-40.
生物技术与运用范文5
对生物技术的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为“对基因、细胞、器官、胚胎、微生物、动植物等生命体进行研究开发运用的技术活动”。就本文的生物技术研究(非农学意义,而是社会――经济意义上的)来说,对生物技术的一切研究都必定是建立在对生物技术如何具体运用于中国本土社会发展的研究之上的,是和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果生物技术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未能独立地成为一种社会――经济事业的话,也就没有生物经济这个概念了。所以,生物经济这个概念是指生物技术与实验室外的社会接壤后发生的经济――社会事实。如果没有产业化的运作,没有它运作的动力与目的,生物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衍生出生物经济。我们就该关注什么样的生物技术能够被传播运用,又是怎样成为经济因子的,亦即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和社会事业的运作的动力和目的。
实验室里的生物技术,一个人可能一辈子也与此无干。要使技术与经济生活连接的前提必须是,在一定范围内为人所需要并要获取,必须有一个共享的范围,这个范围较大,技术的(经济)价值一般就较高。生物技术的传播与共享永远只是一个不断克服局限的努力,但局限是永远存在的,先天的利益不公正已经包含其中。所以我们来研究生物技术,更重要的是研究它怎么逸出实验室,飘落到社会经济生活土壤中,结出生物经济这朵花来的,而这朵花的粉与蜜又是为谁所拥有和采摘的。
2生物技术的物质层面与社会层面
第一个层面,物质层面亦即事实层面。生物技术其实是生物经济的潜在形式,是它的质料。就象转基因大米种出来就是为了进入市场卖掉,但并不是所有的都卖掉了,有的也许是农民自己吃了,这时候它就不是生物经济成分;决定转基因大米进入市场的是米业制度、米市行情和机遇,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是用转基因大米种子种出来的大米。借用逻辑学老祖宗亚里斯多德的一对哲学范畴来说,质料只是潜能,从潜能转化为现实存在,还需要目的因和动力因,质料和形式这一对范畴是被亚里斯多德用来解释事物发生的原因的,形式本身可以划分为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再加上质料因,便是亚氏著名的四因说,一切事物的发生离不开这四因。在他看来,作为潜能的质料从理论上讲是在先的;但实际上,现实性是在先的,因为如果潜能在先的话,那么很可能一切的东西都可能存在,却还没有存在。就生物技术来说,它出不了实验室,进入不了生产体系,没有生产运作的目的和动力,就不会是生物经济的因素。所以,生物技术的第一个层面的含义就是划定了生物技术的质料,从定义的角度来说,就是规定了事物的属性。如果我们把生物技术与生物经济联系起来看,那么生物技术的这一层面的属性便不足以揭示出生物技术的种差,比如已能作为生物经济因子和不能、尚未作为生物经济因子的区别。
第二个层面,社会层面。生物技术必须具有社会――经济价值,才能进入市场完成使命,所以生物经济意义下的生物技术必然是社会性的存在。在生物经济概念下来看生物技术,就会重视价值观视角的引入。作为生物经济因子的生物技术与否的两者之不同就在于前者是有价值标准与衡量级别的,这个标准在一个共同的范围内是有效的,尤其在技术的实用性、对经济的促动性等方面;然而这种效应也是有边界的,它受制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所以才有一个社会里的生物技术创造出来的生物经济价值不同于另一个的社会的现象。生物技术的价值说到底是一种价值观,是我们人在说这种技术而非那种具有价值,任何价值都不是孤立悬置的存在,主客体之间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价值的消失。
3生物技术价值的有效性及其边界
生物技术价值是一种价值观,但它不是个别的价值观,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关系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生物科技及经济行业是一种社会存在和社会事业。生物技术价值的主体当然是人,而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实际生活中,生物技术事业应该以国家和民族为价值主体,生物经济价值就必须服从国家民族共享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且生物经济价值评价标准也应该以社会价值观体系为边界。目前生物技术界是众所注目的朝阳领域,被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社会上对这个新生事物有赞扬也有疑虑。中国生物科技事业是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而发展起来的,改革的目标和归属是富民强国,“国”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是最广大的中国人民,中国生物科技事业在根本上不得违背这个共同的利益原则,不得无视这个价值主体,这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的发展源泉和合法性所在。当前,新一界政府对经济建设利国利民的强调,对“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对“三农”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都是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表征。
4对“新型农业体系”理论的一点看法
生物技术与运用范文6
1.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对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再导入到生物体内,其核心技术是提取目的基因。在当前农业种植领域,转基因技术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技术,对农业种植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将某一作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另一种作物当中,进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当前,在农业种植领域,经常被提取使用的植物目的基因有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种子贮藏蛋白基因、植物抗病基因等。这些基因具有良好的性能,通过提取使用,更好的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总之,在农业种植领域,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能够能够改良农作物的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品质量,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转基因技术也会取得新的发展,在农业种植的应用范围也必将扩大,将在农业种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调查显示,目前转基因类植物的种植面积在不断的扩大,有调查研究指出,目前在全球所有的农业种植当中,采用转基因技术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全球耕地面积的16%,并且种植面积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此外,在农业种植领域,还有一项技术值得提及的,那就是杂交育种技术。该技术是一项极为常见的生物种植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比而言,其操作更为简单,并且该技术的推广也更早,在农业种植实践中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在农业种植中杂交技术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该技术会取得更大的进展,会在农业种植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2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建立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通过人工诱导的方式,使植物组织在无菌状态下能够良好发育,最终发育成为完整的植株。在农业种植中,通过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它不仅能够使得植物繁殖的速度加快,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培育出更多的优良植物品种。还能够有效的防止病毒对作物幼苗的侵害,保证种苗无病毒,进而有利于推广良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所以,今后在农业种植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和运用,为了达到更好的运用效果,在农业种植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植物组织培育中,要保证适宜的温度、光照、温度等条件,培养基组成、PH值、渗透压等化学条件也应该满足条件,为组织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在进行初代培养外植体的时候,要做好褐变处理工作。有时候外植体接种后,表面会出现褐变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影响整个外植体的培养,因此,必须做好处理工作,保证组织培养的质量。
1.3生物农药的制作
生物农药也是伴随着生物技术的运用而出现的,它是利用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作为农药制品的有效成分,改变传统的通过化学手段制作农药的方法,既能够达到杀虫保护农作物的目的,还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损害,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生物农药的运用,还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能够提高植株的耐药性。因此,在农药的制作上,采用生物技术具有良好的效果,对农业种植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基因工程药品当中,许多药品是从生物组织中提取材料生产的。但是材料提取困难,因而药品的价格也比较昂贵。而微生物能够迅速生长,并且容易控制,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因此,在生物制药实践中,可以将生物合成相应药物成分的基因导入到微生物细胞当中,使其产生相应的药物,这样不仅能够解决材料来源困难的问题,还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2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运用的展望
在农业种植领域,运用生物技术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物技术存在潜在的安全危险性。由于受到科研水平和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基因技术,将生物技术运用到农业种植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转基因技术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可能会影响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此外,转基因还可能会影响到食品安全,对人类的健康潜在一定的危害。今后在生物技术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例如,进行光合作用的应用研究,加强生物固氮技术、植物的生物反应器等技术的研究,突破现阶段生物技术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促进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当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