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80

学校课程体系中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三者组成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该项课程政策的出现是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我国课程改革政策及管理体制的完善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及学生的高效配合,同时还需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合理开发已成为目前教育行业的重要相关研究问题之一。

1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11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也可称之为学校本位课程,这一概念提出初期,人们认为校本课程基于学校人力资源基础,对校园教学所涉及的相关课程以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等人力资源主体为背景进行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随着人们对校本课程概念的完善性探究与理解[1],可将其理解为:校本课程是学校的自主行为,在课程发展基础上有利于促进国家、地方政府责任以及权力的整合及合理性分配,提升学校行政自力。

12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指以学校为开发背景,以校园内部教师、学生以及社区等人员为基础共同实现对学校课程的制定及评价,完善课程内容,体现民主意识及民主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及发展性,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国家及地方课程建设要求及建设标准为指导基础,针对学生自身的特征及学校内部可利用资源为开发条件[2],以校园内部主体实施开发课程活动实现操作。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21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可促进教师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也可在新形势以及新任务的发展基础上,不断促进教学思想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还可提升教师专业好感度,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在课程开发参与过程中,教师作为开发主体会从内心产生成就感与责任感,本着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基础实现课程开发;[3]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时,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则需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自觉意识分析与评价,批判现有课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课程开发意识及开发能力,促进教师协作能力提升。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征,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随着教师对复杂问题的不断完善性解决,可不断促进教师探究意识及探究欲望的增长,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养成,提升自身专业理论素养以及专业实践素养,促进自身全面性发展。

22促进学校特色性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建设在差异性思维之上,不同学校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均以自身特色为基础完成建设,满足学校以及社区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可通过对学生以及教师等的独特性分析,对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从而实现特色课程开发,满足不同主体的个性化需求。[4]

课程设置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改革的实质便是对课程的基础性改革,国家课程在设置与建设中注重其统一性及基础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基础性特征养成,由于国家课程的建设要求,国家无法注重学校个性及差异性特征,因此为寻求自身特色及教学不断完善,学校开始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利用,在课程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差异性建设,发展教育。

23有利于素质教育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建设,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已推行多年,但由于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导致我国素质教育进展缓慢,存在较多建设问题,而造成此类问题的最重要因素则多由素质教育在实行过程中的表面性所造成。

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以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及具体需求为开发前提,而这一观念及学生主体性特征正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我国现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多以非学术类内容为主,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实现发展。[5]以评估方式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结果具有多种多样性,在评价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可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主体,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实现良好价值观养成,提升综合素养。

3信息技术下的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基础

31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条件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应具备完善的内部以及外部开发环境,首先,学校应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及办学思想,在完善的办学思想引导下,以学校现有资源为依托,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前学校应建立自身独特的、具有民主性的组织结构,完善管理政策,促进人性化管理机制建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所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管理与分析,建立完善评价及管理机制;再次,学校还应具有完善的教育哲学理念,不断引导金融专业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在金融专业各学院现有的基础系统依托下实现高效建设;最后,学校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中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为金融专业配备多媒体教室以及计算机教室,保证网络连接,各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实现信息化课程教学,促进校本课程设计。

32金融专业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321基础目标

金融专业校本课程目标包含态度、知识以及能力三个基本维度。

态度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因素,之前我国对于基础教育中有关态度的问题并未进行合理规定,校本课程的态度目标包含因素众多,如人对社会、自然的态度等;知识是指以学科综合知识及问题内容替代分科知识,将知识贯穿于问题,将其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赋予不同含义,实现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能力目标主要是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知识探究以及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允许课程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本次校本课程目标设计中还包含信息素养基本维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可实现各主体的有效交流,其交流机制包含计算机、网络以及远程学习网络等内容[6],为学生以及教师提供更为先进的教学及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取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越性,适应社会发展。

322具体目标

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具体目标设计时,各学校应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信息软件进行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实现对繁杂知识点的合理理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对各年级金融专业予以不同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不同年级之下实现对不同金融知识的掌握。

在现代化互联网基础之上,对金融专业开辟专题网站使学生实现金融知识与校园网的结合,增强学生现代信息认知度,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宽学生的视野。

4信息技术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流程中的具体应用

41校本课程开发准备工作

411软件信息基础的环境建设

基础环境建设主要包含人力资源环境以及网络信息环境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依托于信息技术硬件设施。

所谓硬件设施主要是指各高校在现有的软件资源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技术依托,结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利用数码相机、视频展台等形式连接互联网,建设多媒体教室及互联网平台,为学校金融专业校本知识开发提供信息环境基础。

高校的软件建设则主要包含教师这一校本课程开发主体。首先,学校金融专业教师应注重自身理念的转变,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理念相融合,不断实现发展理念的革新,注重教学思维、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认知改变;其次,各教师还应将观念实现内化更新,在教学理念转变的基础上实现行为转变,依托信息技术实现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除此之外,各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信息科技应用能力的提升,学校应采取信息理论及信息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理论并使教师不断掌握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应用,使其自主实现网络基础操作,开发高质量校本课程。

412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素材准备

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信息采集以及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直接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中,各金融专业教师均属课程开发的重要建设主体,因此各教师应针对自身的知识掌握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与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建设相关的内容。

首先,教师可应用互联网等网络信息平台对有关货币银行、经济法、财政以及证券投资等内容及信息进行整理,结合本校金融教育特长建设与本校金融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网络;其次,各教师可对金融专业中的相关优秀课例实现整合与分析,深化内涵,使其形成优秀教学案例;[7]除以上形式之外,各教师还可组织班级开展集体活动,实施讲座及兴趣小组等班级实践,丰富资源。

42校本课程需求评估

对于校本课程需求的评估主要包含指导文件、学校办学理念以及学生需求评估。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体现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现阶段教学而言,各高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之下,可对部分相关课程进行改造,自行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3课程性质及任务确定

金融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及本科院校所开设的有关金融学的相关专业,其内部校本课程包含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学以及财政学等,课程设计的任务主要是使金融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金融学、金融运作以及金融市场理论知识,熟知国际金融规则及运行机制,了解现代金融业务操作,实现完善型及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建设,使学生在未来金融领域就业岗位中得以应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解决相关问题。

在实现课程任务选择及制定时,学校可借助信息技术,在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基础上,实现课题任务的制定及制作过程探究。在确定课题任务时,各教师可针对现有的资料库以及现代互联网技术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搜集,针对金融专业内部的不同课程对相关问题进行分类整合,制定校本课题,学生可以兴趣为基础对课题进行选择,选择其中部分课程进行选修。

44课件制作

课件制作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可发挥其特有优势,例如在企业会计学课件制作与开发过程中,可采用CAI课件,对会计学内部有关线条以及图形的变化进行相关展示,从而使学生实现直观感受,后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理解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课件制作中将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动画及专题影片融入课件中,使课件更富生动性及表达性,丰富课件制作样式,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45课程开发实施过程

开发实施过程中,在校本课程课题初步形成基础上,选择数名优秀教师对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发,教师可结合课程开发资源,结合各种开发方式如现场观摩、议会讨论以及角色模拟等开发相关的金融专业校本课程。

46教学方法探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综合工程,其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461信息技术在情境教学法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外在物体及环境,创建与现实环境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文章内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生在相关资料的引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实现高效教学。

462信息技术在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指教师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在案例教学法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搜集,并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实现学习,实现高效教学。

47评价方法开发

评价方法开发与改革过程中,可针对评价的具体内容结合相关信息技术实现评价,除考试评价方法外,学校还应注重综合评价方式的开发及应用,建立家长与校园沟通网络,使家长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督评,同时还可实现家长、学生、教师的三方面网络沟通交流,体现人性化评价特征,保障评价的有效性及公平性。

评价主体主要包含教师及学生评价。在对学生进行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时,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及态度的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采取现场观察并记录的形式予以其学习知识、技能等的评价,可建立学生评价档案记录,对学生发展过程予以详细描述,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使各学生之间进行生生互评,采取故事、小品演绎等形式实现对学生的考核,在家长的配合下对学生的实践性作业进行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增长。

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多方面形式予以实现,首先将教师的工作量及校本课程相结合,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入档,针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及实施目标进行评价要求编写,教导处以听课及资料查阅性形式在每教学期末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内容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可予以精神或物质奖励,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及教学热情,不断实现金融各专业课程的高效教学。

5结论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开发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基础性要求,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并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中,可有效提升校本课程建设效率,促进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及掌握能力,实现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6):63-65

[2]张春英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3]么加利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哲学省思[J].教育研究,2012(9):53-57

[4]韦国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0(8):60-63

[5]吴雪婷,李英梅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J].时代教育,2015(3):2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 外在维度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工作,要积极利用多种有利的外在维度,形成校本课程开发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在开发过程中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统筹大局,促使各种外在维度友好和谐地发挥作用。影响高职院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外在维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领导层面的支持程度

院校领导层面的支持与关注度是使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的外在保障,缺失这一外在支撑就没有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因为领导层面的支持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领导层面扮演的角色是学校环境的分析者、学校哲学的确定者、教师的教育者、教学的管理者、“安全的共同对话空间”的建立者、课程资源的协调者;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而言,领导层面则体现为“决策者”、“评价者”、“指导者”、“管理者”。由此可见,其作用具有核心意义:

首先,院校的领导层在思想上要对校本课程开发有所认同与支持。校本课程开发能否真正进入学校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层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认同和积极支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学校领导的态度影响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

其次,领导层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提供所需的资源支持。资源支撑主要体现在时间、人力、物力等方面,这些资源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保证。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现实性特征决定了资源支持的缺乏会影响其能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工作,积极利用多种有利因素,更好地形成课程开发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这要求领导层具有睿智、果断、与时俱进的胆识和组织管理能力,而且要统筹大局,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研究,研究者们一致认为院校的领导层至少应该具备如下特点:(1)有民主的办学思想,提倡合作;(2)提供各种机会以加强与高校的联系;(3)提升办学的精神;(4)寻求各相关层面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院校的领导层面不完全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他们或因办学的社会压力,或因怕担风险等而瞻前顾后,踌躇不前。访谈中,有校长坦言:“校本课程开发一定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如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教师与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待遏低、师资力圣薄弱;升学率就像阴晴表,今年升学人数多了,下学期学校招收的学生就多,一旦升学率低,马上就有学生转学。”“教育资源短缺。”尽管如此,但访谈的几位校长都表示支持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愿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2.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经验及现实生活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有三种形式:(1)参与课程决策的讨论;(2)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活动的开展;(3)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提供有关的反馈信息。如果学生认为校本课程无法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就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动机。实际上,虽然学生很少有直接机会表达他们对校本课程的看法,但是学生可以通过厌学和旷课等手段间接表达他们的态度。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直接影响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而教师的心态积极与否又直接影响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制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

3.评价制度的影响

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直接影响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从评价目的看,分为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用于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以及进行甄别、分等和鉴定;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用以分析、诊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及时调整、改善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目前,相应地对教师的评价,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即以教师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这就使得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基本是“以分为本”。而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而开设的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侧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不可能用标准分数准确地衡量学生参加校本课程的结果。这种滞后的评价方式通过影响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其能力的发展。

同时,大多数院校没有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即便开设了,也很少开足课时,主要原因在于这是一门与专业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这反映了学校通常会把国家课程计划中的课程进行区分的一贯立场,同时反映了学校外部评价对校本课程的影响。如果校本课程的好坏在学校的评价制度中无足轻重,外部考试也不能显示校本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校本课程将避免不了与传统的某些非专业性的课程一样被置于边缘化甚至“空无化”命运。这将挫伤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此外,学校内部和外部的评价也影响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校内外评价机制,这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发展的保障。

4.课程管理权力的分享状况

虽然课程改革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和教材多样化的要求,但我国长期实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模式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革。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课时上的比例只占20%~25%,课程开发的权力仍然掌握在课程专家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手中,他们不习惯也不可能舍得把课程开发的部分权力真正下放给基层教师。因此,院校和教师的课程决策权仍然十分有限,大多数学校都无法直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这对课程计划由专家中心向教师中心转移,学校教师从课程走向课程中心有一定的阻碍。所以,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得不到政策保证,使得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降低,影响其能力的发展。

5.课程专家的影响

随着国家新的教育与课程政策的实施,各地各校校本课程开发在大范围内启动,课程专家将成为迫切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中长期存在对课程的轻视,造成课程专家的短缺。目前作为专职研究者的课程专家主要集中于国家研究所、省市教科所和师范院校的系所,学校里的教师缺乏高校、教研所专家的指导。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专家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而一线的教师即实践工作者又苦于缺乏理论的指导,造成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的脱离。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知识技能的支撑,理论的缺乏限制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

6.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方面,校本课程也不例外。针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我们要给予足够重视。例如,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容易忽视课程组织的共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就有可能忽视学科知识的学术性,一些简单有趣的课程较受学生的喜爱,而难度要求较高、枯燥的课程则可能无人问津。这样容易形成倾向主义,知识的科学性和学术性得不到保证:由于学校条件、经费和教师水平的限制,一些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降低课程的质量标准,增加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和负担,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此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难度如果明显超过教师可以承受的范围,则势必影响其采纳与推广,或者说相对于原来的课程,如果新的校本课程的质量明显不如原来的课程,就难以得到认可。“校本课程的实施可能加剧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由狭小的地区和单个学校所规划的教育有可能偏离国家教育方针,助长地方化倾向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也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是影响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不容忽视的因素。

最后,还需要明确的是:第一,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我们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只是一定程度上的简单的分析框架,对于全面把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是不够的;第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影响因素虽然很多,但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白昊.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中的校本教研[D].贵州师范大学,2005.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范文3

论文摘要: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把校本课程开发当做自制教科书;把校本课程当做活动课程、选修课程来开发,忽视校本课程的本质;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仅重视教师和学校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等认识上的误区,笔者就以上这些认识偏差,分别做了针对性的建设思考,以便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效的意见。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日益成为课改的一大热点话题,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应该从实践的层面纠正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偏差,加大建设性的思考。

  

1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认识误区

1.1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简单理解成学校自制教材。

有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前认为校本课程的设置实质上是为学生主体提供认识的客体—知识,认为校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因此,把编写有关地方知识的特殊材料变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更是一种关注个别学生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意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包含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而在运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把这些环节都给不恰当的忽略了,许多内容也被简单化为教科书的编制了。①这种开发模式大大减少了课程开发的环节,缩短了课程开发的实践,使校本课程的质量大大缩水,使人们不免对校本课程的价值产生怀疑。

1.2把校本课程理解成学校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开发。

由于校本课程更强调多元和活跃性,它的形式是多样的、开放的,而活动课程也提倡要考虑到学生在除了教学活动外的其他活动,因此很多人就把校本课程等同于活动课程。诚然,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改变死板的课堂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兴趣、能力、经验来获得知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活动课程不能完全替代校本课程。从我们现今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域主要集中于选修课和活动课,学校和教师在这两大模块上大做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校本课程开发就是“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开发”。②其实,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可以有不同的变式,可以是活动课,也可以是选修课,还可以是必修课。

1.3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仅仅归结于学校或者教师个人,忽视学生的参与地位。

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具体的学校和社区环境,更有效的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提升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它不仅包括学校或者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的课程,也包括学校或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二度开发”得到富有学校和教师个性的课程。③事实上,把校本课程开发认为就是“学校自行开发的新的课程”,一方面说明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不能以整体的、联系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存在的形态,从而把它们割裂开来了。现实中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往往是学校领导班子、教师自主进行开发的,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的未来需要、社会需要往往顾及很少。这种单一的开发形式、狭窄的开发内容、短浅的开发目标,必然会影响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产生平庸的效果。

2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建设性思考

2.1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克服以学校为编制主体的自主开发教科书的弊端。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分析学校所处的内外环境,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因素;要在考虑学生群体的未来发展基础上,设定具体目标,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因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选择合适的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式。校本课程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价值,不是面向少数精英学生,而是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需要。所以校本课程的评价不应面向全体学生,评价的方法也不全以学业成绩为主,而是根据各个学校学生情况的不同,面向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应该以这种更全面而具体,更充满人性化的评价为主。④

2.2尊重校本课程的实质,超越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禁锢。

校本课程的设置应该弹性化、多样化,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精神。不要用活动课程、选修课程来替代校本课程,充分把握校本课程的本质,以每所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和资源为依据,以多元化、灵活性为主要特征,突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等特色,充分体现校本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灵活性的特点。⑤校本课程不一定非得做为选修课,还可以做为必修课,用校本课程开发的崭新理念和目标作指导,并辅之以具体政策和措施,会受到良好的效果和广泛的社会效应。

2.3以“三本”理论思考为基础,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整体联系,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育的宗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好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整体联系。“生本”是“校本”与“师本”的前提和根本目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教师本身,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及未来,以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本。⑥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发挥学校内外可利用的资源,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都需基于学校本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广大教师和学生才能成为校本课程的真正主人。校本课程的开发主张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寻求课程的“生长点”,创造出适应学生需要的课程,因此,对教师的自主精神、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相应的多学科知识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依据学生的能力、生活经验及知识层次、开发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使学生主动学习,尊重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征,开发适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课程。⑦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尽管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但只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构建起完善的课程体系,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郭继东.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误区探析.教育科学研究.2004(8).

[2][3]林忠.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误区与建设策略.教育管理.2003(10).

[4]李妍红.浅议校本课程的本质.陇东学院学报.2010(1).

[5]金小河.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应当研究的几个问题.理论创新.2007(12).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 体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46-01

一、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的现状

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起步相对较晚,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更是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人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学校、教师发展策略等各个方面给予极大的关注,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国内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动态

(一)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发展方面的研究。杨洪辉等认为体育教师队伍素质与课程开发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和校本培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提倡共同合作,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刘彤,郑伟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规避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激励教师机制及应对的策略。

(二)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方面的研究。杨占明提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五个环节,并就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科学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章扬安提出江苏工业园区星海学校游泳课程的开发经历了可行性评估、确定目标与计划、组织与实施、评价与完善等步骤,说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注意坚持科学性、可能性、实效性,并体现出开发的阶段性特征。

(三)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研究。董翠香(2006)对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进行深刻的剖析,从纵向和横向上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校本课程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阐述。楼兰萍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各学校自我设计个性化课程的过程,它将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四)对地域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任涵等(2005)提出在体育健身方面,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其特色如果能与校本结合,会使学生健身锻炼的方法更有特色。王小垒等总结出江、浙、沪三地区部分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促进长三角地区的教育合作以及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五)对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王兴波认为当前应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寻找渠道,从教学中、从学校周边环境中、从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处理中获得新的课程资源。吉建秋从课程资源的类型和内涵出发,划分校本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使体育课程资源中的显性资源明确地呈现了出来,严格按照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提出了我国体育课资源开发的实施策略。

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从研究整体看: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局限在微观探索,从而缺少宏观的整体把握。

(二)从研究内容看:研究的侧重点集中在对校本课程开发必要性的论证和阐述,而对我国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所遇到的现实性问题给予的重视相对不够。

(三)从研究方法看:目前我国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具有特色性“校本”色彩的实证性研究相对较少。

四、体育校本课程研究的展望

(一)教育理论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基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纵深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热闹和浅层次的阐述,最为根本的任务是在深入研究基础上做更深层次的理论概括,夯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建设”。

(二)学校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基点。众所周知,不同区域或学校的条件千差万别,这正决定我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必然具有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地域差异。我们应该以学校为研究的基点,深刻地认识到每所学校自身的情况,结合优势和特点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

(三)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生命力。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生命力的体育教师,应积极理性地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推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稳步前进。体育教师面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主动地认识到角色的变化。

(四)多方位合作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突破点。合作是指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标,彼此配合协作的行为或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务,它更应该是全社会都参与的事,我们要努力加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全社会的交流与合作,运用团队的方式、集体的力量开发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杨洪辉.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2.

[2]杨占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9.

[3]章扬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初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32期.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范文5

    【论文摘 要】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本土社会与文化、培养创新精神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显得尤其重要。但是现有研究对校本课程中学生的课程权利的认识和分析不够,在学生参与课程权利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还缺乏思考。鉴于此,文章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及总结,试图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一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的现状分析

    不少地方在编撰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类似只注重学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当中的作用,却忽略学生在校本课程当中的作用等问题时有发生。本文试从学生的角度,首先对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被动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由学校和教师支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忽视。由于学生本身对校本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开展形式等了解甚少,使得学生在选择课程、教师具有盲目性与随意性。

    (二)学生缺乏对课程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可以作为评估校本课程需求的依据和参照 。”但由于现行校本课程资源十分匮乏和选课制度的不完善,学生既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有效的选课,并且由于课程选择的范围极其有限,导致学生不但缺乏选择课程的权利,而且缺乏选择教师的自由。

    (三)学生缺乏对课程评价与反思的权利

    学生既是课程评价的参与者,同时又是评价课程的主体。鉴于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应该享有课程评价的权利。但在校本课程开发现实中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漠不关心,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方案的可行性、实施过程等方面缺乏自主性,由于大部分学校流于形式,学生的评价并未起到作用。

    二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缺乏的原因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生课程权利得以实现的最佳平台。“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原因在于:其一,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增强。其二,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可以促进学校生活民主化、自主化的进程。” 因此,赋予学生课程权利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同时又是学生课程权利实现的重要途径。而校本课程未被很好地开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学生权利意识薄弱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权利得不到真正实现,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被确立。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地位、过分重视书本知识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管理对象,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学生认为课程的开发是教师、学校的事,不可能也无能力享有或行使课程权利,从而导致社会不重视,学生自己也不主动主张或要求,导致其校本课程权利缺失。

    (二)教师素质影响学生权利的落实

    由于教师的课程观念和专业能力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这间接导致学生权利不到位。由于缺乏标准、成熟的校本教材和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教师对校本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技术、课程评价等都感到迷茫,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使学生实现课程权利显得更加苍白无力。

    (三)学校配套制度不健全

    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教师及学生走出教室,到课外搜集大量的材料,并且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但由于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经费,另外,大部分学校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学校领导实质性支持不够导致课程难以顺利实施,所以校本课程无法持续地开展下去。

    三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应然权利

    为了能更好地使得学生发展自我个性,并促使学校形成特色教学,每个学生都应该提高积极性,有计划地制订方案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笔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突出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转变学生观念,确立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资料的收集与教材的编写,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可以征求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的建议以及一些具体景点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发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社会服务,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并结合本校的特点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绘制校园人文资源导游图,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

    (二)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技术等知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再次,改进教师培训制度,既要关注理论层面的培训,同时也要将教学实践相结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三)学校提供配套保障制度

    学校要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决策,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比如,学校领导在校内明确教师课程权利的范围和运行机制,为师生创设校本研究提供必要条件,保证校本课程的内容、形式、方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0~156.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校本课程领导;中小学校长;角色定位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从课程领导角度来看,校长则是影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角色定位,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中小学校长如何有效进行校本课程领导,笔者认为应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绘制校本课程发展蓝图

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是学校为实现未来校本课程目标所作的设想和安排,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纲领和蓝图。中小学校长应遵循预见性原则、统筹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从开设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开设校本课程目的和意义、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校本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引导学校领导成员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发展目标,规划校本课程设置,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发展方案,指引校本课程发展方向。

二、重组学校组织结构,提供校本课程开发组织保障

学校组织结构是有效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保证。中小学校长要设计与变革学校的组织结构,改革学校传统的教导处、总务处等中层机构设置,建立并完善课程研究开发室、课程实施管理室、课程质量评估室等机构;组织学校领导成员建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由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社会人士等组成,校长出任主任委员。在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成员时,要充分体现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特点。

三、促进成员之间交流,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中小学校长在这方面需要校长充分发挥组织职能的作用,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群策群力、智慧分享,需要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配合和支持,需要课程专家为学校把脉问诊。首先要建立多方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支持体系,有意识地打破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整合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校本课程开发力量。其次要广泛动员和发掘社会力量,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吸纳有识之士,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另外还要鼓励、支持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成员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发展,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降低校本课程开发成本。

四、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增强开发校本课程能力

教师素质是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因素。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是否认同和是否积极投入,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思想,以及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的能力水平、研究水平等,都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水平。因此,中小学校长应着力制定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中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针对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不同需求,规划、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协调好校内、外课程资源,鼓励、支持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定期评估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落实情况,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把好校本课程内容关,引导教师开发校本课程

把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首先要规范《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让教师明确撰写《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组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课程纲要》进行审定,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审定的主要内容有《课程纲要》与学校办学理念是否一致;《课程纲要》与学校校本课程规划精神是否一致;《课程纲要》对目标的陈述、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是否规范和可行;中小学校长要做好校本课程实施前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试验、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组织、指导工作;不断引导教师以新观念、新角色审视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演绎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诠释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六、“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提升校本课程质量

课堂教学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哲学的基本途径。校本课程是直接针对学生的个性而开发、实施的,本质上是人本化和主体化的课程,它彰显个性、差异性、多元相融性、动态性等特性。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个性化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关注体验性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鼓励在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教学。通常采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和主题探究等策略。更应该倡议并支持教师实施发现法、探究法教学,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随时“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时发现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措施引导和矫正,引领教师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七、评价与监控学生进步,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评价具有导向、质量监控和激励等重要作用,它是一种价值评判活动,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是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环节。因此,中小学校长要建立健全校本课程促进校本课程本身、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确认校本课程的开发价值。同时,要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正确设定评价标准,要运用评价调适不正确的、偏离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实施行为,努力把校本课程评价引导到“注重发展评价、注重综合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强调多元评价”的正确轨道上来。

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本课程发展环境

首先要营造校本课程的教师文化。传统的教师文化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征,教师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会对校本课程的推行造成阻碍,因而校长要着力营造开放的、合作的教师文化。鼓励和支持教师反思,寻找校本课程发展的同行者,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加专业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其次要重视营造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课程文化。在课程实施上,体现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等为标志的校本课程实施文化。另外还要营造校本课程的学生文化。倡导平等、合作和交流的学生文化。“从小教育学生具有自我负责的精神,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善于和同伴合作进行探索和学习,无论事情做对做错都能对结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