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向

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向范文1

第一条 MBA论文可以是案例分析型论文、调研报告型的论文或专题研究型的论文。

第二条 为进一步提高MBA论文质量,加强MBA论文工作的管理,MBA论文选题由全院内具有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老师提出。各位老师所提出的论文选题应注意以下方面。

1、论文选题符合MBA教学的特点和规律。MBA的中文名为“工商管理硕士”,论文选题必须考虑该专业的特点,应结合行业经济、企业管理的特色。

2、论文选题应是对实质性问题的研究,不要将题目出得空洞。如“中国国有企业问题的研究”、“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研究”、“中国人力资源问题研究”等题目都过大、过空,不符合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对MBA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3、教师出题应考虑MBA的学位特点、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色,不要任意的跨专业出题或超越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般来讲,教师所提供的选题范围不应超出自己所在专业的范围。如在企业管理专业任教的教师,原则上不能跨专业出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的选题,更不能出金融、保险方面的选题,反之亦然。

4、根据MBA的培养目标,MBA论文的撰写要求结合实际,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证研究、注意数量的分析,要强化结合学生工作实际。

5、论文选题提交(包括教师更新的论文选题)的时间为每学期的期中之前,由MBA教育中心上网公布,逾期将不予受理。基于以上的意见,MBA教育中心可以对不符合要求的选题给予适当处理。

第三条 MBA学员选题的基本要求如下:

1、学员可根据MBA教育中心网上各位导师提供的MBA论文选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工作经历等选择1~3个论文选题或导师作为论文选题志愿。

2、MBA教育中心根据学员所选的第1~3个选题顺序或导师编制学员论文选题汇总表,为每位学员分配一名指导教师。为确保论文指导的质量 ,每位指导教师原则上一般在同一年级同一性质的班(包括F-time MBA、P-time MBA和集中班)指导的论文篇数不能超过6篇。对学员的第一志愿比较集中(超过规定的人数或论文指导篇数)的导师,MBA教育中心应首先让第一志愿的导师优先挑选或确认学员;对于“落选”的学员,MBA教育中心将遵循学员的第二、三志愿并采取同样的方法让导师确认。对于3个志愿都“落选”的学员,MBA教育中心将通知学员重新选题。

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向范文2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及2002年12月召开的全国经贸工作会议关于“继续推进多种形式的企业培训工作”,“逐步建立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精神。

国家经贸委领导对此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组织力量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并责承国家经贸委上海和武汉经理学院分别研究起草了《全国职业经理资格认证方案》(讨论稿)(以下简称“资格认证方案”)和“关于联合编撰《21世纪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专用系列教材》的建议”(以下简称“编撰教材建议”),由国家经贸委培训司国际合作处起草了《关于中美联合举办企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研究生班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EMBA方案”)。在此次会上,上海经理学院副院长樊鹏、武汉经理学院副院长朱艳华和培训司国际合作处处长蒋兆理分别代表本单位宣读了“资格认证方案”、“编撰教材建议”和“EMBA方案”。小蓝鲸美食管理公司董事长、国家经贸委武汉经理学院小蓝鲸分院院长刘国梁汇报了开展餐饮职业经理人培训的经验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职业经理人培训的呼声和建议。与会代表根据上述方案、建议、经验和呼声,就经贸系统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有关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形成了以下决议和部署。

一、加快推进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步伐

会议分析了当前经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形势,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贸系统要站在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主动应对入世挑战,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清醒认识培养造就职业经理人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国第四次职业教育会议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加大了人才工程建设的力度。党委组织部门积极贯彻“党管人才”的方针,教育部门有重点地推进高级工商管理课程培训,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大面积地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人事部门积极参与人才市场建设,社会中介组织更加深入地介入教育培训市场,所有这些都要求经贸系统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职责,积极而富有成效地做好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工作。

加快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培训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鉴于职业资格认证涉及面较广,需要做更多的试点和协调工作,当前应该从教育培训入手,促进教育与经贸工作的有机结合,搭建职业经理人教育资源开发平台,创造条件逐步从培训考试证书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过渡。国家经贸委6家经理学院和2家重点培训基地在工商管理教育培训方面已经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培训体系,要继续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同时各校有必要形成一个联合体,联手推进职业经理人教育培训工作。要整合教育资源,以我为主,加强合作,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在大教育、大培训的格局中打造经理学院的品牌。

二、成立“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指导委员会”

会议提出,根据《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管理暂行办法》第二章第五条规定,从方便工作考虑,尽快成立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各经理学院指导和管理,准确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经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规划各经理学院的改革和发展战略,探索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研究师资培养和教材建设,监督培训质量,实行评估制度。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指导委员会由国家经贸委、有关省市经贸委(经委)以及各经理学院领导和专家组成。

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指导委员会之下,拟设标准工作专家委员会、教材工作专家委员会、培训与教学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标准工作专家委员会由上海经理学院牵头,依托北京技术交流中心,吸收有关专家组成。教材工作专家委员会由武汉经理学院牵头,吸收有关专家组成。培训与教学工作委员会,由有关学院牵头,其他学院和重点培训基地派人参加,同时适当吸收社会上其他专家参加。

三、着手实施职业经理人考试制度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力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党性教育,一手抓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全员培训的目标,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格局。要下决心每年抽调1/5左右的在职干部参加各类培训,争取5年内使全体在职干部普遍轮训一次。从这一总体部署出发,考虑和设计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有必要尽快启动全国经贸系统职业经理人教育、培训、考试工作。上海经理学院系统考虑了建立职业经理的职业体系和职业标准,向会议提交了《全国职业经理资格认证方案(讨论稿)》。与会同志重点围绕职业经理人的准入条件进行了讨论,形成了职业经理人考试、培训工作的总体安排。

会议提出,推进职业经理人考试、培训工作,有大量的具体工作要做。当前,一是要尽快拿出职业经理人的认证标准。责成标准工作专家委员会拿出具体实施意见,报国家经贸委审核后以委的名义下发。二是要制定考务计划。抓紧进行试题及其他考务准备工作。三是要进行考前培训。根据考生报名情况组织实施,具体任务由6家经理学院和2家重点培训基地承担。四是实行统一的培训证书制度。要加强人才库建设,为经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条件。参加考试人员成绩合格后统一颁发国家经贸委监制的、或体现国家经贸委认可的资格证书。

会议提出,职业经理人考试、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时间紧、业务量大的工作。经贸委和各个经理学院要下决心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同时尽可能地作到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整个工作在国家经贸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以经理学院和重点培训基地的名义进行。第一次公开考试日期初步考虑在今年下半年。考试报名和培训信息应于半年前发出。职业经理人考试不同于普通高校的MBA教育和其他部门组织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考试,应注意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相应能力的具备。本次考试既要严把质量关,同时也要适当掌握难度,考试的科目不宜太多,题型不宜太复杂。因为是第一次统一考试,暂不考虑职业等级问题。

四、加强经理学院教材建设

推进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需要对现行的工商管理培训教材进行修订。会议期间,武汉经理学院提出了联合编撰《2l世纪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专用系列教材》的建议。建议认为,目前全国经贸系统工商管理培训的教材是6年前编写的,许多内容已不适应当前新的形势,难以满足职业经理人培训的需要,有必要组织系统内的力量编写一套新的系列培训教材。

拟议中的新编教材涉及12门课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战略管理、跨国经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信息化、公司理财、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市场营销、现代经理人法律基础、企业领导方法与艺术、经理人商务英语、企业文化伦理。教材的内容和体例,要针对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少而精,不求系统性和完整性,处理好学科前沿理论与基础理论、理论与操作实践、全球化与本土实践的关系。力求生动活泼,便于进行情景教学、互动教学和案例教学。武汉经理学院展示了与小蓝鲸美食管理公司合作编写的新型活页式教材,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会议决定,将职业经理人培训教材编写项目列为国家经贸委重点项目。组织全系统的力量,同时适当借用外力,作好系列教材的开发工作。要把教材建设与职业标准建设、考试培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

五、积极推进对外联合办学工作

会议研究了由国家经贸委培训司统一组织、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上海、成都、广州、武汉、长沙、长春)参与的,与美国阿灵顿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俄亥俄州莱特州立大学联合举办的企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研究生班项目的计划。

会议认为,该项目与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一并启动很有意义,对于促进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和重点培训基地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项目前期工作由国家经贸委培训司承担,有利于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整体打造经理学院的品牌。项目的前景和思路都是很好的。提交会议讨论的《中美联合举办企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研究生班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关于中美联合举办企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研究生班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中美联合培养企业高级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研究生招生简章(草案)》是三个比较完整和详细的文件。代表在初步审议了文件后,商定带回去汇报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会议建议,在北京建立一个有6家经理学院和2家重点培训基地派人参加的中美项目协调办事机构,承担中美联合办学的具体实施工作,办事机构如何建立和运作另议。

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向范文3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共享组织结构

教育部曾在1999年提出“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探索和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管理模式和教师资源配置与开发的有效机制”的思想。随着高校建设的改革和发展,人力资源共享越来越成为政府与高校、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有效方式,对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的建设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是为加快安徽省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领导者的整体素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于1998年由省政府举办,采取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模式,政府经济部门和省内著名高校联合组建的一所致力于造就高素质职业化工商管理人才队伍的高校。其主要培养目标定位于进行工商管理硕士(MBA)同等学力教育。学院弘扬“合作、创新、严谨、求实”精神,走继续教育、能力教育之路,坚持国际视角、本土战略,努力建设具有影响力,独具一格的开放式学院。

一、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共享目标的确定

人力资源共享目标的确定是组织建设的初衷和落脚点,只有明确了共享目标,共享组织中的各个成员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特点、利用组织内部互补的优势来达到组织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管,发挥政府举办的优势,同时联合省内外知名高校合作教学,并与省内著名大企业共建教学社会实践基地。对于举办该高校的安徽省政府来说,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有助于发展和培养安徽省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加速安徽省经济技术以及科教的发展;对于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来说,弘扬了“合作、创新、严谨、求实”的精神,并且不断的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和MBA办学的专业度;对于联合办学的高校来说,通过校校联合办学在共享了优秀的师资力量的同时增加了自身的知名度;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可以得到理论的指导并优化自身企业的管理,使企业更具有生命力。由此可见安徽省工商管理学院、联合高校与企业之间在人力资源共享的初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进行工商管理硕士(MBA)同等学力教育建立安徽省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来提高组织间各成员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安徽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共享伙伴的选择

共享伙伴选择和共享组织结构与平台的设计开发是构建组织人力资源共享组织的核心活动。优秀的共享伙伴在组成共享组织时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影响力而且能为整个组织带来巨大的创造力和声誉,为整个组织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是在政府推动下举办的一所集政府经济部门和省内著名高校优秀教师来造就高素质职业化工商管理人才队伍的高校了,因此在建校的初始就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在联合院校的选择上安徽工商管理学院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的高校,在其中的每一个高校都具有优秀的教师和丰富的联合办学的经验,这无疑为安徽工商管理学院的发展储备了优秀的师资力量。在“校企联合”共建教学社会实践基地的企业选择中,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与省内著名大企业: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淮北矿业集团、铜陵有色集团等组建了共享团队,这些企业均是安徽省的品牌企业,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并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属于各自的特色机制和运营模式。与这些企业进行联合办学不仅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本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理论更具有说服力,而且也为企业目前遇到的发展瓶颈或更好的进步提供理论支撑。

三、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共享的组织结构研究

在确定了共享目标,选择了共享伙伴以后,就得进行组织间人力资源共享组织结构的详细设计。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共享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必需要建立各项功能机构,以利于执行共享合作协议,具体而有效地开展共享成员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共享活动。安徽工商管理充分利用了各功能机构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共享组织结构。

(一)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在政府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成立

学院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管,发挥政府举办,高校联合、企业参与的整体优势,在安徽省委组织部、省经济委员会、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等政府职能部门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建立安徽省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发明创造的主要机构,通过加强其去政府部门及下属事业单位的联合,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作用,提供相关专家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提出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二)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与国内外高校建立人力资源共享合作机制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高质量的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在人才共享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安徽工商管理学院选择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进行合作,并任命各大高校的负责人为院务委员会成员,实行院长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通过政府和各大高校负责人对学院发展方向、规模、办学形式等进行总体规划决策和具体部署。学院通过长期工作、短期讲学,或定期或不定期模式来聘请各大高校的优秀师资来校工作,聘任也采取专项聘用、双职聘用、人才租赁、人员借用等方式。待遇则根据他们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对学校贡献的大小及工作时间长短而定。学院不仅与国内的知名高校合作,同时也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院校积极开展MBA教学交流与合作,推进学院教学和学科建设,将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开放式学院。

(三)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与知名企业进行人才共享合作

学院注重经济与教育结合,与省内著名大企业: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淮北矿业集团、铜陵有色集团、荣事达集团、国风集团有限公司、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徽商集团有限公司、国贸集团、华茂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教学社会实践基地,并不时的邀请知名企业家为学员开设专题讲座,使得MBA学员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不脱离实际。不仅如此,学院还通过优质的师资力量企业提供企业内训,通过开设讲座、企业内训等方式使得学院和企业之间形成优势互补。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提升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知识的生产成果转化能力。

四、结论

一般来说,高校人力资源共享组织运作的功能机构由两层构成,一方面是在宏观、高层上由相应的共享成员中的各个组织共同参与建立的高层管理机构,负责整个人力资源共享组织内部的协调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共享目标的确定和共享伙伴的选择;另一方面在微观底层上按照具体的高校人力资源共享需求和合作共享目标及项目的不同组建一个或多个高校人力资源合作共享团队,形成相应的人力资源共享体系,以不同的共享方式实现高校人力资源在拥有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共享,通过对高校人力资源共享组织的设计来使得高校的人才达到最优化的配置。

参考文献:

1、王林雪,游月琴.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模式设计与运行[J].产业发展,2009(11).

2、魏霞.高校人才共享战略的途径及手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3、林琛琛.人力资源管理在高校外事工作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34).

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向范文4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模式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XIONG Ying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From 2009 onward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tarted to recruit fresh graduates as the main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work,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egin postgraduat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work. Due to the late start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whether it is related to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or social Graduate Education of the public are still some vague understanding; these vague understanding a serious impact on innovation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isting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l and analyze the problem,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is explored.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inquiry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量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使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由于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不论是相关管理人员还是有关教师以及社会公众对专业学位及其相关教育仍存在很多模糊认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对什么是专业学位,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习途径等方面与学术学位到底有何区别等等,都不太清楚。这些观念的误区严重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急切需要对现存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在实践中探索中不断创新和完善。

1 专业学位的相关概念

1.1 专业学位及其特点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虽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培养规格的侧重却不同,培养目标也大相径庭。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

1.2 专业学位教育招生对象

研究生分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类,而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2009年之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收具备一定年限的相关工作经历的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的项目管理方向、公共卫生硕士、体育硕士的竞赛组织方向、艺术硕士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其他专业学位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

1.3 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过程是由许多环节、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结构系统,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二是用什么培养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三是怎样培养人(教育途径和方式)。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不同的培养目标造成它们在培养特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导师来源、学位论文与授予学位的标准等方面也各不相同。下面就针对学术性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比较两者的具体差异,如表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需要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来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参加一定时间和内容的专业实习,参加模拟训练、专业调查等活动,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常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结合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中,学校与相关院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多来源于实际问题,内容多强调体现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能够解决实际工作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向范文5

[关键词] 在职研究生;农业;专业硕士;同等学力

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教育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连年的高校扩招使中国的本科生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研究生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研究生教育这几年飞速发展,从半脱产研究生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对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甚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支撑性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综合性重点农科类大学屈指可数,每年为国家培养的农业类研究生更是与农产业发展速度不匹配,因此农业院校做好在职研究生培养责任重大,意义深广。

一、当前中国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

当前我国在职研究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参加全国联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招生类别,包括30多个专业的专业硕士;另一类是同等学力硕士。相比较全日制的研究生而言,在职研究生有下述几个优点:第一,入学考试较容易;第二,工作较满意的人不用二次就业。所以大多数已经工作的人比较愿意选择在职研究生方式进行深造。

1.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

(1)我国同等学力硕士的种类。现在主要有工商管理、法律、教育学、医学、计算机等各专业,有的专业学位考试只统考外语,有的专业还考学科综合。

(2)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入学方式。同等学力硕士没有入学考试,只要满足入学的基本条件都可以免试入学。各高校的入学条件略有差异,但基本上都要求有学士学位证。但是,同等学力的学生要想获得硕士学位证,必须参加每年5月份举行的全国统一考试。所有专业都统考外语,有的专业还有综合考试。入学后四年内考试通不过者只有课程结业;属于宽进严出型。

(3)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单枪匹马报名,目前招收同等学力的各大高校很多,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单独组班,单独开课,课程一般和统考相关,在周末上课;一类插在全日制研究生班中听课,课程一般和统考无关。

目前招收同等学力的各大高校很多,但以人大、北大、清华、对外经贸、中国政法、北京师范大学较为突出,农业方向的招生单位较少。

2.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

(1)我国专业硕士的种类。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重视专业硕士的培养。从1990年至2012年我国批准设置的专业学位已达几十个:法律硕士(J.M)、教育硕士(Ed.M)、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农业推广硕士(MAE)、兽医硕士(VMM)、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卫生硕士(MPH)、军事硕士、会计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MFA)、风景园林硕士(MLA)、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翻译硕士(MTI)等。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学方式。每年6月底报名,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实行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录取标准。

(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模式。所有录取学生以学院为单位采取周末或假期集中式培养。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年招生人数较经济类、法学类等专业而言少之又少。

二、从事农业劳动人员受教育概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仅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拥有较高专业技能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三、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该校在职研究生培养概况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也是国家“211工程” 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学位类型,37个专业学位领域;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仅有2000余名。

四、农业院校做好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想法

发达国家农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结合我国农业方面在职硕士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1.改变以往研究生教学模式、拓宽办学思路

农业院校当以各学院为培养单位大力开办同等学力研究生班,加强信息化步伐,强化远程教育建设,为在职人员或农业技术人员提供方便的学习条件;发挥送教上门,送科技下乡。通过短期与长期结合、脱产与业余结合让更多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可以接受在职研究生教育。

2.解决农业院校在职研究培养经费

各院校对于在职研究生培养一般属于研究生自筹经费,学费一般在万元以上,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多数收入低于其他领域工作人员。如果国家可以将农业类在职研究生培养纳入财政预算,或给与助学贷款,这样可以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农业人员,使之成为扎根农村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主力军。

3.科学制定在职研究生培养计划

农业类在职研究生多来自企事业或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的生产人员,他们努力参加在职研究生教育除了全面拓宽知识面,更希望课程设置应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锻炼研究生的实际能力出发,通过在职研究生培养不仅仅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更能将学到的先进技术运用到工作和生产中。

4.建立在职研究生导师责任制

在职研究生多数时间与导师靠邮件和电话方式沟通,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没有全日制研究生全面、细致,建立在职研究生导师工作制度、规范导师授课、论文指导条列、虽然在职研究生可能工作经历较丰富、实践能力较强,负责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导师更应从专业技术角度全面培养。

总之,我国农业院校在职研究生教育尚属大力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应该仔细分析我国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受教育情况及掌握技能情况出发,认真思考我国在对农业领域在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各农业院校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艳芳,侯首萍,孔素然.浅谈中国在职研究生教育现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12第23卷增刊2月

[2] 百度文库,浅谈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

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向范文6

刘长军(1979- ),男,湖南岳阳人,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摘要:本文在对当前商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简述了高校社团与高职商科人才职业培养之间互惠共赢、共生发展的关系,并分析了社团对商科学生在职业素养培养、实践技能锻炼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团;商科;职业培养

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后的快速、持续发展,商科职业教育因强调专业培养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与当地社会、工商企业结合日趋紧密,与区域经济、市场需求牢牢相扣,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国内商业近十年来倍增式的增长,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也为现代高职商科专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高校社团是年轻人出于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了实现共同愿景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自愿形成的大学生群体性组织;它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无限空间,将是有效实现教人育人的重要载体。将高校社团与高职商科人才职业培养进行很好的组合,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发挥社团对商科人才的试炼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商科人才专业优势推动社团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高校社团与高职商科人才职业培养之间的关系分析

高校社团作为一个锻炼学生管理才能、增加学生组织才华的场所,可以很好地实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两者关系互相补充,主要体现如下:

1、社团的群聚化和丰富活动,让商科学生有了很好锻炼和发挥自己特长和知识的空间。

高校社团是由一群活泼、有朝气的年轻人组成的集体,大家有着表达自我、展示个人才情的热情;尤其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了他们实践和体验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机会和平台。作为众所熟知的经管学科,商科专业人才需要有着良好的职业技能。因为共同的话题和相似的想法,大家能积极工作,参与并且组织社团项目;在自己搭建的平台上,竭尽所能的挥洒汗水,这种体验也使学生有了很好的锻炼和发挥自己特长和知识的空间。

2、一个互动表达的社团平台,可以很好地满足商科人才职业的沟通性、创新性要求

商科主要有经济类、商学类、管理类三大类,由于商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未来职业的要求也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因此,虽有所学专业的不同,现代商科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能力。在高校社团中,学生们能在一起经常交流职业、学习和生活的看法,这种群聚的社团生活经历,能有效的开拓人际交往圈,让大家彼此能快速接近、熟悉,甚至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还有许多社团活动方案的策划和营销,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这很好地锻炼了其个人才干,有助于培养其工作创新力。

3、高职商科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利于高校社团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高职商科专业主要是培养市场和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一方面要求掌握一定的职业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能很好地锻炼自己的管理才华和处事方法。从社会和市场要求来看,对于商科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后者的要求更重于前者。当前高校社团林立,基于社团学生的流动性,需要各社团不断培养新的具有良好管理和组织能力的接班人,而这恰是商科学生的优势所在。因此,不断吸收商科专业学生参与社团的活动和管理,可以壮大社团规模,还能很好地促进社团队伍结构的优化,实现社团的做大做强。

4、商科学生的加入,能更好的使专业社团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活动水平

相对于理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强之说,商科专业学生更善长于管理、营销和沟通等;商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偏差,使得其优势和特长是大多数理工科学生所不具备的。在社团中积极吸收商科专业学生的加盟,尤其是具有较好商科职业素养的人才,能更好地发展和改善社团的组织和管理。另外,利用他们的专业所学知识,可以在活动内容中提出一些新颖的想法和构思,还可以更好地进行主题活动的方案策划和营销,推出并添增社团的名气和声誉。

二、高校社团对高职商科人才职业培养的促进作用分析

活动丰富、内容多样的高校社团就让厌倦理论学习的大学生充满了向往和期待。让社团的体验成为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促进作用优势明显:

1、社团能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有利于高职商科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

90后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拟的空间环境让学生更显孤僻、内向。社团作为一个组织群体,有着自己的章程和基本要求,所有成员在这个大的框架中可以自由的发挥和锻炼自己的才干。社团活动方案的分析与策划、活动实施的组织和管理、部门和人员的安排与协调,这些都需要一个未谙世事的新成员花费很多的心血、妥善安排时间和精力、改善与人沟通交往的方法,才会有可能达成目标。共同的契约要求使得这些大学生愿意约束自己,懂得谦逊处世,也让他们有更多机会直面困难来磨炼自己的意志。

2、社团是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专长的舞台,有利于商科学生基本职业技能的锻炼

商科专业学习与企业实践无法真正实现全沟通,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一些商科职业组织和管理技能的实战锻炼。相应的,高校社团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自我发挥的空间,这让那些对当前课程教育倍感失意的年轻人来说,社团的活动可以将自己梦想付诸实施,活动形式多样且想唱就唱,尤其是可以将一些基本职业技能进行体验式操作,这种切身的感受远比课堂的知识和经验传授来的直接和深刻。商科学生的专业特长让学生对课程所学、职业有了新想法,可以在这块试验田进行尝试,而且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助,可以很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社团更是一个学习兴趣小组,大家能在其中增长才干、开拓视野,有利于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高校社团的年轻成员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彼此经常在一起研究和策划推陈出新的活动和社团项目,有机会充分锻炼自我表达,完成成员间的沟通协调;不断地将眼界延伸到社会,有助于他们打开视野,使自我逐步迈向成熟。围绕着社团活动也有着共同的目标,大家能热情交流与讨论、细致研究和分析,认真修正和完善活动的实施细节,努力解决整个过程中的营销、组织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成功的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能带给他们无穷额信心和乐趣。这些都是对相关成员积累经验、学习做事的重要历练,这种体验让没有社会经历的学生们学习了做事方法、增长了个人才干,有利于未来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由上观之,促进高校社团与高职商科职业培养的和谐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高职商科教育中实践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主要内容,也是在现行大学环境中做大做强现代高职商科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社团活动与高职商科学生培养的协调统一,不仅有利于社团的发展与壮大,使其能有效改善组织和活动的管理,也能使学生在这样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平台上充分展示和锻炼自己,增益其所不能。(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高校社团与高职商科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研究(编号:SKKT-121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