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的内容

创新意识的内容范文1

关键词:城市电网;电力规划;原则目标;主要内容;落实创新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of city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ity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and the main content and work of city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and innovation,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aff.

Key words: city power grid; power system planning; principle; main cont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99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整体配置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城乡电力建设日益重视,如何科学地设置城市电网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用电情况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缓和,电力市场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我国的电力工业即将步入商业化运营,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规划工作,意义重大。

1、城市电力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1.1 结构合理:各级电压网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电网结线应力求简化,对现有的电网要进行合理的改进、调整和扩建。

1.2 供电可靠:送电网应能满足安全可靠供电的要求,不断加强电网结构,增强互通能力,以防止大面积停电;配电网应做到接线灵活,以保障设备维修及线路维护状态下不影响大部分或全部用户的用电。

1.3 适应性强:电网各环节应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以适应规划期限内负荷有变化和满足负荷增加的需要,其结构应尽可能保持规划期限内基本不变,以减少经济损失。

2、城市电力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电力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合理安排城市电网的供电电源,确定城市电网的结构,布置规划区内电力设施建设用地的位置、规模和形式,以及各级高压线路的走廊宽度、方位、地下电力管线的位置和走向,以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其中,在当前土地资源紧张、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电力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预留电力设施建设用地已经成为城市电力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2.1 城市电源规划

城市电源规划是城市电力规划的重要内容。电源装机容量及分布直接影响城市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深入分析城市电源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国民经济发展与供电和供热负荷需求预测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方针,提出满足城市发展要求的电源规划方案。

由于受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一个城市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电源建设满足电力需求增长。城市电源规划必须结合更大范围的电力系统进行研究。在需要供暖的城市,电源规划还需满足供热的要求。要从电源建设空间入手,以饱和负荷预测为依据,深入研究城市自身电源发展的最大可能容量,并从区域资源优化配置角度,研究从省网、区域电网的受电需求。城市电源规划的主要内容为:电网现状分析、电源发展环境及方向分析、电源建设需求、电厂建设空间分析、电源规划方案、电源节能环保、投资需求、政策和建议。

2.2 城市电网规划

城市电网规划是在城市电力规划总体原则指导下,以满足城市发展、保证安全可靠供电为目标,以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促进城市发展为宗旨,以电源规划为条件,全面分析电网现状及存在问题,确定电网的发展阶段,立足电网长远发展需求,确定电网发展方向及原则,制定电网规划方案。

城市电网规划的主要内容为:电网现状分析、电网发展环境及方向分析、规划原则与目标、电力供需平衡分析、电网规划、电气计算、变电站站址及廊道规划、电网节能与环保、投资需求及经济效益分析、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2.3 站址廊道规划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情况,结合城市电力远景规划,分析变电站站址和线路廊道的资源情况,确定规划期间变电站形式、线路架设形式和对土地的需求,落实规划期间城市电网的变电站站址及线路走廊。根据分年度建设规模,列出规划期间各年度的用地需求。最后,在城市控制性规划图上逐一落实规划的变电站站址和线路廊道,切实做到电力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效衔接,协调发展。

站址廊道规划的主要内容为:站址廊道规划的原则、站址廊道资源分析、变电站站址规划、线路廊道规划、各年度的用地需求、绘制站址廊道的地理位置图。

2.4 10kV中压配电网的规划

10kV中压网络的规划纳入城区建没详细规划,应根据各片区的建设详规,做出详细负荷预测,确定10KV变配电所的数量、位置及供电范围和出线回路数等,对重要大中型用户采用专线或双电源供电。10KV中压配电网主干电缆截面应按长远规划一次选型建成,供电半径以不超过2.5公里为宜。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城市的美观和亮化,因此,在新建主干道的重点景观路段内,10KV以下电力线路应采用电缆沿地下埋设,城区内主要路段原有10KV以下线路逐步改为沿地下埋设方式。详细规划应标明电缆保护管管孔数量及管径,50米以上的主干道电缆管沟应沿路两边敷设,电缆管沟的建设应纳入新建和改建的道路建设中,且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

3、城市电力规划工作的落实与创新

3.1 强化电力市场化观念,电力需求要以市场为导向

目前电力供求关系明显转化,电力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因此电力的生产、经营就更加依赖市场,积极主动地开拓电力市场是电力企业生存的唯一出路。在规划中必须将“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贯彻始终。具体地说,负荷预测不能再用以往计划安排的项目有哪些,用电量相应增加多少的方法来进行,以避免一旦项目不落实,负荷预测就不准的问题。而应该从项目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出发,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后对电力电量的影响趋势,以此作为预测分析的重点。资源优化配置也要以需求来确定。电网的建设更离不开电力市场的需求。负荷集中的地方和负荷发展快的地方都是电网建设和改造的重点地区。

3.2 改进需求预测方法,创新规划的思路

要使规划真正成为符合能源―电力、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规划,需要改变单一的电力需求驱动下的生产供应规划发展模式,要在综合考虑合理的需求、资源市场、环境制约、运输条件以及经济技术状况下做出的规划。建立在这样思路上的规划方法,已经在国外并且引进到国内,甚至我们自己也创制了不同类型的数学模型做出表达,然而在国内目前多处于研究和个案的模拟,未得到实际的广泛应用。

如弹性系数、人均用电量(参照国内外特定时期的实际指标)、产值单耗法(用于产业部门),甚至是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回归方程式法。电力市场需求预测是电力发展规划的基础,要反映未来的发展,需要以需求侧管理技术做出比较合理的电力消费的量值。因此在方法上,需要做出重要的产业、产品采用先进的节电技术和管理引起电力消费的减少,以此为减少不合理的需求制定政策,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这样,规划就改变了只是指导电力建设和发展的单一功能,而成为同时具有调控市场需求、有效提高电力利用效率的指路标。

3.3 把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作为电力规划的重要内容

当前国内的一些城市区域性的电力规划,已经把发电能源和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但多数做的是发电能源的需求量以及可能的供应途径分析,对其所作的经济性分析较少,更没有考虑到更大范围的资源配置。资源制约在一些地区相当严峻,电力需求猛增而本地的资源越来越少,加强区域间的能源合作,并将其纳入本地资源平衡中去,是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利用的途径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电力布局,调整电力结构起到作用。比如,有些地区具有很优越的核电、LNG的厂站址条件,但是受限于本地负荷水平还无法消化那么多的资源。而邻近地区,电力需求很大,却缺少合适的厂站条件。二者理应联手互送。然而,由于各自寻求本地平衡,造成有厂站址的建不了,没条件的只好去市场买煤建煤电,加大了环境的负担。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城市电力规划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作,要使之落到实处就要求我们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正确的指导思想。

4.1 规划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联合编制规划,使规划更具操作可行性,有利于规划实施。

4.2 电力设施及厌恶性市政设施用地落实越来越困难,近期应以建设为主,先行控制用地,远期以扩容改造为主。

创新意识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创新意识 培养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52

一、创新意识培养及目前小学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现阶段科技发展驱动的核心因素。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学教育开始,因此小学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学习,轻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教学考核也主要以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为主,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二、小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

小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创新、教师意识转变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小学教育中,课堂环节应增加探索性内容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经典自然科学或人文社科知识,其正确性已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这种设置主要考虑到青少年的认知特点,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因此一般教学内容选择没有争议的权威性内容,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内容同时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缺乏怀疑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小学教学内容在坚持以经典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知识为主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具有一定探索性的研究内容,可以调研、统计类内容为主,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开展调研、统计,根据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样的内容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开展讨论性和实践性教学

目前,小学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占支配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秩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参与性,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讨论性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环节,活跃学生思维。针对专门设置的探索性教学内容,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

(三)转变教师意识,强调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占课堂的支配地位,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及对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质疑。虽然这种教学模型更容易确立教师的权威地位,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中,应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真理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与教师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同时也收获创新意识。

(四)改革考核方式,肯定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活动

目前的小学教学考核以考试考核为主,注重知识学习效果的考核,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加注重知识教学以外的能力考核。以考核促发展,用考核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和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经历,用考核确立创新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引导教师、学生、家长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讨论与总结

创新意识的内容范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决定这个民族能否进步的标志,也决定着这个民族和国家能否不断地实现经济的发展。求知欲,好奇心,独立性的思维等因素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初中教育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是最强烈的阶段,也具备相应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现下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学校的教育也不断地向创新方向发展。初中教育作为学生思维方式的启蒙阶段,也为了满足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学校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框架里挣脱出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将课堂气氛变得受学生欢迎和喜欢。在这个时代潮流的引领下,作为思想品德思想教育基础的初中思想品德学,需要强化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已经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现如今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地改革以便适应当下的潮流。改革后的教材没有了以往呆板严谨的编排风格,教材里面引进许多生动活泼和引人入胜的内容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样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在新的教材里分享心得和体会,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同时,21世纪是我国各方面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世纪,也是我国在世界上地位不断提高的一个世纪。作为国家的接班人和国家的未来,学生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为契机,使他们能够不断地开发出自己潜在的创造力,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是他们的动力,因此努力使课堂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有利于加强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的提高。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

首先,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和成功的先导。不断激发学生对于创新的兴趣有益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里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情景模拟,情景再现的方式巧妙地引发问题;或者通过灵活、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们就能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其次,质疑。“思而不学则殆”,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们不断地提出疑问,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都说出来,对于所提的问题,不论正确错误,成熟幼稚,教师都应积极地予以回答,并对其加以表扬。最后,肯定学生们的个性。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任何人的思想都有异于他人的时候,而这个就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发现学生们的闪光点,善于发现他们的个性。鼓励能够满足同学们的成就感,给予他们表扬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1、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

教学氛围能够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轻松愉快的心情能够让人更好的接受其他事物。因此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有助于提高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参与。而且,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压力和焦虑都会减到最小,是学习的最好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氛围学生们的心理和身体都能感到舒适,使其更容易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自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把自己的热情融入到学习的大环境中去。音乐,游戏,表演这些情景都能极大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他们会在课堂上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这些情景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要比传统的学习方式强得多。例如在将讲到“团结的力量”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先进行拔河比赛,接着播放《团结就是力量》歌曲,同学们在游戏和歌曲中都能感受到团结这种精神带给人们的激励,豪迈的音乐也能激发同学们的激情。在这些情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里面的内容进行提问。在音乐,游戏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们发散的思维能得以激发,创新精神也得到了提高。

2、创造性地思考能够增加课堂的内涵

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们独立的思考。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都能使学生自己深度发掘课堂隐含的内容,这些也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创新意识的方式。教材里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们也应该把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内容融于生活。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以及对于社会的认识。不断地创新的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社会时事的关注,不至于脱离社会这个大的环境,在以后进入社会时能够更好的适应。

例如,当下的社会时事思想品德问题都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在关注时事时也能提高创新意识。就当下昆明火车站被袭击一事,教师也能让学生们进行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说出他们的想法,不至于局限于一种思维,他们这样都可以在探索中得到不同的答案。

3、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工具和技术

创新意识的内容范文4

【关键词】物理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133-01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发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由此可见,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代初中物理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对青少年能否具备创新能力,将来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当今物理课堂的现状

1.课堂气氛紧张

教师的表情过于严肃,一副苦口婆心、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而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上课提心吊胆害怕出错,形成一种课堂焦虑感,从而在课堂上再也“默不作声”。学生处于这种压抑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怎么会形成?

2.传统的教育方式占主导

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害怕学生没有掌握好知识,讲得太多而形成满堂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同时生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机械地学习物理方法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学内容狭隘

教师在教学中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材中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听而不理,甚至加以批评和制止。认为教材神圣不可侵犯,丝毫不作变化与发展,形成一种静止和绝对地看待教学内容的观念,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其创新意识的舞台。

二 优化物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创新的教育观念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所在,要求教师必须在反思传统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创新的教育观念,做到从“为知识而教”、“为适应而教”转变为“为学生而教”、“为超越而教”。从“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发挥出来。

2.营造亲和的教学氛围

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情感因素影响他们吸收接受的输入。课堂上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压抑”、“抵制”的状态,则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同时也压制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处于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中。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真正地把学生看做是自己的朋友或子女让学生消除师生思想上的隔阂,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让他们敢想敢说。

第二,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设计的环节要循序渐进,设计的难度要适中,且逐层递进。多给予学生信心和鼓励,一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就要及时赞许和肯定,要让他们在一次次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对知识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不断地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正确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给予学生思考的余地。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用语言来解释某种现象,或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见解,用语言来叙述实验方案等。对于刚学物理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不完善,出现语言错误是常见的。对于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教师无须立即纠错,应让学生把他完整的意思表达清楚之后再进行委婉的提示。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说错了没关系,从而保持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不受约束,更加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而这种状态正是创新意识迸发的活跃期。

3.设计开放性课堂环节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他们大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集体,每一小组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出谋划策,一起交流与合作。同时组与组之间展开激励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三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创新意识的内容范文5

论文摘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文章阐述了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未成年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学校培养,但学校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是有限的,开展课外活动就很好地突破了时空的有限性。文章从五方面论述了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略,说明了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未成年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未成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学校培养,但学校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是有限的,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突破时空的有限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建立课外活动场所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何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如学生可以参加科技馆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体验操控火箭发射升空;参加科普开放日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科技节期间,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课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课外活动要目的明确,主题鲜明,因地制宜

课外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还要有一个与活动目的密切相关的鲜明的活动主题。如向学生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普及实用技术、体验科学过程、启迪学生智慧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选题内容可以围绕科学纪念日主题开展的专题活动,这类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有些活动还具有世界性,它的主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全国科技活动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底“全国科普日”等。如围绕生存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开展的科技探究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能够引起青少年极大的兴趣,使青少年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各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学校的生源、设备条件也有差异。所以,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城镇地区到科普基地、工厂参观调查的条件好一些;农村地区则可结合农林牧副渔,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三、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机制,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

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设、活动设计和组织、实践活动指导等方面体现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深化课外教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课外活动中利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课外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良好的客观基础,但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再新颖的内容、再理想的环境也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课外活动呼唤创造性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尤其要求教师和辅导员必须有“为学不已”的人生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结构,并使学生得到知识与素养的活水。只有为学不已,才能成为学识渊博的“研究型”教师,才能将科学知识内容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才能利用最好的方法、最新的手段进行课外教育活动。

五、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课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 创新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创新意识的内容范文6

经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比较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现象尤为明显。调查采用样本选取、小组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对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以及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在校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区分性别、专业及生源地。受调查者共1000人,有效问卷976份。男生612人,占调查人数62.75%,女生364人,占总调查人数37.25%。其中文科类10.08%、理科类61%、医学类18.09%、艺术类1.175、经管类9%、农学类0.25%。城市学生占25.83%,农村学生占74.17%。

(一)对创新意识的调查

通过16道题对大学生创新意识进行调查。调查显示,61.5%的学生认为创新意识和能力很重要。但是在被问到:对你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影响最大的方面这个问题时,回答很不确定。其中认为家庭教育占18.92%、学校活动占18.67%、课堂教学占14.17%、个人因素占28.33%、就业影响占11.25%、其它占1.42%。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确定何种因素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占据重要作用。虽然这些高校学生可能意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普遍意识到创新对于将来的就业和生活意味着什么,但是在如何建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上,无所适从。

(二)对创新能力的调查

通过18道题对与创新能力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查。调查显示,47.42%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创新类的比赛,即使参加创新项目比赛也是为了评优(占被调查人数36.75%)。虽然他们知道参加创新活动对自己最大的益处是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占被调查人数52.25%),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学生生活过于安逸,而使他们缺乏创新激情(占被调查人数34.9%)。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还很大,这种差距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能付诸行动,这也是大学生目前的通病,也是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实际体现。当代大学生虽然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缺乏实际行动、缺乏贯彻和实施的能力。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通过调查和对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这种差异呢?

(一)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影响

1.拥有创新意识,却不付诸行动。当被问到如果你的创新灵感不被大家认可,您还会继续吗?36.59%的学生选择相信自己的想法,但不会再付诸行动。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由于学校等客观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擅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把创新意识的消失归咎于外部氛围,所以当被问到你认为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认为氛围的影响占34.92%。30%的学生认为培养创新意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57.17%的学生支持偶尔从多方面多途径探讨解决问题,50.17%的学生坦言影响自己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自身不够重视和自身综合素质较差。

2.创新性思维的缺乏。随着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可是,由于固有的定式思维的影响和知识面的限制而导致他们缺乏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33.5%的学生认为长期的学校应试教育使他们产生了定势思维。

3.创新技能的缺失。31%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创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会产生新颖的创造意识。但是缺乏创新技能,其中包括缺乏新信息的加工能力、手动操作能力以及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等。上面谈到过47.42%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创新类的比赛,即使创新项目比赛也是为了评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影响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受到校园的文化生活的影响。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44.5%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学术论坛或者学术科技成果展,丰富了学生知识,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40.67%的学生对学校及学院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氛围满意。这个数据说明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动力。校园文化环境是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生命力所在。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是为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从以上调查分析不难看出,高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新教育理念的树立

树立创新理念需要持之以恒,这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终身培养的过程,进入大学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阶段。因此,在大学期间培养创新理念和能力要从过去传统的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教师也应当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理念,以寻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契机,使学生把过去学到的理论知识主动转变为创新理念下的实际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思考过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创新的魅力,使他们今后持续地创新和实践。大学教育应当更加注重个性的培养,对于有个性的学生,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并且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其个性,并能带动其他的同学开发和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习惯形成以后的实践向导。

(二)教学内容、方法与结构的调整

使用了多年的高校教材,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学到的知识进入社会后不能学以致用,新的知识和理念不能及时从书本上获得,行动也相应滞后,教学内容和教材亟待改革。课程的设置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引进新知识,增设新课程,优化教学设置、更新教学方法,专业课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可供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设具有创新意识的前沿的选修课程。专业设置应遵循“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思路、使学生在广泛学习基础、扎实基础的同时,能够在创新意识引领下扩大专业领域,并且扩展到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知识的学习。50.17%的学生支持多途径探讨和解决问题,支持开放的教学模式和更新教材,说明这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三)教师队伍创新意识化

教师一直是教育的主导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先驱和实践者,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念,只有教师的理念先进和创新,学生才会有意识地跟进和学习。作为指导者,教师必须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调整新结构,扩大知识范围,提高知识层次。教师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前瞻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大学的创新意识培养要从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入手,只有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带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树立多元的学生创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