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1

卫生战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神振奋,扬眉吐气!“跨越”见证了鄂尔多斯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

跨越之一: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跨越之二:健全和理顺卫生管理体制

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的一项带有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它的发展以政府负责为保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城乡居民健康需求相适应。

我市卫生事业在探索中完善,在实践中成熟。初步形成了四大科学体系:一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包括疾病预防与保健体系,医疗救援与应急指挥体系,卫生执法与监督体系,爱国卫生管理体系。这四个体系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功能完善、运转协调、防控有效的公共卫生健康安全防线;二是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为保障,以旗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为支撑,形成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农村牧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政府保障为依托,以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为重点,积极扶持和发展民营医疗服务。形成了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运转科学、服务规范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体系为重点,实行政府定价,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

跨越之三:农牧民受惠于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

跨越之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说起社区卫生服务,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它的含义。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环节。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市人民政府制定下发了《鄂尔多斯市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对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建设标准、保障措施、经费投入、人才培养、组织领导、职责职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政府举办,财政全额保障经费。以需求为导向,通过体制改革、资源重组、引入竞争,用3年时间完成在全市建设27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任务。目前已有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完成。一个“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双向转诊、分级负责”的看病就医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跨越之五:苏木乡镇卫生院、村嘎查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有效推进

我市卫生事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基层卫生体系建设和苏木乡镇卫生院及村嘎查卫生室设备建设。以来,我市乡镇卫生院全面实行了县办县管体制,根据“转移收缩、集中发展”战略,结合撤乡并镇规模,市政府投资5000万元用3年时间完成了50所中心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任务,主要用于房屋建设、设备装备、人才培养和提高管理能力。为全面加强我市村嘎查卫生室网底作用,发挥农村牧区卫生网络的整体功能,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市人民政府又全面实施了“村嘎查卫生室标准化装备项目”,根据一个行政村设置一个卫生室的原则,合理设置了767个村卫生室,政府给予每所卫生室元的设备装备和每年不低于元的人员经费补助。并从开始为每个中心卫生院增编安置2名医学类专科以上大学生,与此同时全面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牧区工程”、“基层卫生技术人员3年强化培训实施方案”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苏木乡镇卫生院项目”,农村牧区卫生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一是每年安排15所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等方式,对口支援苏木乡镇卫生院建设,使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城市大夫高超的医疗技术,也切实解决了许多基层大夫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二是提高了基层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增强了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的相互协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卫生人才与技术缺乏的瓶颈制约,从起全面实施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高工程”,将基层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分批分期送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行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

跨越之六:民营医疗机构异军突起

随着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来,我市民营医疗机构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按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和“发展中加强监管,管理中加快发展”的要求,限制低层次、低水平,鼓励高标准、高质量,将民营医疗机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行列中统一规划、统筹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已开办综合性民营医疗机构和心脑血管病、眼科、肛肠、口腔防治、体检等各类民营医院28家,累计总投资近2亿元。在民营医疗机构中从事医疗卫生技术服务的医护人员有1500多人,年度门诊量达35万人次。对弥补我市部分区域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方便群众就医,增加就业,促进医疗行业竞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跨越之七:重大疫情防控和卫生应急能力显著增强

跨越之八:“健康鄂尔多斯”卫生行动计划全面启动

“健康鄂尔多斯”卫生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是“九大健康工程”,目标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将鄂尔多斯打造成为医疗卫生强市。一是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程。二是公共卫生安全工程。三是农牧民健康工程。四是城市社区居民健康工程。五是食品卫生安全工程。六是科技兴医工程。七是卫生资源整合工程。八是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工程。“国家卫生城市”是我国目前卫生城市建设的最高荣誉,我市力争顺利通过国家终审验收,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先进水平。九是行业形象工程。以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取信于民,为实现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充分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服务,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坚持人才为本、质量优先,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坚持分类指导、均衡发展。通过努力,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区建立基础设施齐全、基本装备配套、人员素质较高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转变服务模式,完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为群众提供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基层卫生服务,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家庭服务为主要服务方式,切实减轻居民医药费用负担,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矛盾。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政府投入保障机制,明显改善农村基础卫生状况,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指标:

1.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村卫生室全部改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并根据人口数量的要求,本着方便群众就医的原则,适当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年至20*年每年建成12家,根据需求到2010年再建成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20*年通过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验收,20*年争创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

3.所有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都能够提供“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

4.基层所有社区医护人员完成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20*年,全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率达到100%。

5.60岁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95%以上。

6.到2010年基层从事临床的医务人员,学历本科以上达到95%。

7.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为100%、综合满意度达95%以上。

8.到20*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行网络化管理。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方便群众就医

认真制定和组织实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促进优质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加快村卫生室改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步伐,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科学规划,加快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便群众就医。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原则和标准:

1.原则: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依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行政区划等综合因素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以一级医院(街道卫生院)为基础组建,服务5-10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不到的居民区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人数达到5000人口以上的再建数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设置科室时,要做到布局合理、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及体现无障碍设计要求和方便、实用、温馨等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一般不低于5000平方米,设社区卫生服务部、医疗康复部和行政部,并按照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任务,根据居民需求等可设置相关科室与一定数量的床位。能够解决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开展适宜常规手术。配备适宜类别、层次和数量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同时还应配备相应的公共卫生医师及开展工作需要的其他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配备能开展“六位一体”综合所必须的基本医疗设备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业务使用面积400-600平方米。应设有疾病控制室、妇幼保健室(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室)、健康教育室(健康档案室)、诊断室、治疗室、输液室、化验室、药房。各室根据功能、任务和服务、人口需求,配备适宜类别、层次和数量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城郊结合部的还应配备相应的公共卫生医师及开展工作需要的其他人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配置诊察床、便携式心电图机、B超、显微镜、急救箱(出诊箱)、便携式氧气瓶(袋)等常用仪器及计算机、交通工具。

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使用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其他设置要求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二)加快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卫生队伍素质

严格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准入管理,建立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持证上岗制度。切实把加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着力培养一批具备全科医学理念、综合业务知识和技能,能运用适宜技术、提供适宜服务的基层卫生人才,增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

开展农村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现有卫生服务人员业务素质。卫生服务人员每5年应到二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进修一次。加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快培养农村卫生服务的专门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在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接受全科医学学历教育,强化业务知识和综合技能,提高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学历层次。到20*年,全区现有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率达到100%。

加强区二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援,有计划安排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门诊、带教、讲座等业务指导。做好优秀人才引进和开发工作。严格执行政府办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学专业学历人员,在晋升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前,必须到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一年的规定。符合条件自愿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高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可比照高级专家延退的有关政策,适当延长其退休年龄。同时区财政局、卫生局要每年拿出专项经费,鼓励和引导高级人才到基层服务。

(三)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居民基本健康需求

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强化综合服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站都能够提供“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做好社区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实施综合防治和群体性干预;做好辖区内孕产妇、儿童的保健管理工作,推行妇幼保健服务属地化管理模式;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提高育龄妇女的避孕节育知识普及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咨询,做好全民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方便快捷、质量优良的基本医疗,逐步提高社区急救水平和能力;开展以肢体康复为主的康复服务,着力提高慢性病人的生活质量。

要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强化连续服务、上门服务。农村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以及脆弱群体为重点,对居民实行不间断的健康管理,规范慢性病、精神病人的管理,为康复期病人提供主动的、连续的、便捷的、有效的、廉价的服务。到20*年,我区60岁以上老人健康建档率达到95%以上。完善责任医生制度,全面实行团队服务,主动上门,提供契约式、人性化的服务,把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解决在基层。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

街道、镇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对政府举办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专项经费,并纳入每年卫生经费预算,用于街镇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配备建设和设备配置、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补助,补助经费随着社会经济和财力的增长而相应增长。区、镇街两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卫生站的新建、改建分别给予改造建设资金。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备由区卫生局负责提供,土建项目由各镇、街道、村负责。每建成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区财政给予30万元以奖代补;每新建、改建一家卫生服务站,区财政给予每家3万、1万的标准以奖代补。

区发改部门要将农村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积极推进我区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

区人事部门要按照相关政策,结合我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实际,核定出政府兴办的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工资总额,农村卫生服务机构要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科学落实内部分配,最大限度的吸引优秀卫技人员进入基层工作。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经市级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符合定点准入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并将符合基本医疗服务的服务项目如家庭病床等列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纳入定点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所使用的药品,必须符合基本医疗保险的用药规定。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就诊费用的个人自付比例应低于在二级、三级医院就诊费用的自付比例。

区物价部门要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的价格政策。农村卫生服务机构收费项目原则上按《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及省物价局、卫生厅规定执行,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在政府规定的医疗收费项目外,放开根据居民需求开展与基层卫生服务有关的延伸价格,收入由卫生服务机构自主分配。

区规划部门在新建或改扩建居民住宅区时,按城市规划标准在公共服务设施中预留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并无偿提供给政府兴办的农村卫生服务机构使用。

区税务部门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的房屋、土地等不动产,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农村卫生服务机构使用期间,按国家规定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执行。

各街道、镇要将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纳入街镇发展规划中,统筹安排并无偿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

(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区政府、各镇街要成立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农村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政府发展农村卫生服务年度工作目标,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考核挂钩。同时,定期召开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专题会议,及时总结和部署新时期的农村卫生工作,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开展年度检查评比,确保完成工作目标。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将山东省内17市内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评价对象,设计相应机构调查表;并采用随机抽样原则,按人口和地域随机抽取了15个实施基本药物的县(市、区)和15个未实施基本药物的县(市、区)。

1.2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由统一培训的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组织实施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2008~2010年间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力培训等方面,并且通过年度间的比较,了解各地基层医疗机构综合卫生体制改革后各项制度的实施进展。

1.3数据处理

对原始数据编码整理后进行统一的数据录入,全部录入计算机后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汇总。负责人进行规范的指标说明和培训。在调查表回收后,对个别异常数据进行必要的电话询问、反馈和调整。

1.4质量控制

在调查之前组织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进行规范的指标说明和培训。在调查表回收后,对个别异常数据进行必要的电话询问、反馈和调整。

2结果

2.1数量变化情况

2008~2010年,山东省基层医疗机构人数由22.75万人增加到26.86万人,增长率为18.07%;参加培训人数由7.21万人增加到12.90万人,增长率为78.92%;机构内卫生技术人员构成比例由89.83%上升为90.55%。

2.1.1乡镇卫生院

2008~2010年,山东省乡镇卫生院人数由9.54万人增到10.69万人,3年来增长了约12%;卫生技术人员由8.57万人增加至9.68万人,增加了12.88%,并且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在2010年超过90%。山东省不同年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见表1。

2.1.2村卫生室

2010年,我省村卫生室人员数为13.84万人,3年间增长了11.04%,参加岗位培训的人次也达13.33万次,比2008年增长了4.3倍。不过和乡镇卫生院情况比较一致的是,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在下降,3年间下降了35.10%,其比例也由2008年的8.58%降至2010年的5.02%。

2.1.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我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数2008~2010年增长了1.76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长了1.73倍,3年来其比例基本维持在90%左右。执业(助理)医师总数虽然近3年增长了55.89%,但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总数中的比例却略有下降,由2008年的41.54%降至2010年的38.13%。山东省不同年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所占比例见表2。

2.2质量变化情况

在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数量增长同时,机构内员工培训次数也明显上升,乡镇卫生院3年间累计上升80.29%,人均年培训次数由0.72次上升为1.16次。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务人员来看,参加岗位培训人次数和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人数3年来分别增长55.89%和69.50%,而县级医院骨干进修人数增长幅度最大,3年来增加了4.3倍。山东 省不同年份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在岗培训情况见表3。

2.3全科医师情况

全省全科医师数量增长速度较快,3年累计增加177.77%,但绝对数量仍不足,千人口全科医师数仅由2008年的0.01增至2010年的0.02。山东省不同年份千人口全科医师调查情况见表4。

3讨论

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明显提升。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家政策逐渐倾向于基层医疗机构,各级政府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同时各地积极进行医疗保障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增加对基层就医的政策倾斜,使得基层医疗机构就医人数增多,卫生人力资源也随之上升。培训次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实施医改以来,政府积极树立“以技养医、以服务养医”的良性环境,逐渐转变“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4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补偿制度

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截止到2011年7月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约有3.2万个,同期增加3784个;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4.3万个,其中:医院2.1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8万个,其他机构1.4万个。同期相比,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1708个,其中,医院增加83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0623个。(2)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状况。第一,医疗卫生服务数量。从2009年开始至今,虽然医院的就诊人数仍然很多,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数增长更加迅速。从入院人数来看,2010年,医院的入院人数为9524万人,同比增长12.2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入院人数为218.1万人,同比增长32.83%。第二,医疗人员的配备。卫生技术人员包括执业医师、注册护士、药师、技师、卫生监督员、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010年,执业医师241.3万人,注册护士204.8万人。从总量上来看,我国的专业医护人员还不算缺乏,但是,对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样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来言,专业医护人员远远没有达到标准。

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医护人员医疗水平有待提高。综合性医院的专家坐诊是患者纷纷到综合性医院就医的主要原因,患者认为综合性医院的医疗经验和医疗设备的先进与齐全是值得他们信赖的。同时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待遇不如综合性医院,往往使一些新加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科毕业生没有多久就离开,也就导致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真正留住人才。(2)居民健康档案实用率不高。为了使社区内患病居民的的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对社区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与预防。这也就体现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的真正目的。但就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有关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使用效果并不是很好。(3)以政府主导的补偿机制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可以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的医疗收入;另一方面,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行,包括医护人员的再培训、先进医疗设备的引进等。资金不足严重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三、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在我国,由于人们对于全科医生的不了解,存在着许多的误解,往往望文生义。他们认为全科医生是哪一科都了解一些但并不精通。其实不然,所谓的全科医生,就是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是临床技能全面、医德高尚的高素质的基层保健人才。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任职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方便社区居民就医,节约就医成本,真正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由于我国在全科医生的培养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应当如何培养全科医生是我国在当前培养高校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2)建立社区患者信息库。信息库的建立将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治疗上能够更加快速的做出诊断,并根据信息库的数据显示做出疾病的预防工作。通过对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时有效的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与此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与上级医院及时的交流患者信息,切实保证了双向转诊的有效性,不仅有利于医疗救治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可以节省医疗资源。(3)健全以政府主导的补偿制度和监督激励机制。补偿制度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得以正常运行的可靠保障。在政府的帮助与监督指导下建立监督激励机制,目的在于除了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作情况外,还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作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在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建立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理性、合法性的运作以及药品的引进与使用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督,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合理性看诊,杜绝“以药养医”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永娟.公共卫生服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J].中国医疗前沿.2008(16)

[2]张奎力.公共卫生服务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学习论坛.2009(12)

[3]曲熙波,王永梅.大社区网络卫生服务建设的探索[J].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6)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5

10年来,中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健康不断改善

10年来,中国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集中体现在国际公认的综合反映健康水平的几个重要指标上。

人均期望寿命。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国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一把标尺,也是观察民生状况的一面镜子。10年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延长,从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婴儿死亡率。据卫生部统计:2002年到2011年,中国婴儿死亡率从29.2‰下降到1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34.9‰下降到15.6‰,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顺利。

孕产妇死亡率。与婴儿死亡率一样,孕产妇死亡率也是一个国家健康水平的“温度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1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由53/10万下降到26.1/10万。

虽然中国仍然属于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但上述健康指标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接近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实现中国政府承诺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长期以来,“看病难”都是困扰百姓求医问药的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10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各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据卫生部统计:201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5.4万个,其中医院2.2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8万个;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81张、执业(助理)医师1.82人、注册护士数1.66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4.73人。

10年来,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2年的21.45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99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5亿人。

在城市,各地积极探索双向转诊、收支两条线管理、药物零差率销售等制度,很多地方通过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全科医师团队”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等基本医疗服务。

在农村,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加强。2009年,中国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并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同时,启动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安排3.6万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订单定向医生免费培养工作,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万多人。

如今,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初步形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联动、中西医并重、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并存的格局。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医院、社区有卫生服务站的目标,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中国面向全民的基本医保制度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面铺开,从保基本到治大病,为近13亿人民构建了抵御疾病经济风险的安全屏障。

2003年,中国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这是中国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有效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使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困境。

2007年,国家又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保障范围面向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保障重点是住院和门诊大病等医疗支出。

2009年3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出台,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全面深化医改。经过3年努力,以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兜底,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截至2011年,中国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此外,有近30万包括患有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心病、终末期肾病等8种重大疾病的患者享受到补偿,实际补偿平均达65%。2012年,中国又将肺癌、食道癌、胃癌等12种常见多发大病纳入农村重大疾病保障试点范围,费用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

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6

当前,我国农村医疗市场总体还比较混乱,如,假冒伪劣药品和非正规渠道的低价药品和大量进入农村药品市场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民群众中的声誉。因此,规范农村医疗市场,完善农村医疗秩序,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场运行至关重要。

1.1加强农村药品市场监管,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秩序

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区域是农村,各有关部门一是要按照《药品管理法》、《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审核农村药品经营的准入条件,规范经销机构的药品销售行为,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保障农村药品质量可靠和用药安全。二是逐步推行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药品招标采购渠道。逐步扩大集中招标采购药品的品种,将主要药品品种都纳入集中招标采购的范围。三是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监管,严格控制药品流通环节差价率,鼓励大中型药品经营企业将销售网络向县乡基层延伸,由批发商直接为农村地区配送药品,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四是加强医药产品的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止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种的优势作用,实现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

1.2明确用药规范,确保农村医疗用药安全

规范农村用药,是实现参合农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于包括政府创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各类医疗机构都必须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二是要加大基本药物的补偿政策,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先使用基本药物。

2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综合功能的发挥最终要靠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来体现。实践中,有很多参合农民即使患轻微疾病后也要城市的医疗机构就诊,主要原因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难以有效满足参合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因此,必须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减少农民疾病风险和降低农民医药费用负担,并有力夯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

2.1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由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机构、村卫生室构成,承担着农村居民基本医疗、防疫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功能,改革开放后,由于政府长期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处于长期停滞状态。从有效利用基层卫生资源和提升广大参合农民医疗服务质量的角度,一是各级政府应持续加大对农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给予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以更多物质支持;二是各地在加强农村三级医疗机构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应采取措施鼓励县、乡、村卫生机构间开展纵向业务合作,实行专业技术人员错层下沉制度,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

2.2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人员的培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初期,许多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积极性的不高,重要是由于农村卫生人员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而且也有少数乡村医生没有职业道德,包括卖假药、乱收费等。具体措施方面,一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在岗培训制度[3],努力提高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基层医务工作者应持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和修养,努力提高自身诊疗业务水平,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效率作贡献。二是加大宣传,积极鼓励促进医学院毕业生到农村进行服务,提升农村医疗人员整体素质。三是要注重加强基层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和价值观,自觉地约束和规范行医行为。

2.3加深农村卫生体制改革

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需要在医疗机构数量构成、公立医院收支管理和财务核算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化。一是要建立以非营利性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机构以及村卫生室在数量上要构成合理比例。二是要改革公立医院机构的收支管理机制。明确收支、账目清楚,阻断盲目追求利益的源头;实现核算系统的独立,避免医院乱开药,乱定价,实现医院与药房的独立。三是改革公立医疗机构的薪酬制度,保障医生的收入与其专业技能和工作量相匹配。逐步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四是积极引导并规范管理民营医疗资源,以促进农村医药市场的合理竞争,满足民众更高层次服务需求。

3努力实现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