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1

社区是中医医疗服务的传统舞台,是中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土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政策文件中,已明确提出中医进社区的指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由此可见,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于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给予很大的支持。中医药进入社区,是由中医药具有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决定的,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1]。

1中医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及优势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全社会应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近几年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显示了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生命力。

1.1中医药在社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医历史悠久,民间自古就有采用中医治病疗伤、强身健体的习惯。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中医药的可接受性强,信任度高。中医药的自然疗法和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中医药传统的送医送药上门等服务方式十分贴近百姓。

1.2中医传统理论与社区卫生服务要求接近

传统中医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论,“未病先防”反映了预防、健康教育、保健的内容,“既病防变”能有效指导医疗、康复活动; 中医发病学的基本观点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是否患病关键在于“正气”,它是机体抵御外邪、促进康复的能力,基于此,正气的维护、机体预防、保健知识的普及,成为人体健康之关键,这些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以预防为主,融保健、康复、医疗、计划生育和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要求相似[2]。

1.3中医中药可以适度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中医的诊疗简单、便捷,疗效显著,有目共睹。它通常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一个脉枕垫、一把银针、几个拔火罐、一个治疗床和一间中药房就基本就绪了。有条件的地区,中药可以自种、自采、自用,费用能节省很多。中医药费用低廉的特点受到社区居民、政府的欢迎。中医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少、成本低,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均有积极作用。

1.4中医中药能够解决亚健康问题

亚健康在西医诊断被认为是没有疾病,而中医诊断是从患者自身的感受出发,对身心疾病的治疗有独特视角与方法。推拿、针灸等的治疗及保健都可以有效解决亚健康问题。

1.5天然药物符合绿色环保潮流

随着社会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正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难题,人们希望得到“绿色食品”、“绿色药品”以增进健康。化学合成药品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带来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药专家们提倡多使用天然药物。中医药正是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材来诊治疾病的,顺应潮流,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它必将得到广泛的利用,也必将更受人们的欢迎和接受。

2中医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五”期间,与相关部委共同文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通过着力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使我国城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明显进展。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省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研》统计显示,这一工作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各级政府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主要体现是加强了组织、领导和管理

截至2003年底,75%的地区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本地区的发展规划;90%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了有中医药管理部门或中医药专家参加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协调小组;40%的省份设立了专项经费用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90%的省份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3]。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与发展。

2.2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

各地卫生和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依托已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加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条件建设。这使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中医科或中医诊疗室,设立了中药房,配置了中医药设施设备,配备了中医药人员。许多中医院还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积极创办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的中医院还承担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技术指导工作;部分区级中医院逐步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医药特色鲜明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逐步健全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不断满足社区居民中医药服务需求创造了良好条件。

2.3社区卫生服务已普遍将中医药融入预防、保健等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

在应用中药方面,9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成药服务,其中中药处方量占处方总量的32%;在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方面,8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针灸、推拿、火罐等3种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中药敷贴、刮痧、中药熏蒸等其他适宜技术服务也占一定比例;在预防方面,对某些慢性病病例实施了中医药干预措施;在保健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88%;在康复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93%;在健康教育方面,有中医药内容的达70%[3]。在很多地区,中医药服务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吸引了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2.4中医药特色示范区的创建,为全国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相关部委联合开展了创建全国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山东省济南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的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工作都开展得很好。总结各地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突出中医特色。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色是其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第二,加强人才培养。没有高水平的中医药人员就没有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第三,完善服务网络。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建设是其发展的前提,也是一项长期任务。第四,争取政策支持。实践证明,凡是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开展较好的地区,都有促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也都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3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但是,总体上来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3.1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全科医生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大多数是西医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专门培训。有些虽经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其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特别是在如何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3.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中医服务项目尚未形成体系

更大范围来看,多数社区服务中心仅开设了中医内科、老年保健等简单项目,中医药优势项目开展还十分薄弱,特别是许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尚未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相关政策未能配套,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差、利用少的状况,一些服务中心甚至没有中医药诊疗项目。

3.3部分地区政府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快,对中医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

对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宣传力度不够大,政策保障不够全面、持续。相关部门在经费倾斜、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亦需进一步加强。

3.4中医适宜技术的覆盖面不广

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覆盖是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但是,经调查了解到中医适宜技术和设备的使用还不能完全覆盖全社区、满足全社区群众的需求。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发现西医医疗器械装备较齐全,而中医医疗器械很简单,仅有血压仪、体温计、脉枕等,设备条件与社区居民需求尚有较大距离。

4对策

4.1加快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队伍建设

要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推广并持续发展,关键是人才。必须拥有一支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加大加快中西医结合全科人才的培养。

⑴组织专家编写中医全科医生培训教材,列入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培训课程设置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中医诊疗、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以及中医预防、保健、康复知识、中医健康教育等。按照“急用先学,边用边学”的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课堂授课、专业讲座及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法,力争使培训对象在系统学习中医专业理论基础上,着重掌握中医实用知识和技术[4]。在完善中医全科医师培训方案的同时,探索中医全科护士的培养途径和规范方法。

⑵建设和认定一批中医药院校为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

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并作为区级继续教育项目加强考核。

⑷逐步引进一批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打通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渠道。制定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全科医师职称的授予办法,吸引中医药本科生选择全科医师为职业,从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2建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⑴明确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重点围绕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中医药综合服务;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人群体质调查,为社区居民建立动态的健康档案,对居民的健康实施全方位的管理;以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为重点,走出去,深入街道,深入家庭,开展中医药系列保健、护理、康复指导服务,特别是运用中医药优势开展社区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症、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尽快疏通中医药综合型的优秀人才、知名专家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的渠道,定期安排中医专家坐诊,鼓励退休老专家到社区服务,吸引更多的患者;逐步规范中医服务项目的名称、内容,尽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⑵加强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以向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方便、费用低廉的基本卫生服务为出发点,制定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标准和实施细则、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考核与评价标准等相关管理规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工作问卷调查等工作,完善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质控体系[5]。

⑶积极推广全国城市中医药服务示范社区的有益经验

4.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切实做到“思想重视,政策扶持,资金倾斜”

⑴解决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保障问题。积极与有关部委协调,尽快制定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对社区中医医院准入、中医药人员准入、中医药设备及技术准入、医保服务项目范围向中医药倾斜、全科医学教育有关中医药内容比例等情况应有积极的指导。

⑵落实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配套经费。在社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

⑶推动大型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建立定点协作关系。成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专家指导小组,人员可由中医医院的临床、预防保健教育部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技术骨干组成。同时还应发挥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学术团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协作和指导作用。

4.4以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为重点,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为患病人群、亚健康人群提供简捷的治疗、 预防手段,包括中药、针灸、耳针、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灌肠、导入、药浴、正骨、气功等疗法。由于操作简单、 安全,所需的设备、场地的要求容易达到,极适合在社区开展。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向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特别是配合中医多功能治疗仪等综合性措施,对慢性疾病控制的效果十分明显。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其简、便、廉、验、效的优势已越来越受到社区居民的喜爱。

(收稿日期:2006-11-24)

补钙并不能长期增强骨质

据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份关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这一常见病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补钙并不能长期增强骨质。

该项研究对19项大型的研究进行了评估,涉及近2 900名3至18岁的健康人。这些人补钙至少3个月,随后对其骨密度进行了6个多月的监测。与未补钙者相比,补钙者上肢骨密度仅增强了1.7%。这种小小的好处在上肢确实存在,但对身体的其他部位没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老年时容易骨折的髋部和下脊椎。

由于女性在绝经后,其骨密度会下降,所以医生们希望提早通过饮食和运动来增强骨密度。这份研究报告称,补钙对上肢骨密度的小小益处看来似乎是不太可能降低儿童或老年人骨折的风险。

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满意度; 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3-85-02

社区卫生服务是供需双方互动的体系,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和充分利用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1]。满意度是指人们由于健康、疾病、生命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而对医疗、保健卫生服务产生的某种期望,然后对所经历的医疗和保健服务进行比较后形成的情感状态的反映[2]。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为解决东环街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居民的欢迎。通过本次抽样调查,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和满意度情况,以便我们正确认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状、及时改进工作,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被社区居民所接受并得以健康持续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东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居民(农民)179人,下乡调查居民(农民)58人,共237人。采用偶遇法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员由中心统一培训的5名医务人员担任。

1.2 调查方法

居民的一般人口学特征、首选就诊地点、步行时间、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满意度和期望(可多选)。

1.3 统计学方法

统一收回调查问卷并进行检查核对,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居民(农民)237例,其中男81例,女156例;年龄层次以40~60岁居多,40岁以上占67.9%;文化程度以初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占47.3%,初中及初中以下占86.5%;户籍以番禺为主,占84.8%;职业以农民居多,占一半以上,其他依次为工人(36.%)、退休职工(5.5%)、个体户(3.8%);医疗费用负担方式以补充合作医疗为主,占85.2%。

2.2 居民到中心就诊的目的(可多选)和步行时间

居民到中心就诊的目的以诊疗为主,占96.2%;选择其他服务如预防接种、体检、康复、健康教育等均不超过16.5%。到中心就诊的步行时间以小于15min居多,占70.9%。

2.3 居民对首诊医疗机构的选择

居民首选就诊医疗机构以东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多,超过一半(58.2%);选择其他医疗机构依次是村卫生站或个体诊所(20.7%)、番禺人民医院等区级医院(11.4%)、市桥医院等镇级医院(9.7%)。

2.4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原因(可多选)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总的满意度为68.8%,其中涉及到具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依次是就近方便、医护人员态度好、环境净美,在163位满意者中所占比例均在68.0%以上。有74位(31.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药品、医疗设备等感到不满意。居民看病时首诊医疗机构为东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最高(76.8%),首诊医疗机构为人民医院等区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最低(40.7%),选择不同的首诊医疗机构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5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期望(可多选)

居民期望的卫生服务,位于前三位的依次是医生出诊、定期体检和指导保健,分别占37.1%、23.2%、15.6%;其余期望为:家庭护理(11.8%)、家庭病床(5.9%)、普及卫生知识(5.1%)、咨询电话(1.7%)、精神卫生服务、临终关怀,其他均为0。

3 讨论

东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广州市番禺区第一个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真正体现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为解决东环街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本次对东环街抽样调查中,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人居多(40岁以上占67.9%),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占到86.5%),职业以农民和工人居多,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特征。

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与否是体现社区卫生服务“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敏感指标[3]。东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以来,得到了当地居民一定的认可,超过一半的居民在需要看病的时候首选东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且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总的满意度达到68.8%,其中满意度较高的卫生服务依次是就近方便、医护人员态度好、环境净美,均在68.0%以上。居民看病时首诊医疗机构为东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最高(76.8%),选择不同的首诊医疗机构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越高,看病时越偏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时根据中心的统计,截止到2007年10月底,中心的每周门诊量从开业时的55人次增加到307人次。这都表明东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逐渐被当地居民所认可、接受,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应该从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各影响因素着手,真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方便、快捷、连续、综合、价廉的特点,才能为居民提供满意的服务[4]。居民对中心提供的就近方便、医护人员态度好、环境净美等卫生服务感到满意,可见东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现了方便、人性化、舒适、经济等社区卫生服务的特征。

东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尚存在一些改进之处。居民到中心就诊的目的仍然以诊疗为主,占96.2%,选择其他服务如预防接种、体检、康复、健康教育等均不超过16.5%,反映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还局限于基本医疗服务,这提示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建设和对居民的宣传,使其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全部功能以便更好地利用,得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范畴;同时应加强社区医生培训和再教育工作,转变其知识结构,使其适应于社区工作;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医疗设备不尽满意,这提示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医疗设备建设,但并不是盲目引进高级药品和医疗设备。

医生出诊、定期上门体检和指导保健等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得到了居民的欢迎和期望,反映了居民在患病时或日常生活中力求方便、及时、优质的卫生服务的心态。社区卫生服务深入社区和家庭提供服务正符合人们这种力求方便、及时、优质的心态,因此具有较好的运行基础。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性、综合性、连续性等特征未能很好的了解,体现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期望整体偏低。

建议:①加强政府责任,积极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提高卫生服务质量;④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建设,提供更加可及的、综合的、连续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袁兆康,周小军,万红,等. 就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及满意度调查[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7):429-431.

[2] 解瑞谦,刘军安,孙奕,等. 深圳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及排序评价[J]. 中国全科医学,2005,5(7):544-546.

[3] 李倩,黄涛,李博闻,等. 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分析[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O6,23(3):35-56.

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计划免疫;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

计划免疫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本国策之一,对我国传染病的消灭有非同小可的意义[1]。社区卫生服务是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它是实现社区人群保健卫生和医疗的基本途径,同时也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2]。目前,我国接受计划免疫的人群主要是儿童。如何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来增加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的力度,减少或杜绝社区传染病的发生,是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同时也对儿童计划免疫有长远的意义[3]。根据本社区制定的社区属地管理方针,本文就本社区0-3岁儿童的计划免疫的开展情况的调查结果进行报道,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8月-2012年9月居住在本社区的0-3岁儿童及其家长均为调查的对象。分别为管理前(2010年8月-2011年8月)有儿童125人,管理后(2011年9月-2012年9月)有儿童136人。

1.2 调查方法

将社区儿童分为0-1岁、1-2岁、2-3岁三个年龄阶段进行调查,调查社区儿童的一般情况、0-3 岁“六苗”的接种情况等。

1.3 评价标准

调查结果记录社区儿童的及时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及时接种率的判断标准“六苗”的具体情况如下:即婴儿应在出生1个月内完成卡介苗接种;乙肝疫苗第一针在婴儿出生24 h内接种,在6个月内完成其他两针的接种;在出生后5个月内完成脊灰疫苗三剂的接种;在出生后6个月内完成百白破三针的接种,婴儿出生9 个月内完成含麻疹成分疫苗、乙脑的初种;在出生后 24 个月内完成乙脑、含麻疹成分疫苗、百白破疫苗加强为及时。全程接种是指按计划根据疫苗规定的剂量完成第1次预防接种(初种)之后,按免疫程序规定的间隔时间进行复种或复服[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管理前后的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社区儿童的“六苗”及时接种情况和全程接种情况

比较管理前后社区“六苗”接种情况的及时接种率,结果发现,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后,社区儿童卡介苗、脊灰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乙脑的初种、加强,百白破的及时接种率均明显提高,与管理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年龄阶段社区儿童管理前后“六苗”及时接种情况比较

比较管理前后各年龄阶段社区儿童的及时接种率,统计结果表明,与管理前相比,0-1岁,1-2岁年龄组进行社区服务管理后及时接种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

3.讨论

本研究者所在社区于2011年9月实行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该管理模式主要成员的任务主要包括:(1)在社区领导的指导下,全面开展儿童计划免疫的宣传、健康知识的科普以及与疫苗相关知识的宣讲。(2)与居委会成员合作,及时了解本社区儿童的迁入迁出,婴儿出生,疫苗接种实行情况。(3)对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进行及时的培训,将疫苗的最新情况报告,增强疫苗利用的可信度。(4)对社区儿童疫苗接种做一个详尽的计划表,安排好儿童预约接种疫苗的时间,使得疫苗接种有条不紊,并且全面到位[5]。(5)积极调动社区人员参与到该工作机制中,发挥社区联络员、社区志愿者等在计划免疫中的作用,借助社会的力量加强儿童计划免疫宣传的力度。

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后,社区儿童的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与管理前相比均明显提高,这可能与社区医生与居委会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有关,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合理有序的儿童接种预约时间的安排,减少了儿童接种的等待时间,使得医疗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同时,调查也发现,管理后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及传染病预防的了解力度也大大加强,这是因为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后,极大限度的利用了社区成员的力量,加强了宣传力度,使得家长能够对计划免疫的知识了解全面[6]。种种调查结果表明,这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不仅能丰富儿童家长的相关知识,而且能切实有效的提高计划免疫的水平,从而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这种管理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映玫,谢满容,黄笑芳,等. 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对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传染病控制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 (21):3-5.

[2] 张艳霞,廖征,熊昌辉,等. 南昌市常住儿童与流动儿童10种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比较[J]. 职业与健康,2011,27(9):1021-1023.

[3] 王永幸,朱燕文,何佳. 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的实践和探索[J]. 中华全科医学,2009,7(10):1096-1106.

[4] 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 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因素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19-20.

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4

【摘要】目的: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实施慢性病预约门诊的方法和效果。方法:以上海市闵行区七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七宝社区某小区居民为对象,开展慢性病高血压预约门诊服务,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试行1年,观察对比其实施前后高血压患者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运动率、饮食控制率、规律服药率、血压控制良好率。结果:通过社区规范化治疗干预管理1年后,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运动率、饮食控制率、规律服药率、血压控制良好率等均在90%以上,比干预前具有显著的改善。结论:社区实行慢性病预约门诊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病情的监测,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运动率、饮食控制率、规律服药率、血压控制良好率,对居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慢性病;预约门诊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开展,卫生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方式也不断变化,内涵不断加深。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慢性疾病的防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慢性疾病防治以社区为范畴,以病人为本,全科医生依靠地理和人文优势,有效地掌握社区慢性疾病病人的病情,及时为他们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同时利用电脑化管理使得管理人能够根据电脑的提示按时进行访视,并将访视情况输入电脑后及时进行评估,动态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提供合理的生活、饮食指导和服药督导[2]。现上海市闵行区七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七宝社区某小区全体居民(约1100人),开展慢性病高血压预约门诊服务,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取得良好的管理疗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海市闵行区七宝社区某小区全体居民(约1100人)为服务对象,开展慢性病预约门诊服务,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其中慢性病以高血压为例。其中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脑卒中后遗症或恶性肿瘤的高血压患者及不愿合作者。

1.2方法

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制订高血压慢性病社区预约门诊具体实施方案:

以社区为基础,以小区为单位,由全科医生(即该小区的家庭责任制医生)对小区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全科医生在管理初与所管理的小区居民签订契约,并以统一问卷调查居民的一般情况、家庭资源、健康状况等,将所得信息均录入居民电子档案,对15岁以上签约居民均测量血压,筛选出高血压者和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所有居民都列入重点管理。责任医生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分层及血压随访情况进行动态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并结合家庭管理和患者个人管理,同时责任医生通过发放管理手册进行监测。在管理前后通过统一问卷及电子档案记录调查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健康行为、血压控制、并发症和靶器官损害等情况的变化。

1.2.3统计学数据分析全部数据采用SPSS15.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与分析。概率检验采用x2检验,P

2结果

通过社区规范化治疗干预管理1年后,比较干预研究前后及不同管理方式组的相关指标,干预后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运动率、饮食控制率、规律服药率、压控制良好率等均在90%以上,比干预前具有显著的改善。具体见表1

3讨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人民生活永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保健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2I世纪的医疗服务行业,不仅要求救死扶伤、减少病痛、促进康复.而且要求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不仅要求减少伤亡、延长生命。而且要求提高生命质量、提高健康水平。因此,大力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素质家庭医生,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3],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常见多发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的最有效措施[4]。近年来我国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将高血压管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基层现已成为防治高血压的主战场,基层医生成为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

由本次研究可见,对社区高血压病人进行人-机结合管理模式[5],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经过与病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和知识传授,结合临床专科治疗控制高血压,并将个人相关资料及时输入电脑,电脑会根据危险因素,血压值等自动进行分级、分层,拟定干预或治疗方案,这样家庭医生可以通过电脑查询每位高血压病人的病情、诊疗过程、管理效果评价、高血压等级评估、管理注意事项等指标,从而更加系统、科学、连续地管理病人,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家庭医生对医从性良好的人群采用个人自行管理和家庭管理,管理者给他们发放管理手册并定期进行监测,这体现了管理的灵活性和多元性。

参考文献

[1]张平.长宁的实践——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组织与制度创新[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陶丽丽,陈开红,韩晓燕.北京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2):3959.

[3]ZhangJ.YuKF.Whatstherelativerisk?AmethodofcorrectingtheoddsratioincohortstudiesofcorllnlOlloutcomes[J].JANA,1998,280:1690-1691.

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5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医药卫生发展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建立运行规范、竞争有序的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共同发展。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坚持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平等准入,完善政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统一的准入制度,消除政策障碍,营造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良性发展的新环境。

正确引导,依法监管。加强行业监管,规范职业行为,依法维护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主要目标

建立与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元化办医新格局,强化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全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的比例争取达到50%以上。

二、准入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应符合本地区区域卫生规划和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各县在制定和调整本地区区域卫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规划时,要为非公立医疗机构预留发展空间。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优先考虑由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应具备以下条件: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500—2000人口,社区居民从住所步行10—15分钟即可到达;业务用房使用面积达到80—200平方米,配备与开展“六位一体”工作相适应的基本设备、通讯、交通工具;按每500—1500人口配备1名全科医师,全科医师与执业护士和预防保健人员配备比例为1∶1∶1,其他人员均按实际需要配备,大专(含相当学历)以上卫技人员不低于80%。对符合申办条件、具备相应资质的,应及时批准并发放相应许可。

三、强化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环境

(一)落实税收和价格政策。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所使用的水、电、气、供热与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行同等待遇。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和药品必须严格执行相关价格政策。

(二)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对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的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民政等部门要按程序将其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定点服务范围,签订服务协议进行管理,执行与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同的报销政策。不得将投资主体性质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申请成为医保定点机构的审核条件。

(三)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人环境。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务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医务人员在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不受投资主体性质的影响,享有与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等待遇。

(四)合理配置医疗设备。各地制定和调整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应充分考虑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需要,由卫生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凡符合配置标准和使用资质的不得限制配备。

(五)明确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采取招标采购等办法,选择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以及政府下达的医疗卫生支农、支边、对口支援等任务。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遇有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执行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并按规定获得政府补偿。各地要对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养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

(六)畅通信息获取渠道。要保障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政策知情和信息、数据等公共资源共享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权益。

四、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一)规范执业标准。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独立法人实体,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法规和相关规定,提供医疗服务要获得相应许可。严禁超范围服务,严禁虚假、违法医疗广告。卫生行政部门要把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体系,通过日常监督管理、医疗机构校验和医师定期考核等手段,对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执业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审核。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将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纳入对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监管范围。发挥医疗保险对医保定点机构的激励约束作用,促进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二)加强技术指导。各地在开展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等专业人员教育培训时,要根据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需求,统筹安排。卫生行政部门要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及适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州、县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强对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协助做好社区卫生诊断、卫生干预和重点人群保健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开展州、县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工作,为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和技术指导,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州、县医疗卫生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培育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加强医务人员执业道德建设和人文精神教育,做到诚信执业。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开展义诊等多种方式回报社会。

(四)建立完善投诉渠道。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采取行政诉讼及行政复议等形式,维护自身在准入、执业、监管等方面的权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向上级有关部门投诉,受理部门应依法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正式通知投诉机构。

五、加强领导,落实部门职责

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县、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消除阻碍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相关配套政策性文件,放宽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准入范围,改善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执业环境,促进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卫生部门: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制定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准入标准、管理规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强行业监督,规范服务行为,保证服务质量。拟订培训计划,组织开展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价格部门检查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标准合理收费。

民政部门:负责将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开展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指导社区居委会发挥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作用,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各种卫生服务。

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专项财政补助政策措施和财务收支管理办法,以保证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入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关政策;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办法及准入标准;促进参保人员到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

建设部门:负责把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城乡居民小区建设规划,并依法加强监督。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指导和管理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计划开展生育技术服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

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小型医疗设备;经济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58-02

引言

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老百姓就医的首选模式。如何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一流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必要的医疗设备是机构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现代医疗服务质量不但取决于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的思维判断能力,而且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完善的实验手段和先进的医疗设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目庞大,如何让医疗设备在医疗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抓好医疗设备的管理是关键。本文以铁科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例,对社区医疗设备使用的效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探索医疗设备的成本运行规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1。同时对医疗设备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可行性的建议,以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管理的水平和效益。

1 资料来源

主要收集了铁科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在2012年全年中小型医疗设备的运行和利用的相关资料。医疗设备包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超声多普勒诊断仪1台、心电图机1台、口腔综合治疗仪1台、放射用X光机1台、理疗用微波治疗仪3台。

2 研究方法

2.1 医疗设备的总成本的组成

总成本由设备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构成,其中运行成本包括劳务费、材料费、维修费、固定资产折旧及利息等。成本核算是在回顾性调查基础上进行的,其核算方法如下:首先现场收集有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心电图机、口腔综合治疗仪和放射用X光机、理疗用微波治疗仪的投资配置方面的资料及年运行成本。将收集的成本资料按成本构成进行归集核算,根据上述医疗设备的年运行成本、年服务量计算出上述医疗设备的单位服务成本,可变成本主要是所用的消耗材料费用。

2.2 医疗设备经济学评价指标

一般经济学上对成本的评价指标包括:成本的回收率、投资回收期『2、保本服务量等等,下面我们以这三个指标作为设备投资效益的评价指标,各指标的含义如下:

设备的成本回收率(%)=(设备次均费用/次均成本)×100%

设备的投资回收期(年)=设备初始投资/(设备年净收益+设备年折旧费)

设备年保本服务量=设备固定成本/(次均收费-单位变动成本)

注:次均费用=年收入/年服务量;次均成本=年成本/年服务量

3 结果

以该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年中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心电图机、口腔综合治疗仪、放射用X光机和理疗用微波治疗仪的使用情况做中小型医疗设备的投资效益分析。

3.1 设备的成本估算及成本结构分析

中小型医疗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心电图机、口腔综合治疗仪、放射用X光机和理疗用微波治疗仪的年总成本估计见表1、表2、表3、表4、表5、表6。通常这几种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大约在8-10年,在这里,我们统一按照10年进行折旧计算,且末期设备的净残值为0。对于设备的维修费用,在开始投入到2-3年内是保修期,基本不存在设备维修费用,而在之后的设备维修费用逐年增加,目前的做法是每年支付购置费的1%-3%给厂家作为维修保养费,由厂家负责设备全部包括零配件的维修,因此将维修成本分担于每一年上,该机构每年都维修费用取购置费的1%。

3.3 设备的投资效益分析

在投资效益分析中,成本回收率大于1,说明该设备的运行是获利的,对于成本回收率小于1的设备,即当前每年的支出要大于收益,是非获利的『3。

3.4 设备的盈亏平衡分析

根据各科室2012年的服务量和有关的成本资料,利用经济学的盈亏平衡分析法(年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来进行相关的统计。其中,该社区的各医疗设备购入成本分别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0万元,超声多普勒诊断仪116万元,心电图机1.2万元,口腔综合治疗仪16万元,放射用X光机17万元,理疗用微波治疗仪3万。各医疗设备的年服务量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425项次,超声多普勒诊断仪1000人,心电图机46人次,口腔综合治疗仪4320人次,放射用X光机960人次,理疗用微波治疗仪600人次。从表7中可以看出,中小型设备的投入是获利的,只有该型号的心电图仪的投入是亏损的。但是从社区的功能和需求上来看,这些设备又是必须的,那么这就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服务功能,同时降低成本,从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4 讨论与建议

提高医疗设备的效益是医疗设备投资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在过去几年中,各级财政对社区卫生投入整体增幅明显『4。而且在医改进程中,政府将继续加大用于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实用性,装备的名目、档次、性能要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要与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相适应『5。

4.1 本文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备成本核算的结果显示,在年总成本中固定资产折旧和其他成本各约占一部分,这说明成本管理不仅应在设备投入使用后进行,在设备安装时就应有控制成本的意识,在不影响服务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通过提高利用率,降低单位成本,同时还要降低运行成本,控制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加强仪器维修保养,延长仪器的使用年限。固定成本中劳务费所占比例较大,如果要降低固定成本就要充分发挥现有的人力资源,通过与其他科室资源共享增加工作量,这样即会使固定成本对平均成本的影响降低。

4.2 要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科学建设,机构技术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引进适合社区人群80%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疑难重症的筛选和院前急诊急救的设备,是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减少转院转诊率;杜绝引进价值高、服务量少的大型医疗设备,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使得成本不能回收,且收费较高。拥有大型设备的医院与大多数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形成了对口支援,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实现双向转诊,网上预约检查,结果互认,这样不仅提高了双方设备的利用率,而且减少了中间转院时的二次重复检查费用,避免病人的来回奔波,减轻病人的负担,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

4.3 提高社区基层医技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诊疗水平,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鼓励专家下社区,进行对口支援,培训带教,支援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人员的技能,从而提高整个机构的设备利用率,使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4 对于院前急诊急救所必须的设备如心电图、除颤机等小型设备,虽然不一定有很高的利润率,也不一定能完全收回成本,但它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政府投入给予配备是必要的。另外在采购时选择功能明确,成本较低、适合社区使用的型号即可。

参考文献:

[1] 曹丽琴 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15):56-57.

[2] 凌静 某院近3年引进的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 《医疗卫生装备》 2011,32(10):44-45.

[3] 张恩科 医疗成本效益分析在大型设备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医学装备》 2012,09(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