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中西结合;心血管病;临床试验
心血管疾病十分普遍,但一旦患上心血管疾病会极大的影响到日常的工作,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对患者心理与生理上都有极大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治疗费用昂贵,也会对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人们渴望有新的手段防治心血管疾病,让心血管疾病不再困扰人类。目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主流的趋势,即中医的治疗方法和西医的治疗方法,这两种方法各自发展,也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对心血管疾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如何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使得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互补,从而对心血管疾病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是目前许多心血管疾病研究工作者的一大研究方向,但是医学研究不能只靠理论,需要反复的进行试验,试验的特点和方法也成为了研究者们的一大研究重点。
1 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临床试验及其特点
1.1 临床试验概述
1.1.1 含义
临床试验归属于临床研究一类,但具有试验性质,所以要开展临床试验,需要找到具有特定特性的人群,以他们作为样本进行试验以验证治疗方法的实际效果。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看到还没有取得大众认同的新式治疗方法的实际疗效,而真实客观的试验数据也可使该种治疗方法得到公众的信赖,在患者中得到应用和推广,也可以进一步的做出一些修改,让它惠及更多的人。另外临床试验还可以协助击破许多医疗过错中的误区,协助患者明辨利害,让他们不再被一些表面看起来有用却治标不治本的治疗方法欺骗。
1.1.2 意义
要采取中医与西医结合的方式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不能只是凭空说说公众就会信服,它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从而为该种治疗方式提供值得信赖的依据。西医可以为患者做出具体诊断,并在必要阶段可以进行手术或是用一些医疗器械进行治疗,通过药物的治疗,改变生活习惯等等方式也可以对病情有所缓解,而在这种时候,是不是可以融入中医的理念,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增强体质,进行比较长期的治疗。将西医的单独治疗与中医相配合,从而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2 临床试验特点及结构解读
国家对药物临床试验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措施,一般要选用提交审核后得到国家批准并取得相应的批号与合格证的药品,对于没有上市的药品,研究人员则需要有相关的资料证明其合法性且已得到国家许可,并且药物质量合格,并且不可大范围使用。[1]临床试验有一定风险,要充分保证试验的合理性,并最大程度确保安全,以免对患者心理造成阴影。
为了达到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医学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试验。在实验中,不光要注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适应性,还要对其临床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结果应当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这样才能准确的预计抽样的误差,不管实验的优劣,都应当为中西医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开辟一条新的方法。
2 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临床试验的具体方法
2.1 确定实验对象
临床试验的试验对象必须进行严格的选择,选择要根据试验研究的目的,对对象的相关指标进行核查,设定入选标准。其判定标准可以有许多种,西医的标准或是中医的诊断标准都是可行的。就例如在冠心病的阳性负荷试验中,参与试验的男性年龄均不小于40岁。又比如若是要观测治疗后患者的生化指标变化就需要参考病情的自然波动这些影响因素,及时针对变换做出相应改变,而不是一个硬性的衡量标准。
2.2 选择试验方法制定疗效评价指标
临床试验有诸多方法,需要根据每个试验各自的目的进行合理选择,比如可以将随机与非随机进行对照,也可采用平行或是交叉的方法进行对照。在这次试验中,随机双盲的对照方法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当然面对特殊情况如果样本特殊不适合随机进行分配,就可以采用非随机的方法,另外要对影响试验的一系列因素进行分析,用作事后对实验数据的校正。如果进行对照试验,就要根据环境去设立对照组,空白对照、阳性对照都是很好的对照方法,但需要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并不适合全部试验。
在我国患有心血管病患病的人群中,主要表现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显著性症状。在大量的临床试验当中,已经被证实的就是中两医结合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较良好的功效。能够显著提升哪个患者的日常自理能力,避免其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提高作用。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应当设定为恢复患者患病前的生活水平。将考核指标分成主观与客观两大类,利用成熟的分级系统和统计方法,确保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评定结果。由于多种原因,主观和客观的评定结果可能会出现误差,这个时候就应当结合临床诊治经验仔细分析,切忌草率地给出治疗方案。
2.3 严格控制细节施行标准治疗
临床试验是一项精确的工作,所以从试验开始就不可懈怠,需要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详细的备案,中医手段进行介入使其合并用药的百分比和剂量都需要在事前进行缜密的计算,才可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提高试验的信赖度。值得一提的是,中药间有许多实用禁忌,这些都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若出现未知的不良反应,要及时记录并持续的观察状况发展,掌握药物的效用以及在试验中的实际影响。在试验开始前,要对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预判,事先进行应急措施的制定。
在临床试验中,参与实验的患者应当都能够得到同等的治疗,这也是实验者的基本权益。医疗工作者应当结合实际,确保治疗得到实效,以便于患者早日痊愈。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医疗体系不同,因此也会带来不同的治疗标准。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应当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最佳的医学证据。然而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试验中,必须要制定所有地区都要严格遵守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便于比较不同地区实验之间的相似形与差异性,才能便于得到普遍性适用的结果。
2.4 安全性的考虑
中西药间有时会出现互相排斥的现象,这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试验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试验目的是让心血管疾病可以更好地得到治疗,所以试验前就应对已知禁忌进行避免。临床试验与日常的临床实践是有一定区别的,对于临床试验来讲,在足够的药理学及毒理研究证实药物互相作用的安全性后,才可进行使用,并且临床试验随时有可能发生不良事件,这需要对试验进行实时的监控,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包括一些指标的异常,及时处理不良事件,而对于已知有可能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需要提早制定处理方案,以保证不出现意外,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初期就会接受多种西药的治疗,在后续中药治疗跟进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除此之外,现在的中药使用持续时间长,且通过静脉进行直接给药。[2]其实在传统的中医范畴外,对其安全性的讨论需要超出一般的中西药结合案例,在进行试验中,安全性也应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评估。
3 总结
现今的医药工作者之所以要对中西医结合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进行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是根治,从而让患者远离心血管疾病的困扰。临床试验是研究人员获得相关数据最直接的方式,可以直观的呈现出治疗结果,对研究工作给予了最直接的建议和参考。要推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临床试验,研究人员也要充分认识到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并努力认识临床试验的相关特点,对临床试验的方法有一个更好的掌握。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创新意识;自然科学;教学模式;质疑能力
G434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特殊教育学校逐渐以聋生为中心设置学习科目,加大了对自然科学等辅助课程的重视程度,强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聋生创新意识。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聋生本身学习特点的影响[1],聋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仍有待提升,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在教学课堂的角色,放手让聋生探索,在实践中激发聋生学习兴趣,促使聋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聋生创新能力。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激发聋生创新意识。
自然科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实践性与趣味性更强,旨在培养聋生对自然的兴趣,鼓励聋生主动探索自然科学现象,因此,教师应重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及时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与手段[2],尊重聋生课堂主体性地位,激发聋生创新意识,带领聋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领域。如在学习“地球的水”时,教师可以通过用纯净水、自来水、河水(湖水)等聋生较为熟悉的东西导入,在展示之前,教师可先问同学们:“同学们,每天你们都要喝什么?”、“喝得最多的是什么?”当聋生回答出“水”之后,再进入正式的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聋生通过触摸等方式感知水的存在,将理论性较强的“水”转化为可感知的事物,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使得聋生意识到生活中“水”的重要性,并带领聋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途径能够应用到水?”、“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等问题,以此激发聋生创新意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展示新知识点时,应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聋生特点等方面的问题,从聋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促使聋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自然”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消除聋生对于自然科学学习的陌生感和排斥感。
二、鼓励聋生大胆思考科学问题,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在自然科学的课堂上,聋生才是主体,因此为培养聋生良好的创新意识,教师应鼓励聋生主动学习思考科学问题,为聋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使得聋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放飞想象[3],进一步提高聋生质疑能力。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教师可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圆圈长个把,圈里镶水晶,透冰看蚊子,就像看蜻蜓”,以类似的方式集中聋生注意力,带领聋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当聋生打开思维后,教师可借助问题式教学方式,设置以下几种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聋生学习凸透镜的作用:(1)基础题:用眼睛看自然课本上的一幅图片,再用放大镜观察这幅图片,请问同学们,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2)提高题:如果将放大镜放在阳光下,并将纸放在放大镜焦点处,纸会起火,请问同学们这是为什么?(3)思考题:将蜡烛、放大镜、纸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你能在光屏上发现凸透镜的秘密么?请将你的发现记录下来。根据聋生认知水平,设置三个阶梯制问题,激发聋生探索欲望,主动让聋生在浓厚的教学氛围中创新,提高创新教育的有效性。
三、丰富自然科学课堂教学活动,培养聋生创新意识。
丰富自然科学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根据聋生特点,充分考虑聋生个性特征与教学目标,合理运用新型教学方式[4],激发聋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意识,在自然科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为聋生创建有特色的情境,引导聋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在学习“神奇的指南针”时,教师能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聋生创设以下教学情境:古代的侠客都有自己擅长的兵器,从最初到青铜兵器到后来的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但有一种“宝刀”确是铁制兵器的天敌,其他铁制兵器不敢轻易地靠上它,一旦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奥秘么?通过此种方式,导入“磁铁”这一自然知识点,为聋生展示指南针的原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培养聋生良好创新意识,注意聋生的参与情况,提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四、培养聋生良好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聋生创新水平。
培养聋生良好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教师根据自然科学的课程特点,丰富聋生自然科学教学实验,进一步提升聋生创新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聋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应重视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树立聋生创新意识。如在学习“电路”时,教师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布置制作手电筒的任务,促使聋生在动手过程中理解电路和电路连接的基础知识。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当聋生遇到问题时,及时点播聋生,提高其整体创新水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自然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聋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和教师必须加大对其的重视程度,共同努力,综合提升聋生创新能力。基于学校的角度来看,其应根据小学课堂的教学特点,科学选择自然教材,自然实验应实践性强,具有探索意义;基于教师的角度分析,其应加强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联系,鼓励聋生大胆质疑自然教材,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丰富自然课堂教学活动等方式,培养聋生良好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其整体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刚树.试谈通过小学科学教育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J].南北桥,2016,34(1):28.
[2]李振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聋生创新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23(3):182.
[3]吴占跃.小学科学W科如何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32(8):43.
创新意识的特点范文3
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的一门学科。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应试教育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满堂灌”,它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新潜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得死,学得呆,很少看到教师在课堂上鼓励那些有创造思维的学生,使得创新意识的培养一直都没有提到重要的位置。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从兴趣入手,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发创新意识的催化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问题要充分体现趣味性,用数学特有的魅力来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年龄特点,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这一内容时,上课伊始,便问学生想不想听故事,学生反映热烈,兴趣盎然,和着优美的乐曲,配上明丽的幻灯,我娓娓动听地讲起了自编的故事:漂亮善良的白雪公主生日了,七个小矮人专门做了一个大蛋糕为白雪公主庆祝生日。生日PATY开始了,七个小矮人乐开了,老二说:“我要吃蛋糕的。”老三得意地说:“老二,你吃得太少了,我要吃蛋糕的。”老七神气地说:“哎!你们吃得太少了,我要吃蛋糕的。”就这样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嚷个不停,都在为谁吃得最多争论不休,最后只好请教聪明的白雪公主,公主温柔地说:“是老二吃得最多。”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白雪公主的话是对还是错呢?课堂顿时哗然,学生情趣盎然,他们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去,纷纷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挖掘教材蕴含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地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意气。创新意识来自质疑,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灵奥秘的探索者,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辛勤开发者,教师的灵感是激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增强主体意识,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去。在教学中,教师应吃透教材,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善于挖掘教材所蕴藏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我在教学“将一个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谁的面积大”这道题时,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动手实践,得出了“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是长方形的大。”这一规律,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来:周长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到底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大呢?我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实践证明,有些学生竟然自觉地自学了圆的内容,延伸了所学的相关的知识,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平形四边形、圆”的面积进行对比,得出了圆的面积最大,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语言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特点范文4
摘要:创新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开端,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科技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科技活动课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发学生的创造智能,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在科技活动中,必须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就针对科技活动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科技活动;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1创新愈识培养的特点
1.1求新
就是“荀日新、日日新、再日新”。求新是创新意识的首要特点,科技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新颖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涌现,求新也是对创新意识的评价标准。
1.2求变
创新就要变,变质、变量、变数、变位、变场所、变方向、变方法、变生死、变温度、变形态、变速度、变功能、变软硬、变厚薄、变工艺,无穷无尽,更广宽地开展想象。“变”是学生创新意识活动中最容易体现出来的思维,“变”可以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这也是科技活动中常用的手段。“变”要遵循合理原则。
1.3求巧
在解题方法上有意识地求巧,巧妙是创造发明永恒的主题。“巧”是创新意识水平的反映,同时往往又是个性素质的反应,科技活动有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个性科学素养。
1.4求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奇不有,永不停止地探求世界的奥妙”,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出现。吸引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展,兴趣性是首要动力,科技活动在此方面有专长。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感、问题意识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
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教师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意识与问题分析意识。教会学生多角度分析、判断、运用集体和小组的讨论,寻求多方面的考虑,培养学生求知欲和败不馁的勇气与毅力。
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解题的意识。肯定学生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从创新设计和解题中再寻找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评价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要提倡从身边做起,提倡学生科学评价自己和别人,教给学生从独创性、科学性、实用性等角度评价,激励学生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及时评价与调整自己的意识活动进程。 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教师扎实地进行教学,丰富学生间接知识经验;开展广泛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直接知识经验。
3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的有小方法
3.1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用淀粉水在白纸上写字后看不出来,而用碘酒擦后便显现出来了,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如此奇妙的变化?土豆块扔到水中会沉,而往水中加盐一定量时会惊奇地发现土豆浮了上来,是怎么回事呢?等等。老师可以多收集一些这样的小科技知识、故事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参加实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又让他们参加了劳动实践,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也使学生的惰性意识在活动中有所减弱。
3.2创新意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
教育与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结合,简称“STS”教育,目前这套教育理论正由国外传入国内,并在一些城市学校中推广。即:尊重学生意愿,重视个性发展,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课堂培养的是社会所需要的强调价值取向;重视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重视学生科学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创新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实践活动能力。
3.3创设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自从实行“减负”以来,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因此应更好地开展各项科技、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科技意识。在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激励学生自行创造与发明,通过学习和交流,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的严谨和伟大,使每位学生都能认识到:科学只要坚持不懈,认真诚实,一丝不苟,就一定会在科技创造中有所提高和进步,并最终取得成功。
3.4l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不能完全依赖于学生在惰性心理支配下的“投机取巧”,我们应设置一定的体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组织一定数量的“科技兴趣小组”,定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开展“小发明、小创作知识讲座”、“交流会”等等。通过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科技实践,同时各项活动都以学生自己组织为主,让他们各抒己见,各自谈自身的爱好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惰性心理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并不只局限于在科技活动中才能进行。但这项系统工程的实施却是一个迫在眉急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成败和国力的昌盛。
参考文献:
[1]闫小凤.小学生公民意识的问题与教育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创新意识的特点范文5
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作为支撑,而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与良好的运动习惯的高中体育,也应该要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型发展的这一号召。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一发展的背景下,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相关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指的是人们综合运用新的方式、新的视角来为社会展现一个新的理想、新的世界,可以说,创新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创新素质是人才培养的重点,而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体育思维的关键。而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而高中体育教学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基础教学的关键,需要迎合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的培养[1]。
二、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创新意识的措施
1.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在我国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由于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高,很多学生和家长往往会忽视体育教学的进行,体育课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2]。笔者认为,针对这一现状,高中体育课程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通过高中体育教学的快乐过程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的培养来缓解学生高中课程的紧张,针对高中课程安排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进行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
2.加强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意识 作为高中体育教学主导力量的教师的创新能力对高中体育的创新教学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只有具备创新教学意识的教师才能做到在高中体育的实际教学中切实做好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生理特征以及心理特征等具体的情况进行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科学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还会对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所存在的不合理的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用创新性的思维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3]。
3.完善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工作 由于高中体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相关的人员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来指导基础工作的开展[4]。具体来说,首先,由于我国当前高中体育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论和应用都属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因此,相关的人员应该要对体育教学的大纲与目标、创新意识培养技巧、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结合高中生的具体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高中体育教学创新培养的体系,并由相关的教学人员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其次,我国的教育研究机构以及相关的教学工作者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相关的经验,对高中体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加强对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教学的研究,同时,也应该要适当增加高中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为我国高中体育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模式的教学提供相关的设施和人员设备。
4.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在高中体育创新意识培养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学生的体育实践,转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单一的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首先,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方式,比如在进行某一个体育项目的教学时,教师在对基本的原理、目的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之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让学生对该项目的动作要领进行探讨,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当一回“小老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其次,也要加强学生的体育实践,比如说,在进行投篮项目的教学时,教师应该要通过学生的实际锻炼来让学生掌握在进行这一运动时手腕的力量的大小、大臂、小臂以及腰腹力量对投篮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投篮中更好地运用这些力量。
5.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培养 想象力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标准的动作示范、优美形象的语言的描述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建立起体育项目意识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原型启发以及诱导思考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想象,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特点范文6
未来教育的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作为教育接力第一棒的幼儿教育,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创造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
创新意识,在每个幼儿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为了保护和增强幼儿稚嫩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有的教师要求幼儿在课堂上静默端坐,让幼儿听教师一个人在上面讲课,按老师的范画依葫芦画瓢,按教师的条条框框做游戏,这样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失去了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渐丧失,更无创新可言。
大量证据表明,凡能很好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家庭或幼儿园都有这样的特点:较少权威主义的限制,鼓励幼儿独立、热爱、关心,尊重每一个幼儿,和幼儿建立亲密无间的感情;相信幼儿能做好每一件事情,对孩子的言行较少表示强烈的肯定或否定。以上特点给孩子创造了宽松的精神环境,减少了思维定式,增加了体现个人特色的自由空间,幼儿个性得到了健康发展,自我意识得到体现,其创新意识也随之萌发。
二、创造有利于幼儿创新的环境
首先,创造有利于幼儿创新的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的各种布置让幼儿感到自由,有特定的环境以利幼儿创新,如自然角、植物角、饲养角、动手操作角……有适当的设备供幼儿创新,如各种安全的实验设施,各种操作性强的用具;同时幼儿园的墙饰布置,陈设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思想力和创造力。营造活跃宽松高效的课堂氛围,及时更换墙面装饰,用装饰刺激幼儿的视觉,激活幼儿的思维,唤起幼儿想象的欲望,为创新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课堂上运用鲜明适当的教具,让幼儿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事物的本质,不拘泥于知识的反复传授,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性。
三、如何指导幼儿进行创新活动
首先,引导幼儿独立思考,鼓励幼儿大胆质疑。创新意识强的幼儿肯定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幼儿,幼儿求知欲强,但学习的自主性差,不习惯自己动脑寻求答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往幼儿脑子里灌知识,就会强化幼儿学习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时,应让幼儿有考虑的时间和余地,边讲边提问题。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及生活教育进行思考,回答,如果幼儿回答不出,教师应鼓励幼儿再思考,并作必要的提示、开导,这样,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就会慢慢培养起来。质疑,是创新的起点,幼儿好奇心强,经常会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有利条件,但教师如果对幼儿的问题回答得不恰当或敷衍,嘲讽,粗暴地加以斥责,那么,久而久之,幼儿就不愿提问,不敢质疑了,幼儿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就可能被扼杀。因此,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提问、质疑,让幼儿懂得教师的话也并非句句正确,同时对幼儿的质疑作出适合幼儿知识水平的回答,并引导他们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疑问,让幼儿在质疑、释疑、再质疑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四、重视幼儿的主体能动性,帮幼儿树立自信,鼓励幼儿异想天开
一些传统的教育观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教师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幼儿的主体能动性,阻碍了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观念决定行动,为了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最重要的是唤醒幼儿的主体意识,明确自己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客体,而是一个主动创新的主体,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开发自身创造的潜力。
教师要提高认识,强化幼儿创新的愿望,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帮幼儿树立自信,如经常夸奖幼儿,鼓励幼儿超过别人,这样,幼儿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反之,经常批评幼儿,随便给幼儿下结论,就会使幼儿产生自卑感,影响到幼儿创新意识的萌芽。打破那些限制和妨碍儿童创新能力发展的思想和做法,不要总要求孩子循规蹈矩,不允许有任何不符合大人陈旧观念的想法和做法,对于孩子可以自己办的事不要完全包办代替,剥夺孩子的创造性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幼儿无知、幼稚,但爱幻想,往往会异想天开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想法,乍看起来不切实际,但这里面有幼儿创新思想的火花,不能斥责,要多鼓励表扬,这样,幼儿创新的意识就会逐渐强烈起来。
五、根据年龄特点,指导幼儿进行创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