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校本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趣的校本课程

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1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还能够启发学生形成发散思维,使学生具备别具一格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及其语文学习功底。本文就对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进行深刻的研究与探讨,为初中语文教学有益补充,创设优质、高校的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校本课程

校本教学的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更贴近于生活实际,更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能力。同时,校本课程能够给初中语文教学充分的补充,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充分文化与内涵,使学生的素养与文化功底得到熏染。因此,教师应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使语文教学发挥最佳的效果,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使语文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在授课时,教师不单单传授教材知识给学生,还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语文知识。其次,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展为初中语文教学补充了大量的资源,为学生创设文化氛围浓厚的学习情境,熏染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最后,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校本课程可以为初中语文教学进行补充与完善,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符合学生探究、思考问题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

1.结合现行教学体系开发校本课程

在教学中,无论是初中语文教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都要高度重视语文校本的开发,结合现行教学体系,开发出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热爱学习的校本课程内容。例如,在学习描写景物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去课外观赏校园风景,培养学生看景写作的能力,用这样的写作方式丰富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教大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写作技巧与阅读理解能力也达到很多的锻炼,有利于学生创作出有内涵、有功底的作文。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了综合训练的课程,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读写能力,希望通过这样的指导方式使学生的读写能力有所改善,培养学生每天阅读一小时的好习惯。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每天的阅读量、写作量及其写作的技巧与阅读的理解能力,读写综合训练是学生锻炼自身读写能力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全身心参与对发散思维的启发有很多的帮助,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在长期的读写训练中得到循序渐进的熏染,有利于学生内在潜力的释放,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享受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同时,在课堂上增加语言训练的教学内容,让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既生动又有趣,创设初中语文优质课堂。

2.结合校本课程打造生动、有趣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的落脚点在于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学习、探究。首先,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拓宽教学活动。初中语文的文化底蕴是博大精深的,是源远流长的,更不能仅限于教材的那些内容,因此,要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就要改变原有教学的方式、方法,打破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针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无限延伸,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写出读后感;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写作顺序、技巧,加上自己的想象力,仿写出游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创作出别具风格的作文,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写作能力的提高。其次,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可以开展课外拓宽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走出课堂、亲自探究、实践,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重要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释放天性,有效的学习语文知识。可见,课外活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课外活动的有效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全心全意的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实践,如开展学生作文比赛活动、课外实践动手操作活动等,保证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最后,初中语文教学利用校本课程开展专题的训练活动。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难免会有稀奇古怪、需要花一番心思的语文难题,教师应当格外重视,运用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回忆、反思所学内容,对难以攻克的内容重点探究、重点突破,实现语文综合教学效果的提升。

3.结合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初中语文学习的有效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讲是有及其重大的意义的,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其一,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校本课程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许多阅读、实践、探究的平台,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的长期积累,使学生的文化功底越来越深厚。其二,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展,学生的读、写平台大大的增加,可以在课余时间或者校园以外的时间,纠正普通话的发音、读音,培养朗读情感,启发写作的思维,使学生的读、写能力飞速提高。其三,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技巧的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活动及其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和教师、同学交流、沟通、一起探究,掌握学习的技巧。

【结 语】

综上所述,是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精彩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有热情、有活力的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及其自身的语文涵养。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生提供了更大、更广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小雪.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措施【J】.成功(教育),2010(06)

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2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校本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58-02

校本课程在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国家受到了广泛重视,并经过20世纪70―80年代的实践,有大量的校本课程得到了实践检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总体上有所减弱,但它已然成为学校教育实践当中的正常活动或工作之一。

延边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多年来,学校有效利用所具有的多元文化教育资源、科研资源、校园文化等,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使其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跨文化素质培养,提高社会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一、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校本课程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等途径,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有效整合优质资源

从有利于学生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一是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科研成果等,确保校本课程具有先进性和新颖性;二要开设反映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课程,突出学生素质培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规范性

避免重复设课、因人设课;严把校本课程质量关,规范课程评估体系和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二、校本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延边大学校本课程体系由四大系列课程组成,即多元文化特色系列,新生研讨系列,通识教育选修系列,专项选修系列等。

(一)多元文化特色系列

充分利用学校多元文化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特色教育资源,建设学校特有的多元文化特色系列校本课程,推进具有跨文化素质民族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该系列课程由以下三类课程组成。

民族文化特色类课程:立足朝鲜族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课程群,实现朝鲜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如“朝鲜族民族舞蹈”等课程。

民族区域特色类课程: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民族区域特色课程群,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长白山药用植物学”等课程。

东北亚研究类课程:立足对外交流与合作,开设服务于东北亚研究的课程群,为民族学生的成长注入多国文化元素。如“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等课程。

(二)新生研讨系列

通过新生研讨系列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选择;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科研探索精神。转变教学方法,促进课程改革,使更多的本科新生从中受益。此类课程由以下几类课程组成。

专业认知类课程:如“经济学视角下的行为选择”等,以学科专业的入门知识为主要内容,采用生动有趣的选题吸引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

实践探索类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实验操作、参观校外实践基地等课内外相结合的途径,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实践能力。如“与太阳能零距离”等课程。

通识教育类课程:通过课堂讨论与师生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学校、熟悉学校各种资源与环境,明确学习选择,加强自我管理,较好地完成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转变。如“人文管理:实现梦想与成才的‘工具’等课程。

学术研究类课程:此类课程融会贯通相近学科知识,以生动的选题来吸引学生对学科专业产生浓厚的学术兴趣,并通过讨论、发表小组研究报告等形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科研探索精神。如“药学与健康”等课程。

(三)通识选修系列

通过此系列课程,引导学生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交融,增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从而为其一生的多向发展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识选修系列校本课程主要由四类课程组成。

人文科学类课程: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能力、审美鉴赏力,使学生学会以历史的眼光和方法认识事物;了解哲学分析方法,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人文科学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有一定文化底蕴、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大学生。

社会科学类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以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增加其社会使命感和公民责任感。

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类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问题。

(四)专项选修系列

设置此类课程的目的在于,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满足学生接受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提高培养质量。

社会实践活动类课程群:以丰富学生社会经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依托学校各学科专业的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岗位体验、社会调查等活动,同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专业之长,自主走向社会,开展社区援助、科技兴农、医疗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创新性实验类课程群: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其科研创新意识为目的。以各级各类实验室为依托,搭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平台,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跨学科的前沿课题探讨。

创新创业训练、就业等各种培训类: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创新、创业、就业为中心,开展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就业培训、职业证书培训、专项技能培训等活动。

专题讲座类:以营造浓厚科研文化氛围,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层次为目的。邀请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著名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杰出校友及学校教学名师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体会专家学者学术魅力,了解学术前沿。

外语夏令营课程群:以强化外语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能力为目的。充分利用学校语言优势和区域优势,举办英语、韩国语、日语、俄语等外语夏令营,提高学生外语技能。

学科竞赛培训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组织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为核心的各级各类学生竞赛项目培训工作。

三、加强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措施

延边大学校本课程已自成一个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成为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培养个性化人才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建设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了校本课程建设达标标准,对课程的教学日历、备课、课堂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测验考试等环节制定了详细的质量标准。二是定期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估,切合实际地提出课程整改要求。在校本课程教学中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注重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注重在课程内容更新上有突破。

(二)严把主讲教师资格审查关

学校对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主讲教师作了如下规定:职称方面,要求主讲教师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并曾主讲过一门或一门以上的课程;研究领域方面,要求主讲教师应对该学科领域做过较系统的了解和研究工作,积累有相当数量的有关材料,发表过相关论文或出版过相关著作。新开课的主讲教师必须提前向所在教研室提出申请,由教研室主任组织进行试讲,由所在学院教学委员会进行审核评议,审核通过的课程方可列入开课计划,面向学生开课。

(三)加强校本课程质量监控

以学期为单位,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评教活动。一是每学期对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由各教学单位反馈到主讲教师本人,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指导和帮助存在问题的教师整改提高。二是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反馈到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定期汇总有关教学检查及评估结果,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为主讲教师以及课程所属教学部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三是组织校督导组或专家,对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考试考核、课后辅导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随机检查,确保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同时把教学质量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年终岗位考核联系起来实施教学奖惩制度。

(四)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理论讲授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学校科研成果,将教师的课题融入到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去。近年来,延边大学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增加了实验类校本课程,而且优化了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积极开展校本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为了进一步强化校本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学校加大了有关校本课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十一五”以来,通过国家级、省校级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的研究,在多元文化教育、区域民族文化研究、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科研转化教学内容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理论与实践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和成果应用,结合学校的相关鼓励政策,积极推动了教师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钊华.对地方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教育探

索,2007,(8).

[2]靳淑梅.延边大学多元文化课程构建[J].教育评论,

2012,(8).

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3

摘 要:针对目前盲学前校本课程稀缺的情况,制定开发盲学前形状与数概校本课程内容的方案,希望对盲学前数学方面的教学起到引领作用,是学前的盲生系统地理解数学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为盲童以后顺利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形状与数概;校本课程;内容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目前,国内研究普通学前、幼儿园校本课程的比较多,盲学前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校本教材。只有连云港市高燕老师的关于语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这也是我参与的省级课题其中的一部分。连云港市特殊教育中心盲学前班在爱德基金会的支持下,于2010年开班,目前的学前班是一年制,所用的大多是参照普通学前班用的教材。有关形状与数概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制定,是针对目前盲学前校本课程稀缺的情况;制定开发盲学前形状与数概校本课程内容方案,希望对盲学前的数学方面的教学起到引领作用,是学前的盲生系统地理解数学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为盲童以后顺利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图形的特征,能按名称指出图形,能正确说出形状的名称。

2.会口头数数,1~10,10~20,20以上,50以上。会将数与物体作出一一对应。

3.能熟练地听各种口令和信号做出左右转动作,会比较物体:包括大小比较、长短比较、高矮比较、宽窄比较。

三、课程内容

为了盲学前儿童掌握简单的数学知识,我把数学概念和游戏联系起来,关于形状与数概的校本内容分为:形状概念、数字概念和相对概念三个部分。

四、课程实施

1.适合学生:连云港市特殊教育中心盲学前班所有学生。

2.课时计划:以一个学年为一个教学周期,可以安排24~38课时,一节课时间约30分钟。

3.设备要求:各种图形、计数器等教具、学具及玩具。专用的幼夯疃场地。

4.校本教材:自编教材。

5.教学策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盲学前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重视课堂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的变化,引导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会思考、学会数学类问题。盲学前儿童学习数学概念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对数学的感性认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帮他们建立起关于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需要用肢体去触及,用耳朵听,用嘴去说,用手去触摸。再通过触摸学具、玩具来认识图形,在游戏中学会数数,在游戏中学会左右转……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正是因为眼睛看不到,所以手触摸感知却是比正常儿童强。记忆力也好,学起来也快。

五、课程评价

评价盲学前儿童对形状与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可在小组或个别活动时,出示相关材料有目的地对盲学前儿童进行测试和提问,记录他们的反应,并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4

关键词: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社区资源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逐渐受到广泛认可,中小学校掀起了地方特色课程、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热潮。基于学校所在区域的特色文化,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优势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广州市海珠区金影小学依托“珠影”社区资源,开发“星影”德育校本课程。

一、明确方向:挖掘“珠影”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

学校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区有着互补的关系。一方面,学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良好的社区环境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许多学校都十分注重社区资源的运用,如利用社区资源开发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结合社区活动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师生走进社区、了解社区等。金影小学与中外闻名的珠江电影制片厂仅一墙之隔,一直以来都是睦邻友好的共建单位。珠江电影集团不仅是华南地区影视文化产业龙头,名声口碑享誉各地,而且拥有丰富的影视拍摄资源。同时,“珠影”社区有专职社工,定期开展社区活动。另外,学校学生绝大部分为“珠影”职工子弟,因此“珠影”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学生家长在电影艺术领域是行家能手,学生也深受家庭氛围的影响,从小就对影视、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面对得天独厚的社区资源,金影小学着力打造“星文化”办学特色。借助“珠影”社区的人文氛围和珠江电影制片厂丰富的影视资源,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关联性、校本性、可选择性中进行了从优选择[1],整合优势资源,明确了校本课程的内容方向———以“星影”为校本课程载体。我们以“星闪亮、心健康”为办学理念,以“亮星”为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既要有“影”,更要脱“影”,既有教师育人“亮星”的关怀,也有学生实现“星梦”的追求。

二、逐步探索:设计与开发特色“星影”校本课程

“珠影”社区特色影视资源非常丰富,影视名人云集,如名导演、名编辑、名演员;拍摄基地独具一格,影视作品优良精美。在校本课程内容开发中,学校按照小学学段设计了六个主题:讲故事、演故事、影视观赏、影视评析、寻根珠影、微电影制作(如表1)。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细化校本课程教学目标,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其故事理解、语言表达、简单分析的能力;三、四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其故事分析、故事评价、建立简单情感价值联系的能力;五、六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故事创编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定期向学生、家长、授课教师收集意见,根据各方的反馈,完善整合了原有的校本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的实效。从2013年9月至2016年2月,我们对校本课程进行了多轮的实施与完善,并形成了六本教材初稿。在“珠影”社区专家、海珠区教研人员和金影小学授课教师三方思维碰撞、反复修改下,完善优化汇编工作,最终形成了六本具有学校特色、紧紧围绕“珠影”社区资源而设计开发的校本课程配套教材:《故事园地》(上、下册)、《影视欣赏手册》(上、下册)和《寻根珠影》(上、下册).

三、有效开展:“星影”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为了有效实施与管理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遵循三大原则:趣味、开放、实践。1.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孩子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星影”校本课程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增加了不同的趣味活动。如低年级有大量讲童话故事、改编演故事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活动中。在表演童话剧《龟兔赛跑》时,学生穿戴上自己设计与动手制作的动物服装与道具,在老师优美的话外音下表演得淋漓尽致;在表演《乌鸦与狐狸》时,个别学生的动作、眼神、神态和一些有趣的细节,使得其他学生纷纷模仿学习,并相互评价“小表演者们”哪个表现的角色更生活化、更出色。2.开放式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校本课程关注学习效果,更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开放式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如在中年级,学生评论电影时,教师并不设计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找出电影作品的欣赏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评析日本经典动画大片《龙猫》时,学生可以从电影借助异想天开的情境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绿色生命的热爱的角度展开,也可以对比动画大国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作品风格,更可以从影片卡通的形象、特点、印象深刻的情节等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3.综合实践任务有助于学生加深学习体验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提倡学生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星影”校本课程以丰富的社区资源为依托,以实践任务为驱动,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的体验和观察的体验。我们组织高年级学生到珠江电影制片厂开展“寻根珠影”的实践活动,如调查、访谈、参观等。五年级学生的校本课程综合活动是“名人名家访谈”,鼓励学生充当小记者,拜访名人名家,撰写访谈。六年级学生在毕业之际,开展“送给母校的一份礼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的形式设计、拍摄一段微视频留给母校。

四、总结提炼:凸显与丰富金影小学办学特色

经历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改进、总结等多个阶段,金影小学总结了基于“珠影”社区资源开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三个关键策略。

1.开展基于社区资源的校本课程实践需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基于“珠影”社区的影视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从课程框架搭建到实施,其间需要多个领域专家与授课老师的大力支持。金影小学多次邀请社区影视领域的权威人士、区教育局德育指导专家和校内编写教材的老师、授课老师进行座谈,为校本课程提供专家意见。学校授课老师定期观摩同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学习与吸取他人的优秀经验,不断优化校本课程的活动设计。

2.开展基于社区资源的校本课程实践需要有“大胆尝试,小心求证”的态度

开发与实践基于“珠影”社区的影视资源的校本课程,此前并无相关成功经验和案例。我们一方面依靠校内教材编写老师等对“珠影”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深度挖掘,大胆探索,不惧试错,最终才能找到社区资源与学校德育文化最为贴合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依靠授课老师等对校本课程教学目标逐步理解,积极实践和小心求证,将影视故事的手段转变为教书育人的目标。3.开展基于社区资源的校本课程实践需要编教同心、合理分工、通力合作“星影”校本课程的开发,覆盖了语文、品德、英语、综合、数学等学科。同时,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教材编写与修订,专门的老师负责进行每周一次的活动授课。教材编写者与教材使用者紧密合作,相互切磋,互通有无,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星影”校本课程的高效实施。“星影”校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依托“珠影”社区影视资源,活动设计上结合“珠影”社区影视特色。其一,这凸显了金影小学“星文化”的办学特色,通过特色德育校本课程体现学校“星闪亮、心健康”的办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信乐群,学有所长。其二,这充实和丰富了“星文化”的办学内涵,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新颖的教学活动也为学生快乐、开心地学习提供基础。如此,实现了“彰显学生个性风采,促进校内教师专业成长,助力学校办学发展”三赢的美好局面。

作者:赖卫红 单位:广州市海珠区金影小学

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5

一、基于学生需求研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强调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为此,我们立足学校实际,整合和规划校内外教育资源,以学校文化为主线,构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

在校本课程研发之初,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开设课程,让学生进行自由选课,导致许多课程虽然教师充满热情,但在学生那里却受到冷遇,甚至没人申报。这让我们认识到,如果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差异,校本课程就会成为教师本位课程。因此,要做好校本课程,就必须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开始。

我们通过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并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分析。这让我们发现,学生的需求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一致性主要集中在学习习惯养成、经典阅读、书法指导、心理素质、基本生活技能等方面。差异性则五花八门,如小语种、社交礼仪、盆景艺术、艺术审美、科技制作、球类运动等。针对学生相对集中的需求,学校统一开设校本必修课程。对于差异较大、种类较多的个性化需求,我们用校内选修和校外自修来补充。

之后,教师开始进行课程研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教师研发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流程:申报课程――制定课程纲要――设计课程研发方案――实施课程――反思与改进课程。为提高课程研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中,我们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及时了解各方需求,不断加以改进。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研发了校内必修、校内选修和校外自修三类校本课程,共计110多门。

1. 校内必修课程定位基础素质

我们将校内必修课程排进课表,要求全体学生必修。学校主要开设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我上学了》、《铅笔字书写》、《钢笔字书写》、《学法指导》等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英语口语启蒙》,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探究》,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热爱家乡情感的《乡土地理》,以及凸显学校特色的《游泳》等课程。

2. 校内选修课程定位兴趣特长

校内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审美、学科拓展、身心健康、生活技能六大类。学校制订《校本课程指南》,包括六大类校本课程的简介、选课的方法、选课的基本要求及相关规定和评价制度等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学生范围、人数和地点等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课程简介、方法和要求等,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地选课,合理安排时间。

人文素养类,包括诗词鉴赏、名著欣赏、时政分析、人文资源考察等内容,主要有《古诗文诵读》、《浪漫俄罗斯》等课程。科学素养类,包括自然资源考察、环境保护、应用物理实验、网页制作、电脑机器人等方面,具体有《科技小制作》、《电脑机器人》、《黄河口湿地鸟类》等课程。身心健康类,包括安全教育、心理辅导、体育类等内容,主要有《应急演练》、《自我保护》、《常见传染病预防》、《心理成长》、《足球》、《太极拳》、《舞蹈》、《轮滑》等课程。生活技能类,主要包括家政礼仪、社交礼仪、烹饪、刺绣、园艺、消费理财等方面,开设的课程有《剪纸》、《缝纫》、《十字绣》、《小小美食家》等。艺术审美类,包括音乐、美术、文学创作等方面,具体有《摄影》、《二胡》、《电子琴》、《拉丁舞》、《古筝》、《儿童画》、《集邮》、《陶艺》等课程。学科拓展类,包括交际英语、数学思维训练、语文写作、化学实验等,主要课程有《聪明故事屋》、《生活数学》、《英文欣赏》、《趣味地理》、《生活物理》、《交际英语》、《俄语》、《法语》、《日语》等。为了营造浓厚的外语学习环境,我们为每个小语种教室做了有该国文化特色的装饰,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基本用语和常用对话,了解外国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

3.校外自修课程定位扩大知识面、增强生活技能

校外自修课程包括经典阅读和生活技能两大类,以校内指导与校外自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虽然学校不统一组织教学,但需要经过考查。

经典阅读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能力,同时起到发展学生智力、陶治情操的目的。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名著,由学校考核学生自读情况,每个年级的教师为学生提供选择的书单。

另外,针对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属于独生子女,洗衣做饭、收拾房间、整理东西等生活技能较差以及不会与人相处等实际情况,我们利用家庭中蕴含的丰富的育人资源,开设了生活技能校本课程。该课程以生活教育为主线,以家居生活、家务劳动、家庭美食、家庭美化为内容,建立生活技能教育实践体系。通过家庭基本道德准则、礼仪规范、日常的衣食住行等具体家庭事务的学习、实践,以及对家庭事务的处理和管理,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日常生活和家庭经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树立美好生活的志趣与理想。

二、以健全机制保障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1.制订《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和指导,学校制订《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办法》,规定每个学生每学年学习不少于两门校本课程,其中必修、选修至少一门,学生填报选课单,每人可填两个志愿。每门课程选课人数原则上控制在20-40人,超出班级规模的课程,在充分尊重学生志愿的前提下,学校将组织相关人员根据学生的第二志愿进行调剂。

一般来说,教师开设的校本课程应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更改,而且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学生确定所选课程后,在选修的限定时间内一般不得随意调换。若确需调换的,须写出书面申请,学校本着尊重学生学习需求的原则,经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究后,统一进行调换。

每学期末,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实施的问卷调研,对学生认为兴趣不浓、收获不大、价值不高的课程,直接从下学期选课目录中删除。

2.自主选课

为了便于学生选择,学校将《校本课程指南》印发给每个学生,便于学生了解选课目录和每门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并结合家长的意见,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或需要的校本课程。

学生选课方式分纸质选课和网上选课两种,这样有利于满足不同家庭学生的选课需要。班主任对班级选课情况进行汇总,填写班级选课汇总表上交年级部;年级部将选课情况上交课程部,课程部把全校学生填报志愿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经过申报情况初步确定人数和名单后上报学校课程部,由课程教学部进行公示。

3.走班上课

确定选修的课程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走班上课。为顺利实施走班上课,学校每周二、四下午各安排最后一节为校本选修课程时间。在统一时间的前提下,学校充分利用普通教室和舞蹈房、计算机教室、游泳馆、篮球馆、乒乓球馆、图书馆、科学探究室等50多处场所。每个教室都是“一个教室,两套牌子”,既是班级教室、功能教室,同时又是校本课程教室,为走班选课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地点保证。

将选课的时间、空间障碍打通以后,学生不仅可以在年级内部选课,也可以跨年级自由选课。这种独具创意的“课程超市”,改变了以往“柜台式”的单一选择模式,在让学生拥有更多学习自、选择权的同时,个性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展。

4.日常管理

为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对日常管理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任课教师负责日常校本课程点名考勤、维持秩序、所需物品、期中和期末考查等,课程教学部负责对校本课程进行巡查和督导。由于特殊原因缺课的学生集中进行补课,对无故迟到或旷课的,除补课外,扣除相应学分并进行教育。

课程教学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巡查,并就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每月召开座谈会、反馈会,请家长和学生参加,对出现的问题、落实情况进行反馈并提出下一步改进办法。

三、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评价方式

评价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走向。经过多年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了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突出个性评价等校本课程评价策略。同时,将校本课程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科学素养类课程分别列入小学的科技之星和智慧之星评价,在初中分别列入学习能力或者公民素养评价等,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1. 等级制与学分制相结合

我们采用等级制来评价学生的校内必修课程,校内选修和校外自修课程则采用学分制。每名学生9年所修课程的最低总学分为100分,其中校内选修课程为32学分,校外自修课程为68学分。校本课程未达到规定分数者,必须补修,否则,不予毕业。具体规定如下:校内选修课程,每门满分为3分,由学时学分、课业学分和成绩学分各1分组成。

对校外自修课程,学生自修后经学校考查,成绩优秀得3学分,合格得2学分。校本课程学分根据学生出勤率、学习过程和考查成绩进行评价,每学期末由课程教学部统一登记并存档管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评价结果与评优挂钩,学分高者评优时优先考虑,学期学分不满2分者,不具备评优资格。

2.多元主体评价

经典阅读和生活技能校本课程考核由家校合作完成,经典阅读校本课程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阅读方面的目标,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制订评价方案,使学生的阅读、背诵量达到课程要求。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读书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

学习过程在家长监督下进行,学校统一对诵读内容进行测试,优秀得3学分,合格得2学分。生活技能类校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家长做出日常评价,学校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家政比赛、作品展示等活动,在比赛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得3学分,合格者得2学分。

3.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是过程性评价和动态评价的最好载体。在课程实施之初,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记录袋的内容,可以是活动照片、获奖证书、学生作品,也可以是学习过程的体会与反思。比如,打开《法语》校本课程学生的档案袋,会发现从最基本的字母到简单的会话、直到舞台汇报演出等,学生的学习过程历历在目。

成长记录袋充分展示了学生校本课程的学习成果,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不仅能为学生下次选课提供参考,而且能帮助教师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校本课程评价升华成为一种生产力。

4.学分奖励制度

为了培养和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学校规定,在市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通过特长考级或取得其他突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自修同类校本课程,申请自修的学生可直接参加结业考查,成绩优秀者得3学分,合格者得2学分,以此作为多元评价的有益补充。

有趣的校本课程范文6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校本课程 资源开发 融合

[作者简介]张海龙(1978- ),女,山东泰安人,新乡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高校体育教学。(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90-01

我国的少数民族生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里,造就了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些民间文化活动多与生产和生存相关,民族民间文化有一定的群众性、娱乐性,具有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和就地取材的特点。民族传统体育引入校本课程,符合课改的新理念,丰富了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为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性资料。如果能将这些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融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不仅能使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有机结合、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且能推动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相关概念释义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提出于1937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辖机构“教育研究革新中学”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举办的一场“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人在会上最先试图界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校本课程是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核心理念是让课程真正适应地区、学校、学生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差别性教育,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1.进一步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对民族自豪感升华的过程,各个民族项目都代表着各自民族的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意识。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存在大量群众喜爱、老少皆宜的体育项目,将民族传统项目纳入体育校本课程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而且能极大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如将抖空竹引入体育课堂,能锻炼学生各个关节的灵活性,使身体随着空竹的转动闪转腾挪,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2.丰富体育校本课程体系内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在构建校本体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体育校本课程编制过程中,既要与国家课程的精神保持一致,又要反映地方经济、文化的特点。这拓宽了体育课程挖掘“乡土内容”的视角,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健身功能,还有较高的娱乐艺术、道德教育价值。将民族体育作为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通过学校教学得到弘扬,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利用传统民族文化的教材,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民族文化的精髓,更好地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3.增强体育课程的多样化。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娱乐性和健身性。目前的体育教学尽管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跑、跳、投、篮、排、足”等项目的兴趣,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把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延伸和扩大到课程资源中,将二者有机结合,使教材更具有民族性,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增强体育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学校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校本课程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为必修课,也可以为选修课;可以是体育课,也可以课外体育锻炼。要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开设相关的民族传统项目,选择学生喜爱和认可的项目,教师要关注学生自身的需求,根据时间、地点、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项目和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热爱体育和对运动的热情。

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促进作用

就目前来看,在我国体育课教学中,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忽略了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引入和学习。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将民族传统文化纳入体育课堂很有必要,通过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体现民族特色,让学生从体育课中找到锻炼身体的乐趣,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四、民族传统体育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融合途径

1.灵活多样地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学校体育要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把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素质教育的决定落到实处,改变教学结构,适当增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的比例,依据教学原理拓宽学生学习领域,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差异,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当前课堂中多以球类、体操、武术、田径为教学内容,而对于空竹、珍珠球、跳竹竿、放风筝、踢毽子等传统体育项目开设比例较小。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和本地区的传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发掘、整理、加工、改造和研究,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2.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天津市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从此这项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主的赛事活动每4年举办一次。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保证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2007年号召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节、大课间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兴趣。但多数是以球类、体操等为主,民族体育项目少之又少。应当在学校适当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俱乐部,将民族体育文化精神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相融合。民族传统体育多数是在祭祀或民族节日中进行的,如端午节的赛龙舟、重阳节登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融入民族体育,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使爱国主义教育和锻炼身体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提高教师素质,积极培养民族体育项目体育教师。为更好地将民族传统体育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融合,必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体育教师队伍。学校相关部门和领导应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营造引进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鼓励体育教师多开设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力推广“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策略,鼓励教师进修参加专业培训,加大对民族体育理论的研究,到校外聘请有传统体育项目经验的老专家、民间艺人等到学校与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使民族传统体育以更新颖、多样的面貌融合到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

4.学校加大投资力度,给予物质保证。大部分学校体育场馆、器材使用量无法满足教学使用,由于体育资金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要适当增加民族体育场地的建设或者专门开辟民族体育项目活动场所,以满足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需要。我国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有172项之多,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根据学生的需求自制体育器材,如龙灯可以考虑用板凳来代替,舞龙可以用篮球组成龙身上下翻飞,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使更多有趣的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生课堂中。

体育是学校基础课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是一门能反映当地民族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学校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